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4.55 KB
  • 2021-06-03 发布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 3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分析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特点。 2. 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优美、精警的语句蕴含的深厚意味。 3. 结合作家思想、创作风格及时代背景,探究作者在“颂秋”中寄托的眷恋和落寞之情。 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重点 1.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 1. 体会作者对故都 的 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 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的深层内涵。 重点难点 课前预习 一、扫除生字 ① 混(   )沌 ②潭 柘 (  )寺 ③ 驯 (  )鸽 ④一 椽 (  )破屋 ⑤平平 仄 (  )仄 ⑥ 歧 (  )韵 ⑦ 颓 (  )废 ⑧散文 钞 (  ) ⑨ 廿 (  )四桥 ⑩普 陀 (  )山 答案: ① h ù n  ② zh è ③ x ù n  ④ chu á n  ⑤ z è ⑥ q í  ⑦ tu í ⑧ ch ā o ⑨ ni à n  ⑩ tu ó 二、阅读思考 1. 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 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味?试用简短的词句各 拟一个小标题。 3. 文章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6—1945 ),原名郁文,浙江 富阳人。现代 小说家、散文家 。 1913 年 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 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 品的熏陶。后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与郭沫若、成仿吾等 组织了“创造社” , 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 大学任教。 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全 面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 传抗日。后流亡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1945 年 9 月 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52 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 革命烈士。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 《 春风沉醉的晚上 》《 薄奠 》《 迟桂花 》 等,中篇 小说 《 出奔 》《 她是一个弱女子 》《 迷羊 》 等,短篇小说集 《 沉沦 》 等。 写作背景 20 世纪 30 年代,郁达夫曾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 文艺活动并进行文学创作。郁达夫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那里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期间,郁达夫的确 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但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 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 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 多游记。 1934 年,郁达夫“不远千里”从 杭州 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 写下了 本文。 课文探究 1.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这句话运用 排比 ,直接 点明 了故都的秋的特点: 清、静、悲凉 。这个句子是 文眼 ,统领全篇,同时也为文章 奠定 了 感情基调 。 2. 如何理解文中“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的含意。 答案:示例 这句话从 反面设喻 。赏名花、品名酒的最佳状态分别是含苞待放、半醉微醺的状态,但是,要领略真正的秋,则要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酣畅淋漓的状态。 3. 作者为什么单写“都市闲人”? 答案:示例 都市闲人“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懒散 之态毕现;“咬着烟管”,一个“咬”字,如特写镜头,生动传神地刻画出都市闲人的 闲适 形象;“ 上桥头树底去一立”,线条化地将 人物置于雨后背景之上。 作者不写上流社会显宦或文化名士,而写平民,是因为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表现出了作者的 平民意识 ,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希望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的 愿望 。 4. 品尝“秋的深味”,为什么要插入对写秋的 诗文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案:示例 因为这“秋的深味”,就是中国文人几千年品尝出来的,由欧阳修、苏东坡等诗人用笔墨抒发出 来的落寞人生的况味。作者以此 营造 一种 文化氛围 ,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 都”的题旨暗合。 从行文章法上看 ,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 显示 出作者深厚的 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 5. 作者写北国之秋,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 答案:示例 本文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 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 抑 彼扬此 。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表达 作者对 故都之秋的热爱 。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年了”)。 内容小结 1. 结构图解 2.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作者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赞美及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的心情。 深入探究 1. 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答案:示例 ① 作者选取了故都的秋的 富有特征 的景物。 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很高的碧绿的 天色 ”,听到的“青天下 驯鸽 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 日光 ”,在破壁 腰中的 “牵牛花” , “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 秋草 ”,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 “落蕊” ,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 秋蝉 的衰弱的残声”,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 秋雨 ”以及雨后话秋凉的 “都市闲人” ,北方的 “枣子树” 和其他的 鲜果 ,等等。 ② 写出了故都的秋的 “清”“ 静”“ 悲凉” 的特点。 “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 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主观感受为主。 2.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 ①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给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 静”,却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 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 层主观感情色彩。 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 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在破壁腰中,静 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并没有因为作者的 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去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 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 进了故都之秋的“清”“ 静”“ 悲凉”之中。 ② 烘托、对比手法 。 作者除了直接叙述描写故都的秋外,还着意以南方的秋为写照,烘云托月似的映衬出故都的秋的浓度与特色。 如第 2 、 5 、 6 、 13 段,将南北的秋姿、秋色、秋味、秋意进行对比, 或以正衬反,或以反显正,或肯定中看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强肯定,运用多种句式,从侧面显示出了故都的秋的“量”与 “质”的特色来。表面上,作者好像闲情信笔,而实际上,作者正是通过这种间接手法将读者引入秋的里层,去体会那故都的秋味,去领会那故都的秋意,去思考那秋的人生。 3. 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文中没有文字雕饰的痕迹,但每个词语、句式,却又用得恰 到好处。 用词上 ,名词,如“芦花”“ 柳影”“ 虫唱”“ 夜月”“ 钟声” 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以及“日光”“ 蓝朵”“ 飞声”等微观的 秋色、秋声,搭配得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的情感。再如 动词与形容词 ,看那北国的“秋”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 悲凉”,而南国的“秋”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 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形容词所代表的动态、特征使读者 感到平易亲切、酣畅明快。 在 句式的选择上 ,作者多用短句,但长短相间;多用整句 (尤其多用排比),但整散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 脱的风格。 如文章的后半部分从中外文人学士对“秋” 的那种“深沉”“ 幽远”“ 严厉”“ 萧索”的感触,引导读者领略“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接着笔锋一转,来了一大段对南国之秋的速写,以映衬 北国之秋的特色。这段“速写”中运用了多种句式,但仍以短句、整句为主,雅俗熔于一炉,特别能代表作者的语 言风格。 巧用排比句 ,增强感染力。 文中运用了许多并列的句子或短语,具有工整、雅致之美, 抒情味很浓,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如“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其中,“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排比,既有流畅的气 势,又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且“来得悲凉”比前面两句 更舒缓而深沉。又如“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这句话写对江南之秋的感受,两次运用排比,从不同角度说南国之秋无可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既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4. 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又有“悲凉”之情夹 杂其中呢? 观点一: 这与文章的主旨有关。文章开头写道:“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和“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它们正是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东西。通常,暮秋时节总会让人感伤,而故都的秋景本就充满了凄清、落寞之意,这也正契合了作者的心境, 故而作者的感情也会蒙上一层淡淡的秋意。   观点二: 这与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描写的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且是他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这种感受在当时整个散文创作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 课堂训练 1. 根据拼音填汉字。 ( d ù n )混(  ) ( s ī)(  )混 ① ( d ù n )愚(  ) ② ( s ī)(  )毁 ( tun )馄(  ) ( s ī)(  )哑 ( q í)(  )路亡羊 ( t í)(  )笑皆非 ③ ( j ì)(  )俩 ( d ì)屏息(  )听 ( q ǐ)(  )而望 ④ ( d ì)瓜熟(  )落 ( d ì)(  )结盟约 ( zh è)(  )木 ( xi ā o )祸起(  )墙 ⑤ ( tu ò) 开(  ) ( xi ā o )笙(  ) ( zh í)(  )骨 ⑥ ( xi ā o )(  )洒 ( xi à o )虎(  ) 答案: ①沌 / 钝 / 饨  ②厮 / 撕 / 嘶 ③ 歧 / 伎 / 跂 ④ 啼 / 谛 / 蒂 / 缔  ⑤ 柘 / 拓 / 跖 ⑥萧 / 箫 / 潇 / 啸 2.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使用的对错。 ① 这次考试的失败,对我来说,不过是 歧路亡羊 ,只要接受教训,成绩会上去的。 (  ) ② 耐心和勇气常能帮助我们去对付善于搅和的人,把事情一件件弄清楚,不让对方有 混水摸鱼 的机会。 (  ) ③ 近来,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对 鱼龙混杂 的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 (  ) ④ 我在家中是个羞涩内向的乖乖女,在学校老师和同学面前却是个 大大落落 、喜欢冒险的女孩。 (  ) ⑤ 文明焦虑上的极端情绪容易让人变得目光短浅,甚至 数典忘祖 。时至今日,一些人文化自卑的这道“心坎”还没有迈过去。 (  ) ⑥ 该片讲述了一个骄横的公司女老板被魔法变身为 13 岁的少女,一系列令人 啼笑皆非 的遭遇让她逐渐认识到自己以前的问题,开始改变自己。 (  ) ⑦ 他的笔试成绩名列前茅,但在面试时,表现出知识面窄、沟通能力差的情况,很明显,他只是把考试的五门课的知识掌握得 瓜熟蒂落 。 (  ) ⑧ 没想到,最近发生在荷兰的一起事故竟然是因为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严重的倒塌事故导致部分人员伤亡,真是 祸起萧墙 。 (  ) 答案: ① ×  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 途。不合语境。  ② √  ③ ×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句中是说校外培训机构的好坏不一,使用对象错误。 ④ √ ⑤ √ ⑥ √  ⑦ ×  瓜熟蒂落: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不合语境,应用“滚瓜烂熟”。 ⑧ ×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泛指内部发生祸乱。萧墙,照壁,借指内部。句中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3. 修辞运用。   比喻、排比、对比:(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 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仿写: 答案:示例 少年比起老年来,正像初升旭日之与垂落夕阳,白纸 一张之与经典一部,骏马飞奔之与老骥稳行,初春秧苗之与 金秋硕果。 课后作业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 )他在回忆祖父的遭遇时,不时拭泪,致辞时一度因情绪      而中断。 ( 2 )他在拿下首场比赛后接受现场采访时,      地夸奖起自己的太太和自己的团队的表现。 ( 3 )这位失独母亲自述说:看见像儿子的人,就会      地跟着,真希望那人就是自己的儿子。 A. 不能自已  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 B. 不由自主  不能自已  情不自禁 C. 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  不能自已 D. 情不自禁  不能自已  不由自主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 南甜北咸”虽然是个笼统的说法,但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我国饮食文化地区差异的明显特征,也反映人们的 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B. 全民阅读的推动者与其强迫读者从手机刷屏转到纸质 阅读,倒不如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帮助读者提高阅读的质 量,为他们搭建优质的手机阅读平台。 C. 杭州西湖边武松墓坟头被撒满玫瑰花瓣的事件引发人 们热议,可是有趣的是,这座引来关注的武松墓并不是 水浒里的武松。 D.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以诗词为主题的大型全民 互动益智节目,其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富有新意,力求打造一席特色的文化盛宴。 3. 仿照下面一段语句的描写手法,以“春天”为描写对象写一 段话。要求:调动听觉和视觉,句式与例句大体一致。 例句: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 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 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仿写: 4. 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意思完整。 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南方的雨,下 得      、      、     、     。北方的雨,使 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南方的雨,使人想起     、      。我常想,莫非在“秦时明月汉时关”时,这北方的 雨与南方的雨就已经泾渭分明、性格鲜明了吗 ?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 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人们常用“秋风扫落叶”来形容温带地区秋天的景色。 你也许会为树叶的飘落而惋惜,但是,落叶恰恰是树木的 一种自我保护。①      ,尽量 减少水分养分的蒸腾,才能安全过冬。并且,植物的落叶 太多是叶背朝上,叶面朝下,②       。因为靠近叶面的栅栏组织排列紧密,且含有大量 的叶绿素,密度较大;靠近叶背的海绵组织排列疏松,叶绿 素较少,密度较小,所以当树叶落下的时候比较重的那面 就会朝下。不过一些松柏之类的树木因为叶片像针尖一 样,③      ,所以能保持常绿。 6. 右面是一幅摄影图片,请根据你对 图片意蕴的解读,发挥想象,写一 段文字。 要求: ① 在横线上填上一 个能够体现图片意蕴的词; ② 根据图片意蕴展开描写; ③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 法; ④ 不少于 60 字。 这是一只       的小鸟。 答案: 1. A   解析: “ 不能自已” , 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情不自 禁” , 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不 由自主” , 由不得自己 , 控制不了自己。从语境看 , 第( 1 )句 因横线前有“情绪”故不能用“情不自禁” , 否则重复 , 排除 C 、 D 。 第( 3 )句“失独”是悲伤的事情 , 不宜用形容感情“激动”的“情 不自禁”,排除 B 。 2. A   解析: B. 语序不当。“ 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状语语序不当, 应该放在“帮助读者”后,直接修饰句子谓语“提高”。 C.“ 武 松墓并不是水浒里的武松”搭配不当,应在“武松墓”后面加 上“的墓主”。 D. 暗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央视”,不是《中国诗词大会》,所以应在其前加上“央 视”。 3. 仿写:早晨起来,拿一只小凳,在小公园里一坐,你能看得到蜂蝶戏花的情景,听得到鸟雀呼朋引伴的叫声,从湿润的泥土中 感受到昨夜春雨润物的声息,或者在明媚的阳光中眯起眼睛,享受丁香花淡紫色的缕缕芬芳。 4. 缠绵 温柔 纤细 持久 洞箫牧歌 春花秋月  解析: 北方的雨与南方的雨泾渭分明,形成对比。所填内容一要符合南方的雨的特点,且要与北方的雨形成对比或对应;二要采用与北方的雨的特点相同的形式概括。 5. 示例:①(有些)树木唯有脱尽全身的树叶 ② 这是由叶子内部的特殊结构造成的(这跟叶面叶背的密度 不同有关系) ③损耗的水分养分特别少 6. 示例:自由 微风中,它独自站立,俯视着地面上的一切,目光 高傲而清冷。因为没有鸟笼的束缚,心之所向,双翅一挥,它 便可在天地间留下无拘无束的痕迹,去往梦想的远方。  解析: 首先要审读画面 —— 在广阔的天空下,一只小鸟独自静静地站在高高的线上。然后展开想象,这只小鸟在(打算)干什么呢?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注意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