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5.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20高中语文 《朱子语类》三则 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朱子语类》三则 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若读之数过 过:遍,次 B.略晓其义即厌之 厌:厌恶 C.欲别求书看 别:另外 D.试自睹当自家 睹:察看 ‎【解析】选B。厌,满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也知此为天理      孟子虽是为时君言 B.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若是中人之资质 C.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D.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而今而后,无知免夫 ‎【解析】选B。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翻译为“的”。A项,前“为”是判断词,是。后“为”是介词,对。C项,前“于”是介词,比。后“于”是介词,对于。D项,前“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后“而”是助词,无义。‎ ‎3.下列与“小人喻于利”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 A.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B.乃为人欲引去 C.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D.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解析】选D。D项与题干中句子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固定句式;B项,被动句;C项,定语后置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则选文作者认为读书须读到爱不释手,才能见真味。略知其义,不能得真味。只要提神醒志,天天用心,就能够穷得义理。‎ B.第二则选文作者认为平常遇事时,人们也知道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但到做事时却不知“克己”。因为天理如大路,人欲如小路。‎ C.第二则选文作者认为要存天理,平常遇事,一定不能轻易放过,必须先明理。‎ D.第三则选文作者认为读书有“为义”而读和“为利”而读之分。为义而读书便是入圣贤之域,存天理;‎ - 8 -‎ 为利而读书,便是趋向愚、不肖之途,流于人欲。‎ ‎【解析】选B。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译文:   ‎ ‎(2)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 译文:   ‎ ‎【解析】第(1)句,应正确译出“灵”“愈”等文言实词和“之”“则”等文言虚词的含义。第(2)句,应正确译出“为”“学”“路”“头”等词语的含义。‎ 答案:(1)人心的性灵,由天理所决定,勤于用心则更加明白事理。‎ ‎(2)大凡研究学问,必须分个内外,这便如生与死的区别!‎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黄子厚诗序 ‎[宋]朱熹 余年十五六时,与子厚相遇于屏山刘氏斋馆,俱事病翁先生。子厚少余一岁,读书为文,略相上下,犹或有时从余切磋,以进其所不及。后三四年,余犹故也,而子厚一旦忽踊跃骤进,若不可以寻尺计,出语落笔,辄惊坐人。余固叹其超然不可追逐,而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自尔二十余年,子厚之诗文日益工,琴书日益妙,而余日益昏惰,乃不能及常人,亦且自念其所旷阚,又有急于此者,因遂绝意,一以顽鄙自安,固不暇复与子厚度长大于文字间矣。既而子厚一再徙家崇安、浦城,会聚稍希阔。然每得其诗文笔札,必为之把玩赏叹,移日不能去手。‎ 盖子厚之文学太史公,其诗学屈、宋、曹、刘而下及于韦应物,视柳子厚犹以为杂用今体,不好也。其隶古①尤得魏、晋以前笔意,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无一点世俗气。中年不得志于场屋②,遂发愤谢去,杜门读书,清坐竟目,间辄曳杖行吟田野间,望山临水以自适。其于骚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抑扬高下、俯仰疾徐之间,凌厉顿挫,幽眇回郁,闻者为之感激慨叹,或至泣下。由是其诗日以高古,遂与世亢,至不复可以示人。或者得之,亦不省其为何等语也。‎ 独余犹以旧习未忘之故,颇能识其用意深处,盖未尝不三复而深悲之,以为子厚岂真坐此以穷,然亦不意其遂穷以死也。‎ 衰暮疾痛,余日几何,而交旧零落,无复可与语此者,方将访其遗稿,椟 - 8 -‎ 而藏之,以为后世必有能好之者。而一日三山许闳生来访,袖出子厚手书所为诗若干篇、别抄又若干篇以示余。其间盖又有余所未见者,然后益知子厚晚岁之诗,其变化开阖,恍惚微妙,又不止余昔日之所知也。为之执卷流涕,而识其后如此。‎ 子厚名铢,姓黄氏,世家建之瓯宁,中徒颖昌且再世,母孙读书能文,昆弟皆有异材,而子厚所立卓然,尤足以自表见,顾乃不遏而厄穷以死,是可悲也!许生尝学诗于子厚,得其户牖,收拾遗文,其多乃至于此,拳拳缀缉。师死而不忍倍之,是又可嘉也已。‎ 庆元己未七月壬子,云谷老人书。‎ ‎(选自《晦庵集》)‎ ‎【注】①隶古:以隶书写定古篆文。②场屋:旧时科举考试的地方,也称科场。‎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会聚稍希阔       稍:渐渐 B.亦不省其为何等语也 省:明白 C.方将访其遗稿,椟而藏之 椟:匣子 D.而识其后如此 识:记下 ‎【解析】选C。椟,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用匣子装”。‎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黄子厚诗文“所立卓然”的一组是 ‎ (  )‎ ‎①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 ‎②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 ‎③其于骚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 ‎④闻者为之感激慨叹 ‎⑤日以高古,遂与世亢 ‎⑥变化开阖,恍惚微妙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选D。①④间接表现,②说的是黄子厚的书法。‎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子厚在诗文创作上表现出众,作者觉得自己比不上他,因此不敢再与他争胜。‎ B.黄子厚中年科考不得志,就发愤读书写作。作者比别人更能理解他的诗文用意。‎ C.许闳生收集了黄子厚的很多遗稿。这些遗稿让作者对黄子厚晚年的成就更了解。‎ D.作者在文中表露出对黄子厚困厄而死的痛惜之情,也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 ‎【解析】选A。作者并非不敢,而是觉得有更急迫的事要做,没空和子厚争胜。‎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 8 -‎ ‎(1)间辄曳杖行吟田野间。‎ 译文:   ‎ ‎(2)师死而不忍倍之,是又可嘉也已。‎ 译文:   ‎ 答案:(1)(子厚)有时就拖着手杖,在田野间漫步吟咏。(关键点:“间”“曳”、补出省略的“于”,句意通顺)‎ ‎(2)(许闳生)在老师死后仍不忍背弃他,这又值得称赞啊!(关键点:“倍”“是”“嘉”,句意通顺)‎ 附【译文】‎ 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和黄子厚在屏山刘家斋馆相逢,一起拜病翁先生为师。子厚比我小一岁,读书作文的程度,大致相差不多,有时还要跟我一起讨论,来弥补他不足的地方。过了三四年,我还是老样子,可是子厚一时间忽然进步神速,好像难以估量,发表议论、撰写文章,总是使在座的人吃惊。我固然为他遥遥领先不可企及而感叹,就是同辈中也很少有能比得上他的人。从此二十多年,子厚作诗著文一天比一天更精巧,弹琴写字一天比一天更精妙,可是我却一天比一天更糊涂懒散,竟然比不上普通人。我又想到自己的荒废欠缺,还有比学文更急迫的,于是就断绝学文的念头,一概用愚顽鄙陋自居,当然也没空和子厚在文辞方面争胜了。不久子厚两次搬家,到了崇安、浦城,见面聚会的机会渐渐少了。但是我每当收到他的诗文书信,一定拿着它欣赏赞叹,长久不能放下。‎ 子厚的文章学习太史公,他的诗学习屈原、宋玉、曹植、刘桢,一直到韦应物,对于柳子厚的诗还认为杂用今体而不太喜欢。他用隶书写定的古体字,更得魏、晋以前书法的意态风神,大都气韵豪爽,并且趣味雅洁,潇洒超脱,没有一点世俗习气。子厚中年时在科场上不得志,就愤然抛弃科考,闭门读书,终日闲坐,有时就拖着手杖,在田野间漫步吟咏,或望远山,或到水边,来满足自己。对于骚体,能用楚调古韵组成诗的节奏,高低起伏,上下快慢之间,气势逼人,跌宕起伏,意境幽远,风格沉郁,听的人为之感动慨叹,有的甚至掉下眼泪。从此他的诗日益高超古朴,于是和世俗不能相合,以至不再可以拿给别人看。即使有人看到了,也不明白他说些什么。‎ 只有我因为还未忘掉原先的爱好的缘故,很能理解他作品的深意,不曾不再三观看,深深地为他感到悲哀,心想子厚难道真的就因此而困厄吗?但我也没想到他就这样困厄而死。‎ 我年老多病,活在世上还能有多少日子?过去老友,都已衰亡,再没有可以一起谈论这些的人了。我正要访求子厚的遗稿,放在木匣里收藏起来,心想后世一定有能够喜爱它的人。一天三山许闳生来见我,从袖中拿出若干篇子厚亲笔所写的诗及若干篇另抄的诗来给我看。其中还有我以前没有见过的,这样就更加了解子厚晚年所作的诗,这些诗变化无穷、收放自如、难以捉摸、精微神妙,还不止是我以前所知道的一些东西。为此,我拿着他的诗卷,泪流满面,在他的诗后记下这些感受。‎ - 8 -‎ 子厚名叫铢,姓黄,世代居住在建宁的瓯宁县,中间迁居颖昌,且已有两代,母亲孙氏爱好读书,擅长作文,兄弟都有非凡的才干,而子厚杰出的成就,尤其能够显现自己,但却生不逢时,困厄而死,这真是太可悲了!许闳生曾经跟子厚学诗,得到他的真传,所收集的遗文如此之多,并勤恳地进行编辑。(许闳生)在老师死后仍不忍背弃他,这又值得称赞啊!‎ 庆元已未七月壬子,云谷老人写。‎ 三、文化经典阅读 ‎10.(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_________”一句的注释。‎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解释的句子“浩然,盛大流行之貌”不难答出“浩然之气”。‎ 答案:浩然之气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答: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对画线句子的理解,“盖惟”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夫”也是助词,无意义,“则”是那么的意思,“于”是对于的意思。‎ 答案: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强化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袁州州学记 ‎[宋]李觏①‎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②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③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 8 -‎ 舍菜④且有日,旴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逢圣君,尔袁得圣君,俾⑤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有改动)‎ ‎  【注】①李觏(1009—1059),字泰伯,南城(今江西)人。②祗:恭敬。③尼:停止,阻止。④舍菜:开学典礼。古代初入学时,用芹藻之类的植物礼敬先师,称为舍菜。⑤俾: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旧夫子庙 相:视,察看 B.庖廪有次 廪:粮仓 C.草茅危言者 危:危害 D.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 徼:通“邀”,要求 ‎【解析】选C。危:正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解析】选D。连词,表目的关系,用来,来。A.而:连词,转折关系,却;连词,递进关系,而且。B.乃:顺承关系,于是,就;表确认判断,是。C.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语后置标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叙述袁州学馆建造经过,并阐述了作者对立学兴教重要作用的看法。指出皇帝下令州县立学,有的地方官员积极响应,把设立学馆、兴办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也有的地方官阳奉阴违,阻碍重重,教化无法推行。‎ - 8 -‎ B.陈侁通判觉得旧有的夫子庙太狭窄,不适宜改建为学馆,于是决定在城东建造新的学馆。作者记叙营治学舍的过程,并无称道之语,但对陈通判办学雷厉风行的赞赏之意已在不言之中。‎ C.作者分析认为,秦国废弃了诗书教化之道,使众人见利忘义,从而加速了秦的灭亡;而汉武帝、汉光武帝努力发扬儒家学说,淳厚的风俗教化一直延续。‎ D.本文风格庄重高古,凝厚质实;议论切中时弊,逻辑性强;结构上前后对比,形成映衬,颇见作者深邃、严谨的思想风貌。‎ ‎【解析】选B。袁州太守祖无泽和陈侁一起为营治学舍相地选材,从下文“尔袁得圣君”(你们袁州人又遇到了贤明的官长),可见作者主要赞赏祖无泽办学给人以雷厉风行之感,“无称道之语”“不言之中”不准确。‎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 译文:   ‎ ‎(2)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 译文:   ‎ ‎(3)今代逢圣君,尔袁得圣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 译文:   ‎ 答案:(1)(祖无泽)很担心人才流失,儒学的教化作用逐渐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 ‎(2)秦始皇凭借崤山以西之地,与六国大战,想万世称帝,被刘邦率军振臂一呼,却连关门也守不住。‎ ‎(3)如今躬逢圣明天子,你们袁州人又遇到了贤明的官长,使你们能通过学馆的教化,追随古代圣贤的遗迹。‎ 附【译文】‎ 仁宗皇帝二十三年,下诏命令各州县设立学馆。那时的州县长官,有的贤明,有的愚昧。奉行诏令时,有的尽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装装门面,充当官、师,胡乱写一道奉诏文书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连几座城邑,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上面倡导而地方不响应,使得教学受阻,不能推行。‎ 仁宗皇帝三十二年,范阳人祖无泽任袁州知州。初来时,就召见一班儒生,了解到学馆残缺破败的情况。(祖无泽)很担心人才流失,儒学的教化作用逐渐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颍川人陈侁通判,听了很以为然,意见与祖无泽完全一致。他们一同察看了旧有的夫子庙,觉得太狭窄,不适宜改建为学馆,于是决定在城的东边建造新学馆。那里土地干燥坚硬,那里地势朝南,那里建筑材料非常优良。学馆的殿堂、门庑,有深灰、雪白、朱红、漆黑诸色,完全合乎法度。所以学生、老师都有安身之所,厨房、粮仓都有安排之处。各种器物准备齐全,大家齐心协力建造,工匠技艺高超,官吏勤快不怠,没日没夜努力从事,过了一年,就将学馆建成。‎ 在即将开学之时,旴江人李觏对众人勉励说:“‎ - 8 -‎ 那虞、夏、商、周四代办学之事,我们只需考察一下经书就可以知道。秦始皇凭借崤山以西之地,与六国大战,想万世称帝,被刘邦率军振臂一呼,却连关门也守不住。武官战将,争相投降唯恐落后,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秦国废弃了诗书教化之道,使众人见利忘义的缘故。汉武帝即位于民富国强之际,光武帝出身于行伍之间,都能极力推行儒学。汉朝民风淳厚极了,一直影响到汉灵帝、汉献帝的时代。当时,那些在野之人而敢直言的,即使有杀身之祸也不后悔自己的忠直;那些功劳大得连皇帝也感到威慑的大臣,一听到天子的命令就放下了武器。各路诸侯虎视眈眈,却都不敢称帝,这种局面尚且维持了数十年。儒家的教化之道竟能这样地维系人心。如今躬逢圣明天子,你们袁州人又遇到了贤明的官长,使你们能通过学馆的教化,追随古代圣贤的遗迹。当天下太平的时候,则可以传授礼乐来陶冶我们百姓的性情;一旦有了变故,还可以坚持节操,做臣子的为国尽忠,当人子的为父尽孝。(学了儒道,可以)使人有所效法,有了精神支柱。这就是国家倡导教学的用意。如果到这里来只学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领以求得名利,那岂仅是你们的羞耻,也是治国之人的忧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理欲之辨曾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到了宋代,理学思潮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认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 自朱熹之后,理学家进一步夸大了“人欲”的危险与罪恶表现出禁欲主义的倾向。“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也是明显的。很多思想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清人戴震就曾指出“舍人欲无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认为理学家的主张会导致“丧尽天良”(同上)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理与欲之间的矛盾。当今学者更愿意客观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1)结合文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朱熹在理欲之辨上的观点。‎ 答:   ‎ ‎(2)请试举一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理与欲之间的关系。‎ 答:   ‎ 答案:(1)人的生理正常需要范围内的“人欲”是值得肯定的,除此之外的人欲都是违背了“天理”;人应该注重“天理”,抵制“人欲”。‎ ‎(2)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是为了遏制人们对物欲的无限追逐,他竭力主张从各方面阻止和窒息人之私欲的横流。在今天有其现实意义,如一些党的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私欲膨胀,是社会产生腐败现象的思想根源,“存天理,灭人欲”对于反腐倡廉,遏制党内的腐败现象,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具有十分积极的警世作用。‎ - 8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