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38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邯郸市五校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测试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长: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考生注意: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
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民间文学大部分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由于民间文学作品是民众自发的、自娱自乐的精神生活的结晶,
所以它基本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民间文学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具有不同于其
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这些特性将民间文学彻底地区别于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这些特征的存
在,导致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不然就无法保证其能够继续完整地传承,主
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民间文学的传承更具有单一性,主要依靠口头传述的方式,而且其传述不需要依靠表演、道具
重现的方式来附加宣传。而且由于是口头传述,所以传述的人不需要丰富的学识知识、习字以及认字能力,
不论人们处于哪个位置、做什么工作,都可以传述文学作品。也因此,民间文学必须依托人类完成传承,
一旦没有人类的传述,民间文学的传承就会断接,难以继续。
第二,民间文学的传述过程更具有生活气息。自古以来,人们日常交流依靠的是语言,故事的传述和
倾听属于人们日常交流的一种方式。民间文学的传述是依托人类完成的,它的传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
意识地传达的,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由此可见,民间文学的传述更具有生活气息。
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化,不再限于单一的口头传述交流,因此,我国
民间文学的传承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民间文学消失的内容、速度以及程度都呈现急剧递增的趋势,并且,
民间文学的传承还存在一个特点,即其一旦消失,就无法再通过任何方式恢复。针对上述情况,我国政府
从 1985 年开始逐步采取相关的有效对策来解决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具体来讲,国家相关的
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的活动,吸引了全国的民间文学专家、学家以及爱好者
等大量的人才参与,在此后的长时间内,我国的民间文学以书籍的方式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问世,包括民间
故事、谚语等,有相关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民间文学整理和编辑在 2009 年共计 298 卷,总共记录数字超过
40 亿。中国民间文学活动范围覆盖全国,时间跨越 20 余年,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绩。
民间文学保护措施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实行以来,对我国逐渐消亡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成
果昰而易见,使其面临快速消亡的趋势和困境得以有效缓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一次长足进
步,展现了我国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力度和远见。而且,21 世纪初期,世界范围内开始加强了对文化遗产
的保护力度,全球范围内发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受此影响,作为我国社会活动的一部分,
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工作也逐渐和国际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接轨,国家政府部门和民间自发組织先后推行
了具体的民间文学保护的工程,并且在后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国的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部分成果,但是其保护工作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来
讲,其保护活动的开展缺乏整体大局观,主要表现在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活动偏于作品的收集归纳,忽视
相关背景资料的整理和搜寻,导致民间文学缺乏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因而缺乏影响力,不具有可持续
发展的可能性。而且在传承地区、传承对象以及交流对象缺失的情况下,民间文学的传承情景再现是一件
非常困难的事情,同时也是我国的相关专家学者急需解决的难题。
(摘编自满英子《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困境与保护对策》)
材料二:
民间文学,一般认为是口头传承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小戏、说唱、谚语、笑话、谜语、
歇后语等文艺形式。“口头传承”四字,表明了大家对民间文学本质性特征的认识,也揭示了民间文学与语
言媒介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民间文学虽然是指依赖语言媒介传承的文艺形式,但在人类历史上民间文学
的传播手段、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也会随着媒介的变化而采取新的形式进行传播。我们知道人类
社会的传播媒介经历了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介等演变,而人类也都充分利用
这些媒介传播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存活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里,因此,民间文学与各类传播活动中的受众有着天然的联系,
而受众是传播中的主要元素,也是传播效果最大化的重要基础。当然,我们在看到其“大好”前景的同时,
也要注意一个现象,21 世纪以来,民间文学的传播主体(特指传承人)、受众都有较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
能较熟悉地传承、传播家乡的谚语、俗语、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民间文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鉴于这种情形,我们认为在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诸艺术形式的传播,在传播方式上应有所创新,有
所改变,要广泛利用新媒介、新技术进行传播。如;短視频传播;搭建“两微一端”民间文学的专属平台;
利用网络电子书、网络广播等进行传播……当然在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新性传播民间文学的同时,也需
要灵活运用其他媒介进行传播,比如编写适合儿童、青少年、老年等不同年龄阶段的民间文学纸质读本。
(摘编自李跃忠、苏蓉《新媒体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传播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为了保证民间文学的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对民间文学基本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的特点应有清
醒的认识。
B.民间文学的传述不受文化水平、活动场所等限制,自由灵活,而且和人们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连,十
分生活化。
C.《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的颁布,使我国认识到了民间文学保护的迫切性和与国际接轨的
必要性。
D.民间文学虽然依赖语言媒介传承,但是在新时代,民间文学也应随着受众的改变,采用多元化的传
播媒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以书籍的方式较为全面和系统地整理民间文学,是避免民间文学一旦消失就不可恢复的好方法。
B.民间文学须依赖人来完成传承,如果我们能下力气培养好传承人,民间文学的传承将再现繁荣。
C.民间文学的传播要认识到受众的重要性,当下,民间文学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受众。
D.民间文学在新媒介时代,既要利用新媒介技术,也不能抛弃传统的媒介形式,两者兼顾为上策。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民间文学传承的创新做法的一项是(3 分)( )
A.利用抖音号,进行实地跟拍、采访传承人、挖掘历史背景,制作短视频,为用户提供系统、完整的
民间文学观赏文本。
B.将民间文学中的民间传说、神话、民间故事、史诗、说唱等编纂成电子书,提供听书服务,提升用
户在视听方面的体验。
C.在街道社区的文体中心、农村的文化礼堂等,引入讲故事、唱山歌等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促进民
间文学的活态传承。
D.将经典的民间传说、神话、史诗、民间故事等制成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动画或者动漫作品,以展示民
间文学的价值与魅力。
4.结合材料内容,对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作简要解说。(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6~9 题。
街 声
沈 念
化龙池是长沙城里一条古街的名字。一条街巷,遇见的人与物,声与音,都是它的形象、语言和记忆。
第一次到化龙池是初夏午后,一场不期而至的雨,把青麻石路打得湿渍渍的。长沙城里街巷阡陌极多,
但保存这般路面的历史老街仅剩四条。如果不是雨水有声,三百米长的寂寂街巷,实在不像传说中喧嚣的
“长沙秦淮河”,也没有“酒吧一条街”的欢悦热烈。
踅入民居的一楼人家避雨。坐在沙发上的老娭毑望着陌生来客,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是笑盈盈的。这
位姓袁的老长沙娭毑,今年 98 岁高龄,在化龙池住了 40 多年。
袁娭毑住的民居,是一栋建于上世纪 70 年代的五层红砖楼房。房子坐西朝东,砖木结构,空斗清水墙
体,两面坡悬山屋顶。丈夫 80 年代末离世后,大多数子女儿孙住进了高楼,她却再没搬动过,留守在这间
十来平方米的房子里。老街坊也所剩无几,搬走的,离开人世的,有的房子租给了来建设这座城市的外地
人。似水流年,她不紧不慢,把每一天过成漫长的一生。岁月中的碰撞与激荡,蛰伏成波澜不惊的起居日
子。
屋檐之下,两水沿着院井孔道流走。袁娭毑指着旧墙上的斑痕嘀咕:“以前下水道容易被雨水淤堵,遇
夜暴雨,水漫上来,一米多高,屋里家什悉数浸没漂浮。前两年政府搞有机更新,下水管道扩容,再也没
发生过漫水事件,办了一件大实事。”
我问袁娭毑:“住了这么多年,变化大不大?”
袁娭毑说:“没变。”转而改口道:“变了,变了!”
是什么变了?又是什么没变?
我想,答案在这一间间主人命运各异的屋宅里,也在三百米的街巷之中。
袁娭毑搬过来的年代,百废待兴,街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售卖生活必需品的店铺,但很快就成了喧
闹市井之地、同业聚集之街。在时间更早的刻度上,化龙池的商业兴旺是个传奇。清光绪年间逃荒乞讨至
此的善化县人张大生手艺精湛,度过饥荒之后,挂起了第一家木履油鞋店的招牌,凭着买卖家道渐渐殷实。
有街坊邻居想学艺,张大生感念化龙池人的善心,免费收徒授艺,出师还送上一套制屐工具。这些街坊徒
弟后来索性沿着街面开店,于是前店后坊,叮叮当当,化龙池被经营成了著名的木屐油鞋一条街。
青麻石路面細密的坑洼,怕是缘于那些木屐。这条四米多寬的街巷两边,店铺摆挂着不同规格形制的
木屐、油鞋,南方烟雨朦胧的气韵沿街流动,木屐落地,“咄咄”“嗒嗒”之声此起彼伏,轻重缓急,如同
琴键起落自成一曲。我想,袁娭毑年轻时雨中着屐挪步,又是一种风韵一道风景吧。只是,白驹过隙,木
屐远走,归入博物馆所陈列的时间里的事物。
巷道无人,耳中却有幻听,身前背后仿佛有人正着木屐走过,声浪密密兜住街巷。雨声疏朗,恰好汇
成主调中的和弦。行至古街中段,有一名为“共享亭”的小广场,整面诗词、楹联背景墙,都是“有清二
百年以来书家第一人”何绍基的书法。
没有想到,化龙池竟是京城之外何绍基居住时间最久长之地。1861 年(清咸丰十一年),63 岁的他应
邀回湘,次年始主讲“城南书院”,直到 8 年后因病辞去讲席。雨水沿着墙上的撇捺弯钩,如墨汁垂落。我
猛一回头,仿佛看见一长袍老者,踩着木屐擦身而去,留下从容淡定的背影。“破丰日功夫清书捡画,同两
三知己道古谈文”,“童仆来堿市,瓶中得酒还”,从墙上诗词中我读到何氏情趣,读到故居“磻石山房”闲
适纵情的豪饮时光。夜寂时分,孤灯瘦影,落笔有声,是墨吃纸的声气,也是力透纸背的响彻。
离广场不远,那口化龙井被石栏围着,是新修葺的。井中无水,灌满风声,却日复一日地向世人解读
着化龙池的来历。勇毅的铁匠徒弟,将滚烫的铁水倒入井中,烧化了欲兴风作浪危害人间的孽龙师傅,渲
染的是正义和勇毅,牺牲和受难,也熔铸成化龙池的品格与底气。到了夜间,井前小坪会摆开几家烧烤小
摊,主人都是街上老居民,几声吆喝,众声喧哗,与烟火气一起兜售的,是这个口口相传的故事。
几年前与化龙井、红砖民居、小广场一同完成改造的,是沿街“建新如旧”的 40 栋仿古商铺,同业聚
集的主题没变,商铺摇身变为 40 家风格各异的酒吧,从此长沙聊清吧文化,再也绕不开这条古街。酒吧必
然是声音的制造者。雨声木屐的“咄咄”声、邻里间的嬉笑怒骂……化龙池原本有很多声音,此后又多了
一种留存在这座城市记忆里的声音。年轻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来到这里,钻进街巷深处,灯火明暗起伏,
给每一个从青麻石路上走过的人奏响释怀人生的旋律。变幻的声响,青春的身影,让这条古街有了活力,
有了向往。
(远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特写了一个 98 岁高龄,在化龙池住了 40 多年老长沙袁娭毑,写她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是笑盈
盈的,凸显化龙街人的和善。
B.文章写化龙池的光绪年间的一段历史,彼时是木屐油鞋一条街,源于手艺人张大生逃荒乞讨至此,
以善报善,突出了古街的品格。
C.文章录写广场墙上何氏诗词,写他在化龙街读书喝酒、与友谈文论古、夜间挥毫写字,写他的闲适
纵情,为古街增加了文化底蕴。
D.文章写井前小坪的烧烤小摊,众声喧哗,烟火气十足,老板向游客兜售“化龙池的来历”故事是为
了让游客多购买他的烧烤食品。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作者的游踪写化龙池古街,移步换景,依次写到化龙池上青麻石路、民居、广场,以游客视
角写古街,叙述语调既热情又客观。
B.文章开头写雨中游览化龙池古街,又以“雨”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还勾连相关事件,如袁娭毑
说政府搞有机更新,下水管道扩容。
C.“身前背后仿佛有人正着木屐走过,声浪密兜住街巷”,一个“兜”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声浪之繁密
来往行人之多,昔日街道之繁华。
D.文章结尾写化龙池古街上风格各异的酒吧,“变幻的声响,青春的身影,让这条古街有了活力,有
了向往”,照应了开头“长沙秦淮河”。
8.请结合文本,分析划线句“是什么变了?又是什么没变?”的含义。(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分析本文以“街声”为题的用意。(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宣皇帝讳懿,字仲达,姓司马氏。南阳太守同郡杨俊名知人,见帝,未弱冠..,以为非常之器。尚书清
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
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杋不可失也。今若矅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
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
从。既而从讨孙权,破之。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是时汉帝
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
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
掎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权果遣将吕蒙西袭公安,拔之,羽遂为蒙所获。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
侯,转丞相长史。会孙权帅兵西过,朝议以樊、襄阳无谷,不可以御寇。时曹仁镇襄阳,请召仁还宛。帝
曰:“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言竟不从。
仁遂焚弃二城,权果不为寇,魏文悔之。及魏受汉禅,以帝为尚书。顷之,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
侯。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
疑之。”明帝即位,改封舞阳侯。五年春正月帝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尚书扬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劝
使伐蜀止之不可爽果无功而还。崩于京师,年七十三。晋国初建,追尊曰宣王。
(节选自《三国志·宣帝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五年春正月/帝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尚书邓扬/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劝使伐蜀帝/止之不
可/爽果无功而还/
B.五年春正月/帝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尚书邓扬/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劝使伐蜀/帝止之/
不可/爽果无功而还/
C.五年春正月/帝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尚书邓扬/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劝使伐蜀帝/止之/
不可/爽果无功而还/
D.五年春正月/帝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尚书邓扬/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劝使伐蜀/帝止之不可
/爽果无功而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弱冠指男子 20 岁,这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御史,是中国古代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御史成为监察官员,约自秦始。
C.辅政,指辅佐治理政事。若君主年少,可能由大臣或摄政王来辅弼政治。
D.使持节,是代表皇帝直接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又称作持节、假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司马懿才华早露,年少即与众不同。尚书崔琰认为他聪明而公正,性格刚毅而外表英俊,才能超过
了他的哥哥司马朗。
B.司马懿审时度势,能够发现机会。刘备在蜀人未归附之时又去远征江陵,司马懿认为这正是击破刘
备的好时机,不容错过。
C.司马懿智谋出众,军事才能突出。司马懿认为孙权与刘备只是表面亲善,晓谕孙权,使他在后面牵
制关羽,樊城之围可解。
D.司马懿有辅政之才,可匡济天下。宣帝曾给太子下诏说,如果有人离间他任命的辅政大臣,要慎重
处理,不要轻易怀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仁遂焚弃二城,权果不为寇,魏文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曹仁被围困,于禁等七军被水淹没的情况下。司马懿为什么认为迁都没有必要?迁都可能有什么不
良影响?请简要说明。(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过灵石三峰
陆 游
其 一
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
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曲小诗中。
其二
晓日瞳昽①雪未残,三峰杰立插云间。
老夫合是征西将,胸次先收一华山。
【注】①瞳昽:太阳初出由暗而明的光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句写奇峰迎面扑来,以诗人的心理骇怕和所受惊吓,形成文势的跌宕。
B.“千仞”高山写入一首“小诗”,大和小的对立显示出诗人扛鼎的笔力。
C.“三峰杰立插云间”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灵石三峰高耸入云的挺拔之势。
D.“征西将”一句是说自己是西征的将领,将要一一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
16.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通过这两首浅中有深,
平中有奇的写景小诗可以读出什么样的诗人情怀?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苏轼《赤壁赋》中的“舞
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都用了蛟的意象来侧面表现音乐的魅力。
(2)杜牧《阿房宫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阿房宫烟气缭绕的情景,
从侧面生动地表现了阿房宫美女之多。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地表达了
物是人非之意,透露出作者深深的悲伤。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在我的记忆里,这棵梨树至少有两个成年人手拉手那么粗。春天的时候,绿意从巨型的树冠上蔓延开
来,梨花绽放的时节,大梨树就像是一柄白色的巨型花伞,十分耀眼。一阵风吹过,如雨般的花瓣飘落在
屋后,铺成了一片白色的花毯,洁白中散着淸香。炎热的夏天,我们这些小孩子都喜欢在大树底下乘凉,
嬉戏,听老人们讲故事,那小小的果子也掩映在绿叶中,不甘寂寞地在风中频频露头。金秋时节,大梨树
便又硕果累累了,它结的梨不大,有点像南果梨,酸甜适中,口感细腻。白雪皑皑的冬天,光秃秃的大梨
树依然高大,一进村口就能看到它,我们在树下堆雪人,打雪仗,不亦乐乎。在大梨树下,我们似乎从不
缺少欢乐。
在曾祖父活着的时候,大梨树还是好好的。听父亲说,曾祖父最喜欢做两件事,一是在树下给后辈们
讲家族的故事和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二是在树下吹箫。在我两岁的时候曾祖父就去世了,对他我没有
什么印象。但我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清瘦的老者,留着长髯,穿着长杉,坐在大梨树
下,零落的梨花伴着箫声在风中翩翩起舞,那声音悠扬而清冷,透着沧桑,令人感怀……尽管不知吹奏的
是什么曲子,但我想那画面一定是很美很美的。
18.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同学们:今年,我们已经大学毕业 20 周年了,有人提议大家聚一聚,共叙同学情。
B.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废墟上,雏菊花正在怒放。
C.别里科夫死了,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D.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梨树下坐着一位留着长髯穿着长衫的清瘦老者。”从语义上看二者
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根据《白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②从网络文学出海整体规模来看,③截止 2019 年底,④我国向海
外输出网络文学作品有 1 万余部,⑤覆盖了超过 40 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⑥2019 年翻译网络文
学作品 3000 余部,而从出海模式来看,翻译出海占比 72%,直接出海占比 15.5%,改编出海占比 5.6%。⑧
在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达数亿元,海外网络文学用户数量达数千万的市场规模下,⑨《白皮书》显示,
日前网络文学出海主要呈现出翻译规模扩大、原创全球开花、IP 协同出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5 分)
11 月 12 日 23 时 59 分,巨大的轰鸣声响彻群山。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
成功。长三乙火箭与天通一号卫星并非首次合作。2016 年 8 月 6 日,同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卫星
移动通信系统首发星——天通一号 01 星由长三乙火箭送入太空。因此,这次发射任务是时隔四年后,长三
乙火箭与天通一号卫星的再度携手。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被誉为“中国版的海事卫星”,由我国自主
研制,是我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地球同步轨道移动通信卫星“俱乐
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法国司汤达也说:“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
好的一种特权。
日前,一段视频在网上引起激烈讨论:视频中,一位头发灰白的老人独自冒雨前往医保局交医保,却
被工作人员以“不收现金”为理由拒绝办理。视频一经上传,便引发了网民的热议。
工行北京分行聚焦老年人日常高频金融场景,推出了长辈“特享”“惠享”“安享”等服务体系,为老
年客群提供专业金融、敬长讲堂等一揽子贴心、安全的金融服务,让老年人感到暖心……
我国历来有尊老爱老的传统,可是科技的发展却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某些困扰。读了以上材料,你
有什么感触?请谈谈你的感受或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的范围作文。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测试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1.B【解析】A 项因果关系不当。对民间文学基本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的特点有清醒的认识,不是“保
证民间文学的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的手段,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C 项“使我国认识到了民间文学保护的迫切性”说法错误,由原文“针对上述情况,我国政府从 1985
年开始……”可知,我国很早就意识到了民间文学保护的迫切性。
D 项“民间文学随着受众的改变,其传播媒介也呈现出多元化”说法错误,由原文“人们也会随着媒介
的变化而采取新的形式进行传播”可知,变化的依据是媒介的变化。
2.B【解析】由材料一可知“传承地区、传承对象以及交流对象相互缺失的情况下,民间文学的传承情景
再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C 选项缺少了其他条件。
3.C【解析】由材料一可知,C 项中的做法是在回复民间文学的口头传承的方式,不是创新做法。
4.①民间文学一般认为是指口头传承的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的文艺形式,
②主要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
③是民众自发的、自娱自乐的精神生活结晶,
④其传承具有单一性,传述过程具有生活气息。
5.①首先提出要保护民间文学,须了解其两个特征:传承的单一性和传述的生活化。
②继而通过具体事例对我国民间文学保护传承的现状和成果进行分析。
③最后指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6.D【解析】老板向游客兜售“化龙池的来历”故事,是他们引以自豪,是对化龙街品格的认同。
7.B【解析】“以雨为行文线索”错,文章是以“街声”为线索。
8.①变化的:比如街声在变,原来的木屐声消失了,现在多了酒吧里的变幻的声音,这是时代在变迁;
②不变的:自然界的雨声不变,邻里间的嬉笑怒骂不变,熔铸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认真生活的态度、
化龙池所代表的品格不变。
9.①内容上,街声也是化龙街的形象、语言和记忆。作者写各种声音,如木屐声、酒吧里变幻的声响、烧
烤小摊的吆喝声,写出了化龙街的历史变迁,也写出了化龙街的品格、形象。
②结构上,以化龙街上的各种声音贯穿全文,连接古今,巧妙融人史实和典故,行文巧妙而紧凑。
③表达效果上,将一条街的历史变迁通过声音的变迁体现出来,形象具体可感。
(每点 2 分,3 点 6 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0.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在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基础上进行断句的能力。
“止之”主语为“帝”,不能断开,所以排除 A 和 C 两项。
“不可”的意思是“没有同意”,“帝止之不可”需要断开,所以排除 D 项。
11.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中文化意义的能力。
D 项,使持节权力最大,持节、假节次之,三者存在区别。
12.D【解析】由原文“及天子疾笃……”可知临终遗命,下诏书者为“天子”,而“宣帝”为辅政之人。
13.(1)魏武帝说:“人很不懂得满足,已经得到陇右,又想要得到蜀地。”他的意见最终不被听从。(重要
词语“苦”“既”“竟”各 1 分,句意 1 分)
(2)曹仁于是焚烧并放弃襄、樊二城,而孙权果然没侵犯疆土,魏文帝很后悔。(重要词语“遂”“果”
“寇”一处 1 分,句意 1 分)
14.①没有必要:七军被淹对国家大计没有损伤。
②不良影响:迁都会让敌人认为自己国家力量弱小;迁都会让淮河汉水一带的百姓人心不安。
【参考翻译】
宣皇帝名懿,字仲达,姓司马,南阳郡太守杨俊是司马懿的同乡,以善识人著称,见了不到二十岁的
司马懿,便觉得他是个非同寻常的人物。当时的尚书崔琰与司马懿之兄司马朗交情很好,崔琰对司马朗说:
“你的弟弟聪明而公正,刚毅而英俊,超出常人,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宣帝随军讨伐张鲁,对魏武帝说:
“刘备用诡诈之计俘虏了刘璋,蜀人尚未归附,他就又争夺遙远的江陵,这是破蜀的机会,不可错过。现
在如果在汉中陈兵示威,益州就会震动不安,再进兵威逼,蜀兵势必瓦解,趁这个好机会,事情是可以成
功的。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啊。”魏武帝说:“人很不懂得满足,已经得到陇右,又想要得到蜀地。”
他的意见最终不被听从。接着又随武帝讨伐孙权,孙权破败。等到蜀将关羽在樊城围困曹仁,于禁等七军
被水淹没,傅方最终授降关羽,曹仁被围很紧急。当时汉献帝建都许昌,魏武帝以为接近贼区,打算迁都
河北。宣帝进谏说:“于禁等是被大水淹没,不是战守上的失误,对于国家的大局并没有大损失,为此而迁
都,即是向敌人示弱,而淮河汉水一带的百姓的心就会非常不安定了。孙权与刘备表面亲善,而内心疏远,
关羽得胜,是孙权所不愿意的可晓谕孙权,使他在后面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可自然而解了。”魏武帝接受
了这个意见。孙权果然派遣大将吕蒙西袭公安,攻下了,关羽也被吕蒙所俘获。魏文帝袭职即王位,封宣
帝为河津亭侯,转为丞相长史。此时孙权率军西行,朝中议论以为樊城襄阳无军粮,不能抵御吴寇。当时
曹仁镇守襄阳,群臣请求召回曹仁退守宛地。宣帝提议说:“孙权刚打败关羽,此时正是他想和我们结好的
时候,一定不敢给我们造成祸患。襄阳是水陆交通的关键之地,抵御敌人的要害之地,不能放弃。”这个意
见没有被接受。曹仁于是焚烧并放弃襄、樊二城,而孙权果然没侵犯疆土,魏文帝很后悔。魏受汉禅让,
文帝即皇帝位,以宣帝为尚书。不久转为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天子病重时,宣帝与曹真、陈群
等在崇华殿之南堂拜见天子,接受天子的临终遗命去辅助少主。给太子下诏说:“有人离间此三公的,要慎
重处理,不要怀疑他们。”眀帝即位,改封为舞阳侯。五年春正月,宣帝自淮南回京师,天子使持节慰劳军
队。尚书邓扬、李胜等想让曹爽建立功名,劝他伐蜀。宣帝劝阻曹爽,曹爽不听,终于无功而还。在京师
逝世,终年七十三岁。晋国初建时,追尊为宣王。
15.D【解析】“征西将”并非实写。
16.①“劳渠蟠曲小诗中”,称大山为“你”,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自信之情。
②“三峰杰立插云间”,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峰高耸入云的壮阔之景,表现了诗人对壮阔山河的热爱。
③“胸次先收一华山”,表现了诗人吞纳山河的博大襟怀。(每点 2 分)
17.(1)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2)烟斜雾横 焚椒兰也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每句 1 分,有错字则该句不得分)
18.B【解析】A 用在称呼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
B 表示解释说明,和原文中冒号的作用相同。
C 用在“说”“想”“证明”等词语后面,表示引起下文。D 表示总结上文。
19.①以雨的飘落比喻梨花飘落,生动地写岀了花瓣飘落之密之急;
②以毯子来比喻落在地上的成片梨花,生动表现了花瓣之多之美。(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0.①在内容上突出的重点不同:原句重点落在“留着长髯,穿着长衫,坐在”的外貌和动作上;改句重
点落在“清瘦老者”上。
②在句式选择上特点和效果不同:原句为短句,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改句为长句,读起
来比较拗口。
③在衔接连贯上效果不同:原句中“坐在大梨树下”和后文中“零落的梨花……”衔接紧密,承接自
然,营造出美的意境,改句将“梨树”一词提前,割裂了和下文的联系。
(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
21.①删去“根据”或“显示”;③“截止”改为“截至”;⑤删掉“超过”;⑨“呈现出”后面缺少宾语,
应该加上“趋势”。
22.11 月 12 日 23 时 59 分,我国自主研制的天通一号卫星由长三乙火箭再次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正式进
入地球同步轨道移动通信卫星“俱乐部”。
(时间 1 分,自主研制 1 分,天通一号卫星 1 分,由长三乙火箭再次送入太空 1 分,意义 1 分)
23.【写作提示】试题提供了三则材料,第一则上中外两句名言构成,它们表明无论中外,敬老爱老都是优
良的传统;第二则是现实中老人遇到新技术困扰的一件事,它表明我们的社会在为老年人服务方面做
得不够;第三则是工行北京分行的敬老措施,它表明我们的社会能做到让老年人享受更好的生活。从
后面的提示看,本作文的话题是:科技发展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不方便,对此我们应该怎样做。写
作时应围绕这个话题去写。还要注意:其一,要结合“尊老爱老”的传统。其二,要指出科技带来便
捷同时给老年人带来的困扰。其三,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银行、车站、医院等场所的服务要更
加人性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