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8.00 KB
  • 2021-06-03 发布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创新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创新学校2019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至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1. 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A. 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 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 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D. 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2. 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 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 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D. 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B. 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体现,与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有很大关系。‎ C. 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存在推向趣味。‎ D. 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就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再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C项,“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的外在原因,根据原文第一段“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这句话可知,本项应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内在原因的一项。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 A项,“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表述有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不是“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应为“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 B项,“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表述有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根据原文,并不是他们“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而是“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 C项,“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述有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应该是“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A项,“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根据原文“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应是当代文学;‎ C项,“坚持把叙事从存在推向趣味”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D项,“说明下苦功夫创作,就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中“就能”说法太绝对,文章第三段说“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意思是说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像老舍下的这样的苦功,仍然可以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也就是“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 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被称为老龄化社会。19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在部分国家出现。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此后,瑞典、挪威、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步入老龄化。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逐渐向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2015年,全球有6.17亿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预计到 2020 年,13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到2050年全球将有16亿老年人,届时将有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有39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28%以上。‎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2002年联合国在马德里召开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化马德里政治宣言》。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摘自《全球老龄化状况及其应对策略》)‎ 材料二:‎ 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态势,2017—2021年 年份 新增出生人口(万人)‎ 总出生人口(万人)‎ 总和生育率 ‎2017‎ ‎339.9‎ ‎2019.9‎ ‎1.97‎ ‎2018‎ ‎463.8‎ ‎2188.6‎ ‎2.09‎ ‎2019‎ ‎402.8‎ ‎2077.3‎ ‎2.04‎ ‎2020‎ ‎352.8‎ ‎1935.8‎ ‎1.96‎ ‎2021‎ ‎160.2‎ ‎1689.1‎ ‎1.77‎ 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21世界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材料三:‎ ‎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首次超过10%;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两亿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4.87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的四分之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00年—2005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22%,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2050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的的四分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留下来的大多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 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同时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摘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率会有短暂上升,不过很快又回落到较低水平,生育率的短暂上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十分有限。‎ B. 人口生育率的提高能使老年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老年人口数量不会下降,因此,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 C. 应对、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不只是短期内改变人口结构,还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设计综合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D. 尽管用提高生育率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就开始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已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B.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增多,不仅带来了我国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更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 C. 养老配套设施不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D. 中国在全球老龄化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中国是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6. 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答案】4. D 5. D ‎ ‎6. (1)绝对规模大,增长速度快;(2)失能化、高龄化趋势不断加剧;(3)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4)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D项,“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错误,依据材料二“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可知,效果上是“无法缓解”,故D项“遏制”和“最有效的”都是错误的。‎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点是否颠倒等。‎ A项,“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故A项扩大了范围;‎ B项,“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错误,材料三第二段“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故A项张冠李戴,且扩大了范围;‎ C项,“这是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错误,依据材料三第二段“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可知,C项因果颠倒。‎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相关的方面和特点,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 分析原文,材料集中在材料三第一段。从1999年到2053年老年人的数量不断攀升和“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的四分之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可知,说明绝对规模大,增长速度快;‎ 依据“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说明失能化、高龄化趋势不断加剧;‎ 依据“留下来的大多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可知,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 依据“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可知,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 ‎【点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谎言之境 ‎(以色列)埃德加•凯里特 罗比第一次撒谎是在七岁那年。‎ 当时,妈妈让他帮自己去买包香烟。但罗比却给自己买了个冰激凌,并把找的零钱藏到了他家楼下花园里一块白色的大石头下。回来后罗比撒谎说:有个红头发、缺了颗门牙的男孩在街上打了他,抢走了钱。他妈相信了。从此以后,罗比撒谎上了瘾。这些谎言各种各样、无奇不有;缺胳膊断腿的、生病的、杀人的、偷东西的。他随口编出,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遇到它们。‎ 整件事是从一个梦开始的。梦里,母子俩坐在一块草席上,四周一片白色世界,只有一台泡泡糖自助机立在旁边。只要往机器投币口投入硬币,转动把手,就会出来一粒泡泡糖。他妈说,她在阴间实在呆不下去了,什么也没有:“你得给我买粒泡泡糖。”罗比手忙脚乱在衣服口袋翻找了一通,但一无所获。“我一点钱也没有,妈。”‎ ‎“那块石头底下,你找了吗?”他妈紧紧抓着他的手说。‎ 然后,罗比就醒了。那天是周六凌晨五点,外面一片漆黑,但他还是驾车去了儿时所住的地方。他们搬走已有二十年了,奇怪的是,那块石头还在这里。罗比搬开石头,没有硬币,只见一个西柚大小的地洞,往外透着亮光。‎ 罗比把整条胳膊都伸进了洞里,摸到冷冰冰的金属,感觉像是个把手——泡泡糖自助机的把手。罗比使劲转了一下,他就出现在了这里。‎ ‎“这里”跟他的梦境一模一样:无边无际的白色、一台泡泡糖自助机和一个相貌丑陋的红头发小鬼。小鬼恨恨地踢了他小腿一脚。罗比随之跪倒在地,痛得浑身乱扭。“你是谁?”“我?”那小鬼坏笑着回答,“我是你撒的第一个谎啊。”这一笑,让罗比发现那小鬼缺了颗门牙。‎ 罗比挣扎着站了起来,红头发小鬼早已不见。罗比仔细打量了一番那台泡泡糖自助机。他手忙脚乱地从衣服口袋翻找零钱,但猛地记起,那小鬼抢走了自己的钱包。‎ 罗比茫无目的地往前走去。走了一会,他看到一条德国牧羊犬站在一个瘦骨嶙峋的老头身边。那老头装了只玻璃义眼,没有双臂。那条狗吃力地用两条前腿拖着瘫痪的后半身,向他挪过来。罗比一眼就认出来,它正是自己的谎话中被车撞了的那条狗。但那个骨瘦如柴的老头,罗比不知道他是谁。‎ ‎“我叫伊戈尔。”老头道,用钩状义肢拍了拍罗比的肩膀。“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我是别人的谎话。”罗比真希望当初撒谎时,自己没有说得那么残忍。那样的话,那条狗就能少受一点痛苦了。‎ 罗比再也没回过那个地洞,但他仍然继续撒谎,但这些谎话里没人伤害谁,也没人残废或死于癌症。有天上午,他无意间听到会计部的娜塔莎对领导说,她叔叔伊戈尔心脏病发作了,她要请假去看他;她叔叔没了老伴,又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双臂。‎ 领导立刻准了娜塔莎的假。罗比跟随她下了楼,来到她的车子前。‎ ‎“你的谎话——刚才——说的那个,”罗比结结巴巴地回答,“我认识他。”‎ ‎“你跟了我一路,就是为了指责我?”‎ ‎“不,”罗比回答,“我不是要指责你,我也经常撒谎。不过,你说的那个伊戈尔,我见过。请恕我实话实说,你对他太残忍了。”‎ ‎“你能让开吗?”娜塔莎冷冷地打断他。‎ ‎“我知道我的话荒唐,但我能证明给你看,”罗比继续说,“你以前肯定编了个什么故事,说他失去了一只眼睛,对吧?”‎ 娜塔莎一怔:“你怎么知道?”‎ ‎“要是你愿意的话,我可以带你去见他。”‎ 他们来到那个花园。罗比搬开那块石头,把整条胳膊伸进地洞里,伸出另一只胳膊,说:“抓紧我的手,我要转动把手了。”‎ 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伊戈尔。伊戈尔面色蜡黄,冷汗淋漓。娜塔莎哭了起来,向他请求原谅。这个伊戈尔不仅是她编的谎话,还是她的叔叔。不过,伊戈尔安慰说,她不用感到愧疚,因为比起火车相撞、持枪抢劫,这次的心脏病算不了什么。回到泡泡糖自助机那里,罗比投进一枚硬币,然后抓住娜塔莎的手,转动把手。‎ 一回到花园,娜塔莎发现自己手里拽着一个金色心形小饰物。“你知道吗?”她说,“我本来要跟朋友去西奈玩几天的。但我不打算去了。我想明天回来照顾伊戈尔,你愿意跟我一起吗?”‎ 罗比点了点头,但知道自己要想跟娜塔莎一起来的话,又得向公司撒谎了。他不确定这次该编个什么谎言,只知道应该编个充满鲜花和阳光的快乐谎言。‎ ‎7.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作品用形象的语言、奇特的情节、精巧的构思,讲述了关于谎言的故事,文末给谎言以“鲜花”“阳光”“快乐”这样的修饰,表现出了人性之美。‎ B. 从第一次撒谎起,罗比就对此上了瘾,直到娜塔莎邀请他一起照顾伊戈尔时,仍没改掉这一毛病。他认为只要是出于善意就可以编造谎言。‎ C. 在地洞里,当罗比准备掏钱为妈妈买泡泡糖时,被相貌丑陋、缺了门牙的红发小鬼踢倒在地,又被抢了钱包,这个情节照应了他第一次撒谎的内容。‎ D. 一些特定事物,如梦境和地洞里的景象、泡泡糖自助机、那块石头等的反复出现,使梦境和现实有机结合,推动了情节发展,也使情节更具合理性。‎ ‎8. 从文中看,罗比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9. 这篇小说后面的娜塔莎的情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意识到谎言成真。自己编造的惨状都成为现实。②深受撒谎之害。罗比被打被抢。③本人具有侧隐之心。罗比看到惨状后悔。④看到别人的谎言还在继续,促使他去帮助这些编造谎言的人,实现从“小我”向“大我”转变。 ‎ ‎9. ①从主旨上看,紧扣文题“谎言之境”,说明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有助于表现主旨。②从结构上看,使前文有关伊戈尔的情节有了着落,情节更加完整。③从人物形象上看,有助于表现人性善良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 项,“他认为只要是出于善意就可以编造谎言”错误。这时,罗比的思想已经转变了,他意识到谎言的危害。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小说中罗比的转变原因,从文中看,主要体现在以下情节:“小鬼恨恨地踢了他小腿一脚。罗比随之跪倒在地,痛得浑身乱扭”概括出“意识到谎言成真”“深受撒谎之害”;“罗比真希望当初撒谎时,自己没有说得那么残忍。那样的话,那条狗就能少受一点痛苦了 “只知道应该编个充满鲜花和阳光的快乐谎言” ”概括出“本人具有侧隐之心”;“我不是要指责你,我也经常撒谎。不过,你说的那个伊戈尔,我见过。请恕我实话实说,你对他太残忍了”概括出“帮助这些编造谎言的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能力。对文章的情节注意分析伏笔和照应的关系,在前文的情节中或许对文章的结尾有所暗示;然后是人物的性格,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结局;还要考虑文章的主旨,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故事的结局;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对人物的命运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事件的结局。娜塔莎的情节在小说结尾部分,答题时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分析可知,伊戈尔看到娜塔莎还在继续说谎,促使他去帮助编造谎言的人,表现伊戈尔人性善良的一面,实现从“小我”向“大我”转变。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张居正,字叔大。嘉靖二十六年,成进士。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神宗即位,居正为首辅。居正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漕河通,居正以岁赋逾春发,水横溢,非决则涸,乃采漕臣议,督艘卒以孟冬月兑运,及岁初毕发,少罹水患。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俺答①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然持法严。公卿群吏不得乘传,与商旅无别。郎署以缺少,需次者辄不得补。时承平久,群盗猬起,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得盗即斩决,有司莫敢饰情。盗边海钱米盈数,例皆斩,然往往长系或瘐死②。居正独亟斩之,而追捕其家属。盗贼为衰止。时帝渐备六宫,太仓银钱多所宣进。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帝御文华殿,居正以给事中所上灾伤疏闻,因请振。复言:“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而皇上加意撙节③,于宫中一切用度、服御、赏赉、布施,裁省禁止。”帝首肯之,有所蠲贷④。卒,赠上柱国,谥文忠。‎ ‎(节选自《明史·张居正传》)‎ ‎【注】①俺答:明朝蒙古土默特部首领;②瘐死:囚犯在狱中病死;③撙节:抑制,节制;④蠲贷:免除租税、借放钱粮。‎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B. 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C. 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D. 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辅即”内阁首辅”,是明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主持内阁大政,拥有相对特殊的职权和地位。‎ B. 孟冬月指是农历十一月,中国古代常以伯、仲、季来定次序,孟相当于仲,这里指冬天的第二个月。‎ C. 互市是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此处指明朝与北方少数民族间的贸易往来。‎ D.‎ ‎ 六宫本指古代皇后的寝宫,后以六宫代指皇后,唐代不再专指皇后,而是泛指后妃,明清演变为东西六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居正做事果敢,同时讲究计谋。黔国公多次犯法,张居正提拔了他的儿子,并派他前去将黔国公逮捕归案。‎ B. 张居正改革陈规,方法行之有效他采纳漕臣建议,规定每年十月漕运,第二年年初完成,避开春季水患,结果使国家粮仓充盈。‎ C. 张居正加强吏治,执法严格有力。他制定法律考核官吏,规定公卿群吏不得乘坐驿车,对隐瞒盗情的官吏严惩。‎ D. 张居正主张节制,要求皇上垂范。他根据户部的账目陈述意见,让皇上知道入不敷出的情况,请求皇上时刻注意节约用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承平久,群盗猬起,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 ‎(2)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 ‎【答案】10. C 11. B 12. A ‎ ‎13. (1)当时太平久了,盗贼纷纷起来,有关官吏往往隐瞒这些事,张居正严厉禁止。‎ ‎(2)皇上爱民如子,而在外面的官吏们谋求私利背弃公义,剥削人民,欺骗皇上,应当依法强制约束。‎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 A项,“令以大小缓急为限”的主语应是“居正”,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B项,“误者抵罪”的意思是延误的要治罪,“自是”是时间状语,故其前应断开,排除B项;‎ D项,“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的意思是“六部和都察院批阅公文以及外出处理地方上的事务”,中间不宜断开,排除D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起初,六部和都察院批阅公文以及外出处理地方上的事务,曾经发生过长久搁置着不上报的情形。张居正命令根据事情大小缓急规定期限,延误的要治罪。从此以后,(这些官员)一切事情都不敢掩饰过失,政治风气整肃一新。句子可以断开为:初/‎ 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B项,“孟冬月指的是农历十一月”说法错误,“孟”相当于“伯”,所以“孟冬月”指的是冬天的第一个月,即十月。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并派他前去将黔国公速捕归案”说法错误,原文是“驰使缚之”,是另外派人去逮捕黔国公。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时”,当时;“承平”,指太平;“猬起”,纷纷起来;“有司”,有关官吏;“恒”,往往,常常;“讳”,隐瞒;“严其禁”,严厉禁止。(2)中的“外”,外面的;“诸司”,官吏们;“营”,谋求;“罔”,欺骗;“宜”,应当;“痛钳以”,依法强制约束。‎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居正,字叔大。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考中进士。(张居正)敢于承担重任,自认为是豪杰。神宗即位,张居正担任首辅。张居正把尊崇君主权威、考核官吏职责、信守赏罚制度、统一号令作为主要措施。即使远在万里之外,早上下达政令晚上就要遵照实行。黔国公沐朝弼屡次违犯法令,应当逮捕,朝廷大臣讨论起这件事感到为难。张居正提拔任用他的儿子,又派人策马疾行前往捆绑沐朝弼,他不敢有所举动。被捆绑到朝廷后,沐朝弼请求宽免死罪,被押到南京禁锢。漕粮河道开通以后,张居正因为每年运粮数额到了第二年春天还没有完成,遇到水灾泛滥,不是决口,就是河道干涸,于是采纳漕运官员的建议,督促运粮士兵在每年十月开始将粮食装运,到第二年年初就已发运完毕,减少遭受水灾的损失。这样执行的时间久了,国家仓库里粮食充足。(张居正)又制定考成法来考核官吏政绩。起初,六部和都察院批阅公文以及外出处理地方上的事务,曾经发生过长久搁置着不上报的情形。张居正 命令根据事情大小缓急规定期限,延误的要治罪。从此以后,(这些官员)一切事情都不敢掩饰过失,政治风气整肃一新。张居正喜欢建立功业,能用智谋权术驾驭下属。俺答在边塞(与明朝)和平相处,很长时间没有入侵为害。只有小王子部众十多万人,因为没有获准互通贸易,多次入侵。张居正用李成梁镇守辽,威继光镇守蓟门。李成梁奋力作战击退敌人,因战功多被封为伯,而戚继光的守备设施也很完备。张居正信任重视他们,(于是)边境安然无事。然而(张居正)执法特别严厉。公卿大臣和一般官吏都不得乘坐驿站的车马,和往来的商人旅客没有区别。郎官职位由于数额减少,需要依次递补的人总是得不到补缺。当时太平久了,盗贼纷纷起来,有关官吏往往隐瞒这些事,张居正严厉禁止。隐瞒贼情不上报的,即使是奉公守法的官吏也一定罢免。抓到盗贼马上斩首处决,有关官吏都不敢掩饰实情。偷盗沿海边境钱米超过一定数量的,按条例都要斩首,然而过去往往是长期关押或者病死在狱中。唯独张居正立刻处斩他们,而且追捕他们的家属。盗贼因此衰减止息。当时皇帝的六宫嫔妃逐渐增多,国家仓库的银钱多被无节制地大量支用。张居正就趁着户部上报皇帝审查的账目时陈述,说每年入不敷出,请皇帝(将户部的账目)放在座案边,经常看一看以提醒自己,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支出的限度,削减不必要的开支。皇帝到文华殿,张居正将给事中呈上的灾伤奏疏告诉皇帝,乘机请求赈济。又说:“皇上爱民如子,而在外面的官吏们谋求私利背弃公义,剥削人民,欺骗皇上,应当依法强制约束。皇上要注意节制,对宫中的一切用度、衣服车马、赏赐、布施,(有的要)削减节省,(有的要)禁止。”皇帝点头同意,有所减免。张居正去世,被赠予上柱国封号,谥号文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孟浩然①‎ 李 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②,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③,迷花不事君。高山④安可仰,徒此揖清芬⑤。‎ 注:①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早年仕途失意,后隐居。诗中孟夫子指孟浩然。②轩冕,荣华富贵,仕宦。③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④高山,即”高山仰止”。⑤清芬,清高,芬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的“风流”指孟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它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 B. 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这一联有提纲挈领、总领全诗的作用。‎ C. 中间两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 D. 整首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示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 ‎15. 诗中的第二联一“弃”一“卧”可谓形象生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14. A 15. ①“弃”:抛弃;“卧”:躺卧。②一“弃”一“卧”,形象地描写出诗人年轻时抛弃功名、年老后寄情山水的生活。③活画出孟浩然宁弃仕途而选择隐逸的风神散朗形象,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孟浩然的高风亮节的仰慕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首联中的‘风流’……它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说法错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是首联的“爱”。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炼字能力。这种题 答题步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首先解释本字的字面意思,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本题题目是“诗中的第二联一‘弃’一‘卧’可谓形象生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妙处”,第二联“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作者集中笔墨刻画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红颜”对“白首”,当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轩冕”对“松云”,则象征着仕途与隐遁,象征着富贵与淡泊,前者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后者虽有人表示倾慕,但未见有几人能守本持一。孟浩然不同。他拋弃了功名富贵,便安心林下,终日与劲松白云为伍。自少至老,心志如一。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孟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这里,一“弃”一“卧”,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孟浩然对人生所作出的抉择。其欲摆脱世俗羁绊的高风亮节,其迷恋山水的自得之貌,呼之欲出,形神毕现。根据以上分析,按照炼字题答题步骤组织答案作答即可。‎ ‎【点睛】炼字题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 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借助神话和通过描写波涛滚滚的回旋的急流来突出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追述了曹军攻破荆州、沿江而下的景象,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英雄的志得意满。‎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地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2).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 酾酒临江 (4). 横槊赋诗 (5). 千呼万唤始出来 (6). 犹抱琵琶半遮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逆折、酾、槊、赋、犹、遮。‎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9年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丰富多样的人物类型、温暖深情的故事讲述,唤起了无数观众的家国情怀与时代记忆。影片选取了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中七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带领着观众 新中国成立、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经典时刻。这一个个被历史镌刻、被国人铭记的瞬间,抒发着新中国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的伟大历程。‎ 面对如此高昂宏大的礼赞主题,影片 地以小见大,塑造了身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如香港回归仪式升旗手、备飞护航女飞行员、上海里弄小男孩、北京出租车司机。他们默默无闻而又矢志不渝地将“小我”的人生篇章,无私地 共和国的“大我”华章中。他们所承载的时代精神,( ) ,也生动地表达着“历史是人民写就的”价值主题。在慨叹与唏嘘中,影片赋予了历史温暖人心的热度,让不同代际的观众可以从各自的生命体验出发,在我和时代、我和祖国的记忆唤醒与情感共鸣中,获得思想的 。‎ ‎17. 依次填进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领略 标新立异 融入 净化 B. 重温 别出心裁 融入 升华 C. 领略 别出心裁 融合 净化 D. 重温 标新立异 融合 升华 ‎18.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被历史镌刻、被国人铭记的一个个瞬间,抒发着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B. 这一个个被历史镌刻、被国人铭记的瞬间,见证着新中国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的伟大历程。‎ C. 这一个个被历史镌刻、被国人铭记的瞬间,见证着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D. 这一个个瞬间被历史镌刻、被国人铭记,抒发着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凝聚成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隔”的坚强信念,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B. 历久弥新,穿越时空,凝聚成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隔”的坚强信念 C. 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凝聚成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隔”的坚强信念 D. 凝聚成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隔”的坚强信念,历久弥新,穿越时空 ‎【答案】17. B 18. C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领略”指品味、欣赏。“重温”指复习、回想。从语境看,上句说唤起观众的记忆,七个瞬间都是观众熟知的经典场景,此处用“重温”为宜;‎ 第二处,“标新立异”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别出心裁”指想出某种新巧的与众不同的主意或办法。这里强调影片以小见大的办法新奇,用“别出心裁”为宜;‎ 第三处,“融入”侧重于进入,后者为主体;“融合”侧重于不同事物的汇合。因全句涉及个体与国家关系,且句末有“中”,此处只能用“融入”;‎ 第四处,“净化”主要是清除不好的或不需要的。“升华”比喻境界提升。根据语境,不能说观众原本思想不好需要净化,而是在观影后思想境界提升,所以用“升华”。‎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划线句子“这一个个被历史镌刻、被国人铭记的瞬间,抒发着新中国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的伟大历程”,存在着“抒发……历程”的搭配不当和“强起来、富起来”的语序不当。‎ A项,“抒发”和“历程”搭配不当,可把“抒发”改成“见证”;‎ B项,“强起来、富起来”语序不当,应该是“富起来、强起来”;‎ D项,“抒发”和“历程”搭配不当,可把“抒发”改成“见证”。‎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仔细阅读括号所在的语段,‎ AD项,从后文“表达着……主题”句式看,“凝聚成为……信念”与其结构相同、语意连贯,故排除A和D;‎ B项,“穿越时空”侧重于经历时间变化,“历久弥新”侧重于经历时间变化的结果,故“历久弥新”在“穿越时空”后,排除B。‎ 故选C。‎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不含标点符号)。‎ 中国文字寻常所用的不过一二千字。初看去似乎只要认识了这一二千字就可以看懂一般普通的文字了,其实不然。中国常用的文字数目虽有限,________。例如“轻”“重”两个字是小学生都认识的,但和别的单字拼合起来,可以造成很多词,如“轻率”“轻浮”“重要”“郑重”等。这些词当然和原来的“轻”字和“重”字有关联,可是每个词的意义、情味并不一样。______,词典不能帮什么忙。这并不是词典不好,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词不但有意义,还有情味,后者完全要靠自己去体会。____________,可是情味大大不同,“现代青年”“现代女子”并不就是“摩登青年”“摩登女子”的意思。‎ ‎【答案】 (1). ①可是拼合起的词却很多 (2). ②要体会这些词的意义和情味 (3). ③例如“现代”和“摩登”意义差不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本题,第一处,根据前文“初看去似乎只要认识了这一二千 字就可以看懂一般普通的文字了,其实不然。中国常用的文字数目虽有限”以及后文“例如‘轻’‘重’两个字是小学生都认识的,但和别的单字拼合起来,可以造成很多词,如‘轻率’‘轻浮’‘重要’‘郑重’等”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可是拼合起的词却很多”意思的句子;第二处,根据前文“这些词当然和原来的‘轻’字和‘重’字有关联,可是每个词的意义、情味并不一样”以及后文“词典不能帮什么忙”可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要体会这些词的意义和情味”意思的句子;第三处,根据后文“可是情味大大不 同,‘现代青年’‘现代女子’并不就是‘摩登青年’‘摩登女子’的意思”可知此时是举例说明“现代”和“摩登”意义差不多,但是“情味”却大大不同,所以此处填写表示“例如‘现代’和‘摩登’意义差不多”意思的句子。‎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写句子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等;(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历时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务,2019年10月23日返回广州。其在西太平洋与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实施了多波束地形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洋重力测量等多种手段调查工作,克服恶劣海况、补给匮乏、设备故障等重重困难,获取了丰富的深海地质样品及海洋地球物理数据。‎ ‎【答案】“海洋六号”船完成本轮深海大洋科考,用多种调查方式获取了丰富样品和数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语段,整体把握语段大意,然后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本题的语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为第一句,“海洋六号”船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务返回广州。剩下部分为第二层,写“海洋六号”在西太平洋与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实施了多波束地形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洋重力测量等多种手段调查工作获取了丰富的深海地质样品及海洋地球物理数据。然后再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的主要信息用简练、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表达时注意字数要求——不超过5 0个字。‎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边是方唐先生1993年创作的漫画作品《欲》,该作品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画面的人为了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不惜把自己的头颅垫在了自己的脚下。为了得到果子,而践踏了头颅,抛弃了思想与尊严……‎ 这得与失给人惊警,给人诸多联想与思考;而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呢?请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不能只重物质而抛弃精神 漫画中的人得到了果子却失去了思想与尊严,他的得与失颇引人深思:生活中人们不能只重物质而抛弃精神。‎ 当下,面对金钱、物质的诱惑,很多人可能会迷失方向,甚至失去自我。1950年,美国作家福克纳以《喧哗与骚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然而此时的他早已被金钱拖累的失去了创作能力。福克纳不善于理财,加之妻子又崇尚奢华,财政情况如一团乱麻。为了拜托负债,他不得不与财大气粗的好莱坞签约,为他们写剧本,尽管获得了丰富的收入,却丧失了宝贵的自由。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写出了《马丁·伊登》后,声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在加利福尼亚建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然后,当他拥有了这一切后,厌倦,空虚,失落和无聊也接踵而至,最后他被这些金钱所带来的客人给弄疯了,开枪自杀却成了他解脱的方法。‎ 诺贝尔曾说过:“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过多了,它就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在金钱物质面前,我们更应该学会把握自己,不让心灵被诱惑蒙蔽。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金钱之外还有许许多多是金钱买不来,物质比不了的东西。坚持自己,拒绝诱惑,也许它们会使你得到更多。‎ 当然,能够坚持自己,拒绝诱惑的人也比比皆是。四十年代的中国,经济大萧条,物价飞涨,就连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一家几口也以稀粥度日。美国人攻击中国人不知好歹,恩将仇报。朱自清虽然过着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的劳累,也毅然地在声明上工工整整写了“朱自清”三个字。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愿意购买美国救济粮,甚至在死之前还不忘叮嘱妻子要拒绝美国救济粮。朱自清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拒绝物质享受,不放弃自己尊严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尊敬与学习。美国的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世界首富,但是面对金钱,他没有被诱惑,而是用这些金钱为社会创造更大更多的价值。比尔盖茨说过“当你拥有一亿美元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在金钱物质的诱惑面前,很多人都不会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 一位哲人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欲望的种子,周围的物质肥料越丰沛,它就会越发地生长得不可抑制。”‎ 尤其是在如今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更不要为了追求物质而荒芜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解析】‎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漫画类作文,漫画类作文一般由图画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审题中首先要看懂构图,包括漫画的形象(人、物)、布局(上下左右)、细节(夸张性的表情、动作、语言)等;然后注意标题及相关文字。最后,要透过夸张解读其现实意义,联系社会生活,上升到理性思考,挖掘出人生、社会的规则或哲理,揭示其寓意。本题结合漫画后的文字就可以读懂漫画的内容和寓意。漫画的内容为画面的人为了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不惜把自己的头颅垫在了自己的脚下。由材料提示语“这得与失给人惊警,给人诸多联想与思考”可知方唐的《欲》,反映当下社会只求获取(物质)而放弃思想、不要尊严的现象,让人们由此思考“得与失”的问题,即为了得到果子(物质),而践踏了头颅,抛弃了思想与尊严(精神)。这是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和精神的二律背反,方唐用诙谐的漫画语言批评社会,考察世道人心,同时揭示了人类发展历程中重物质、轻精神的误区。结合以上思路立意即可。‎ 立意:1、不要一味为了获取而丢弃思想、不要尊严 ‎2、不能只重物质而忽视精神 素材: 1、、2010年4月28日,“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公布。中国着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毫无悬念地位居“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之首。主办方给他的评词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当得知自己名列“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之首后,袁隆平依然带着宽厚的笑容说:“对我来讲,上了太多的排名榜,也对各种排名失去了兴趣,却唯独看重这个排名榜。因为,主办方给我的评词,对我大辈子做了一个较为准确的总结。虽然财富可以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而要让心灵真正富裕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所以,我对这个排名深感欣慰。”‎ ‎2、唐朝人刘禹锡可谓是精神生活追求之典范。他的《陋室铭》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亮,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黄光裕曾数次被评为“中国首富”。但取得商业成功后,他根本无暇也不愿回头构建自己的心灵大厦和道德天空,而一度沉溺于官商勾结和无道德环境的长袖善舞。因为出身贫寒和“原罪”心态,黄光裕虽然有百亿身价,但他的心灵是贫困的。 中国像黄光裕这样拥有巨额财富数字内心却十分赤贫的人非常多,这样的富豪是不能算真正富豪的。但我们的社会,现在就是迷恋这样的富豪,这不是不说是个时代的“杯具”。在一个经济财富得到不断累积而心灵财富得不到张扬的社会,会造成很多畸形的社会问题。‎ ‎4、热播剧《老大的幸福》、毕淑敏《破译幸福密码》由范伟主演并监制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在央视一套开播后,当天收视率高达5.03%,创下今年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段首播集的历史最高。剧中笑中含泪的感动,简单幸福的老大,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而傅老大四个弟妹到底是否幸福,也如猜谜一般引人深思。电视剧中,傅老大的四个弟妹有房地产大亨、官迷、房奴、股疯,都是外表光鲜的人物,但他们的生活却充满着压力、紧张、迷茫和无意义。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寻求满足的都是病态的欲望,这种远离生命本源的欲望好像一个无底洞,永远无法满足。剧中佳佳有一句名言,说追求身外之物的人都是奴隶,再光鲜都是不幸福的。傅老大的四个弟妹正是因为心底的迷茫、空虚,才会缺乏幸福感和满足感,才会不择手段地追求不属于他们的权力和钱财。这是一种神经症性的病态欲望,即便拥有再多权钱,也填不满欲望沟壑,反倒作茧自缚。‎ ‎5、钱学森 精神和物质是对立统一、密不可分的。我们怀念五六十年代人的精神风貌,但我们绝不愿回到那个时代的物质生活中去。同样,当我们今天生活在相对物质丰富的年份,人们又是多么想望那份曾经拥有的精神家园!有了物质基础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因为经济充裕了,人们可以求知求学,可以知书达理,可以乐善好施。但物质丰富也容易带来享乐、攀比、仇隙。这种时候非常需要有好的社会环境和精神引导。依钱学森老人的家世,他尽可以享受锦衣美食的生活,甚至可以在大洋彼岸做着无数人羡慕的科研工作。而他却选择了报效祖国,而且是要冲破各种阻挠、迫害的漫长之旅。当他融入祖国,看到那一代伟人以身作则,亿万人民精神饱满地为新中国建设而忘我奋斗,钱老被中国的领袖和人民的精神感染着。而今,他又感染了我们无数人。‎ ‎6、陶行知先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个富家子弟,一个洋学生,物质可谓丰富也;一个金陵大学毕业,一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资格可谓出类拔萃也。但他——陶行知却在农村晓庄办起了学校,为平民的前途、未来、希望着想。他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把物质与财富贡献出来,把身心贡献出来,把思想贡献出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人们看到了陶行知的伟大之所在——“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为什么他没有躺在物质的枷锁下?为什么他没有仅仅享受物质的奢华?因为境界,因为他理解人生的意义,因为精神可以超出生命的所在。‎ ‎7、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通往幸福最错误的途径,莫过于享乐、乐利和奢华生活。”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富足本无可厚非,但这并不能给我们真正的幸福感。‎ ‎8、名言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荣辱》‎ 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过多了,它就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 当你拥有一亿美元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比尔·盖茨。‎ 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泰戈尔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塞涅卡 结构:开头由漫画内容引出观点“生活中人们不能只重物质而抛弃精神”,然后结合福克纳、杰克·伦敦的事例先从反面阐述重物质轻精神的错误做法;然后再结合朱自清、比尔盖茨的事例从正面阐述重精神轻物质的意义;结尾回扣观点“人们不要为了追求物质而荒芜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