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70 KB
  • 2021-06-03 发布

【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卷)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踏上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40年来,铜仁一中和着改革的强音、伴着时代的节拍、踩着发展的鼓点、迈着铿锵的步伐,用智慧书写学校发展的壮丽史诗。40载风雨兼程,这众多的成就和辉煌绝不是( )的,而是每一位铜中人兢兢业业、( )的结果。铜仁一中秉承“仁实勇毅”的校训,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负重爬坡,奋进拼搏,学校办学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40年同舟共济,40年薪火相传,40年春华秋实,40年桃李芬芳。近年来,铜仁一中的高考成绩将被那群踏浪筑梦的少年们以更优异的表现不断刷新着,因此特色教育硕果累累。如今,铜仁一中已成为了铜仁人民茶余饭后( )的必选项,成为了铜仁人的骄傲,更是成为了贵州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帜。‎ 回眸过去, 。‎ 巍巍梵净山“见证”了铜仁一中的奋斗历程,悠悠锦江水“目睹”了铜仁一中的辉煌成就。四十年的砥砺奋进,如今的铜仁一中桃李满园,办学环境日益优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未来,铜仁一中将以办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和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奋力谱写黔东教育发展新篇章!铜仁一中的美好未来( )。‎ ‎(摘自多彩贵州网《改革开放结硕果 砥砺奋进谱新篇》,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蹴而就 殚精力竭 娓娓而谈 计日程功 B. 一蹴而就 心劳日拙 款款而谈 倚马可待 C. 一挥而就 心劳日拙 娓娓而谈 倚马可待 D. 一挥而就 殚精力竭 款款而谈 计日程功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铜仁一中的高考成绩被那群踏浪筑梦的少年们以更优异的表现不断刷新着,因此特色教育硕果累累。‎ B. 近年来,铜仁一中的高考成绩被那群踏浪筑梦的少年们以更优异的表现不断刷新着,特色教育硕果累累。‎ C. 近年来,铜仁一中的高考成绩将被那群踏浪筑梦的少年们以更优异的表现不断刷新,特色教育硕果累累。‎ D. 近年来,铜仁一中的高考成绩将被那群踏浪筑梦的少年们以更优异的表现不断刷新,因此特色教育硕果累累。‎ ‎3.下列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铜仁一中走出了开拓创新、超越自我的不平凡发展历程,犹如翻开一本生动的历史书籍。‎ B. 在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犹如翻开一本生动的历史书籍,铜仁一中走出了开拓创新、超越自我的不平凡发展历程。‎ C. 犹如翻开一本生动的历史书籍,在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铜仁一中走出了开拓创新、超越自我的不平凡发展历程。‎ D. 犹如翻开一本生动的历史书籍,铜仁一中走出了开拓创新、超越自我的不平凡发展历程,在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电视剧《大军师马懿之军师联盟》因各种原因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调侃,《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片名像网游,时间线混乱,司马懿成了“妻管严”,和真实历史相去甚远。大家争论的焦点,其实大多围绕在历史真实和艺术想象的边界问题上:是遵照历史多一点,还是创作者的想象多一点?当艺术想象与历史记载相悖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不必追根溯源,以国内影视剧常拍常新的热门题材“三国”为例,该题材的影视剧中虽不乏优秀作品,但却往往背负着“不尊重历史”的罪名。其实,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记载、民间传说、话本小说积淀而成,本就是对历史的演义,其中诸多描述早已和《三国志》等正史记载相去甚远,是否遵照历史可以说是个伪命题。‎ 关于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边界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对此,郭沫若、吴晗等前辈也曾有过经典论述。郭沫若曾指出,历史剧的创作不能完全违背历史事实,历史作家应该是历史研究的权威,但历史剧创作又不等同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讲求实事求是,而历史剧创作是实事求似,毕竟,历史剧不是历史教科书。吴晗则指出,历史剧既要有历史根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再从《三国演义》到一些优秀的“三国”题材影视剧,或许正好证实了这个创作逻辑。‎ 再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例,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有一段描述:吕不韦看到质子子楚,称他奇货可居,认为子楚很有利用价值。如果从常识和逻辑来判断,我们很难确切地知道吕不韦是不是真说了这句话,但司马迁将此写入《史记》,非但不会影响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更是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吕不韦商人出身的特质。‎ 以历史为题材,首先要尊重历史,拒绝瞎编乱造。汉朝人吃红薯、唐朝人啃玉米这样的笑话,自然要尽力避免,但最要紧的是价值观不能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所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要在对历史的叙述中得以展现。历史细节上的小问题可以修改、弥补,但创作者秉持的观念,既要敬畏历史的真实,也不能缺少拥抱当今时代的胸怀。‎ 以历史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对于历史的撷取应是创造性的,拒绝瞎编乱造的同时,也不能束缚住创作的手脚。参照正史刻板地创作,只能沦为缺乏艺术趣味的枯燥“记录”。与其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斤斤计较,不如探讨人物的性格是否饱满;与其纠结于正史和野史的差别,不如关注剧情的推进是否符合逻辑。由此,方能抵达“诗比历史更真实”。‎ ‎(选自肖家鑫《历史剧把握好“不虚”与“不拘”》,略有删节)‎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片名像网游,时间线混乱,司马懿是“妻管严”, 都可能是引发讨论的原因。‎ B. 从《三国演义》到一些优秀的“三国”题材影视剧,证实了一个普遍的创作逻辑,即艺术想象无可非议。‎ C. 作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如何塑造吕不韦这一人物,并不影响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D. 历史剧的创作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在历史故事的叙述中应展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引出论题,强调历史剧只要剧情符合逻辑、人物性格饱满即为佳作。‎ B. 文章第二、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述观点,第四段则运用了类比法进行论证讲述历史剧创作的原则。‎ C. 最后两段是文章的结论,作者指出,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既要尊重历史,又不能拘泥历史,情节要自己创造。‎ D. 郭沫若和吴晗等前辈对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边界早有论述,认为历史剧创作应实事求似,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剧作家被正史束缚创作的手脚,那么以历史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就会成为没有艺术趣味的枯燥“记录”。‎ B. 只有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做到“实事求似”,创造性地运用史实,历史剧才能抵达“诗比历史更真实”。‎ C. 历史剧的创作如果违背了历史事实,与真实的历史记载相去甚远,那它就要背负起“不尊重历史”的罪名。‎ D. 历史剧作者应秉持既敬畏历史真实又不纠结细节问题的创作观念,妥善处理好历史真实和艺术想象的关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哲学的一课 艾芜 在店里住到第五天的晚上,我被幺厮引到另一间更糟糕的屋子里,介绍给另一个陌生人同睡的时候,我就忍不住问及和我往天(几天前)晚上一块儿睡觉的那个同伴了。因为我虽是讨厌他一身癞虾蟆似的疳疮,但我却忘不了他那待人和善而有礼貌的样子。‎ ‎“没店钱,赶出店外去了!”幺厮这样粗声粗气地回答,语势里藏着威胁和狞笑。‎ 我打了个寒噤,说不出什么话来,只是这样地想:可怜他还是可怜我呢?‎ 我知道,我不久也会给人赶到街头去的。掉转身,望着小窗外的黑夜——一个广漠的冷酷的昆明的黑夜。‎ 这位新同伴呢,睡在床上,脸朝着壁头,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下面,看不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来,而我的心里早就制造出这样的公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睡何必曾相识”,也就无须乎详细的观察和询问。我只是默默地倚窗站着,望着无边黑暗闪着小星点的秋空,追想那给店主人赶在街头的旧同伴,这一夜不知蹲在哪儿,含着眼泪,痛苦地搔着他身上发痒的疮疤呢!他的身世,我可不知道,只在夜里听见他一面搔痒一面这样愤激地说过:“家乡活不下了,才来到省城的,哪知道省城还是活不下去呢!”就只是知道这一点子,然而这一点也尽够一个沦落人的注解了,所以我也就不曾追问,而且我也没有追问别人身世的好心绪的。但这时我整个的心却为被赶的他悲哀了。仿佛我已看见他荒凉不堪的家乡,在斜阳中躺着无数烧毁的破屋,没有一缕黄昏的炊烟,只有一队乱鸦,在空中飞鸣一会,散到远处去了……“老兄,吹灯睡吧!”床上睡的那人,看着我尽是那样默默地站着,便忍不住这样说了。这一声,骤然打散了我心中的幻象,同时还觉得他的语气很是柔和、亲切,就无心地向他道:“你老兄可也是来省城找事做的么?”‎ ‎“不,我明天是要到外县去!”‎ 等我吹了灯上床睡的时候,他才深深地叹了一声:‎ ‎“这年头儿有什么事可做呢?”‎ 安慰的话,对他是没用处的,而我也说不出安慰的话来。于是两人静静地躺着,不作一声。秋夜的黑暗,把我们深深地掩埋着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约莫九点钟的光景,发现昨夜同睡的伴侣和我的一双旧鞋子,通不见了。没有鞋子穿,我十分地懊恼,但,对于偷去鞋子的人,我并没有起着怎样的痛恨和诅咒。因为连一双快要破烂的鞋子也要偷去,则那人的可怜处境,是不能不勾起我的加倍的同情的。然而,我看着一双赤裸裸的脚板,终于生气了,冒火了。我气冲冲地走到账房去,用着顽强的态度和咆哮的声音,同老板吵闹起来,把四五天来他给我的气闷,通通还给他了。‎ 我不管他辩护的话,只觉得在他的屋里掉了东西,做主人的他,是应该首先负这责任的。于是吵闹,吵闹,不息地吵闹。‎ 老板到底屈服了,就赔我一双半新的鞋子,鞋面是黑色哔叽做的,自然比我的旧布鞋子漂亮得多。我便马上感觉到偷我鞋子的朋友,倒替我做了一件不无利益的生意。但在老板交鞋子给我的时候,却严厉而忿怒地告诫,也许可以说是等于责骂吧,因为他的眼睛睁得很大,仿佛快要爆出火花的光景。‎ 他说:“限你今夜清算店账,不……”气得说不出了。‎ ‎“好的,”虽然我是回答得很不软弱,但心里却有点失悔我的吵闹,太过于凶悍了。然而想到早迟都要给他赶到店外的,捉到一个可以难他的机会的时候,客气的和平那是用不着的了。‎ 赔偿的漂亮鞋子,诚然是出乎意外的收获,但等我朝脚上一比的时候,才知道这鞋子比我的脚短了一寸。没有别的方法可想,只有把这双短小的鞋子,无可如何地套在脚上。于是,在这山国的都市上又凭空添上了一个拖着倒跟鞋子的流浪青年,而我在街头走路的样子,也就更加狼狈更加滑稽了。但这些,我全顾不到。我只是一面拐出店外,一面就盘算:在这一夜应该在哪儿寻得一块遮蔽秋风秋雨的地方。‎ 同时我想:就是这个社会不容我立脚的时候,我也要钢铁一般顽强地生存!‎ ‎1931年冬 上海 ‎(节选自《南行记》,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暗示出了“我”所处境地的“难”,字里行间里还透露出“我”的未来更加糟糕。‎ B. 小说通过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来呈现主题,使文章更加有深度、更值得品味。‎ C. 从住店换房到获赔离店,从信任放松到欺骗被偷,从平静安宁到愤怒吵闹,主人公领悟到了关于生存的人生哲理。‎ D. 第5段中画线句子“老兄,吹灯睡吧!”富含深意,表达了“我”的新伙伴对于我默默站着、胡思乱想的样子的好奇、关心和同情。‎ ‎8.第9段,主人公感慨“秋夜的黑暗,把我们深深地掩埋着了”,为什么?‎ ‎9.结合文本分析,“我”在这“人生哲学的一课”上学到了什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 读书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10.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某位名人认为不必唯学历是举,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 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他以自己具体的阅读经历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赚钱;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地区很有市场,而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上世纪80年代这些地方出过大学生。‎ ‎1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并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轻微的否定。‎ B.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C. ‎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D.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1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为何会出现“读书无用论”的观点。‎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选自《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B.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C.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D.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隋初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B. “假节钺”是规格极高的君王授权方式,拥有了“假节钺”的权利,除不可斩杀持节将领以外,可以随意斩杀触犯军令的士卒,还可以代替君主出征。‎ C.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古代周王朝的自称 。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 D. 江陵,又名荆州城。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部,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古称“七省通衢”。‎ ‎15.下列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备任平原相时期,重用关羽,任命他为别部司马,分管属下士兵,还单独与他同床共寝,情同兄弟。‎ B. 关羽率领军队在樊城攻打曹仁,威震中原地区,众人认为应迁离许都,避开关羽的威胁。‎ C. 司马宣王、蒋济建议曹操利用孙权与关羽的矛盾,借助孙权的力量解除樊城之围,曹操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D. 关羽久攻不下、军队溃散,最终被孙权的大将所杀,都是因为糜芳、士仁的叛变。‎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2)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小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句从题目切入,描述了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以“衣”和“日”为依托,结合秋风和滚滚东逝水的特征,表达出桑榆晚景般的感伤,为全诗奠定基调。‎ B. 第三四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C. 诗的后四句重在写情,诗人的所思、所想、所念尽皆是归途,特别是最后一句,直接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思归之情。‎ D. 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18.有人说,这首诗歌“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这句话分析诗歌的情感。‎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的晚霞、同样的日落,对于气宇轩昂的王勃来说,那是________(《滕王阁序》),秋水与长天连成一片的美丽景色;对于辞官归园的陶渊明来说,日光暗淡,即将落山,他流连不忍离去,只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2)《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分得清荣辱,对于称赞和诽谤,他也没有在意,可在庄子看来,他仍然没有能够达到逍遥的境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3)李密在《陈情表》中认为,尽管自己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尽管自己的身份十分卑贱低微,但晋武帝对自己却是仍然________,________。所以,李密对他是极具感激之意。‎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0.变换句式:请把下列短句变换成一个长句。要求:可适当增删词语,可调整语序,不得改变原意。‎ 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它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印江、松桃3县交界处,2018年7月2日,它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1.高三(1)班的张霸天同学将前往北京,参加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12月1日离校,12月5日返校,需向班主任王老师请假,请你以他的名义写一张请假条,注意文本格式和语言表达。‎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22.以下是一次辩论赛的辩题,思考并根据要求写作。‎ 辩题:好朋友一直坚持着一个不靠谱的梦想,我们是否要劝阻?‎ 正方:要劝阻; ‎ 反方:不要劝阻。‎ 要求:只选择其中一方观点,阐述理由,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A ‎ ‎2. B ‎ ‎3. C ‎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一蹴而就”,踏一步就会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很容易成功。“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第一处,句中是说“40载风雨兼程,这众多的成就和辉煌”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应使用“一蹴而就”。“殚精力竭”,用尽精力,费精心思。“心劳日拙”,用尽心机,弄虚作假,不但不能得逞,反而越来越不好过。第二处,是说这些成就和辉煌是每一位铜中人用尽精力的结果,应使用“殚精竭虑”。“娓娓而谈”,形容连续不倦地、生动地谈论着。“款款而谈”,诚恳而从容的谈话。第三处,是说铜仁一中已成为了铜仁人民茶余饭后谈论的对象,应使用“娓娓而谈”。“计日程功”,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成功指日可待。“倚马可待”,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第四处,是说“铜仁一中的美好未来”会很快到来,应使用“计日程功”。故选A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近年来,铜仁一中的高考成绩将被那群踏浪筑梦的少年们以更优异的表现不断刷新着,因此特色教育硕果累累”,“近年来……将……”不合逻辑,“近年来”和“将”的时态不搭;“……高考成绩被……少年们……,因此特色教育……”不合逻辑,前后句不构成因果关系。A项,“……,因此……”因果关系不当;C项,“近年来,……将”不合逻辑;D项,“近年来……将”不合逻辑,“……,因此”因果关系不当。故选B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横线前面说“回眸过去”,这说明后面应是按照从“过去”到“未来”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要注意前后文逻辑关系,A项,先说“未来”,再说“过去”,叙述顺序不当,与前面的“回眸过去”不衔接;B 项,“犹如翻开一本生动的历史书籍”是说“回眸过去”,即把“过去”比作“历史书籍”,“一幅幅……的画卷”应是这“历史书籍”中的一部分,故“犹如……历史书籍”应放在“……画卷”的前面;D项,“铜仁一中走出了……”是表现在“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故应先说“在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排除这三项,故选C项。‎ ‎【点睛】‎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 B ‎ ‎5. B ‎ ‎6. C ‎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 项,“从《三国演义》到一些优秀的“三国”题材影视剧,证实了一个普遍的创作逻辑,即艺术想象无可非议”错误,从文中来看,选项的设题区域在第三段,文中说“历史剧既要有历史根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再从《三国演义》到一些优秀的“三国”题材影视剧,或许正好证实了这个创作逻辑”,由此可知,证实的逻辑并非是“艺术想象无可非议”,而是“历史剧既要有历史根据……也要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故选B项。‎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文章由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引出论题,强调历史剧只要剧情符合逻辑、人物性格饱满即为佳作”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与其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斤斤计较,不如探讨人物的性格是否饱满;与其纠结于正史和野史的差别,不如关注剧情的推进是否符合逻辑”,文中说的是“与其……不如……”,选项变成“只要……即……”,说法太绝对。C项,“……情节要自己创造”错误,从文中来看,最后一段说“以历史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对于历史的撷取应是创造性的,拒绝瞎编乱造的同时,也不能束缚住创作的手脚”,由此可知,情节可以创造性地对历史撷取,并非“要自己创造”。D项,“郭沫若和吴晗等前辈对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边界早有论述,认为历史剧创作应实事求似,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错误,从文中来看,郭沫若认为历史剧创作应实事求似,吴晗认为应该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故选B项。‎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历史剧的创作如果违背了历史事实,与真实的历史记载相去甚远,那它就要背负起‘不尊重历史’的罪名”错误,“如果……就要……”的说法太绝对。文章认为:“历史剧的创作不能完全违背历史事实,但也不必完全拘泥历史的每个细节”,毕竟“历史剧创作不等同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讲求实事求是,而历史剧创作是‘实事求似’”。故选C项。‎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 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7. B ‎ ‎8. ①说明了夜色深沉,笼罩一切;②暗示身处异乡,无地可居,无事可做;③表达了“我”内心的无助、迷茫;④说明黑暗社会对人性的扭曲。 ‎ ‎9. ①不要幻想黑暗社会的美妙;②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我们必须要顽强的生存下去;③学会为自己的权益抗争;④学会理解处境可怜的人的出格之事。 ‎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错误,从文中来看,小说开篇并没有环境描写,而是叙述事情。C项,“从信任放松到欺骗被偷”错误,选项对人物心理的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小说主人公没有过信任,最多只是放松。D 项,“表达了‘我’的新伙伴对于我默默站着、胡思乱想的样子的好奇”错误,从文中来看,并没有好奇的意思,应是对“我”处境的同情和关心。故选B项。‎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9段,主人公感慨‘秋夜的黑暗,把我们深深地掩埋着了’,为什么”,考生要先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分析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结合前后的内容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秋夜的黑暗,把我们深深地掩埋着了”,“秋夜的黑暗”应包含好几层意思,表面意思是指实际的夜色,“夜色”把我们掩埋说明夜色的深沉,笼罩了一切;“秋夜的黑暗”也指人内心的迷茫,“我”和“新伙伴”都同处异乡,同样没有地方可以居住,没有事情可做,对于前途,二人是一片迷茫;“秋夜的黑暗”还指当时黑暗的社会,黑暗的社会“掩埋”了人性,扭曲了人性,同命相连的“新伙伴”偷走了“我”的鞋子,这是黑暗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即可。‎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文本分析,‘我’在这‘人生哲学的一课’上学到了什么”,考生要先明确“人生哲学的一课”是指什么,然后圈出“我”在“这一课”中有哪些体会或哪些收获,最后依据哲学内容进行概括。从文中来看,小说写“我”从住店换房到获赔离店,从与新伙伴相处放松到欺骗被偷,从平静安宁到愤怒吵闹,“我”在其中领悟到了关于生存的人生哲理,如从与新伙伴的相处中,“这一声,骤然打散了我心中的幻象,同时还觉得他的语气很是柔和、亲切,就无心地向他道……”,但就是这样的新伙伴偷走了“我”的鞋子,这让“我”认识到不要幻想黑暗社会的美妙;从“没有鞋子穿,我十分地懊恼,但,对于偷去鞋子的人,我并没有起着怎样的痛恨和诅咒。因为连一双快要破烂的鞋子也要偷去,则那人的可怜处境,是不能不勾起我的加倍的同情的”可以看出,面对新伙伴的偷盗,“我”认识到他的处境实在可怜;从“我”向老板的争执中可以看出,“我”为了自己的权益向老板维权,最后获得了胜利,这说明“我”认识到要为自己的权益抗争;面对被赶出旅店的命运,“同时我想:就是这个社会不容我立脚的时候,我也要钢铁一般顽强地生存”,“我”认识到要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下去。考生围绕这些内容作答即可。‎ ‎10. A ‎ ‎11. C ‎ ‎12. ①大学教育普及,通过上大学来“挣大钱”没那么简单了。②经济迅猛发展,给普通人创造了机会。③社会上,通过知识获得上升的道路更狭窄了。④不少读书的年轻人,取得的经济效益不如不太读书的人多。⑤进入社会后大部分知识容易忘记。 ‎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他以自己具体的阅读经历”错误,从材料二来看,外国网友并没有提及他自己的阅读经历。C项,“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并没有提到与“出路”的关系。D项,“因为上世纪80年代这些地方出过大学生”错误,选项对于原因的分析不全面,从材料三来看,原因之一是上世纪80年代这些地方出过大学生。故选A项。‎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误,材料三并没有分析“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也没有强调读书的有用性。材料三主要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指出如何应对“读书无用”的论调。故选C项。‎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为何会出现‘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这就要求考生分析三则材料,明确设题的区域,圈出相关的文字,最后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如材料一“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材料二“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等等,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 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13. D ‎ ‎14. B ‎ ‎15. C ‎ ‎16. 1)关羽远远望见了颜良的旗帜和车盖,便驾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割下颜良首级回到营中,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了白马之围。‎ ‎2)关羽出兵征战,麋芳、士仁供应军需物资,但没有全力救援。关羽说:“回师后,一定要惩治他们!”麋芳、士仁都心里恐惧不安。 ‎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这段话是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我终将不能留下,我必当立功来报答曹公后才离开”,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吾”“曹公”“我”“刘将军”“之”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然”意思是“然而”,表转折,前面先说曹操待自己很好,但是自己受刘将军的厚恩,前后句之间是转折关系,“然”表转折的时候,放在句首,故排除C项;“受”是动词,宾语是“厚恩”,故应在“厚恩”后断开,这就排除B项;“誓”意思是“发誓”,发誓的内容是“共生死”,故“誓以共死”和“不可背之”之间要断开,排除A项,故选D项。‎ ‎1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拥有了‘假节钺’的权利,除不可斩杀持节将领以外……”错误,拥有了“假节钺”的权利,是可以斩杀持节将领的。故选B项。‎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刘备任平原相时期,……还单独与他同床共寝”错误,从文中来看,“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由此可知,刘备是与关羽、张飞两人同床共寝,不是单独。B项,“……众人认为应迁离许都,避开关羽的威胁”错误,文中说的是“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由此可知,为避开关羽的威胁,提议迁离许都的是曹操,不是众人。D项,“……都是因为糜芳、士仁的叛变”错误,从文中来看,关羽的失败还有他自己的原因。故选C项。‎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麾盖”,旗帜和车盖;“于万众之中”,状语后置句,需翻译到前面去,应为“于万众之中剌良”;“还”,返回,回营;“当”,抵挡;“遂”,于是。第二句中,“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取独,不译;“不悉”,没有全力,不用全力;“治”,惩治;“咸”,都;“怀”,心里,心里藏着。‎ ‎【点睛】‎ 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逃命到涿郡时,正碰上刘备在乡里集合兵马,关羽与张飞替他抵御侵侮。刘备任平原相时,以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管属下士兵。刘备与他们两人同床共寝,亲如兄弟。在人多广众的场合,他们两人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跟随刘备应酬交接,不避艰险。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待他非常客气。袁绍派遣大将军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让张辽和关羽作先锋迎击颜良。关羽远远望见了颜良的旗帜和车盖,便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割下颜良首级回到营中,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当即上表奏请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当初,曹操佩服关羽的为人,而观察他的心情神态并无久留之意,对张辽说:“你凭私人感情去试着问问他。”不久张辽询问关羽,关羽感叹地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我终将不能留下,我必当立功来报答曹公后才离开。”张辽将关羽的话回报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授与符节黄钺总领各路军马。这年,关羽率领军队在樊城攻打曹仁。曹操派于禁援助曹仁。秋天,樊城一带下起连绵大雨,汉水泛滥,于禁统领的七路兵马都被淹没。于禁投降了关羽,关羽又杀了将军庞德。 梁县、郏县、陆浑等地的各路盗寇有的在远处接受关羽的官印称号,成为他的支系同党,关羽威名震动中原地区,曹操提议迁离许都避开关羽的锋芒,司马宣王、蒋济认为关羽得志,孙权肯定不会情愿。可以派人劝说孙权偷袭关羽后方,并许诺分割长江以南的地方封赏孙权,那么樊城之围就自然而解了。曹操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在这事以前,孙权派使者为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大骂孙权,并侮辱他的使者,不答应这门婚事,孙权非常气愤。加之在江陵的南郡太守麋芳,驻公安的将军士仁,向来都嫌关羽轻视自己。关羽出兵征战,麋芳、士仁供应军需物资,但没有全力救援。关羽说:“回师后,一定要惩治他们!”麋芳、士仁都心里恐惧不安。这时,孙权暗地劝诱麋芳、士仁,麋芳、士仁派人迎接孙权。而曹操又派徐晃援救曹仁,关羽不能攻下樊城,率军退回。孙权占领了江陵,俘虏了关羽的全部兵马和妻室儿女,关羽的军队于是溃散。孙权派将领迎击关羽,在临沮杀了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 ‎17. A ‎ ‎18. ①整首诗歌无论从前四句的情感基调,还是从后四句的对回乡的期待,直至白发苍苍,都充分表达了悲情;②后四句中,作者在思归的同时,“不知明月为谁好”的心态,想象着别人的圆满,也期待着自己的圆满,悲中带乐;③作者借景抒情;④把悲景、悲情、乐情相融合,更加突出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第三四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错误,“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中“捣练”是“捣洗丝绢”,和戍军练兵无关。C项,“诗的后四句重在写情,……特别是最后一句,直接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思归之情”错误,从诗中来看,“故园池台今是非”并没有“直接表达”,而是借“故园台池”来表达情感。D项,“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错误,“会将白发倚庭树”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归家之日早已白发满头,并不是“安慰老人”。故选A项。‎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说,这首诗歌‘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这句话分析诗歌的情感”,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诗歌开篇从亲切细腻的感受切入,意思是“秋风来了吹动我的衣裳,河川外的太阳逐渐微弱”,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以“衣”和“日”为依托,结合秋风和滚滚东逝水的特征,表达出桑榆晚景般的感伤,这就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意思是“天气晴朗都急急忙忙的捣洗煮过的熟绢,路上的行人非常的少”,从城中捣洗衣服的声音到城外的小路,处处萦绕着寥落的气息。“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意思是“不知道明月是为了谁照路,反正迟早他会乘坐小舟归来”,由前面的“秋风”而引起思归之情,诗人想象着别人的圆满,也期待着自己的圆满,悲中又带着乐。“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等到白首回家的那天,在庭中体味世事人生。但故园池台如今是否还在?诗人想象着自己归家之时已是满头白发,内心满是哀伤。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19.1)落霞与孤鹜齐飞。 抚孤松而盘桓。 2)虽然, 犹有未树也。 3)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孤鹜”“抚”“盘桓”“犹”“拔擢”“优渥”等。‎ ‎20.参考1: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印江、松桃3县交界处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于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参考2:于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印江、松桃3县交界处。‎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长短句的变换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把下列短句变换成一个长句。要求:可适当增删词语,可调整语序,不得改变原意”,考生可以先确定一个主干句,如“它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然后分析其他几个小分句,看这些小分句是修饰主干句中的哪个成分,如主干句中的“它”是指“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印江、松桃3县交界处”都是修饰“,它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故应放在其前面;“2018年7月2‎ 日”是“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时间,在句中做状语,应放在谓语的前面。考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改写。‎ ‎21.示例:‎ 请假条 王老师: ‎ 您好!我将前往北京参加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需向您请假:2018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5日,共5天,望批准。‎ 张霸天 ‎2018年11月30日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准确的能力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高三(1)班的张霸天同学将前往北京,参加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12月1日离校,12月5日返校,需向班主任王老师请假,请你以他的名义写一张请假条,注意文本格式和语言表达”,考生既要关注请假条的格式,还要注意请假条的内容和用语。从格式上来看,中间要有标题“请假条”三个字,开头要有称呼“王老师”,且“王老师”三个字要定格写,最后要有署名“张霸天”和请假时间,先署名,然后另起一行再写时间,署名和时间都要右对齐。从内容上来看,要写明请假的原因,即“将前往北京参加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提出请假的要求,明确请假的时间段,即“2018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5日,共5天”,最后希望批准。考生在拟写的时候,要注意这些要求。‎ ‎22.追求让梦想花开 追求是阳光,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追求是雨露,滋润世间生灵万物;追求是光明,带我们走出人生的黑暗时光。追求让梦想花开!‎ 周恩来追求的是中华的崛起。我们伟大的周总理,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誓言。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外国侵略者不断瓜分中国,中国面临的是灭亡的危急处境。有了周总理这句话,今后的中国真的站起来了。于是,抗日战争胜利了,新中国成立了。我国的外交也一步步走向好转。亚非会议上,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中国外交事业又进一步攀登。正是因为周总理的伟大追求,才使他能流传后世名垂千古,才能使伟大的中华民族重新崛起。‎ 张瑞敏追求的是产品的质量。我们都知道那个海尔公司的老总——张瑞敏。曾经他的工厂是那么的不起眼,工人们也都没有真的去工作,常常是偷工减料。但张瑞敏并不甘心处于现在的状况。在他得知后,他将所批发出去的冰箱全部又收购了回来。当着众人的面砸毁了那些不合格、质量有问题的产品,这需要亏损多大的利益啊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啊!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张瑞敏的公司从此声名远扬,生意开始好转,以至于现在发展到国外。正是因为他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讲诚信,人们才会信任他,他才会有今天如此辉煌的业绩,得以实现他的梦想。‎ 现代著名钢琴家刘伟,他追求的是人生的精彩。他用他的意志与毅力敲开了成功的大门。当命运之神无情的夺去了他的双臂,他的人生受到了一次重挫。就像折了翼的天使,不能飞翔。但他并没有放弃。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双臂的人是如何弹奏出钢琴曲的,但刘伟做到了。虽然没有了双臂,可还有一双脚。他在练习中常常从椅子上跌落,虽然很痛,但他依然坚持。上天终于被他感动,让他得以获得成功,成为著名钢琴师。他说:“要么痛苦地死去,要么精彩的活着。”是啊,人生在世,就是要活得精彩。‎ 是追求让我们的生活充实,有了追求我们才会快乐,才不会像行尸走肉一般。生命中没有追求,梦想只能是空想。梦想要靠追求得以实现,追求让梦想花开!‎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中暗含驱动。首先分析材料,材料是一次辩论赛的辩题,辩题是“好朋友一直坚持着一个不靠谱的梦想,我们是否要劝阻”,正方的观点是“要劝阻”,反方的观点是“不要劝阻”,材料要求“只选择其中一方观点,阐述理由,自拟标题”。故考生可以选择一方进行立意作文。如选择正方的观点,即“要劝阻”,可以从如下角度立意,如“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有且只有一次,不要浪费生命”,如“当能力与梦想不匹配时,结局只有悲伤失望”,如“劝阻会阻止一时冲动的朋友,也可以鞭策真正努力的朋友”,如“谁都有不靠谱的时候,叫醒朋友是应尽的义务”等等……如选择反方的观点,即“不要劝阻”,可以从如下角度立意,如“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人生,不要对他人的人生指手画脚”,如“不靠谱意味着无人开拓,坚持下去可能引领时代潮流,成为先驱者”,如“有梦想总比没有方向好一些,没有方向的船,任何刮来的风都是逆风”,如“追寻梦想的路上,也许会获得一些美妙的意外”等等……在文体上,材料没有明确限定,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作文,如写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足,论证思路要清晰;如写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如下:‎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有且只有一次,不要浪费生命 当能力与梦想不匹配时,结局只有悲伤失望 劝阻会阻止一时冲动的朋友,也可以鞭策真正努力的朋友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人生,不要对他人的人生指手画脚 不靠谱意味着无人开拓,坚持下去可能引领时代潮流,成为先驱者 ‎【点睛】‎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