• 112.00 KB
  • 2021-06-03 发布

山东省新泰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泰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2020.5‎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16个选择题,每题2分,共32分;主观题10分。共42分)‎ ‎(一)‎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是( )‎ A. 以吾一日长乎尔 长:cháng,年长 B. 摄乎大国之间 摄:niè,夹处 C. 因之以饥馑 馑:jǐn,饥荒 D. 比及三年 比:bì,对比 ‎2. 下列句子中, “如”字的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 如或知尔 B.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C. 宗庙之事,如会同 D.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 从句式的角度,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吾知也 A. 句读之不知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 异乎三子者之撰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以及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对于实词的辨析,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字音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A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长”应读zhăng;“以吾一日长乎尔”意思是: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 B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摄”应读shè;“摄乎大国之间”意思是:夹在大国之间。‎ C项,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都正确。“因之以饥馑”意思是:接着把灾荒加在这国家上。‎ D项,加点字的注音正确。“比”,等;“比及三年”意思是:等到过了三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例句,“如”,或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意思是: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 A项,“如”,如果;“如或知尔”意思是: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B项,“如”,像;“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意思是:就好像清晨的露水一样,转瞬即逝,逝去的日子实在太多了。‎ C项,“如”,或者;“宗庙之事,如会同”意思是: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 D项,“如”,至于;“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意思是: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吾也。“不吾知也”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 A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句读之不知”意思是:不知句子如何停顿。‎ B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意思是: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C 项,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意思是: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 D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乎三子者之撰异。“异乎三子者之撰”意思是: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故选A。‎ ‎【点睛】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沛公安在?(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句读不知,惑不解。(4)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等,就是这种格式。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何以知之?”(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余是以记之。(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项王、项伯东向坐。‎ 译文: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二)‎ 阅读司马迁的《鸿门宴》(节选),完成后面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 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素善留侯张良 素:平素,一向 B.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旧交情 C. 吾得兄事之 事:侍奉 D. 沛公奉卮酒为寿 为寿:祝寿 ‎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良曰:“长于臣”‎ B. 为击破沛公军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成以其小,劣之。‎ ‎6.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遇事缺乏考虑:当听到沛公想在关中称王后勃然大怒,意欲发兵攻打刘邦;当听到项伯的劝解又怒气全消,答应了项伯的请求。‎ B. 范增头脑清醒:通过刘邦前后做事的变化,他判断出刘邦志向高远,何况刘邦手握十万军队,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劝项羽赶紧攻打刘邦。‎ C. 张良善于周旋:项伯让他逃走时,他说替韩王送沛公,不能离去;当刘邦问怎么和项伯有交情时,详细解释消除刘邦的疑虑。‎ D. 刘邦善于收买人心:当他得知项伯前来告密时,先是亲自迎接,与之兄弟相称;后又与之约为儿女亲家,让项伯死心踏地地为他办事。‎ ‎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如因善遇之 因:就 B. 此亡秦之续耳 续:继续 C. 毋内诸侯 内:使……进入 D. 籍吏民,封府库 籍:户籍 ‎8. 下列加点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所以遣将守关者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B. 臣为韩王送沛公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C. 孰与君少长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D. 且为之奈何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9. 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D.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鸿门宴》一文。‎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竖子不足与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C. 若属皆且为所虏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 夫晋,何厌之有 大王来何操 ‎11. 下列各组加横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沛公则置车骑(放弃) 非兵(兵器)不利 吾属今为之虏矣(属于)‎ B. 焉用亡郑以陪邻(来) 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为) 素善(交好、友善)留侯张良 C. 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若入前为寿(假若) 顾计不知所出而耳(只是)‎ D.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臣死且不避(尚且)‎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4. D 5. B 6. D 7. C 8. A 9. D 10. C 11. D ‎ ‎12. (1)秦朝的时候,他跟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是我救了他(我使他活下来);现在事情紧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2)派部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正确。“素善留侯张良”意思是:一向与留侯张良友善。‎ B项,正确。“君安与项伯有故”意思是: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C项,正确。“吾得兄事之”意思是:我会像对待兄长那样招待。‎ D项,错误。“为寿”,祝健康长寿;“沛公奉卮酒为寿”意思是:刘邦送上一大碗酒祝他健康长寿。‎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A项,第一个“于”,介词,对;第二个“于”介词,比;‎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意思是:刘邦军队中掌管军政的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 ‎“良曰:‘长于臣’”意思是:张良说:“比我大。”‎ B项,两个“为”,都是介词,给,替;‎ ‎“为击破沛公军”意思是: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意思是: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 C项,第一个“之”,到;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意思是: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意思是: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D项,第一个“以”,介词,把;第二个“以”,介词,因为;‎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意思是: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 ‎“成以其小,劣之”意思是:成名因为蟋蟀的个头小,就认为它不好。‎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D项,“亲自迎接(项伯)”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分析可知,刘邦并未亲自迎接项伯,而是让张良叫他进来。‎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错误。“因”,趁机;“不如因善遇之”意思是: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 B项,错误。“续”,后继者;“此亡秦之续耳”意思是: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 C项,正确。“毋内诸侯”意思是:不要放诸侯进来。‎ D项,错误。“籍”,名词作动词,造册登记。“籍吏民,封府库”意思是: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两个“所以”都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所以遣将守关者”意思是: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意思是: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B项,前一个“为”,介词,替;后一个“为”,介词,被。‎ ‎“臣为韩王送沛公”意思是: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意思是: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C项,前一个“与”与“孰”构成固定结构,“孰与”的意思是“与……比……”;后一个“与”,动词,结交,亲附。‎ ‎“孰与君少长”意思是: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 ‎“失其所与,不知”意思是: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 D项,前一个“之”,代词,这件事;后一个“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且为之奈何”意思是:这又将怎么办呢?‎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意思是: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均出自《鸿门宴》一文”说法错误。“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出自庄子的《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句意:因为牛的骨节之间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磨得很薄的,用很薄的刀刃来进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宽绰而有余地的了。‎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A项,两句都是是省略句,前一句“与”后省略介词宾语“之”,后一句“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之”。‎ ‎“竖子不足与谋”意思是: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意思是: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B项,两句都是判断句,前一句的标志是“……者也”,后一句的标志是“此……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意思是: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意思是: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 C项,前一句是被动句,标志是“见”,后一句是陈述句,没有特殊句式。‎ ‎“若属皆且为所虏”意思是: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意思是: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D项,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前一句“何厌之有”应为“有何厌”,后一句“来何操”应为“来操何”。‎ ‎“夫晋,何厌之有”意思是: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大王来何操”意思是: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错误。“属”,类,辈;‎ ‎“沛公则置车骑”意思是: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 ‎“非兵不利”意思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 ‎“吾属今为之虏矣”意思是: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B项,错误。“因”,依靠、借助;‎ ‎“焉用亡郑以陪邻”意思是:(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因人之力而敝之”意思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 ‎“素善留侯张良”意思是: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C项,错误。“若”,你;‎ ‎“若属皆且为所虏”意思是:你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若入前为寿”意思是: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 ‎“顾计不知所出而耳”意思是:只是不知道报仇的计策该从哪里出罢了!‎ D项,正确。‎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意思是: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 ‎“焉用亡郑以陪邻”意思是:(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臣死且不避”意思是:我死都不怕。‎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第一句得分点:“游”译为交往;“活”,使动用法,救活、使……活;“之”,代词,他;“今”,现在;“幸”,幸亏。‎ 第二句得分点:“所以”,表原因,……的原因;“关”,函谷关;“备”,防备;“之”,助词,不译;“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三)《阿房宫赋》部分 ‎13.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六王毕,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 奈何取之尽锱铢   胡取禾三百囷兮 D. 虽然,每至于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第一个“一”,动词,统一;第二个“一”,数词;‎ ‎“六王毕,四海一”意思是: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意思是: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 B项,第一个“爱”,喜欢;第二个“爱”,吝啬;‎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意思是: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意思是: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 C项,两个“取”,都是夺取的意思;‎ ‎“奈何取之尽锱铢”意思是:为什么夺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 ‎“胡取禾三百囷兮”意思是:为什么夺取三百囷仓的粮?‎ D项,第一个“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第二个“族”,动词,灭族,消灭;‎ ‎“虽然,每至于族”意思是: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意思是:灭掉秦国的正是秦国,不是天下人。‎ 故选C。‎ ‎1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 )‎ A. 族秦者秦也 鼎铛玉石 B. 朝歌夜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 燕赵之收藏 可怜焦土 D. 辇来于秦 骊山北构而西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的能力。文言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也可以活用。‎ A项,“族”,名词作动词,族灭;“鼎”“玉”,名词用作状语,把鼎当作……;把玉当作……。‎ ‎“族秦者秦也”意思是:灭掉秦国的正是秦国。‎ ‎“鼎铛玉石”意思是:把大鼎当做铁锅,把美玉当做石头。‎ B项,“歌”“弦”,名词作动词,唱歌、弹琴;“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朝歌夜弦”意思是: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思是: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 C项,“收藏”,动词做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焦土”,名词作动词,成为焦土。‎ ‎“燕赵之收藏”意思是:燕国、赵国收藏的金玉。‎ ‎“可怜焦土”意思是: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D项,“辇”“北”“西”,均为名词作状语,乘辇车、向北、向西。‎ ‎“辇来于秦”意思是:坐着辇车来到秦国。‎ ‎“骊山北构而西折”意思是:从骊山向北修建,再向西延伸。‎ 故选D。‎ ‎15.选出对下列句中加横线字解释不当的一项( )‎ A. ①六王毕(完了) ②蜀山兀(光秃秃)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 B. ①直走咸阳(趋向)②廊腰缦回(萦绕)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C. ①雷霆乍惊(突然)②而望幸焉(宠幸) 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 D. ①缦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做)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正确。‎ ‎①“六王毕”意思是:六国被灭亡。‎ ‎②“蜀山兀”意思是:蜀山变得光秃秃的。‎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意思是:远得不见踪影,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 B项,正确。‎ ‎①“直走咸阳”意思是:一直走向咸阳。‎ ‎②“廊腰缦回”意思是:走廊如绸带般萦回。‎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意思是: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 C项,错误。“使”,假使,假如。‎ ‎①“雷霆乍惊”意思是:雷霆突然震响。‎ ‎②“而望幸焉”意思是:盼望着皇帝宠幸。‎ ‎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意思是: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 D项,正确。‎ ‎①“缦立远视”意思是: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 ‎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意思是: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宫人。‎ ‎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意思是: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故选C。‎ ‎16.选出加横线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牛何之 B. 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②东据成皋之险 C. ①辇来于秦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 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A项,两个“之”,都是动词,到;‎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意思是: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 ‎②“牛何之”意思是:牛去哪儿了?‎ B项,第一个“之”,代词,他们;第二个“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意思是: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 ‎②“东据成皋之险”意思是:东边占据了险要的成皋。‎ C项,第一个“于”,介词,到;第二个“于”,介词,比;‎ ‎①“辇来于秦”意思是:坐着辇车来到秦国。‎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意思是: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 D项,第一个“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第二个“焉”,助词,表陈述语气;‎ ‎①“盘盘焉,囷囷焉”意思是:盘旋着,曲折着。‎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意思是: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 故选A。‎ ‎17.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A. 《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 《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 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 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说法错误。不是李贺,是李商隐。‎ 故选A。‎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正如鲁迅所言:“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 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1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 B. 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C. “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 D. 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 ‎1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 B. 文章先从正面阐述“接受美学”的观点,又从反面批驳国内某些人的错误理解。‎ C. 文章借鲁迅名言,论证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 D. 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 ‎2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 B. 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 C. 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 D. 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 ‎【答案】18. B 19. D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说法错误。“荒腔走板的解读”虽然“随之出现”,但并不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造成的,真正的原因是后文所说的“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B项,正确。原文提到“读者接受有其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又提到“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于作品本身”,综合以上可知B选项表述正确。‎ C项,“‘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说法错误。原文表述是“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而非“读者按自己的理解”。‎ D项,“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说法错误。“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并非作者本意,“多元理解”反对“唯一标准答案”,更好理解作品则需要通过“代代相承”的接受链、以及多种理解的互补来实现,这些都不等同于“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且按照作者意思,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相对最像”“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说法错误。原文“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然而,一切‘假哈姆雷’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引用李、杜诗歌的例子,意在为了说明“读者决定论”之类的错误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读者虽然无法起到决定作用,但根据前文,读者的主观理解对作品阐释有着重要作用,对经典文本的地位也必然产生影响,没有读者的推崇也就不存在经典文本的地位。‎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C项,“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说法错误。根据原文“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也就是说,文学具有普遍性,所以读者理解人物时,在性格、言动方面与作者设想“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这并不等于“以作者设想为主”,而仍然是读者发挥“想象的自由”的同时接受文本“基本的限制”的结果,根据第2小题C选项也可推断得知。‎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一个目标 周国华 电话响起,霍克医生拿起话筒接听,目光钉子般钉在桌上的笔记本上。‎ 挂了电话后,医生左手握了握拳,右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了“‎293”‎三个数字,眯起眼看了很久,才点了点头:好,全了,刚好,感谢上帝。‎ 手术室内,护士们忙碌地准备着。医生消了毒,把大家叫到一起,鞠了个躬:今天的手术对我很重要,拜托各位了。众人愣了愣后,齐声道:一定。‎ 十多分钟后,遇车祸的年轻人被送了进来。大家看了看,都低下了头。——瞳孔放大,呼吸停止……很明显,病人已经死亡!‎ 有人想为年轻人盖上白布,霍克医生摆摆手,手持两块电极板,为他做电击除颤,几次下来,毫无起色。助手劝道:没用了。霍克医生一瞪眼:谁说的?!‎ 助手一惊。印象中,医生话不多,尽管刻板了点,但从不冲人发火。‎ 医生放下工具,用双手为病人胸外按压。十几分钟过去,医生额头的汗水被擦拭了好几次,可年轻人依然没有血压。‎ 看着老人额头上的汗水,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医生在小镇的这家医院工作几十年了,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曾经有大医院想高薪聘他,他没去,说等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后再说。至于是什么心愿,他从未对人提起过。‎ 助手抢过医生手里的活,大家轮流为年轻人除颤按压。半个多小时后,医生无奈地摆摆手:都尽力了,谢谢。‎ 医生解下口罩,眼眸中满是无奈和哀伤。‎ 上帝啊,医生明天就要退休,为什么要对他如此残酷?众人默默叹息。‎ 医生走出手术室,步履沉重而迟缓。回到办公室,他取出笔记本,沉思良久,找来红笔将刚才写的那三个数字圈住,随后缓缓写下几个字。‎ 窗外,一只苍鹰无精打采地飞向不远处的丛林,头也不回。‎ 那片丛林,医生再熟悉不过。那儿,埋葬着小镇的英雄弗兰克上校。‎ 战争刚开始时,弗兰克的未婚妻死于入侵者的炮弹下。弗兰克医生放下手术刀,扛起了钢枪。历经数百场大小战役后,他成了令敌军胆寒的将领。侵略者一宣布投降,上校就捧着鲜花去告慰心上人,却被敌军卑鄙的狙击手夺走了生命。‎ 弗兰克情侣安葬在小溪边,溪水清澈,长流不息。医生很喜欢去那边散散步,拔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上一会儿。‎ 退休后的第三年,医生躺在养老院里,再也无法下地。得知消息后,小镇几乎所有的人都赶来探望他,并劝他用药。医生淡淡地说:我的病,自己清楚,没必要浪费,这是上帝的安排。‎ 医生的固执惊动了镇长。镇长亲自上门了解情况。在战后缺医少药的年代,医生主动来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几十年来,医治病人就好像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可当小镇想回报他时,他却拒绝了。人们突然间想起,甚至于他来自何方,也没一个人知道。医生对镇长说了很多,语调平静。走时,镇长心事重重。‎ 没过几天,医生去世了。‎ 医生的墓地选在一片树林里,和弗兰克情侣相距三百余米。在他标记的地方,人们挖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狙击枪。镇长派人把枪送到弗兰克上校纪念馆里。‎ 医生的胸前放着一张发黄的旧报纸,还有一本笔记本。旧报纸上,详细记述了弗兰克上校的牺牲经过。笔记本上,则记录着一长串数字和名字,那些都是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重病患者,总共有292个。而第293个,竟赫然写着一个人的名字。‎ 哈斯勒!当年打冷枪的,正是敌军王牌狙击手、号称“丛林之鹰”的哈斯勒!战争中,有293人死在他枪下,其中大多数是指挥官、反坦克手和机枪手。‎ 这“幽灵”谁也没见过,也没有他的照片,战后不知所踪。‎ 墓碑上,刻着“霍克医生之墓”几个大字,这是全镇人的意见。唯有这一点,他们没有遵从医生的遗愿。‎ ‎(选自《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2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给医生生涯划上圆满句号,霍克医生非常重视对受伤年轻人的救治,从而呈现出很多让人意外的反常举动。‎ B. 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对霍克医生进行了刻画。‎ C. 文中巧设伏笔并插叙霍克医生主动到小镇医院工作,无人知他从何而来等情况,暗示了他过去不寻常的经历。‎ D. 全镇人没有遵从霍克医生遗嘱而在墓碑上刻上“霍克医生之墓”,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22. 小说主人公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21. C 22. ‎ ‎①医术高明。作为医生,从医几十年从未出现过任何医疗事故;②枪法精准,冷血无情。作为狙击手,战争时期293人死于他的枪下;③存良知,知忏悔。用救死扶伤的方式来为自己战争时期做过的事、犯下的错赎罪。‎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A项,“为了给医生生涯划上圆满句号,霍克医生非常重视对受伤年轻人的救治……”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霍克医生重视对年轻人的救治并非因为“为自己医生生涯划上圆满句号”,而是因为在战争时期有293人死于他的枪下,他用救死扶伤的方式来为自己战争时期做过的事、犯下的错赎罪,他已经救治了292人,只要再救一人,就可以赎自己杀了293人的罪,这年轻人就是第293个。‎ B项,“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直接描……对霍克医生进行了刻画”中“肖像描写”分析错误。文章中没有对霍克医生进行肖像描写。‎ D项,“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说法错误。全镇人没有遵从霍克医生遗嘱而在墓碑上刻上“霍克医生之墓”,是因为全镇人们原谅了霍克医生,已经从心底认可了他医生的身份。‎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主人公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从文中来看,主人公霍克既是一名医生,又是一名狙击手;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医生在小镇的这家医院工作几十年了,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曾经有大医院想高薪聘他”,这说明他的医术高超;从狙击手的角度来看,“哈斯勒!当年打冷枪的,正是敌军王牌狙击手、号称‘丛林之鹰’的哈斯勒!战争中,有293人死在他枪下,其中大多数是指挥官、反坦克手和机枪手”,这说明他的枪法是精准的,而杀死293人则又体现出他的冷血无情;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笔记本上,则记录着一长串数字和名字,那些都是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重病患者,总共有292个”“在战后缺医少药的年代,医生主动来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几十年来,医治病人就好像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霍克医生本是狙击手,战后来到这个小镇用救死扶伤的方式来给自己赎罪,这说明他有良知。‎ ‎【点睛】小说“6+‎1”‎答题法。“6+‎1”‎中的“‎6”‎指的是人物、情节、环境、标题、手法(效果)、读者,“‎1”‎是指主题。无论答小说哪类题,都要兼顾主题,把“‎6”‎个要素考虑进去。这种方法尤其适用小说中的作用、好处、效果题。这种“6+ ‎1”‎答题法在针对具体题目时,要素组合相对灵活,如:“3+‎1”‎组合:情节+人物+标题→主题;“4+‎1”‎组合:情节+人物+环境+手法(效果)→主题;甚至还有“5+‎1”‎组合、“6+‎1”‎ 组合、“7+‎1”‎ 组合等多种组合模式。这种“6+ ‎1”‎答题法的思维核心是抓住小说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外部(读者)的联系,是一种联系性、整体性思维方式。‎ 四、诗歌鉴赏 ‎2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公安①送韦二少府匡赞②‎ 杜甫 逍遥公③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 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 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 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 ‎[注]①公安:湖北公安县。②匡赞:韦国赞,排行第二,生平不详。③逍遥公:韦二少府的祖先是北周时韦复和唐中宗时韦嗣立,均封为逍遥公。‎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借对韦匡赞贤良有德的称赞和对送别筵的珍惜,表达了两人的深情厚谊。‎ B. 颔联料想别后情状,嘱托韦二读了寄去的书信,不要将自己的诗作,广泛地传播。‎ C. “古往今来皆涕泪”句,借助议论表达诗人的人生体验,抒写了对自己命运的悲叹。‎ D. 诗的末句回到眼前:两人将分别,各自消失在遥远的地方,思此心中痛苦无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嘱托韦二读了寄去的书信,不要将自己的诗作,广泛地传播”‎ 理解错误。颔联的意思是,此番别后若蒙韦二想念,能写封数字短札相寄,杜甫便感激不尽,倒是自己的诗作,请韦二不要向众人传播。‎ 故选B。‎ 五、情境式默写(每空1分,共5分)‎ ‎24.(1)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表现自己孤独无依、年老多病之苦 诗句是:“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 (1).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2).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 谁得而族灭也 (4). 亲朋无一字 (5). 老病有孤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递,族,孤。‎ 六、语言文字运用及文学文化常识(共11个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2分)‎ ‎“一辈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的张富清,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为救火而捐躯的四川木里31名勇士,以十一连胜夺取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许……多少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0二0年新年贺词,为____的中国风采、中国力量喝彩,激荡起人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____。‎ 捧读2019年那些感动着我们的人和事,不禁为忠诚如一、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而____,为胸怀祖国和人民的爱国情怀深深折服,为爱岗敬业、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热泪盈眶。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 )。‎ ‎“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哲理就在于: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项小事做好就是大事业;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当此长河奔腾、万物勃发的新时代,我们更加懂得以梦想坚守平凡、以奋斗创造不凡的价值。无论什么职业,无论处在何方,既有追求、有闯劲、有奋斗,任何人又可以在梦想的舞台上展现人生价值。当每一个平凡生命的创造精神、奋斗韧劲前所未有迸发出来,涓滴之水____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中华民族的逐梦征程将所向披靡,新时代中国的前途将不可限量。‎ ‎2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同凡响 共鸣 肃然起敬 汇聚 B. 出类拔萃 共识 奉若神明 汇聚 C. 不同凡响 共鸣 奉若神明 会聚 D. 出类拔萃 共识 肃然起敬 会聚 ‎2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平凡岗位上挺直了民族脊梁,擦亮了道德星空,树起了时代标杆,铸就了生命的精彩华章 B. 树起了时代标杆,挺直了民族脊梁,在平凡岗位上铸就了生命的精彩华章,擦亮了道德星空 C. 树起了时代标杆,挺直了民族脊梁,在平凡岗位上擦亮了道德星空,铸就了生命的精彩华章 D. 在平凡岗位上铸就了生命的精彩华章,擦亮了道德星空,树起了时代标杆,挺直了民族脊梁 ‎2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论什么职业,无论处在何方,只要有追求、有闯劲、有奋斗,任何人都可以在梦想的舞台上展现人生价值。‎ B. 如果有追求、有闯劲、有奋斗,无论什么职业,无论处在何方,任何人都可以在梦想的舞台上展现人生价值。‎ C. 既要有追求、有闯劲、有奋斗,任何人无论什么职业,无论处在何方,就可以在梦想的舞台上展现人生价值。‎ D. 无论什么职业,无论处在何方,任何人如果有追求、有闯劲有奋斗,就可以在梦想的舞台上展现人生价值。‎ ‎【答案】25. A 26. D 27. A ‎【解析】‎ ‎【2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第一处,“中国风采、中国力量”不能用“出类拔萃”修饰,故此处可填写“不同凡响”。共鸣: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的相同的情绪。共识:共同的认识。第二处,语境中“激荡”不能和“共识”搭配,应填写“共鸣”。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奉若神明:崇拜得像迷信者敬神那样,形容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第三处语境,“忠诚如一、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令人敬佩,故应选择“肃然起敬”;汇聚:从各个不同的地点、方向集中到一起由少到多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有融入的意思,聚集之后为一体不分散,常用于“物”。会聚:各方聚集之后各自仍独立存在,常用于“人”。第四处语境使用对象是“精神”等,故应选择“汇聚”。‎ 故选A。‎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要准确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段,把握文段的主旨,因为文段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围绕主旨表达展开的。重点则是瞻前顾后,前勾后连,灵活推断。“在平凡岗位上铸就了生命的精彩华章”“擦亮了道德星空”“树起了时代标杆”“挺直了民族脊梁”是按照由个人到时代、民族的顺序安排的,D项满足这一特点。‎ 故选D。‎ ‎【2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文中的句子,“无论什么职业,无论处在何方,既有追求、有闯劲、有奋斗,任何人又可以在梦想的舞台上展现人生价值”,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有追求、有闯劲、有奋斗”是条件,“可以在梦想的舞台上展现人生价值”是结果,应该选择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与之搭配的应该是“只要……都”,故排除ABC。‎ 故选A。‎ ‎【点睛】‎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8.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得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B. 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C. 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 D. 直到指手画脚的将她和男人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 ‎【答案】D ‎【解析】‎ ‎【详解】D项,“指手画脚”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句中语境是人们“七手八脚”地将祥林嫂和男人关在一起。“七手八脚”的意思是:七只手八只脚一起工作,极不协调,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故选D。‎ ‎2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根据教育部2017年年底颁布的《指导目录》,如果选择传统的物化生,大概只有不到20个专业不能报考;如果选择了物理,大约500个左右专业都可以报考。‎ B. 人们哀叹传统媒体、报纸及刊物的式微,并不仅仅是担心“报”死了或是“纸”死了这么简单。人们对硬新闻的漠不关心,对娱乐的过度追捧,对错误的麻木不仁,才是这个时代面临的更为迫切的问题。‎ C. 教养是指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它不仅无关身份、贫富及文化,而且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举手投足间。‎ D. 有关发言人在日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如果美国不改变目前实行的对华贸易政策,那么谁也不能保证在中美之间不会爆发一场后果严重的贸易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A项,语义重复。“左右”和“大约”重复;‎ B项,不合逻辑。“传统媒体、报纸及刊物”属于概念并列不当。‎ C项,无递进关系。“不仅”“而且”误用。‎ D项,正确。‎ 故选D。‎ ‎30.下面的一首七言律诗顺序已被打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①独守孤贞待岁寒 ②不随夭艳争春色 ③影侵棋局助清欢 ‎④声拂琴床生雅趣 ⑤明年纵便量移去 ⑥犹得今冬雪里看 A. ①②④③⑥⑤ B. ②①③④⑤⑥‎ C. ②③④⑥⑤① D. ②①④③⑤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具体考查律诗的相关知识。律诗排序答题技巧:第一步:找出两对偶句,然后根据平仄韵律给剩下的两个押韵句配上平仄韵律相对的句子,即把余下的四句按韵脚、平仄韵律排成两联,留待下一步使用。第二步:确定首联和尾联。大多数诗歌都是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按照常规往往是“叙事写景在先,议论抒情在后”。据此,可以推知非对偶两联中,描写叙事为主的一联一般为首联,重在抒情议论的一联一般为尾联。此诗出自宋代王禹偁的《官舍竹》。依据律诗平仄押韵的规律,偶句最后一个字一般为平声,“色”为仄声,故排除A;“趣”为仄声,排除B;“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对仗工整,排除C。‎ 故选D。‎ ‎31.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 ①七夕 ②重阳 ③元宵 ④中秋 B. ①七夕 ②元宵 ③重阳 ④中秋 C. ①中秋 ②重阳 ③元宵 ④七夕 D. ①中秋 ②元宵 ③重阳 ④七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本题,‎ ‎①“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选自杜牧《秋夕》。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选自《青玉案·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选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因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而九在古代为阳数,故又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自古便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选自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中秋自古有祭月、赏月拜月、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 故B正确。‎ ‎【点睛】中国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大年三十)、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 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等。‎ ‎3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清科举制度的等级由低到高是乡试、院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B. 古者五十岁知天命,称为“艾”;六十岁花甲,称为“耆”;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百岁之寿称为“期颐”。‎ C. 官职的升迁一般可用拔、擢、迁,官职的调动一般可用改、转、徙,官职的降级一般可用陟、贬、谪、左迁,官职的罢免一般可用罢、黜、免、废。‎ D. 古人的名为幼年时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明清科举制度的等级由低到高是乡试、院试、会试、殿试”错误,“由低到高”应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C项,“官职的升迁一般可用……迁,……官职的降级一般可用陟……”错误,“迁”表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降职。“陟”表示提升官职,如诸葛亮《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D项,“古人的名为幼年时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错误,“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字”,又叫“表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选项中“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错误。故选B项。‎ ‎3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朝的朱熹抽取《尚书》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B. “牲”原指供祭祀和宴享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C. 《林黛玉进贾府》中“敕造”指奉皇帝之命建造。“敕”字是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不能当作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 D.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自己编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宋朝的朱熹抽取《尚书》中的《大学》《中庸》两篇”说法错误。朱熹抽取《礼记》中的。‎ C项,“‘敕’字是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说法错误。“敕”字是南北朝以后皇帝专用。‎ D项,“《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自己编成”说法错误。《孟子》是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故选B。‎ ‎34.阅读《林黛玉进贾府》选段,回答下面小题。‎ ‎《红楼梦》第三回中有《西江月》词二首如下:‎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①。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②,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下列选项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相关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好皮囊”说的是贾宝玉相貌好,小说中描写他第一次出场时“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 B. “怕读文章”说的是贾宝玉不愿读科举时文,更不愿意读那些“圣贤”的说教文章,并不是真的说贾宝玉不读书,其实贾宝玉读的书很多,他只是不愿意为科举而读书。‎ C. “行为偏僻”是说贾宝玉不乐于与人交往,整日只在女儿堆里混;“性乖张”是说贾宝玉性格乖巧、张扬,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富家公子。‎ D. “纨绔”本来指细绢做成的裤子,泛指有钱人家子弟华美的衣着,后来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膏粱”意为肥肉和细粮,泛指美味的饭菜,借指富贵人家及其后嗣。‎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C项,分析错误,“行为偏僻”是说贾宝玉的行为与众不同,偏激古怪;“性乖张”是说贾宝玉性格叛逆,不顺从于世俗的要求。‎ 故选C。‎ ‎35.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部分判词,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是 ‎①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②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④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A. 林黛玉贾惜春妙玉巧姐 B. 王熙凤妙玉贾惜春史湘云 C. 秦可卿妙玉贾迎春李纨 D. 薛宝钗贾迎春妙玉史湘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题干要求选择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 第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合在一起正是“凤”的繁体字,即该诗指的是王熙凤。选项第一个是“王熙凤”的只有B项。‎ ‎②“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说的是妙玉,她虽信奉佛教,但其实依然有凡尘苦恼,即“云空未必空”。她最后被贼人强抢去,“终陷淖泥中”,也就无所谓“洁”了。‎ ‎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除元春外,三春中的“惜春”本身也是“绣户侯门女”,但她笃信佛教,青灯古佛常作伴。‎ ‎④“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的名字也嵌在“湘江水逝楚云飞”其中。‎ 故选B。‎ 七、作文 ‎36.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随着武汉疫情在逐步蔓延,网络上出现了许多谣言,比如“饮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广东省中医院开具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方”“中部战区空军今天会在武汉上空开始播撒消毒粉液”,不一而足。对于这些谣言,某微信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贵州敏敏:我觉得,只要是谣言就一定要封杀,要追究发布者的责任!‎ 河北锋哥:但是,人家的初心还是好的呢,还不是为了生命健康?‎ 重庆明亮:辨别谣言需要专业知识,不容易分辨呢!‎ 河南丽姐:老人家最爱转发这些链接,我说了,他们都不听的。‎ 湖北小强:封杀谣言肯定是对的,初衷良好也需要方式正确。‎ ‎……‎ 面对与疫情一起爆发的网络谣言,你的态度是什么?你的做法又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投稿到武汉的主流报纸《楚天都市报》的“防疫一线”栏目。‎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写议论文。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疫情面前,别误入“谣言陷阱”‎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特别是武汉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在无数人为汹汹疫情奋勇前行之际,网络上接连出现各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谣言,这类事件不断被曝光,再次突显了维护清朗网络环境的重要性。 ‎ 媒体要筑“桥梁”,不能堵“高墙”。大年初一,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针对这次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会议强调,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回应境内外关切。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强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社会信心。媒体是网络内容建设的重要力量,面对恶意攻击和谣言,应当坚决回击、以正视听;面对网民关切和疑问,要加强辨析引导、澄清模糊认识。在这次疫情发生的过程中,有些平台为了抢流量、博关注,把谎言包装成“事实”,将猜测翻转成“存在”,挑战法律底线,操纵舆论感情,扰乱网络秩序,危害社会诚信,影响社会稳定。互联网虽是虚拟世界,却同样是一个规则实体,遵守相应的职业行业道德,强化社会功能和媒体责任,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 ‎ 网民要当“剑客”,不要做“看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类似“‎ ‎1月26日主持人白岩松邀请钟南山介绍疫情”“用淡盐水漱口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被传染了”“空中喷洒防疫药剂”等等,这样的谣言在百姓间扩散蔓延,造成整个社会的焦虑恐慌。在面对来源模糊、事实不清的信息时,切忌一味地盲目转发与情绪发泄,应当多一些理性思考和冷静判断。疫情汹涌,国家在挫折中奋进,无数工作人员为之尽己所能、不屈不挠,此时正是需要我们凝聚共识、统一行动的关键时刻,每一位网民更应该擦亮辨别是非的双眼,理解配合,共同面对。人人都从自身做起,承担一份网络社会的公共责任,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贡献一己之力。 ‎ 当然,呼吁媒体和网民遵守法律法规、加强理性判断,并不是说对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不能开展监督,不能讲真问题,不能揭露真现象。恰恰相反,那些遵守法律、尊重事实的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 疫情当前,需要每一位网民、每一个个体握紧手中的“金话筒”,积极构建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空间,共同维护法治有序、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作文材料取自我们当今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事例,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具有良好的作用。作文材料中的事例,从一个侧面切中了当今社会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网络谣言”这种现象。材料中“对于武汉疫情的谣言,某微信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分析每一个微信朋友的发言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观点,如:“我觉得,只要是谣言就一定要封杀,要追究发布者的责任!”说明“封杀谣言,刻不容缓”;“但是,人家的初心还是好的呢,还不是为了生命健康?”,但是要注意的是“别因好心做了传谣者”;“辨别谣言需要专业知识,不容易分辨呢!”,那么“破除谣言,科学是利器”;而“老人家最爱转发这些链接,我说了,他们都不听的”,这就要劝告老人家“每次传谣都是制造恐慌”的;针对“封杀谣言肯定是对的,初衷良好也需要方式正确”,分析出“初衷好,不代表可以传谣”,面对谣言,既要“打”也要“疏”。‎ ‎【立意】不做谣言的帮凶;谣言止于智者;理性对待谣言;学会辨识,谨慎言行;封杀谣言,刻不容缓;别因好心做了传谣者;对谣言要坚决说“不”;铲除谣言孳生的土壤;破除谣言,科学是利器。‎ ‎【结构】第一部分:“网络上接连出现各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谣言,这类事件不断被曝光,再次突显了维护清朗网络环境的重要性”引出新闻背景,指明疫情汹汹与谣言不断的现状。第二部分:“媒体要筑‘桥梁’,不能堵‘高墙’”,分论点之一,段首即中心句,精炼概括“媒体”的责任,阐述其准确发布疫情、坚决回击谣言、辨析引导澄清的正面作用,同时指出一些平台的不良行为,形成正反对比;“网民要当‘剑客’,不要做‘看客’”,分论点之二,段首即中心句,总括“网民”的公共责任,从网民的角度,指明正确做法:切忌盲目转发和情绪宣泄;擦亮双眼与理解配合;从自身做起,承担责任……第三部分:呼吁媒体和网民遵守法律法规、加强理性判断,一分为二,有进有退,理性分析,辩证看待,鼓励正当的建言献策与批评监督。使用“当然”“并不是”“恰恰相反”等串联词,衔接自然,思路明晰。总结全文,回扣标题,提出吁求,有所展望。‎ ‎【素材】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类似“‎1月26日主持人白岩松邀请钟南山介绍疫情”“用淡盐水漱口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被传染了”“空中喷洒防疫药剂”等等,这样的谣言在百姓间扩散蔓延,造成整个社会的焦虑恐慌。在面对来源模糊、事实不清的信息时,切忌一味地盲目转发与情绪发泄,应当多一些理性思考和冷静判断。疫情汹涌,国家在挫折中奋进,无数工作人员为之尽己所能、不屈不挠,此时正是需要我们凝聚共识、统一行动的关键时刻,每一位网民更应该擦亮辨别是非的双眼,理解配合,共同面对。人人都从自身做起,承担一份网络社会的公共责任,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贡献一己之力。‎ ‎2.谣言也是“疫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从“钟南山院士被传染”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向上海医疗队收取捐赠服务费”,从“盐水漱口防病毒”到“饮高度酒对抗新型冠状病毒”,五花八门的谣言满天飞。疫情当前,编造虚假信息,干扰正当渠道、权威信息的发布,破坏全社会抗击疫情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无异于另一种猛烈的“传染病”。‎ ‎3.对付谣言的最有效武器是真相。面对疫情产生恐慌情绪,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不知情、不知底。值得赞许的是,每当谣言出来之时,相关政府部门、党员干部、专家学者都第一时间辟谣,让谣言止于科学和权威,让谣言无法得逞。这也充分说明,当谣言跑得飞快时,真相绝不能落后。各地一方面要强化宣传引导,及时准确发布疫情信息,通报防控工作进展,努力抢占先机、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牢牢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一方面也要加强辟谣机制建设,加大对谣言的惩治力度,对疫情隐瞒不报者、造谣生事者、不遵守防控要求者,坚决依法打击,绝不手软。‎ ‎【点睛】‎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