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5.50 KB
  • 2021-06-03 发布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月考试卷(六)‎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尤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和民族精神,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表达传统文化巳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创作而临的重要课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线,用现代表达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借用与创新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展示,更是以当代艺术形式传递传统文化生命力,是对艺术人文精神的再造。‎ 传统文化的形成和表达,巳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固定模式,保持稳定是传统文化的特色,但也对传统文化发展带来阻碍。社会的发展、意识的更新,降低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汪度。人们更喜欢追逐朔流,一些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味道正在消退,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在个别地方巳经沦为”饺子节、粽子节、月饼节”。随着西方思想文化东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为年轻人热衷,大量中学生用孰练英语完成大学四级考试后,却不能连贾地阅读出一篇传承千载的古诗词散文。造成传统文化魅力缺失的关键因素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以至于人们对传统文化表达缺乏兴趣。从东西方文化乃至古今文化属性看,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并无优劣。西方现代文化因其强大的传播力,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打压,让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价值产生疑虑。事实上,产生传统民族传承危机的原因并非传统文化差于西方,而是文化表达方式及有与时俱进。‎ - 30 -‎ 现代文化是现代人为适应时代需求和发展形成的一种新文化体现。传统文化要想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发展,就应融合于现代文化中,借助现代文化传递传统文化魅力。用流行文化表达古曲新声,让我们能在歌曲《发如雪》中体会到《将进酒》所描绘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意境;传统武术魅力通过以李小龙为代表的功夫电影走向世界;近些年,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也在不断增多。这些当代视听产品大量采撕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无一不是看重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再利用现代数字手段来表达。这不仅产生了巨大影响,更形成强大的经济效益,增强了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开拓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 科技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传统文化可与高科技手段融合创新,使原本固定模式下的传统文化表现科技化、动态化,展现时代特色演绎创新生机与店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巨大的光影画轴徐徐舒展,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山水墨彩、古陶、玉器等跃然纸上,在这一瞬间,传统文化所体现的古典美与高科技光阵结合,呈现出美轮美奂的艺术氛围,这无疑是传统文化以现代科技表达的成功典范。‎ 传统文化大胆地走出去,向世界传递中华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守诚信、求大同的价值追求,通过文化交往有利于促进国冢、民族间的和谐。英国哲学冢罗素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他曾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品质若能够被世界采纳,世界将充满欢乐祥和。”因此,传统文化要善于结合世界潮流与民族特色,将传统文化基因推广传播,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在世界上弘扬起来,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文化价值被世界认可。‎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适应现代人求新求变的欣赏需求。我们应以发展、创新、宽容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结合,将传统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焕发出来,展现其特有的文化魅力。‎ ‎(摘编自张兴华《传统文化如何表达才能彰显魅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表达形式能展示并激发出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是对艺术人文精神的再造。‎ B. 传统节日的文化味道得到传承的关键在于提升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C. 人们只要正确认知了文化的本质,就能打消对传统文化生命力和价值的疑惑。‎ D. 当代视听产品借助现代文化传递传统文化魅力对开拓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而言利大于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论证,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B. 全文从借助现代文化平台、利用高科技手段、开拓”走出去”的思维三个角度讨论了传统文化彰显魅力的路径。‎ C. 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比论证了之所以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价值产生疑虑,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差距。‎ D. 作者引用罗素的话意在阐明文化要”走出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得到世界认同的现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0 -‎ A. 歌曲《兰亭序》有机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流行元素,让我们能感知到传统旋律中温婉抒情的书法之韵。‎ B. 《中国诗词大会》以比拼诗词知识的形式迎合了现代人求新求变的欣赏需求,进而掀起了重温古诗词的热潮。‎ C. 传统文化的形成和表达已形成固定模式,有利有弊,科技能消除固定模式对传统文化发展带来的阻碍。‎ D. 当前西方文化更受追捧是因为它善于借助时代特点,成功地将西方传统文化附加在了现代事物上。‎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现代表达形式能展示并激发出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分析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现代表达形式对传统文化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展示,更是以当代艺术形式传递传统文化生命力”。‎ C项,“只要…… 就……”的说法过于绝对。‎ D项,“对中华传统文化开拓发展而言利大于弊”分析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到利弊比较。‎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之所以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价值产生疑虑,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差距”强加因果,且依据文中观点,“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并尤优劣”。‎ 故选C。‎ - 30 -‎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C项,“科技能消除固定模式对传统文化发展带来的阻碍”说法错误。结合文中第二段“传统文化的形成和表达,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固定模式,保持稳定是传统文化的特色,但也对传统文化发展带来阻碍”和第四段“使原本固定模式下的传统文化表现科技化、动态化,展现时代特色演绎创新生机与活力”,可知C项用“消除”一词夸大了科技的作用,推断过于绝对。且固定模式“有利”的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同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材料二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2019年1期)‎ - 30 -‎ 图表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中心城区面积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轨二道交通出行比例 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公里)‎ 私家车 出行比例 上下班高蜂期交通状况 北京 ‎668‎ ‎17774‎ ‎23%‎ ‎631‎ ‎38.7%‎ 重度拥堵 上海 ‎664‎ ‎17056‎ ‎25%‎ ‎683‎ ‎36%‎ 重度拥堵 首尔 ‎605‎ ‎15087‎ ‎69%‎ ‎1098‎ ‎20.9%‎ 轻度拥堵 东京 ‎627‎ ‎14525‎ ‎62%‎ ‎2705‎ ‎14.7%‎ 轻度拥堵 图表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年2月)‎ 材料三 - 30 -‎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字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3月)‎ 材料四 ‎”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另外,为减轻办公和荷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心和中心城区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东京也很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市中心铁路和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中华建筑报》2018年4月22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上海两城市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大于轨道交通出行比例,这可能成为两地上下班高峰期重度拥堵的主要原因。‎ B. 相较而言,首尔、东京两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也很大,但上下班高峰期交通状况更好,这得益于更强大的公共交通运力。‎ C. 北京、上海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这表明北京、上海的人口分布失衡、核心区域人口过密。‎ D. 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东京的人口密度低于首尔,但人口总数却很高,这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0 -‎ A. 大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个人与企业受益更多。‎ B. 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最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 C. 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楼宇化代替城市化的行为,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城市的独特性受到了损害。‎ D. 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最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使城市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6. “大城市病”应当如何缓解?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C ‎ ‎6. 缓解策略:发挥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控制污染;加强政策引导,使人口分布更加均衡(或避免人口与劳动力的过度集中);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以人为本,推动人城和谐(或避免将城市化等同于楼宇化、产业化);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或:构建多中心多厮层的城市格局)‎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东京的人口密度低于首尔,但人口总数却很高,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推断错误,因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其人口还有增长空间。‎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 项,“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分析错误,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使得“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但不等于“大城市污染更少”。‎ B项,“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最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分析错误,从材料一来看,“土地利用率越高”是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来看的,但并不涉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 30 -‎ D项,“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最的增加,就能避免……”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三可知,要避免大城市病,只做到以人为本是不够的,需从多方面入手,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无法构成充分条件。‎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首先需定位城市病的表现或原因,在针对性地到材料中寻找对策,而不应只是归纳概括材料。按照材料二的标题、材料三、材料四等可以归纳出城市病的几个表现或原因:人口分布失衡(源于材料二);偏离人本轨道(包括楼宇化、一味产业化),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源于材料二);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带来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降低(材料四),等等。从四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找到如下缓解“城市病”的策略:(1)进一步加强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减少污染(源于材料一,“为外来人口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可能与“人口分布失衡”“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呈正相关,会恶化而非缓解“大城市病”);(2)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努力促进人口均衡分布,同时大力发展公共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减少拥堵(源于材料二);(3)以人为本,推进产城一体、人城和谐,让城市家园化而非楼宇化、产业化,让城市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有机体(源于材料三);(4)制定城市相关发展规划、实施相应举措,将劳动密集型和重化工业迁往郊区,而聚集更多现代城市型工业,还可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形成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重视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源于材料四)。‎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庐乐忆 - 30 -‎ 宗璞 清华园乙所曾是我的家,它位于园内一片树林中。小时候觉得林子深远茂密,绿得无边无涯,走在里面,像是穿过一个梦境。这年夏天,有人在林中播放音乐,这大概是所谓的音乐茶座吧。凭窗而立,音乐像是从绿色中涌出来,把乙所包围了,也把我包围了。常听到的乐曲有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贝多芬的《田园》、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柴可夫斯基的《悲怆》等。特当音乐响起时,小树林似乎扩大了,绿色显得分外滋润,我又有了儿时往一个梦境深处飘去的感觉。‎ 清华音乐室很活跃,学生里音乐爱好者很多。学余乐手颇不乏人,还出了些音乐专业人才。我是不入流的,只是个不大忠实的听众而已。因为自己有的唱片很有限,所以常和同学一起到美国教授温德先生住处听音乐。温先生教我们莎士比亚,又深谙古典音乐。他没有家,以文学和音乐为伴。在他那里听了许多经典名曲,用的大多都是78转唱片。每次换唱片时,他都用一个圆形的软刷子把唱片轻刷一遍,同时讲解几句。他不是上课,不想灌输什么。现在大家都不记得他讲了些什么,却记得他最不喜欢柴可夫斯基,认为柴可夫斯基大感伤。有一次听肖邦,我坐在屋外台阶上,月光透过掩映的花木照下来,我忽然觉得肖邦很有些中国味道。后来从《傅雷家书》中得知中国人适合弹肖邦,有很长一段时同,我最偏爱肖邦。‎ 以后在风庐居住的约四十年中,听音乐的机会随情况的变化而忽多忽少。只是再没有固定的音乐活动了,也没有人义务为大家换唱片了。最后一次见到温德先生是在北大校医院楼梯口,他当时快一百岁了,独自坐在轮椅上,盖着一条毡子。我忙趋前问候。他说:“他们不让我出去!告诉他们,我要出去,到外面去!”我找到护士说情。一位说,下雨呢,他不能出去。又一位说,就是不下雨,也不能去。我只好回来婉转解释,他看住我,眼神十分悲哀。我不忍看,慌忙告别下楼去,一路濛濛细雨中,我仿佛偏偏听到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那段最哀伤的曲调。‎ 这几年较稳定,便成为愈来愈忠实的听者,海淀这边有音乐会,常偕外子前往。好几次见满场中只有我两人发染银霜,也不觉得夹在后生群里有什么不妥。有一次中央乐团先演奏一个现代派的名作,休息后演奏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在饱受奇怪喧嚣音响的磨难之后,觉得第七交响曲真好听!它是这样平和而熨帖,用一句话形容,让人全身五万六千个毛孔都通开了。在海淀听过几次肖斯塔科维奇,发现他是那样深刻,和我们心的深处很是贴近。还有一年严冬,在病榻上躺了差不多一年的我,不顾家人反对,远征到北京音乐厅听莫扎特的安魂曲。刚见莫扎特这几个字,便觉得安慰。‎ - 30 -‎ 严肃音乐不景气,音乐会少多了;即使有,也往往听者寥寥。有人说,要听音乐,当然还是该自己拥有高档的设备。我毫无这方面的志趣。我憧憬的是家徒四壁,想看书到图书馆,想听音乐一按收音机。许多国家有专播古典音乐的电台,我希望我们在这一点能赶上,不必二十四小时,八小时就够了。‎ 现代音乐理论家黎青主曾说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并引马丁路德的诗句:“谁从事音乐就是有了一份上界的职业。”他自己解释说,音乐是灵魂的语言,是灵界的一种世界语言。音乐在诸门艺术中确实是最直接诉诸灵魂的,最没有国界的。对“上界的语言”这话,我还想到两层意思:一是可以用来形容音乐的美;另一层意思我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能听一点古典音乐的人有福了。‎ ‎(选自《铁箫人语》,略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说走在树林中“像是穿过一个梦境”,一是因为林子绿得尤边而神秘,二是因为音乐仿佛从绿色中涌出,让“我”有一种梦幻感。‎ B. 作者详写在清华园听音乐的经历,既是为了凸显这是自己接触古典音乐的开始,也是为了跟下文写在风庐听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C. 作者写自己常偕妻子前往海淀听音乐会,旨在表明自己对于古典音乐的喜爱,从而传达一种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特有人生感慨 D. 文章以“音乐”为主脉来连缀多个事件,形散神聚;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语言既隽永雅致,又灵动活泼、极具生活气息。‎ ‎8. 第二自然段说温德先生“最不喜欢柴可夫斯基”,可第三自然段告别温德后,作者却说“我仿佛偏偏听到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那段最哀伤的曲调”,为什么?‎ ‎9. 请结合全文,谈谈文章尾段“我”对“上界的语言”的理解。‎ ‎【答案】7. A 8. 在清华任教的温德先生虽有学生、文学和音乐为伴,自由愉悦,但因没有家,所以不喜欢柴可夫斯基偏于感伤的乐曲;晚年的温德先生孤单凄凉,被禁于医院,没有诉诸于灵魂的音乐的安抚,也没有人共享音乐;温德先生的晚境使“我”由此而心生悲哀之感,因而联想到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那段最哀伤的曲调。 ‎ ‎9. 音乐是灵界的世界语言,古典音乐能让不同国家、身份、年龄的人,志趣相投,共同感受到诉诸于灵魂的美。与现代奇怪喧嚣的音乐相比,古典音乐能让人平和贵帖,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升华。古典音乐能让陷入困境中的心灵找到归属,获得安慰。‎ ‎【解析】‎ ‎【7题详解】‎ - 30 -‎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也是为了跟下文写在风庐听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分析错误,清华园乙所听音乐是“我”接触古典音乐的开始,有“我”小时候的梦;这段经历再现了“我”听古典音乐,由“不入流的不大忠实的听众”变为“愈来愈忠实的听者”的过程;也展示了高雅音乐以及名师对“我”一生志趣的影响。‎ C项,“作者写自己常偕妻子前往海淀听音乐会”分析错误,“外子”是“丈夫”而非“妻子”,“传达一种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特有人生感慨”分析错误,喜欢听音乐会是作者的爱好,文中并未传达此种感慨。‎ D项,“灵动活泼、极具生活气息”分析错误,对语言特色概括有误。作者文笔生动细腻,语言优雅质朴,意境深邃幽,没有体现出“极具生活气息”。‎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本题题干已经给出提示,答题区间在第2、3两段,第2段中,“他没有家,以文学和音乐为伴。”在清华任教的温德先生虽有学生、文学和音乐为伴,自由愉悦,但因没有家,所以不喜欢柴可夫斯基偏于感伤的乐曲。第3段中,“最后一次见到温德先生是在北大校医院楼梯口,他当时快一百岁了,独自坐在轮椅上,盖着一条毡子”“他们不让我出去!告诉他们,我要出去,到外面去!”“他看住我,眼神十分悲哀”。晚年的温德先生孤单凄凉,被禁于医院,没有诉诸于灵魂的音乐的安抚,也没有人共享音乐;温德先生的晚境使“我”由此而心生悲哀之感,因而联想到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那段最哀伤的曲调。‎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文章尾段提到音乐是“上界语言”,结合全文分析如下:‎ 作者酷爱音乐,文章第1段中,“特当音乐响起时,小树林似乎扩大了,绿色显得分外滋润,我又有了儿时往一个梦境深处飘去的感觉”。第4‎ - 30 -‎ 段中,“好几次见满场中只有我两人发染银霜,也不觉得夹在后生群里有什么不妥。”“它是这样平和而熨帖,用一句话形容,让人全身五万六千个毛孔都通开了。”第6段,“音乐是灵魂的语言,是灵界的一种世界语言。”作者认为,古典音乐能让不同国家、身份、年龄的人,志趣相投,共同感受到诉诸于灵魂的美。古典音乐能让陷入困境中的心灵找到归属,获得安慰。‎ ‎【点睛】体会重要语句含意“3步走” ‎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 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 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 ‎ ‎1.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 ‎2.抓句子的位置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 ‎3.抓句中的手法 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如何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方法呢?最基本的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上判断。一般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大类上判定。 ‎ 第三步,规范答题:手法+内容+效果 即能够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30 -‎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也。举孝廉,除屡陶长、柏人令,袁绍以为参军事。绍逆公孙痔于界桥,钜鹿大守李邵及郡冠盖,以痔兵强,皆欲属痔。绍闻之,使昭领钜鹿。问:“御以何术?”对曰:“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时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为谋主,惊动吏民。昭至郡,伪作绍檄告郡云:“得贼安平张吉辞,当攻钜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昭案檄告令,皆即斩之。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会魏郡大守栗攀为兵所害,绍以昭领魏郡大守。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二日之中,打檄三至。昭弟访,在张邈军中。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时大祖领兖川,遣使诣杨,欲令假涂西至长安,杨不听。昭说杨曰:“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况今有缘,宜通其上事,并表荐之;若事有成,永为深分。”杨于是通大祖上事,表荐大祖。建安元年,大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大祖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闺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冀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川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大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三年,昭迁河南尹。时张杨为其将杨丑所杀,杨长史薛洪、河内大守缪尚坡守待绍救。大祖令昭单身入坡,告喻洪、尚等,即日举众降。昭年八十一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董昭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B. 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临时/未可得言 C. 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D. 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古代成年男子在本名之外另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称呼别人的字,一般表示尊敬。‎ - 30 -‎ B. 檄是古代官方文书,如在其上捅鸟羽,则表示十分紧急,欲其急行如飞,称之为“羽书”或“羽檄”。‎ C. 皇帝改元就是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而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为元年。‎ D. 河东是中国古代区域名称,黄河以北为河内,而黄河以东则称河东。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昭伪造檄文,制服钜鹿豪族。他伪造了一份袁绍的檄文,称贼人将攻打钜鹿,孙伉等人给敌人做内应,以此斩杀了孙伉等人。‎ B. 董昭巧施妙计,评定魏郡贼乱。他兼任魏郡太守时,郡中贼人四起,他先是厚待他们,然后趁机离间策反他们,最终击败了贼人。‎ C. 董昭富有远见,直言劝说主将。在曹操尚势弱时,他就看出曹操是一位英雄,劝说张杨帮助曹操联系朝廷并让他举荐曹操。‎ D. 董昭智勇双全,只身劝降缪尚张杨被杀后,薛洪、缪尚守城等待救援,董昭奉曹操之命独身入城,最终成功劝说他们率城投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 ‎(2)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 ‎【答案】10. D 11. A 12. B ‎ ‎13. (1)全郡人都惊惶恐慌,董昭就依次安慰,于是就全都平息、安定下来。事情结束后禀告袁绍,袁绍称赞他干得好。‎ ‎(2)张邈与袁绍有嫌隙,袁绍接受谗言要把董昭治罪。董昭想到汉献帝那里去,到河内时,被张杨留下了。‎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 30 -‎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凭我一个人的微弱力量,不能消除众人的图谋,我想诱导他们的心,提出和他们共同商议,等到获得他们的实情,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来制驭他们。计策临到那时才能确定,现在没法说出来。‎ 句中,“不能消”的宾语是“众谋”,需要与前句断开,与下句连接。排除AC两项。“耳”语气词,应紧跟上句后,与下句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A项,“字是古代成年男子在本名之外另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解说错误,《礼记·曲礼》中说“女子许嫁,笄而字”。字并非古代成年男子特有,古代女子行笄礼,表示成年,不便直呼其名,也会另取字。‎ 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郡中贼人四起,他先是厚待他们,然后趁机离间策反他们,最终击败了贼人”分析错误,根据“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可知,董昭厚待并策反的是贼人的使者,而非“贼人”。‎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一”,全,都;“以次”,依次;“讫”,结束。‎ ‎(2)“隙”,嫌隙;“诣”,到……去;“为……所”,被某人怎么样。‎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 - 30 -‎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 ‎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 30 -‎ 董昭字公仁,是济阴定陶人。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又被任命为屡陶县长、柏人县令,袁绍又让他做了参军事。袁绍在界桥迎战公孙攒,钜鹿大守李邵和郡中仕宦认为公孙攒兵力强盛,都想要归附于他。袁绍听说了,让董昭兼任钜鹿大守。袁绍问:“你用什么办法治理他们呢?”董昭回答说:“凭我一个人的微弱力量,不能消除众人的图谋,我想诱导他们的心,提出和他们共同商议,等到获得他们的实情,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来制驭他们。计策临到那时才能确定,现在没法说出来。”当时钜鹿郡里的豪门大族孙伉等几十人是专门谋划反叛的主要人物,惊扰了官吏和百姓。董昭到了郡里,伪造袁绍的檄文告谕全郡说:“我得到贼寇安平人张吉的口供,他们将攻打钜鹿,贼人原孝廉孙伉等人作为内应,此檄文传到郡中,就逮捕孙伉等人执行军法,罪恶只是他们自身,妻子儿女不予连坐。”董昭依照檄文的命令,将孙伉等人立即斩首。全郡人都惊惶恐慌,董昭就依次安慰,于是就全都平息、安定下来。事情结束后禀告袁绍,袁绍称赞他于得好。恰逢魏郡大守栗攀被士兵所害,袁绍就让董昭兼任魏郡大守。当时全郡境内秩序大乱,贼人数以万计,他们派使者与董昭往来,进行买卖贸易。董昭优待使者,利用他们做间谍,趁他们力量虚弱时发兵征讨,打得贼方大败。两天之中,带羽毛的紧急告捷文书就送了三次。董昭的弟弟董访在张邈的军中任职。张邈与袁绍有嫌隙,袁绍接受谗言要把董昭治罪。董昭想去见汉献帝,到河内时被张杨留下。这时大祖兼任兖州刺史,派使臣拜访张杨。想向他借路向西到达长安,张杨不答应。董昭劝告张杨说:“袁、曹现在虽然还是一家,但其趋势是不会长久联合下去的。曹操现在虽然力量弱小,但实在是天下的一位英雄,您应当有意和他结交。况且现在正有机缘,应该为曹操向朝廷上书奏事开通道路,并且上表荐举他;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就会永远和他结下深厚的情分。”张杨这才向朝廷通报大祖的情况, 又上表举荐大祖。建安元年(196),大祖在许县平定了黄巾军,派遣使臣到河东去。这时天子回到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张杨相互间意见对立不和。董昭认为杨奉兵马最强而缺乏外部援助,就为大祖写信给杨奉说:“我和将军早巳互闻大名,倾慕您的大义,所以推心置腹,赤诚相见。现在将军您将天子从艰难困苦中拯救出来,回到旧日的都城,辅佐天子的功劳,当代没有人能和您相比,是多么值得赞美啊!将军您应当作为京城内的主要力量,我为外部的援军。现在我有军粮,您有军队,互通有无,足以互相接济,同生死,共患难。”杨奉接到信后十分喜悦,对各位将军说:“兖州的军队驻扎许县,近在眼前,他们有兵有粮,国家应当依靠仰仗他们。”于是众人一同上表荐举大祖为镇东将军,继承他父亲的爵位为费亭侯。建安三年,董昭调任河南尹。这时张杨被其部将杨丑所杀,张杨的长史薛洪、河内大守缪尚守住城池,等待袁绍来救。大祖令董昭单身入城,劝谕薛洪、缪尚等人,当日就率领众人投降大祖。董昭八十一岁时去世,谥号定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钱征君少阳 李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惟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注】征君:不应朝廷征辟的隐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暮春时节诗人与钱少阳对饮的图景,恬淡娴静的隐居氛围,既暗扣友人“征君”身份,又表现出两人深厚情谊。‎ B. 颔联承接上联第二句,语带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近暮年;“各”字突出了钱两鬓斑白的特点。‎ C. 颈联写典型的隐居生活,其中前句化用“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带有一种无可奈何、不得已避世饮酒的感吓。‎ D. 尾联反用吕尚渭水垂钓而遇文王的典故,收束全诗,在对钱征君才能称颂的同时,又对他不遇于时的遭遇略感愧惜。‎ - 30 -‎ ‎15. 清代赵翼评此诗时说:“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你对此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这首诗任情而写、豪放不羁,合五律大旨而又不为严密的格律所束缚。就情感而言,本诗饱满雄健,气魄宏大,尤其尾联两句,赞扬钱少阳年老而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同时也反映诗人晚年壮心不已的气概。就格律而言,总体循五律诗法,如偶旬押韵。但在对仗、平仄上,又有突破,首联不对而对,颔联对而不对;对仗处工丽自然,不露痕迹;不对处形象鲜明,意蕴宽厚。诗中“一”“绿”“渭”等字,不依平仄。就结构而言,本诗奔放不羁,开合自如。全诗把人事景、情理物融于一体,以暮春写暮年,以闲适铺垫壮志,先抑后扬,呼应转折中不见斧凿之迹,自然流畅,雄奇跌宕。‎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首联描写暮春时节诗人与钱少阳对饮的图景”分析错误,从“一杯酒”来看,不是“对饮”;“又表现出两人深厚情谊”,从首联两句来看,也没有表现“两人深厚情谊”。‎ B项,“近暮年”不准确,已经到了暮年;“各”是说钱和诗人自己两人鬓发都已斑白;‎ D项,“反用典故”“不遇于时”于文无据,也没有愧惜之意。‎ 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正侧面相结合等。‎ ‎①就整体而言,这首诗任情而写,自然流畅,又豪放不羁,符合五律基本要求,而又不为严密的格律所束缚。如颔联“余几日”和“各成丝”就不符合严谨的格律。‎ ‎②就情感而言,本诗饱满雄健,气魄宏大,尤其尾联两句,赞扬钱少阳年老而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寄寓了诗人晚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和理想无法实现的忧愤之情。‎ - 30 -‎ ‎③就格律而言,五律诗应是颔联和颈联对仗。而李白不拘格律,首联对仗,颔联却不对,以使其豪放雄奇的情思与才气不为严密的格律的束缚。总体循五律诗法,如偶句押韵。但在对仗、平仄上,又有突破。‎ ‎④就结构而言,本诗奔放不羁,开合自如。首联,“三月”暮春,点明季节,为颔联写感慨作伏笔。颔联,上承第二句。前句词意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风烛残年,这样,后面的嗟老感慨就一点不使人感到意外。抒发了由暮春和暮年触发的无限感慨。颈联,第五句近承颔联,带有更多的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欲扬先抑,后句写水边钓鱼,牵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诗歌最后出现高潮蓄势,这说明作者写诗是很重视呼应转折之法的。结句雄奇跌宕,题旨全出,令人回味无穷。全诗把人事景、情理物融于一体,以暮春写暮年,以闲适铺垫壮志,先抑后扬,呼应转折中不见斧凿之迹,自然流畅,雄奇跌宕。‎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歌赏析: ‎ 首句“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诗一上来就写“酒”,然后再交待时间,起势突兀。两句诗,画出主人公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春季节独自饮酒的图景,设置了一个恬淡闲静的隐居氛围,紧扣住钱的征君身份。“三月”暮春,点明季节,为颔联写感慨作伏笔。 ‎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此联上承第二句。前句词意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风烛残年,这样,后面的嗟老感慨就一点不使人感到意外。第四句的“各成丝”,和杜甫《赠卫八处士》“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的“各已苍”词意相似,是说钱和自己的鬓发都已斑白,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自此而下,诗意既是写人之志,又是述己之怀,浑然而不可分了。第三、四句抒发了由暮春和暮年触发的无限感慨。 ‎ - 30 -‎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带有更多的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第六句和第五句相对,句意也相似,都是写典型的隐居生活,渲染及时寻求闲适之乐。更重要的是后句写水边钓鱼,牵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诗歌最后出现高潮蓄势,这说明作者写诗是很重视呼应转折之法的。 ‎ 尾联“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如果钱少阳也像吕尚一样,在垂钓的水边碰到思贤若渴的明君,也还能成为帝王之师,辅助国政,建立功勋。此处的“如”字和“犹”字很重要,说明收竿而起,从政立功还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设想愿望,是虚写,不是实指。唯其虚写,才合钱的征君身份,又表现出颂钱的诗旨。而在这背后,则隐藏着诗人暮年的雄心壮志。全诗款款写来,以暮春暮年蓄势,至此题旨全出,收得雄奇跌宕,令人回味不尽。 ‎ 总的来说,这首五言律诗,任情而写,自然流畅,毫无滞涩之感;同时又含蓄蕴藉,余意深长,在思致绵邈、音情顿挫之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气势。结句雄奇跌宕,题旨全出,令人回味无穷。按格律论,五律诗应是颔联和尾联对仗。而李白不拘格律,首联对仗,颔联却不对,以使其豪放雄奇的情思与才气不为严密的格律的束缚。‎ ‎(三)名篇名旬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句子是“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诗中“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寄托了诗人浓烈真挚的情感和幽怨的情思。‎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了下文的欢乐场面。‎ ‎【答案】 (1). 忳郁邑余侘傺兮 (2).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3). 庄生晓梦迷蝴蝶 (4). 望帝春心托杜鹃 (5). 瀚海阑干百丈冰 (6). 愁云惨淡万里凝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忳、侘、傺、阑。‎ - 30 -‎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歆耕的难能可贵在于,他看到了问题,还想为绿化文学生态环境出谋划策。他提出,伟大批评家要有三个条件:“【甲】敢于言说与批评的勇气;成熟稳定的评判价值尺度;良好的艺木感觉及能够用明快的语言将深奥的理论观点表达出来的能力……【乙】或者,更直白地说无非是‘胆识’二字”。他用这些条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文学真批评,同时在他主持的刊物上,茉自进行真批评的实验,推出真批评的试验田”新批评”专栏。‎ 所有这一切的努力,都融进了他的随笔。我除了向他这些努力致敬外,却只能叹息。‎ ‎【丙】现在文坛甜蜜成风气,你要用苦瓜,败坏他人的胃口,这几乎是倒行逆施,站到”敌人”位置上了。所以陈歆耕的随笔有股书生气。现在文坛文人多如牛毛,书生却难觅。陈歆耕的随笔爱憎分明,对文坛丑陋的现象,坚持零容忍的扫荡的态度。所以,他的随笔成了孤独的告白。‎ 随笔是一个牛皮筋文体,伸缩余地大。( )他熟悉报告文学创作的套路,因此他的随笔报告味浓。正因为当新闻来写,所以特别信奉真实。【丁】在《快语集》的首页,他赫然刊登了索尔仁尼琴的”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语录,作为他写作的座右铭。不过,我想要说,随笔应该说真话,但是还必须把艺木作为一种追求,艺木的真话或许更能使整个世界感动。‎ ‎(《中华读书报》2019.2.28,有改动)‎ ‎17. 文段中画波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句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用这些条件为我们提供的一些文学真批评榜样,同时在他主持的刊物上,亲自进行真批评的实验,推出真批评的试验田”新批评”专栏。‎ B. 他用这些条件为我们树立了一些文学真批评榜样,同时在他主持的刊物上,亲自进行真批评的实验,推出真批评的试验田”新批评”专栏。‎ C.‎ - 30 -‎ ‎ 他用这些条件为我们树立的一些文学真批评榜样,同时在他主持的刊物上,亲自进行真批评的实验,推出真批评的试验田”新批评”专栏。‎ D. 他用这些条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文学真批评榜样,同时在他主持的刊物上,亲自进行真批评的实验,推出真批评的试验田”新批评”专栏。‎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可以当诗一样写,如鲁迅的《战士与苍蝇》。也可以当新闻一样写,陈歆耕的随笔就是用这样的技巧。‎ B. 它可以当新闻一样写,陈歆耕的随笔就是用这样的技巧。也可以当诗一样写,如鲁迅的《战士与苍蝇》。‎ C. 它可以当诗一样写,陈歆耕的随笔就是用这样的技巧。也可以当新闻一样写,如鲁迅的《战士与苍蝇》。‎ D. 它可以当新闻一样写,如鲁迅的《战士与苍蝇》。也可以当诗一样写,陈歆耕的随笔就是用这样的技巧。‎ ‎【答案】17. A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A项,甲句标点有误,两个分号均应改为逗号。两个分句内部没有逗号,不能直接用分号。‎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划线句子中,“提供……榜样”搭配不当,应为“树立……榜样”,故排除AD两项;C项,用“树立的”与后文衔接,前一个句子未说完,就更换主语,犯了中途易辙的错误。排除C项。‎ 故选B。‎ ‎【19题详解】‎ - 30 -‎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根据后文“他”指“陈歆耕”,可知,该句结尾处为“陈歆耕的随笔”,排除BC两项;又因为后文有“正因为当新闻来写”,可知该句后半段应为“也可以当新闻一样写”,以保持话题的一致,排除D项。‎ 故选A。‎ ‎【点睛】病句辨析的几种方法:‎ ‎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 ‎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 ‎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 ‎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 ‎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 ‎20.将下面的五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65个字。‎ ‎①华语影坛7位著名导演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联袂打造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②部电影回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令人难忘的7个重大历史瞬间。‎ ‎③黄渤、张译、吴京、刘昊然等50余位著名影视演员都参与了这部电影的拍摄。‎ ‎④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将于2019年9月30日准时在全国上映。‎ ‎⑤这部电影的拍摄是为了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答案】示例:由7位导演、50余位著名演员参与,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7个重大历史瞬间的70周年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将于2019年9月30日上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短句变长句首先是找一个短句作为长单句的主干句;其次将其它短句变成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并按照一定的语序组合在主干句中,构成一个完整的单句。‎ - 30 -‎ 本题,首先确定主干句是第④个句子,然后其他句子变成修饰性词语,修饰《我和我的祖国》,按照一定次序组合在主干句中。第①句提取“7位导演”,第②句中提取“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令人难忘的7个重大历史瞬间”,第③句提取“50余位著名影视演员参与”,第⑤句提取了“70周年献礼片”。注意组合后的长句一定是单句。‎ ‎【点睛】1.变换句式的原则 (1)不能改变原意。 变换句式,除了根据需要对个别文字进行调整外,其他都不能变换,尤其是内容。所以试题一般规定“可适当增删个别字词,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等。即使题干不明确给出这样的要求,也不能改变原意,因为这是题目的隐含要求。 (2)要同语境协调。 有的变换句式题要求考生对一段文字的某一部分进行调整,而考生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上下文连贯,使变换的部分在内容上、形式上都与上下文连贯,并协调一致。 ‎ ‎2.变换句式题答题技巧归纳 (1)认真审清题目要求,明确答题的方向。 (2)仔细分析原句特点,包括原句的句式特点、原句中各分句间的关系等,为组织答案打下基础。 (3)根据题目要求改变原句句式,同时要相应地改变原句中的词语甚至句子结构。 (4)对变换后的句子进行检查,看其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规范,是否改变了原句意思。‎ ‎21.下面是某班级“共读一本书”活动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案】答案示例:本次“共读一本书”活动,先由教师制订选书原则,学生根据选书原则确定阅读书目,然后由老师提供学习任务单,学生完成笔记批注,写好阅读心得,最后师生共同对阅读效果进行多元评价。‎ ‎【解析】‎ - 30 -‎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简洁、通顺的能力。此题是一道流程图的语言表达题,作答流程图类试题,首先要找准流程图表述的中心主题,然后从流程图箭头的指向上去语言描述,最后是主题试题的要求,例如本题中心主题是:共读一本书。考生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箭头的指向方向,注意共读一本书的对象是“教师”、“学生”,注意流程图中的语言衔接要符合语言的逻辑。最后要注意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字数的限定是最关键的,考生要注意语言的简洁。‎ 四、写作(60分)‎ ‎22.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翅膀。‎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凭己之力,展翅枝头 脆弱的树枝岌岌可危,人将全部力量寄托在树枝上,惶惶不安。反观鸟儿,因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故而轻松自在,傲立枝头。‎ 人生亦是如此,我们或许会伫立在各式各样的枝头上,正如风筝飞得再高也会落下来,因为它依靠的是风的力量。而我们唯有充盈自己的羽毛,锻造自己的翅膀,方能临深渊而不惧,傲然挺立于枝头。‎ 假舆马者,能致千里;假舟楫者,能绝江河。诚然,适当地借助外物的力量,有助于更快地抵达目的地。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驾驭好外物。‎ - 30 -‎ 凭借自己的力量,方可披荆斩棘,不惧风霜。‎ 面临深渊时,独创新路的是好汉;茫茫荒漠中,不惧风沙的是英雄。当我们陷入沼泽地时,如果自己不主动设法脱险,完全等待外力救援只会越陷越深。正如陆游所说:“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靠自己不仅是一种决心,更是一种魄力。若当年六国在面对虎狼一样的秦国时,能强大自己,“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倘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面临险境时靠自己,方可乘风破浪,势不可当。‎ 凭借自己的力量,方可展翅枝头,翱翔云霄。‎ 只凭外力收获的成功是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唯有靠自己,才能脚踏实地、行稳致远。陶行知先生有言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法国作家小仲马开始写作时,经常碰壁。父亲大仲马便劝儿子寄稿时附上“我是大仲马的儿子”,但“只想拥有真实高度”的小仲马没有采纳,而是继续创作,继续投稿,最终他的《茶花女》问鼎文界。对他来说,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摘下的苹果,绝没有自己爬上树摘下的苹果更有味道。凭自己的实力,才能达到真实的高度。‎ 如果说危险是即将断裂的树枝,那么自己的实力就是鸟的翅膀,新时代的中国,因这厚土的滋润、这灯塔的指引,才能在知识、技术上独立,才能于自强中谋发展,于拼搏中缔造梦想。如今中国已经凭借自己的力量勇立潮头,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亦要不断提升自我,凭借自己的力量,与国同行,不负韶华。‎ 天空只允许依靠自己翅膀搏击长空的雄鹰永恒地飞翔,所有靠风吹起的飞翔只能是短暂的。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翅膀,展翅在人生的枝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把握材料的中心话题和主要对象,从主要对象的角度思考立意是最为保险的办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考生要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的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然后分析材料的类型,如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本题就属于图画式材料,对于这类材料,考生先要分析所给漫画,找到漫画的主体,分析漫画的寓意,明确了寓意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 - 30 -‎ ‎【审题】本题为漫画作文,综合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理性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抓住画面要素、细节、夸张处和漫画中的说明性文字等,理清漫画各要素间的关系。解析漫画内容要抓好漫画的深层义,即寓意,只有抓住深层义来立意,才能直达哲学层面,才能显示出考生思想的深刻性和思维的思辨性。从图上来看,漫画由树、鸟、人三部分和说明性文字构成,鸟站在树上,它不紧张,不害怕,不担心树枝会断掉,原因是“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翅膀”,人悬挂在树枝上却是很紧张,他担心树枝会断裂,原因是他完全依赖树枝,一旦树枝断裂,他势必会掉落下来。由此可知,画面中的鸟与人形成对比:鸟不害怕树枝断裂,是因为它有翅膀,无需依赖外物;而人却惧怕树枝断裂,是因为他依赖着树枝。通过对比可得出漫画的深层义:外物是靠不住的,重要的是强大自身,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其中“鸟的翅膀”可以喻指人的实力、能力、素养等,立意时,可以从多角度来思考:一是个人层面,如增强个人实力、提升自身素养等;二是从集体层面,如某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三是从国家层面,如发展科技、重视创新才能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核心竞争力等。‎ 参考立意 ‎1.能力为双翼,枝断又何惧?‎ ‎2.增强实力,才能无惧险境。‎ ‎3.强大自己,摆脱依赖。‎ ‎4.丰己羽翼,恃才无恐。‎ ‎5.凭己之能,行稳致远。‎ ‎6.以己之能,振翅枝头。‎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明确的标题——《凭己之力,展翅枝头》,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开头部分将“人”与“鸟”进行对比,分析原因,提出观点。接着,从两个角度论述靠自己力量的重要意义,之后联系现实,使文章有“我”,体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最后,回扣材料和观点,收束全篇。‎ 素材:‎ 凭己之能,行稳致远 攀在树枝上的人胆战心惊,唯恐树枝断裂而摔落;站在枝上的鸟儿却怡然自得,毫无顾虑,这是因为纵然枝断,它仍可凭翅飞翔。漫画内容发人深思:人担忧,是因为树枝是其唯一的倚仗;鸟怡然,是因为它有自己的翅膀可依凭。‎ 由此观之,倚仗外物之力非长久之计,依凭自我能力方能行稳致远。‎ 一味倚仗外物,必然受制于人。因为倚仗外物、有求于人,便不得不应下许多不平等条件以换得自己存活;‎ - 30 -‎ 一旦他人的援助、外物的支撑被切断,自己便会一下子陷入极其困窘乃至近乎灭顶的境况。这般光景,岂不是任人拿捏、受制于人?中兴事件足以发人深省,一味倚仗美国芯片的中兴受制于美国,彻头彻尾地失去自主权;而建国初的新中国亦曾举国面临此般屈辱之境遇,受苏联科技封锁,被迫在窘迫中艰难起步。以此为鉴,一味倚仗外物绝非长久之计,只会落得处处受制于人的光景。(分论点一,从反面论述一味倚仗外物的危害。)‎ 依凭自我能力,方可行稳致远。“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傍身。”自己有能力,哪怕一贫如洗,也可白手起家,为自己打拼一方天下。自己的能力,是无人可以抽掉的底牌,是一个人永远的支撑。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民族,如若自己有了能力,那无异于自己建构出说话的底气。唯如此,个人与国家才能获得行稳致远的最初动力;也唯如此,人的生命、国家民族的存续才有了价值与尊严。无论是周立平火药“微雕”、潘际銮焊接创新,还是中国航天科技、量子技术领跑世界,都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依凭自己的能力,方能行稳致远。‎ 然而我们说“不一味倚仗外物而要依凭自我”,并不代表完全不可以借助外力。“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恰当地借助外力反而有利。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向国外汲取的经验;中国科技的弯道超车更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我们所避忌的,应是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外在,全然依赖外物。‎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如今中国的发展之担已移交我辈青年肩上,我们应如漫画中的鸟儿一般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此,方能使国家拥有核心竞争力,拥有国际话语权,不受制于人,如此方可行稳致远。‎ 倚仗外物非长久之计,依凭自我方行稳致远。愿华夏青年皆发展自我之能,圆中华龙腾之梦!‎ 不管我们踩什么样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的。——布莱希特 不论在哪里,自己的幸福是要靠自己去创造去寻觅。——哥尔斯密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雨果 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歌德 市场经济全靠自己闯荡,在求异的同时就要创新。具体的感觉是,要把繁华世界看作蛮荒一片,把已经光彩夺目的物质文明看作还未开垦的处女地,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开拓、塑造自己心目中的文明世界。——颜建中 身为一名创作者,抱持的态度是能不断提出新构想,并且靠自己进行创作。——久石让 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尼采·F·W·‎ - 30 -‎ 既靠天,也靠地,还靠自己。——俞敏洪 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来靠去你就发现了,最后你靠的是你自己。——倪萍 靠自己劳动挣来的食物最好。——布哈里 靠自己劳动挣来的食物最好。——布哈里 每个人都有靠自己的本事而受人尊重的。——伊索 名字是父母取的,名片是自己制的,名声是自己博的,名人是自己造的,名句是自己说的。除名字外,都得靠自己,每个人书写人生的笔,都握在自己的手里。——佚名 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来决定。——茅盾 在创业时期中必须靠自己打出一条生路来,艰苦困难即此一条生路上必经之途径,一旦相遇,除迎头搏击外无他法,若畏缩退避,即等于自绝其前进。——邹韬奋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前途命运由你自己掌握;靠父靠母,最终还得靠自己,自己动手,改天换地,幸福生活由你自己创造。——佚名 ‎【点睛】漫画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和写作,一般要做到以下四个步骤:一是要读懂画意、画旨。考生在作文之前,要先仔细读图,细心审阅,包括标题和图中文字。二是要抓住形象特征。抓住特征,把握本质,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三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画中之话和话外之音。联想和想象不但可以加深对画旨的理解,且能获得大量写作材料。四是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画旨,综合构思成文。考生要确定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一般适合写成观点鲜明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分析辩证。‎ ‎ ‎ - 30 -‎ ‎ ‎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