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9.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豫南九校2018—2019学年下期第二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学史上,素来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说法。今文经与古文经,最初是指以今文(汉隶)、古文(籀书)两种不同的字体写成的经书。
我国古代文字从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发展到战国时代,字体屡经变迁。战国时秦国境内,基本上通用“籀书”,亦称“大篆”;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籀书”的基础上加以简化成为“小篆”,或称“篆书”。秦代的“书同文”即以这种篆书来作为标准的字体。至于六国境内的文字,与籀书、篆书不完全一样。现在我们尚能见到的六国文字,如战国古钱币、青铜器、近几十年出土的楚简上的文字以及《说文解字》中所载“古文”,均属此类,有的学者统称之为“晚周古文”。这种古文字由于地区及时代早晚不同,差别较大,但它们都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所以习惯上统而言之曰“古文”。
战国后期,除了大篆和这些“古文”外,还出现了一种字体,就是“隶书”。在秦代,通行的正式字体是小篆,如秦刻石及秦权(秦官府批准的标准砝码)铭文都是小篆,但在官府中的公文及民间流行的字体则主要是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已取代小篆成了最通行的字体。所以在汉代人看来,隶书是当代的字体,因此名之曰“今文”。经典若是用战国古字写的,就是“古文经”,用隶书写的就是“今文经”。
今、古文经的字,难免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有时今文经正确,有时古文经正确,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古文经虽以六国时的古文字缮写,但从西周或春秋时代传到战国,中间也难免有抄错或记错的地方。今文经虽大多是汉人写的,但有时因为依据的底本好,也可能反比某些古文经为胜。今、古文经的异字的成因,大致有四种情况:假借字,异体字,误字,误句。其中,假借字数量最多。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不但是指所持底本字体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就对于经典内容阐释方面的差异而言的。今文经学的特点是关注现实政治,致力于发掘、发挥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董仲舒提岀:“《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春秋繁露·精华》)他不承认经典本义有固定不变的解释,而强调解释是随着人们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断变化的,不必拘泥于古义。今文经学彰显了经典的时代意义,植入了许多前人未见的思想,从而使经典的阐释历久弥新。
- 25 -
古文经学多把六经当成信史,讲文字训诂,留意典章制度,注重历史事实,具有浓厚的实证色彩。古文经学家具有朴实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方法,所以他们常常能够对古籍作出正确的和比较合理的训释,从而彰显那些被今文经学家文饰、遮蔽的文本原意;他们的训释成为后人理解古籍的重要参考。
(摘编自边家珍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1.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学史上,今文经是指以今文(汉隶)写成的书籍,古文经是指以古文(籀书)写成的书籍。
B. 我国古代文字从殷代的甲骨文、殷周金文发展到战国时代的大篆和小篆,字体屡经变迁。
C. “今文经学”关注现实政治,致力于发掘、发挥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彰显了经典的时代意义。
D. 古文经学家常常能够对古籍作出正确的和比较合理的训释,因此学风朴实、治学严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指出经学史上素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说法。
B. 文章依次论述了“古文”与“今文”、“古文经”与“今文经”、“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
C. 文章不仅分析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研究方法的不同,也指出了其重要影响。
D. 文章思路清晰,在论述今文经学的研究特点时举出了董仲舒的有关论述,说理充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文经虽然大多是汉人写的,依据的底本好,但其中舛错的文字不一定比古文经少。
B.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的演化过程,呈现出由繁到简、易于书写的特点。
C. 今文经学不泥古,善挖掘新意的治学方法,对于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D. 古文经学家具有实证色彩的朴实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方法,为后世的治学者树立了典范。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要求选出“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25 -
。 A项,“书籍”扩大了范围,应为“经书”,且不同历史阶段所指也不同,“今文经与古文经”最初指以今文(汉隶)和古文(籀书)写成的经文;后来的古文经指“用战国古字写的”,战国时的文字不仅包括大篆,还包括“晚周古文”。B项,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籀书”的基础上加以简化成的,而非战国时代产生的。D项,“古文经学家常常能够对古籍作出正确的和比较合理的训释,因此学风朴实、治学严谨”因果倒置。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文章依次论述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说法错误,文章先论述“今文经学”,后论述“古文经学”。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项,“舛错的文字不一定比古文经少”无中生有,文中只谈到文字“也可能反比某些古文经为胜”,没有谈到舛错字的多少。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 25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制定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公布。诸如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严禁学生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等,方案列出一系列为儿童和青少年“护眼”的硬措施。
方案提出,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到2030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八部门防挫青少年近视:调控网游总量 课堂禁带手机》)
材料二:
材料三:
- 25 -
视力监测是最基本的初筛,近视和不近视的人也可能测出一样的视力,所以需要更进一步的检查来判断有没有近视。另外,视力监测受主观和客观的影响很大,学校范围内开展的视力监测存在前后两次检查可比性不强的问题。
目前各地近视流行病学调查还缺乏统一的检查标准。比如,查视力时的视光学环境未统一、使用的视力表未统一。此外,各地视力表灯箱的照度也未统一,也会对近视诊断带来影响。同时,对近视的检查结果也未做细分。
对于诊断近视的标准也未统一,有的用睫状肌麻痹后的电脑验光结果,有的用主觉验光结果,有的按现有眼镜的光度。因此,应该先确定各地近视流行病学调查的标准,进行充分调研,在此基础上再制定近视防控的具体目标。
由于目前儿童近视率的问题,关于儿童近视康复的机构也是各种各样,其中存在不少治疗不规范的现象。比如,有的机构号称不戴眼镜、不用药、不手术就可以控制甚至“治愈”,导致很多孩子错过最佳控制时机。乱象的出现,其中一大原因是家长求医心切、对治疗期望值过高。真性近视在目前医疗水平下做不到治愈,只能控制加深。很多家长在固有错误观念引导下,拒绝医生给予的建议,转而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奔这些商家。
(摘编自《有效防控青少年近视须补上哪些功课》,《法制日报》2018年9月5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图一显示,2016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非常严重,小学阶段就有近一半学生因为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近视。
B. 图一显示,2016年我国初中阶段(13~15)和高中阶段(16~18)也是近视的高发期;成年之后,近视增长速度放缓。
C. 从图一图二看,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是因为随着机体的全面成熟,抵抗力的增加,抗近视能力增强了。
D. 图二显示,2000年到2015年这十六年间,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其近视状况,都是呈增长的态势,其中小学和初中增势明显。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青少年近视问题的严重性,确定了防治目标,出台了相关政策,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B. 2030年,我国将实现青少年近视防控目标,全国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中小学近视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C.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校范围内开展的视力监测存在前后两次检查可比性不强的问题,因此没有任何意义。
D.
- 25 -
由于商家不负责的宣传,家长求医心切,让孩子接受所谓的“治疗”,导致很多孩子错过了最佳恢复时机。
6. 如何有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请结合材料加以归纳。
【答案】4. C 5. A
6. ①切实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所列出的一系列为儿童和青少年“护眼”的硬措施;
②重视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预防,制定统一的近视流行病学调查检查标准,加强学校视力监测的科学性;
③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康复机构的行为,转变家长固有错误观念,配合医生,控制真性近视的进一步加深。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是因为随着机体的全面成熟,抵抗力的增加,抗近视能力增强了”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B项,“中小学近视问题有望得到解决”错误,不符合事实。C项, “没有任何意义”说法绝对。D项,“导致很多孩子错过了最佳恢复时机”曲解文意。原文是“导致很多孩子错过最佳控制时机”。故选A。
【6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以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加以归纳如何有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由材料一“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制定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公布。┄方案列出一系列为儿童和青少年“护眼”的硬措施”,可见要切实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所列出的一系列为儿童和青少年“护眼”的硬措施;由材料三“视力监测受主观和客观的影响很大,学校范围内开展的视力监测存在前后两次检查可比性不强的问题”和“目前各地近视流行病学调查还缺乏统一的检查标准”,可以得出要重视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预防,制定统一的近视流行病学调查检查标准,加强学校视力监测的科学性;由“关于儿童近视康复的机构也是各种各样,其中存在不少治疗不规范的现象”和“很多家长在固有错误观念引导下,拒绝医生给予的建议”,可见也要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康复机构的行为,转变家长固有错误观念,配合医生,控制真性近视的进一步加深。。综合一下以上内容,整理一下用简洁文字分条表述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那些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
- 25 -
⑤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⑥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⑦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⑧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描写枫叶的情景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飘落的红叶的动态和色泽。
B. 第④段作者写小小的动物都能勇敢地面对生与死,二人却不知道顺从自然规律,表现了人类面对死亡时心态上的可悲。
C. 第⑤段写喇叭河风景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作者以鹿能听懂人的歌声一事,来说明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
D. 第⑥段描写山风过后满地红叶的情景,“安然”“富有诗意”“没有半点忧伤”等词语从侧面表现了“我”担忧的多余。
8. 文章①段说:“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哪些“哲理的思考”?请分条简要概括。
9.
- 25 -
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对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7. C 8. ①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②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就能天人合一。③自然万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④人非万物之灵,人要顺从生与死的自然规律。
9. ①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人由凌驾于自然之上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这种认识是可贵的。②第一处,“万物之灵”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以帝王将相为代表;他们没有表现出“万物之灵”的坦然和睿智。③第二处,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他观察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与死,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红叶飘落,万物有福。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C项,“作者以鹿声能够听懂人的歌声一事,来说明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错误,过于拔高,原文“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野蛮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只是作者借以生发的感慨,并不是说作者真的认为鹿能够听懂人的歌声
【8题详解】
此题考核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题干的要求确定答题区位,然后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摘取关键词语作答。此题要求概括关于“红叶”的“哲理的思考”,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概括答题要点。
【9题详解】
- 25 -
此题考核探究能力,要求分析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是否矛盾,答题时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原因,此类事答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找到文中相关说法的原因,然后分析其中的联系,文中说“人是万物之灵”的语境“是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那些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而说“人非万物之灵”的预警时“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通过文章的内容看,产生这两种说法的立足点不同,因为作者的认识的加深所用产生认识的变化,因此并不矛盾。
【点睛】情节概括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原因,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以及表达方式变换的句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檀祗,字恭叔,高平金乡人,左将军韶第二弟也。少为孙无终辅国参军,随无终东征孙恩,屡有战功,复为王诞龙骧参军。从高祖克京城,参建武军事。至罗落,檀凭之战没后,仍以凭之所领兵配祗。京邑既平,参镇军事,加振武将军,隶振武大将军道规追讨桓玄,每战克捷。江陵平定,道规遣袛征涢、沔亡命桓道儿、张靖、苻嗣等,皆悉平之。除龙骧将军,又为竟陵太守,不拜。破桓亮于长沙,苻宏于湘东。武陵内史庾悦疾病,道规以袛代悦,加宁朔将军,封西昌县侯,食邑千户。五年,入为中书侍郎。卢循逼京邑加辅国将军领兵屯西明门外循退走祗率所领步道援江陵未发遇疾停。八年,迁右卫将军,出为辅国将军、宣城内史,即本号①督江北淮南军郡事。十年,亡命司马国璠兄弟自北徐州界聚众数百,潜得过淮,因天夜阴暗,率百许人缘广陵城得入,叫唤直上听事。祗惊起,出门将处分,贼射之,伤股,乃入。袛语左右:“贼乘暗得入,欲掩我不备。但打五鼓,惧晓,必走矣。”贼闻鼓鸣,谓为晓,于是奔散,追讨杀百余人。祗降号建武将军。十一年,进号右将军。十四年,宋国初建,天子诏曰:“宋国始立,内外草创,禁旅王要,总司须才。右将军祗可为宋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祗性矜豪,乐在外放恣,不愿内迁,甚不得志。发疾不自治,其年卒广陵,时年五十一。赠散骑常侍、抚军将军,谥曰威侯。
(节选自《宋书·檀祗传》)
【注】①本号:原来的官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卢循逼京邑/加辅国将军领兵/屯西明门外/循退走/祗率所领/步道援江陵/未发/遇疾停
B. 卢循逼京邑/加辅国将军/领兵屯西明门外/循退走/祗率所领步道/援江陵/未发/遇疾停
C. 卢循逼京邑/加辅国将军/领兵屯西明门外/循退走/祗率所领/步道援江陵/未发/遇疾停
- 25 -
D. 卢循逼京邑/加辅国将军领兵/屯西明门外/循退走/祗率所领步道/援江陵/未发/遇疾停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B. 五鼓,古代把晚9时至次日凌晨7时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文中指第五鼓。
C. 天子,即天的嫡长子,是对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这种称呼从汉代时开始流行。
D. 散骑常侍,官名。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隋唐后渐无实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檀祗随军参战,屡能取胜立功。他随孙无终东征孙恩立下战功;随道规追讨桓玄,征讨桓道儿等人,克敌取胜;后又在长沙、湘东战胜桓亮、苻宏。
B. 檀袛颇得信任,多次受命代职。他随从高祖攻克京城,转战罗落,檀凭之阵亡后,奉命接管檀凭之的军队;庾悦患了重病,他又奉高祖命代替庾悦。
C. 檀祗临阵不乱,巧妙退敌杀敌。司马国璠兄弟乘夜色进入广陵城,一开始他应战负伤,后让人敲响五更鼓,敌军误以为天亮而慌乱退兵,他乘机率军追杀。
D. 檀祗性格豪放,喜欢转战杀敌。他被任命为竟陵太守却没有接受而投身战场,新朝建立被调进京城掌管军务,他感觉不得志,疾病发作不肯治疗而去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惊起,出门将处分,贼射之,伤股,乃入。
(2)宋国始立,内外草创,禁旅王要,总司须才。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檀祗惊谎而起,出门调度人马,贼人用箭射他,伤了他的大腿,于是就重又入内。
(2)宋国刚刚建立,内外军事也刚刚创建,禁军是王国的要职,总管禁军须有人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句中注意语境的理解,卢循进逼京城时檀祗领兵驻扎在西明门外,据此,“领兵”“屯”两个词意思紧密相连,不应分开,另外“辅国将军”是官职要断开,故排除A、D;“步道”意思是“从陆路”,作“援江陵”的方式状语,不应分开,排除B。故选C。
【11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B项,“古代把晚9时至次日凌晨7时分成五个时段”理解有误,应该是“晚7时至次日凌晨5时”。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庾悦患了重病,他又奉高祖命代替庾悦”张冠李戴,结合文本可知,代替庾悦时不是受命于高祖而是大将军刘道规。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处分”动词,处理,安排;“股”名词,大腿;“乃”连词,于是,就。(2)中的“始”时间副词,刚刚,才;“草”副词,初步的;“要”名词,要职;“司”动词,掌管,主管。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译文:
- 25 -
檀祗字恭叔,是高平郡金乡县人,是左将军檀韶的第二个弟弟。年轻时成为辅囯将军孙无终的参军,跟随他向东讨平孙恩,屡有战功,又转任龙骧将军王诞的参军。跟随高祖(讨伐桓玄并随其)攻克京口,为建武将军府参军。到罗落桥,(他的叔父)檀凭之战死后,仍然把檀凭之所领军队配给檀祗。刘裕攻取建康以后,以檀祗为镇军将军参军,加号振武将军,隶属振武大将军刘道规率兵追杀桓玄残部,毎战必捷。平定江陵以后,刘道规派遣檀袛去征讨涢水、沔水一带亡命的桓道儿、张靖、苻嗣等人,檀袛全部平定了他们。升任龙骧将军,又任命为竟陵太守,没有上任。后又率军在长沙攻破桓亮,在湘东打败苻宏。武陵内史庾悦患重病,刘道规以檀祗代替庾悦,加封宁朔将军,封西昌县侯,食邑千户。义煕五年檀袛入为中书侍郎。卢循逼近京城建康,檀祗加封辅囯将军,领兵屯于西明门外(作防守)。不久卢循西退。檀祗〔原计划)率兵从陆路支援江陵,因病而没冇成行。义煕八年檀袛转任右卫将军出京为辅国将军、宣城内史,用本职统领江北淮南军郡事。义熙十年亡命反贼司马国璠兄弟在北徐州边界聚众数百人,偷偷渡过淮河,乘着夜色阴暗,率领一百左右的士兵沿着广陵墙城潜入城中,(进城后)大呼直取官署。檀袛惊慌而起,出门调度人马,贼人用箭射他,伤了他的大腿,于是就重又入内。檀祗告诉身边的侍从说:“反贼乘这天色昏暗得以入城,想趁我不备偷袭我们。只要敲五下鼓,(他们)害怕天亮,一定会逃跑的。”反贼们听到五声鼓呜,以为天就要亮了,于是逃散,(檀祗)趁势追击杀了一百多人檀祗(因此事)降封号为建武将军。义熈十一年檀袛进封号为右将军。义熙十四年(刘裕的)宋刚刚建立,天子下诏说:“宋国刚刚建立,内外军事也刚刚创建,禁军是王国的要职,总管禁军须有人才。右将军檀祗可以做宋的领军将军,加官散骑常侍。”檀祗生性自负豪纵,喜欢在地方上放纵自由,不愿意回到京城,(所以)很不得志。(后来)发病自己不治疗,当年死于广陵,当时享年51岁。加赠散骑常侍、抚军将军,谥号为威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①
柳宗元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②,出门鸥鸟更相亲。
- 25 -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永州期间。崔中丞:崔敏,元和三年任永州剌史,与诗人关系较好。卢少尹:此人不详。少尹:即少府,唐代称县郡为少府。②五禽:指鸡、鸭、鹅、鸽、鹑五种家禽,五禽中鹅追赶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的第一句点明卢少尹郊居的地方在偏僻的湘江岸边,四周无邻,远离尘嚣。
B. 首联叙议结合,直接抒发了对世俗生活和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
C. 颔联写在种满芍药的庭院里设筵招待“国老”“贤人”,表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D. 本诗白描叙事,而意蕴深远。描写得愈和乐,就愈能衬托出诗人的孤凄与悲凉。
15. 苏轼评柳诗说:“其美常在于酸咸之外”,请结合全诗简析这首诗中蕴含的“美”与“酸咸”。
【答案】14. B 15. ①“酸咸”指的是作者被贬永州;“美”则是诗中表现的田园之美;
②诗人笔下的郊居生活,人的感情淳朴真诚,自然景物清幽美丽,这正是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描绘,体现了“美”;
③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诗中描写的和谐,实际愈加衬托出诗人谪居永州的孤凄、心境的悲凉与不平,体现了“酸咸”。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B项,“直接抒发了对世俗生活和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解读有误,结合诗歌可以发现,并没有直接抒发对“官场的黑暗厌恶之情”。故选B。
15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苏轼评柳诗说:“其美常在于酸咸之外”,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析这首诗中蕴含的“美”与“酸咸”。首先结合诗歌及注解可知,此诗歌是诗人被贬期间所做,所以“酸咸”具体指的是作者被贬永州;“美”则是诗歌中字里行间流露的田园之美;结合具体诗句“延国老”和“值贤人”,写出了邻里之间感情淳朴真挚,“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则表现了自然景物的清幽美丽,这体现了作者的一种理想和追求,表现了“美”;仔细推敲诗歌,诗中写了人情淳朴真诚,景物清幽美丽,结合诗人谪居永州的孤寂处境,这里表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悲苦和不平之气,更好地诠释了“酸咸”的味道。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描绘了鲲鹏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的情境,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分别与阿房宫中的“负栋之柱”和“钉头磷磷”进行对比,表现了“秦宫”的华丽。
(3)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但仍然没有结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诗人由于忧国思家青丝不再的状态。
【答案】 (1).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 去以六月息者也 (3). (2)多于南亩之农夫 (4). 多于在庾之粟粒 (5). (3)烽火连三月 (6). 白头搔更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抟、扶摇、息、庾、粟粒、烽、搔。
- 25 -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审美也在变。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山水画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是 的,是不会变的,审美的时代导向是不会变的,坚持扎根生活,反映时代大美的宗旨是不会变的。因此,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在写生与创作时,要融入自然,面对祖国的壮美河山,面对自然界的 ,要沉潜下来,“风动幡动而心不动”,写生与创作的关键是要坚持中国画的独有观照方式和观照角度。只有辩证地把握好山水画的内在,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好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无疑幸运的是当代山水画家,这种幸运首先体现在极大丰富的绘画资源,不仅是传统经典而且是自然资源,都是如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古代画家几乎需要 ,而当代画家在发达的网络与现代的交通工具的帮助下,几乎可以 ;其次,身处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之际,当代画家也担负了更大的责任,如何在坚持传承传统文脉之际,又能体现时代精神,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意境的优秀作品?( );要有情怀有担当,要有真正的家国情怀,要真正体会山水的四时清音与时代气象,要敢于突破自己,发出真正的时代之声。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与生俱来 风云变幻 皓首穷经 触手可及
B. 息息相关 千变万化 穷其一生 触手可及
C. 息息相关 风云变幻 皓首穷经 触手而及
D. 与生俱来 千变万化 穷其一生 触手而及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25 -
当代山水画家无疑是幸运的,这种幸运首先体现在绘画资源的极大丰富方面,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自然资源,都是如此。
B. 无疑幸运的是当代山水画家,这种幸运首先体现在绘画资源的极大丰富方面,不仅是传统经典而且是自然资源,都是如此。
C. 无疑幸运的是当代山水画家,这种幸运首先体现在有极大丰富的绘画资源,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自然资源,都是如此。
D. 当代山水画家无疑是幸运的,这种幸运首先体现在极大丰富的绘画资源,不仅是传统经典而且是自然资源,都是如此。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要多思考、多游历、多读书,既不能离开传统,又不能脱离生活
B. 这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要多读书、多游历、多思考,既不能离开传统,又不能脱离生活
C. 这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要多读书、多游历、多思考,既不能脱离生活,又不能离开传统
D. 这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要多思考、多游历、多读书,既不能脱离生活,又不能离开传统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与生俱来:表示个人的特别、不可替代性,一生下来就是如此。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这里表示这种“关系”的特别,如果用“息息相关”,不仅和前面的意思重复,还与语境不相符,应该用“与生俱来”。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也比喻事物复杂、变化迅速。千变万化:形容变化非常多,没有穷尽。显然用“千变万化”合适。皓首穷经:指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穷其一生:指穷尽自己的一生。这里表示对绘画的研究,不是“经书和古籍”,所以用“穷其一生”合适。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触手而及: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这里前面有“可以”,所以不能用“触手可及”。故选D。
【18题详解】
- 25 -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难度不大,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本题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这个句子有三处语病:第一处,“无疑幸运的是当代山水画家”语序错误,整个句子强调的是“当代山水画家是幸运的”,而且与下句“这种幸运”相承接,主语应该是“画家”,排除BC;第二处,“体现在极大丰富的绘画资源”搭配不当;第三处,“不仅是传统经典而且是自然资源”关联词使用错误。排除D。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语境,首先要联系整个语段来理解,这一段主要意思是“当代画家创作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其次是联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判断“多读书、多游历、多思考”的顺序,“思考”是在“读书游历”后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排除A、D;最后联系所填句子前面“如何在坚持传承传统文脉之际,又能体现时代精神”可以判断出“不能离开传统”应该在前面,排除C。故选B。
20.下面是某校一则施工说明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博雅楼提升改造项目快要启动。到时候教学楼B区和C区完全隔离,C区西侧三十米内不让进入。C区楼内及楼外围栏区域放置的东西请自行带走。施工期间给各位师生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答案】①“快要”改为“即将”;
②“到时候”改为“届时”;
③“不让”改为“严禁”或“禁止”;
④“东西”改“物品”;
⑤“带走”改为“搬离”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本语段是施工说明,明确说明是书面语。(1)“快要”是口语语体,不和语境,可改为“即将”。(2)“到时候”
- 25 -
也是口语语体,不和语境,可改为“届时”。(3)“不让”也是口语语体,不和语境,可改为“严禁”或“禁止”。(4)“东西”是俗语,不和语境,可改为“物品”。(5)“带走”是口语语体,不和语境,可改为“搬离”。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段落和整体和谐)、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1.下面是某高校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案】规划职业生涯首先要认识自我资源和分析职业机会,在此基础上选择生涯路向并设定生涯目标,然后制定行动计划,最后展开信息反馈,再据此进行进一步的评估修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流程类,流程图主要反映时间的动态演变过程,读图时首先关注该流程由哪些环节构成;其次理清各环节之间的结构关系,如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等。一般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再次关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呈现何种关系,如总分关系、或从属并列关系等。最后拟写答案,要在整体把握图表、全面理清图表各要素之间结构关系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表述。表述时要用文字简明表达。明确陈述对象,注意顺序: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展现事件的流程。本题,题干已经指出该流程图是“某高校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叙述主体是规划职业生涯,叙述最好从图左上“认识自我资源”
- 25 -
“分析职业机会”开始,到“评估反馈”为止。叙述时注意按照流程图中箭头指示,一步一步进行表述,确保各个环节叙述完整,不要有所遗漏。还要注意语言表达要做到简明、准确、条理清楚,且字数符合题干要求,比如本题要求“不超过90个字”。
【点睛】本题要求将流程图转化为文字,这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兼顾流程图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示的标题注释,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找出图示中每一个重点环节,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按照箭头方向用文字转述出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程颐
②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③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钱学森
④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⑤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贾岛
⑥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梁启超
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明确文体,不少于800字。
【答案】让诚信闪耀智慧之光
诚信是金银,拥有了诚信,就拥有了无穷的财富。诚信是天平,拥有了诚信,就拥有了行为准则的标准。诚信是阳光,拥有了诚信,就拥有了耀眼的光芒。
诚实守信,是人之基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是指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守信是指说话办事讲求信用,说话算话。守信是诚实的一种表现,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
- 25 -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说的即是人应该讲求诚信了。纵观历史,关于诚信的事例不胜枚举:孙武练兵,泪斩宫女,为吴王练就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铁军,最终成就一番霸业;商鞅变法,立木为信,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为后来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季布诚实守信,留下“得黄金万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佳话---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后人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才能有所作为。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不强,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由此说来,诚实守信,何尝不是一种智慧、一种财富呢?
也许这些故事已成为老生常谈,经过历史和时间的冲刷,市井的喧嚣和霓虹的艳影已悄然淹没了人性的光华。近些年来,信用违规的事件不绝于耳。中国有家报社曾做过调查,信用危机位居腐败之后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因素。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牟利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商场如战场,兵不厌诈。于是乎,缺斤少两,以次充好,黑心米贩污油兑陈米,地沟油等随处可见。广告满天飞,打假成假打,诚实守信这种优良美德离我们渐行渐远。想必我们对“三鹿”奶粉事件还记忆犹新,难道这不是一个沉重而惨痛的教训吗?试想,如果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信,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我们的社会将会怎样?树不直,无以成栋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周围还会有谁愿意相信他?一个企业如果失去了诚信,还会有哪个顾客愿意购买它的产品?诚信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仅是一种行为、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国家忠诚、对社会衷心的精神,是一个民族不倒的灵魂。
人生苦短,人更应该以诚信为本。再聪明的人、再耍手段也只能蒙人几十载,而后所有的伪装和欺骗都将在时间的洗涤下萎缩成一个个不堪回首的笑话,臭名昭着。只有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坦荡荡,气昂昂,怀着一颗诚心,做一个真人,我们即使不能大富大贵,也会因为自己真实的美丽而灿烂一生了。诚实守信,无处不体现它的充满理性而智慧的光芒。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我向未来奔去,诚信是我的宣言。做一个诚信的人,做一个富有智慧的人,人生路上,愿我们与诚信携手同行。我坚信诚信会是我们人生路途中闪耀的火炬,我们可以用来驱散黑暗,迎接光明!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读了上面六句话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根据所选的二三句话行文,一定要把三句话在文章中形成有机的整体。材料中的六句话,每句包含的意思分别是:第一句,诚信;第二句,珍惜时间;第三句,坚持;第四句,爱国;第五句,友谊:第六句,责任。立意上,我们可以将六则材料,进行多种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理解。由第一、二两句可立意“诚信守时是做人的根本”等:由第二、三两句可立意“持之以恒方能成就大事等:由第一、二、三句组合可立意“诚实做人是一辈子的事”等;由第三、四两句可立意“祖国永远在我心中”等;由第三、五、六句组合可立意“日久见人心”“友谊建立在责任之上”等,其他组合也能立好意。在立意上,要尽量关联到道德文化,表达出对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自信与传承、对当代文化的关注和思考,或者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这是在更高层面上体现出思维的深刻和视野的独特。
供选立意有:1、诚信守时是做人的根本;2、持之以恒方能成就大事;3、诚实做人是一辈子的事;4、祖国永远在我心中;5、友谊建立在责任之上;6、珍惜时间,建设祖国;7、诚信是友谊的基础……
参考素材:1、看见海尔企业的成就,很难会想到这个家喻户晓的企业,是由一个濒临近破产的小厂成就的,那么又是什么使它走向财富?“不是别的,是诚信创写的历史佳纪”。厂长张瑞敏自豪的讲到,“记得那时的工程濒临倒闭,而且在用户反应我们的产品有质量问题时,我毫无顾虑地当着全厂职工的面,用大锤将76台不合格冰箱全部砸毁!其实我也知道,这是“海尔”最后的挣扎,前进是成功,后退是倒闭,但我有勇气的是与诚信并肩闯困难!”如今,“海尔”成为了我国唯一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强品牌,这便是一个诚信取富的范例。
2、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儿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绅士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儿的家一看,家里只有两个男孩的继母在招呼受到重伤的男孩儿。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3、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秦孝公有些担心,犹豫不决。商鞅终于说服了秦孝公实行变法,发布了新的政令。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门的,给予10
- 25 -
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去移动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移动者给予50金。有个大胆的终于移动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50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事实,终于使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推行了新法。
4、爱国将领吉鸿昌。1895年,吉鸿昌出生在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吉鸿昌自幼即以岳飞,文天祥等为心目中的英雄,18岁他便报名参军。在行伍中他待人诚恳,吃苦耐劳,恪守军规,勇敢善战, 以致有"吉大胆"之称。9.18 事变发生后,他"发指眦裂",声泪俱下地说:"国难当头,凡有良心的军人都应该誓死救国!"坚决要求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为实现抗日救国的誓愿,吉鸿昌变卖家资,购置武器,联合了爱国军人冯玉祥等,在张家口组织起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发表"外抗暴力,内除国贼"的声明,并一度收复了张家口以北的大片土地,把日伪军队赶出了察哈尔省。"
5、杨靖宇(1905—1940),1929年春到东北,化名张贯一,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在抚顺又两次入狱,备受日本警察署的严刑拷打,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和从事的活动。日军看到抗联势力的不断壮大,感到十分恐惧,在1938年下半年调集重兵对抗联进行“围剿”,并以万元巨金悬赏杨靖宇头颅。1940年初的50多天里,杨靖宇率抗联战士与日军作战40多次,在日军的疯狂“围剿”下,抗联陷入困境,几乎弹尽粮绝,战士们只好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将衣中棉絮掏出来吞咽。日军曾千方百计诱其投降,但杨靖宇坚定地表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热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 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10、管宁割席。管宁与华歆本是从小到大的好朋友,恰同学少年结伴读书。一次两人一同在园中锄菜,发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视而不见,继续挥锄,视非己之财与瓦砾无异。华歆却将金子拾起察看,仔细想过之后才将金子丢弃了。华歆此举被管宁视之为见利而动心,非君子所为。还有一次,两人同席读书,附近有官员华丽的轿舆车马经过,前呼后拥十分热闹,管宁依旧同往常一样安心读书,而华歆却忍不住将书本丢到一边,跑出去看了一下热闹。此举被管宁视之为心慕官绅,亦非君子。于是,管宁毅然将二人同坐的席子割开,与之分坐,断了交情,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 25 -
行文结构:首先以排比句引入话题切中中心,要拥有诚信;接下来通过孙武练兵、商鞅变法、季布诚实守信的例子论证“诚实守信,何尝不是一种智慧、一种财富”;接下来通过黑心米贩污油兑陈米,地沟油等随处可见。广告满天飞,打假成假打等反面事例,再次阐述诚信的重要性;接下来联系现实,呼吁人们要怀着一颗诚心,做一个真人,因为“诚实守信,无处不体现它的充满理性而智慧的光芒”。最后以一个对偶句再次论述诚信对于我们的重要性,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并点题收束全篇。
- 25 -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