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50 KB
  • 2021-06-03 发布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天一中学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019.10.12‎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反对“一把手”事必躬亲,并不是说就可以当________,美其名曰“无为而治”。有的________,上项目怕被人怀疑,搞改革怕惹是非,该管的事情不管,该负的责任不负,当起了________的“公堂木偶”。不管怎么“伪装”和“铺陈”,都丝毫掩盖不了这种行为敷衍塞责的实质。当“班长”就要敢担当,怕担当就不要当“班长”。‎ A. 后台老板 滥竽充数 明哲保身 B. 甩手掌柜 滥竽充数 独善其身 C. 后台老板 尸位素餐 独善其身 D. 甩手掌柜 尸位素餐 明哲保身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词语运用是否恰当,可从多方面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必须了解所提供词语的词义。词性、程度轻重、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情色彩等,必须抓住同义词或近义词的不同语素的意义进行区别,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辨别筛选。本题,甩手掌柜:指光指挥别人,自己什么事也不干的人。也指只挂名,不负责,也不做事的主管人员。后台老板:指背后操纵、支持的人或集团。语境说的是反对“一把手”领导事必躬亲,并不是说 “一把手”领导自己就可以什么不干。所以此处选用“甩手掌柜”。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语境“上项目怕被人怀疑,搞改革怕惹是非,该管的事情不管,该负的责任不负”说的是“一把手”领导空占着领导的位置,不真正做事。所以选用“尸位素餐”。明哲保身: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斗争的处世态度。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鉴于上述的分析,这些领导之所以这样做,是怕连累自己的消极工作态度,所以此处选用“明哲保身”,既然是领导也不能用“独善其身”。故选D。‎ ‎【点睛】近义词辨析的方法:1、牢记搭配对象。有的时候,两个近义词之间的意义并无明显差别,但是搭配的对象全然不同,或者范围差异很大。比如“荣膺”的一定是较高规格的荣誉,“荣获”的对象就相对普通。2、去除同类项,就区别项加以组词区分。很多时候,两个近义词都具有相同的字眼,比如“遏止”和“遏制”。可以将相同的字眼,如“遏”去掉,就剩下的字眼组词,前者为“停止”,后者为“控制”。通过组词加以区分,对于大多数拥有相同字眼的近义词都是相当有效的辨析手段。3、寻找关键词中的反义词。有些近义词,比如“真谛”和“精髓”,一个强调的是“真”,一个强调的是“精”,这个时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真”的反义词是“假”,“精”的反义词是“粗”,也就是说,一个探讨是真假问题,一个探讨的是粗精问题,讨论的问题不一样,语用环境自然也不一样。4、将两个字的词变成四个字的词。很多时候,像“钟情”“包罗”这样的词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的时候反而容易看穿其本来面目。“一见钟情”仅指爱情,“包罗万象”则明示了“包罗”范围之广。面对这些犹抱琵琶半遮面、追求含蓄蕴藉的两个字的短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也是一种重要的辨析手段。总之,对于近义词辨析题,务必找到真正能将两个词区分开的点,成为我们在考场上推断出正确答案的线索,千万不能蒙混过关,使得本来区分就不大的近义词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 ‎2.下列加点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除夕全家人围坐一桌,作为高三学生的小李端起热茶说:“我进步不大,大家还得海涵。”‎ B. 2018年表彰大会,某公司经理激动地说:“今年,承蒙我们的努力,公司走上了快车道”‎ C.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男生宿舍管理报告》,及时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D. 诗词协会第一次活动时,刚毕业的大学生说:“今天群贤毕至,我忝列其中,重在学习。”‎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加点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A项,“海涵”:如海一样的包容。敬辞,比喻人度量宽大(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一般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和书面语言中,此处用于除夕全家人吃饭的场合,不得体。B项,“承蒙”是敬辞,表示心怀感激地接受。此处用于自己,不合适。C项,“责成”,动词,指定某人或某机构办成某件事。此处用于学生会说“学校领导”,语气太生硬。D项,“忝列”:谦词,有愧于排列在其中。用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我”在“群贤”面前讲话。合适。故选D。‎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两条平行直线般的友谊,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B. 父子之间争执不休,父亲撂下一句“我这辈子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便拂袖而去。‎ C. 参加完运动会,他很疲劳,睡了一晚就觉得身体里碎屑卷成的疲倦都给睡眠熨平了。‎ D. 夏夜月光照不到黑处,几星萤火飞来飞去,忽明忽暗,如同孩童的眼睛眨呀眨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判定。这道题考的是判定比喻修辞手法。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归结为比喻。(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A项,把“友谊”比喻成“两条平行直线”。B项,“我这辈子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运用夸张和借代手法。C项,“疲倦”比喻成“碎屑”。D项,“萤火”比喻成“孩童的眼睛”。故选B。‎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生活的教科书决不像学校的课本那样单纯,它教人成长的方式往往是严酷的。生活往往是不平衡的,它常常让人丧失一些最宝贵的支撑。但生活又往往是平衡的﹣﹣当人们失去一些东西后,说不定又有新的东西从另外的地方弥补。‎ A. 生活教科书教人的东西较真实 B. 学校的课本的内容不利于人成长 C. 失去和弥补对成长有特别的意义 D. 生活常常由不平衡到平衡的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提炼语段的主要意思。阅读语段,关注上下语句之间的关系,注意语段的首尾句,找到语段的陈述对象,找出关键语句进行理解。本段是有三个句子组成,说的是“成长”这一话题,最后一句用“但”构成转折,所以该语段的意思落在最后一句上,而最后一句“当人们失去一些东西后,说不定又有新的东西从另外的地方弥补”的关键词是“平衡”“弥补”,所以本语段的主要意思是说“失去和弥补对成长有特别的意义”。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书姜次生印章前 周亮工 姜次生正学,浙兰溪人,性孤介,然于物无所忤。食饩于邑,甲申①后弃去,一纵于酒,酒外惟寄意图章。得酒辄醉,醉辄呜呜歌元人《会稽太守词》。又好于长桥上鼓腹歌,众环听,生目不见,向人声乃益高。每醉辄歌,歌文必《会稽太守词》,不屑他调也。‎ 方邵村侍御为丽水令,生来见,谓侍御曰:“公嗜图章,我制固佳,愿为公制数章。正学生平不知干谒,但嗜饮耳。公醉我,我为公制印。公意得,正学意得矣。”侍御乃与饮,醉即歌《会稽太守词》。于是侍御得生印最多,侍御署中酿亦为生罄矣。‎ 一夕,漏下数十刻,署中尽熟寐,忽剥啄甚。侍御惊起,以为寇且发,不则御史台霹雳符也。惊起询,则报曰:“姜生见。”侍御遣人谢曰:“夜分矣,请以昧爽。”生砰訇曰:“事甚急。”侍御以生得他传闻意外也,急趋迎之,执手问故。曰:“我适为公成一印,殊自满志,不及旦,急欲令公见也,事孰有急于此者乎?”遂出掌中握视之,侍御乃大笑。复曰:“如此印,不值一醉耶?”于是痛饮,辨明而去。去又于桥上歌《会稽太守词》。桥侧饼师腐家起独早,竞来听之,谓此君起乃更早,遂已醉耶。生意乃快甚。‎ 生无妻,无子女,常自言曰:“曲蘖吾乡里。吾印必传,吾之嗣续也,吾何忧?”别侍御返里,年八十,卒。‎ 辛亥秋,侍御以生所为印示余,予入之谱,复隐括楼冈太史述生事,录之于前。侍御曰:“每展玩生印,觉酒气拂拂从石间出。生歌《会稽太守词》声,犹恍惚吾耳根目际也。”‎ ‎(选自《虞初新志》)‎ 注:①甲申:指1644年。‎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然于物无所忤 忤:发怒 B. 侍御署中酿亦为生罄矣 罄:完、尽 C. 急趋迎之,执手问故 趋:快步走 D. 别侍御返里 里:故乡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姜次生本是一个读书人,朝代鼎革后,他放弃了读书仕进之途,刻章、喝酒、醉歌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 B. 醉酒之后,姜次生喜欢在长桥上鼓腹而歌,人们围着听他歌唱。他眼睛不好,只能向着有人声的地方高歌。‎ C. 姜次生自信刻章技艺高超,他以此要求跟方侍御换酒喝。方侍御答应了他,从而成了得到姜次生图章最多的人。‎ D. 姜次生“寄意图章”,是将生命熔铸其中,他认为他的印一定会传之后世的;后来他的印被周亮工收入印谱。‎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学生平不知干谒,但嗜饮耳。‎ ‎(2)我适为公成一印,殊自满志,不及旦,急欲令公见也,事孰有急于此者乎?‎ ‎(3)吾印必传,吾之嗣续也,吾何忧?‎ ‎8.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姜次生形象的主要特点。‎ ‎【答案】5. A 6. B ‎ ‎7. (1)我生平不知道为了自己来求见(官员),只是喜欢喝酒罢了。‎ ‎(2)我刚为您刻了一枚印章,自己很是满意,(我)等不到天亮,急着想让您看看(印章),还有什么事比这还急的呢? ‎ ‎(3)我的印章一定会传之后世,那就是我的后代,我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 ‎8. 行为怪诞;痴迷于刻图章;胸怀家国之痛。‎ ‎【解析】‎ ‎【5题详解】‎ 该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A 项,忤,不顺从,不和睦,指为难的意思。不是发怒的意思。故选A项。‎ ‎【6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他眼睛不好,只能向着有人声的地方高歌。”分析有误。姜次生闭眼不看,(只是)听到人声后,唱得更加响亮。故选B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正学,指说话者姜次生,此处应用第一人称,译为“我”;干谒,求见(官员);但,只;耳,罢了。第二句中,适,刚才;成,刻好,刻;满志,满意;及,等到;旦,天亮;见,看见;孰有……乎,哪有什么比……呢。第三句中,印,印章;传,留传,传到;之,的;嗣续,后代。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文言要点归纳概括能力。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概括的内容方向,然后通读原文,整体感知,确定答题区间,理解后加以归纳,分点概括。概括的时侯注意用词要准确,用形容词。本题要求概括姜次生形象的主要特点。第一节写他喜欢在长桥上鼓腹闭目唱歌,行为怪诞;但这种怪诞的行为,是甲申之后,指的是明末李自成攻入大明首都北京,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灭亡,随后清军入关的历史事件。这其中能体现他胸怀家国之痛。文章主体部分写他痴迷于刻图章,并且刻得很好。‎ ‎【点睛】文言实词推断,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 ‎)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姜次生,名正学,浙江兰溪人,他性格耿直方正,不随流俗,但从不与人为难。在乡里以廪膳生补贴为生。甲申之变后他放弃了廪生资格,听凭自己放纵于酒,此外只寄情于图章。他喝酒就醉,醉后就呜呜地唱《会稽太守词》。他又喜欢在长桥上鼓腹而歌(拍击腹部,以应歌节),众人围绕着听他唱歌。姜次生闭眼不看,(只是)听到人声后,唱得更加响亮。每每喝醉必定唱歌,每次唱歌必定唱《会稽太守词》,认为其他的歌都不值得唱。‎ 侍御方邵村任丽水知县时,姜次生前来求见,他对方侍御说:“你酷爱图章,我刻制的印章很好,愿意为你刻几枚章。我生平不知道为了自己来求见(官员),只是喜欢喝酒罢了。你给酒让我喝醉,我为你制作印章。你满意于我的印,我也会满意于你的酒。”姜次生醉后就唱《会稽太守词》。因此,方侍御得到姜次生的印章最多,而方侍御官署中的酒也为姜次生喝光了。‎ 一天晚上,漏壶中的水滴了几十刻(指已夜深),官府中的人都睡熟了,忽然响起了很急促的敲门声。方侍御被惊醒了,以为是强盗来犯,或者就是御史台来送紧急文书。侍御惊起询问,手下通报说:“是姜生求见。”方侍御派人谢绝说:“已经夜半了,请天亮时来。”姜次生大声说:“事情很紧急。” 方侍御以为姜次生从别人那儿获得了意外的紧急消息,急忙快步上前迎接他,握着他的手问他原因。姜次生说:“我刚刚为你刻好一枚印章,自己很满意,来不及等到天亮,急着想让你一见,有什么事能比这更紧急的呢?”于是伸开手掌让方侍御看印章,侍御放声大笑。姜次生又说:“有了像这样好的印章,难道不值得一醉吗?”于是痛快淋漓地喝酒,天亮才离开。离开官署后又在桥上唱《会稽太守词》。桥边只有做面饼、豆腐的人家起得早,争相来听,说这个人居然起得(比我们)更早,就已醉了。姜次生(听后)心情更加畅快。‎ 姜次生没有妻子,也没有子女,常自言自语说:“酒乡就是我的家乡。我的印章一定会传之后世,那就是我的后代,我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后来)他辞别方侍御回到家乡,年届八十去世。‎ 辛亥年秋天,方侍御把姜次生所刻的印章给我看,我把它们收入印谱,又依照楼岗太史讲述的姜次生事迹,将它们记录在《印谱》之前。方侍御说:“每次赏玩姜次生的印章,觉得酒气从印石中满满地散布出来。姜次生所唱的《会稽太守词》歌声,还仿佛在我耳根眼前响起。”‎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9. 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10. 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9. 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 ‎10. ①羁旅愁思(思乡思亲)。前两句,描写了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②孤独寂寞。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形象的能力。可以从画面意象的构成、色彩特点等方面分析其表达手法及描绘的形象。起首“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二句写远景。雨后初晴,一道断虹斜插于东南方的长江之上,在夕阳落照之下,千山万水,一片紫翠。“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两句转写投宿,兼及近景,“系马短亭西”,说明客舍就在此近旁。词人好象手握一枝调色彩笔,精心构画,于是画面上出现了红黄橙绿青蓝紫的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出现了,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也出现了“断虹远饮横江水”中的“饮”字,带有“追琢”的痕迹。青旗、红枫,判然可见,色彩明丽。‎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要具体分析诗句,结合其内容来体会所表达的情感。“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二句,谓词人奔走仕途,一事无成。“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词人这里借用,表示了对仕途的厌倦。“事逐孤鸿去”,大概是说往事不可追寻,已逝之时光亦不能再返,感慨至深,故亦真挚感人。结尾“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从时间上看,上阕写夕阳时候,提到山犹染紫;这里说“月黄昏”,则已暮色苍茫了。其上着以“又是”二字,说明词人在外不知漂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尝尽了千愁万苦。词的下阙抒发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2) 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 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 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5) 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6) 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7)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8) 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奈何取之尽锱铢 (3). 官盛则近谀 (4). 神人无功 (5). 金就砺则利 (6). 驽马十驾 (7). 君子不齿 (8). 辩乎荣辱之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蜉蝣”“锱铢”“谀”“谀”“辩”。‎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信誉之花 尚书华 城市不大,不足百万人口。‎ 小区亦小,只有十几栋楼房。‎ 罕见的是在西北角,紧挨供热站的地方,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 这就有点新鲜了。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不足。可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信誉之花。‎ 老住户都记得,十九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背着行李拎着提包住了进来,租用了供热站废弃的一个材料仓库,月租一百五十元。‎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 闲聚在楼头的大叔大妈富有生活经验且眼睛最尖,一眼就看出她卖的豆腐跟市面上的不同。那豆腐实而不老、嫩而不囊,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黄色油脂,说明制作加工时,大豆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凝缩在豆腐里,让人看见就有想尝一口的欲望。于是,你买一块,他买一块,各自拿回家“火力侦察”去了。一品,果然好,久违的口感,豆腐本真的味道。‎ 豆腐好,卖豆腐的人亦好。爽快,嘴甜,大叔大妈、大哥大姐,凡是买豆腐的人,个个被她叫得心里甜滋滋的。没用多久,人和豆腐在小区都赢得了好声誉。‎ 有热心善良的大妈给她出主意:闺女,你的豆腐这么好,不放添加剂,不揭豆腐皮,原汁原味,谁吃都觉得可口、放心。可你跟那些没有正味的豆腐卖一个价钱,太亏啊!得涨涨价,哪怕一块豆腐涨两毛钱。别人卖一元钱一块,你卖一元二角,优质优价,公平合理。‎ 她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大妈。涨价是要涨的,可现在不行。您想啊,我这豆腐才卖不到仨月。小区这么多人家,没尝过我家豆腐的多得是,若现在卖得比别人的贵,谁还肯买我家的。我慢慢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但知道我家豆腐好吃,还得让他们知道我家豆腐是怎样做出来的。‎ 她们家的豆腐可以出来卖,而豆浆只在豆腐坊卖。这样一来,想喝豆浆的人只有到豆腐坊来买,顺便也就把她家制作豆腐的过程看了一遍。两口子要的就是这个参观率。‎ 去过豆腐坊的人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干净、卫生、传统工艺、货真价实。‎ 让人更看好更放心的还不止这些。聚在楼头休闲的大叔大妈还发现,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总会有一辆农用三轮车停在豆腐坊门口。开车的人从车上吃力卸下几个装满水的大塑料桶,然后再从屋里抱出几个装满豆腐渣的塑料袋,装上车,突突突,开走了。有好奇的大叔骑上摩托想看个究竟。出城来到郊区,大约走两三公里,拐进一个山沟,车在一个叫珍珠村的地方停了下来。大叔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原来小区里做豆腐那对年轻夫妻就是这个村的人。这个开农用车的是男人的表弟。自从表哥表嫂去城里开了豆腐坊,哥俩便有个口头协议:表弟每天负责从村里那口老井装五桶水运到豆腐坊;表哥把每天的豆腐渣无偿送给表弟。表弟用这些豆腐渣喂了几头本地品种的黑毛猪,还未长到百斤重,就被本村开农家宴山庄的老板看好,全部包收。‎ 怪不得这豆腐、豆浆的味道与众不同,如此鲜美,原来用的是山里的井水。大叔大妈个个都是“小广告”,消息口口相传,不胫而走。没多长时间,不用走街串巷吆喝,豆腐坊变得门庭若市。‎ 陡然一天,豆腐涨价了。一块从一元钱涨到一元二角,一袋豆浆从五角钱涨到六角。奇怪的是顾客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减少,倒是不断增加,连外小区的人也来买。‎ 豆腐坊火了。周围小区的居民少有不晓。‎ 小两口倒是不温不火,淡定如初。每天一百五十斤豆子,重复着同一样式的劳动。顾客从豆腐坊进进出出,一天天数点着日子。表弟的农用三轮车在城乡之间往往返返,运送着岁月,驮载着憧憬和希望。‎ 人们看到的是,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入托、入学、住上了小区的取暖楼。‎ 伴随着生活变化的还有涨价的豆腐。别人卖一元五角一块时,他家卖一元八角;别人卖二元一块时,他家卖二元五角——比别人卖得稍贵一些。可大家都买账,依旧顾客盈门,供不应求。‎ 有人向夫妻俩建议:豆腐、豆浆在小区内外已经形成了品牌,可以扩大一下加工规模,增加人手,多创造些利润。两个人听了都直摇头。男人说,若往大了整,闹不好会砸饭碗的。女人连忙随着说,可不是咋的。这些年多亏邻居们的支持、帮衬、照顾,成全了这么个生意。让俺在城里买了楼,供孩子上了大学,老人也可以时不时从乡下来城里住几天,享享福,俺心里挺美的。俺两口子不是不想把这豆腐坊做大,是觉得没那本事。一旦大了就难免会走样,一走样就啥也不是了。这豆腐、豆浆若想好吃,不但豆子得好、水得好、技术得好,最重要的人心得好。人心若不好,只盯着赚钱,什么坑人的事都干得出来。‎ 近二十年光景,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男人的背略微有些驼了。女人的眼角生出浅浅的皱纹。没变的是:春夏秋冬,凌晨3点,豆腐坊准时点亮的灯光;早餐时,那条排在门口的长队;还有那辆往返于城乡来去都不空载的农用三轮车……‎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7月02日)‎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每天早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运用倒叙的手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春风”作喻,形象地刻画了女摊主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对“她”的赞美。‎ C. 卖豆腐的夫妻一干就是二十年,男人的背“驼了”,女人的眼角也有了“皱纹”,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夫妻俩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D. 本文用普通市民的视角去观察生活,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小商贩作为对象,故事平常却蕴含着美好,“变”和“不变”的对比彰显了人物的品质。‎ ‎13. 小区中的热心人和卖豆腐的夫妻的两次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4. 小说为什么以“信誉之花”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要分析。‎ ‎【答案】12. C 13. ①第一次对话的内容是关于豆腐涨价的问题,从女摊主的回答上可以看出夫妻俩不涨价是为了让自己的豆腐更有知名度,说明他们具有商业头脑;②第二次对话的内容是不愿扩大豆腐坊,要保证豆腐的质量,突出他们讲诚信,重信誉的品质;③两次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人物形象,有助于表达小说的主旨。 ‎ ‎14. ①文章的标题“信誉之花”是卖豆腐的夫妻优秀品质的象征,以此为题,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之情;②全文围绕诚信卖豆腐展开,“信誉之花”是文章的线索;③“信誉”是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以“信誉之花”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信誉之花”开满大地的期盼。‎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C项,“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一处细节描写主要表现的是夫妻两人做生意时间很久,但依然秉持初心,表达的是对他们的赞美。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①有利于丰满人物形象:第一次对话是关于豆腐涨价,女摊主的回答显示了他们具有经商头脑;第二次对话是关于扩大生产,夫妻二人的回答突出他们讲诚信、重信誉的品质。②两次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后文豆腐摊生意火爆且长久的叙述。③热心人的“提醒”,反应了社会崇尚追求物质利益的风气,更显夫妇二人恪守信誉的可贵,深化主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标题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②概括小说主要事件;③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④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⑤具有象征意义;⑥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⑦寄托作者情感;⑧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⑨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本题可从线索、寓意和阅读效果角度分析,注意结合内容。本文讲述了一对夫妇坚持20多年制作豆腐、卖豆腐的故事,他们因为讲“信誉”,生意一直很红火。文章的标题“信誉之花”是卖豆腐的夫妻优良品质的象征,以此为题,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全文围绕诚信“卖豆腐”展开,他们20年坚持用山里的井水制作豆腐,保证豆腐的口味不变,不一味追求赚钱,懂得感恩,他们夫妇被人们称为“信誉之花”,这也是文章的线索;小说的主题正是对“信誉之花”的赞美,“信誉”是社会的一个永恒话题,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期盼。以“信誉之花”为题,比喻巧妙,新颖别致,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审美热情。‎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正在哪里”的文学观照 ‎①“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经典的哲学命题始终萦绕在世人的脑海中,引发阵阵沉思。其实,在这三个命题之中,还蕴含着另外一个命题,那就是“我正在哪里”。“我从哪里来”,是要理清自己的来路,寻根溯源;“我要到哪里去”,是对未来走向的一种前瞻性思考,展望自己的去路;“我是谁”试图解决“我”的本质性意义,是人向内用力,对自身进行拷问。而“我正在哪里”,是从外部的角度,让人确立自己的坐标和支点,对所处的时代、时空进行精准的定位,摸清楚自己所处的外在环境,对人自身进行更为透彻的审视。在某种意义上说,文艺领域提倡现实题材创作,就是期待作家艺术家围绕“我正在哪里”的命题进行艺术化的回答与阐释。‎ ‎②书写过往,一头扎进历史的故纸堆,有时看来是一件颇为快意的事,因为路径可能是现成的,可以轻松上路,再运用好一些刚面世的新资料和现代化的新思维、新手段,总是能留下一些新的发现或者新的思考,区别在于多与少、深与浅。‎ ‎③书写未来,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一种无羁绊的放纵,竭尽全力地搅动自己的脑容量,去对世界进行私人化、个性化的观察与开拓,只要无限地忠诚于自己大体上可行了。尽管“未来已来”,但更远的未来还在路上,还是可能歇口气的。‎ ‎④而书写现在,却是一件棘手的事。大家都在场,都身处其中,绝对的“零距离”,稍有偏差和不符,就容易冠之“不真实”“太离谱”的罪状。好不容易把事情梳理得纹路清晰,但发展中的事实陡然拐弯,有了新的轨道,于是一切努力可能会显得有些陈旧,甚至有可能成为一个笑话。‎ ‎⑤“我正在哪里”的现实题材创作是难的。现实生活的话语方式、言说姿态已经发生了截然不同以往的变化,再一味搬弄那一套“老古董”,纯属无效劳动,甚至成为反面教材。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偃旗息鼓、败下阵来,作家艺术家必须要有切实的行动,要有专业的敏感,而走走过场,无异于隔靴搔痒,难有真收获、大收成。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直面时代,是作家艺术家的使命,也是宿命。‎ ‎⑥自然,现实题材创作不是对现实进行简单的搬运,而应该是一种创造,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创造。孙犁说过:“为人生的艺术,不能完全排斥为艺术而艺术。你不为艺术而艺术,也就没有艺术,达不到为人生的目的。”现实题材创作不是单向的,而是复合的,要有大的气度和胸襟。同时,有必要明确的是,现实题材创作本身并不意味着“高级”,简单化地滑入“题材决定论”,以为只要是现实题材创作就有“豁免权”,就天然地“高人一等”。现实题材创作就是好的,这是一个伪命题,而以为篇幅长的、规模大的就好上加好,更不是一种好风气。文艺创作是有水准要求的,是有自身发展规律的,是有一套完备的价值评判体系的。任何文艺作品,都要经过这套评判体系的衡量,才能得出真正的斤两。‎ ‎(有删改)‎ ‎15.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正在哪里”蕴含于三个经典的哲学命题之中,更强调从外部环境着手,确定自己在时空中的位置,从而透彻地审视人自身的问题。‎ B. “书写过往”强调翻出新意,“书写未来”强调个体发挥,而“书写现在”则具有不可预测性,一味原样照搬,极有可能产生无效劳动。‎ C. “我正在哪里”的现实题材创作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因为现实生活随时在发生变化,创作者稍有偏差和不符,很容易被人冠以各种罪状。‎ D. 进行现实题材创作,是艺术家的使命,只要围绕“我正在哪里”进行艺术化的回答和阐释,艺术家们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的传世精品。‎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通过与三个经典哲学命题的对比,指出“我正在哪里”命题的本质特征,引出现实题材创作要围绕这个命题来回答和阐释。‎ B.‎ ‎ 第②、③段导出“书写过往”和“书写未来”两个概念,揭示其特点并加以完全否定,与下文“书写现在”的困难形成鲜明对比。‎ C. 第④、⑤段指出“书写现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并分析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提醒艺术家要直面现实,切实行动,完成使命。‎ D. 第⑥段进一步论证现实题材创作应该是一种包容性的创造,要符合文艺创作自身的发展规律,要经得起其价值评判体系的衡量。‎ ‎17. 进行现实题材创作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简述。‎ ‎【答案】15. D 16. B ‎ ‎17. (1)创作要直面现实中的变化,有切实的行动和专业的敏感。(2)创作要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创造(或现实题材创作要有大的气度和胸襟)。(3)创作要禁得起价值评判体系的衡量。‎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只要围绕‘我正在哪里’进行艺术化的回答和阐释,艺术家们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的传世精品”,根据原文“简单化地滑入‘题材决定论’,以为只要是现实题材创作就有‘豁免权’,就天然地‘高人一等’”可知表述过于绝对。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揭示其特点并加以完全否定”曲解文意、表述绝对,根据原文“总是能留下一些新的发现或者新的思考,区别在于多与少、深与浅”“只要无限地忠诚于自己大体上可行了”可知并没有完全否定。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进行现实题材创作要注意哪些方面”,然后到材料中圈出应该注意的方面,还可以圈出面临的问题,注意划分层次,进行作答。第①段指出“我正在哪里”的命题,②③段导出“书写过往”和“书写未来”两个概念,揭示其特点并加以完全否定。④⑤段指出“书写现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并分析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提醒艺术家要直面现实,切实行动,完成使命。⑥段以“同时”为界,现实题材创作不是单向的,而是复合的,要有大的气度和胸襟。文艺创作是有水准要求的,是有自身发展规律的,是有一套完备的价值评判体系的。即可得出答案。‎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40年前,提起红枣,还只有“桑枣人家近”的山东大枣。现在提起红枣,食客们可选择的还有新疆和田枣、陕西狗头枣、山西板枣、甘肃临泽小枣;2018年,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98万亩、265万亩,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68.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广东省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有望到2020年建成3000个农业特色专业村,旨在用差异化推广、全域化部署打造高质量产业品牌,形成发展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6%以上,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摘编自“央视网”2018年11月24日网文)‎ 材料二:‎ 罗霄山脉脚下的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自明代以来就是江南著名“粮仓”。如今,“北盛仓”农事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水稻播种就像用印刷机“印刷”;病虫害防治,专业防治公司用无人机“飞虎队”统防统治;水田里不光种水稻,还养鱼、养鳖、养青蛙……北盛镇党委书记李斌说,现在,种的粮食更好了,农民的腰包更鼓了。‎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2月23日网文)‎ 材料三:‎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到2050年可能超过70%。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了乡村衰退问题,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摘编自《求是》2018年第6期)‎ 材料四:‎ 据统计,从1995年到2004年的10年中,美国农作物保险行业的赔付率为95%。截至2013年,美国农业保险项目涵盖的农作物品种已超过100种,参与各种农业保险的农业用地面积占全部农业用地面积的比率为89%。在保费方面,联邦政府对投保的农场主给予相当于保费50%-80%的补贴,使农场主只需支付很少的保费就能参加农业保险。‎ 现阶段,全德近40万农民中,90%都是德国农民协会的注册会员。全德范围内,德国18个联邦州有超过300个德国农民协会的分支机构。协会新闻发言人米歇埃尔·洛泽说,德国农民协会主要负责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农民当法律顾问、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开拓市场的服务等。该协会重视农业产业的整体利益和农民的政治、社会权益,适时将会员的具体意见反映至立法及行政机关,在政府与农业企业和农户间扮演着协调、沟通的角色。‎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乡村振兴: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产品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B. 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今江南著名“粮仓”浏阳市北盛镇农业发展更快,粮食更好,农民更富了。‎ C. 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50年我国城乡矛盾必将得到解决。‎ D. 美国农作物保险行业的赔付率高,保费补贴丰厚,保险项目涵盖的农作物品种多,参与保险的农业用地面积广。‎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都离不开科技对农业的支撑。‎ B. 要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乡村衰退问题无法回避也不容忽视。‎ C.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城镇化发展迈入后期攻坚转型提升阶段。‎ D. 现阶段,德国绝大部分农民都是德国农民协会的注册会员,协会在保障农民权益、提供技术服务、协调各种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请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你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答案】18. C 19. C ‎ ‎20. ①发展农业特色产业;②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快速发展(或“农业现代化”);③推广生态立体种养模式;④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⑤推行扶农惠农的农业保险制度;⑥成立类似于“农民协会”的组织服务农民。‎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到2050年我国城乡矛盾必将得到解决”,把“或然”说成“必然”,根据材料三,只能说有望逐步得出解决。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城镇化发展迈入后期攻坚转型提升阶段”曲解文意,对比原文“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可知“后期”表述不当,应该是“中后期”。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谈谈你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然后到材料中圈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内容及所举实例,根据这些问题给出建议。材料一列举实例,指出“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更为丰富、健康、多元”可以得出①;材料二列举罗霄山脉脚下的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的实例,可得出答案②③;根据材料三,结合城乡发展现状,“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得出答案四④;材料四《乡村振兴: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结合文本信息“美国农作物保险行业的赔付率为95%”“联邦政府对投保的农场主给予相当于保费50%-80%的补贴,使农场主只需支付很少的保费就能参加农业保险”,可推知答案⑤;“全德近40万农民中,90%都是德国农民协会的注册会员”可得出答案⑥。‎ 八、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枚石子投入水中,会在水面上荡起圈圈的涟漪;一句话语投进心里,会在情感上荡起脉脉的涟漪;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会在社会上荡起层层的涟漪……‎ 很多时候,涟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但有时,涟漪也可能随着作用力的加强而化作惊涛骇浪……‎ 请依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莫让一石激起千层浪 ‎  ①一枚石子投入水中,荡起涟漪,卷起水花;一句言论发表出去,引起轰动,议论纷纷。‎ ‎  ②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暴力”这一现象出现,对许多人造成了精神上的创伤,而始作俑者即为“一枚石子”——一句随口或有意说出的猜测、玩笑等等。‎ ‎  ③故莫让你的一句话成为一场舆论的起点,莫让一石激起千层浪。‎ ‎  ④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的便捷,使得人人都拥有在公开平台发表言论的权利与自由,以一种极度低成本的方式,甚至软件商开发出的“篮石”“悄悄话”等内容,使人们的谈吐轻率都不用被负责。因而产生了“键盘侠”等一类人,他们活动手指,肆意评论,他们故意地将“石子”“扔入”网络平台这“湖泊”,看到“激起的水花”便洋洋自得,兴奋无比,殊不知对当事人造成了何等的精神创伤。这些人的“好事者”心态应该被遏制,好在政策不断地完善,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压迫,阻止“键盘侠”将社会带入充满戾气的深渊。‎ ‎  ⑤除却这些有意将“石子”扔入水中的人,有大部分的群众只因不了解或轻视“一枚石子”的力量而盲目跟风。只为了不被群体所孤立,“一石又一石”的叠加,使“涟漪”愈加扩大,造成的影响范围广,而舆论中心的人所承受之压力更是无以复加。一石终究激起了千层浪,究其过程,竟没有多少人与当事人真正相关,只是受到媒体、周边人等外界因素影响而胡乱“掷石”,自以为在“乱石”中自己微不足道,而忘却了每枚都在推波助澜。‎ ‎  ⑥网络平台的作用本为让每个人都有表达个性观点的机会,但反而让人们的个体意识不断弱化,愈加浮躁,相信“跟着大众”才不会被淘汰,以“多数人的暴政”这种形式的行为,欺凌形单影只的弱势者,“石子”激起的浪花早已浇湿他们的内心,凉透了。纵使“涟漪”随时间流逝而消失,那又如何,伤害已为永存。‎ ‎⑥不可否认,“一枚石子”因其具有的力量,有时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如偶像一句话对粉丝的激励,需帮助的人的求助受到广泛关注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合理利用“石子”的作用,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加入一场“无谓”的网络暴力过程中,筑成社会的戾气与躁气。只要人人都不做“掷石”的参与者,“千层浪”就不会激起,时时为自己的言论而负责,维持社会长久的平静。‎ ‎【解析】‎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干中“引语”的作用一是诠释了“‎ 涟漪”的意义和涵盖的范围,二是交代了“涟漪”可能产生的结果。读了这一百来字的“提示语”,我们应当能够领会文章的写作重心不在于写那枚投进水中的“石子”,而在于写那枚“石子”激起的“涟漪”,以及“涟漪”最终的结果或意义。而结果是由一个转折句组成,相对来讲重心在后句。‎ 进而确定写作对象是“涟漪”, “涟漪”一词的本义是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亦可喻指人们细微的心理活动以及某一事件在社会上所造成的影响。以“涟漪”为写作对象,一般来说不会用其本义,而是取其比喻义、引申义。所以,“化实为虚”应当是立意和构思的关键。写作重点是荡起涟漪的过程及结果、影响和意义。影响有好有坏,但整篇文章的立意要积极正面。‎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自然界的一花一草、朋友的一笑一颦、自己的一得一失、师长的一褒一贬都可能给我们带来情感上的变化。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极为敏感,情感颇为丰富,亲情、友情甚至朦胧的爱情在他们的心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身外的各种因素都会成为荡起其情感涟漪的“石子”。而那层层“涟漪”一旦荡起,我们如何去掌控它,如何使其不妨碍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成为我们学习、生活的动力,这就要取决于那枚石子的性质和我们的定力了。师长、同学、朋友的帮助也会成为平复心中涟漪的助力。‎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每一件事都可能在瞬间传遍天下,传至每个人耳边、眼前,激起人们的热议。特别是那些负面消息产生的影响,有时甚至会由“涟漪”转为“风暴”,或形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所谓的“涟漪效应”。所以我们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杜绝“涟漪效应”的发生,从“源”与“流”两方面出谋划策,这就不仅是中学生认真思量的问题了。‎ 参考立意:‎ ‎1.不让“涟漪”变成“风暴”;‎ ‎2.感动我的那道“涟漪”;‎ ‎3让涟漪阵阵起 ;‎ ‎4.心灵的涟漪;‎ ‎5.涟漪可成波。‎ 行文结构:‎ 首先,拟一个祈使句式的题目,既明确观点,又具有号召力。开篇联系所给材料,巧用比兴手法,引出中心话题——言论的轰动性。第二自然段联系现实生活谈到网络暴力的危害性。第三自然段亮明论点——故莫让你的一句话成为一场舆论的起点,莫让一石激起千层浪。正文主体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网络的利与弊,突出舆论犹如涟漪般的不可忽视性,结尾段进而明确做法。层次清晰,论证充分,思想深刻,逻辑性强,结构严谨。‎ 素材:‎ ‎1.泼墨飘香,香飘千里,心驰乃神往。于朋友处得石,我对书法有了兴趣;妙笔留情,情留万世,魂牵方可梦萦。石入我心,方起涟漪,于是有了对墨爱。‎ ‎2. 我愣住了。老人的话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重复。是啊,即使是枯瘦的树,也能焕发生命重新开花。层层的涟漪,增加力量,也会化为惊涛骇浪。 ‎ ‎3.想起那个被称为“最会玩的人”王世襄。爱家具,著月成了《明式家具珍赏》:爱竹刻,著成了《竹刻鉴赏》;爱蟋蟀,著成了《蟋蟀谱集成》。他爱得随性洒脱,玩得尽兴雅致……任何趣味之事,总会在他的心中荡起阵阵涟漪,交错盘结,他暗暗用劲,常常看似不经意中就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涟漪终究化作了惊涛骇浪。 ‎ ‎4.眼前这位老伯、古风歌手们和世襄老人,在这层意义上,俨然是同一类人。对善意的尝试、大胆的变革、以及由此产生新的事物,我们都应当给予肯定和助力。我们应当相信每一次尝试每一个努力都可能像水中微微的涟漪,当涟漪一圈一圈增多,层层推进,逐渐漾开,相互重叠交错,终会化作惊涛骇浪。除了时间,真正的热爱,会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古老的文化终会完美地融入到现在人的生活中来。 ‎ ‎5.明月朗照,我却心情郁郁。寒假的校园很清寂。我独自在月光下玻步,郁结着关于古风音乐的迷惘。我对古风乐曲的喜爱,正如石子落入心湖,一直在心中漾着。总有人说古风矫揉造作,批评古风歌手“只是掐尖嗓子唱歌”。可我想,在喜爱的事物上坚持做些事情,这理所当然是应当鼓励的事情。‎ ‎6.她拿起小石子向河中抛去,顿时,河面荡起了一圈圈涟漪。她说:我们的友情就像这涟漪,一圈大过一圈。当我转学以后,你想我了,你就拿小石子,抛向河中,看着这一圈圈涟漪,你就会想起我们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减轻你的不快乐。我又点点头。我们手拉着手走在回家的路上,想到明天就要分别了,竟然一直默默无语。晚上,我们又相约来到村外的小河边,聊了好久好久。‎ ‎【点睛】考场作文的立意,最重要要的是准、稳。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尽量不要标新立异。要做到“准”“稳”要善于找到命题人在立意方面有相关暗示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这些关键性的句子往往在材料的结尾处,往往以议论句的形式出现。关键的词语可能是出现次数较多,且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将材料简述一次,然后依据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在作文的开头将材料简述一次,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