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2019学年辽宁省锦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辽宁省锦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 命题人 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 苑子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其内涵可以从精神、物质、制度和活动形式四个层面进行解读。汲取其合理成分,可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本,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书院大儒朱熹曾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朱熹《朱子全书》)简言之,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因此,当前大学或可借鉴传统书院的精神文化,坚守德育为先的理念,从思想上将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知识的同时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 书院选址体现着体验感悟的治学精神,书院建筑布局体现着传道授业的理想追求,书院景观体现着修身济世的远大志向,而传统书院物质文化可弥补当前大学校园建设的不足。比如,大学的选址要兼顾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努力营造浓郁的建筑文化氛围;借鉴书院“中轴线”的设计原则,凸显图书馆和教学楼的中心地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和学校的主要功能;校园景观设计中,多种植梅兰竹菊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尽量给学生创造环境幽雅和人文情怀兼具的场景等。‎ 书院由德行“足为多士模范”的“山长”主持教学、引领学术,参与管理者多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根据学生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制定师生共同遵守的学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涵盖阅读目的、进德立品、修身养性、阅读技法等方面。针对当代高校的制度文化困境,我们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采用积极地“劝谕式”话语,制度设计应以师生发展为本,达成刚柔并济的管理。‎ 书院主要有三种活动形式。讲会指大家集中共同探讨,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有问题可当面请教老师。而公元1167年,朱熹专程从福建崇安去访问湖南岳麓书院的张栻,则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书院山长还经常带领生徒离开课堂去游历,“绝其尘香,存其道气”,使生徒“聆清幽之胜,踵明贤之迹,兴尚友之思”,强化社会责任感。以此为鉴,高校教学应运用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等方法;在学术交流中应直面问题,客观公正地评价;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形成尊师重道、敬业爱生的氛围。‎ ‎(摘编自《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院作为历史上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教育组织,独具特色,有当代借鉴的合理性。‎ B. 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古代圣贤教人为学之意相合,把德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C. 书院的物质文化体现着治学精神、理想追求、远大志向,表现出很强的人文情怀。‎ D. 朱熹跨省访问不同学派的名师,通过讲会的形式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共同探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总后分,论述了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论证结构清晰。‎ B. 二至五段分别论述传统书院在精神、物质、制度和活动形式等内涵的合理之处。‎ C. 文章就传统书院的物质和行为文化分别从三方面分析,均采用例证法、引证法。‎ D. 二至五段介绍传统书院的文化价值和管理特色,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借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高校在选址、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方面因重视文化氛围,所以注重人文情怀。‎ B. 书院注重师生发展,尤其注重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据此制定了学则、学规等。‎ C. 书院不仅在课堂内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还经常由山长带领生徒们走出课堂游历。‎ D. 传统书院是由学生承担管理责任,当代高校也可借鉴此形式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通过讲会的形式平等开展学术交流”错误,偷换概念。结合“公元1167‎ 年,朱熹专程从福建崇安去访问湖南岳麓书院的张栻,则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分析,朱熹的活动形式是“会讲”,而非“讲会”,这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形式。故选D。‎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均采用例证法、引证法”错误。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分析,分析传统书院的物质文化并未采用引证法。文章并未对传统书院的物质文化进行分析,只是做了概括介绍,下文中举的例子是当前大学应该怎么做的内容,是传统书院物质文化对当前大学的启示,因此后面的“例证法”也不当。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当前高校在选址、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方面因重视文化氛围,所以注重人文情怀”因果颠倒,原文说“兼顾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努力营造浓郁建筑文化氛围”,即“注重人文精神”是因,“营造文化氛围”是果,因果表述颠倒。‎ B项,“书院注重师生发展”无中生有,结合文本第二、三、四节内容分析,原文只是说注重学生发展,没有明确注重“师生”发展。‎ D项,以偏概全,“传统书院是由学生承担管理责任”错,原文只是说“参与管理者多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即多由品正、学优的学生参与管理,不是由任何学生均能承担管理责任。‎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成为改革的热点和受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生涯规划教育要求学生应全面评估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全面地规划。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导向性,是随着学生年龄、经历、身处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都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等问题。‎ 实行新高考以后,学生学会选择是其在高中阶段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人生规划初期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前清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更要明确认识到课程选择的意义、生涯选择的重要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责任。‎ 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全面展开自我评估,客观进行生涯选择,稳妥进行人生管理,由此,可以将盲目选择对人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摘编自刘瑞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材料二:‎ 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对自己的潜能和职业有个大致了解,但还要意识到想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能从事的职业。学生在设计职业发展时,不应该只是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自己是否有适合某种工作的能力。因为未来是多变的,能够适应这个变化很重要。这一方面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等职业生涯规划测试,参照老师、家长和朋友对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找到想从事的职业和能从事的职业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以往,高中生在进行学科选择和填报志愿时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实用主义影响,关注最多的不是未来的发展,而是薪酬、升职等利益问题,最终选择一些热门专业。但这些热门专业未必是热门职业,而且等学生毕业的时候,这些专业是否依然热门都是未知数。因此,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避免学生因盲从利益趋向而做出的并不明智的专业选择。‎ 据调查和统计,在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各个维度上,性别、科别、是否是独生于女等变量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年级、学校性质、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年级越高,成绩越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水平越高。‎ ‎(摘编自搜狐网(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材料三:‎ 高中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 很强 较强 一般 不具备 没有考虑 合作意识 ‎19.7‎ ‎32.4‎ ‎45.8‎ ‎1.2‎ ‎0.9‎ 竞争意识 ‎21.3‎ ‎24.5‎ ‎45.6‎ ‎5.4‎ ‎3.2‎ 创新意识 ‎15.5‎ ‎33.3‎ ‎41.9‎ ‎5.9‎ ‎3.4‎ 社会适应能力 ‎23.5‎ ‎21.2‎ ‎51‎ ‎0.3‎ ‎4‎ 人际交往能力 ‎22.6‎ ‎37.9‎ ‎36.7‎ ‎0.3‎ ‎2.5‎ ‎[注]以上数据均为百分比。‎ ‎(摘编自《重庆市某重点中学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四:‎ ‎“一到每年的四五月份,办公电话就变成了热线,其中十有八九是咨询转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都不知道所报考的专业到底要学什么。”近日,一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高考考生报志愿时会感到迷茫,“高考学生都说不清楚自己兴趣点是什么,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有调查显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有超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利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优劣势和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对高中学习、大学专业、未来职业、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进而客观、主动地选择。基于此,学生思考评估后的选择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惠英如是说。‎ ‎(摘编自河北新闻网《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找到前行航标》)‎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能清晰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这都是学生学会选择的具体表现。‎ B. 高中生要充分认识到想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能从事的职业,在设计职业发展时要认真思考自己是否有适合该种工作的能力。‎ C. 超过70%的大学生由于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志愿,直接导致进入大学后想重新选择专业。‎ D. 生涯规划教育调研报告显示,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认知到自身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认知到自身不具备创新意识的学生数量多于不具备合作意识的学生比例。‎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对自身能力、性格、优劣势、身处环境等的认知是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对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要求学生在高三年级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的生涯。‎ B. 职业生涯受学业成绩、学校性质、父母受教育程度等维度的影响,因此,所有学业成绩优异、名校毕业、家庭环境良好的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强于普通学生。‎ C. 对于重庆市某重点中学被采样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总体上有较好的自我认知意识,对自身的个性、兴趣和能力都有较为清晰的自我认识。‎ D. 在张慧英看来,只要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结合对社会的了解,尽早地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能获得幸福生活,实现自身价值。‎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答案】4. C 5. C ‎ ‎6. ①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个性等,全面的评估自己,客观进行生涯选择,规划好未来的人生,稳妥进行人生管理,降低人生的不利影响。②能帮助学生找到兴趣和能力的契合点,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③能帮助学生从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更好地自我认知。④能帮助学生更早的思考人生,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选项内容“超过70%的大学生由于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志愿”“直接导致进入大学后想重新选择专业”两者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结合“有调查显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有超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分析,超过70%的大学生想重新选专业的原因应该是仅有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即大多数人对自己所选专业不了解,而不是直接对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不满意。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要求学生在高三年级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的生涯”错误。结合“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分析可知,并未强调高三年级,而是强调整个高中年级。‎ B项,“因此,所有学业成绩优异、名校毕业、家庭环境良好的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强于普通学生”推断错误,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这只是大概率情况,并非所有学业成绩优异、名校毕业,家庭环境良好的学生职业规划能力都强于普通学生。‎ D 项,“只要……就……”错误。结合“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利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学生思考评估后的选择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分析,“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生涯规划教育要求学生应全面评估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全面地规划”“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全面展开自我评估,客观进行生涯选择,稳妥进行人生管理,由此,可以将盲目选择对人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分析,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个性等,全面的评估自己,客观进行生涯选择,规划好未来的人生,降低人生的不利影响。结合“这一方面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等职业生涯规划测试,参照老师、家长和朋友对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找到想从事的职业和能从事的职业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避免学生因盲从利益趋向而做出的并不明智的专业选择”分析,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找到兴趣和能力的契合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结合材料三“高中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分析,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从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更好地自我认知。结合“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利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学生思考评估后的选择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等分析,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更早的思考人生,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 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①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②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③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④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⑤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中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⑥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⑦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 ‎⑧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血地踯躅!他无端地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竞然奇迹般地不疼了,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的……在离考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 ‎⑨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而是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⑩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有改动)‎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B. “他”想到自己与火车上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痛,走到终点,战胜了自己的怯懦,成了他独特的生命体验。‎ C. 本文描写了“他”在去报考中学的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卑怯、崩溃,最后又产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 D.‎ ‎ 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8. 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章为何将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案】7. A 8. ①“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②“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当同学们都穿着胶质球鞋时,他只能穿手工纳扎的布鞋,这双布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③“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在他几近崩溃时,汽笛声让他惊醒,让他鼓足了走下去的勇气,由此他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变。 ‎ ‎9. ①这次赶考让作家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于是他开始不断奋斗,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生活的状态。②这次赶考令作家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怯、痛苦,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错误。结合“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他无端地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分析,并没有暗示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只是表现了生活窘迫。文章也不算含蓄深沉。故选A。‎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理解“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可结合文中的描写回答,也可结合生活常识来回答。如结合原文“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分析,“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结合“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分析,“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结合“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鬼者……在离考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分析,“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主要是探究作品的主旨以及自己的感悟,这类的探究性试题,一要结合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作品和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文章的第二段说“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这是一句总领句,下文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所以对“人生之旅”内涵的理解应该在下文找,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理解。作者第一次出远门赶考时,由于自身十分贫穷而遇到种种困难想放弃时,他听见了汽笛声,也看见了有些人由于自身条件不努力,却依然能坐上火车,过上舒适的生活,比他生活的好。而自己却在穿着破旧的布鞋在脚跟磨破的情况下赶考,让他觉得不公平,这是让他既气愤又无可奈何的一段生命体验。它告诉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自己的感悟:当遇到种种困难时,我们不能放弃希望,身处绝境时,有希望才有可能生存。该满怀希望,坚定不移地向前进。‎ ‎【点睛】解答探究题的时候,要明确此类型题设题内容的开放性。这类试题允许和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答案可以在原文基础上适度开放,允许学生发表不同于作者观点的意见,关键在于答题时要紧扣题干的要求,表达合情合理。开放思考中要立足文本,结合文本,尊重文本。探究题强调个性化理解分析,但并不是说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延展,抓住自己较感兴趣的词语就随意生发附会,而应该从文本入手,尊重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够从文本中找到观点依据,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命运,阐述自己的认知和看法,在作者的观点上合理升华创造才是个性阅读。答案组织要有规范,合乎要求对于多角度探究题,要分点答题,做到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切入,观点之间不能有交叉包含关系,角度切中要准确,扣合文本,合理阐发。‎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知平阳县。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尚宽趣尉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知忠州,俗畜蛊①杀人,尚宽揭方书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③,大化其俗。转运使持盐数十万斤,谭②民易白金,期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徐与民为市,不扰而集。‎ 嘉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④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闻而嘉之,下诏褒焉,仍进秩赐金。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苏轼作《新田》、《新渠》诗以美之。‎ 徙同、宿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曰:“妄言耳。”众乃安。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又徙梓州。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朝廷推功,自少府监以直龙图阁知梓州。积官至司农卿,卒,诏赐钱五十万。‎ ‎(节选自《宋书·循吏传》)‎ ‎【注释】①蛊: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②谭:通“谈”,与…商谈。③理:司法衙署,狱官。④召信臣:西汉水利名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 B. 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 C. 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 D. 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书:本指记载药方的医书,本文是指赵尚宽公布的用来治疗蛊毒的药方。‎ B. 官帑:国库里的钱财,也可借指国库,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私自随便动用的。‎ C. 考课:按一定的标准,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官吏进行考核,但不与奖励并行。‎ D. 直龙图阁:宋代的荣誉官职,地位低于龙图阁学士、龙图阁直学士、待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尚宽处置突事件果断周密。知平阳县时,邻邑有罪犯越狱害民,他及时布置尉兵出捕,接着又派徼巡兵监督尉兵,终将罪犯全部抓获。‎ B. 赵尚宽很有化解社会危机的能力。他巧用药方治疗蛊毒,彻底追查放蛊人;果断使用官帑垫付盐银,解除了盐银不足给百姓带来的困扰。‎ C. 赵尚宽善于从实际出发治理州县。他根据唐州历五代乱的情况,制定开垦旷地,招来流民的政策,三年之后,土地变得肥沃,增户万余。‎ D. 赵尚宽政绩满满,受到广泛赞誉。皇帝多次对他表彰赏赐,王安石、苏轼写诗对他表示赞美,老百姓对他感恩戴德,甚至置石像建生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 ‎(2)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曰:“妄言耳。”众乃安。‎ ‎【答案】10. C 11. C 12. A ‎ ‎13. (1)贼人以为我们不能及时赶到,(所以)正处于懈怠慵懒的状态,这样正好容易捉拿。应该赶紧去,不要让他们散开,又去为非作歹。‎ ‎(2)河中府的神勇营的士兵苦于长官大校的贪婪残酷,刻印匿名布告谎称有变,赵尚宽下令烧掉布告,说:“造谣的呢!”。大家才安定。‎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图记”,图章,用图形作的标志,不可分拆,排除A项。“得”是找到、获得的意思,应该和前面“记”断开,排除B项。“三陂一渠”是“疏”的宾语,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句意:于是查看地方志。找到议代召信臣(率民挖掘的)湖泊沟渠遗迹,于是增发兵卒重新疏通三处湖泊一处沟渠,灌溉农田万余顷。又指导百姓自发开挖数十条支渠,互相灌溉。故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但不与奖励并行”错误。“考课”,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所以考课制度又与官吏的铨选任用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奖励挂钩。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他及时布置尉兵出捕,接着又派徼巡兵监督尉兵”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分析可知,徼巡兵不是监督尉兵,也是为了出捕逃犯,是赵尚宽的追捕策略。故选A。‎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谓”,以为;“方”,正、正在;“怠”,懈怠;“取”,捉拿、抓捕;“亟”,急忙、赶快;“使”,让;“散漫”,分散,不集中;“且”,将要、又;“为”,动词,做。(2)“卒”,士兵;“苦”,苦于,被……所苦;“贪”,贪婪;“刊”,刊印;“焚”,烧;“之”,代词,指匿名布告;“妄”,胡乱、随便;“乃”,连词,才;“安”,安定。‎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是参知政事安仁的儿子。曾任平阳知县。邻县有十几个重囚徒挣破镣铐夜里逃了出来,杀死居民,将要跑到平阳境内,尚宽急忙派出武官抓捕,并说:“贼人以为我们不能(及时)赶到,正在偷懒,正好容易抓捕。应该赶紧去,不要使他们散开了,再做坏事。”武官出发后,(尚宽)又派巡查兵跟在后面,把贼盗都拿获了。‎ 后来任忠州知州时,当地有放畜蛊杀人的恶俗,尚宽在集市拿着药方教人服药治病,并且彻底地追查那些放蛊的人,交给执法官员处置,这样大大改变了这种恶俗。转运使持有十万斤盐,叫百姓用白银来交换,约定的时间越来越接近了,尚宽先拿出储备的官币帮助交付了所需要的费用,再慢慢地卖给百姓,这样就没有扰乱百姓的生活,一切都很安定。‎ 嘉祜年间,赵尚宽凭借考核第一出任唐州郡守。唐州一向土地肥沃,经历五代战乱,有的田地不再耕种,土地荒芜,百姓稀少,(收缴的)赋税不能满足填补徭役,官员商议想废郡为邑。赵尚宽说:“土地荒芜可以增加开垦,百妊稀少可以增加招引,哪有废除郡制的呢?”于是查看地方志。找到议代召信臣(率民挖掘的)湖泊沟渠遗迹,于是增发兵卒重新疏通三处湖泊一处沟渠,灌溉农田万余顷。又指导百姓自发开挖数十条支渠,互相灌溉。四方百姓蜂拥而至,赵尚宽又请求把荒地按照人口分给他们,并且用官方的钱贷给百姓让他们购买耕牛。等到三年后,长满丛杂草木的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人口增加万余人。赵尚宽勤于农政,治理有超出一般人的功劳。三司使包拯和部下的使者向皇上上奏他的事迹,仁宗听说以后很赞赏他,颁布诏令赞扬他,多次(为他)增加官俸、赏赐银两。在唐州共生活了五年,百姓在祠堂为他建了一尊塑像,而王安石、苏轼也写下《新田》、《新渠》等诗作来赞美他。‎ 后来调到同州、宿州做官,河中官府勇猛的士卒苦于校尉贪婪、暴虐,刊刻匿名文书称校尉叛变,尚宽下令烧掉上告的文书,说:“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话。”众人才安定下来。不久就上奏罢免那个校尉,并分散士卒到其他的军营。不久有调到梓州。尚宽离开唐州几年,农田每天不断开垦,百姓一天比一天众多,朝廷推举功劳,让尚宽从少府监做到直龙图阁任梓州知州,后来做官一直做到司农卿,死后,皇上下诏赏赐钱币五十万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注】赵蕃:南宋中期著名诗人,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意思是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 B. “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了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的坚定。‎ C. 尾联写诗人在收到朋友斯远寄来的新诗之后,擦亮眼睛,振奋精神,一改昏沉之态,连忙回诗相赠。‎ D. 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15. 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说它“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简要分析其中的“警策”与“哲理”。‎ ‎【答案】14. C 15. ①警策:“春其渐起但无痕”这句意思是说春天正逐渐临近,只是还没有全部显露出来,表现了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情细腻,寓意深远,为全诗定下明朗向上的基调。②哲理:希望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时;对未来应充满信心;对新生事物应多加呵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比如颈联为补足颔联“定有梅花当返魂”这一判断,诗人认为,只要天天到各个村落去细细寻访,定会在梅树梢头发现新春的消息。‎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写诗人在收到朋友斯远寄来的新诗之后,擦亮眼睛,振奋精神,一改昏沉之态,连忙回诗相赠”曲解诗意。尾联大意说的是诗人拭目以待,期盼朋友斯远的诗作,希望得到友人的理解和鼓励。故选C。‎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止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奠定情感基调的角度分析。首先明确“警策”就是“全诗的关键”,重点从诗句表达的情感分析其“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然后分析蕴含的哲理。“春其渐起但无痕”,春天正在逐渐临近,只是还不见一点痕迹。见秋霜而思春日,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这一联为全诗定下了明朗向上的基调。“哲理”,诗人面对降霜、下雨的深秋,并不慨叹“悲哉”,也不畏惧即将来临的严冬,而是觉得离春天愈来愈近了。希望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时,对末来应充满信心,对新生事物应多加呵护。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展示“春其渐起”的情状。霜威固然使草木摇落而变衰,但诗人认为不必为此嗟叹。自然界万物轮回,生生灭灭。一面在衰败,一面则在发生发展。在草色垂死之际,梅树正在恢复青春,酝酿作花。如颈联补足“定有梅花当返魂”这一判断,“穷日日”前冠以“要须”,“遍村村”前冠以“无惜”,见出要发现新春之难,也表现了诗人惜春、寻春心情的急迫与信念的坚定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生动,描绘了蜀道之上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雄奇景象。‎ ‎(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和对比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反复论证了苦难对人的价值和意义,并深切指出:如果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__”就难以避免灭亡的命运。‎ ‎【答案】 (1). 飞湍瀑流争喧豗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寄蜉蝣于天地 (4). 渺沧海之一粟 (5). 入则无法家拂士 (6).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 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喧”“砯”“崖”“壑”“沧”“拂”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几年,各种网络谣言肆虐。_________,不少人都深深地感受过被朋友圈、微信群里各种谣言“轰炸”的滋味,尤其是有些一看就_________的谣言帖,偏偏来自亲友长辈。_________吧,觉得让老人家一直受到蒙蔽,于心不忍;科普辟谣吧,往往在微信里引发一片“血雨腥风”,亲情的小船“风雨飘摇”。甚至连年过节,还有媒体专门发文介绍如何在亲友群里有技巧地辟谣。不过现在,( )。因为我们每一个坚持发声辟谣和科普的人,都为“辟谣力度和速度加强加快”“谣言数量、影响减少减弱”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类似面对“食盐添加剂致癌”之类每隔一段时间就出来刷一遍存在感,千万不要因为感觉_________,就什么也不做,只要“宜将剩勇追穷寇”就好。‎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抚今追昔 荒谬不经 视若无睹 鞭长莫及 B. 抚今追昔 荒谬绝伦 置之不理 有心无力 C. 曾几何时 荒谬不经 置之不理 有心无力 D. 曾几何时 荒谬绝伦 视若无睹 鞭长莫及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看到关于2018年谣言盘点的成果,有理由感到鼓舞 B. 看到大于2018年谣言盘点的成果,没有理由不感到鼓舞 C. 我们有理由感到鼓舞,因为关于2018年谣言盘点的成果就在眼前 D. 我们没有理由不感到鼓舞,因为关于2018年谣言盘点的成果就在眼前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类似面对“食盐添加剂致癌”每隔一段时间便出来刷一遍存在感 B. 类似面对“食盐添加剂致癌”每隔一段时间就出来刷一遍存在感的谣言 C. 面对类似“食盐添加剂致癌”之类每隔一段时间就出来刷一遍存在感 D. 面对类似“食盐添加剂致癌”之类每隔一段时间就出来刷一遍存在感的谣言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抚今追昔:看看现在,想想过去。曾几何时: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语境说各种网络谣言肆虐是“近几年”的事情,故选“曾几何时”。‎ 荒谬不经:不经,不合常理。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荒谬绝伦:绝伦,超过同类。没有比这更荒唐更不合情理的了。后者比前者程度更重。语境说的只是“谣言帖”,“荒谬绝伦”程度过深,故选“荒谬不经”。‎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视若无睹:虽然看见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指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前者强调不理睬,后者强调不关心。语境说的是每一个坚持发声辟谣和科普的人都不会理睬那些谣言,故选“置之不理”。‎ 鞭长莫及: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到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有心无力:有愿望和打算,但没有力量付诸实现。语境说的是不要只有愿望和打算而就什么也不做,故选“有心无力”。‎ 故选C。‎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根据语境,先看到“成果”后“感到鼓舞”,比较符合逻辑,而且从下文开头的“因为”来看,应该避免词语重复,据此可排除C项、D项。‎ A项、B项,两句意思相同,但B项的语气更强,从下文“因为我们每一个坚持发声辟谣和科普的人,都为‘辟谣力度和速度加强加快’‘谣言数量、影响减少减弱’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来看,选B项合适。‎ 故选B。‎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语序不当,“类似”应放在“面对”之后,据此排除A项、B项;‎ 第二处,成分残缺,“刷一遍”后应补上宾语“的谣言”,据此排除A项、C项,且“食盐添加剂致癌”后的“之类”不可缺少。‎ 故选D。‎ ‎20.下面是关于大学毕业生基本去向示意图,请有条理地进行概括,要求内容简明,表述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100字。‎ ‎【答案】大学毕业生的基本去向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可以选择工作就业和自主创业两种方式;一种是延缓就业,可以选择考研究生或参军入伍;还有一种就是不找工作,在家闲置成为啃老族。‎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此类试题解答时,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基本去向示意图”,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示意图整体来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有三种,一是“工作就业”“自主创业”;二是“考研究生”“参军入伍”;三是“成啃老族”。用概括性的语言,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准确表述即可。‎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例:对名利趋之若鹜,斤斤计较,表现的是境界的缺失。‎ 材料:事业 任务 困难 责任 信仰 斗志 ‎ 无所作 挑肥拣瘦 不思进取 退避三舍 推三阻四 怨天尤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对事业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表现的是信仰的坍塌。 (2). 对任务挑肥拣瘦,推三阻四,表现的是责任的失落。 (3). 对困难退避三舍,怨天尤人,表现的是斗志的消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的句子涉及到内容、句式、修辞、衔接,不仅要综合运用语法、修辞的知识,还要分析所给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仿写一般要仿句式、仿修辞、仿句间的关系,这就要求考生要分析所仿的句子,明确其句式特点、修辞手法以及句间的关系“对名利趋之若鹜,斤斤计较,表现的是境界的缺失”,所仿写的句式是“对……(名词) (动词),……(动词),表现的是……的……”,前面是说做法,后面是说表现出的是什么。再分析提供的材料,考生要从这些材料中挑选内容,如第一空的名词可以从“事业”“任务”“困难”中选择,第一空和第三空的做法可以从“无所作为”“挑肥拣瘦”“不思进取”“退避三舍”“推三阻四”“怨天尤人”中选择,表现出的内容可以从“责任”“信仰“斗志”中选择。‎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鲁迅)‎ ‎②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命运奋斗。(恽代英)‎ ‎③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习近平)‎ ‎2019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日,学校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作为杰出的青年学生代表,你应邀在大会上发言。请写一篇演讲稿,回望历史,缅怀先贤,着眼未来,表达心声,展现当代青年的风采。要求:①恰当引用三句名言。②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发扬五四精神,放飞青春梦想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 大家好! 今天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日,我们在此隆重地纪念“五四”爱国运动。很荣幸能够作为学生代表在这里发言,谢谢大家给我的这次机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发扬五四精神,放飞青春梦想》。‎ ‎  一百年前的今天,在北京,在中国,一大批光明磊落,勇敢明智的爱国青年冲破了黑暗的枷锁,他们置生死毁誉于度外,为挽救民族危亡抱定了生死以之的决心,弥天碧血染京华,千古青史垂鸿烈,誓以血肉之躯荐于轩辕之下!这辉煌的青春在我们心中铭刻,英烈的赤诚和热忱如怒海扬波,我们为之动容,为之高歌!这段历史虽已经远去,长城的风烟散尽,昆明湖依然宁静,可是风中劲草仍存,岭上梅花尚在,让我们侧耳倾听,那青春的弦歌并没有远去,英雄们身化为高傲的星辰,列布于历史的苍穹之上!‎ ‎  五四运动,是由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率先组织发起的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不仅启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还促成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形成了以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五四”精神。‎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壮士断腕,血染战场,在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在光明和黑暗殊死搏斗的疆场,中国大学也成为坚强的堡垒,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漫卷西风高高飘扬。因此,才有了内迁山城,坚韧办学的“南方之强”,才有了弦歌八载,刚毅艰卓的联大精神,有了“不从纸上逞空谈,愿实地把中华改造”的校歌……‎ 一个时代的青年有一个时代青年的责任,今天的我们虽然不必再为拯救民族危亡而奋战,但是一个新的历史使命又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要勇敢地担起属于我们的责任。由此我想起了习主席说过的话: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立志做大事:就是让生命在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事业中闪光。在社会主义时代,只有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才是真正的立志做大事。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个精神上“缺钙”的人,是不可能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的。一个人的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信念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 有了做大事的志向还不够,还要去“做”。鲁迅先生说: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是啊,老子也曾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从小事做起,就干不成大事,把看似平凡的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由小到大、由易到难是事业成功的必然规律。成就大事业的人没有一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 天上雄鹰以蓝天为家,河里的鱼以江河为故乡,胸怀祖国,离家的孩子不会孤独。值此值此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之际,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不屈不挠、忧国忧民、敢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朝气蓬勃,体魄康强,举止端正,精神活泼,人格健全,为祖国和人民多做贡献。‎ ‎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同学们,让我们只有立志做大事、做公仆、做奉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放飞青春的梦想,彰显人生的价值!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典型的情境代入型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要注意:‎ 第一,这是一篇演讲稿,要有演讲稿基本的格式,比如,称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问候语:早上好;开场白:今天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日,我们在这里举行盛大的集会……结束语: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第二,要理解三则名言的涵义并恰当引用。鲁迅的话意在告诫青年不要空谈,要实干;恽代英的话意在鼓励青年要勇于抗争,勇于奋斗,不要局限于现实与命运,要用精神战胜物质;习近平的话意在引导青年树立高远的志向,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担,做大事,做实事,不追求功名利禄,不争做大官。第三,将写作内容具体化。五四运动的历史与意义,五四运动展现出来的精神与启示,当代青年的体悟与行动等,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不屈不挠、忧国忧民、敢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的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的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 参考立意:‎ ‎1.青年人要接过五四精神的大旗,要用行动诠释担当和责任 ‎2.位卑不敢忘忧国,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才无愧于五四精神的传人 ‎3.跳出“小我”,树立高远的志向,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担 可用素材:‎ ‎1.让我们回到本世纪初叶:长夜漫漫赤县天,终于,从大学校园中,扬起一面面照耀旧中国的大旗——《新青年》,科学,民主,共产主义小组。中山大学,传诵出伟人那回荡百年的“振兴中华”的号召。北京大学,蔡元培“兼容并包”,开辟旷古未有的新文化天地。陈独秀倡导科学民主,鲁迅公开《狂人日记》,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千万师生并肩前进抗议帝国主义……不过几十年功夫,天翻地覆,有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改革开放的千年巨变。‎ ‎2.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的责任,已落在我们青年人的肩上,“五四”的火炬,已传到了我们青年人的手中。“五四”的精神,需要我们青年人发扬光大。可是要弘扬“五四”精神,就必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还是在拼搏中进步?在学校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经常迟到、甚至旷课;有的同学穿拖鞋,有的同学偷偷地躲在学校的某一个角落吸烟,有的同学带起了耳环染起了发;还有的同学一到上课就睡觉这些不良的行为不仅严重地危害到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的是,这也影响到学校的形象,是一种严重破坏校风校纪的行为。‎ ‎3.再翻开史册,每一页光辉的史迹无不透视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古有屈原、伍子胥为了祖国的安危悲痛欲绝,毅然以死殉国;王昭君、文成公主为了祖国的安定,远嫁他乡;张衡、祖冲之刻苦学习,矢志不渝、坚忍不拔、孜孜不倦地开拓进取,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业绩。在长征时期,无数热血青年报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翻雪山,走草地;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中华儿女住窑洞,吃粗饭,把荒芜的南泥湾建成“陕北的好江南”;董存瑞舍生炸碉堡,黄继光以死堵枪眼……虽然我们充其量只是后现代的享受者,但毕竟是“享受”,希望五四精神升华了的爱国精神可以深入人心!‎ 参考结构:‎ 回顾五四精神,用排比形式歌颂那个时代,那些伟人,揭示五四精神的内涵。接着回到现实,反思当代青年的问题,价值观混乱,追名逐利的多,引用习主席的话,告诫青年人应该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当代青年的佛系,无作为,引用恽代英的话,告诫青年应该有精神,要与命运奋斗。然后展现国家与时代的美好,引用鲁迅的话告诉青年们这是一个展现自我的大舞台,要去行动,而不是空想。最后作为学生代表说说自己的打算,鼓励同学们一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