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7.77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三课 红烛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蜡炬.(jù) 脂膏.(hāo) 躯.体(qū) 耕耘.(yún)
B.铆.钉(mǎo) 怒.涌(nǔ) 撑.开(chēng) 彷.徨(páng)
C.律吕.(ǚ) 慰藉.(jiè) 罅.隙(xià) 嚣.鸣(xiāo)
D.情景.(jìng) 晨曦.(xī) 荫.蔽(yīn) 明澈.(chè)
2.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A.“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
的木栅子的前面。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位于四川乐山沙湾的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曾在这里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至今已有 200
多年历史。
B.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
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C.在《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全国之后,导演陈晓卿的名字渐渐为人所熟知,因为他既是广受尊重的导
演,又是酷爱美食的吃货。
D.海南豇豆事件再次警示我们,检测的漏洞才是最可怕的“结石”。因此,必须从检测机制、手段、程序
等诸多方面入手,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瞻前顾后....,稳扎稳打,共同奋
斗,生态环境定会持续好转。
B.一段时间以来,取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漫精品层出不穷,精致细腻的视听呈现和酣畅淋漓....的故
事情节中承载着鲜明而强烈的民族精神。
C.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央视科教频道已经举办了多季诗词大会,大会还请到备受人们喜爱的蒙
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助解中华古典诗词文化。
D.平心而论,在泥沙俱下....的众多名人自传中,那些“伪名人自传",是不可以与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
王蒙先生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相提并论的。
5.下列对课文《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
烛中去。
B.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
焚与流泪。
C.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
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
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这首诗,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
什么深刻含义?
2.“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谈谈
你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3.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2.自读 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3.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4.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
5.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阅读《红烛》思考,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请概括“红烛”的形象。
2.诗人在诗文前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联系《红烛》全诗,谈谈诗人写《红烛》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红”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红烛”在诗人心里是什么的化身。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珠和觅珠人
陈敬容
珠在蚌里,它有一个等待
它知道最高的幸福是
给予,不是苦苦的沉埋
许多天的阳光,许多夜的月光
还有不时的风雨掀起白浪
这一切它早已收受
在它的成长中,变做了它的
所有。在密合的蚌壳里
它倾听四方的脚步
有的急促,有的踌躇
纷纷沓沓的那些脚步
走过了,它紧敛住自己的
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
然而它有一个等待
它知道觅珠人正从哪一方向
带着怎样的真挚和热望
向它走来;那时它便要揭起
隐蔽的纱网,庄严地向生命
展开,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
(选自《陈敬容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珠在蚌里,它有一个等待”,这个“等待”是一种美丽的等待,它等待的是真正需要它和值得它付出
的人,它想“给予”,认为这是“最高的幸福”。
B.“许多天的阳光,许多夜的月光”,“阳光”和“月光”的照耀,这是蚌中珠在“等待”的成长过程中接
受的美好的沐浴。
C.“在密合的蚌壳里”,说明“珠”艰难的生存环境,它想早日向外部世界闪耀自己的光芒,但“蚌壳”
却千方百计阻止它。
D.“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是“珠”的终极理想,在这个世界里,珠找到了真正懂得其价值的“觅珠
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也能真正体现。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内涵丰富、含蓄朦胧,这也是九叶派诗歌在艺术表现技巧上主张“间接性”
“暗示性”的特点的具体体现。
B.诗人创造了“珠”与“觅珠人”的意象,以“等待”为线索,把一种深刻的寓意生动地表现出来,给
人以想象和思考的余地。
C.整首诗并未一韵到底,只是首尾音韵相同(都押 ai韵),诗人巧妙地以音韵的转变来表达意识的流动
与情感的变化。
D.陈敬容的诗友唐湜曾这样评论陈敬容的诗:“……她的诗就给一层忧郁的纱幕笼罩着……”这首诗形式
上清新明朗,实质上孤独忧伤。
3.“它倾听四方的脚步/有的急促,有的踌躇”,“有的急促,有的踌躇”该怎么理解?
4.有评论说:“这首短诗改变了传统以情感为主干咏珠的平面构思,而组建了现代以哲理为主干写珠的心
理流程的立体的抒情方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珠的心理流程”。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根
郑敏
根从很远处伸来
走过了几千年的地下通道
当我想去除掉它
好种上光辉的花朵
我追踪着,挖掘着
直到,猛抬头
看见一棵美丽的大树
我用带血的手指
画着避邪的符号
我知道我挖不了它
它是我们的坟墓的母亲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过了几千年的地下通道”一句运用比拟,生动形象地表明“根”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B.“我”想除掉“根”来种上光辉的花朵,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痛恨,对未来的渴望。
C.“我知道我挖不了它”表明“我”最终意识到它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里。
D.“它是我们的坟墓的母亲”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根”比作母亲,强化了作者的情感。
2.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注)这首诗作于 1934年 1月 11日,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社会正处于日军践踏华北,窥视中原的危
急关头。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位壮士寄寓于江边的一个寺庵,从淹留中奋起,决然上马杀敌的故事,壮士就是爱国志士
的缩影。
B.“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说尽岁月的蹉跎和英雄迟
暮的感慨。
C.“星斗恰似当年”一句,涵盖了很大的时间跨度,包容了丰富的故事,可以想见壮士当年的英勇无畏与
艰辛。
D.壮士从梦境中冲向战场,义无反顾,执着地为理想信念而战,充满了英雄壮气,也暗喻了诗人的渴盼
之情。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点又说明时间。“和”在这里是动词,简洁如画的一句诗渲染了一
种寂寥的氛围。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梦能开花,诗人想象奇特瑰丽,慧心独具,一点不落俗套,字里行间,沸
腾着诗情。
C.第三节,壮士举剑呐喊,在万马奔腾中前进。这一句留有很大空间,可能是想像中的战斗,也可能是
真实的战斗。
D.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沉郁的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并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收到
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写给当炮兵的儿子
丁芒
信里先不寄家乡一撮土,
也不寄亲友故旧的叮咛,
不寄屋前杏花三两瓣,
不寄水井旁的笑语殷殷。
既然跨出了家乡的门槛,
既然帽子缀上了红星,
你还是收拾起纤细的锚链,
把心儿碇泊在祖国边境。
我只寄你一缕硝烟,
和电一样的刀光,霞一样的血影,
寄给你,我的战友的雄姿,
寄给你,战壕里泥土的温馨。
也寄给你春天的溪流,
饮饱冰雪的柳芽已经发青,
寄给你雷霆似的脚步,
寄给你汗气熏蒸的白云。
让你去把握革命未来的节奏,
让你去呼吸时代飞迸的火星,
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
让千山万水都来向你叮咛。
你再去寻觅家乡的云树,
像从百花园中采一朵芳馨,
你才会有深沉壮阔的爱,
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
(选自《解放军文艺》1981 年第 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中的四个“不寄”,意味着儿子参军后曾写信表达对家的思念,诗人让他放下这种思绪。
B.“你还是收拾起纤细的锚链,把心儿碇泊在祖国边境”,诗人委婉告诫儿子要踏下心来保卫祖国边疆。
C.第三节和第四节都写到要“寄”什么,但内涵有所不同,第三节侧重激励儿子要有军人的血性。
D.“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中的“炮弹”体现了儿子的军种,暗示儿子要做一名技术过硬的炮兵。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始说“不寄”,接下来又说“寄”,在“寄”与“不寄”的鲜明对比中,表达了深沉的情怀。
B.与“寄”和“不寄”搭配的多为抽象的名词或形容词,这就增强了让读者求索回味诗意的情味。
C.诗人开始说不给儿子寄家乡的什么,最后却让儿子“寻觅家乡的云树”,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
D.诗歌每四句构成一节,不少地方又反复某个词以连带一组句子,强化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3.如何理解“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
4.诗歌采用家书的形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片段写作】
1.请以“珍惜”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50字左右。
2.烈焰冲天时,他们冲向了火海;病毒肆虐时,他们奔赴了疫区……他们就是新时代的最美“逆行者”。
《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经典名著中也有勇敢的“逆行者”,请你从中选择一位,简述其事
迹。要求:符合原著内容。不超过 150字。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本题:A项,“膏”应读 gāo;B项,“怒”应读 nù;D项,
“景”应读 jǐng。故选 C。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表示总结上文。A项,表示声音的延长。B项,表示
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C 项,表示解释说明。D项,表示总结上文。故选 D。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A 项,句式杂糅,“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曾在这里诞生和
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应为“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B项,不合逻辑,
前后句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因而”强加因果。D项,“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不合逻辑,应为“防止此
类事件再发生”。故选 C。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A项,“瞻前顾后”指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
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句中指前后看看,考虑周密,使用正确。B项,“酣畅淋漓”形容非
常畅快,也指文艺作品中刻画人物形象或抒发感情很充分。句中用来形容故事情节,使用正确。C项,“坐
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指空谈大道理。望文生义,且褒贬失当,使用不恰当。D项,“泥沙俱下”
指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句中用来形容时下的名人自传,使用
恰当。故选 C。
5.【答案】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
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错误,应该是“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故
选 D。
【文本阅读】
一、【答案】1.(1)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
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
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2)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
含义在于: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
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以红烛的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
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2.表现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愤,去捣毁人间
炼狱,求得自身解放。
3.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词意象深刻内涵的能力。本诗“红烛”象征诗人的赤子之心,表达了诗人对
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而“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由此可见,
二者不仅有颜色(红色)上的相似点,而且具有精神上的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精神的相似点。另
外,诗中作者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以物化的“红烛”比作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运用了“隐喻”
的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的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同时,又运用了
“侧面烘托”的手法,以红烛的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
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
面。本题:“烧罢!烧罢!/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
监狱!”这又属于闻一多式的现代认同方式:在以物明志的时候,他的自我情绪仍然格外强盛,于是
“物”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燃烧的“红烛”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
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所以说,从“离”到“即”,或者说从当代文化的体验到古典
文化的憧憬,闻一多的心灵世界都是复杂的,当他执着于当代文化的生存感受时,传统文化的光芒不时召
唤着他;当他选择着传统文化的理想时,当代文化的品格又照样显示着自己的力量。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
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愤,去捣毁人间炼狱,求得自身解放:这是诗人的历史使命感。
3.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此诗中作者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
比,以物化的“红烛”比作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
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所以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
二、【答案】1.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2.示例:不矛盾。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3.示例: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4.示例:写了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5.示例: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
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从诗中来看,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
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
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
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
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由此可知,“红烛啊,这样红的
烛”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从诗中来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
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
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
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一开始“一误再误”表现出诗人在现
实面前的迷茫,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后来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
了自己的信念,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
不惜,因此他说“不误不误”。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从诗中来看,“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
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
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
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 当
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
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
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
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古代诗词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作“烛泪”。诗人沿用
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
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旋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
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
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
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它“急”的
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
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
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
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
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
子”。明确了这些再来概括就可以了。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从诗中来看,题干中的两句诗是诗歌的结尾句,而第 8、9两
节发出对“红烛”的呼唤,这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
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
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
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
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三、1.【答案】“红”是赤诚的象征,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红烛”是具有
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2.(1)作者写《红烛》的目的:歌颂燃烧自己创造光明,造福社会的献身精神。(2)“红”在诗中是“赤
诚”的象征。(3)“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甘愿燃烧自己创造光明、造福社会的有奉献精神的理想人格的
化身。
【解析】1.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形象的能力。《红烛》这首诗写于 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
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
《红烛》的序诗。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
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
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
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
流。“红”是赤诚的象征,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所以“红烛”是具有自我
牺牲的奉献精神,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红烛》的了解。从写作背景看:《红烛》写于 1925年。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
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1925年,当他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提前回国,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骤然破灭。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红
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从写作内容看,诗歌首先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突出蜡烛的奉献精神;诗的
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
现得一览无余。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
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
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
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
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
果。所以,作者写《红烛》的目的是歌颂燃烧自己创造光明,造福社会的献身精神;“红”在诗中是“赤
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甘愿燃烧自己创造光明、造福社会的有奉献精神的理想人格的化
身。
【拓展阅读】
一、【答案】1.C 2.D
3.①“急促”,是在“寻觅”的过程中急躁、耐不住性子的表现;②“踌躇”,是在“寻觅”的过程中犹
豫彷徨的表现;③这两种人都不是珠要等待的人,都不是能发现珠的真正价值的人,这也与带着“真挚和
热望”的“觅珠人”作对比的。
4.珠的心理流程:①前三句是对幸福的真谛的彻悟,②“许多天的阳光……所有”是经年累月的磨砺之
后的隐忍与坚强,③“在密合的珠蚌里……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是对外面世界的谨慎分辨与严肃思
考,④对真挚的觅珠人到来的坚定与渴望(满怀希望与憧憬)。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C项,错在“它想早日向外部世界闪耀自
己的光芒,但‘蚌壳’却千方百计阻止它”,从全诗来看,“密合的蚌壳”之所以“密合”,是因为“珠”
的主动选择,它“紧敛住自己的/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只有等到带着“真挚和热望”的“觅珠
人”,它才会“揭起”“隐蔽的纱网”,“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故选 C。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D项,“实质上孤独忧伤”解析错误,这首诗清
新、明朗、热情,在这里,没有迷惘困惑和忧伤孤独。尽管诗中的两个意象只有形态上的象征造型,并无
内涵的确切指定,但至少可以读出诗人拥抱生活、献身新事业的热情和憧憬。本诗通过珠在蚌壳里积聚力
量,等待觅珠人的到来,表达了热切期待将生命投入新世界的美好愿望。故选 D。
3.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能力。需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其含义和作用。
蚌不为他们展露自己的光彩,这与觅珠人形成鲜明对比,突显蚌对自己负责,明白自己归属于珍视自己的
觅珠人。“急促”的脚步,传达出的是在“寻觅”的过程中的急躁,耐不住性子;“踌躇”的脚步,传达出
的是在“寻觅”的过程中的犹豫彷徨。“急促”和“踌躇”分别代表两种不值得蚌珠付出的人,“它倾听四
方的脚步/有的急促,有的踌躇/纷纷沓沓的那些脚步/走过了,它紧敛住自己的/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
露”,他们都不是能发现珠的真正价值的人,这也与后文带着“真挚和热望”的“觅珠人”作对比,“它有
一个等待/它知道觅珠人正从哪一方向/带着怎样的真挚和热望/向它走来;那时它便要揭起/隐蔽的纱网,
庄严地向生命/展开,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珠在等待“真挚和热望”的“觅珠人”的到来,表达了热切
期待将生命投入新世界的美好愿望。
4.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从“珠在蚌里,它有一个等待/它知道最高的幸福是/给予,不
是苦苦的沉埋”可知,珠对幸福的真谛有了彻悟;从“许多天的阳光,许多夜的月光/还有不时的风雨掀
起白浪/这一切它早已收受/在它的成长中,变做了它的/所有”可知,珠在经年累月的磨砺之后学会了隐
忍与坚强;从“在密合的蚌壳里/它倾听四方的脚步/有的急促,有的踌躇/纷纷沓沓的那些脚步/走过了,
它紧敛住自己的/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可知,珠在对外面世界谨慎分辨与严肃思考;从“它有一
个等待/它知道觅珠人正从哪一方向/带着怎样的真挚和热望/向它走来;那时它便要揭起/隐蔽的纱网,庄
严地向生命/展开,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可知,珠对真挚的觅珠人到来满怀希望与憧憬。
二、【答案】1.B
2.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或悠久历史)的敬畏、依恋之情。“坟墓”是生命的归宿,“母亲”是生命的
源头,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赞美)和敬畏。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项,“对未来的渴望”错,诗中是对美
好新事物的渴望。故选 B。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情感的能力。本题应结合诗句“走过了几千年的地下通道”分析,抓
住诗歌的最后一句中的“坟墓”“母亲”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根”象征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母亲”
孕育生命,是生命的源头,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敬畏。“坟墓”象征“生命的归宿、源头”。这句话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它(根)”比喻成“母亲”,生动形象地指出它是孕育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表现
了作者对传统文化或悠久历史的敬畏、依恋之情。
三、【答案】1.B 2.D
【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错误,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表现壮士的身份。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字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
面。D项,“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错误,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壮热烈的故事。故选 D。
四、【答案】1.D 2.C
3.①让儿子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热爱自己的国家。②鼓励儿子作为战士尽职尽责,保卫祖国辽阔的边
疆。
4.①形式方面:使诗歌的构思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②人称方面:便于运用第二人称,与儿子“见字如
面”地贴心交流。③情感方面:便于以长者身份表达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体现了儿子的军种,暗示儿子要做一名技术过
硬的炮兵”错。“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是比喻,诗句中用与儿子的军种有关的“炮弹”作喻体来
比喻本体“热情”,生动写出父亲希望儿子拥有对家乡深沉壮阔的爱和饱满热烈的激情。故选 D。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的能力。C项,错在“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全诗以“信里不寄
家乡一撮土”始,以“你再去寻觅家乡的云树”终,“家乡”一词首尾呼应,贯串始终,并非是“形成矛
盾纠结的呼应”。故选 C。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重要诗句的含义的能力。本诗是一位老战士写给驻守边境的儿子的一封家书,
表现了情真意切的亲子之情。要准确理解诗中的诗句“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一句的意思,就要结
合全诗的主旨来分析。“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的意思是军人要把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宁这一责任时
刻装在心里,融入自己的血脉。“辽阔的国土”是说祖国故、祖国国土辽阔,父亲深以为自豪。“贴紧”用
词贴切,表明了军人的责任和祖国的安宁昌盛息息相关,军人要把保卫祖国的责任时世记在心里。“你的
胸膛”是指军人的胸膛,也就是军人的心里。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叮嘱,表达了诗人希望儿子尽职尽责,作
为一位军人的父亲,父亲叮嘱让儿子全部心思放在保卫祖国边境的这件事情上,心中要时时刻刻装着祖国
和人民,永远热爱自己的国家,担负起保卫祖国边疆的重任,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情,殷殷之
望,谆谆之嘱,饱含着时代之情与个人之情交融,祖国之爱与父子之爱,家国情怀感动每一个读者。
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表现形式的能力。本题,这首诗采用家书形式表情达意,全诗使用“你”这样
的第二人称,便于抒发情感,有助于诗人以长者身份和儿子进行贴心交流,也有利于诗人自己对儿子的谆
谆教诲和殷切期望的那份感情。这种采用家书形式写诗具有创造性,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综上分析,
本题从叙事人称的使用、情感表达的需要和构思形式的选取等角度分点回答即可。
【片段写作】
【参考例文】
珍惜
一不小心触摸灵感
所有的激情都被点燃
往事一幕幕在眼前浮现
仿佛就在昨天
所有的梦想都已实现
有成功的喜悦
也有说不出的辛酸
曾经为了我们年轻的誓言
努力拼搏,埋头苦干
尝尽人间冷暖,离合悲欢
你乐观面对,从容坦然
虽然这么多年
成绩只是一点点
但你依然笑容满面
因为实践便是经验
奋斗吧朋友
用满腔热情来宣写生命誓言
热爱生命,珍惜时间
你的人生便会处处灿烂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本题要求“‘珍惜’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50 字左右”。首先分析命题,“珍惜”,即珍重爱惜;珍惜应该是及时地诠释,及
时做事,及时表达爱意,及时感恩,及时享受生活,珍惜幸福,学会知足,远离后悔和贪婪;珍惜也是将
某件事物或某些人视为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尽一己之力爱护珍重它或他们。写作之前,考生可以先
思考珍惜的对象是什么,可以是实的,如“自然”“环境”“土地”“粮食”“朋友”,可以是虚的,如“荣
誉”“时间”“幸福”“感动”“诚信”“情感”等;接着要思考为何要珍惜,如何珍惜。如果选择的对象是
虚的话,则要思考借助哪些具体实在的载体来呈现这些虚的内容。最后还要注意语言,因为此次写作要求
写作现代诗或抒情文字,这就需要考生锤炼自己的语言,语言要优美,要富有感情。
2.【参考例文】
勇敢的逆行者——江姐
虽在牢狱中煎熬,但她有不屈的毅力,她有不熄的热情。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绝不松口;面对敌
人的严酷叫嚣,她平静宣告:胜利是永远属于我们的。她让敌人害怕,让刽子手胆怯,但她让我们骄傲。
她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翠竹苍松,她是不输须眉之志的巾帼豪杰。她,就是永垂不朽的江姐!一本《红
岩》,使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关键信息、核心
话题、指定意象,审清题干中的写作要求,起笔直击题干中心,在 150字左右展现文字精雕细刻之美,
“微”中显个性,“微”中抒性灵;其次要对相关的名著的内容、主旨或某些概念有准确的理解,这就需
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多积累。首先要明确写作任务“请你从中选择一位,简述其事迹”;其次要符
合原著内容,不超过 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