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51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考点1形象情节讲义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考点 形象 情节 考情解读 学案引语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 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 质,从而表现主题。在小说阅读中,从分析 人物形象这一角度命题,具体来说,大致可 能涉及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概括出人物的 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 等几方面。 高考试卷中的小说阅读文本都是小小说或者 是节选改编自长篇小说的某一章节,改编的 小说一般具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 人物形象。从“分析作品结构”这一考点来 看,其常见题型主要有:通过梳理小说情节 结构组成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理解小说的整体构思特点;通过分析 小说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伏笔、铺垫 等问题,理解小说谋篇布局的章法意图等。 这需要我们立足于小说文本的各个部分和各 个方面之间的关联来做具体分析。 赏析作品形象是小说考查的重点。从近 年的考查来看,此考点多从三个方面设题: ①结合整篇小说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与概 括。②结合部分描写分析人物心理或性格特 点。命题者通常选择小说中描写人物语言、 行动的一段文字来考查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心 理活动。③分析形象的作用,主要分析次要 人物或物象(和人物密切相关的某个对象)的 作用。 小说情节是小说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通常 采用下面几种考查方式:①考查情节的内容。 要求考生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概括,近年 新课标全国卷没有对此直接命题,其他省份 多有考查。②考查情节的作用。③考查情节 安排的技巧。有些试题把情节技巧和作用结 合起来考查。 解构真题 引领规范 类型一 人物形象 [201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 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 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 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三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 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 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 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 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只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 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 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 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的一声驶过 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 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分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丰富 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 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 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炉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 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 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 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 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 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 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 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 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 过。 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 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几年的十一月 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 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 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有删改) 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梳理 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 本题实际上是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解答这类试题,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第一,借助故 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 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 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 现了人物性格。本题在题干中已经明确提示“结合情节”,所以可以通过分析情节了解人物。第二,分析 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第三,借助描写方 法分析人物形象,需要关注到小说中对人物的正面、侧面和细节描写。第四,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即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五,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小说中 的人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在和其他人物发生着关系,通过这些关系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第六,借助作 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即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2.研读文本 细致分析 解答本题需要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对其情节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对“我的朋友”的特征进行概括。 如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由 此可知,她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再如第二段有: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了 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由此可见,她是一个怀念旧友,总是生活在思念之中的人。原文有:从我记事起, 我俩就住在一起。还有就是: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由此可知,她与“我” 相互依靠,关爱我。最后还有: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 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乐于交友,好与人联系的人。 3.依据模板 构思答案 答案构成:概括(具有……特点)+分析(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 4.组织语言 做出答案 ①积极乐观。小说中“我的朋友”,虽然白发苍苍,但一直很积极,总是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 好天气”。②怀念旧友,总是生活在思念中。她的好朋友早死,为了表示纪念与不舍,她叫我“巴迪”。 ③与“我”相互依靠,关爱我。从我小时两人就生活在一起,可以说是相依为命,并且在“我”睡不着的 时候,在手心写“我爱你”。④乐于交友,好与人联系。她害羞,与很多陌生人做朋友,且一直与外面的 世界相互联系。(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失分剖析 现场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答案一:她孤苦无依,只能与我相依为命; 生活非常困苦,没有朋友。 文章中并没有突出她生活困苦,并且她是 有朋友的,因为她乐于交友。 1 答案二:她积极乐观,生活在思念之中, 并且乐于交朋友。 只有概括,没有分析。 3 类法总结 设问方式 1.小说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的性格特点。 4.×××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答题思路 公式一:×××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公式二:①特点+分析;②特点+分析;③特点+分析。 核心要点 人物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有区别 1.性格特点包括人物的心理情感、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形象特点不只是鲜明的性 格特征,还包括外貌、身份、地位、职业等。 2.高考常考的几类形象的一般作用 (1)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的社会意义,表现作者对自然、社会、生命、人生的理解、认识或看法。 (2)次要人物形象:①衬托主要人物形象;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揭示或凸显主题;④若是线索人物, 则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3)物象: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贯穿全文情节、使结构严谨、衬托环境。 类型二 小说情节结构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天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 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 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 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 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 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 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 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 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 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 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 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 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 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梳理 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 本题考查情节结构。对于情节的考查一般从概括情节和情节结构的作用两个角度设题。本题考查情节 结构的作用。 2.研读文本 细致分析 从题干要求来看,关键词有“渴”“谋篇布局”“好处”,由此可以确定解答该题的答题方向。考虑 角度有:情节、人物、主题。也就是说,回答时可以转化为以“渴”为中心对情节有什么好处,对人物有 什么好处,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因为以“渴”为中心,可以使情节更集中简洁;在当时的环境中, 人物的突出感受就是“渴”;但在当时“渴”的状态之下,人性之美得以展现,这样有利于突出主题。把 这些要点概括出来即可。 3.依据模板 构思答案 从情节来看有……作用,从人物形象来看有……作用,对主题有……作用。 4.组织语言 做出答案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 更突出。 失分剖析 现场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答案一:这样可以使情节更集中,人物形 象更突出。 这样的答案脱离了文本,指向性不强。 1 答案二:这样可以使文章主题更突出,集 中描写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反应。 这样的答案思考不全面。 2 类法总结 设问方式 1.小说的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2.小说的开头或结尾有何特色或作用? 3.作者反复写××情节,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情节结构特点+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表达效果(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核心要点 分析情节作用可考虑下面两个方面: 1.内容上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表现了人物性格。(3)对表现主题所起的 作用: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点题或突出主题。 2.结构上的作用 要素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头 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设置悬念(设疑法)、写景法、开篇点题 正文 结构上: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双线并行、结构严密、完整匀称、详略 得当、欲扬先抑、紧凑完整、延迟、摇摆、突转 结尾 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戛然而止(留白式)、陡转(出人意料式)、感伤悲剧式、大团 圆式 强化训练 提能增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医心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在医心堂和白忠孝对坐品茗。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咕噜叫喊声和皮靴重重 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白忠孝长叹一声, 这群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受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 进来。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白忠孝拉过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是青 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 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战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片刻,汩汩流 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敷上草药,揩掉头上的 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人在黑暗中离去。 翌日,门外飘起了膏药旗,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 忠孝。不几日,人们经常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子大队长宫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 好了宫本的头痛病,成了日本人的军医。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细看着。宫本一郎进 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针大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王仁甫随意一笑, 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可否让在下看看?” 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先生死了这条心吧!”然后 拱了拱手,算是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仁甫君再好好想想吧。”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长 刘一飞当日受伤是他救的,就这一条足以杀了王仁甫全家。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高兴或是一发 怒就头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念在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以治好宫本一郎的病 了。”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白忠孝头上,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 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一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一一刺入宫本的胖脑袋,片刻间宫本只 觉得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 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也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竟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 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过来。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 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就要被攻下。宫本手 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最后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皮一麻,头痛病又犯了。宫本丢了军刀,捂着 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游击队员不解,没人击中宫本,宫本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 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白忠孝也进来了。白 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诲,帮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 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是罪人了呢。”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 样的针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刺进神经止住痛疼,再一针刺出脑血管微疵,欣喜若狂自 会出血而死;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神,一针刺你灵魂出窍,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白忠 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教你师父的神针绝技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则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忠孝独自一人来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因为他担心师兄的生命安危,又希望师兄能与他一道享 受日本人赏给的荣华富贵,过上太平日子。 B.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表现手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两个形象,展现了师 兄弟两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C.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用词准确而形象,如“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 穴位”中的“捻”“燎”等动词的使用贴切而生动。 D.小说设置伏笔来塑造人物和安排情节,如开篇描写白忠孝在听到日本兵的喧哗时手的颤抖,突出 了他软弱的性格,为后文他投靠日本人埋下了伏笔。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并对艺术手法鉴赏的能力。A 项不准确,白忠孝两次到来不排除是日 本人的唆使;而且,他如果能说服师兄王仁甫,在日本人面前也好交差。 2.小说中王仁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医术高超。为伤员治病时,王仁甫运用银针为其片刻止血,又很快将其伤骨复位,显示了他 高超的医术;就连宫本一郎也久闻王仁甫神针大名。②沉着冷静。从容镇静地完成了对游击队伤员的救治; 宫本初到医心堂时,王仁甫正从容地捻着银针赏看,对侵略者的淫威毫不畏惧,显得沉着冷静。③大智大 勇。王仁甫设计通过教授白忠孝针灸之术,巧借其手除掉日军指挥官宫本一郎,体现了他的智慧与勇气。 ④正义爱国。王仁甫不顾身家性命而救治游击队伤员,保护民族医学而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体现了其正义 爱国的一面。⑤包容大度。师弟白忠孝省悟改正后,便不计他帮助日军之前嫌,教授其神针绝技。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征概括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 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 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比如,从医生的角度来看,王仁甫艺术高超, 沉着冷静,直接表现是他为伤员治病时,运用银针为伤员片刻止血,给伤骨复位;间接表现是宫本一郎久 闻王仁甫神针大名。从他对师弟的态度上表现出宽容大度的一面。从他对国家的角度来看,他正义爱国等 等。 3.小说的标题为“医心”,王仁甫的医馆名为“医心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医心”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医心”有两层含义:①医者之心。医者既要有伤者必救的仁爱之心,更要有恪守正道的崇高 人格。王仁甫秉承先师教诲,不顾个人安危,帮助抗日武装救治伤员;他捍卫民族医学的尊严,拒绝与日 本人合作,设计除掉日军指挥官,都体现了其守正爱国的情怀。②医治人心。医生既要善于医治患者的身 体疾病,更要疗救世人的精神。王仁甫医术精湛,救死扶伤,始终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他用针灸之法, 拯救了白忠孝这个误入歧途的人,帮助他重新做人,回归正道,体现了疗救精神的真谛。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理解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意要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文中来 看,“医心”,“医”意思是“医生”,“医心”的意思是医者之心,作为医生既要有救治伤者的仁爱之 心,也要恪守正道;“医”的意思还可以理解为“医治”,意思是“医治人心”,作为医生不仅要救治人 的身体,也要救治人的心灵。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布袋 老韩和老丁是好朋友。两人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爱唱上党梆子。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两 人唱《武家坡》,唱《闯幽州》……唱到趣处,老丁一声长喊:“儿呀,此语差矣,转来!”老韩马上背 着枪转来:“爹爹,此事你有所不知。”…… 老韩的小女儿叫嫣红,老丁的小女儿叫胭脂。两人常在一起割草。这年八月十五头一天,两人又到河 边割草。天快黑了,嫣红将一只布袋拾回了家。嫣红的娘,啪地扇了嫣红一巴掌:“拾啥不成,拾布袋, 拾布袋是气。” 打开布袋,却吃了一惊,原来里面躺着一堆大洋。倒出来数了数,整整六十七块。晚饭时候,老韩从 地里收工回来,老韩老婆将布袋和大洋让老韩看。老韩看着白花花一堆大洋,也傻了眼。张张嘴,说不出 话;再张张嘴,还是说不出话。老韩平日挺能说,面对意外之财,不知从何说起。两口子一夜没睡,盘算 大洋的用途,或置两亩地,或盖三间房,或添几头牲口……说着说着,老韩激动起来,话匣子打开了,说 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老韩老婆将嫣红叫过来:“昨天拾布袋的事,你就忘了吧。” 吃早饭的时候,老丁来了,开门见山:“听说嫣红昨天捡了个布袋?” 老韩知道昨天嫣红和胭脂在一起,便说:“回来让她妈打了一顿,布袋里是半袋干粪。” 又叹息:“老话说,拾布袋是气,不知应到哪一宗。” 老丁笑了:“俺胭脂当时摸了摸那布袋,里边好像是钱。” 老韩知道瞒不住了,说:“还不知是哪个买卖铺子的生意人,不小心丢在了路边;没敢动,等着人家 来认呢。” 老丁:“要是没人认呢?” 老韩有些不高兴:“没人认,再说没人认的事。” 老丁:“要是没人认,咱就得有个说法。” 老韩:“哈说法?” 老丁:“这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 老韩急了:“布袋现在我家,咋是你闺女捡的?” 老丁:“我听胭脂说,她俩一块跑到布袋跟前;嫣红比胭脂大一岁,欺负了胭脂。” 老韩拍了一下大腿:“老丁,你想咋样吧?” 老丁:“一人一半。别说是两人一块捡的,就当是嫣红捡的,胭脂在旁边看见了,俗话说得好,见了 面,分一半。” 老韩:“老丁,你这不是耍浑吗?” 老丁:“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 老韩:“你要这么说,咱俩没商量。” 老丁:“要是没商量,又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就得经官。” 老韩心想了,事情一经官,捡到的东西,明显就得没收。两人一块唱戏,好了二十来年,没发现老丁 遇到大事,为人这么毒。平时不爱说话,怎么一到骨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呢?嘴比唱戏还利索呢? 可见他说的这些话,来之前早想好了;可见两人平日的好,都在小处;一遇大事,他就露出了本相。不是 我老韩贪财,舍不得分给他钱,而是这理讲不通。老韩也赌上了气:“你想往哪儿告,你就往哪儿告吧。” 老丁也不示弱,转身走了:“正好,我今天要去县里进盐。” 但事情没等经官,布袋的主人找上门来。布袋的主人,是襄垣县温家庄给东家老温家赶大车的老曹。 八月十五头前,老曹拉了一车黄豆,到霍州去粜。粜完黄豆,结了账,空着车往回走,身上乏了,在车上 半睡半醒。路过沁源县牛家庄村头,一过沟坎,车一颠,装钱的布袋滑落到地上。等车进了襄垣界,才发 现布袋丢了。急忙顺着原路回头找,问了百十个村落,没有问出布袋。本想没了指望,到了牛家庄,照例 一问,纯粹为了心安,没想到牛家庄大人小孩,都知道老韩家拾了布袋。老韩见瞒哄不住,一边恨老丁无 端寻衅,破坏人家好事,一边只好将布袋拿了出来。老曹一见布袋,一屁股瘫坐到地上,将布袋里的银元 倒出来数了数,分文不少。老曹站起身,向老韩作了个揖:“大哥,没想到能找着布袋。” 又说:“大哥,除了是你,换成我,捡了布袋,也不会拿出来。” 又说:“路上我找了一条绳,找不着布袋,我也就上吊了;六十多块大洋,我赔不起东家。” 又端详老韩:“大哥,看你是个种地的,却不贪财;一星半点不贪常见,六十多块大洋,没往心里去, 大哥,你不是一般人。” 说得老韩倒有些惶恐。老韩平时嘴挺能说,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老曹又说:“今天不是小事。如不 嫌弃,我跟大哥结个拜把子兄弟。” 因为一只布袋,老曹和老韩,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事后老韩说:“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一只 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段来刻画老韩这一形象,人物非常有生活 气息,既鲜活生动又真实接地气。 B.老韩与老丁在如何处理捡来的布袋这一点上,都强调要说理,两人说的虽是同一个理,却因为情 绪激动而生出误会,最终伤了和气。 C.文中的老曹从老韩那儿找回布袋时,先是查验银元的数目对不对,这一举动将老曹自私多疑的性 格特点充分地暴露了出来。 D.作者在文中为我们叙写了百姓生活的琐碎庸常状态,将百姓的日常生活写得有声有色,韵味无穷。 语言不事雕琢,文笔细腻从容。 答案 D 解析 A.文中没有对老韩的外貌描写。B.老韩与老丁讲的并非同一个理,也不是因为情绪激动而伤 了和气。C.“自私多疑”概括不准确。布袋对老曹意义重大,他查验银元也是人之常情。 2.文章结尾画线内容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句含意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丢了一个朋友”表现了老韩与老丁二十多年的友情在利益面前的脆弱。揭示了人性的复 杂,很难辨识。(答人性的自私亦可) ②“得到一个朋友”,表现了老韩内心的欣慰(喜悦)。 ③“得”与“失”之间,表现了老韩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意理解的能力。此句写的是老韩事后的感慨,也是小说的点题句。“丢 了一个朋友”,写出了深厚的友情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得到一个朋友”写出了虽 失去了经济上的利益却得到一个朋友的欣慰。 3.本文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线索。文章以“布袋”为枢纽连接人物,展开情节。 ②有波折。文章情节多次翻转,起伏不定。 ③结尾出人意料。丢了布袋的老曹与想独吞布袋的老韩居然成了一辈子的朋友,结尾出人意料。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分析的能力。从题干来看,主要分析情节设置方面的特点,而关于情节的 特点,可以着眼于线索、有无波折及开头结尾等。从本文来看,“布袋”是线索;并且文章也多次翻转, 这说明有波折;结尾处丢了布袋的老曹与想独吞布袋的老韩居然成了一辈子的朋友,这说明在情节设置上 是出人意料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给我打只山鹰吧 田洪波 “给我打只山鹰吧。”那天,政治队长路过我看守的庄稼地,有一搭没一搭地撩了撩眼皮对我说。 他的话对我无疑是圣旨,我只有鸡啄米点头的份儿,同时,我下意识地正了正肩膀上的火药枪。 “我要用鹰的胆当药引子,给我娘治病。”太阳光下的政治队长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你枪法好, 一定要给我打只山鹰。”然后,他倒背着手往大队部走去。我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这之前,我找过政治 队长,让他想办法帮我回城。 我给他拎去了两只野兔。 政治队长先是表扬我庄稼地看守得比较好,近一时期,基本没看见谁家的牲畜糟蹋庄稼,然后才淡淡 地扫了一眼那两只野兔,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 我知道回城的希望就在他手里攥着,而看守庄稼地的轻松活儿,也是他派给我的。有一瞬间,我觉得 那两只野兔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意。 现在,他让我打只山鹰给他,这是我回报他的最好机会。 我从小在山区的爷爷家长大,对用枪打个飞禽走兽什么的,远比其他人得心应手。其实,村里各家各 户的牲畜很少有糟蹋庄稼的,似乎大家都知道那绝没好果子吃。 这样的日子就常让我感到无聊,有麻雀什么的从天上飞过,我就举枪向它们瞄准射击。 我记不清打了多少麻雀,只记得村里的孩子常疯了一样地抢食,把它们拿回家,糊上泥烤着吃。 我的枪法越来越炉火纯青,村里佩服我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那些孩子们,总是在空闲时,巴望着 两只眼睛跟在我身后。 我很享受被前呼后拥的日子,但现在,一切都被打破了。 给我打只山鹰吧。我不断在心里重复着政治队长的嘱托。 我很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山鹰我不止一次地看到过,我一直懒得打它们。在我的印象中,山鹰肉好 像不是很好吃。 第一天,我没有看到山鹰的影子。 随后很多天也没看到,我有点急,并且开始失眠,梦里全是山鹰煽动着翅膀从我眼前飞过。 给我打只山鹰吧,政治队长的声音,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响在我的耳畔。 看护有无牲畜糟蹋庄稼已经不重要了,我的眼里全是山鹰,我相信,它不会不从我的头顶上飞过。 七月的天老爷说变脸就变脸,刚刚还是日头高照,转眼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可我任凭自己站在风雨里,就是不忍心错失山鹰飞过的机会。 我被大雨淋感冒了。在孙大娘家的热炕头上,我说起了胡话,一遍遍念叨着山鹰,把孙大娘念叨得懵 懵懂懂的,一个劲儿问旁边的邻居,说这好好的孩子怎么了。邻居也纳闷,说他唠叨的什么英啊英的,该 不会是对象吧? 尽管,我依然感到揪心地头疼,眼睛也要炸裂似的,但在第二天的午后,还是不顾孙大娘的劝阻,又 背上火药枪去了庄稼地里。 仍然没有山鹰的鬼影子,我感到天塌地陷般的奇怪。 我的眼前,一会儿是多病的父母,一会儿是矫健的山鹰:山鹰,我的山鹰,你在哪儿?有几次,我垂 头丧气地坐在庄稼地里,用土坷垃狠命地砸向庄稼。 我想不明白,山鹰为何就是不出现?在希望它救我于水深火热之时?给我打只山鹰吧。 这声音渐渐轰成了耳鸣似的回响。 它让我沮丧,让我焦躁,让我感觉嗓子冒了烟似的难受。 我举枪望日,看到的不是山鹰,而是在某一天的某一刻,政治队长那张狐疑的脸。 “队长,能再等等吗?”我听到了自己声音里的哭腔。 结果,没多久,政治队长就派我和大伙一块儿干活了。 我不知道自己又等待了多少时日,只记得后来我的枪被人收去了,对方给我看了禁止打猎和私藏枪支 的通告。 这对我无疑是个打击。我找他们要枪,找他们说理,但他们却斥骂我为精神病。 我据理力争,我不是什么精神病,我只是想打一只山鹰,给政治队长打一只山鹰。 孩子们还是崇拜我的,他们给我找了一支类似枪大小的粗木棍。这样,我每天就又有事干了。 只要我一有空闲,我就会提着那支木棍,趔趄在庄稼地里,寻找山鹰的影子。我不断地把它举起来, 对着蓝天胡乱瞄准。 那天,头发有些花白的政治队长告诉我,拨乱反正了,你可以回城了。我笑了,我说我不回去,我还 没有打到山鹰,我怎么可以空手回去呢?我看到政治队长朝我暧昧地笑了一下…… 大伯常和我絮叨起这些往事,每次,他都用那支朽木棍不断敲打着地面,一遍遍地向我发问:“洪波, 你说,咋就没了山鹰呢?” (选自《百花园原创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强调政治队长的话“对我无疑是圣旨,我只有鸡啄米点头的份儿”,既直接刻画出队长 的强势,也体现了一个小人物的卑微。 B.小说插叙“我”从小在山区长大,比别人更擅长打飞禽,既照应了上文政治队长对“我”的枪法 的评价,同时,也为后文“我”的枪被收缴埋下伏笔。 C.小说中的“我”为了打山鹰,无惧于风雨,无惧于疾病,后来拨乱反正,可以回城了,还念念不 忘打鹰,体现出“我”内心的扭曲。 D.政治队长“朝我暧昧地笑了一下”,表明他看到我坚守承诺,不打到山鹰绝不回城,内心充满赞 赏。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对文章艺术特色赏析的能力。A.“直接刻画”错;B.“埋下伏笔” 错;D.“赞赏”错。 2.小说中政治队长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傲慢:他说话时“有一搭没一搭地撩眼皮”“倒背着手”。②虚伪:内心渴望得到野兔,先 表扬我,然后故作镇定,“淡淡地扫了一眼”野兔。③无情:当我没能力为他打到山鹰,派“我”和大伙 一起干活,收缴了“我”的枪。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征概括的能力。从文中找出关于政治队长的描写,如一些语言和动作等, 说话时“有一搭没一搭地撩眼皮”“倒背着手”等,由此可知他的傲慢。他的内心渴望得到野兔,先表扬 “我”,然后又故作镇定,“淡淡地扫了一眼那两只野兔”,这说明他其实很虚伪。此外就是当“我”没 有能力为他打到山鹰,派“我”和大伙一起干活,收缴了“我”的枪,这说明他是无情的。 3.小说反复出现“给我打只山鹰吧”,请你探究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从队长命令“我”打山鹰到“我”渴望打到山鹰,最后以“我”的疑问作 结,情节起伏,吸引读者。②有助于表现人物。突出“我”对回城的渴望。③突出文章的主题。平淡的一 句话,却给“我”造成极大的困扰,使“我”最终陷入精神困境,体现了权力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命运掌控, 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荒唐与无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问题探究的能力。本题主要探究在小说反复出现“给我打只山鹰吧”的作用。解答 本题时,需要从各个方面探究“给我打只山鹰吧”的作用。如文章情节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打山鹰”,并 且“打山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文章中政治队长及“我”的性格特征及心情等也在“给我打只山 鹰吧”中得到突出。正是队长的这句话却给“我”带来了精神上的摧残,并且也掌控了“我”的生命,由 此可知,这句话又有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国宝 吴承墨刚走下站台,梅城就用一场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款待了他。让他感到温润的,还有王老板 的那双手。见面握手是一种常见礼节,可王老板握着他的手时,掌心竟有些发热发潮。 下榻,洗漱,吃早茶。吴承墨迫不及待地问:“东西在哪里?”“不急不急。”王老板说,“您老刚 下车,先在这里养养神。”“那是,养好了精神,看东西才不会走眼。”吴师母说。 午饭后,王老板就拉着吴承墨和师母直奔梅园。吴承墨的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江南小城的梅花,曾 给他带来多少灵感与熏陶。进了梅园,他一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竟高兴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当场吟就 一首咏梅诗: 不为浮华动,月下独自开。吟吟低浅唱,一枝报春来。 刚刚吟完,王老板就拍手赞叹。吴承墨诗兴大发,又接连吟了好几首。 第二天早餐桌上,吴承墨又问起东西在哪里。王老板还是说:“不急不急。我听收藏圈里的人说,您 是国宝级的大师,您只要闭着眼在书画前走一走,用鼻子闻一闻,就能鉴定出是真品还是赝品。”“那都 是人家瞎吹的。”吴承墨说。 早餐后,王老板租了一条观光船,沿着古运河一路游览,还请来了两位评弹演员。老两口品着时鲜, 喝着美酒,听着琵琶的伴奏和美女的清唱。吴承墨真的有些醉了,是被乡情陶醉了。 闲谈中,王老板终于提起了那件东西。竟是一代国画宗师八大山人的一帧山水长卷。吴承墨下意识地 发出一声叹息:“哦!”这些年,他过目的书画不少,但能鉴定如此有分量的国宝,还是头一回。 第三天早茶后,王老板带吴承墨夫妇驱车驶入一个新建小区。一幢幢别墅在湖光山色中隐现,路边, 一株株春梅正含苞欲放。王老板领着两人走向湖边的一幢独体小别墅——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仿古建筑, 门前就是鹤湖。转到三楼露天阳台,此刻,吴承墨面对波光潋滟的湖面顿时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岸边梅花湖中鹤,哪是青来哪是白?天上嫦娥楼上客,哪是人来哪是仙? 王老板又是拍手赞叹:“好诗好诗!吴师母,喜欢这里吗?” “岂止是喜欢,我都不想走了!”吴师母笑道。“如果师母喜欢,我就送给你们!”王老板说。 话音刚落,吴承墨就说:“这么贵的小楼,你就是敢送,我也不敢收啊!”吴师母看了他一眼。 下午,王老板将二老接到了拍卖公司,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用黄缎装裱的轴盒,从里面取出一个装裱 精致的卷轴,缓缓将其打开。吴承墨就像一个上手术台的主刀大夫,穿上白大褂,戴上白手套,围着长案 缓缓转了一周,然后走近,俯身向展放在案上的墨宝。画面上有江南的群山、曲水、春梅,依山临水傍梅 的,是一间小小的草寮。八大山人画草寮,只是草草数笔,淡墨上漂一层赭石,极其传神,似乎住在草寮 里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特别喜欢八大山人的画,只要一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浑身就会似过电一般。可这回,这种感 觉却没有。他拿起放大镜细细审读起来,用笔,用墨,包括题款,都没有任何破绽。他将放大镜瞄准了题 款下面的那方印章。这是鉴定书画的最后一道关口。那是一方八大山人常用的印章,只是印泥稍稍淡了一 些,略显浅薄。他又站到了画前,将鼻子凑近画面,做着一次次深呼吸。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 数分钟,随后轻轻点了点头,呆立在那里。 晚上吴师母就跟他吵了一架。吴师母道:“你今天吃错药了?你头都点了,怎么就不肯落笔?”“我 还是有点吃不准。”他说,“那方印章看上去没问题,只是印泥按说不应该那么淡。而且八大山人早年用 的墨里都混有冰片和麝香,可是这张画上,一丝气味也闻不到。” “你这是鸡蛋里挑骨头!”吴师母道。 “看来,还得再看一遍。”吴承墨小声说。 三天后,他又将画面上的笔墨以及题款、印章细细看了一遍,再将鼻子一次次凑近画面。起先,看山 是山,看水是水;可是看到后来,山也是山,水也是水,只是山水间的草寮,却变成了小别墅。 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紧挨着他的吴师母说:“承墨,你随便写,就当平时 练字。”这么一说,他的手就不抖了。 刚在鉴定书上签了字,吴师母已将揿了印泥的那方大章递了过来。他接过后,手似乎有点不听话,微 微发颤。吴师母就捏住他的手腕,朝下按去。 第二天,吴承墨夫妇就要返京了,王老板掏出一串钥匙:“师母,这是一点小小心意。” 回到北京,吴承墨就住院了。医生说他是因为太劳累,再加上心理压力太大。一个多月后,吴承墨才 出了院。早晨,他从刚送来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梅城市博物馆花重金从私人手中购得的一件国宝—— 八大山人山水长卷,经鉴定竟然是赝品。 吴承墨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眼前一黑…… (取材于徐锁荣同名作品)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设置了悬念:当天王老板接到吴承墨夫妇后一直没有急于交代事情,就在第二天早餐之 时也没有说出来。直到第二天在观光船上才提到要做的事情。 B.小说的故事情节紧紧围绕在梅城很集中的几个地点,时间也显得很紧凑,人物也主要是吴承墨夫 妇和王老板三人,这些都是微型小说的特点。 C.吴承墨鉴赏作品时还没有“过电的感觉”,所以作者又用“细细审读”“瞄准”“凑近”“停留” 等动作刻画了吴承墨的严谨。 D.吴承墨回到北京后住了院,可见他对鉴定“很有分量”的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承受着过大的心理 压力,所以此次鉴定结论失准。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并对艺术手法鉴赏的能力。D.鉴定结论失准的原因不是心理压力过 大,而是王老板的利诱及其夫人的胁迫。 2.文中画线处写到“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到“他的手就不抖了”,你能 看到什么?请简要分析运用的手法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动作或细节能看出吴承墨此时正犹豫不决。抖,是因为吴承墨犹豫是否要做出不真实的鉴定 结论;不抖,是吴承墨在夫人的引导下下定了决心做不真实的鉴定结论;这两处动作描写形象地再现了吴 承墨在利益诱惑下(在夫人的逼迫下)内心的矛盾。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手法鉴赏的能力。根据“抖”和“不抖”来判断,这是动作描写,或者是 细节描写。根据文章内容来看,此时“抖”或“不抖”的描写其实是吴承墨心理的外化,“抖”说明吴承 墨内心的犹豫,而“不抖”则说明他已经有了决定,他最后的决定就是做出假的鉴定,而之所以这样鉴定, 完全是利益的驱使,或者是他夫人的逼迫。 3.请结合故事情节来简要分析王老板这一人物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王老板很有心计:在不急不火中让吴承墨夫妇感受到梅城的美好,然后才说出此次的鉴定物 品。②王老板是个利欲熏心(很虚伪)的商人:表面上的客套恭维,都是为了让吴承墨做出假的鉴定结果, 让自己获利。③王老板也很会察言观色:发现并利用了吴承墨的夫人对别墅的羡慕,促使吴承墨做出了不 真实的鉴定结论。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特征概括的能力。关于王老板这个人物,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的一些言 行体现出来。如他让吴承墨夫妇感受到梅城的美好,目的却是让吴承墨鉴定物品,可见他是有心机的。他 恭维吴承墨,目的在于让吴承墨做出假的鉴定,从而自己获利,可见是利欲熏心的。他还能够发现并利用 吴承墨的夫人,利益的驱使让他的夫人逼迫吴承墨做出假的鉴定,这说明他很会察言观色。 适考素能特训 时间:40 分钟 分值:40 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4 分) 信任 余显斌 他一个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 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鸡蛋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 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然,他笑笑的,手一 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 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 呱唧呱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小小的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这些,从相 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果然,他 拍拍它的头,在雪地跑起来,快活地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 红一黑,在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 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 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 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 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 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 撕咬着。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 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 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 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惨叫翻滚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 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 皮子,想要猎到,势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忒好,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 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 年后,小狐狸长大,他会想法猎来的。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像珍珠一样; 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他举起猎枪。 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看着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 “咵”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详细描写了小狐狸的外貌,但对猎人的外貌没做细致的刻画,这是因为猎人长什么样并不重 要,作者主要展现的是他的内心世界。 B.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狐红雪白,色彩鲜明,画面生动而美好。其中“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 白”的描写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小说三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前两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着白白的光”,凸显 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 D.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 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对艺术手法鉴赏的能力。C.“由信任到惊恐”不准确,“惊恐”应 为“仇恨”。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善于伪装,处心积虑。他百般与小狐狸搞好关系的原因是想借助它放松老狐狸的警惕,引出 老狐狸,然后卖老狐狸的皮挣钱。他设置的机关,必须有一定的重量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正好。 ②贪婪自私冷酷。他杀老狐狸,毫不手软,甚至没有片刻犹豫不忍,丝毫不考虑小狐狸的信任,心里 想的只有钱;他不立刻杀小狐狸,是因为小狐狸不值钱,想等小狐狸长大再杀。第二年再见到小狐狸时, 他毫不手软,跟踪几天,办法用尽,一心只想猎杀。(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得 5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概括的能力。关于猎人这一形象,可以从文中找出关于他的描写及相 关的情节内容进行概括分析。如文中写他想尽一切办法与小狐狸搞好关系,真正的目的在于引出老狐狸, 然后卖老狐狸的皮挣钱等,由此可知他处心积虑等特点。从他对待老狐狸和小狐狸上,可以看出他的冷酷 无情及自私贪婪等。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钱,杀老狐狸毫不手软。 (3)小说以“信任”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形象方面:“信任”体现了人性的残忍和兽性的纯真,在小狐狸的信任和猎人处心积虑设 下的获取“信任”的圈套中,突出了猎人和小动物的形象特点。 ②从主题方面:“信任”,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揭示、批判了自私冷漠的人性和唯利是图的社会现 象,呼唤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呼唤人类纯真善良本性的回归,意味深长,让人感慨。 ③从情节方面:“信任”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狐狸对猎人的信任直接导致了老狐狸的上当;信任的 被亵渎也直接导致了小狐狸对猎人的仇恨、报复,最终把猎人引向了陷阱。(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 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作用理解的能力。关于文章标题“信任”的作用,首先要确定好考虑的方 向,一般主要考虑小说的三要素及主旨。如从形象的角度考虑,“信任”既体现猎人的处心积虑,又突出 小狐狸的单纯。而从主题方面则引发读者思考,人性的自私冷漠及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等问题。关于情节 方面,“信任”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二、诗歌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11 分) 南海旅次 [唐]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 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南海在衡山以南, 故曰“无雁处”。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不落窠臼,一反登高望远的传统写法,别有新意,“裁”把无形的“归思”比成有形的可剪 断之物。 B.颔联巧妙运用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诗人寄不出家书的沮 丧心情。 C.颈联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 复出。 D.颈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等诗句。 E.本诗以登高为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 海的乡思。 答案 BE 解析 B.“寄不出家书”理解错误,从第四句“有书来”看,应是收不到家书。E.“以登高为线索” 错,本诗是以归思为线索的。 (2)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两句是说,长年郁结在心中的归思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每年春天一到便被催发开来。(2 分)这句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2 分)形象地揭示出羁旅 逢春的典型心境,表达了难以抑制的乡愁,把诗人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2 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可以从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入手,如此联运用了比喻手法,然后再结 合诗句对比喻进行分析,把它的表达效果揭示出来。此外还要注意对尾联意思进行整体上的理解。 白话诗歌 想家的日子千万莫要登上越王台,登到高处时思归的愁绪就难以裁断!在这连大雁也飞不到的天涯海 角作客,哪里会有家书寄来?随着早晨的号角在城头吹起,秋霜渐已消尽;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牵动着归心,这归心,就像尚未开放的百花,年年都要被春风催发。 三、语言文字运用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目前又有一股中等强度的冷空气正在“蠢蠢欲动....”,预计可能会在今天开始“中国之旅”,至于它 会不会给辽宁带来较大幅度降温影响,气象部门正在密切监测中。 ②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也就是让其他国家来替它承担经济危机带来的后果,现在看来, 这种做法无异于以邻为壑....。 ③从《哈利·波特》系列到《纳尼亚传奇》系列,再到《魔戒》三部曲,好莱坞魔幻电影以行云流水.... 的想象力和强大的电脑特技支撑,影响着世界魔幻电影创作的发展走向。 ④一曲《雨霖铃》,绘尽秋之凄凉,诉尽惜别之苦,二人河梁携手....,凄婉至深;离愁别绪,催人泪下。 一曲《雨霖铃》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占据了多少人的心扉? ⑤这个新建的小区,高楼林立,环境优雅,地上草坪泛着绿意,可是一些人贪图方便,行不由径....,常 常踩着草坪横穿而过,实在辜负了植草者的美意。 ⑥购物能给女人带来幸福感,特别是面对打折等促销活动,那种以便宜的价格买到自己心仪的物品的 快乐,是男人所不可理喻....的。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 D 解析 ①蠢蠢欲动: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这里使用引号,是活用。使用正确。②以邻 为壑:以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使用正确。③行云流水:形容 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用错对象。④河梁携手:河梁:桥, 指送别。代指依依惜别。使用正确。⑤行不由径:走路不抄近道。比喻为人正直,行动正大光明。望文生 义。⑥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望文生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中国人在普遍感觉年味变淡时,BBC 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的盛典》却以“第三者” 的视角,唤起人们对“身处其中却未必自觉”的传统的回望与珍视。 B.职称制度在发展和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促进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 极性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C.当前社会和家长以能否上大学上名校为主要评判标准,助长了那些挤上了独木桥的幸运儿自诩天 之骄子的资本,置身社会后,这些幸运儿极容易产生心理失衡感。 D.在物质相对富足、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要想不让爱的“背影”踽踽独行,就更需要大人和孩子 们一起,打破心中的壁垒,找寻失去的感动。 答案 D 解析 A.中途易辙,把“中国人”放在“普遍”之前。B.语序不当,把“发展和稳定”改为“稳定 和发展”,把“促进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与“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交换位置。C.搭配不当,“助 长了……资本”不搭配,可以改为“助长了……骄傲情绪”。 5.下列四种不同的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 分)( ) A.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念的愁。同窗数载的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中……(毕 业赠言) B.工会提议用探望一线劳动者的方式过“五一”,这很有意义,群众积极响应,没有一点异议。(广 播稿) C.本人昨日不慎于学校阅览室丢失阿伦特的《反抗“平庸之恶”》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 胜感激!(寻物启事) D.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我们敬候您的光临。 (邀请函) 答案 A 解析 B.“探望”指看望(多指远道),用在此处不妥,可改为“看望”或“慰问”;“意义”与“异 议”是同音词,用在广播稿中易使听众产生理解偏差,造成误解。C.“璧还”是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 谢赠品。此处用于别人归还自己的原物,不妥。D.“有幸”是谦辞,指很幸运,有运气,只能用于自己, 此处用于嘉宾,不当。 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 分) 前段时间,某公园发生的广场舞大妈抢占篮球场练舞之事,严重破坏了城市的形象。这一现象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针对老年人的公共空间供给不足。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文化生活也不能小视。解 决这个问题,需要城市管理者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一旦发现有噪声扰民现象,就必 然发生抢地盘事件。只要城市管理者积极管理,就能保障社区群众之间的和谐共处。 ①广场舞大妈抢占篮球场练舞之事并不一定严重破坏城市的形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②有噪声扰民现象并不一定会发生抢地盘事件 ③城市管理者的积极管理并不一定能保 障社区群众之间的和谐共处(每处 3 分) 解析 解答此题,要认真把握语段中上下句的逻辑关系。“噪声扰民现象”包含多种类型,如施工建 设、汽车鸣笛等,“一旦发现有噪声扰民现象”不一定必然引发抢地盘事件。“城市管理者积极管理”只 是“保障社区群众之间的和谐共处”的一个有利条件,“只要……就……”的表述不符合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