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8 M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
第1讲 从读懂诗开始——“三管齐下”助读诗歌
在考试中古代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甚至很低。究其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而导致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因此,在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这一专题时,先学读诗。
一、掌握诗歌的2点基本常识——疏通阅读障碍
(一)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1.结构章法
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示例]
诗 歌
结构章法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起。赞美李白诗才超群。
颔联:承。指出李白的诗清新俊逸的风格。
颈联:转。由赞美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
尾联:合。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另一层。
2.基本特点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思二首(其一)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
解析: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李子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参考答案: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李子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二)明辨常见的3类“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作变形处理的呢?
1.特殊句法
技巧
阐 释
省略成分
古代诗词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示例: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
分析:诗句上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下半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在理解时应把诗的下半句中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倒装结构
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示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分析: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与语意省略相比,倒装结构(或词语错位)更易使人对诗句产生错误理解。在古诗歌阅读中,要重视倒装(或词语错位)现象,积累常见类型,以助于读懂诗句,避免机械理解,产生误读。
古诗歌常见倒装(或词语错位)类型:
类 型
举 例
谓语前置
①入院将雏鸟,寻萝抱子猿。(将雏鸟入院,抱子猿寻萝)
②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秋苑(中的)鹿林下听经,夕阳(下的)僧江边扫叶]
宾语前置
①风光新柳报,宴赏落花催。(新柳报风光,落花催宴赏)
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主宾
互换
①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黄花报霜信)②薰琴调大舜,宝瑟和神农。(大舜调薰琴,神农和宝瑟)
定语挪前(以主语面貌
出现的定语)
①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收岷岭紫芋,种陆池白莲)②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定语挪后(以宾语面貌
出现的定语)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一月夜飞渡镜湖)②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罗衣带缓,蕙炷香残)
定语与中心语互换
①江山故国近,风物饶阳美。(故国江山近,饶阳风物美)②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步崎岖翠麓,泛窈窕溪)
状语挪前
①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算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殷勤惹飞絮)
②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竹声新月依旧似当年)
状语挪后
①登高临远虽多感,叹老嗟卑却未曾。(却未曾叹老嗟卑)
②乱叶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多少:多么)![乱叶(于)窗(外)翻,碎声敲砌,多少愁人!]
名词作状语挪前(以主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休(向)北阙上书]
名词作状语挪后(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①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依旧(于)春风(中)笑]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清角(于)寒(中)吹(响)]
[针对训练]
(1)补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
(2)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答:
②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答:
(1)解析:诗句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动词“送”,如果将“争”
误解为谓语动词“争夺”,势必贻笑大方。
参考答案: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2)解析:①诗句应理解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浣女”和“渔舟”分别是“归”和“下”的主语。因平仄的限制,动词前置,主语挪后,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②诗句应理解为“青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因为对偶和平仄的限制,将宾语提前,宾语前置,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韵律美。
参考答案:①主语后置,使诗歌平仄相对,使诗句更富有韵味。②宾语前置,使诗句更富有韵律美。
2.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分 类
教材典例
阐 释
名词活用作动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形容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孔雀东南飞》)
“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意为“使……绿”。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晚晴》)
“重”,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名词作状语
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曹操的水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
[针对训练]
指出下面诗句中词性活用的妙处。
(2015·广东高考,改编)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
答:
参考答案:“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使动用法,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全句意为: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3.互文见义
(1)概念
“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互文有助于渲染诗歌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2)理解方法
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在语意上真正弄懂其原意。
(3)典例剖析
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中的“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
[针对训练]
指出下面诗句中互文的妙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答:
解析:本句中“见”和“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参考答案:“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
二、明确诗歌的7大热考题材——内化规律特点
题材1 怀古咏史诗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点]
怀古咏史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
为标题的一类诗歌。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其独到的见识,借古伤今、讽今、伤己,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词人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已逝,而那潇洒儒雅、运筹帷幄的周郎,更激起词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也有的怀古咏史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作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怀古咏史诗的结构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鉴赏技巧]
1.弄清史实。题材具有很强的历史性,首先就要对诗歌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诗歌的注释,有时也能很好地帮我们完成这一步。
2.体会意图。诗人创作一定有现实的原因,也会有其创作目的。如杜甫就经历了安史之乱等社会动荡,有家难归,国家堪忧。因此,他的诗作多写百姓之苦以及社会之黑暗等,其创作意图就很容易捕捉到。
3.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发表议论的,如清代刘献廷的《王昭君》;也有作正反对比或侧面烘托的。另外,引用典故也是怀古咏史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读懂训练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酹 江 月
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
胡世将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②。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③。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④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⑤,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 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②一范一韩人物: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③汉家三杰:指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韩信。④阃(kǔn)外:指统兵在外。⑤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欹(qī),倾斜。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词人对朝廷软弱避战、不积极保卫河山的做法表示痛惜。
D.该词写出了作者面对破碎的山河的万千思绪,自己身处战争后方无力扭转战局,心中充满失望与忧愤。
E.词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一句,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解析:选AD A项,“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说法错误,词人对他们无比仰慕与怀念。D项,“自己身处战争后方”错,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当时身在战争前线,这一点可从注释中看出。
题材2 托物言志诗
——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题材特点]
托物言志在中国诗歌中具有悠久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在古代诗歌中,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作者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类诗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以求精确逼真或传神;一类托物寓意,借物言志,借题发挥,由此及彼。
[鉴赏技巧]
1.抓住“物”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
2.理解“物”寄托的思想情感。一般来说,咏物诗中寄托的思想情感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
3.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来说,从表现手法上是托物言志,从修辞角度看有拟人、比喻,从描写方法上讲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读懂训练2]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 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词语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早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词人陆游借“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里,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无限愁苦的情绪。
E.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诗词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咏梅》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解析:选BD B项,“直接描写”错, 应该是间接描写;D项,“直抒胸臆”和“表达了自己”有误,词句写作的对象是梅花,词人是借咏梅来隐喻自己的不幸遭遇。
题材3 山水田园诗
——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题材特点]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盛唐时代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
[鉴赏技巧]
1.注意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以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为例(下同)。如“绿树”“青山”这些意象与作者向往的恬静闲适生活有关。山水田园诗的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菊花、五柳、明月、渔歌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如在“田家”里,面对“绿树”“青山”话“桑麻”,其生活意味不言自明。
3.注意通过关键字眼来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如“还来就菊花”中一个“就”字把农家人与人之间的毫无距离感写了出来。
4.分析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应注意:①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②
描写景物的手法,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节描写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以及比兴手法的运用。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阔的景象,如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也要善于体会诗人观察、捕捉和描摹的细致入微,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读懂训练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阙 题
刘眘虚[注]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 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英年早逝。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解析:选DE D项,“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E项,“淡淡的忧伤”错,应是喜悦之情。
题材4 送别怀人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点]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送别的悲伤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的《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技巧]
1.要从意象入手,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离愁别绪。平时要积累离别诗常用的意象,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雪”给人以“冷”的感觉,但同时又表达了对友人的情谊之纯洁。这样思考,答题时就可以从“对友人情谊真诚”方面作答。
送别怀人诗中的常见意象有: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
2.要借助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衬托等。绝大多数送别诗是借助景物描写间接抒情的。一般来说,前两句是景,景中含情,间接抒情,很自然地引出三、四句的直接抒情。
3.要了解送别诗常见的情感。或伤心,或留恋,或惆怅,或安慰,或嘱咐,或祝福,或彼此勉励等。但要就题解题,防止经验主义。
[读懂训练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远怀舍弟颖、观等①
杜 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 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安史之乱后杜甫曾流落荆州。③错莫:纷乱昏暗。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B.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标题中的“怀”字来写。
C.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这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E.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距离很远,不能相见的感伤。
解析:选AB A项,“老去无为的感慨”无中生有,作者借这两句表达了时光流逝、归乡无期;B项,“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有误,“吟诗正忆渠”直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题材5 羁旅思乡诗
——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题材特点]
羁旅思乡诗通常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国都君主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阅读这类诗歌要大体了解诗人的经历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歌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鉴赏技巧]
1.抓意象。意象是鉴赏思乡诗的最佳突破口,要特别留心四种意象:①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②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③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④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
2.明情感。这类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①羁旅孤凄之愁;②恋家怀人之思;③怀才不遇之苦;④厌战思家之情。
3.晓手法。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即事写情(先写所遇之事纷扰,再写对故园之思深浓),另外,“对面落笔”(对写法)、虚实相生手法也值得关注。
[读懂训练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泊平江百花洲①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 ①本诗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途中所作。②王程:指为王事(公事)奔走的旅程。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交代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发出感慨作势,“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B.诗歌第二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调子沉重。
C.苏州是吴中佳胜,诗人因王程之便得以游赏苏州胜景,兴奋不已,看着熟悉的岸旁杨柳和青山白云,颇有悠然自赏的得意。
D.尾联中诗人由泊在百花洲的孤舟想到自己身如孤舟,漂泊不定,已有半世之久,不由得生发出对这种羁旅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E.杨万里的诗,活泼自然,富于新意,思想感情却每每不够深沉。而这首诗,除了有轻快清新、洒脱自然的风格外,其思想也是很有深度的。
解析:选BE B项,“调子沉重”不妥;E项,“思想也是很有深度的”错,这首诗思想深度比较有限。
题材6 边塞征战诗
——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题材特点]
边塞征战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伤;抨击统治者穷兵黩武,对战争的不满和控诉;思乡念亲或征人思妇的愁苦思情;友人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等。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鉴赏技巧]
1.把握时代特征。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此,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大有帮助。
2.抓住意象特征。边塞诗中有一些特定的意象(景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诗歌时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体会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等等。
[读懂训练6]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七首(选二)
王昌龄
其 三
关城①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②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③。
其 六
胡瓶④落膊紫薄汗⑤,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⑥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 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③龙荒:荒原。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⑥
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B.“日暮云沙古战场”运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
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
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E.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
解析:选BE B项,“比喻”的说法错误;E项,“其三”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其六”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题材7 即事(景)抒怀诗
——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题材特点]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鉴赏技巧]
1.了解诗人写的是什么事或眼前什么景。即事(景)抒怀诗往往因一点事或特定的景由而生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或景。
2.体味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即事(景)抒怀诗不比叙事描写诗偏重于叙事、写景,其重点在于“抒怀”的性质,也就是在诗中诗人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
3.分析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在赏析即事(景)抒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或“景”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作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名作凭着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彰显出精湛的艺术技巧,赏析时要细细体会。
[读懂训练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欢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中“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D.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名句。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解析:选CE C项,颔联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的美好风光,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附:古诗歌题材类别总结一览表
题材类别
主要手法
情感术语
怀古咏史诗
怀古伤今
昔盛今衰 物是人非 盛衰无常国运衰微 孤独惆怅
借古讽今
昏庸腐朽 奢侈淫逸 缅怀英雄 功业无成 失意绝望
借古抒怀
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 壮志未酬 志不得伸 壮士暮年
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
正道直行 坚贞孤傲 高洁超逸 孤傲不群 傲岸不羁 志趣高雅
山水田园诗
借景抒情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超然物外 厌恶官场
送别怀人诗
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
依依不舍 孤独寂寞 怅然若失 诚挚关怀 情深意笃
羁旅思乡诗
虚实结合
日暮思归 望月怀远 羁旅愁思 久戍思乡 孤寂落寞
边塞征战诗
对比衬托
建功立业 从军报国 思乡念亲视死如归 苦闷彷徨
即事(景)抒怀诗
此类诗歌的主要手法及情感术语可在以上六种题材中选取,不再单列。
三、读诗重点关注的4个方面——准确理解大意
(一)抓标题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④揭示诗歌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针对训练]
根据表格中的解读提示,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卷 别
诗 题
重要信息
2017·全国卷Ⅰ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1)①点明了地点礼部贡院;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
2016·全国卷Ⅰ
金陵望汉江
(2)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怀古咏史诗;②点明了地点金陵;③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从“望汉江”三字中不难体会诗歌会采用写景抒情的手法。
2016·全国卷Ⅲ
内宴奉诏作
(3)①点明了地点内宴;②点明了写作原因奉诏。
2015·全国卷Ⅰ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4)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留别)诗;②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2015·全国卷Ⅱ
残春旅舍
(5)①点明了季节残春;②点明了地点旅舍。
2014·四川高考
秋暮吟望
(6)①点明了时间秋暮;②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落寞、惆怅。
2014·广东高考
望江怨·送别
(7)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②暗示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悲凉。
(二)析注释
注释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
注 释
作 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
帮助读懂诗句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主旨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有关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作品。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气助词,无义。
(1)标题提供的信息:
参考答案:“独游西岩”即“独(于)西岩游”,点明了人物(独自一人)、地点(西岩)、事件(游览)。
(2)注释暗示的信息:
参考答案:反映了词人正处于被诬陷罢官后闲居的状态,正文中又提到了《离骚》,说明词人有志难伸、怀才不遇、忧国忧民。
(三)读正文
1.抓意象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生活外在景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参悟意境,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如“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月亮”“鸿雁”“红豆”常常是相思的象征;“梧桐”“芭蕉”“猿猴”是凄凉、悲伤的象征;“连理枝”“比翼鸟”是美好的恋情的象征。
[针对训练]
(2013·湖南高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
钓 船 归
贺 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词人通过对 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词人 的情感。
参考答案:“柴扉”“白鸥”“钓船”“鳜鱼” 自甘淡泊,以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或回归自然、向往归隐)
2.抓用典
典故,指诗文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作用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理解
方法
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
典例
剖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颂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注]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1)诗中的典故句:
(2)诗歌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1)“寻得桃源好避秦”“怕有渔郎来问津”。
(2)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
3.抓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
方 法
举 例
表明诗眼的字句和结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歌的主旨。
王维《山居秋暝》——“王孙自可留”(“留”表现出对山水田园的留恋)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空”
流露出空有报国之情,却无报国之门的惆怅)
杜甫《秋兴》——“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表现出作者客居他乡的孤独抑郁之感及忧国之情)
诗歌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还藏在写景叙事句中。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
杜甫《旅夜书怀》——“危樯独夜舟”(“独”揭示出诗人的孤独)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悲”表明了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无尽的伤感)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作答。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找出最后两联中体现情态的关键词,并说说其所透露的感情。
关键词句:独、闲、孤
表达情感:孤独无聊
(四)借力选择题助读
通过以上步骤,难免还存在一些阅读障碍,这时,可借助选择题的5个选项,再进行精读,因为选择题的5个选项:(1)一般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或由局部到整体的解读;仅有个别聚焦于诗歌的某一点进行多角度解读,如2017年全国卷Ⅱ只对“尾联用典”进行了多角度解读;(2)信息含量大,往往囊括了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的赏析;(3)只有2个错误选项,并且错误也只是细节上的设误。故本步骤的做法是:
[典例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 萨 蛮
温庭筠
宝函①钿雀②金③,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④。鸾镜⑤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注] ①宝函:华美的梳妆盒。②钿雀:雀饰的金钗。③(xī)(chì):水鸟名,又称紫鸳鸯。这里是金钗上的装饰。④芳草江南岸:化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⑤鸾(luán)镜:背上镌刻有鸾凤图案的妆镜。
下列对这首晚唐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宝函钿雀金”触物生情,女子看到金钗上成双成对的“”时内心充满了一丝喜悦,表现了她内心与之相似的愿望。
B.“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虚实结合,由眼前回忆当年春雨潇潇时和情人在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
C.“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两句实写窗外春景之繁盛、游子无信,反衬内心之思念、愁苦之情。
D.“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中“枝”与“知”谐音双关,女子感慨自己的相思之情无人理解,只有妆镜与花枝知道。
E.这首词起句写妆饰之美,上片结句回忆驿桥送别;下片写别后,以问句收束,将幽怨之深表露无遗。
[技法演示]
步骤一:速读选项,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思妇词”,女子(主人公)触物生情,引起对往事(与情人惜别)场景的回忆(主要事件),流露出相思之情(表达感情)。
步骤二:细读选项,找“敏感点”
A项,“女子看到金钗上成双成对的‘’时”基本属于对译,无误。“充满了一丝喜悦,表现了她内心与之相似的愿望”,真的“喜悦”“相似”吗?概括性的词语属于“正误敏感点”。
B项,“当年春雨潇潇时和情人在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基本属于对译,无误。“虚实结合”这种艺术手法是否存在,属于“正误敏感点”。
C项,“窗外春景之繁盛、游子无信”基本属于对译,无误。“实写”“反衬”这些艺术手法是否存在,属于“正误敏感点”。
D项,整句基本属于对译,无误。如果说尚存疑问的话,“‘枝’与‘知’谐音双关”算是一个“正误敏感点”。
E项,属于对全词的赏析,侧重于对全词行文思路的梳理。
通过以上两步,我们获得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具体见上),不仅疏通了诗意,而且找到了“正误敏感点”,为下一步从容做题做了铺垫。本题答案是AC,A项错在“喜悦”,C项错在“实写”。
第2讲 古诗歌阅读选择题
以选择题(5选2)考查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属于旧题新考(多年以前的高考就采用了这种题型),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便可顺利作答。
一、错误选项的4大设误点
[典题尝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 雪①
杜 甫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书空:《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
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造成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是说残留着的火炉,让人仿佛还可以想象到炉火燃烧的情形,一个“似”字点明这并非作者所看到的实景。
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选AE A项,“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表述有误,“独老翁”是诗人自比,“独”
写出了诗人自己孤苦的处境。E项,“壮志难酬”理解错误,诗歌中看不出“壮志”的影子,人物形象特点分析错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外舅郭大夫[注]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 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的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E.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解析:选DE D项,设问是有问有答,而颈联的意思是“只要身体健康,哪里还用得着因远隔千山万水而忧虑?亲人之间的骨肉情谊,更不会因分别而有所疏远”。前后两句不存在问答关系,第一句应是反问。E项,主要是从语言风格方面鉴赏这首诗的。对于判断诗歌语言风格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语言风格的类型;其次从诗歌中的诗句来分析整首诗歌的风格特点,并用四个字或八个字来概括。本诗从题目到内容,如“外舅”“妻孥”“且旧居”“深知”“不忍问”“情亲”“欺老病”等用词古朴简易,语意上通俗易懂,感情上自然淳朴。与E项题干所述的内容对照,会发现“含蓄委婉,慷慨悲壮”的表述错误,与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不符。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 翁①
柳宗元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五、六句,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诗境极为悠逸恬淡。
解析:选CE C项,“欸乃一声”是以动写静的手法;E项,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地前后相逐,是“拟人”手法,而非“比喻”手法。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应 天 长
韦 庄
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
B.庭院沉寂,闺室也悠然。精妙的画帘低垂,微风吹来,凤凰迎风起舞。
C.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
D.“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
E.“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地苦闷。
解析:选BD B项,“凤凰迎风起舞”错误,此句指画帘上绘的金凤凰,经风吹动,宛如起舞。D项,“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错误,王诗中的“空”指“安静”,此词中的“空”指“只有”。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 江 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 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句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作者的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勒,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解析:选BC B项,词句理解错误。“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错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诗人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后生活情境的写照,因此“门虽设而常关”体现的是恬然自适之情;而这里的“云窗雾阁常扃”虽然也是写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但门窗“常扃”是词人自己的主动行为,表明了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愿看见外面的景况,体现了词人的“孤寂之心、忧愤之情”。C项,“写出词人喜见之景”“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错误,这里应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词中所描绘的春景虽然是乐景,但体现的却是只身漂泊,客居建康的哀情。
[考情归纳]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还是依据《考试大纲》规定的4大考点来设题,因此选项常出现的错误有:错析形象(特点)、错析语言(风格)、错析技巧、错析内容情感。有时甚至一个选项将多个错误点杂糅在一起表述,让考生慧眼难辨。
设误点(一) 错析形象(特点)
形象身份理解错误,人物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不当等。
典例
(第1题E项)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分析
“壮志难酬”理解错误,诗歌中看不出“壮志”的影子,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不当。
设误点(二) 错析语言(风格)
词句解释错误。
典例
(第4题D项)“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
分析
选项曲解关键词意,“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错误,王诗中的“空”指“安静”,此词中的“空”指“只有”。
语言特色(风格)错误。
典例
(第2题E项)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分析
本诗从题目到内容,如“外舅”“妻孥”“且旧居”“深知”“不忍问”“情亲”“期老病”等用词古朴简易,语意上通俗易懂,感情上自然淳朴。很明显选项“含蓄委婉,慷慨悲壮”的表述错误,与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不符。
设误点(三) 错析技巧
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等。
典例
(第3题E项)五、六句,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诗境极为悠逸恬淡。
分析
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地前后相逐,是“拟人”手法,而非“比喻”手法,表达技巧判断错误。
设误点(四) 错析内容情感
情感主旨表述有误。
典例
(第5题C项)“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勒,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分析
“写出词人喜见之景”“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错误,这里应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词中所描绘的春景虽然是乐景,但体现的却是只身漂泊,客居建康的哀情。
二、快准解题“2步骤”
根据上面“4大设误点”来看,无非就是选项中某些技巧词、内容情感词、形象特点词、语言风格词表述不当,故在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圈画并高度关注这4大关键词,将关键词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必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然后把选项与选项进行综合比对,根据排除法,确定正确的选项或错误的选项。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表解如下:
[典例示范]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选 项
技法演示(步骤一+步骤二)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形象特点词:肃穆而又怡人;技巧词:衬托。内容情感词:喜悦。结合第一句中的“暖”“轻”等词可以分析出当时的环境和诗人的感情,而“环境”正好衬托“人物”的心情。选项正确。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形象特点词: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技巧词:比作,暗示手法为比喻。第三句中的“衔枚”是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此处形容人人肃静。理解错误。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形象特点词:道德品行。对应第五句“乡里献贤先德行”,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选项正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内容情感词:殷切的期望;形象特点词:栋梁之材。对应第六句“朝廷列爵待公卿”,朝廷已设好爵位,等待各位栋梁之材,体现了朝廷对考生的殷切期望。选项正确。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形象特点词:体弱多病。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自己真的是体弱多病。关键是理解诗句“自惭”。理解错误。
[排除法“操作示范”
]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选项错误的是BE,但是直接判定其错误有较大难度。而A、C、D三项则通过比对原文较容易判定其正确,进而排除A、C、D三项,确定BE两项为本题答案。
[针对训练]
1.(2018·德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戏题牡丹
韩 愈
幸自同开俱隐约,何须相倚斗轻盈。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了牡丹花与别的花草“斗轻盈”。“隐约”“轻盈”写牡丹的神态,“何须”则是劝告语气,正应“戏题”二字。
B.颔联就牡丹的神态作进一层描绘。“并作”仍强调同样的特征,与上联“同”“俱”呼应,更说明“斗轻盈”的不必要。
C.颈联描绘了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实际也是渲染了牡丹花所处的环境。“新妆面”“不语情”运用比喻手法,强化了牡丹的人格意识。
D.牡丹花的艳丽姿态及其繁华场面,有很强的吸引力,尾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
E.这首诗以花喻人,借题发挥,既描绘了牡丹的婀娜多姿与诱人魅力,也抒发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解析:选AC A项,“与别的花草”错误,应是牡丹花之间。C项,“比喻手法”错误,应是拟人手法。
(2)与前两联相比,本诗后两联描写牡丹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描写”“角度”等关键词,而不是抒情方法。答题角度: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烘托)。
参考答案:后两联运用了侧面描写。颈联通过描绘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来表现牡丹的美。尾联通过写诗人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来表现牡丹的美。
2.(2018·保定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菩 萨 蛮
谢 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词人轻描淡写,描绘出一幅春日冶游图景。“暄”“迟”二字,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显然是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化用,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将春水比作葡萄美酒,则暗示着游春者为大好春光所陶醉,不只形容水色可爱。
D.“未寝”二字,写出女主人公愁极失眠,同时完成了时间由昼入夜的转换。
E.“花影”由廊外移入“廊腰”,可见女主人公花下对月独酌已久,以至不胜酒力,面泛红潮了,可见其喜悦异常。
解析:选AE A项,“轻描淡写”错误,应是浓墨重彩。E项,“喜悦异常”错误,应是女主人公喝闷酒的孤独无聊之情。
(2)这是一首春闺怨词,女主人公的情绪有一个变化过程,请具体分析。
答:
解析:既然女主人公的情绪有一个变化过程,那就要求考生结合上下片的内容对女主人公的情感做出分析。上片的写景抒发了喜悦之情,而根据“子规”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再结合下片的内容,可知写出了女主人公的闺怨。考生在分析时,需要结合词句组织语言。
参考答案: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冶游图景,女主人公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内心的喜悦;下阕写女主人公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消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孤独忧愁。
[课时跟踪检测]
1.(2018·郑州质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①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 ①
李之仪:宋徽宗崇宁初,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州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起句照应题目,“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抑郁的心情,“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E.此词是咏怀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词人借登凌歊台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解析:选BC B项,“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该句在写景中流露出淡淡的惊讶、遗憾和惆怅,情感并不强烈;C项,“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对词意理解错误,这两句生动地描写了飞花与坠絮的情态,并无赞美前者有情、贬斥后者无情之意。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每点2分,其中“思想感情”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诗歌鉴赏] 起首用“偶向”,透露出词人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春光”句概括词人的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江山”句中“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眼见江山多娇,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但江山重叠,汴京不见,又难免兴去国之愁。“风花”两句中,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词人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下片点明题意。“已是”句中“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句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句,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却应”两句,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看似无理,但深一层想,词人究竟该怨谁呢?
[白话诗歌] 偶然登上凌歊台眺望,春光已经过去了三分。江山重重叠叠,让人黯然销魂。风中飞花舞态蹁跹,飘忽如烟的柳絮坠落在地上,了无痕迹。
以往岁月中所遭受的打击令人伤感,怎能忍受旧恨依然!满眼的清愁能够与谁一起论说?难道是凌歊台下的青草,不能理解我无法归乡的心情的原因吗?
2.(2018·福建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注] ①昌叔:王安石妹夫。②分:甘愿。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三、四两句描写诗人登高赏菊的场景,其中“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第六句中的“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纷乱。
E.本诗通过写登山所见的实景,以及由此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了情思,表达了心志。
解析:选BD B项,三、四两句其实是诗人在登高中想象的与妹夫一起赏菊的场景,既表达了对妹夫的思念,也表达了对高洁志趣的追求;D项,并没有体现诗人内心的纷乱。
(2)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对妹夫的思念,对高洁情操的追求;②对美丽景色的喜爱;③对陶渊明的仰慕,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每点 2分)
[诗歌鉴赏] 第一句通过描写城上的乌啼声,以动衬静,渲染了秋日傍晚的寂静。第二句点明了对妹夫的思念,并引出下文内容。三、四两句,诗人通过想象与妹夫会面的场景,即二人坐在菊花旁边饮酒,不需要有美人陪伴,表明了对妹夫的思念之情,且通过赏菊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志趣的追求。五、六两句通过描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即落叶缤纷、夕阳西下、山中烟雾缭绕等,表现了诗人对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末尾两句,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以及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
[白话诗歌] 城上乌啼的声音打破了寂静,因为想看看你在哪里,才登上这高山。我们相逢之时应是面对着黄菊一起饮绿酒,没有必要让美人吹箫相伴。流云将落木与渡口紧紧相连,在烟雾缭绕的山中依稀看见了远处夕阳映衬下的小桥。陶渊明享有“东篱醉”
这样的盛名,我甘愿为国事屈意居下位为国效力。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E.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是这首诗的双重主题。
解析:选BC B项,“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借代;C项,“直接表现”错误,应该是委婉含蓄地表现。
(2)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1分)春游锦城时,锦江江畔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将楼台层层遮掩。(2分)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2分)
[诗歌鉴赏] 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一年两度”游览名胜之地锦江,心里十分高兴。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尾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诗人把中间两联中“芳草”“好云”“
断山”“流水”所蕴含的缠绵情意,都归到对友人的怀念上去,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
[白话诗歌] 一年两次到锦江去游玩,第一次是春天,第二次是秋天。芳草有情,有意绊着马蹄不让我离去,片片云彩将楼阁层层遮掩。青山因为我要离去而牵绕着别恨,绿水带着离别的咽泣之声流进我的梦里。今天因思念你们而回首眺望锦城,只见绵州乔木高耸,淡烟迷茫。
4.(2018·太原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岁 旦
宋伯仁
[注] 柏酒:柏叶酒,汉族传统习俗,谓春节饮之,可以辟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的标题“岁旦”,意思是新年的第一天,它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
B.居闲在家,无贺客迎门,但诗人不被这种炎凉世态影响,遵照习俗喜迎春节。
C.“桃版”句与王安石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写的都是春节贴换春联的事情。
D.“云气”句,将云气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气在庆祝丰年的情景。
E.“心平寿自长”道出了护身保健的秘诀,这在当时以及今天都有重要价值。
解析:选BD B项,“遵照习俗喜迎春节”错,由“如常”可知,诗人在岁旦之日和平日一样;D项,“云气”句没有将云气拟人化,而是写云气预示着新的一年是丰年。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三联对表现诗人的感情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全诗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追求自在生活的感情。(2分)诗歌第二、三联描写春节时的热闹景象,与第一联诗人“如常”形成对比,衬托(或反衬)了诗人生活的宁静,突出了诗人心境的平和,为第四联抒情做铺垫。(4分)
[诗歌鉴赏] 第一联写春节这一天诗人像平常一样早起,虽然没有一个人来祝贺新春,但是诗人不为无贺客光临而忧伤,“如常”两字道出诗人心态的平和。第二、三联描写家家户户换了新的对联,梅花散发着幽香,春回大地,人们一片笑语,天上的云气也预示着新的一年将是一个丰收年。第四联,诗人直抒胸臆:无须人来敬献、劝饮柏叶酒以辟邪袪疾,人只要内心平静,自然会长寿。“心平”是诗人与世无争思想的反映,照应第一联中诗人平和的心态,充分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追求自在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3讲 增分主观题——古诗歌形象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歌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因此,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把握形象。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鉴赏能力,即把握形象特点,分析寓于形象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考点(一)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两大类。抒情主人公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是“诗化了的作者”;而对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则要分析其肖像、动作、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从而把握个性特点。因为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链教材——认知考点]
形象类型
教材链接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陆游的《示儿》、辛弃疾的《破阵子》。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
爱恨情长、感时伤别
柳永的《雨霖铃》。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寂寞愁苦、身世飘零
李清照的《声声慢》。
[学技法——系统思维]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2.简析这首诗中人物的特点。
3.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二)答题模板要记牢
(三)核心要点掌握好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描写的人、事、物以及抒发的情、理、志等方面,去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说来,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志趣追求、精神品质等,同时辅以侧面描写,以景物烘托人物心理,以他人衬托主人公的特点。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标题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典型意义。
[即时用——讲练悟通]
[例1]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一)这样读懂诗
1.审标题
“送子由使契丹”交代了事件。
2.看作者
苏轼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
3.析注释
注释①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注释③
解释典故,有助于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情感:对苏辙的担心。
4.抓关键
“云海相望”表明宦游四方,聚少离多。“那因远适更沾巾”,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
(二)这样稳答题
1.审题要“准”
中心人物:诗人。答题方向:性格。信息来源:本诗首联。必须结合诗中的具体句子。
2.答题要“范”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概括形象特点)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具体分析形象)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好 事 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注]。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
[注] “万花川谷”是杨万里书斋“诚斋”前花园的名字。
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要注意把握诗歌描写的对象的特点。这首词描写了书斋、修竹、月色、秋光等,从这些意象中可以看出词人是饱读诗书的人(书斋),他志趣高洁(修竹)、热爱自然(月色、秋光)。答题时,先写出词人形象的总体特点,然后分析这些特点在诗歌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饱读诗书、志趣高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词人形象。月光朗照下的花园、修竹和书斋既是词人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在词中,花的芬芳,竹的正直,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比喻月色的美玉的温润莹洁都透露出词人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词人借徜徉陶醉在月光下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自己对清雅生活的热爱。
考点(二) 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
[链教材——认知考点]
1.意象
思乡类意象
教材链接
月亮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鸿雁
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双鲤
晏几道《蝶恋花》:“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莼羹鲈脍
辛弃疾《水龙吟》:“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2.意境
特 点
教材链接
雄浑壮丽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壮阔苍茫
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苍凉悲壮
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闲适恬淡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清幽明净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丽清新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萧疏清寂
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安谧美好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高远深邃
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淡雅幽远
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清冷幽静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学技法——系统思维]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
(二)答题模板要记牢
说明:单纯问“描写怎样的画面”,可不分析情感。
(三)核心要点掌握好
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
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描绘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
2.景物形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
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
3.结合背景分析
有的诗歌需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的是考生熟知的,有的是诗歌注释中注明的。
附:景物特点(意境)术语
类型
术 语
动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静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即时用——讲练悟通]
[例2] (201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一)这样读懂诗
1.审标题
“太湖恬亭”交代地点。
2.看注释
注释介绍字词含义,有助于理解诗歌。
3.明意象
第二联的意象有落日、断桥、人、溪水、幽树、鸟,人景相融,呈现出一派宁静和谐的氛围特点。
(二)这样稳答题
1.审题要“准”
“第二联”明确了答题区域;“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了答题的重点。组合意象成画面,并对画面特点加以概括。
2.答题要“范”
第二联描绘了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概括特点):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描绘画面)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下曲(其一)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①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②,矜夸紫骝③好。
[注] ①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带。其俗尚气任侠,此处借指豪侠之气。②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③紫骝:古骏马名。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解析:第一问要求描绘诗中的景象,作答时,首先要抓住诗句中所描绘的景物及特点,然后归纳出这些形象组合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诗歌前两联写边塞秋景,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有无限肃杀之感。第二问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交代时间、地点、季节等;渲染(营造)……气氛(氛围);如有情感词,还可以从奠定情感基调的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无限肃杀的边塞秋景图。寒蝉在桑叶枯落的空旷桑林里鸣叫,边塞天气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的芦草。这两联借景抒情,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
考点(三) 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事物形象包括两类:①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②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如“雁”往往与两情交往、思乡念亲和孤独连在一起。
[链教材——认知考点]
类别
阐 释
示 例
单纯咏物
仅仅描摹物类的外形或纯粹从审美的角度形神兼备地刻画物象。作品大都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健康的美,流露出清新活泼的气息。
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借物抒情
把个人情绪、欲望等通过咏物表达出来。这类咏物诗寄情于物,心物交融,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细腻而真挚的情感。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因而显得灵活而生动,充满了生命的热情。
杜甫的《望岳》通过描写东岳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了作者的仰慕赞叹之情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托物言志
诗人把自己的理想、志向、气节、操守以及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之情寄托在所吟咏的物象上,在这一类诗中,咏物只是手段,言志才是目的。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以梅花自喻,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达自己永不改变的心志与节操。
借物明理
这类咏物诗表明了诗人所体悟到的超脱于琐碎的现实生活的深刻哲理,在更高的层面上给人提供了一个思维空间,使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穷达是非的困扰,心灵达到一种澄澈、宁静而豁达的境界。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锐意改革的政治理想。
[学技法——系统思维]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诗中塑造了××怎样的形象?突出了它的哪些特点?
2.这首诗中的××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3.颔联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4.这首诗中的××具有什么品格?
(二)答题模板要记牢
(三)核心要点掌握好
1.鉴赏方法——因“物”寻“志”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鉴赏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2.审题、答题规范——关注提问方式,答题紧扣“物”“志”
鉴赏物象题的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如“该诗(联、阕)描绘了泉的什么形象?”
答题时一般要扣住“物”与“志”两方面,其一般步骤为:①描述物象的基本特征;②结合实际表现手法具体分析;③揭示物象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志向、节操等)。
[即时用——讲练悟通]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 菊
杨万里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6分)
(一)这样读懂诗
1.审标题
“野”表明菊花的生长环境。
2.知作者
杨万里是宋代爱国诗人,主张抗金,宁宗时因奸臣专权,辞官居家。
3.抓关键
“幽色”写菊花的淡雅。“肯为无人减妙香”写菊花的内在精神特征: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
(二)这样稳答题
1.审题要“准”
“颔联”明确了答题区域;“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明确了答题的重点。
2.答题要“范”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概括物象外在特点)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分析物象内在特点)寄寓了诗人孤洁自好、不媚俗邀宠的情操。(分析物象作用)
[针对训练]
(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解析:分析“山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逐句分析原诗,同时抓住关键词。一、二句突出山泉淡泊无名;三、四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五、六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七、八句赞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是托物言志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虞 美 人
秦 观[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 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词的开篇“和露”两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作者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不道春难管”,与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E.“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解析:选BC B项,“轻寒细雨情何限”一句写花在暮春轻寒细雨中的动人情态和作者的惜春情绪,并非“以动衬静”;C项,“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错,应为“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
★(2)“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第一问是问碧桃这一形象的特点,紧扣这两句中的“乱”“深”“可惜”“如画”“为谁开”可以概括出桃花美丽、生长环境恶劣、无人欣赏的特点。第二问是问这一物象的作用,秦观叹碧桃实则是寄寓自己“不为世所用”的身世之感,这一点借助注释也不难答出,作答时应指出手法。
参考答案:碧桃的特点:①美丽。“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艳。②生长在偏僻之地(生长环境恶劣)。“乱山深处”一“乱”一“深”,写出碧桃托身非所、处地荒僻。③无人欣赏(不得意的遭遇)。“为谁开”的疑问写出了碧桃不得意的遭遇。(每点1分)
用意:作者以花自喻(托物抒怀),(1分)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感遇十二首(其四)①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③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注] 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时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做宰相,与牛仙客一起把持朝政,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第一句以大海衬托孤鸿,沧海是这样地大,鸿雁是这样地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B.诗的第二句写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连护城河水也不敢看,这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
C.诗的三至六句以双翠鸟营巢三珠树、珍木巅上,影射李林甫、牛仙客窃据高位,终将被“金丸”射中。
D.“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在艺术技巧上继承了屈原《离骚》的写法,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
E.这首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布局缜密,首尾写鸿雁,中间六句“侧见”领起,写“翠鸟”的招摇及对它的警告。
解析:选BD B项,“格外胆怯”错,这里是象征诗人经历宦海风波后而格外警惕,同时以孤鸿的警惕反衬出下文双翠鸟的自以为安乐。D项,“在艺术技巧上继承了屈原《离骚》的写法,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错,这里没有运用香草美人的技巧,而是运用典故,告诫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外露,就怕别人将你作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就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
★(2)这首诗塑造孤鸿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写孤鸿是为了写自身。前两句写孤鸿经历风浪,遇事后小心警惕,联系注释可知,这是表现诗人被李林甫、牛仙客等人排挤出朝廷的孤独失落和内心的警惕。三至六句写双翠鸟高高营巢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自以为安乐,实际上是嘲讽李林甫、牛仙客窃据高位,不可一世。然后诗人借孤鸿的口吻对他们提出警告——“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外露,就怕别人将你作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就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以鸿雁口吻道出自己不慕名利,希望退隐之意。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鸿自喻,托物言志。(1分)以孤鸿的失群、寂寞象征自己被排挤出朝堂、无人支持的孤独和失落;(1分)以孤鸿的翱翔苍穹与双翠鸟的占据宝树高位做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身居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的讽刺和警告;(2分)借助孤鸿之口,流露出自己看淡名利、有意退隐的情感。(2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鹊 踏 枝
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昨夜笙歌”两句,正面叙写人事,与前三句景象所表现的意境呼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
B.“楼上”是宴会之所,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写人如征鸿离散。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冥漠中,足见词人内心的孤寂悲苦。
C.“一晌”一句,写宴会散后词人依依不舍,在楼头凝望,客人都已经看不见了,他还不愿下楼回房。
D.“鲛绡掩泪”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一写拭泪巾帕之珍美,二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巾来拭泪,愈见泣泪之悲苦。
E.这首《鹊踏枝》深美闳约,看似在写闺阁之情,伤春怨别,实则满含寂寞的悲凉。
解析:选BC B项,“楼上”是词人凭栏之所,未必是宴会之所;“楼上”本就有高寒之意,说“因人去楼空”而高寒不妥;“过尽征鸿”暗示词人凝望之久、怅惘之深,非喻人之离散。C项,此词为闺怨词,抒情主人公非词人,词人只是代言闺人之怨,“人不见”指不见思念的游子,而非看不见客人。
★(2)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
解析:这首词的开头三句,似乎是在写景。千万片梅花似雪一般,随风飘飞,这景象是很美的。但是“犹自多情”一句,使这种景象生出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使梅花这一形象变得“多情缱绻”。前三句和后文所抒发的闺怨之情相联系,飞落的梅花与空候的女子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十分哀怨,美好与欢愉转瞬即逝。回答用意时,要深入思考“多情”的含义,由梅及人,综合全篇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景象:词的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时流连、“多情”、随风飘飞的景象。(2分)用意:①作者移情于梅,赋予梅花多情缱绻的性格。②描画了缤纷而悲凉的意象,营造了凄美深情的氛围。③为后文抒发怨情张本(做铺垫)。(用意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一 剪 梅
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刘克庄
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 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的好友。②束缊(yùn):把乱麻捆起来,做成照明的火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地描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束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宵行”暗示远行的劳苦。
B.诗囊中的诗篇是词人的心血结晶,因而宁舍衣囊不舍诗囊。“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词人的书生本色和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
C.“天寒路滑马蹄僵”中,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
D.“元是王郎,来送刘郎”表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刘克庄自称“刘郎”,也有以唐代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之意。
E.“酒酣耳热说文章”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点明两位词人志同道合,在推杯换盏间还不忘评诗论文。
解析:选BE B项,“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过分拔高词人的品质。E项,“评诗论文”说法欠妥,词中塑造的是两个狂士的形象,“说文章”暗示二人评论时事,宣泄内心的忧愤。
★(2)词的下片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古代诗歌刻画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烘托等。解答这类题目,要先找出描绘形象或评价性的相关句子,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特点。本词中,由“疏又何妨,狂又何妨”可以看出塑造的是疏狂的人物形象。“如何刻画”即要求分析表现手法,结合词句分析,本词先从正面入笔,以夸张手法写人物的动态,然后以侧面衬托,借旁观者“拍手笑疏狂”来衬托人物的狂放不羁。
参考答案:刻画了狂放不羁、慷慨激昂的狂士形象。(2分)①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酒酣耳热说文章”“推倒胡床”等神态,动作描写,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旁观拍手笑疏狂”一句通过写旁观者的表现,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2分)②运用夸张、衬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用“惊倒邻墙”“推倒胡床”等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纵情任性,借旁观者“拍手笑疏狂”来衬托人物的狂放不羁。(2分)
第4讲 增分主观题——古诗歌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是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分析诗歌语言,除了分析语言的用法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诗歌的语言特色。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四个方面:炼字、炼句、赏析诗眼和语言风格。
考点(一) 炼 字
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生动的效果。诗歌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虚词、数量词和叠词等。
[链教材——认知考点]
常考词类
表达作用
教材典例
动词
使诗歌有动态之美,取得化美为媚的效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形容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虚词
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颜色词
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学技法——系统思维]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诗中最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2.赏析×字的妙处。
3.简要分析×句中的×字的表达效果。
4.×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二)答题模板要记牢
说明:这几步也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也可颠倒顺序,比如“步骤二、步骤三”可以调序作答;有时除第一步外,其他三步也可融合在一起作答。
[即时用——讲练悟通]
[例1] (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一)这样读懂诗
1.看作者
岑参以边塞诗写得最为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2.看注释
注释①介绍写作背景以及五盘岭的情况;也利于理解诗歌最后一句“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释②了解“出五盘”的意思,有助于理解文意。
3.抓关键
“旷然”点明作者的心情,诗人驱车赶路,登上盘绕的五盘岭,见青山葱茏,天高地远,风清气爽,境象开阔,心中为之一荡。“不觉蜀道难”
,此行乃因知己杜鸿渐的推荐提拔,既报了杜的知遇之恩,又能实现平乱安国的高志,蜀道虽有上青天之难,也如履平地。诗人登上峰顶后,心旷神怡,面对奇险又富有情趣的所观之景,更不觉蜀道艰险。
(二)这样稳答题
1.审题要“准”
“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明确了答题方向和重点。
2.答题要“范”
①“斗”,相斗。(释含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析特点、描景象)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析作用)
②“攒”,积攒,聚集。(释含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析特点、描景象)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析作用)
[针对训练]
(2015·广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答:
解析:首先,应明确“软”的意思和所用的手法;其次,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画面内容,“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最后,点明“软”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①“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②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③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考点(二) 炼 句
炼句题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赏析角度灵活。
[链教材——认知考点]
常考类型
特色解读
教材典例
内容、情感句
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廉颇自比,表达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选用人才的慨叹。
语言特点句
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之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之美。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全为倒装句,按现代汉语语法顺序应调整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表达技巧句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秋日菊花喻人消瘦,暗示出相思之苦,耐人寻味。
结构句
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蹊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用于开篇,交代时间、地点,点明季节特征,渲染出一种悲凉气氛,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学技法——系统思维]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句在表达上有何特色?请作分析。
2.请赏析××联。
3.××句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什么作用?
(二)答题模板要记牢
说明:“步骤二、步骤三”常融合在一起作答;“步骤二、步骤三”有时也可调序作答。
[即时用——讲练悟通]
[例2]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一)这样读懂诗
1.读标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交代了地点“礼部贡院”,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
2.看作者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此时作者身份是主考官。
(二)这样稳答题
1.审题要“准”
“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明确了答题重点,要兼顾手法和内容两方面。
2.答题要“范”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针对训练]
1.(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答:
解析:画线句是对北宋都城汴梁荒凉破败之景的描绘:皇帝的陵园和宫殿都已遭到破坏,其中的陈列物石马已残破不堪,铜驼也见状悲泣。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写景中抒发亡国之痛。
参考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凉 蟾①
宋 祁
凉蟾啮残云,飞影上西庑。
鹊鸦依空墙,蟏蛸②已在户。
君行阅三岁,确战亦云苦。
新衣本自绽,故裳复谁补?
朔风万里来,倘或从君所。
风过无传音,徘徊独谁语。
[注] ①凉蟾:这里指秋月。相传月中有蟾蜍,故云。②蟏蛸:一种蜘蛛,多在室内墙壁间结网。
古人认为诗的前两句“凉蟾啮残云,飞影上西庑”十分奇警。请指出这两句“奇”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应了解诗句的含意,然后再从用词、表现手法、构思技巧等方面赏析。诗歌前两句主要写景,构思十分奇特。第一句,诗人不说“秋月”,却以“凉蟾”代之;不说“云破月出”,却说月光把周围的残云给咬蚀尽了,终于露出了皎洁的整个月亮。第二句,不直说月亮升起来了,却写月影飞上了思妇居住的西廊,以此说明月亮是从东方升起来的。另外,第一句的用词也十分精巧,尤其是“啮”字,用得生动巧妙。
参考答案:①构思奇。第一句诗人用“凉蟾”代“秋月”,写月光把周围的残云咬蚀尽了,终于露出了皎洁的月光,生动地描绘了“云破月出”的景色;第二句,以月影飞上思妇居住的西廊,来说明月亮是从东方升起来的。这种写景的方式,构思奇特、与众不同。②用词奇。“啮”是“咬”的意思,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词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自然生动。
考点(三) 赏析诗眼
“赏析诗眼”题在近几年高考中没有考查,属于冷考点。从归类上看,从属于“考点一”,但因“赏析诗眼”题的方法与“考点一”有区别,故单独列出进行讲解。
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字(词)。具体说来,确定“诗眼”主要有以下5个角度:
角度
举 例
内容方面
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等。
修辞方面
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词性方面
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结构方面
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的,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位置方面
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链教材——认知考点]
类型
特色解读
教材典例
句中“眼”
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词)。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鉴赏的方法是由字(词)及句,由景及情。具体来说就是从字意、表现手法、景物特点、诗人情感等角度来体味。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惊”字用得好,用鸟儿的惊动反衬春涧的幽静,体现了诗人宁静的心境。
篇中“眼”
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字(词)。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是景和理的有机统一。
李清照的《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顾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学技法——系统思维]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指出“××”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3.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4.本诗是怎样以“××”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5.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句中的×字的妙用。
(二)答题模板要记牢
说明:若题干已明确了“诗眼”,“步骤一”可省略。
[即时用——讲练悟通]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 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 ④请长缨:西汉时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一)这样读懂诗
1.读标题
“望蓟门”中“望”表示动作,“蓟门”是边塞地点。由此可以推知本诗的题材是边塞诗。
2.看注释
可以联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理解注释①“燕台”,可以联系王勃的《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理解注释④“请长缨”
。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通过注释我们看出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是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
(二)这样稳答题
1.审题要“准”
题干一共两问,第一问需要表明观点,第二问需要回答理由。回答理由时需要注意“诗歌开篇”几个字,需要答出结构上的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的感情基调。“贯穿全诗”的意思为全诗是如何体现“惊”的。
2.答题要“范”
①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整体点明地位)②第一句写初至燕台这地势险要的边塞重镇而心为之“惊”,第二句写诗人因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因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因猎猎军旗飘扬而“惊”。颈联写作者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和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③全诗以“惊”为感情基调,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具体分析作用)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日长简仲咸[注]
王禹偁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注] 本诗作于诗人因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仲咸,指冯伉,与王禹偁是同年进士,在商州时屡与王禹偁唱和。简,书信,这里是寄的意思。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指出“诗眼”,然后结合注释和全诗内容进行具体说明。诗人口中说“闲”,正是心中不肯闲之故。结合诗歌注释可知,他为官清正,有志改革,然而因为被人诬陷而获罪,被贬谪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作者满腔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和孤独。另外,诗歌中“郡僻”“昼掩门”对“闲”字作了进一步渲染,后三联也均承此而来。
参考答案:诗眼是“闲”。“闲”为一篇之眼目,“郡僻”“昼掩门”对“闲”字作了进一步渲染,后三联也均承此而来。诗人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故一“闲”
字,凝聚着诗人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和孤独。
考点(四) 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的运用,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风格特色。解答此类题,要知人论世,除了分析具体的诗歌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对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的积累来帮助判断。但鉴赏的主要根据是作品本身,特别是对于不熟悉的诗人,则更需要细读诗句,整体把握诗歌描写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链教材——认知考点]
语言风格
教材典例
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语言凝练,风格沉郁悲壮,意象广阔,别开生面。
绚丽: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韦庄《菩萨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几句就是一幅绚丽“江南好”的画,画中饱含作者对江南的依恋之情。
自然: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自然、平实、亲切,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世界的自然流露。
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看似与本意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运用典故委婉地写华年之思的具体内容。
明快: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不绕弯子,毫不遮掩,干脆利落,斩钉截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一语道破。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语言明快流畅,风格刚健雄浑。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洗练:语言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雄奇:气势雄伟,立意新奇。
李白《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几句极言蜀道的雄奇险峻。
奔放:直率而有气势。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悲慨:悲壮慷慨、寂寥苍劲。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用典故,悲壮慷慨,谴责南宋朝廷无能,讽刺当政者昏庸。
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长。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平淡:语言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却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写了四种景色,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学技法——系统思维]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二)答题模板要记牢
明风格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风格
作例证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析情感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核心要点掌握好
赏析语言风格“3注意”
1.注意积累表现语言风格(特色)的典型用语。如清新自然、含蓄隽永、沉郁顿挫等,在明确诗歌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具体赏析。
2.注意综合赏析语言运用的特点。语言风格主要指用词、句式等方面的特点。用词方面常见的考查点有叠词、数量词、词类活用等,考生要熟悉其表达效果,如词类活用常常使描述的景物生动形象。句式方面常见的考查点有倒装句、疑问句、感叹句等。解题时要先明确语言风格,再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3.注意分清语言风格与表达特色的区别。要想准确答题,考生先要审清题干要求,不能答非所问。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存在共性,如都涉及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但语言风格更倾向于遣词造句、语言特色的整体赏析,而表达特色更侧重角度变化、位置变化、表达技巧的运用效果。
[即时用——讲练悟通]
[例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6分)
(一)这样读懂诗
1.审题目:这是一首闺怨诗。“春怨”即“怨春”。
2.明意象:黄莺儿。
3.抓关键:“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二)这样稳答题
1.审题要“准”
“此诗”明确了答题区域,“分析”“语言特色”明确了答题重点。
2.答题要“范”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明风格)“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作例证)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析情感)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席上赠张建康
苏 庠①
本是白萍洲畔客,虎符卧镇江城。归来犹得趁鸥盟。柳丝摇晓市,杜若②遍芳汀。
莫惜飞觞仍堕帻,柳边依约莺声。水秋鲈熟正关情。只愁宣室③召,未许钓船轻。
[注] ①苏庠(1065~1147):南宋初词人,隐逸以终,终年83岁。②杜若:香草,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夏日开白花,果实蓝黑色。③宣室:古代宫殿名,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
有人评说这首词语言“明朗清新”,试结合“柳丝摇晓市,杜若遍芳汀”两句赏析。
答:
解析:“柳丝摇晓市,杜若遍芳汀”两句写柳枝飘摇舒展在晨晓的街市,杜若长满了满是花香的小洲。能结合这两句词,扣住“明朗清新”或“简明”“脱俗”“不浮艳”等语言特点赏析,且表述合情合理即可。
参考答案:①不尚修饰,写景简明。“柳丝”“晓市”“杜若”“芳汀”取景自然,洗去浮艳和纤秾。②用字脱俗,境界清新。“摇”写出了柳丝的特点,也带有拟人,突出作者的闲适;“遍”写出了杜若之多,也表现了词人的喜悦。
[课时跟踪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②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③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④。
[注] 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②景阳兵合:指隋军攻陷金陵,直逼景阳宫外,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③禾黍:出自《诗经》,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黍离》一诗。④洛中:洛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
B.首联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C.颔联描写金陵的繁荣盛况。“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看到荒冢上远近高低尽是挺拔的松楸,残宫禾黍。
D.颈联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石燕”和“江豚”是传说中神奇怪诞的动物,唐汝询说:“千官有冢,六代无宫,惟馀石燕江豚,作雨吹风而已。”在这里烘托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
E.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只有青山和洛阳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和六朝相同。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解析:选CE C项,“颔联描写金陵的繁荣盛况”错,本诗颔联描写坟墓上的树木,残宫禾黍,实是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E项,对“惟有青山似洛中”的解释有误,本句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
★(2)请对本诗颈联中“拂”“吹”二字做简要赏析。(6分)
答:
解析:本题属于炼字题,解答时需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时应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在本诗颈联中,“拂”“吹”二字用得极为传神。“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一“拂”一“吹”,写出了石燕和江豚带来风云变幻,实是以其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即尾联所说的“英雄”。
参考答案:“拂”为“掠过”之意,写石燕掠过云朵带来晴雨变化;“吹”为“鼓动”之意,写江豚在江面上兴风鼓浪。(3分)用“拂”“吹”二字写石燕、江豚,生动传神,使人觉得江上自然的风云晴雨的变化是由石燕、江豚带来的,用石燕、江豚象征了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3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种柳戏题①
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②,惭无惠化传。
[注] ①该诗是诗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②思人树:《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载,召公有惠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所栽的甘棠树,还作诗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在后世的诗词中,常用“思人树”赞美官员有惠政。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戏题”即以题诗为消遣。本诗诗人借“种柳”为题,寄托理想。
B.颔联写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谈笑的内容,但随着时间推移终会被遗忘。
C.前两联诗人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展开描写,使诗题中的“戏”字落到了实处。
D.颈联诗人以坚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美好的希冀,他坚信今天的举动将利国利民。
E.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和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憾。
解析:选BE B项,“但随着时间推移终会被遗忘”理解不当,诗中并未表达这种意思,“推移成昔年”是说今天的事情也许会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E项,“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憾”理解有误,尾联是说“惭愧的是自己任地方官未能替百姓更好地谋福利”。
★(2)本诗首联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风格。(6分)
答: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别具一格”,体现在以下方面:①首联两句十个字,连用四个“柳”字,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3分)②诙谐有趣,富有节奏感,能使读者感到非常新颖别致,自然而然地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
[诗歌鉴赏] 本诗是柳宗元现存诗歌中别具一格的一首作品。诗人一改平时的创作风格,紧紧扣住诗题中的“戏”字,用嬉戏的笔调将“种柳”的主题表现出来。首联两句十个字,居然嵌入了四个“柳”字,既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又使读者感到新颖别致。颔联感慨,想象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谈笑的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颈联,诗人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提出:硕大的树冠应当能遮蔽住骄阳,覆盖大地,高耸的树干一定能长大成材高入云天。他坚信自己今天的举动将利国利民。尾联运用了“思人树”这一典故,并以议论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感情真挚诚恳。
[白话诗歌] 柳州刺史柳宗元,今日种柳柳江边。人们会把我今日种柳之事当作谈笑的话题,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也许会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浓绿的柳阴应当会覆盖大地,耸立的树干必将要耸入蓝天。到那时,人们看见树也许会不由得怀念我,惭愧的是我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 轼
东武望余杭①。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②。堕泪羊公③却姓杨。
[注] ①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②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是当时较繁华的地方。③堕泪羊公:《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有德政,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为之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东武望余杭”一句,写词人要从杭州到密州任职,与友人分别之后只能两地相望。
B.“云海天涯两杳茫”以空间的辽远和阻隔,表达了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
C.“功成名遂”表明词人是有志于济苍生、安社稷的,“何日”表明这是词人的一种期望。
D.“醉笑陪公三万场”运用虚实结合、夸张的手法,写日后词人与友人相聚宴饮的欢快。
E.“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两句,写劝友人痛饮,不必像世俗之人一样伤感,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
解析:选DE D项,“虚实结合”错误,“醉笑陪公三万场”只是虚写,这是词人想象的他日功成名就还乡后的场景;E项,“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错误,表现的是词人的一种豁达之情。
★(2)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角度赏析“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三句。(6分)
答:
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通过写灯火稀疏、河塘寥落,烘托词人内心的凄凉,表现词人的留恋之情;(3分)②用典。运用“堕泪碑”的典故,将友人杨元素比作羊祜,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赞赏之情,表现了词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3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客 怀
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处处”虽有到处之意,却又深刻地道出了游子四处奔波、百无聊赖的心情。
B.“不宜秋”,是因为秋雨、梧桐叶落时的萧瑟景象触动了游子的悲秋之情。
C.首句从秋景描写入手,烘托了浓重的悲秋氛围。
D.“无字”是说亲朋好友并不关心自己,这更加重了诗人的孤独,愁上加愁。
E.“远”字用得极妙,诗人盼“字”到来,雁却远远地飞过,颇有无情之叹。
解析:选CD C项,首句并没有“秋景描写”。D项,“无字”是说没有亲朋好友寄来一言半语,并非“亲朋好友不关心自己”。
★(2)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愁”。(2分)诗歌内容句句围绕“愁”字展开。首句写诗人客居他乡,处处引发游子的悲愁情怀;(1分)第二句写梧桐叶落的景象触动了异乡客寂寞、孤独的悲秋情思;(1分)第三句写诗人急盼见到亲朋好友的一言半语,结果却“无字到”,便更添愁苦;(1分)最后一句写传书的鸿雁飞过,消失在洒满夕阳的高楼之外,只余雁声回荡耳际,更是愁上加愁。(1分)
[诗歌鉴赏] 此诗抒发了异乡客怀念家乡、思念亲朋好友的情怀。首句“客怀处处不宜秋”,虽未涉及景物,但通过“处处”“不宜秋”二词深刻地道出了游子四处奔波、百无聊赖的心情。“不宜秋”是惆怅之语,之所以“不宜秋”,是因为“秋到梧桐动客愁”,秋雨梧桐叶落时的萧瑟景象触动了游子的悲秋情怀,一个“愁”字更加深了游子寂寞、空虚、孤独的思乡之情。在这孤单寂寞的秋日里,若能有亲人、故人从家乡传来一言半语,或许也能宽慰孤独的灵魂,然而结果是“无字到”,无疑是愁上加愁。“雁声远过夕阳楼”,“雁”使人产生传递书信的联想。这里诗人用虚笔写。不写“雁”而写其“声”:大雁已飞过,唯有即将消失的雁声尚在耳际回响。不见彩笺,空闻雁声,此刻我们似乎看到了漂泊天涯的游子目送鸿雁消失在夕阳余光里的失望和颓然的神情。
[白话诗歌] 客居在外,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不适宜秋天的,因为秋天到了,梧桐落叶会让游子更加愁苦。想念故人却没有书信到来,大雁已飞过洒满夕阳的高楼,唯有即将消失的雁声尚在耳际回响。
第5讲 增分主观题——古诗歌表达技巧
鉴赏古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四大方面。考生常因界定不清表达技巧导致答题思路紊乱而失分。鉴于此,我们先辨清4大表达技巧,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再点拨审答技巧保规范。
一、4大表达技巧要辨清
(一)描 写
1.侧面描写
阐 释
示 例
赏 析
侧面描写亦称“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事物或环境描写对主要对象加以渲染烘托,使之突出、鲜明。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李凭箜篌引》)
二、三两句从客体落笔描写乐曲之美妙。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山旷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江娥素女,也被乐声触动愁怀,潸然泪下。极力烘托了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2.正面描写
技 巧
阐 释
示 例
赏 析
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手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虚线勾勒人物形象的画法。文学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事雕饰,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的手法。
父耕原上田,
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田家》)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细节描写
是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种情景、一个特点或一种景物等。通过特写镜头把事物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又揭示了诗人因客不来,夜已过半的惆怅、烦躁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动静结合”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第二句极写春山月夜之静,而“花落”“月出”“鸟鸣”
,相辅相成。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则是以动写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形象地描写了心境的闲适、夜晚的静谧及春山的空寂。
虚实结合
把抽象的论述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凡是写想象和回忆、虚幻世界和梦境以及设想之景的均为虚写。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抽象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当前为实,过去与未来为虚;物质为实,想象为虚。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
“还似……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属于虚写,与词人当前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梦中虚幻的繁盛景象反衬醒后现实的凄凉无奈。
角度变化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或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寒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
由近而远,由水写到山,由地写到天,由静写到动,由昼写到夜,高低远近天上地下,通过铺垫,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幅秋景图。
绘声绘色绘形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或通过色彩、声音去描写景物。凡是诗词中出现了颜色词,即应考虑视觉(或绘色);出现了表声音的词,即应考虑听觉(或绘声)或动静结合;如有冷暖,须考虑触觉;如有花香之类,须考虑嗅觉。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满山青翠欲滴,遍布似火的朵朵红花。江、山、花、鸟四景,分别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色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衾枕冷”是触觉,“窗户明”是视觉,“折竹声”是听觉,从多角度侧面烘托了夜雪之大。
[练中辨清]
1.(2016·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 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答:
解析:颔联“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为景物描写,“落”“下”分别形容“日”“鸟”,为动态描写;“秋原人闲”意指秋野空阔,是静景,动静结合。诗人景中寓情,以这种闲适的景物,来表现自己闲适的心境。
参考答案: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以及对山水美景的热爱。
2.(2015·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解析:诗歌最后两句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故园松桂发”是诗人想象的故乡松树当茂、桂花正香的景象,是虚写,而这又是实际发生的,所以是虚中有实;“清辉”指月亮的光辉,是眼前实景,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这句实中有虚。总之,这两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游子之情。
参考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3.(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答:
解析: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要求分析上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答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概括其角度即可。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本词中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参考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芳 草 渡
贺 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请任意选择词中两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6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已经指出了需要鉴赏的艺术手法——细节描写,范围是全词;然后找出词中的细节,结合词句内容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词中的细节描写主要有:留马、送杯、泪下、撚梅、低问。“留马、送杯”
两个细节简明扼要,语浅意深,将离别之前的彻夜话别、收拾行装、长亭离宴、缠绵眷恋、寡欢无言等情节一概省去,却又使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泪下、撚梅、低问”三个细节极为委婉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悲痛欲绝的心情。“泪下”的细节描写将送别人的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全部写出,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撚梅”的细节描写将女主人公左右为难之态描绘了出来;“问”之前加“低声”来修饰、限制,“问”之后又说“几时回”,描摹女主人公的神情、心态、语气、动作绘声绘色,毫发毕现,曲尽体物传情之妙,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作用。(任选两处即可)
(二)抒 情
技 巧
阐 释
示 例
赏 析
直接抒情
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愤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情、直接表达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等。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全诗以悲凉慷慨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古诗词中,松、竹、菊、柳等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或直接以景物描写代替情感抒发,或先写景后抒情。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
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中所写的虽尽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的宜人之景,但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是“鸟空啼”,以乐写哀、以闹衬寂,抒发安史之乱后“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寓情于景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完全寄托在特定的景物描写之中。一般是先融情后写景,或直接将自身的情感包含在景物描写之中。
(杜甫《蜀相》)
诗人看完殿宇之巍巍,塑像之淳淳,不禁百感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得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觉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寓情于景,情景合一。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用于“咏物诗”,诗中的物象一般只有一个,所托之物既是作者的气节、志趣、理想的化身,也是作品主旨的载体。
垂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蕴涵的真理,即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讽喻当朝。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刘禹锡《台城》)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练中辨清]
1.(2017·大同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本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可分三步:①读懂诗句意思;②答出运用了什么手法;③分析情感主旨。诗歌的三、四两句,作者将“青苔与红树”比作有思想的人,借此抒发孤寂和愁绪。另外,诗歌的第四句还运用了互文手法。答题时无需面面俱到,只需答出其中一种,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不说自己寥落、自己发愁,而是说“青苔”“红树”寥落并发愁。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龙吟·登瓜步江楼
徐之瑞①
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②?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江左夷吾④,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伤心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鼎鼎华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 ①徐之瑞:字兰生,浙江仁和人。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②传说女娲断鳌足做撑天之柱。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④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6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需找出所写之景,体会词人所抒之情,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和感情色彩等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分类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②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③触景生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事,勾起亡国之恨。④寓情于景。华年蹉跎如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抒发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懑悲痛。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波 媚①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③,应待人来。
[注] ①这首词是陆游于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的生活,让他触景生情,写下了此词。②高兴亭:地处南宋抗金前线,正对长安南山。③灞桥、曲江:均为长安地名,风景优美。
词的上片是如何表达“此兴”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答题时要紧扣“兴”字,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兴”的。上片起首两句描绘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作者登高酹酒提供了开阔的背景,属于借景抒情。“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三句,作者正面出场,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作者收复关中成功在望、志在必胜的心情。一是“悲歌击筑”,说的是荆轲入秦刺秦王前,在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作者用此典故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二是“凭高酹酒”,既是祭奠捐躯者,又是预祝胜利。“此兴悠哉”一句,则直接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借“角声”“烽火”之景,表达作者积极迎战之“兴”。②借事(典故)抒情,借“击筑”“酹酒”之事,表达志在必胜之“兴”。③直抒胸臆,用“悠哉”直接表达豪迈之“兴”。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年少行(其三)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注]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 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诗歌前两句刻画了青年将士们的飒爽英姿,是间接抒情;后两句写出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是直接抒情。在表现技巧上,先景后情,情景交融。
参考答案: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方式。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是间接抒情;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誓不回头眺望故乡,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
技 巧
阐 释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象征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
可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处于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对比
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比,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盛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比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全词沿用《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青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远和凝重。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月明)、情状和地点(倚楼)。
衬托
从侧面烘托主体,有正衬与反衬之分。“正衬”是同类事物或相类似事物的并举映衬,如以繁华衬繁华,以乐景衬乐景,以哀景写哀情等。“反衬”是运用矛盾的一方面去映衬另一方面,如以恶衬善,以乐景写哀情等。
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五岳、天台山和天姥山皆以高峻著称,具有近似的条件,而李诗中的主体为天姥山,所以写五岳和天台山,只是用来衬托天姥山耸立天外,直插云霄的高峻雄伟,属“正衬”。王诗是通过蝉噪、鸟鸣写山林的幽静,以动衬静,是“反衬”。
渲染
烘托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杜诗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来烘托罗敷的美,比正面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加深诗歌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事作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练中辨清]
1.(2017·浙江高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这首诗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3分)
答:
解析: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参考答案: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2.(2014·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比兴”,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三章中,每章的前两句都是对桃树相关内容的描写,这是“起兴”,以引出下面对新娘的祝愿;以桃设比,来写新娘美丽贤淑等,这种手法一般称之为“兴而比”。
参考答案:①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②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③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清人冯浩评论此诗“有神无迹”的象征手法高妙无比,请简析其作用。(6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需结合诗句谈象征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前两句诗情画意、生机无限,读者凭相似联想也许会意识到这是诗人青年时代豪情壮志的形象化写照。然而,这只是欲抑先扬之笔,后两句笔势陡然一转,寒秋夕阳,枝枯叶黄的杨柳已不堪凄凉,更有寒蝉在其间发出低吟哀鸣,这孤寂凄楚的悲凉意境,是诗人暮年境遇的艺术概括。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4.(2015·山东高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 算 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起舞闻鸡”说的是晋代祖逖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的典故。这里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描绘了一幅“中夜微醺,伴着浪潮声和清冷的江风闻鸡舞剑”的画面。“潮落秋江冷”这一景色描写,营造了秋夜清冷萧索的氛围,“秋江冷”暗示着内心的凄凉,“潮落”暗示着国家的衰败,表达了作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挽回颓势的悲愤愁苦与无奈之情。
参考答案:①用典,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
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技巧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①生动形象,突出特征;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③引发读者联想。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人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抒发了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叫拟物。
①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的事物以情感,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②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用“先偷眼”写白鹭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对梅的喜爱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
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②委婉含蓄,幽默俏皮;③有时具有回避掩饰作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抒发了词人对韶华易逝的悲叹之情。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①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②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诗人因愁生白发,且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②表意凝炼,概括力强,具警策之美;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便于记忆。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①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②变化句式,打破平凡,掀起波澜。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运用反问,使诗句语气冷峻。诗歌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读者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廓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④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阿鲁威《双调·蟾宫曲》)
运用设问,点明题旨,领起下文。作者抓住“酾酒临江”“赤壁东风”和“八阵图”等典型事件,言简意丰地塑造了曹操、周瑜、诸葛亮的英雄形象,并对三国鼎立的形势进行了鸟瞰与概括。全曲写得沉郁奔放,与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负暗相契合。
互文
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
运用互文,使诗句含蓄隽永。这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
通感
指采用不同感觉间相互沟通与挪移的方式描摹对象。
①化抽象为具象,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②调动读者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运用通感,具体形象。“夜色”和凉水一样,完全是靠人的五官去感受的,因为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诗人将视觉腾挪到触觉,抒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叠字
为了表达的需要,将音形义相同的字连接合用在一起。
①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七组叠字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双关
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①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增强抒情效果。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运用双关,含蓄隽永。诗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女子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很含蓄,给女方留下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顶真
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①环环紧扣,引人入胜;②议事说理,准确谨严;③抒情写意,格调清新;④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全诗寄情于景,以“白云”“湘水”等景物,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关怀的深情。
列锦
(意象
组合)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
①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②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练中辨清]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夕酒醒
皮日休①
[注] ①皮日休:晚唐诗人,半生坎坷。本诗为其中年所作。②酃醁(líng lù):美酒名。
三、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6分)
答:
解析:题干问的是“三、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这是考查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般先考虑修辞手法,“夜半醒来红蜡短, 一枝寒泪作珊瑚”写酒醒所见景象:“短”字,绘出红蜡残尽的凄清况味;“一枝”,点明红蜡处境孤独;“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消融的残烛,似乎正在流着伤心的泪水。诗人运用比喻,把“红蜡”比作“珊瑚”,生动形象,绮美多姿;运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凄凉的身世之感,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这时作者已进入中年,壮志未酬,人生道路正像这一枝短残了的红蜡。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残烛比作珊瑚,生动形象,绮美多姿;“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红烛消融的一刻,似流着伤心之泪,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坎坷的身世,平添一分酸楚与凄凉。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 轼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需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手法,最后分析效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自问自答,是设问。一个“似”字,暗含使用了比喻手法。
参考答案:①
首联和尾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本诗要表达的情感对象,即诗人对人生的理解。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只能留下浅浅的痕迹。
3.(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答:
解析:首先,题干中的句子由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句构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雪、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豪壮的气氛。其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中,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来修饰“诗豪”“风”和“雪”,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和雪缴缠”中,用“缴缠”形容无形的“诗”,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将“诗”具象化,写出了风雪交加的壮美之景,表现了作者迸发的诗情。概括答案时要注意,因为题干明确指出这三句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所以要把拟人和拟物归结为“比拟”这一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 江 仙
李辅之在齐州①,予客济源②,辅之有和
元好问③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 ①齐州:今山东济南。②济源:金朝时河东南路孟州,今属河南。③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红妆翠盖木兰舟”在句法上有怎样的特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6分)
答:
解析:本词笔调清新,以写景入手,导入感情的抒发,以景写人,因景抒怀。“红妆翠盖木兰舟”一句运用了意象组合的手法,“红妆”“翠盖”“木兰舟”三个意象叠排,构成形象直观的鲜明画面,生动地描写了大明湖的自然美景。这句词与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答案:这句词在句法上的特点突出表现为意象的组合。“红妆”借喻“荷花”,“翠盖”借喻“荷叶”,色彩亮丽,生动地表现了大明湖新秋风景如画的情景;而用“木兰舟”则更加突出表现了“人物更风流”。该句用自然之美景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欢畅与愉悦之情。
技巧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卒章
显志
在诗歌结尾处直接表达心志或情怀。
①深化诗歌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诗,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突出强调之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人以这两句结尾,抒发了追求自由自在、驰骋闲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首尾
呼应
诗歌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①重复开头内容,突出中心,深化主题;②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
首尾呼应,深化主题。此词下片照应上片。“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照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句相照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以景
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篇。
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
这首词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营造了一种凄苦惆怅的意境,引起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赵彦端《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重章
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手法。
①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充分抒发情怀,深化诗歌主题;②回旋反复,便于记忆咏唱,增添韵律感和节奏美。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年轻时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抑扬结合
“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 “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一般分为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两种形式。
①巧作抑扬,造成“落差”,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丰满;②能鲜明地表情达意,增强诗歌波澜曲折之美,增强诗歌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先写少妇“不曾愁”,后说她“悔”,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练中辨清]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注] 迷津:迷路。
这首诗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平海夕漫漫”是写景句,所以运用了以景作结的手法。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不知道到哪里去问路。作者借此把思乡之情和前途渺茫的忧愁融合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答案:以景作结,照应首联。以长夜漫漫、大海茫茫暗指前途的渺茫,把思乡和前途迷惘结合在一起,照应开头,韵味无穷。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
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做这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开头与结尾的有关技巧,然后结合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本诗开头两句,诗人以饱满的热情,颂扬丹橘经得起严冬的考验;三、四两句写丹橘的特点;后面四句是叙事,也是抒情;最后两句是紧承“运命”两句而来,仍然落到了橘树上。诗人大声疾呼:不要只说种桃李,难道橘树不能供人乘凉吗?很明显,诗人是在为橘树鸣不平,其实也就是在为贤者鸣不平,这是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开头与结尾是互相照应的,结尾运用反问,卒章显志。
参考答案:开头以橘起,最后两句以橘结,前后呼应,尤其是出人意料的议论性反问,卒章显志,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的愤慨,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注]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 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权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上片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片写“道是天公果惜花”
,二者是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解析:首先分析词句,上片先写花的可爱,用“道是天公不惜花”衬起,然后再说出花的“百种千般巧”,丰富了全词的意蕴,突出了作者创作本词的寓意,很耐人寻味。下片接着写花被“雨洗风吹了”的惋惜之情,用“道是天公果惜花”来表现作者的不满之情。前句的“道是”句是扬,后句的“道是”句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任凭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
参考答案:欲抑先扬。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4.(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诗歌前四句是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而作的铺垫。先看前两句,“画工如山”是形容画师众多,“貌不同”是说所画之马都不逼真。这两句意思是说,先帝的御马玉花骢许多画师都画过,每个画师画得都不同,但都不逼真,暗含玉花骢难画之意。这是第一层衬托。再看后两句,这两句是描写真马。“迥立”“生长风”写出了真马的昂首挺立、气宇轩昂,暗含画家要画出此马的神采实属不易。这是第二层衬托。
参考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二、审答技巧掌握好
(一)表达技巧的通用答题流程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步答题流程”。
(二)准确判定表达技巧的常用方法
“表达技巧”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词,但从实际命题和使用这一概念看,还是有不同理解的。一部分题目是具体地要求考生回答“表达技巧”中的一种,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情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色”。一部分题目只是笼统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手法”,如“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是怎样的”“有什么独特的手法”。考生答题主要纠结在这一点上。这时不妨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手法”“修辞手法”上全面排查,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答题,以免偏题或答非所问;或者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手法的顺序考虑作答。如果方向明确,则应结合某个方面的具体技巧,准确判定。
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技巧的运用:
1.立足整体判断,要有全局观念
立足整体,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而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仅仅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一句就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从而明确为“对比”。
2.掌握材料组合关系与大类小类关系
(1)关系即诗歌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因为诗歌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手法。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现手法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与景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2)处理好大类与小类的关系
如“情景交融”
是个大类,它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两种,一般要明确答出是这两种中的哪一种。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如能准确答出是哪一小类,当然好。不过,最好不要答得如此细,答得太细反而容易出错。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一般说来,要答出是哪类衬托。当然,如不能确定,亦可只答衬托。
3.掌握“多中取主,多中取特”的优先原则
(1)表达技巧种类较多时,应采取“多中取主,多中取特”的原则,就是说在众多表达技巧中优先考虑最主要、特征最明显的技巧。
(2)在使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时,如果其中情与景的关系是相反关系(即乐景哀情或哀景乐情),则根据“多中取特”的原则,一般答“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4.掌握“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的审答技巧
依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片)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指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针对训练]
1.试从不同角度回答下列诗词所用的表达技巧。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运用的表现手法是想象,修辞手法是夸张。
(2)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①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设问或比喻
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设问、比喻、排比、夸张
③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渲染或化虚为实
④从意象的角度看使用了哪种手法?意象组合
(3)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②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偶
③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偶、拟人
(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想象
②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想象、衬托
(5)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想象或虚写、对写法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乌 夜 啼
李 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注],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注] 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滔,苻国秦川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滔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川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川女思亲念远的孤苦做铺垫。②化用窦滔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川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③“隔窗语”“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使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答出两点即可)
[课时跟踪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杜鹃花得红字①
真山民②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 ①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A.首联描写了愁云密锁、凄凉黯然的环境,为全诗定调。往事成空,无法挽回,诗人无奈之余,只好对亡国之恨释怀。
B.颔联借景抒情,写杜鹃鸟声声悲啼,“啼血”染红了万山开遍的杜鹃花,表明诗人眷恋故国的心不改,千古难明,怨深恨长。
C.颈联描写夜中之花极为传神,因是写夜,诗便不再写花而写枝叶,既避免了重复,又与夜的朦胧融成一气,升腾起一片悲凉之气。
D.尾联直抒胸臆,满山的杜鹃花,是杜鹃精魂的化身,充满思乡怨恨,行人见了凄然泪下,将行人的恨与杜鹃的恨统一在一起。
E.这首诗是咏杜鹃花的,诗意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最终言志,表达故国之思。
解析:选AB A项,“只好对亡国之恨释怀”错,“只将遗恨寄芳丛”表明遗恨并未放下,而是寄托于“芳丛”。B项,“借景抒情”错,此句直抒胸臆。
★(2)这首咏物诗中,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杜鹃花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整首诗咏的是杜鹃花,但首联并未写杜鹃花,而是先推本溯源,由杜鹃鸟的典故生发,点明巴地,让人联想到望帝化杜鹃的哀怨传说,为全诗定调。颔联承上,由虚及实,写杜鹃鸟啼血染红了万山开遍的杜鹃花。颈联上句状夜中之杜鹃花,青翠的烟雾萦绕着丛生的枝叶,属实写;下句又转为虚写,想象杜鹃鸟的精魂记挂往日锦江边的东风。因此本诗是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现杜鹃花的。
参考答案:虚实结合。(2分)首联从虚处着笔,哀怨动人的传说给杜鹃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颔联由虚到实,杜鹃啼血染红万山,开出满山的红杜鹃,景象悲壮,遗恨尤为深重。颈联前句写实,月下翠雾笼罩着杜鹃花的枝条;后句虚写,杜鹃鸟的精魂早已乘着昔日和暖的东风飞回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意象凄美动人。(4分。如答拟人、用典、烘托,可酌情给分)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11分)
[中吕]满庭芳·山中杂兴
张可久
风波几场,急疏利锁,顿解名缰。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伴赤松①归欤子房,赋寒梅瘦却何郎②。溪桥上,东风暗香,浮动月昏黄。
[注] ①赤松:指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②何郎:何逊,南朝梁诗人,喜爱梅花,日夕吟咏其下。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风波”,本指江河湖海上的风浪,这里指作者经历过的人世间的是非纠葛。
B.“急”字和“顿”字,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想摆脱利锁名缰的急迫心情。
C.“故园”两句,写作者对故乡日思夜想,连做梦都梦到了家乡的沧浪江。
D.曲子的最后三句写作者终于回到了自己隐居的故乡,描绘出一种清幽沉醉之境。
E.古代诗歌以“山中”为题的大多写隐居生活或托以归隐之思,本曲亦如此。
解析:选CD C项,“梦到了家乡的沧浪江”不正确,这里的“沧浪”并非实指,而是借屈原《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两句,代指自己向往的隐居生活。D项,“终于回到了自己隐居的故乡”不恰当,这三句是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想象,并非实写。
★(2)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结合全曲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想象。曲中多处借想象描绘隐居情景,如“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渴望。(2分)②用典。曲中多处运用前人事例,如“伴赤松”两句,借张良、何逊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对避世隐居生活的向往。(2分)③以景结情。末尾三句,描绘了一种清幽之境,收束全曲,意境深远。(2分)
[诗歌鉴赏] 此曲以“山中杂兴”为题,寄托归隐之思。开头三句,作者写自己经过了几场人海风波,下定决心,摆脱利锁名缰。一个“急”字,一个“顿”字,充分表达了作者急欲摆脱利锁名缰、归隐故园的情怀。“故园老树应无恙”是作者对昔日生活的回忆,思物乃在寄情,透露出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梦绕沧浪”是对前面表达的归隐之意的补足。随后两句,作者化用典故,以张良、何逊的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归隐和返回故里之心。而“溪桥上”三句,突然转入一种清幽境界。其中“东风”二句化用诗人林逋的咏梅诗句,“东风暗香”可看作“故园”的召唤,“浮动月昏黄”则象征了作者思归而不能的黯淡心理。
[白话诗歌] 经历了人世间的是非纠葛,我急切地想要摆脱各种利锁名缰。故乡的老树应该还在吧?我做梦都想着归隐。与仙人赤松子做伴,追随张良;与何逊一起吟咏梅花,哪怕消瘦也不彷徨。看那溪边桥上,东风轻抚,黄昏的月光下,梅花散发出阵阵幽香。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玉楼春·白莲
王夫之①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②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注] ①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②檀:红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一、二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弯月当空,低照池塘,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种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界。
B.三、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莲叶茂盛,恰如冉冉绿云;莲花初绽,好似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散发出阵阵馨香。
C.五、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荻花纷飞,秋水生寒,白莲独自抱着红蕊映照湖面,仿佛在对着镜子窥视自己的晨妆。
D.七、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将来白莲的芳魂会归向何处?末句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
E.本词由虚到实,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章法谨严,写景细致入微,感情含蓄蕴藉,体现出十分高超的艺术技巧。
解析:选DE D项,“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错,应是一种凄迷渺茫的境界,暗示白莲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难觅芳魂。E项,“由虚到实”错,应为由实到虚。
★(2)这首词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通过白莲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属于典型的借物抒情,也可以说是托物言志。在分析表达的情感时,要分析意象特征,知人论世。莲花本身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白莲更显其洁身自好的情操;联系注释给出的词人的身世背景,可知词人是以白莲自况,表明自己不与异族同流合污的忠贞气节。
参考答案:借物抒情(托物言志)。(2分)词人以莲自况,把自己的情志寄托在白莲身上,抒发了自己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不与异族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4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②。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 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此诗写于被罢官后。②苍鹯(zhān):一种猛禽。羽翰:翅膀。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
B.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衬托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
C.“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难眠而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凄苦。
D.尾联写诗人平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E.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颔联借秋夜冷雨打断睡意,抒发诗人衣单难以御寒的苦楚,又如尾联借泪水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痛苦。
解析:选DE 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运用的是对比手法,以“冲斗气”
和“泪汍澜”对比。E项,“借景抒情”错,尾联没有写景,是直抒胸臆。
★(2)请分析本诗颈联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6分)
答:
解析:本题设问具体明确,既要指出表达技巧,又要具体分析其作用。此诗写诗人被罢官之后的凄苦生活和痛苦心情。颈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利剑”“苍鹯”自喻,写出了诗人心志高远,想要为国建功立业,但“摧锋锷”“缩羽翰”的结果凸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痛苦。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手法。(2分)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既写出了诗人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遭遇的现实挫折,壮志难酬。(4分)
第6讲 增分主观题——古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古人云:“诗言志。”对诗歌思想内容、主旨的把握是诗歌鉴赏的必要步骤,也是鉴赏诗歌的终极目标。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角度有二:一是直陈式,要求直接答出某句(某联、某片)或全篇的思想感情,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常因答不全要点而失分;二是分析式,要求不仅答出其思想感情,还要进行分析,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往往因不会分析而失分。本讲针对以上两个失分点进行点拨,让考生突破低分瓶颈,走上高分平台。
一、怎样答准答对——保基本分
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
[学技法——系统思维]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诗人主要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4.某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答题模板要记牢
1.感情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所表达的感情)答题模板
要概括的感情=情由(感情产生的原因)/情境(感情产生的境地)+感情基调
示例: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014·全国卷Ⅱ)
;
。
“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情由(情境)”是出于原因(境地)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2.感情分析题(要求分析感情)答题模板
(1)分析+概括:先具体分析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
(2)概括+分析:先概括出情感内涵,后具体分析诗句。
这里的“分析”,就是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分析既要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要抓住具体的词句、意象分析,不可笼统空泛。必要时,还要结合情感表现手法分析。
3.规范答题用语
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感情术语,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感情术语,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
常用的感情术语: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
[即时用——讲练悟通]
[典例] (2017·江苏高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根据中间两联,分析作者“愁”的原因。(6分)
(一)这样读懂诗
1.审题目
“秋兴”可知时令,诗作可能是作者借景抒怀之作。
2.明作者
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3.抓关键
如,“遒”是迫近的意思,“日月遒”指感觉时间不多了,这是“病入中年”所带来的结果。
(二)这样稳答题
1.审题要“准”
“中间两联”明确了答题区域,“分析”说明需联系具体诗句。(“概括”说明不需联系具体诗句。江苏卷原题是“概括”)
2.答题要“范”
①壮志难酬,怀抱未展。(概括)“空许国”,写作者抗金理想的破灭。想当年,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分析)②中年多病,时光日迫。(概括)一“醉”一“病”,构成了作者生活的两大内容。“乾坤迮”就作者主观感觉而言,人老了,能够驱驰的天地也狭小了。(分析)③国土沦丧,战事未宁。(概括)“五更画角”,写现实中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已是愁肠百结,悲愤难平。(分析)
[针对训练]
1.(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
解析:题目要求从“戏赠”入手分析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所以不仅要体会其表层情感,还要体会作者“戏赠”
背后的微妙心思。诗歌首联,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写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体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种:一是作者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二是作者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参考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偷”“伏”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诗人认为,世间的富贵是人人都羡慕的,但“我”却命中无分,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
2.(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颈联的意思是,诗人以写诗抒发内心的悲愤,躁动只能依靠参禅降伏;悉肠百结,欲借酒为兵来冲击愁阵。句中的“愁”字直接揭示了诗人的感情。尾联的意思是,保存好官帽不要让它遭受污损,擦拭干净朝簪等待明天到来。借助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唐的一片忠心。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二、怎样答全答美——创高分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含蓄、复杂的,因此,要想使“诗歌思想情感题”答全答美,需要考生练好“内外”两功,多点发掘。
(一)习得“外家功”(挑字析、逐联〈片〉析)
Ⅰ.挑字析
古诗歌写作重炼字,以至“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样的字,有时表现在高度凝练的情感词语上,这叫“情字”。分析某句、某联(片)或全篇的思想感情,首先要把这样的“情字”挑出来分析。有时,“情字”并不是那么显豁,而是藏在某些富有表现力的实字或虚字中。“挑字析”主要用于对某句、某联(片)较小范围的分析中。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报恩寺上方
方 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这首诗的首尾两联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解析:题干要求把握诗歌首尾两联所蕴涵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歌中的某些关键词语往往就蕴涵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因此,要抓住首尾两联中的关键词语。如首联中的“来来”“无穷”“宽”等,这几个词语虽然不是直接抒情,但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们写出了诗人登上寺院上方后兴致勃勃的情形,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尾联中,只要抓住“惜”“难”两字,结合诗歌内容,就不难理解尾联抒发了诗人无限的依恋之情。
参考答案:首联通过写诗人兴致勃勃登上寺院上方后,发现这里可以尽情扩展视野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异常惊喜之情。尾联通过写寺院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在诗人的心田,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报恩寺之景流连忘返、情难自已的无限依恋之情。
Ⅱ.逐联(片)析
“逐联(片)析”就是对律诗和有上下片的词采取逐联逐片的分析,从而得出该诗歌的思想感情。此法主要运用于对诗歌全篇的思想感情分析题中。有时对诗歌全篇感情变化的分析也用此法。
[针对训练]
2.(2015·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解析: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前三联通过所见所闻营造出幽静空明的山中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惬意的自然生活的喜爱;尾联“樊笼累”与“松桂心”对比,写出了对仕途凡尘生活的厌倦,“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桂”更以其脱俗之香被历代文人寄寓了高洁幽隐的人格特征。所以,作者借“松”“桂”的意象表达了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的情感和志向。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二)练就“内家功”(分析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细节情)
Ⅰ.会分析景中情
中国古诗歌最重要的内容是景情,所谓分析鉴赏,主要是分析景物中包含的情感。
1.分析景中情,要从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写景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入手,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
2.分析景中情,要从景物冷暖入手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的多为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的多为喜悦。但也要注意诗歌中“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的抒情方式。
3.分析景中情,要从物象所寓情思入手,准确品悟情感。如“玫瑰”承载爱意,“明月”寄寓思情,“松柏”代表坚强等。因此,把握诗人情感,须品鉴诗中物象之意蕴。“杨柳、梧桐、桑梓、红豆、梅花、菊花、鹧鸪、杜鹃、鸿雁、沙鸥、流水”等古诗歌常用意象的含义须掌握。
[针对训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 玉 案
曹 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注]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谩:徒然、空自。
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词句简要说明。
答:
解析:该题要求分析景中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首先,抓住上片中的“忽”字把景象分成两个层次,分别根据景物特征不难得出“惊喜”“温暖”两层内涵来。再结合“凄凉只恐乡心起”可以得出“思乡”这一层内涵。
参考答案: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Ⅱ.会分析物中情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歌常用的抒情方式。要把握诗歌中“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特点,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感情。在答题时要能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感情。另一方面,托物言志是古诗歌常用手法之一。在理解时,注意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这一形象即是诗人内心情愫的物化。
[针对训练]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 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解答本题应当结合整首诗的诗句考虑,前四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翻官之事。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怯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这两句是说菊花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同时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自己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参考答案: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才德俱佳却不为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两句以菊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
Ⅲ.会分析典中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其思想情感。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应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在备考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同时还要注意典故的运用方式——明用、暗用,典故的用意——正用、反用。
[针对训练]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 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③何须吊屈平。
[注] 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③贾谊曾经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
本诗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分析时要借助“才子”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肯定,“长沙不留”表达遗憾,“何须吊屈平”表达劝慰朋友不要太伤感,只是稍作停留,以此安慰朋友。
参考答案:尾联运用典故,把友人比作才子贾谊,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的才华;写到朋友将在郴州稍做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表达了作者对贬谪者才华的肯定和对朋友的鼓励与安慰。
Ⅳ.会分析细节情
人的肢体动作细节能折射出诗人的情感,人的喜怒哀乐,发之于内心,形之于神色,也显之于举止。因此,揣摩诗中的人物神态举止的细节描写,可一窥诗人的情感。宋朝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语,“闲敲棋子”
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一些细节性的意象或修饰语也要格外注意。
[针对训练]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阮 郎 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涵的情感。
答:
解析:末句虽然是运用了“燕”这个意象,但其前有个细节性的修饰语“双”,主人公的“单”与“双”就形成了鲜明对比,诗歌情感不言而喻。
参考答案: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看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也油然而生。
[课时跟踪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 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 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省三台县。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两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互文见义,极有气势,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B.颔联“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紧扣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致。
C.颈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转写蜀中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极写蜀地生活条件的恶劣。
D.作为一首送别诗,该诗前两联描绘巴蜀山川风光的雄奇秀美,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以及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E.同大部分赠别之作一样,王维此诗开头便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
解析:选CE C项,“极写蜀地生活条件的恶劣”错,写“汉女”“巴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主要是为了表现蜀地人民生活的淳朴自然。E项,“同大部分赠别之作一样”错,古代诗歌中大部分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
★(2)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达的情感与本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试进行比较。(6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熟练掌握课内所学诗歌的思想内容,并与课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说明所表达的感情的不同点。从表现情感的手法来看,李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写景,而由注释可知,王诗“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很明显是用典。从表达的情感的类型来看,李诗通过作者送别的视角,写友人的船越来越远,表达的是长久驻望的送别者依依不舍的深厚情感;王诗则通过蜀郡太守的事迹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李使君所寄寓的期望,希望李使君也能像文翁一样有所作为。回答时,将以上分析总结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李诗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离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3分)而本诗尾联运用典故,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传达出作者真诚、殷切的期望。(3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注] ①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40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日。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第一句“北阙休上书”的意思是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己见,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
B.颔联上句“不才明主弃”中的“不才”
,既是诗人的自谦之辞,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下句则写出了诗人因生病而被故友疏远的世态炎凉。
C.颈联中的“白发”“青阳”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D.尾联中“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看似写景,实是抒情,反衬怨愤的难解。
E.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达了一腔怨悱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表达,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解析:选AD A项,“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错,此句实际上是诗人的自艾之言,诗人以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不为世用、对现实失望的忧愤之情;D项,“反衬怨愤的难解”错,“松月夜窗虚”以迷蒙空寂的夜景写仕途的空虚、心境的落寞惆怅,是正衬。
★(2)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本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须结合题干中高步瀛的评价“结句意境深妙”,联系诗歌原文,进行分析。回答时,须先写出诗歌结句所营造的意境,再分析是否运用了某种手法以及创设这种意境的作用。本诗结句写了“松”“月”“窗”三个意象,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韵致深婉。
参考答案:寒冷的夜晚,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1分)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涉双关,(2分)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的客观描写,(1分)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春日山居寄友人
周 贺
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
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
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
除忆文流外[注],何人更可言。
[注] 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标题既点明了写作的时令,又表明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写作意图,可谓“一举多得”。
B.首联描写了春居山中、远离尘嚣、时立观景、怡然自得的诗人形象,诗人高雅脱俗,飘然世外。
C.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少”与“多”相对比,鲜明地写出了山居环境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
D.颈联写岩石旁松树的老色,寄寓诗人年老之意;写临水杏花的繁茂,又暗喻诗人的老当益壮。
E.尾联写诗人除了文友可忆之外,再无人可与之交流,表达了希望友人能与自己一起隐居山林的愿望。
解析:选DE D项,颈联写景只是借以抒发诗人对山居春色的喜爱之情;E项,诗人并非“希望友人能与自己一起隐居山林”,而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6分)
答: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2分)①借景抒情。借春日山居所见之景寄寓自己内心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2分)②直抒胸臆。“除忆”两句写面对眼前山居的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外,无人可以分享,抒发了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2分)
[诗歌鉴赏] 本诗写于诗人隐居期间,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首联,“无俗喧”“时立”写出了诗人远离尘嚣、怡然自得的形象;颔联,以“少来客”与“多过猿”相对比,突出了山居环境的清幽和静谧;颈联,以岩石、松树、杏花等衬托环境的清幽,表达了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尾联,写诗人居于山中,面对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之外,无人可以分享,表现了自己志趣的高雅,抒发了念友深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书怀示友十首(其一)
陈与义
[注] ①陈孟公:西汉王侯陈遵,字孟公。此处指诗人的友人陈国佐。②
东家驴:杜甫《逼仄行》“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③有老眼:杜甫《闻惠二过东溪》“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④荐鹗:指推荐贤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前四句说俗子易来、贤士难招,与陈师道诗“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一句的意思很接近。
B.“久阔今何如”中的“久阔”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契阔谈”的“契阔”,都表示“久别重逢”之意。
C.最后两句中的上句将“我不念功名”之意写成“功名勿念我”,颠倒主客,寓意深远,别有一番韵味。
D.这首五言古诗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内涵丰富,全诗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
E.用典是本诗的一大特色。此外,本诗还运用了对比(前四句)、拟人(末两句)等修辞手法。
解析:选BD B项,“久阔”是指分别已久;D项,“全诗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错,最后两句是直抒胸臆。
★(2)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对世风的感叹。诗歌前四句通过将“俗子”与“贤士”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对世风的感叹。②对友人的思念。“城东”六句多处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③对功名利禄的鄙弃。诗歌末四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到听闻上天有眼,能够举荐贤士,但诗人明确表示,自己已经没有了追求功名利禄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每点2分)
[诗歌鉴赏] 诗歌前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诗人的处境:凡夫俗子纷纷来到诗人的座位旁,让诗人感到很无奈;而费尽心思结交的贤士却不接受书信的邀请,没有来到诗人家中的。这里运用“俗子”“贤士”与“令我病”“费怀思”等几处对比,写出了诗人对世风的慨叹。“城东”六句,使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与友人陈国佐许久没有相见了,不知他如今境况如何。最后四句,写诗人似乎听说过上天是公平、公正的,能够举荐贤士,但诗人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了追求功名利禄的心境,所以希望上天不要举荐自己,表现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白话诗歌] 浅薄的人来到我的座位前喋喋不休,让我十分无奈。费尽心思想结交的人,因不受俗世礼节让我无缘相见。我与城东的陈国佐,已经许久没有相见了,不知他如今怎样了。明月朗照天地,期待今夜能与君共享此景。与友人相距不过十多里路,到他那儿并不困难,但我不敢开口向邻居借驴。似乎听说过上天有眼,能够举荐贤士。但功名利禄的事情不要再打扰我了,我在这方面已经没有了追求。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11分)
夜 行
吴兆骞①
[注] ①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②属国:指汉朝的苏武,被扣匈奴19年,获释归国后曾任典属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的首联紧紧围绕“夜行”展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夜行中所见景物的特点。
B.“惊沙”“飒风飙”突出了西北的特点,“赤烧连天”是指烧野草的火焰在远处与天边相连。
C.颔联写三更雪岭上尚有人打猎,冰河四月才开始解冻,描写了当地的生活习性和物候特征。
D.尾联中“杨花”“楼阁”“玉骢”三个意象,虚实相生,描写春天来临时江南繁华的生活场景。
E.诗歌运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突出了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差异,全诗语言委婉沉郁。
解析:选DE D项,“虚实相生”错,尾联是回忆,三个意象都是虚写;E项,“比喻”错,写景时没有运用比喻修辞,“全诗语言委婉沉郁”表述不当,本诗语言慷慨悲凉。
★(2)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结合注释中诗人的遭际,根据标题“夜行”,可知本诗是诗人写自己在贬谪之地夜行的所见所闻所感。首联写诗人夜行所见景物,极富地方色彩。颔联的景物突出了当地的气候苦寒和生活的艰辛,和尾联回忆江南繁华热闹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颈联上句用苏武典故,既表明自己的处境,又表明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像苏武一样得以返乡;下句“学射雕”一事写诗人在被贬谪到苦寒之地后仍然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表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尾联忆江南景象,表达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运用苏武的典故,表达诗人对赦免返乡的期待;(2分)“学射雕”
表明诗人身处困境,没有被命运击倒,依然乐观向上的情感;(2分)尾联回忆江南繁华热闹的景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2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而诗中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解析:选BE B项,“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错,诗中并无此意,“羽翼”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说明他很有才华。E项,“语言直白浅显”错,诗中多处运用比喻,委婉含蓄。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
解析:本诗是一首赠别诗,抓住诗歌的类别有助于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赠别诗常见的情感有: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朋友间的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积极奋发的勉励,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对前途艰险的担忧等。本诗首联“文章达”“羽翼高”是对友人才能的赞美;颔联“白首”“尚青袍”是对友人年华逝去却不得重用的同情,“青袍”在古代泛指品位低级的官吏;颈联“须藏器”“莫告劳”是对友人的劝诫忠告;尾联则是对友人的勉励,希望友人能施展才华。
参考答案: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的才能;②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表达了同情;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
鼓励:尾联鼓励他要不辞辛劳,建功立业。(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苟安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地描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了朦胧凄迷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情绪。
D.上阕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E.“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寄寓田园之思。
解析:选CD C项,“朦胧凄迷的意境”错,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D项,“借代手法”错,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是夸张;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体之物,比喻妥帖、生动。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6分)
答:
解析:理解诗歌情感,需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还要结合注释知人论世。从注释中词人的经历,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爱国”“不得重用”。以此为出发点联系词句,可以得出热爱故国、壮志难酬两方面的情感;根据“夕阳”这一意象的常见含义,可以得出岁月蹉跎、青春逝去的愁情;结合词句“无处落征鸿”“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可以看出漂泊无定之愁;根据陶渊明、范蠡的人生归宿,结合词人遭际,可以看出词人的退隐之心。
参考答案: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由“人倚醉醒中”的惆怅,“谁是中州豪杰”的发问,以及注释中“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可知此词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以陶渊明和范蠡的典故,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④漂泊的愁绪。下阕“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漂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词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望 秦 川[注]
李 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 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官场失意,将归东临离长安时,眺望秦川之作。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此诗中指长安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颔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了出来。
B.本诗前两联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不言秋而秋色自现,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
C.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之境。
D.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E.本诗情景交融,对秋景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解析:选BE B项,“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错误,应为“辽阔明净的画面”。E项,本诗没有表达“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由诗下注释可知,本诗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将归东临离长安时,眺望秦川之作,分析作者的情感时,不能脱离这一背景。诗歌前四句所写的景物明净、壮丽,这是京城长安之景,而诗人即将离开了,从中可见其留恋、不舍之情。诗歌后四句萧条、清冷,诗人仕途失意,因而要离开,联系尾联中的“叹”“凄”,可见其恋恋不舍之中隐含的怅惘和凄凉。
参考答案:①本诗前两联通过写“秦川”“日出”“山河”“城阙”之景渲染了一种明净、壮丽的氛围,体现了作者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与不舍之情。②后两联通过描写“竹之声”“松之色”“霜露之浓”,营造了一种萧条、清冷之境,再加上尾联中“归欤叹”和“凄”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和辞官归乡之前的怅惘、凄凉之情。(每点3分)
[专题过关检测]
专题过关检测(一) 唐代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吴中书事
杨 乘①
[注] ①杨乘:唐朝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蕴相同,表达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解析:选CD C项,颈联描写的并非“想象之景”,而是实景,写出了吴中如今的荒凉破败;D项,尾联“谁与同”与范仲淹的“吾谁与归”意蕴不同,诗人“尊前多暇”,无事可做,只能慨叹谁能陪他一起借酒消愁呢,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无奈和伤感。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愁:①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1分)②对国运衰微、世事难测的感叹。(1分)
表现:①对比。将吴中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②运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且无人理解的愁苦。(每点2分,共4分;答出两点即可)
[诗歌鉴赏] 吴中之地,自春秋吴越之后,一直是文人览胜上古之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复国;浣纱女西施馆娃宫中一笑倾国;范蠡进可助勾践复国,退可泛舟五湖,这段历史给后世文人提供了怀咏之资。本诗亦是有感于此,即事抒怀,借古事以喻今,思古人以伤己。首联虚写,想象吴国强盛之时,十万人家坐拥天堑,亭台歌舞声响铮。颔联中“一笑中”,有一种家国破灭,只在一念之中的幻灭之感。颈联由昔及今,通过“小”“深”“空”等字写出了吴宫如今的荒凉破败。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但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心情。情感中充满了不为所用、报国无门的不甘和无奈。
[白话诗歌] 遥想当年的吴中,有十万人家在长江之东;吴王宫里亭台楼榭倚叠如山,君臣尽享丝竹之乐,春风骀荡。功成之后的范蠡急流勇退,隐于五湖;吴国因西施美人一笑,而顷刻覆灭。如今,昔日供美人采摘的香草不再茂盛;吴王宫里过去美人跳舞的长廊在月光的映照下更显空寂。我终日无事可做,每日看着这破败之景,就感念旧事;终日沉浸在愁苦中,谁能理解我内心这愁苦呢?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曲江二首(其一)①
杜 甫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贬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代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②翡翠:鸟名,此处指翡翠鸟。③麒麟:传说中的仁兽名,象征吉祥。此处指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的惆怅,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D.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词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E.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
解析:选CE C项,“且看”中的“且”是姑且、暂且的意思,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的举动在这里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留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E项,刘诗中“寻常百姓家”的景象,不同于杜诗中的“江上小堂”和“苑边高冢”因无人居住和照管而变得荒凉破败的景象。
(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参考答案: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枯荣,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2分)尾联表面上是写诗人的感想: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2分)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有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2分)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写诗人在曲江江畔观看落花、无奈吃酒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的伤春之愁以及对国家昔盛今衰,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首联、颔联具体描写了江边落花的景象。“一片花飞”已经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面对此景诗人已暗暗发愁,然而之后却看到“风飘万点”之景,诗人愁绪满怀,只能借酒浇愁了。颈联,通过描写翡翠鸟在小堂筑窝和麒麟倒卧在地的残败景象,表现了当年繁华的曲江江畔如今已经是满目荒凉,抒发了对昔盛今衰的感慨;联系诗人此时的处境,可以感知诗人心如死灰的状态。尾联,表达诗人幻灭后万念俱灰的心情:如果“物理”只能如此,无法改变,不如丢掉浮名,及时行乐。诗人用旷达之语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
[白话诗歌] 落下一片花瓣就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瓣吹落,怎不令人发愁?暂且看着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莫嫌伤感太多,只管将酒入口。翡翠鸟在曲江上的小堂上筑起了巢,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名荣华绊住自己呢?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南 浦 别
白居易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白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B.白诗的第三句,“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C.李诗的颈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D.李诗的尾联写第二天又眼睁睁地看着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的重山间的巴陵道上奔波。
E.两诗主题虽同为伤离别,但语言特色不同,白诗语言朴素清淡,李诗语言奇特典雅。
解析:选DE D项,尾联是诗人想象的景象,想象第二天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的重山间的巴陵道上奔波。E项,“李诗语言奇特典雅”表述不当,从“十年离乱”“一相逢”“初见”“旧容”等平实的词语可知李诗语言朴素自然。
(2)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请结合原诗分析两首诗主要表现手法的异同。(6分)
答:
解析: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两首诗歌写作手法的异同,具体可以从人物的情态、景与情的关系以及诗人的情感等角度入手。相同方面,如两首诗都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白诗描写了“看”的场面,李诗描写了“惊初见”“语罢暮天钟”等场面;不同方面,可以分析白诗的以景衬情和李诗的想象等。
参考答案:相同点: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或白描)来表达情感。(2分)白诗通过送别时“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分别时的悲楚。(1分)李诗则通过自己和表弟由“惊初见”到“语罢暮天钟”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1分)
不同点:白诗以景衬情,先用萧瑟的秋景渲染浓厚的离情别绪。(1分)李诗通过想象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表达伤别情怀和为弟担忧之情。(1分)
[诗歌鉴赏] 《南浦别》 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南面的水滨,是送别之地的代名词,于是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后两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安心离去,不要再回头了。
《喜见外弟又言别》 首联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二人分离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的变化。颔联,正面描写重逢。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颈联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前三联,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尾联转入“言别”。诗人没有使用“离别”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隐蕴着诗人伤别的情怀。
[白话诗歌] 《南浦别》 在南浦凄凉愁苦地分别,秋风萧索黯淡。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一次,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喜见外弟又言别》 战乱之中离别,屈指算来已十年;如今一朝相逢,表弟已经成人。问姓顿感惊喜亲切,道名忆及儿时面容。别后有多少世事变迁要说,一直说到远处传来阵阵晚钟声,原来已是黄昏。明天又要踏上远去巴陵的征途,你我之间又要相隔多少重秋山?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潭 州
李商隐
[注] 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往寻,得知舜帝已死,便在湘水边抱竹痛哭,泪洒在竹子上,使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名将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祠庙如今破败,只回荡着风吹承尘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解析:选BD B项,“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诗人借此典故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幽怨哀伤之情。D项,“东晋名将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的意思,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细雨飘飞”。
(2)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羁旅愁思之痛:借此地空寂、缺乏生机的环境以及娥皇、女英为舜帝之死痛哭而泪洒湘竹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寄居他乡的幽怨哀伤之情。②世事沧桑之感:面对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舰已经不在,空空的沙滩上只有细雨飘飞以及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等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世事变迁,而自己却无可奈何的心情。③怀才不遇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梁怀王堕马而抑郁而终,诗人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④知音难觅之伤:诗人孤独寂寞,“人不至”“与谁同”,无人可诉,难以释怀。(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分析合情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讽喻诗,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接下来四句,诗人运用多个典故,不仅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严谨,而且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幽怨哀伤的心情。如“湘泪”句,是引用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痛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楚歌”句,“楚歌”指屈原的作品,楚歌连续不断地唱着怨恨“兰丛”的歌;“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句,借贾谊祠中蛛网尘封等景象,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末尾两句则更满含着诗人因‘目断故园人不至’而难与痛饮述怀的感慨。
[白话诗歌] 傍晚时分,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没有来由地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抱竹痛哭,以致泪洒在竹子上,使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楚歌反复吟唱怨恨“兰丛”的歌。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如今破败不堪,只回荡着风吹承尘发出的声音。望断故园没有人来,又有谁能与自己同醉呢?
5.(2018·锦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登锦城散花楼①
李 白
[注] ①锦城散花楼:锦城为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散花楼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②珠箔:珠帘。③飞梯:高梯。④双流:今四川成都双流县。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人通过对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等的描写,极力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
B.“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两句色彩对比明显,脍炙人口,把初日临照下的锦城散花楼金碧辉煌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C.“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全诗仅有这两句不合格律,如果去掉这两句,变成一首五言律诗就更加简练了。
D.诗人综合运用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写景状物,读来诗意盎然,极具感染力。
E.作者在这首诗中以大量笔墨描写散花楼的壮美景观,充分蓄势、铺垫,抒发自己登楼远眺的愉悦之情。
解析:选AC A项,本诗写景从“金窗”“绣户”等细微器物入手,没有描写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C项,“全诗仅有这两句不合格律……变成一首五言律诗就更加简练了”错,这两句在诗中非常重要,是“诗眼”。
(2)这首诗的前六句描写了哪些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
解析:本题明确要求在诗的前六句中寻求答案,即要准确找到前六句中所描写的意象(景物)有哪些,然后将这些意象连缀在一起,组合成一幅具体可感的画面,从中感悟意象所表现的氛围特点。诗句中的朝阳、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意象色彩明艳,渲染出精巧雅致的氛围。
参考答案:诗歌前六句通过朝阳、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态的变化和交相辉映,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渲染了一种静美雅致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登楼赏景难以掩饰的愉悦之情。
6.(2018·大理高三统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借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解析:选AD 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诗人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D项,解读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
答:
解析:题干中关键词为“颔联”,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来分析情感。“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的意思是:秋天月夜,江上晚潮未落,岸边的杨柳随风摇摆;水草经霜枯萎,天气已冷,北雁南飞。诗句写秋日萧疏、凄凉景象十分逼真。
参考答案:①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②从意境上看,用杨柳、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③从语言上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每点2分)
7.(2018·西宁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①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②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 ①此诗写于829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②镜湖: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洁白纯净。
B.“遥想”表明空间距离之远,而“正如此”则隐隐地表明了这份情谊不会因距离而衰减。
C.“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D.末尾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彼此牵挂的缕缕情思,随着皎皎月光绵延至“千万里”。
E.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在帝都赏月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无尽的思念。
解析:选CE C项,“如约”错误,并非相约看湖景,而是在写诗人内心的一种情感信念;E项,“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在帝都赏月的情景”错,首联实写诗人赏月,中间两联是诗人的想象,并非诗人赏月的情景。
(2)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分)一、二句写诗人在帝都长安望月,是实写;中间四句虚写,其中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阳城中,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皎洁,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镜湖;表现了诗人对两位友人的思念,也表现了友人间心心相印的绵长情谊。(4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注] 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返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
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解析:选BD B项,“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中并无此意;D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表现了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
[易错分析] 本题易错选A项,首联中“君”“我”分别指代对象理解错误,将“君”理解为“秋风”,如今听到秋蝉鸣叫,“我”又回来看望秋风。并根据E项的“君”确定了这种理解。这种理解虽符合常见的抒情主人公“我”的设置,但将去岁离开如今又回来的对象理解成“我”,秋风反倒变成固定不变的事物,不符合自然常理。在作者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秋风才具备每年离开来年秋天又再来的性质。因此首联的“君”与尾联不同,前者是指“我”,后者则是指“秋风”。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诗人把秋风拟人化,通过写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种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返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起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和品格。(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情感”1分,“简要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 首联运用拟人手法,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君”则是指诗人。去年观赏黄菊时秋风与诗人分别,此刻听到秋蝉鸣叫,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颔联由秋风转向诗人自己。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察觉出是“你”回来了,此时对镜自照,镜中显露出“我”衰老的容颜。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颈联笔锋一转,精神顿作。“马思边草”渐起雄心,“雕眄青云”的直冲云霄之志,情感由感伤转向豪壮。尾联写天地肃清,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豪情不减,更表现出他对秋的喜爱,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白话诗歌] 去年赏菊之时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秋蝉鸣叫的我又返回与您叙旧。五更卧听枕边传来飕飕的风声,再无睡意,起身揽镜自照,一年的容颜变化全呈现在镜中。感受到这飒飒秋风,战马拳毛抖动,思念边塞秋草,大雕睁开惺忪睡眼,顾盼青云。秋高气爽之时,正是极目远望的好时光,此时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铁 如 意①
谢 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
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
一人夺执之,睨者一人过。
更舞又一人,相向屡傞傞。
一人独抚掌,身挂青薜萝②。
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
[注] ①如意:象征吉祥的陈设品,长柄微曲,可供赏玩。诗人与友人为文天祥设立牌位,酹酒恸哭,以如意击石,作楚歌为文天祥招魂,歌毕如意和石头俱碎。这首诗乃记录此事。②青薜萝:语出屈原《九歌》“被薜荔兮带女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四句从“影”“音”的角度写仙人月下歌舞的情景,诗人想象文天祥此时也像仙人一样歌舞,无忧无虑。
B.五、六两句强调了仙人跳的是楚舞,唱的是楚歌,诗人把文天祥比作屈原,突出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C.七至十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的手法,其中的动作描写主要是仙人击碎珊瑚树的枝条、仙人夺走如意等内容。
D.十三、十四两句描写了一位身挂青薜萝、独自用手击打节拍的仙人,“独”和“挂青薜萝”表现了他性格的孤僻。
E.诗歌前十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仙人歌舞图,营造出一种欢快、祥和的氛围,为最后两句的抒怀蓄势。
解析:选AD A项,“想象文天祥此时也像仙人一样歌舞,无忧无虑”错误,开头四句只是单纯地写仙人;D项,“表现了他性格的孤僻”错误,表现的应是他的超群脱俗。
(2)诗歌最后两句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情景交融。诗句描写了万籁俱寂的深夜,诗人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表达了诗人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心境。②对比。这两句诗人的“愁”与前文仙人歌舞的欢乐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文天祥殉国的悼念。(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为了悼念文天祥殉国而写的。至正二十七年,诗人与友人冯桂芳、严侣等人登西台为文天祥设立牌位,酹酒恸哭,并以如意击石,作楚歌为文天祥招魂,以寄托哀思。诗的前四句,总写月下歌舞的概况。“仙客”与“月下”对举,更显缥缈之至,“散影”“遗音”体现诗境空灵。接下来十句,就“影”“音”展开描写,勾勒出一幅月夜仙人歌舞图。“楚舞”“楚歌”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独”“挂青薜萝”表现了此仙人的超群脱俗。以上诗句表现了仙人歌舞的欢乐。最后两句陡然反转,写诗人在漫漫长夜不能入睡的情景,突出了诗人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心境。原来之前的歌舞描写,不过是聊以发泄心中的忧愤而已。诗歌这样结尾,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②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 ①乙亥年十月,秦桧死后,宋高宗召回一些受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即在此列,其在大年三十行经渔梁村时写下了此诗。②柳眼桃腮:柳眼,初生的柳叶;桃腮,初开的桃花。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颔联,用“爆竹”渲染节日的气氛,用“残灯”“永夜”刻画凄凉的环境,对比之下,表现了诗人旧愁之上又添新愁的悲凉情怀。
B.“云容山意商量雪”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景色,进一步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漂泊羁旅的寂苦。
C.从诗歌第六句描写的景色分析,诗人对这次临安之行充满希望,因为残冬将尽,春天将临,诗人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D.尾联从家人着笔,描写儿女们围炉思念诗人,用儿女们对诗人的思念之情表达诗人对他们的思念,情感表达得直接明了。
E.整首诗以情出景,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情景相生。在时地的跨度中,开拓了诗的意境,用词鲜明,真切质朴。
解析:选BD B项,“比喻”错误,应该是拟人的手法。D项,“情感表达得直接明了”错误,应是委婉含蓄。
(2)诗歌首联中的“似觉”一词能否换作“犹觉”?请简述理由。(6分)
答:
参考答案:不能。(1分)“似觉”含有不确定之意。诗人多年来仕途奔波,宦海沉浮,似乎觉得谙练世情,但又感到政治风云变幻难测。“似觉”一词准确地写出了诗人对前途把握不定的心理状态,能很好地呼应下句中的“空更”一词。“犹觉”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5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别吴仲俊
吴锡畴
背人春事①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
宿霭未干桑叶雨,薄罗初试楝花风。
诗联锻炼微吟里,豪气施行半醉中。
此去相逢堪几度,别怀作恶②老来同。
[注] ①春事:春意,春天的景象。②作恶:指忧郁不快。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离别之时的自然现象入笔,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B.颔联中“未干”既指桑叶上的雨水未干,也指诗中的人物因为离别而整夜流泪,此时泪水未干的情景。
C.颈联从前两联对景物的描写中跳出,侧重写人,“微吟”“半醉”等词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情态。
D.尾联虚实结合,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渲染得真切动人,同时最后一句中的“老来同”也暗示了诗人的年龄。
E.全诗在结构安排上富有章法,“起”“承”“转”“合”四部分层次清晰,其中第三联成功实现由景到人的转换。
解析:选BD B项,“宿霭未干桑叶雨”的意思是夜里的露水落在桑叶上,到了白天还没有干,表现了暮春的特点,不是表现诗中的人物因为离别而流泪,此时泪水未干的情景。D项,尾联并没有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渲染得真切动人。
(2)“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两句写得很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构思巧妙。由“春去”引出“人去”,渲染友人间离别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②手法精妙。“背人”使用比拟手法,借春天的离去形象地表达诗人的感伤。“浅紫”“深红”使用借代的手法,以“次第空”写出繁花的凋零,营造了暮春时节感伤的氛围。③用词精妙。“空”字使用精妙,形象地写出春天离去的空寂之感。(每点2分)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离别之时的自然现象入手,前两联侧重于景物描写,写暮春时节所特有的景象。首联,描写春天将逝、百花凋零。颔联,描写露水未干、夏风习习。颈联,侧重于写人,“微吟”“半醉”是通过动作、神态等相关细节描写,来彰显诗人作诗、饮酒时的情态。尾联,表达离别时忧郁的心情。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白话诗歌] 春天已渐渐远去,如同向东流逝的水,盛开的百花已次第凋零。昨夜的露水落在桑叶上,今晨还未干;楝花开时,人们穿起了薄薄的罗纱衣,享受着初夏的风。在轻轻的吟咏中,不断地推敲锤炼诗句;在半醉的酒意中,展示出自己的豪气。与你这一别,来日还能有几次相逢?人们在离别时的情怀,总是忧郁不快的,即便是年老也是如此。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万里桥江上习射①
陆 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②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③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④他年下百城。
[注] ①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锦江上。淳熙四年正月宋孝宗有诏:“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②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③欃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④笴:箭。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
B.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之中。
C.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
D.颈联将天上的“欃枪”与草间的“狐兔”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
E.本诗紧扣“射”
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结以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
解析:选BD B项,“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之中”错误,首联的下句通过描写诗人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表现了诗人壮怀激烈的情感,不是“闲适”的情怀。D项,“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与诗中表达的意思不吻合,诗中意思是说如此习武练兵,正可击退南犯金兵,那些“草间狐兔”大可不必因此而惊慌。
(2)本诗尾联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答:
解析:回答此题,注意把握三个方面,诗句的内容、使用的表现手法以及体现的诗人情感等。从诗句内容的角度看,尾联主要表现了诗人的志向,就是一定要建功立业;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使用了夸张、想象等手法;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表达了诗人对收复中原的渴望。
参考答案:①尾联自问自答,以豪壮之语作结,呈现出豪迈雄健的风格;②以“一笴”“下百城”的夸张与想象表达志向,具有感染力;③表达了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执着追求,有昂扬之气。(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也可)
[诗歌鉴赏] 首联写景,上句诗人从大处落墨,说放眼望去,那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向东北倾流而下;下句写诗人在一个晴朗的春天坐在交椅上观看江上将士演习射箭,一方面点题、点明时间,另一方面为下文埋下伏笔。颔联紧承“春晴”生发。春天风和日暖,角弓用的胶的黏力受到影响,所以弓的力量也有所减弱,但是,尽管“风和渐减雕弓力”,还是可以听到将士们射出的羽箭带着一声长啸,飞向旷野的远处。这两句诗一退一进,刻画出将士们认真演习、臂力不凡的形象。颈联是从颔联引出来的议论,意思是如此习武练兵,正可击退金人的侵犯,那些“草间狐兔”大可不必因此而惊慌,强调出收复失地的宏愿。尾联表现诗人志向,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谁能断定一定无所作为呢?体现了陆诗豪迈雄健的风格。全诗以写景起,以叙事承,以议论转,以抒怀结。
[白话诗歌] 高低不平的坡地,如起伏的波涛,向东北方向倾斜;在这晴朗的春天,我坐在交椅上看将士们射箭练兵。风和日暖,稍稍减弱了角弓的力量,射出的羽箭带着一声长啸,飞向旷野的远处。奋起了神威呵,天上的彗星也能射下,草间的狐兔呵,用不着慌乱吃惊。大丈夫只要不死,谁能料定我再无作为?他年若能施展身手,一箭攻下百座坚城。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宿芥塘佛祠①
贺 铸
青青②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③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 ①诗人当时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②:大麦。③底许:几许,多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麦欲抽芒”点明春末的物候,以“东风晚更狂”写风势变大,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庄稼的担忧。
B.“微径断桥寻古寺”,以“微径”“断桥”衬托出寺庙僻静冷落略带荒凉的特点,极具画面感。
C.“短篱高树隔横塘”,描绘了寺庙周围错落有致的环境,暗示了探幽寻寺之路的曲折萦回。
D.全诗写入寺过程,层次井然:先写进入庭院;再写傍晚燃香;最后写在寺内长廊看到满是故人的题字。
E.全诗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为序,意在表现诗人投宿古寺途中由“倦”到“忘”的心理变化过程。
解析:选AE A项,“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庄稼的担忧”无中生有。E项,不是“意在”表现“途中”的心理变化。
(2)尾联说“底许暂忘行役倦”,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暂忘”的原因。(6分)
答:
解析:首联点明时节,此时诗人正是阅田劳倦的时候,故投宿古寺,可以暂时摆脱繁忙的公事,暂离疲倦;颔联写了寺庙的幽僻,颈联写了寺庙的清幽宁静,让人心神自在,这种外在环境氛围让诗人忘却疲倦;尾联写自己看到了故人的题字,十分欣慰,因而忘却疲倦。
参考答案:①诗人每天以阅田为务,投宿古寺,暂离行役的劳倦;②古寺处幽僻之地,杨花飘落,柏子燃香,自在清静;③见到故人的题字,诗人感到慰藉。(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诗歌鉴赏] 全诗可分“寻宿”和“投宿”两部分。前四句写寻宿。诗人从麦田着笔,一则点明春末的物候,二则暗示自己求宿之由。第二句写风势之大,诗人既已阅田事毕,风尘仆仆,故欲求一块清静的地方休息,由此引出下面的“寻寺”之行。诗人写“寻寺”有两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微径断桥”,尽显环境之荒芜深僻;而正当道路不明之时,却出现了第二个画面,一个“短篱高树”的处所,一“短”一“高”,暗示了错落有致的人工布置和安排,给人以柳暗花明的感觉。后四句写“投宿”
。诗人按入寺过程写来,层次井然:先写进入庭院见满地杨花,再写走进祠殿看寺僧点燃柏子香,最后写转至殿后的长廊,意外发现故人的题字。于此,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有事、有景、有人物、有情致;虚实隐显,巧于安排,而读来又浑然一气,毫不见雕琢之迹。八句之间,承转无痕,潜相呼应。例如第七句“行役”照应首句起兴;第五句中的“杨花雨”,既承上一句“高树”而来,又和第二句的“东风晚更狂”相呼应,而且着一“雨”字,就把眼前所见的杨花堆积的静态画面,变为一个纷纷扬扬飘散撒落的动态画面,从而为全诗平添了风韵和情致。
[白话诗歌] 正是春末青青大麦将要抽芒的时候,暮春东风声势更加浩大,我既已阅田事毕,风尘仆仆,故欲求一块清静的地方休息。走过蜿蜒的羊肠小道和坍塌的小桥,那池塘对面,竹篱高树掩映之下的院落,便是佛祠的所在地了。进入庭院,僧人还未及清扫满地堆积着的飘落的杨花,为了便于我早些休息,天色未晚,寺僧便在祠殿里点燃柏子香。在此留宿,多少让我暂时忘却了行路的疲倦,更别说长廊里还满是故人的题字,让人倍感欣慰。
6.(2018·绥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少 年 游
柳 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①?狎兴②生疏,酒徒萧索③,不似少年时。
[注] ①前期:以前的期约。②狎兴:狂放游乐的兴致。③萧索:零散,稀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这首词由秋日中的长安古道起笔,低沉伤感,为全词蒙上了一层愁绪。
B.“夕阳”至“目断四天垂”三句,描绘出一幅空阔寥落的茫茫秋野之景。
C.“归云”乃作者自喻,“一去无踪迹”表现其归隐的洒脱和胸襟的豁达。
D.“不似少年时”,含有作者对过去时光的否定和对眼下处境的失意之情。
E.全词不事雕琢,采用白描手法,营造出一种低沉萧瑟而又冲淡清丽的意境。
解析:选CD C项,“归隐的洒脱和胸襟的豁达”与原作情调不合。D项,“含有作者对过去时光的否定”错,应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2)“高柳乱蝉嘶”一句中“乱”字用得妙,请结合全词,分析其妙在何处。(6分)
答:
解析:“乱”字在这里是双关手法,表面上写蝉声的“乱”,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情绪的“纷乱”。结合词的内容和情感,围绕这一手法的使用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蝉嘶”之前加一“乱”字,表现蝉声纷乱;(2分)这纷乱的蝉嘶,配以日暮、寒风、茫茫荒野,以及易令人产生离愁别绪的“柳”,构成了萧瑟凄凉的景象。(2分)由蝉声“乱”更引出词人内心的纷扰烦乱,“前期”的渺茫、昔日欢乐的不可复得等愁绪令词人难以安适。(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鹧 鸪 天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注]陌上尘。
[注] 柴桑: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住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陶渊明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作者在本词中充分显现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多处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C.“晋宋之间事”指的是当时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乱世下,陶渊明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就像自己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不问世事。
D.“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了对比,突出了陶渊明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E.这首词是作者表达对陶渊明的喜爱的词作,写陶渊明其实也是写作者自己,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解析:选BE B项,“旧时王谢堂前燕”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而非陶渊明的诗句。“王谢”是六朝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E项,词作主要表达的是对陶渊明的赞颂,作者以陶渊明为榜样,无法得出“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2)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以陶渊明的诗歌历经千年还有百篇传世,突出世人对他的诗歌的认可,以此赞颂陶渊明的诗才;②将出身高贵的王谢子弟与陶渊明进行对比,说王谢子弟比不过“柴桑陌上尘”,以此赞颂陶渊明的高贵脱俗。(每点3分)
[诗歌鉴赏] 辛弃疾非常仰慕陶渊明,这首词便表达了辛弃疾对陶渊明诗作和人格的高度评价。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晚年的陶渊明依旧下地耕种,但他并不怨恨自己的贫穷,偶尔还杀鸡设酒,邀请邻里聚会。开篇即赞颂了陶渊明对贫穷没有怨言的君子节操。“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晋宋之际,政坛黑暗,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毫不留恋地归隐田园,不再过问世事,生活如远古初民。这里暗含着作者对自己的期许,希望自己像陶渊明一样。下阕先对陶渊明的诗歌进行评价,特拈出“清真”二字。千年之后,陶渊明仍有百篇诗歌流传,文中没有一个字不清新纯真,这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诗品的仰慕之情。之后,又用一个极端的对比盛赞陶渊明的人品。即使是潇洒儒雅的王谢子弟,他们连陶渊明门前的尘土都比不上。
这首词为戏作,所以词中用了一些夸张的写法。词中多处化用陶渊明的诗文章句,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堪称妙笔。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江 梅 引①
姜 夔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②。漂零客,泪满衣。
[注] ①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蜡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②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江梅引”,词牌名。“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同《李凭箜篌引》和《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
B.“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梅花,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C.“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徊。
D.“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泪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
E.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零异乡、孤苦无依、泪湿衣襟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惦念之情,意境凄苦。
解析:选AE A项,“箜篌引”中的“引”是乐府古体诗的一种诗体,《滕王阁序》中的“短引”指序文;E项,此二句写的是词人自己,而非恋人。
(2)本词在抒发情感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根据题干“抒发情感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可明确答题的范围: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看:“忽相思”“泪满衣”属于直抒胸臆,“
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等为即事抒情,“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为借典故抒情。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词中提到梦境和回忆,此为虚写(想象);既有携手同游之美梦,又有“梦中无觅处”之残梦,既有昔日之欢,又有今日之孤独,此为对比。
参考答案:①直抒胸臆。“人间离别易多时”“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等句直接抒发伤感和相思的情感。②虚写(想象)。内容包括梦境和回忆两部分。“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今夜”句,写另一种梦境,表达别后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俊游巷陌”“旧约扁舟”回忆往昔,表达人事已非,旧约难以实现的悲苦,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答“虚实结合”也可)③对比。通过悲欢两种梦境的对比,昔日之欢的回忆和今日之孤独的现实对比抒发情感。(借景抒情、即事抒情、用典,言之成理亦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易错分析] 考生在回答本题时,容易被题干所迷惑,“抒发情感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的问法不同于“主要采用了什么抒发感情的手法”,后者只需要考虑抒情方式,而前者还需要考虑诗歌的表现手法(联想、想象、对比、衬托、象征等),甚至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 上片以悲欢两种不同梦境反映相思之情。“人间”三句,回想之前两人依依难舍的惜别场面,匆匆几年过去,相会仍是无期。看到“翦翦寒花小更垂”的蜡梅,相思之情,悄然而生,然思而不见,就只能在梦中寻觅。“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小窗之下,伊人几度进入词人的梦境,仿佛当年两人携手出游,其乐融融。“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今夜伊人未曾入梦,词人只好在凄凉的庭院中独自徘徊寻觅,仍一无所见,不禁悲从中来,以致寒气侵入衾被,也感觉不到。两种梦境相比,前者能给予暂时的安慰,后者却带来无限的伤感。梦境,本来是虚无缥缈的,词人正是借此进一步诉说别后对伊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下片“湿红”三句,薄薄香笺,和泪写成,而无限伤心往事,尽在其中;所恨的是书已成而信难通,于是想起伊人当年弹筝情状,此时玉颜既不可见,那宝筝也踪影全无。“雁”字既可理解为筝柱,亦可理解为传书的飞鸿。“俊游”几句,通过回忆透露内心的惆怅和伤感,泛舟同游的旧约已难以实现,这种悲苦的心事也只能深埋于自己的心底了。“歌罢”两句,眼下冬将尽而草已青,春草萋萋归期何时?一种惆怅迷离之感弥漫心头,无人与说。结尾两句,总收全词,梦已醒,人不归,泪下沾襟,是既恨相见之难,兼以自叹漂泊,自伤身世。
[白话诗歌] 世间离别总是相会无期,今日看到梅花,心底忽然涌起对你的思念。分别之后,你我几度在梦中相会,如同当初未曾离别时那样携手同游,而今我却连梦中都不得见你,只好独自徘徊在庭院,连寒气侵被也不自知。
我将愁怨写在纸上,泪水打湿了红笺,但我却见不到你当初弹筝的笑颜,也看不到传书的鸿雁。当初你我同游的巷陌,如今仍有古木沐浴在斜晖中,却独独少了你。当年泛舟同游的旧约已难以实现,空余心底的慨叹。又见芳草萋萋,唱着淮南春草赋,想到自己独自飘零异地,不禁泪满襟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