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8.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学案

  • 4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08 小说类文本阅读 易错点1 鉴赏小说的情节 ‎ ‎ ‎1.【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战 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 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错因分析】A项考查小说开头的作用,同时也考查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小说中的“我”一般是线索人物,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起故事情节,同时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一般不是作者。B项是分析小说的语言技巧。E项是考查小说的主旨,本文应是揭示战争的残酷,并非是“表现民众的必胜信念”,有拔高之嫌。 ‎ ‎【参考答案】D C ‎ 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逃 离 ‎[加拿大]爱丽丝·门罗 ‎①这是个雨下得没完没了的夏天。早上醒来,你听到的第一个声音就是雨声,很响地打在活动房子屋顶上的声音。卡拉每次出门,都要戴一顶高高的澳大利亚宽边旧毡帽,并且把她那条又粗又长的辫子和衬衫一起掖在腰后。‎ ‎②来练习骑马的客人连一个都没有,虽然克拉克和卡拉夫妻俩没少走路。他们在能想起的所有野营地、咖啡屋里都竖起了广告牌,在旅行社的海报栏里也都贴上了广告。只有很少几个学生来上骑马课,那都是长期班的老学员,而不是来休假的成群结队的小学生。那一客车又一客车来参加夏令营的小家伙呀,去年一整个夏天两人的生计就是靠他们才得以维持的。即便是两人视为命根子的长期班老学员现在也大都出外度假去了,或是因为天气太差而退班了。该收的钱一个都不能少。有几个学员嘀嘀咕咕表示不满,以后就再也不露面了。‎ ‎③从寄养在他们这儿的三匹马身上,他们还能得些收益。这三匹马,连同他们自己的那四匹,此刻正放养在外面的田野里,在树底下四处啃草觅食。它们的神情似乎什么都懒得去管。雨暂时歇住了,这种情况在下午是会出现片刻的,也就是刚能勾起你的希望罢了——云变得白了一些,薄了一些,透过来一些散漫的亮光,它们却永远也不会凝聚成真正的阳光,而且一般总是在晚饭之前就收敛了。‎ ‎④卡拉已经清完了马厩里的粪便。她做得不慌不忙的——她喜欢干日常杂活时的那种节奏,喜欢畜棚底下那宽阔的空间以及这里的气味。现在她又走到环形训练跑道那里去看看地上够不够干,说不定五点钟那班的学员还会来呢。‎ ‎⑤可是上星期突然出现异象,树顶上刮过一阵大风,接着一阵让人睁不开眼睛的大雨几乎从横斜里扫过来。一刻钟以内,暴风雨就过去了。路上落满了树枝,环形跑道顶上有一大片塑料屋顶给扯落了。跑道的一头积起了一片像湖那么大的水潭,克拉克只得天黑之后加班干活,以便挖出一条沟来把水排走。‎ ‎⑥屋顶至今未能修复,克拉克只能用绳子编起一张网,不让马匹走到泥潭里去,卡拉则用标志拦出了一条短一些的跑道。‎ ‎⑦就在此刻,克拉克在网上寻找有什么地方能买到做屋顶的材料。他再也不去镇上的那家建材商店了,因为他欠了他们不少钱,而且还跟他们打过一架。‎ ‎⑧克拉克不单单跟他欠了钱的人打架。他上一分钟跟你还显得挺友好的——那原本也是装出来的——下一分钟说翻脸就翻脸。有些地方他现在不愿进去了,他总是让卡拉去,就是因为他跟那儿的人吵过架。‎ ‎⑨“你脾气也太火爆了。”卡拉说。‎ ‎⑩“脾气不火爆还算得上是男子汉吗?”‎ ‎⑪她还没提他跟乔依·塔克吵架的事呢。乔依·塔克是镇上的女图书馆员,把自己的马寄养在他们这里。那是一匹脾气很躁的栗色小母马,名叫丽姬。昨天她来骑过马了,当时正碰到她脾气不顺,她便抱怨说棚顶怎么还没修好,还说丽姬看上去状态不佳,是不是着凉了呀。她指责说这块地方简直就是垃圾场,出了这么多钱丽姬不该受到这样的待遇,于是克拉克说“那就悉听尊便吧”。乔依倒没有当即就把丽姬领回去,卡拉本来料想会这样的。可是原来总把这匹小母马当作自己小宠物的克拉克却坚决不想再跟它有任何牵扯了。自然,丽姬在感情上也受到了伤害,在练习的时候总是跟你闹别扭,你要清理它的蹄子时它便乱踢乱蹬。‎ ‎⑫不过让卡拉最不开心的一件事还是弗洛拉的丢失,那是只小小的白山羊,老是在畜棚和田野里跟几匹马做伴。有两天没见到它的踪影了。卡拉担心它会不会被野狗、土狼叼走了,没准是撞上熊了呢。‎ ‎⑬那些马匹看到卡拉穿过了环形跑道,便全都来到栏杆边上——显得又湿又脏,尽管它们身上披有新西兰毛毯——好让她走回来的时候能注意到它们。她轻轻地跟它们说话,对于手里没带吃的表示抱歉。她抚摩它们的脖颈,蹭蹭它们的鼻子,还问它们可知道弗洛拉去哪儿了。‎ ‎⑭格雷斯和朱尼珀喷了喷气,又伸过鼻子来顶她,好像它们认出了这个名字并想为她分忧似的,可是这时丽姬从它们之间插了进来,把格雷斯的脑袋从卡拉的手边顶了开去。之后,它还把她的手轻轻咬了一下,卡拉只得又花了些时间来指责它……‎ ‎(有删改)‎ 请以卡拉为中心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 ‎ ‎ ‎ ‎【答案】①卡拉与克拉克经营马场维持生计;②马场遭遇暴雨袭击,生意受挫;③克拉克与人为“敌”,卡拉心情糟糕;④卡拉与马进行情感交流。‎ 关于小说的情节 小说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分析小说情节必须注意小说情节的常见模式:‎ ‎①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②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 ‎【命题规律】‎ 小说阅读是高考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考的一种体裁,其题目一般有三种形式:概述情节;指出某一情节的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好处与合理性。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 ‎【备考策略】‎ 1. 熟悉高考,掌握规律。历年高考鉴赏小说情节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 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鉴赏小说情节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命题规律、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小说的情节结构有其特点,学生可在复习中选择一些符合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特点的小说来读,并通过强化训练,掌握论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提高分析能力。‎ ‎3.掌握鉴赏小说情节类试题命题规律及答题方法。具体有:‎ ‎(一)概括小说情节 ‎(1)设题方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答题步骤:‎ ‎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②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④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分析故事情节的作用 小说中的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答,“内容”即人物主题,“结构”即情节,要用小说的术语答题。‎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为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为后面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等等。‎ ‎(1)一般设题方式:‎ ‎①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综合问)‎ ‎②小说第X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单一问)‎ ‎③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单一问)‎ ‎④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综合问)‎ ‎(2)答题思路:‎ ‎①情节方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把……情节推向高潮,使……情节发生转折;情节戛然而止;情节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之中。‎ ‎②人物方面:突出了人物……性格(心理、情感)。‎ ‎③主题方面:暗示了……主题;突出(强化)了……主旨。‎ ‎(3)重点段落作用分类梳理:‎ A.小说开头段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①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B.小说结尾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①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⑥‎ 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小说中间某个情节安排的作用:‎ 针对小说中间某个情节安排作用的考查,也是近年来小说情节结构考查的重点。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 ‎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互相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作用一般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或是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或是发展了人物什么性格。‎ ‎(三)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 ‎(1)设题方式:‎ ‎①小说以这样结尾是否合适?‎ ‎②小说的结尾段能否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③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合不合理,或小说中这个情节换成另外一个情节合不合理。‎ ‎(2)答题步骤:‎ ‎①亮明自己的观点;‎ ‎②分条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理由;‎ ‎③紧扣文本进行论述分析。‎ 易错点2 鉴赏小说的人物 ‎ ‎ ‎2.【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母 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 ‎ ‎ ‎ ‎【错因分析】对于人物形象作用题,切忌泛泛而谈。一般要考虑这样几点:①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性格上对比差异)。②从对主题上:深化主题(次要人物性格与主题间联系)。③‎ 从对情节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站在次要人物角度推动故事发展)。④烘托气氛的作用。分点作答,方能使答案清晰明了,不遗漏要点。 ‎ ‎【参考答案】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人物的形象如何体现呢?首先,需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第三,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注意结合手法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湿漉漉的雨 陈 敏 学校位于远离村子的旱塬上,像一只搁浅在河滩上的破船。‎ 方培老师来的那天,天正下着小雨,两个男孩子流着鼻涕,满身泥巴,深一脚浅一脚地为他抬来了一桶水,放进他住的单间宿舍里。一路磕磕碰碰,桶里的水只剩下了半桶。水浑且黄,但一股暖流却蹿上来,瞬间温热了他冰凉的心。‎ 校舍原是一间被废弃的财神庙。三十多个流着鼻涕的孩子拥挤在一间屋子里,被香火熏黑的墙壁不时掉着土渣,四周结满了蛛网,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会冷不防弄下一大团灰尘,撒落在孩子们身上。‎ 第二天,方培阻止了孩子们为他轮流抬水,只接屋檐上的雨水洗脸做饭,还留下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和他一同分享村民们送来的玉米棒和山药蛋。‎ 这些风雨中成长的孩子一开始还真无法管束。上课说跑就跑,说是出去拉屎尿尿;八九岁了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多数呆若木偶,不吵不闹,不愿开口说话。方培来了个“逆水行舟”,他说,我要带你们上山去,不过,我不仅仅是让你们四处闲游,你们除了使用两条腿外,还要充分利用你们的眼和耳,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 方培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东面的一处山坡,那里生长了茂密的野花野草。方培要求他们每人在山坡上找一枝花,倾听花儿开放的声音。孩子们咧着嘴笑,纷纷四散开来,野鹿一般欢快地跳跃着,钻进花草丛中,仔细观察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植物。那些躲藏在草丛灌木里的野花,有的开着,有的正打着骨朵儿,可谁也没见过它们是怎么开的,更别提花开的声音了。但他们还是找了各自喜爱的花朵,趴下来,将耳朵贴在花瓣上听。一天的倾听,有两个同学得出结论:花儿开放的声音太小,人的耳朵听不见,只有蝴蝶和蜜蜂这样的小动物才能听到,因为它们总是将嘴巴深深地扎进花蕊里面。‎ 方培为他们细腻的观察而欣喜。给出答案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赞誉,还获得了蝴蝶状的花竹书签。老师又承诺,谁画画得好,字写得好,谁就能在夜晚和他一起分享望远镜的奥秘。他说他带来了一架可以观察天体的天文望远镜,能从中看到银河桥、月亮里的吴刚和桂花树,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比山都大。‎ 方培给学生们每人一张小纸片,让他们把观察到的花草树木、蝴蝶、蜜蜂、鸟儿画在上面,并在画的下方注出汉字。‎ 这一招很妙,通过画画学写汉字,一直被认为很难的字写起来竟然如此容易。老师激励下的孩子们眼眸里闪出的光亮晶晶、清莹莹,像他们从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 方培每天教学生们唱一首歌。‎ 方培还在破败的院落外面竖了根木杆,升起了国旗。‎ 沉默已久的孩子们像春天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开来。‎ 又一个秋雨季节来临。雨,浙渐沥沥,已经下了整整一月。旱塬成了烂泥滩,校舍岌岌可危。方培给村主任反映危房情况,村主任说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没劳力;他又给上级反映,上级承诺派人查看,却一直没来。‎ 雨,一直没有停的迹象,方培这一夜睡得潦草,一些悉悉索索的声响仿佛来自天外。他天没亮便从床上爬起来,将陆续到校的学生挡在外面。‎ 湿漉漉的泥地上,孩子们整齐地站成一排,眼睁睁地瞅着已折断了的屋脊。方培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快要到了,你们将会幸运地目睹一座破旧校舍倒塌和一座新学校拔地而起的全过程。学生们都不明白,这会儿老师竟然没有悲伤,反而如此欣喜。终于,教室的屋顶在他们久久的注目礼下“轰”的一声,倒了。一团白烟从雨雾中升起,缓缓向雨中扩散,场面惊呆了孩子们的脸。‎ 第一个赶来的是村主任,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也纷纷赶来。看着没少一根毫毛的孩子们扑向各自的爷爷奶奶时,村主任像牛一般地号啕起来。‎ 校舍倒塌的事件惊动了县教育部门,方培保护学生的事迹成了全县教育系统的一大新闻,几路记者陆续赶来。面对好几个镜头,方培说:“是老鼠给了我启示,让我将孩子们挡在了外面。我老早就听说:老鼠搬家,房倒屋塌。那一夜,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全部搬了家。”‎ 三个月后,一所希望小学在原址上建起。学校正式分配来了两名年轻教师。而方培却选择了离去。他去了另一所更偏僻的学校。‎ 离别那天,天依然下着雨。学生们整整齐齐地站在雨里,含泪目送他们的老师离去。‎ ‎(选自《商洛日报》2017年1月10日第7版,有删改)‎ 小说中的方培老师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 ‎ ‎ ‎【答案】①关爱学生,心地善良。看到孩子为刚到的他抬水而倍感温暖;阻止了孩子们轮流为他抬水;留下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与他一同分享玉米棒和山药蛋。②教学有方,善于激励。运用“逆水行舟”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观察、倾听大自然;巧妙地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察所得;让学生通过画画学写汉字,让一向被认为很难的字写起来容易;带领学生观察天体、唱歌、升国旗,使沉默已久的孩子们像春天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开来。③聪明睿智,坚韧乐观。通过观察老鼠搬家,预知校舍将要倒塌;校舍将要倒塌时,他告诉孩子们将幸运地见证奇迹,并相信会有一所新学校拔地而起。④热爱(献身)教育,矢志不移。不顾乡村小学条件简陋,想方设法改变那里教育落后的现状;当村里盖起了新校舍、学校分配来了新老师,他又选择去另一所更偏僻的学校。‎ 关于小说中的人物 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三方面入手。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小说是靠人物形象来说话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魅力之源,考小说阅读就离不开人物形象的赏析。‎ ‎【命题规律】‎ 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有单独命题的情况,也有与鉴赏句子,分析主旨、手法等考点结合起来综合命题的情形。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 ‎【备考策略】‎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常见题型、命题规律及选材范围,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说来读,了解各类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形象特点,掌握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3.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的答题方法:‎ ‎(一)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在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分析小说的情节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把钥匙。‎ ‎(2)从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中分析 ‎①肖像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他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⑥塑造次要人物(侧面描写):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 作用:①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②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 ‎(4)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主题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在阅读中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和社会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二)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A.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类 ‎(1)解题思路:‎ ‎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答案组织模式:‎ ‎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②单句下定义型: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③分点概括(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 B.小说人物形象作用分析类 ‎(1)解题思路 ‎①人物作用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②分析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类: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类: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④‎ 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类:主要是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易错点3 鉴赏小说的环境 ‎ ‎ ‎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 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靜。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答〉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宜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靜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⑬收到 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刪改)‎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 ‎ ‎ ‎ ‎【错因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叙述环境描写的作用,一定不能忽视这一点。否则,就容易失分。 ‎ ‎【参考答案】(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蘊。‎ ‎(2)为陈皮旺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①答环境描写的作用题时,不能只干瘪地、机械地答上描写的概括作用。如景物的渲染作用,只写出渲染作用,而不知与具体文段联系写出“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另外,景物描写的作用很多,做题时易漏要点。‎ ‎②答景物描写的手法题时,答上手法,还要对描写内容做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额尔齐斯河畔 刘斌立 额尔齐斯,一条流向北冰洋的河。‎ 源自阿尔泰山的融雪,冰冷着额尔齐斯河。①她一路向北,湍急的地方可以击碎岩石,而舒缓的地方柔美得像图瓦人里最美的姑娘。‎ 鄂尔德西静静地坐在河畔上,对于一个生于额尔齐斯河畔的图瓦人来说,那不过是又一个残血落红的黄昏。一群游客惊呼着日落的美景跑过他的身旁,带起的风掠动了鄂尔德西老人的衣衫。老人的嘴角微微有些上翘,那是黄昏最后一刻的阳光披到了他的身上。20年了,他知道每天最后一刻的霞光收拢在河畔的位置,他从没有坐错过。‎ 鄂尔德西深深地吸了一口带有河水潮气的空气,无比幸福地托起了一直依靠在他身边的草笛。那根叫作“楚尔”的乐器,是鄂尔德西一生的珍爱。于是在落霞过后,在天色渐暗时,在额尔齐斯河平缓的流淌声中,楚尔响起了她震颤的和声。这是图瓦人独有的乐器,用“芒达勒西”草的茎秆制成。楚尔只有3个孔,但能吹出五六个音。她的声音深沉舒缓、悠扬婉转,全靠舌尖控制着气息。在鄂尔德西老人的嘴里,楚尔更是美妙而又神奇地可以同时吹奏出两个声部。‎ 那个黄昏,鄂尔德西又在额尔齐斯河畔吹起了《美丽的喀纳斯姑娘》。‎ 远远的,那悠扬的乐符,穿过河畔的西伯利亚落叶松林,在鄂尔德西的木屋后面萦绕着久久不舍得散去。‎ 一阵缓慢但异常沉重的咳嗽声,突然打断了那美丽的乐曲。鄂尔德西脸上的幸福被肺部剧烈的疼痛替代,他只能放下楚尔,用双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胸膛和嘴……‎ 鄂尔德西终于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我告诉老人,这个电话我已经等了两年。‎ ‎10天以后,仍旧在一个日落额尔齐斯河的时分,我和5个图瓦少年围坐在鄂尔德西的周围,眺望着远方的群山,听额尔齐斯河倾诉着她的衷肠。而鄂尔德西的楚尔正轻柔地哼唱,弥漫四周的音符滋润着我们。65岁的鄂尔德西,已经是一个晚期肺癌病人,不能再完整地吹奏哪怕一首乐曲。他只能断断续续地给我和孩子们讲解吹奏楚尔的技巧。‎ 半年后,鄂尔德西只能卧床了。在他那间独自住了20年的小木屋里,听我们用粗劣的技巧吹起楚尔。每每这时,他总是看着窗外,那里有一个他深深爱着的姑娘,已经在那儿沉睡了20年。‎ 那样的日子只延续了3个月,我和那5个少年一起将鄂尔德西以及他的楚尔埋葬在那个姑娘的身旁。我听说,鄂尔德西和那个叫做艾琳娜的图瓦女孩,相识相爱于额尔齐斯河畔。那根楚尔,曾经是他们相爱相伴多年的见证。两人在一起的每一天,鄂尔德西都要在额尔齐斯河畔吹起楚尔,他的艾琳娜就坐在夕阳最后的霞光下面,沐浴着爱和那些美妙的旋律。《美丽的喀纳斯姑娘》就是鄂尔德西为她写的曲子。‎ 我终于决定离开阿尔泰,离开额尔齐斯河畔。我最终也没有真正学会楚尔的吹奏。我只不过是一个采风的流浪乐手。两年前,在额尔齐斯河畔听到了鄂尔德西老人天籁一般的旋律,我想留下跟随这最后一位会吹楚尔的图瓦老人学习。我整整等了两年,一直等到他即将离世的时候才给我打了电话。‎ ‎“我觉得现在的时间可以了。”鄂尔德西在电话接通后,讲了第一句话。‎ ‎“你的意思是,你同意传授我了。”我不知道我为何如此平静,其实我在美丽的额尔齐斯河畔整整等了他两年。‎ ‎“我想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曾经答应过艾琳娜,我的楚尔今生只为她吹响,我做到了。”老人有点激动,又开始了一阵猛烈的深咳。‎ ‎“这两年我走遍了图瓦人的村子,几乎没有人会吹了,更别说吹得像您这样好的。”我在为这么好听的乐器而惋惜,楚尔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孤品了。‎ ‎“哦,哦。”老人想起了什么,在电话那头应答了两声又沉默了。‎ ‎“你帮我选5个图瓦少年吧,你会吹奏乐器,你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习楚尔。”老人平静地告诉我越快越好。‎ 在挂断电话前,老人对我说,楚尔不仅是他和艾琳娜的,也是图瓦人的。‎ 我那时并不知道,我无意中促成老人收下了5位图瓦少年教授这民族最后的传承。‎ 我背着行囊沿着额尔齐斯河离开的时候,听到了5位少年为我吹奏的曲子,那曲子一直弥漫在那漫山遍野的落叶松林中,在那山林溪涧,我仿佛看到鄂尔德西与艾琳娜又幸福地徜徉在永恒的岁月里。‎ 多年后,我在一本文献中读到,楚尔是汉朝时期在西域流行的“胡笳十八拍”乐器中的一种,在目前仅存的2000个图瓦人中,尚有少数人会吹奏。‎ 我再也没有回到过额尔齐斯河畔,但我知道,②远山落红时,那空灵悠远的美丽旋律一定会在图瓦村落中响起,她也会随着额尔齐斯河的波涛,一路向北,流向北冰洋。‎ ‎(有删改)‎ 小说前四段极力渲染环境,有何作用?‎ ‎ ‎ ‎ ‎ ‎【答案】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为下文故事的展开作铺垫;②用边疆独特的地理环境,烘托鄂尔德西的形象;③彰显楚尔这一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表现文章主旨。‎ 关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自然环境描写就是景物描写。‎ ‎【命题规律】‎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本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与鉴赏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分析写作手法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呈现一种综合命题趋势。环境描写类题目命题的重心有两点:一是环境描写的方法;二是环境描写的作用。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预计2018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备考策略】‎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分析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分析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类试题,可以发现一些命题规律、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鉴赏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说来读,了解各类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环境描写的常用方法,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小说中环境描写部分的分析鉴赏能力。‎ ‎3.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 A.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指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如《孔乙己》将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都集中在鲁镇的咸享酒店。这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自然形成了社会的缩影。众酒客对孔乙己的取笑构成了孔乙己与社会环境的特殊关系。那是一个非常看重“高低贵贱”的社会,歧视压迫弱者。‎ B.自然环境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如,《荷花淀》中关于荷花淀正午风光的描写,那荷叶像铜墙铁壁,那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一场战斗即将开始,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如《祝福》中“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品质 如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做客回来,作者巧妙地插了这样一段景物描写:“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理——‎ 从最初的惶恐,到后来的紧张,再到最后的心情舒畅,其中既有物质的富足带来的威压,又有超越地位阶层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孙少平内心的骚动,把他的敏感、自尊而又自卑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 ‎(4)推动情节的发展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大雪紧”的景物描写。正是由于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于沽酒途中见到小神庙,风雪太大草场被压倒,林冲到庙中御寒,才用大石头靠了门,才听到仇人的谈话。这里对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 ‎(5)暗示、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 如《骆驼祥子》中,为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极力写了暴雨烈日。日烈到人们不能忍受,祥子还得拉车;暴雨中人们不能行走,祥子照样得拉车。通过这些描写,展现了祥子的吃苦耐劳,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的主题。‎ ‎(6)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 《荷花淀》 小说开头一句就写到荷花淀的夜色:“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皎洁的月光,凉爽的空气,干净整洁的院落,营造出宁静、明丽、和平的意境。为全篇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氛围,给人物的塑造设置了美好的背景,为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合理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也给读者带来了审美愉悦。‎ ‎(7)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药》开头对时令的描写,作者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夜是黑沉沉的”……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喻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4.掌握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类试题命题规律及答题方法 ‎(1)三个注意:‎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如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念等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还有人心冷漠问题。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社会环境一般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祝福》中表现封建贞洁观念,主要是让鲁四老爷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表现迷信观念,主要是让柳妈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因此,在欣赏时,我们就要从鲁四老爷的话语中看到封建礼教,从柳妈的话语中看到迷信观念。只有这样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从中认识到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由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四,分析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的性格。‎ 其一,要善于从地点、时间、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其二,要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思路定位: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按如下思路定向定位。‎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3)常见命题方式:‎ ‎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③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④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4)解题思路及答题步骤:‎ 步骤一: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情节(推动,暗示,做铺垫)‎ 人物(烘托,映衬)‎ 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步骤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易错点4 鉴赏小说的主题 ‎ ‎ ‎4.【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 锄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 ‎ ‎ ‎ ‎【错因分析】这道题的作答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理解并概括作品的主题思想,其次是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最后是探究这个主题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对小说主题由浅层到深层次的理解,考生若只答出浅层次的理解是不能得满分的。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并关注社会现实生活。‎ ‎【参考答案】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精神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常见失误: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模棱两可,心中无底;只图简单,答案缺漏;惟恐答漏,多多益善;语句不通,表意不明。‎ 解题常见对策:认真审题,找准对应;审清题意,规范答题;明确要求,力图全面;审准题干,分点作答;苦练内功,打牢基础。 ‎ ‎【答题注意点】‎ ‎①注意分析方法:‎ A、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B、要全面、深刻,避免以偏概全,要辩证统一;‎ C、要叙议结合,有理有据;D、要充分具体、有深度,不含糊。‎ ‎②注意思维整合:‎ 要将作品思想内容、作品形象分析、作品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整合起来,否则容易造成失误。‎ ‎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高原的茶花 那一年小茶花四岁,第一次和妈妈出门走的就是远路,在辞旧迎新的时节。‎ 被冰雪覆盖的高原依然以它千百年的沉静和冷寂来对待人类任何一个火红的节日。‎ 高原恢宏的美丽是残酷的。‎ 从山东来的贺嫂带着四岁的小茶花站在路口,焦急地盼望着能有一辆开往昆仑山深处不冻泉兵站的车,她要去那儿寻夫。此时此刻她只有一个愿望:无论如何三人要一起过年,那叫团圆。这也是老贺每封信里一定要说的话。贺嫂早已忘记兵站有条不让大人带小孩上雪线的规定,另外她怎么也不相信高原的空气真的就是什么“冷面杀手”。大家不是都活得好好的吗?‎ 贺嫂抱着小茶花,手脚都冻得麻木了。好不容易才拦住一辆进山的便车,但司机很不情愿捎这个脚。‎ ‎“别人都下山,你偏上山,还带着个娃娃!”‎ ‎“我从山东老家来探望丈夫,约好在格尔木过节,谁知他临时有任务下不来,我这才往山里赶。”‎ ‎“你这是千里寻夫啊,丈夫在哪儿工作?”‎ ‎“他在不冻泉兵站当兵。”‎ ‎“那上车吧。”‎ 司机再没有说什么,他启动马达,开车。‎ 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里。小茶花轻轻地从干涩的嘴里挤出几个字:“爸——爸——”‎ ‎“她病啦?”司机问。‎ ‎“我们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又坐了两天两夜的汽车,可能太累,孩子受不住。”贺嫂说着紧搂了一下小茶花,小茶花的额上很烫。‎ 看着昏昏沉沉的小茶花,司机知道是让讨厌的高原反应症给缠上了,他加快了速度,想尽快把贺嫂送到她丈夫所在的兵站。‎ ‎①汽车在盘山道上行驶,雪依然下着,两道刚刚出现的车辙,很快就被悄然无声的落雪盖住。‎ 小茶花在贺嫂的怀里半醒半睡,不停地喊着:“爸——爸——”贺嫂一会儿抬头看前面的路,一会儿低头看女儿,两行热泪悄然而下。‎ 自从上次老贺回家探亲,一别就是五年,女儿都四岁了,还没有见过爸爸,只知道爸爸在很高很高的地方当兵,而贺嫂想到这些,终于未能抵挡得住揪心的企盼,带着孩子奔昆仑山的不冻泉兵站来了。‎ 老贺自沂蒙山到昆仑山来当兵,一干就是十多年。这些年,他在天寒地冻的不冻泉兵站操持,他是那儿的上尉指导员。他的所有柔情就是写给贺嫂的信中的那句话:无论如何,年要三人一起过。看来这次能如愿,贺嫂想。‎ 小茶花突然从妈妈的怀里挣脱开。“爸爸呢?”她问妈妈。贺嫂说:“乖乖,很快就要见到爸爸啦。”小茶花摇了摇头,又倒在妈妈怀里睡了。她很累、很渴,想睡觉,但又不甘心睡去,因为她还没有见过爸爸。‎ 爸爸呢?为什么这么难见?‎ 小茶花的小嘴干干的,上下嘴唇起了皮,呼吸也越来越急促。‎ 贺嫂又慌又急又没主意,才想起了竟没给孩子带水和药。‎ 司机停下车,把自己水壶里仅有的一点水滴进了小茶花的嘴里。‎ 贺嫂以为头痛脑热是累的是乏的,扛一扛就会过去,在老家都这样,谁知道,唉!‎ 然而,此刻一切抱怨也许都是愚蠢的。‎ 司机加大油门赶路,车向那个不冻泉兵站飞驰。‎ 贺嫂紧紧地搂着小茶花。②昆仑山的落雪依然无声。‎ 车,终于到达了不冻泉兵站,然而小茶花已经停止了呼吸,贺嫂抱着的是女儿微温的尸体。悲剧发生在路上。‎ 整个兵站的人都被惊呆了,大家围着这辆汽车,脱帽默默地肃立着。贺嫂仍然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里。‎ 此时的老贺正在百里以外的哨卡执行任务,妻子到站和发生的悲剧他自然一概不知。‎ 天黑后,战士们实在不忍心再这样让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里,便劝她进站歇歇。她倒也不固执,下了车就往站里去。依旧抱着女儿,不说一句话。‎ 不冻泉兵站的除夕之夜,仿佛被推到了一个寂冷、死亡的角落,没有笑声,没有歌声,甚至没有灯光。还是警卫班班长对贺嫂说:“嫂,你太累了,让我抱抱咱们的小茶花吧!”说完,他接过小茶花。‎ 看到班长这么做,所有的战士都跑过来排成队等候抱小茶花。就这样,你抱半小时,他抱十几分钟,一直到天亮,又到天黑。‎ 整整两天两夜,小茶花的小身体在不冻泉兵站战士的手里传递着。直到老贺执勤回来,站上才爆发出雷吼一样的哭声。‎ 昆仑山跟着士兵一起恸哭。‎ 这一夜,不冻泉兵站的战士们唱着《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你在家乡耕耘着农田,我在边疆站岗值班。啊!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一遍又一遍……‎ ‎③昆仑山的落雪依然无声。‎ ‎(有删改)‎ 小说标题“高原的茶花”有什么寓意?以它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 ‎ ‎ ‎ ‎【答案】‎ 寓意:一是指四岁的小茶花;二是指军人家属为了支持军人而做出奉献与牺牲的精神如美丽的茶花。好处:①构成矛盾冲突,吸引读者阅读;②“茶花”的美丽形象,唤起人们对小茶花生命凋谢在恶劣的高原上的无限痛惜之情;③暗示了作品的主旨,军人及其家属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就如茶花一样美丽。‎ 关于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从小说描写的整体生活画面中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如果把语言所描写的内容比作小说的躯壳,那么主题则是小说的灵魂。阅读一篇小说,就要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情节等),领悟和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思想意义。‎ ‎【命题规律】‎ 概括探究小说的主题是高考必考考点,有单独命题,也有与人物形象分析、语句鉴赏结合考查的综合命题形式。命题角度有概括分析作品主题、探究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个性化解读作品等,涉及“分析综合”和“探究”两个能力层级,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以主观题为主。预计2018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备考策略】‎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命题规律、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对小说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说来读,了解各类小说中常见主题,掌握小说借助人物、环境、情节表达主题的常用方法,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小说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 ‎3.掌握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命题规律及答题方法:‎ ‎(1)主题概括方法 ‎①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作品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 ‎②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小说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段,都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结晶,也是作家的生活态度的形象体现。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③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情节是小说中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贯穿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从中体现作者对矛盾的看法。‎ ‎④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断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的。‎ ‎⑤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设置了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把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为什么?‎ ‎④小说××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某一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 ‎⑤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3)答题模式:‎ 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易错点5 鉴赏小说的语言 ‎ ‎ ‎5.【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气清凉,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哪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他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壮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悉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拖,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她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径,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外一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 ‎ ‎ ‎ ‎【错因分析】这道题考查两个考点,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综合而言,是从小说的语言的角度设题,需要了解鉴赏小说语言的一般技巧。 ‎ ‎【参考答案】(1)马晓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2)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例题(1)考查对画线句子含意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时最重要的是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 例题所给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因此分析时就要找出比喻的本体,“栏杆”“抬起来”‎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马骁驭已经放弃了对吴秋明的戒备;“通过”,则表明吴秋明已经走进了马骁驭的内心,马骁驭已经爱上的吴秋明。‎ 例题(2)考查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解答时可首先确定句子使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一修辞手法,二描写手法,三抒情手法;然后思考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突出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等。‎ 例题画线句子从手法上看属于细节描写,从内容上看,描绘了主人公吴秋明和儿童村女孩相偎依的场景,整幅画面温馨和谐而惬意,充满温情,令人感动,既突出了主人公吴秋明对孩子的爱,也突出了女孩对吴秋明的信赖、依恋和爱。‎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早春①‎ 端木蕻良 树林里真美呀,什么都是湛湛新的,初生的柳叶儿像刚剥开的豆瓣似的挂在梢枝上,毛毛狗茸嘟嘟的像紫荆花样缀满了枝梢。气泡花的蔓子像用黄腊抽成的细线,每抽一节,便带出一对小叶儿来,刚伸出的蔓儿都扭着头儿在寻找,扭了一个劲儿再拉出一截来,找到中意的便缠绕上去,很怕随时失了去。青草的气息飘起来,比什么花香都更香,画眉在叫着,声音里透出一种伶俐的气息,仿佛也带着香味一样,我像浸在牛奶的河流里面向下流,又像被关闭在象牙的小球里面,受着奇异的颠簸和滚动。挨着我的都是软滑的,冰凉的,细致得让人发抖……‎ 森林的最深的地方闪出魅惑的银色的光芒,仿佛那儿有一道矿泉像水银闪耀地奔流出去……忽然间,我一眼看见溪涧的石崖上有一朵黄色的小花,像黄色的水仙花,又像是金色的兰花……如同我在深夜沉睡的当儿,突然惊醒了,看见沉沉的黝黑里闪动着一双火的眼睛。‎ 我着了魔似地跳起来,我像对自己说,又像是对金枝姐②说:“我要那朵花!”‎ 我不顾一切地向那朵黄色的花奔去,我就要跳过那山涧。‎ 金枝姐一把拉住我的衣裳。‎ ‎“我给你去摘,你要掉下那山涧的……”‎ 我还是够着去摘,在那山涧上面的山崖上,有一朵小小的野花,像一只火的眼睛在招看着我……我非去不可。‎ 金枝姐用她埋怨的美丽的眼波稳定住了我,睨着我,像讲道理似的跟我说:“五奶奶不知道你出来的,你要有什么差池,五奶奶要问起我来呢?你等着,我给你摘去,我一定会给你摘下来的。”‎ ‎“反正我要的是那一朵,要是摘不着可不行。”‎ 她本来探着腰去给我摘花儿的,听了这话,便转过身来对我说:“要是摘掉了呢?”‎ 我用力咬着下嘴唇说:“我恨你一辈子!”这是我心里真正的意思。但是我竭力抑制我的感情,我想把话说得像开玩笑。而且我说到‘恨’字,我自己就有点儿苦丝丝的痛苦,我的金枝姐呀,我从来不想到我会恨你的……我怎能够呢……‎ 金枝姐姐伸出手臂,把细嫩的腰肢像弯一条小柳条似的,探过那带着经年的苔滑的石崖。她的白手臂衬在绿色的苔衣上,发出灿烂的光彩。那银色的光像一条银鱼似的,去啄取那游浮在古远的山涧上的金色的花朵,那银色光芒就要和那金色的光芒和在一起了,她的手轻微的采摘了那我心上的花朵,她仔细碰了她,怕碰落了一星儿花粉,她那精巧的象牙手指,很细腻地作完了她的工作,那黄色的小花生在她的尖尖的手指上,仿佛是绽开在珍珠上的火苗,她的脸上浮出一种夸耀的笑,她那温柔的笑纹上说明她采到花,就是最大的快乐。她就是为了采得了这朵小花送给我,才笑得心都放光了。我看她的脸上发着一层光辉,和那花儿上的光辉一样,花光和她的脸,在互相映照着。她的脸和那花又是两团跳跃着热情的火球。忽然青苔上一滑,金枝姐的腰肢轻轻的一扭,那黄色的火花就在她的手上熄灭了。‎ 山涧上碧绿的水折叠的绫子似的流去,乳黄色的悬崖草,金线缕子样的垂在石缝里,涧水滚落到一个没有底儿的深渊,一个神奇的绿色的古镜子里去……在那上溅出白色的水花,一秒一秒的消灭,一粒一粒的破碎。那孤零的没有援救的黄色的花朵,便跌到那里去了,我一定听见了她发出一种声音,一种奇异的凄惨的转侧着的声音,要不然我的没有长成的肌肉不会那样痉挛……那仲夏夜滚落的不知道名字的流星呵,在她落上去的轨迹上,画出一道剌心的火花,每一粒火花都宣告说,她是灭亡了,她的最后的灵魂的每个闪光都撕成片片跌落在空中……那一朵黄花跌落在水中“哧”的一声熄灭了,绿色的绫绸,仿佛焦糊了一下,皱折了一下,哗哗地滚落下去。什么都完了。‎ 我的心里还在说:“我要那一朵黄花!”‎ 金枝姐的悲哀是说不出的,我真知道她现在死去的心都有,这一个她无法补救的遗憾,使她陷在痛苦的泥淖里。‎ 但我的嘴还止不住地说:“我要那一朵小黄花!”‎ 我心里虽然知道我这种声音,会使她痛苦,但是我还是抑止不住的要说。我是多么恨她呀,是她把我的花儿失掉了,假如是我自己去摘,我会摘下的,而且我不会失去了它,因为我任着自己跌落在水里,我也要保护那花。当然,金枝姐也是这样的,但是,是她把我的一朵花,我要的那一朵花儿失去了,她用一只精巧的乳白色奶油凝结成的灵巧的沁着香味的手,失去了我的花,我看见那花就像我在梦中看见了我的命运之星一样,但是,我的星陨落了。‎ 金枝姐知道她自己的罪戾,她温柔地对我说:“不要紧,我再给你找那个更好的给你,一定比这个更好,好兰柱③,听我的,我一定,我们找不到,我们就不回家,春天的花该有多少呀,我们想不到的还有很多呢,在那另外的山涧上一定还有更好的。”‎ 我的心里说:“我就要那一朵花……”‎ ‎(节选自端木蕻良《早春》,有删改)‎ ‎【注】①1942年1月妻子萧红去世,对端木蕻良打击巨大,端木蕻良在香港安葬萧红后便流亡桂林,《早春》是作者同年9月在桂林所作。②金枝,与萧红准自传体小说《生死场》里女主人公的名字相同。③兰柱,端木蕻良的乳名为“兰柱”。‎ 作者语言风格深具特色,结合全文,谈谈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 ‎ ‎ ‎ ‎【答案】(1)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如“初生的柳叶儿像刚剥开的豆瓣似的”等多处运用比喻修辞,“蔓儿都扭着头儿在寻找”等语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句式富有变化,错落有致。句式长短、整散结合,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如“在那上溅出白色的水花,一秒一秒的消灭,一粒一粒的破碎”即做到了整散结合。(3)‎ 质朴与华丽结合。将古典语言与现代白话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既典雅又流畅的语言韵味。如“魅惑”“睨”“啄取”“罪戾”等书面词语的运用,精炼典雅,古朴韵致。(4)想象奇特,落笔大胆,富有新鲜感,奇幻感。如“看见沉沉的黝黑里闪动着一双火的眼睛”、“涧水滚落到一个没有底儿的深渊,一个神奇的绿色的古镜子里去……”等语句给人奇幻之感。(5)使用叠音词、拟声词,深具画面感。如“什么都是湛湛新的”、“毛毛狗茸嘟嘟的像紫荆花样缀满了枝梢”“嗤的一声熄灭了”“哗哗地滚落下去”等。‎ 关于小说的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中最能体现作者风格的地方之一,是语言。鉴赏小说的语言,首先要注意用词、修辞、语法。一般而言。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在语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句意甚至文意,往往能表现一个句子乃至一篇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感情倾向。因此,理解作者用词的巧妙和意图,是鉴赏的关键所在。而修辞方法的使用能使词语、句子的意义和感情色彩发生变化,能更加有力地表现作者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更丰富多彩地体现语言的灵活性和生动性。语法特征往往表现为句子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抓住了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抓住了语句的含义及作者的感情倾向,也就能使含蓄、抽象的语义得到具体的显露。‎ 鉴赏小说的语言,还要琢磨作者落笔行文所散发出来的特殊味道。杰出的小说家多是语言大师,鲁迅语言的凝练深刻,茅盾语言的确切老到,老舍语言的幽默通俗,巴金语言的热情酣畅,赵树理语言的质朴平易,都是值得我们仔细体味的。优秀的小说,无论长短,每篇都是一个精美的世界。鉴赏,就是在这个世界中读者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的交流,对各篇的鉴赏,我们自然可以侧重一两个方面,通过长期的鉴赏,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阅历,获得智慧,获得才华,获得情趣,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开阔、充实、优美。‎ ‎【命题规律】‎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新增的考点。“词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是:①表现主题思想的词语,②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③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④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从文章整体出发,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概念的比喻义、引申义、隐含义等等。“重要句子”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结构较为复杂影响理解的语句等等。该考点主要是理解句子的语境义等临时的含义。预计2018高考仍会考查这两个考点。‎ ‎【备考策略】‎ ‎1.加强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的习题训练。应注意以下三点:‎ ‎(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作活的理解。‎ ‎(2)遇到代词,去文中找。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代词的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 ‎(3)由近及远,找答题区间。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它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 ‎2.提高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其方法是,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入手,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从相邻句入手,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这些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有表达特色的句子。‎ ‎3.语言特色试题分析 ‎(1)注意考虑答案的角度 ‎①用词:‎ A、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的搭配:感情色彩是否鲜明;文言语、口头语、书面语、方言的运用。‎ B、叠词、关联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使用:运用叠词;精练的动词、形容词;准确的副词、关联词。‎ ‎②句式:长短、整散等: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的使用;整散句式的搭配;长短句式的运用。‎ ‎  ③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 ‎④各种表达方式的选择使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和搭配。‎ ‎⑤风格:注意积累相关的术语。‎ A、豪放与柔婉:a.豪放: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时有激越昂扬的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b.柔婉:所表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轻柔;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 B、直露与含蓄:a.直露: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b.含蓄: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比喻、设问等手法。‎ C、质朴与华丽:质朴(平实):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句。华丽(典雅):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D、庄重与诙谐:庄重:文章的话题比较严肃、语气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诙谐: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E、简洁与繁复:简洁:语势流畅,多用短句。繁复(细腻):多用长句,多对比性和辩证性语言。‎ ‎(2)答案层次:①概括特点。②举例分析。③指出效果。 ‎ ‎(3)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各种修辞的作用,各种句式的作用,常考文体的语言特点,常用答题词语等。‎ 三年真题 一、【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 ‎“找根棍子撑住!” ‎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答案】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B项“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 ‎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 ‎ ‎ ‎ ‎【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 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 ‎ ‎ ‎ ‎【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 二、【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 ~7题。‎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 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 三个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 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 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只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地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分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 ‎(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炉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 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过。‎ 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 ‎(有删改)‎ ‎4.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 ‎ ‎ ‎ ‎ ‎【答案】贫穷、孤单,却热爱生活、充满快乐。从卖破烂来筹集水果蛋糕基金、自己做风筝作为礼物、凑五分钱买牛骨头等情节,可见其贫穷;从只有“我”和小狗陪伴她等情节,可见其孤单;从满怀欣喜地做蛋糕、送蛋糕、准备礼物等情节,可见其热爱生活、充满快乐。‎ ‎5.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 ‎ ‎ ‎ ‎ ‎ ‎【答案】对“我的朋友”深沉的爱与依恋;为自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感伤、遗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情感分析。需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对“我的朋友”的不舍与眷恋。“我”从小就与她生活在一起,有她的地方就有家,表现了“我”的不舍与对她的眷恋;对自己再也没回去的愧疚。虽然有不舍与眷恋,但我再也没回去过,内心的感伤、遗憾。‎ ‎6.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 ‎ ‎ ‎ ‎【答案】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 生活的艰难与坚强;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小狗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题。题干要求“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抓住关键词“映衬”分析。如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善良与平等;快乐幸福;孤单寂寞。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7.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 ‎ ‎ ‎ ‎【答案】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 ~12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跳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8.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 ‎ ‎ ‎ ‎【答案】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本题题干已明确指出答题区间为文章第三段,分析第三段内容,选择合适的词语对第三段描写的人物——捡烂纸的老头的形象进行概括即可。‎ ‎9.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 ‎ ‎ ‎ ‎【答案】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这一具体的场景描写,使小说显得真实可信;也使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10.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 ‎ ‎ ‎ ‎【答案】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11.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 ‎ ‎ ‎ ‎ ‎【答案】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③‎ 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本题要求回答文章结构安排上的好处,作答此类试题可根据平时积累,注意调用一些常用术语,如“营造……氛围”“为……作了铺垫”,“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等。选用正确的术语,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12.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 ‎ ‎ ‎ ‎【答案】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两年模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恍 惚 田洪波 ‎ 这是一件真事。‎ ‎ 那时候我还小,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吧。家里的粗重活并不需要我动手,因此我就有了和他接触的机会。‎ ‎ 他是开东风牌汽车的司机,几乎个把月就会为我家拉一次煤。‎ ‎ 他的脸很黑,长得块头很大,有一米八多吧,手掌在我面前撑开像个芭蕉扇。我常出奇地看他,管他叫黑叔。‎ ‎ 黑叔和我父母是朋友。但在那个年代,即使有朋友的关系罩着,当黑叔把一车上好的煤拉到我家门前时,实际上,我的父母早为他准备好了饭菜。这在当时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不管给谁家拉煤都是如此招待。全家人会忙着卸煤,而司机则可以自顾自地进屋喝酒吃菜。‎ ‎ 黑叔曾和父母客气过,但父母依然不肯怠慢他。当黑叔把车的一侧挡板打开后,父母就会把他让进屋里,备好了热水让他洗手,烫好了白酒给他解乏。‎ ‎ 黑叔盘腿坐在炕上享用喷香的饭菜时,我会把手指下意识地伸进嘴里,躲在外屋门角羡慕地看着他。开始我还有些不好意思,后来黑叔发现了我,就把我悄悄叫进屋。‎ ‎ 黑叔的面前,摆放的是炒鸡蛋,油炸花生什么的,还有白晶晶的大米饭,冒着醉入的袅袅香气。那时有“大米饭,炒鸡蛋,撑死王八蛋”的说法。我就经常在心里念叨这句嗑儿,直到黑叔会意地用筷子夹菜给我吃,我才再没有在心里冒犯过他。‎ ‎ 黑叔有时会笑着问我,上学没有?或者问,就快上学了吧?我下意识地摇头或点头。黑叔接着叹息一声,人一定要有知识才行,然后会望着我出一会儿神。‎ ‎ 有一次黑叔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就是说你长大了最想干什么?‎ ‎ 我几乎不假思索,开汽车,像叔叔一样!把黑叔给说笑了。但他的脸很快又严肃起来。记着,人长大了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你可以当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可以研究一些难题,做一名科学家或者专家。人没有知识,很多时候会寸步难行的,就是一个干苦力的躯壳。‎ ‎ 我会问黑叔一些他家里的情况。我记得问过他,叔叔,你们家里有几口入呢?黑叔半晌才悠悠着说,八口。‎ ‎ 我不知道接下来还应该问他什么。后来黑叔给我夹菜,我就吃出了难得的惬意,就非常乖巧地问他,家里就你一个人工作吗?黑叔显然没料到我会问出这样的话,定睛地看着我,点点头,然后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 ‎ 那段时间,我们一大一小处得像好朋友一样。黑叔并不是每次都风卷残云,他会剩下一些饭菜,然后从怀里摸出一个小饭盒,把剩菜小心装进去,再用塑料薄膜仔细地包好。黑叔知道我不会把看到的说给父母,因此,黑叔也坚守着偷偷给我菜吃的秘密。有时父母想支开我,但黑叔不让,说,正好我们爷儿俩唠唠嗑。因此事实上,我们算是同盟。而黑叔答谢父母的方式,就是给我家拉来又大又亮的块煤。‎ ‎ 那时候的我是快乐的。我常盼着家里的煤快点烧尽,盼着黑叔的到来。那样我就又可以在伙伴们面前炫耀了。 ‎ ‎ 那年冬天的时候,我发现黑叔的饭盒大了一圈。而且,我注意到黑叔吃得不是很多。黑叔显得心事重重,吃饭时面对我的提问,常会讶然地抬起头,却并不能马上明白我的意图。有一次我忽然问黑叔,你能吃饱吗?‎ ‎ 黑叔长时间地瞅我,然后用手扳过我的肩膀,你长大了,以后会有出息的!‎ ‎ 很明显,黑叔把饭菜多数都装在饭盒里了。当然,黑叔不会缺少给我的那部分。‎ ‎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家里拉过两次煤,司机却不是黑叔。我小心翼翼,也不敢多问,我怕父母知道我们之间的小秘密。我照旧会倚着门角羡慕地窥探司机吃喝,不过新来的司机却并不待见我,只顾忙活饭桌上的。我多少有些失望,而且开始想念黑叔。‎ ‎ 那天睡下不久,我听到父母说话,他们谈到的人正是黑叔。父亲说他出车祸了,好像有可能会被截瘫什么的。母亲叹气,说,怎么会碰上这么档事呢?父亲说,听说,他家老三和老四这学期没考好,老师家访了,他精神有些恍惚,没把好方向盘,连车带煤栽沟里了……母亲又叹气,学习是长久的事,急个啥呢?‎ ‎ 我的眼睛在黑暗中大睁着,眼前浮现出黑叔的笑容,不由得在心里问:黑叔还能站起来吗?‎ ‎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这是一件真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吸引读者。依据真实的细节与对人物心理逼真的描写可判断本文叙述的事情是生活中的真事,具有全真性。‎ B.当黑叔问我“你长大了最想干什么”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开汽车,像叔叔一样”,然而黑叔严肃地说“人长大了可以有很多选择……很多时候会寸步难行的”,可见黑叔是一个好讲大话的人。‎ C.孩子学习不好,黑叔的希望就有可能破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孩子身上浮现,他焦躁、恍惚。这是黑叔发生车祸的主要原因。‎ D.黑叔身体健壮,又有驾驶的技术,按说应该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他和家人却依然吃不饱。文章通过叙述黑叔一家的悲惨遭遇,无情地批判了那个时代对人的摧残。‎ ‎【答案】C ‎2.小说的结尾,“我”“不由得在心里问:黑叔还能站起来吗?”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 ‎ ‎ ‎ ‎【答案】小说的结尾,“我”“不由得在心里问:黑叔还能站起来吗?”具有双重的含意,一是指肉体上的站立,因为黑叔有可能被截肢;二是指精神上的站立,只要黑叔的精神不倒,什么都能实现。‎ ‎【解析】注意答出双重含义:表层指肉体上的站立,因为黑叔有可能被截肢;深层指精神上的站立,只要黑叔的精神不倒,什么都能实现。‎ ‎3.请从社会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的角度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 ‎ ‎ ‎ ‎ ‎【答案】①从社会背景看,当时身体健壮却没文化,且要养育众多子女的人,即使再辛苦,照样吃不饱;学习知识,改善一家老小的生活,成为人们的美好追求。②从情节看,全文以“我”为线索,叙写了拉煤司机黑叔因缺乏文化、子女众多而生活窘迫,但对子女、生活仍充满期望;后因孩子成绩下滑,希望有可能破灭,以致焦躁、恍惚而发生车祸的故事。③从人物形象看,黑叔是一个身体健壮、有技术、善解人意、有眼光,虽然生活窘迫,但对子女、生活仍充满期望的人。④综上所述,这篇小说通过讲述“我”与拉煤司机黑叔之间的故事,表达了对日常生活中人性温暖的高度尊重。‎ ‎【解析】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等,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此题注意从文章的主旨,从社会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的角度逐条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题。‎ 秋 水 田中禾 鸡子叫头遍金保就醒了。妈起来做饭,风箱呼嗒呼嗒的,猪在院里哼唧。他睡不着,可又不想起来。麦种完了。他早对秋水说过:“种罢麦,一定要找个门儿挣钱。”可如今,啥门儿也没找到。‎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格子,直射在金保的床前。他想起从前在学校可没这么笨,总在前十几名里。下了学,庄稼种得也不赖。起先,他想投稿儿,买书,订杂志,没日没夜地写。寄出去十几篇石沉大海的文章,一场梦也就结束了。后来他想学修收音机、钟表。谁知那进修班跟哄人差不多,白扔了30块学费。‎ ‎“唉,钱难抓呀!”他叹了口气,开始穿毛衣蹬裤子。“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他皱皱眉,“反正今年我的棉花争气,一级就卖了400斤,还不说加价款。玩去!”‎ 他一脚踏进厨屋,喊:“妈——”厨屋里雾腾腾的。风箱呼嗒呼嗒,没有人应声。他又喊“妈”,却听见妈在背后说话:“你瞧你,还不快穿上袜子鞋!真真是……”‎ 妈一手端着糠瓢,一手向屋里指着。金保听见灶前传来低声的嗤笑,他一看,原来是秋水在那儿拉风箱。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哟,这么早来了?”‎ ‎“早?太阳晒着……”秋水没把下句话说完,咯咯地笑着使劲拉风箱。‎ 妹妹放早学了。秋水把馍饭端上桌,妹妹忙忙地喂鸡,妈给猪拌食。‎ ‎“吃!都吃了再弄。”秋水这么说着,夺过妈手里的糠瓢。‎ ‎“二姨!”——没过门,她还不便叫妈。“今年花收得好呀?”‎ ‎“好哩。”‎ ‎“卖了多少一级?”‎ ‎“总有两三百斤吧。”‎ 屋里忽然有些沉默。问到花,就等于问钱。谈到钱,大家就未免神经紧张。‎ ‎“金保,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叫着金保的名字,眼睛却望着妈。秋水的眼睛不大,很秀气,滴溜溜的,很有神儿。‎ ‎“那还用说,先尽你们办事用呗。”妈款款地说。‎ 秋水的脸一下子红了——她还和在学校那会儿一样,爱红脸。‎ ‎“我不是说那……”‎ ‎“我刷,我刷!”金保站起来去拾掇碗筷,话头就这样打断了。‎ 秋水把扯旗一样搭在屋里绳上的脏衣服收下来,拿了棒槌和棉油皂去下塘。静静的塘边立刻响起嘭嘭的声音。银亮亮的水珠迸溅起来,清澈的塘水泛起涟漪。金保最爱看秋水洗衣服。她半蹲着,向水里探着身子,短发辫一只向前一只向后,两只手在石条上来回搓,细细的腰肢随着胳膊起伏。‎ 照往常习惯,过了午,金保就推出自行车送她回家。七里路,走一后晌。可今天,她竟把脸一摆说:“我不回呢。”“不”字咬得挺重,连妈都感到诧异了。‎ 她斜着身子,用手指着背后的水塘说:“你瞧这水多好!清得像水晶样。”‎ 他很有些茫然,好像读一首朦胧诗。‎ ‎“俺姨夫在县鱼苗场。我跟他说了,这一冬,你帮他干义务工去,跟他好好学。开了春,买千把尾鱼苗,把这口塘承包了。”‎ ‎“那……那靠得住吗?”‎ ‎“我知道你专走保险门儿。没听俺爷说:喂猪不如喂羊,喂羊不如养塘。如今鱼价一年年涨,街上都卖一块二一斤了!”‎ ‎“这是过水塘,下了雨,鱼都跑了!”‎ ‎“我知道!”秋水拿火辣辣的眼睛盯着他,“你呢,要你那手干啥!”‎ ‎“得一笔本钱。”‎ ‎“你呀……那卖花的钱呢!压在箱底能生儿吗?”秋水声气不高,金保却如猛地听了炸雷——天爷,那宝贝钱,他连摸都怕摸脏呢!‎ 妈倒先应了:“保儿!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性。秋水说了,你就试试。”‎ ‎“家里你放心。”秋水说,“我住俩月,等你过年回来再走。”‎ 金保咧开嘴笑了,一头扎进屋去收拾行李。他弯着腰,忙活着。呼啦,从他肩膀上摔下来一本书,只见那上边有四个字:淡水养鱼。‎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说这句话时是想要金保家把卖棉花的钱拿来办婚事,这样她就能明正言顺地过来帮助金保家脱贫。‎ B.面对婆家并不富裕的现状,秋水不嗔不怨,面对不思进取、胆小无能的未婚夫,秋水有批评亦有诱导,最终唤醒恋人潜藏心中的斗志,也燃起一家人新的希望。‎ C.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保儿!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性”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D.小说选取了一段并不复杂的农村恋曲,通过一个个寻常的农村生活场景来一步步诠释贫困的农村生活中的人们抗争的不易,读来平淡质朴,给人真实之感。‎ ‎【答案】C ‎5.请简要分析秋水洗衣时环境描写的作用。‎ ‎ ‎ ‎ ‎ ‎【答案】写出水的清澈和环境的清幽,侧面烘托秋水善良美好的心灵、勤劳(能干)的品格、充满活力的形象,与下文秋水指着水塘说的话相照应,也为写秋水建议金保承包水塘的情节作铺垫。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回答本题要对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基本的了解。环境描写一般的作用包括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交代人物活动场所;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等。按照这些作用思考本题中关于水塘的描写,自然可以总结出秋水的勤劳的性格,引出下文秋水指点金保,金保找到了创业之路等情节。‎ ‎6.金保是本文一个重要人物,请结合金保这一人物形象和相关情节谈谈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 ‎ ‎ ‎ ‎ ‎【答案】①塑造以金保为代表的农村创业青年形象,金保投稿、学修理都失败了,想创业致富缺少勇气与决心,和秋水有思想有追求,并且敢想敢做形成对比。②作者借此肯定年轻一代的农民有理想有追求,同时揭示他们创业时缺乏远见,有畏难情绪。希望他们应像秋水一样,立足实际,积极寻找出路,敢于创业。③启示读者,人不仅要有理想有追求,而且要审时度势,找准自身的定位(或者“创业只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头脑与眼光”“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失败不应气馁,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的能力。本题要求探究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先了解主人公金保的性格特征。金保是一个农村青年,他的庄稼种的很好,但他并不满足于只种庄稼,他还在不断尝试新的挣钱之路。他写作投稿,学修电器,但都没有成功。备受打击之后,他就缺少了再尝试的勇气,“反正今年我的棉花争气,一级就卖了400斤,还不说加价款。玩去!”反映出回归现状的心理。和未婚妻秋水相比,他没有真正考虑自身的优势,没有科学的眼光。经过秋水的提醒和指点,他又一次看到了创业的希望。如此可以推测出作者的创作目的,可能是要提醒农村的创业青年,要有科学的头脑,要实事求是,要因地制宜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10题。‎ 日本投降了 祁老人挣扎着走出院子的时候,三号的日本人已经把院门插上,搬了些重东西顶住大门,仿佛是在准备巷战呢!他们已经知道了日本投降的事。‎ 他们害怕极了。日本军阀发动战争的时候,他们没有勇气制止。仗打起来了,他们又看不到侵略战争的罪恶,只觉着痛快、光荣。‎ 一号的日本老太婆反倒把她的两扇大门敞开了。门一开,她独自微笑起来,像是在说:“要报仇的就来吧。我们欺压了你们八年,这一下轮到你们来报复了。这才算公平。”‎ 她自始至终是反对战争的。她早就知道,肆意侵略的人到头来准自食其果。‎ 她走出大门。她得把日本投降的消息报告给街坊邻居。不能因为她是日本人,就闭着眼睛不承认事实。再说,她应当跟中国人做好朋友,超越复仇和仇恨,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一走出大门,她自然而然地朝着祁家走去。瑞宣能用英语和她交谈,她敬重、喜爱他的学识和气度。‎ 她刚走到祁家大门口,祁老人正抱着妞子转过影壁。瑞宣搀着爷爷。日本老太婆站住了,她一眼看出,妞子已经死了。她本来想到祁家去报喜,没想到看见一个半死的老人抱着一个死去了的孩子——正好像一个半死不活的中国怀里抱着成千上万个死了的孩子。胜利和失败有什么区别?胜利又能带来什么好处?①胜利的日子应该诅咒,应该哭。‎ 投降的耻辱并不使她伤心,然而小妞子的死却使她失去自信和勇气。她转过身来就往回走。‎ 祁老人的眼睛从妞子身上挪到大门上,他已经认不得这个他迈进迈出走了千百次的大门,只觉得应当打这儿走出去,去找日本人。这时,他看见了那个日本老太婆。‎ 祁老人不假思索就高声喊起来:“站住!你来看,来看看!”他把妞子那瘦得皮包骨的小尸首高高举起,让那日本老太婆看。‎ 老太婆呆呆地站住了。‎ 瑞宣的手扶着爷爷,低声叫着:“爷爷,爷爷。”他明白,小妞子的死,跟一号的老太婆毫不相干,可是他不敢跟爷爷争,因为老人已经是半死不活、神志恍惚了。‎ 老人仍然蹒跚着朝前走,街坊邻居静静地跟在后面。‎ 老太婆瞧见老人走到跟前,一下子又打起了精神。她有点儿怕这个老人,但是知道老人秉性忠厚,要不是妞子死得惨,决不会这样。她想告诉大家日本已经投降了,让大家心里好受一点。‎ 她用英语对瑞宣说:“告诉你爷爷,日本投降了。”‎ 瑞宣好像没听懂她的话,反复地自言自语:“日本投降了?”又看了看老太婆。‎ 老太婆微微点了点头。‎ ‎“她说什么?”祁老人大声问。‎ 他很想大声喊出来:“我们胜利了!”然而却仿佛很不情愿似的,低声对爷爷说:“日本投降了。”话一出口,眼泪就沿着腮帮子滚了下来。几年来,身体和心灵上遭受的苦难,像千钧重担,压在他心上。‎ 虽说瑞宣的声音不高,“日本投降”几个字,就像一阵风吹进了所有街坊邻居的耳朵里。‎ 影壁那边,说相声的方六正扯着嗓门在跟街坊们说话,“老街坊们,咱们今儿可该报仇了。”他这话虽是说给街坊邻居们听的,可眼睛却只盯着日本老太婆。‎ 大家都听见了方六的话,然而,没明白他的意思。北平人,大难临头的时候,能忍。他们总是顺应历史,而不想去创造或者改变历史。哪怕是起了逆风,他们也要本着自己一成不变的处世哲学活下去。这一哲学的根本,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用不着反击敌人。瞧,日本人多凶,可日本投降了!②八年的占领,真够长的!然而跟北平六七百年的历史比起来,八年又算得了什么?‎ 方六跟大家说:“咱们整整受了八年罪,天天提溜脑袋过日子。今儿个干吗不也给他们点儿滋味儿尝尝?就说不能杀他们,还不兴啐口唾沫?”‎ 大家冲着日本老太婆一哄而上。她想跑,但是没有挪步。她愿意忍辱挨打,减轻自己和其他日本人的罪过。‎ 瑞宣到这会儿一直坐在地上,好像失去了知觉。他猛然站起,一步跨到日本老太婆和大家中间。他照平常那样和气,可是态度坚决地问道:“你们打算先揍这个老太婆一顿吗?”瑞宣特别强调了“老太婆”三个字。‎ 大家看看瑞宣,又看看日本老太婆。方六头一个摇了摇头。谁也不乐意欺侮一个老太婆。‎ 瑞宣回过头来对日本老太婆说:“你快走吧。”‎ 老太婆叹了一口气,向大家深深一鞠躬,走开了。‎ ‎(选自老舍《四世同堂》,有删改)‎ ‎7.一号的日本老太婆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 ‎ ‎ ‎【答案】她是一个反对战争、爱好和平,敢于承担责任的女性形象。她相信肆意侵略的人到头来准自食其果;她迫切想将日本投降的消息告诉住在附近的中国人,她愿意跟中国人做好朋友,超越复仇和仇恨,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在大家冲她一哄而上的时候,她没有挪步,愿意忍辱挨打,来减轻自己和其他日本人的罪过。‎ ‎8.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 ‎ ‎ ‎ ‎【答案】(1)胜利来得太晚,那么多人没有等到胜利这一天就失去了生命。虽然胜利了,但人们受到的伤害依然在,无法高兴起来。(2)使用了对比、反问的手法。突出了北京人“忍”的处世哲学,委婉地表现了对这种思想的批评。‎ ‎【解析】(1)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该句所在的段落,然后联系该句前后文分析其含意。该句前文是“一个半死的老人抱着一个死去了的孩子——正好像一个半死不活的中国怀里抱着成千上万个死了的孩子。胜利和失败有什么区别?胜利又能带来什么好处?”,由此出发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跟北平六七百年的历史比起来”可以看出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从“八年又算得了什么?”可以看出使用了反问的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则要看前文说了什么。从“北平人,大难临头的时候,能忍”“他们也要本着自己一成不变的处世哲学活下去”可以看出,画线句是进一步强调了这一处世哲学,而反问则表现出对这一处世哲学的不赞同。‎ ‎9.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非常善于运用衬托手法,请举两例简要分析。‎ ‎ ‎ ‎ ‎ ‎【答案】①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三号的日本人害怕中国人来报仇,把院门插上,并搬了些重东西顶住大门,这样写很好地衬托出一号日本老太婆敢于承担责任的形象。②‎ 知道日本投降的消息后,方六等街坊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一号的日本老太婆算账,大家冲日本老太婆一哄而上,而瑞宣却一步跨到日本老太婆和大家中间,这样写很好地衬托出瑞宣理智、善良的形象。‎ ‎10.小妞子死了,瑞宣却“一步跨到日本老太婆和大家中间”保护日本老太婆,瑞宣为什么要这么做?请谈谈你的理解。‎ ‎ ‎ ‎ ‎ ‎【答案】①瑞宣为小妞子的死悲伤,他痛恨日本侵略者,但他知道这些都是由日本军国主义者造成的,不应该由普通的日本民众承担。②瑞宣之所以站出来保护日本老太婆,是因为日本老太婆告诉了他们日本投降的消息,他认为一号的日本老太婆是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人。③瑞宣是理智而善良的,他不愿看到众街坊欺负一个老太婆。 ‎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从题干来看,题目要求探究的是瑞宣保护日本老太婆的原因。回答时,应从文中找出瑞宣对日本老太婆的态度描写的相关信息,如从“他明白,小妞子的死,跟一号的老太婆毫不相干”可以看出,瑞宣认为战争带来的伤害不应该由普通的日本民众来承担;从日本老太婆来告诉瑞宣日本投降的消息这一行为中可以看出,日本老太婆是一个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人;从“瑞宣特别强调了‘老太婆’三个字”中可以看出,瑞宣是一个理智而善良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