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5月)段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巔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都城临安也是如此。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话本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肆勾栏,有杂耍的、说书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有时,“耆老六七人,时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三品,肴馔不过五品,酒则无算。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命之曰‘真率会’”。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
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他们“游于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华,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唐宋都市格局及其呈现出的不同气象可见,宋文化相比唐文化,具有“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特点。
B.
两宋都城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市民文化活动丰富而普遍,市民文化的勃兴标志着古典文化走向了近代文化。
C. 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物被宋代士人作为礼品互赠,这种以物相赠的“人事”是比较雅致的社交行为。
D. 宋人整体的精神追求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在具体文化实践中,他们又能“游于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第一段强调宋代宽松开放的文化环境的作用,揭示了宋代文化发展的深层原因。
B. 第二段通过唐宋都城的比较,从开敞的城市布局方面指出宋代文化具有的特点。
C. 第三段从文学创作主体和接受者都有扩大的角度说明宋代市民文化勃兴的状况。
D. 结尾段指出雅俗并存是宋代文学的艺术旨趣,也是宋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追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士人群体活跃,关心时事,热衷讨论,大师、精英层出,说明当时思想相对自由,具有开创精神,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B. 宋代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讲史、说书的艺人,丰富和参与创造一些文学作品,为吸引市井大众,必然要注意艺术趣味的平民化。
C. 宋代士大夫热衷交游聚会,“真率会”这种聚会形式不拘参与者的长幼,不求聚会处的华美,力求俭素,呈现出一种淳朴之美。
D. 文人作品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也可能有书卷气息,这意味着宋代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可以并行不悖。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B项“市民文化的勃兴标志着古典文化走向了近代文化”说法不当。注意第二段对宋代文化的理解,第三段讲市民文化的勃兴说明文学重心逐渐下移。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
点睛: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其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隐含在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则。
【2题详解】
D项“雅俗并存是宋人
精神追求”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五段宋人精神追求应该是通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3题详解】
C项,“不拘参与者的长幼”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真率会”是“耆老者”参与可知。注意耆老一般指六七十岁的老人。
点睛:解答“小阅读”的基本思路:泛读全文→采集有效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综观历年高考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将选项的干扰点基本设置在如下十大“雷区”,只要充分了解这些“雷区”的特点,巧妙避开它们,就能大大提高得分率。 1、部分与整体;2、已然与未然;3、或然与必然;4、先期与后期;5、主要与次要;6、原因与结果; 7、言此与言彼;8、言多与言少;9、客观与夸大(或缩小);10、有据与凭空。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窗帘
迟子建
一进腊月,火车就拥挤得要爆棚了,盥洗室也被无座的乘客占满。天已黑了,列车的玻璃窗上蒙着霜花。有淘气的小孩子为了看窗外的风景,就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那声音“嚓嚓”响着,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
一个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她在车厢的过道里一遍一遍地吆喝:“还有没有没换票的?”见再没有旅客回答,就走了。
坐在下铺靠窗位置的是一个老女人,她大约是不常出门的,像小孩子一样用指甲刮开车窗上的霜花,不停地朝外张望着。
一个胖乎乎、醉醺醺的中年男人说他要睡觉,让老女人赶快让开。
老女人说:“这是我的铺,你咋让我走呢?” 胖男人说:“这是我的铺,我刚刚补的铺!”
一个吸着烟的男人提醒老女人:“你再看看你的票,是不是这个铺的?”
还有的人说:“你是不是从票贩子手里买的假票啊?”
老女人很委屈地说:“这票是我闺女早晨四点钟上火车站排队给我买的。”说着,从裤兜里掏出票来。她的票是这张铺位的,可是,她没有跟列车员换票,所以她的铺被当作空铺卖给了别人!大家把她犯的过失说给她听时,她几乎要急哭了。
酒气熏天的胖男人用轻蔑的语气说:“连火车都不会坐,出什么门呢?”
那个吸烟的男人对新来的铺位主人胖男人说:“哎,跟老太太说话客气点,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出趟门容易吗?”
“你想当雷锋是不是?那行啊,你把自己的铺让给老太婆睡不就行了么!”胖男人咄咄逼人。 “你这人怎么这么说话呀?”吸烟者掐灭了烟,跃跃欲试地朝胖男人挥舞了一下胳膊。
“怎么着?是不是过年回家没什么带的,想挂点彩回去呀?!”胖男人挑衅地说:“过来呀,老子成全你!”
“你们可别因为我打架啊,这大过年的,把谁打了都不好。”老女人起身拉住胖男人的毛衣袖口说。
那个女列车员过来了。她对老女人说:“这事情怪不了别人,我喊让乘客换票,嗓子都要喊破了,大家都能证明吧?你不换票,火车开出半小时后,就等于放弃了对这铺的权利。这铺属于人家的了。”
老女人可怜巴巴地说:“那我这票就等于作废了?”
“作废倒不至于,不过现在卧铺都满员了,你只能坐着了。
“那我上哪里坐着呀?”她颤着声问。
“坐边座上吧。”列车员说,“没别的办法了。”
“它立着我可怎么坐呀?” 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
女列车员一伸手把那弹簧座拉了下来,说:“这是可以活动的座,你要是一起身,它就自动立起来了!”
胖男人一头钻进了被窝,人们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目光。
先前与胖男人险些大打出手的那个吸烟男人很同情地看了老女人一眼,说:“唉,可惜我买的是上铺,您也爬不上去,要不我就让给您去睡得了。”
老女人说:“不用,你们年轻人觉大,你去睡吧。”
这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说:“我是下铺的,我能爬到上铺去,你让老太太睡我的铺,我睡你的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
那个吸烟男人连连摆着手说:“你这么大岁数了,我可不能让你到上铺去!”
“别说爬个上铺了,就是让我上树都没问题!”老人拍着胸脯保证着。
“哎,那可不行,万一你有个闪失,我可负担不起!”那人的脸涨红了,他急忙说自己拉肚子,得赶快上厕所,逃之夭夭。
天逐渐地亮了,经过了一夜寒冷的旅行,车窗积满了厚厚的霜雪,所以即使它没有挂窗帘,却仿佛挂了似的,那是一幅严严实实的雪窗帘。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描写淘气的小孩子“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的声响“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这个细节折射出人们心里的烦躁,烘托了春运时列车上人多拥挤的混乱氛围。
B. 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它交代了“老女人”买了卧铺票却没有铺位的原因,也为后面矛盾的展开作了铺垫。
C. “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这笑声是车厢里的乘客对老女人的肆意嘲笑,与乘客形成对比的是善良的女列车员,她告诉失去铺位的老人去边座坐并教给她坐法。
D. 作者文笔朴实,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在春运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火车车厢中相关人物的各种表现,铺展和透视了世事百态,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5. 请分析小说标题“雪窗帘”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6. 请概括“吸烟男人”的形象特点,并结合社会生活谈谈作者创作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答案】4. C 5. “雪窗帘”既是指车窗积满的厚厚的霜雪,又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膜。作用:①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突出主题,引起人们的警醒。批评人性的自私虚伪与冷漠,真正的霜雪如果不用心去暖化它,是送不走的,呼吁人们传递真情和温暖。
6. 形象特点:他有同情心,为“老女人”抱不平,同时也自私虚伪(口是心非)。现实意义:①他是现实生活中常见普通人的代表,体现了人性的真实与复杂。他对胖男人的鄙视,对“老女人”的同情是人性温暖的体现,但他并不想失去自己宝贵的卧铺位,所以他的“让铺”成了虚伪的“表演”,并不是真心相助。②他的形象也有时代特点,春运列车上的拥挤、长途旅行的疲惫是人们不愿轻易让铺的原因之一(随着高铁的发展,火车上的这种拥挤状况已逐渐好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于引发人们的思考,呼唤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要真诚地传递爱和温暖,才能融化人们心灵里的坚冰。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题中C 项,“与乘客形成对比”错误,原文没有说女列车员是否笑了,而且女列车员对待因为不知道而没有换成卧铺票的老女人比较冷漠。故选C。
【5题详解】
此题考核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额能力,答含义时注意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作用注意结合情节、人物和主旨作答。文章的题目“雪窗帘”从表层看指车窗积满的厚厚的霜雪;从深层看,小说通过叙写“铺位”引发争论的事情,写出人物与人之间的冷漠,“雪窗帘”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膜。作用从情节看,标题和文章开头结尾写到的车窗积满的雪花照应;从主旨看,结合文中的结尾“即使它没有挂窗帘,却仿佛挂了似的,那是一幅严严实实的雪窗帘”再结合文中的“胖男人”“列车员”“上铺的男人”的行为可见文章批评人性的自私虚伪与冷漠,真正的霜雪如果不用心去暖化它的主旨;从手法看,“雪窗帘”时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
【6题详解】
此题考核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分析现实意义的能力,分析形象梳理情节,根据文中人物的言行归纳,分析现实意义注意从从性格的复杂性以及长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等角度着手。手下根据文中的内容“哎,跟老太太说话客气点,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出趟门容易吗?”可见其具有打抱不平的一面;根据“‘哎,那可不行,万一你有个闪失,我可负担不起!’那人的脸涨红了,他急忙说自己拉肚子,得赶快上厕所,逃之夭夭”等可见其“虚伪”的一面。分析现实和意义,首先明确这一形象是社会中一类人的缩影,面对他人的不良性为表现出正义的一面,当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又表现自私自利的一面;这一事件也是社会现实,因为客观的春运现状导致这一结果;从解决的方式看,随着条件的改善,可能会有所改善,但真正的解决办法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呼吁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要真诚地传递爱和温暖,用温暖和爱化解心灵里的坚冰。
【点睛】分析小说标题的含意注意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入手。分析文章题目的作用注意从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以某种艺术手法吸引读者等角度入手。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无机材料大师严东升:生而为国
2016年9月18日早上5点56分,世界著名材料科学家、我国无机材料科学技术奠基人、两院院士严东升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8岁。严东升去世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官网首页用1/4板块推出醒目的“沉痛悼念严东升先生”专栏。
1949年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严东升欣喜若狂,迫不及待想要回到祖国,以了“矢志科学,许身报国”的心愿,1950年2月,他中断了博士后研究历经周折回到祖国。
严东升先生是中国当代无机材料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七十多年来,他始终将自己的科技实践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无机材料科学领域辛勤耕耘,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建设发展设计着蓝图并积极实践。
刚一回国,严东升就马不停蹄赶往开滦化工研究所着手耐火材料的研究,因为他知道,新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亟须重工业的崛起。1954年,严东升被委以重任,解决包头钢铁厂原料——包头铁矿石含氟量高给高炉炼铁带来的严重问题。其间,大到宏观组织调控队伍,小到研究数据的精确统计,从车间到实验室、办公室,严东升都亲力亲为,巨细无遗,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60年代,严东升参与创建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这里,他把科研方向从传统硅酸盐材料研究调整为先进无机材料科学指导下的新材料研究,主持研究的陶瓷基复合材料,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严东升先生是著名的战略科学家。他参与了中国第一个科技规划《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1963—1972十年科技规划》的起草工作。1984年,他主持制定了《关于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的汇报提纲》,对中科院的科技体制改革采取了一系列面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他主持开展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严东升一生简朴,“不管在哪儿,你都能看到严先生西装革履,穿戴整洁,但你绝对看不到他穿名牌,都是非常普通的衣物”。但他对青年学子和科研教育的出手却“阔绰大方”。严东升的第一个博士生高濂在悼念恩师时说:“1996年,严先生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领完奖回所后到我办公室,拿出奖金支票和一沓银行的定期存单,有到期的,也有未到期的,有严先生名下的,也有师母名下的,看得出来是拼凑的。他对我说,这里一共20万元,交给所里,作为创立‘严东升奖学金’的款项,帮助贫困生。”
他一生关心和提携后进,乐于、善于发现和支持富有创见的年轻人。他鼓励年轻科研人员“走出去”,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到国外优秀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在如今的材料科学领域里,活跃着一批他培养和指导的学生及科研人员,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领军人物。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严东升留给后人的,除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还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摘编自龚新叶《环球人物》)
相关链接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剑林研究员始终记得,1989年毕业那年很多人都选择出国,严东升反复同他讲,国内缺少年轻科学家,尽量多待在国内搞科研,出国的事我来安排。留学期间严东升给他写了很多信,最常关照的一句话是“一定要回来”。严东升的学生们都如期回来了。
(董纯蕾《人生辛苦半九十:追忆“双料”资深院士“完美大家”严东升》)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严东升去世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官网首页大版面推出悼念专栏,既肯定他在其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也表达人们的哀悼之情。
B. 严东升在解决包头铁矿石含氟量高给炼铁带来的问题时,无论是宏观组织调控队伍,还是研究数据的精确统计,都表现出严谨的工作态度。
C. 严东升不管在哪儿都西装革履,穿戴整洁,但绝对看不到他穿名牌,都是非常普通的衣物,是因为他生活简朴,不重视生活品质。
D. 严东升鼓励年轻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国外进行合作研究,成就了一批科技事业的领军人物,这说明学术前辈的提携引领至关重要。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严东升回国后,从50年代开始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重点,最终在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方面做出了人生最大的贡献。
B. 严东升有远见卓识,是著名的战略科学家。他主持的《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项目,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
C. “一定要回来”是严东升先生对出国学生的谆谆教诲,许多学生如期回来,既是学生对恩师的信任和感激,更是师生情怀传承的表现。
D. 严东升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获得了高度的认可,同时他高尚的人格魅力也令人敬佩。
9. 文章标题称严东升先生“生而为国”,在材料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A
9. ①中断学业,毅然回国,以实现自己“矢志科学,许身报国”的心愿。②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建设发展的大局中,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不仅培养了一批科研人员,还为国家留住了杰出人才。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C. 严东升不管在哪儿都西装革履,穿戴整洁,但绝对看不到他穿名牌,都是非常普通的衣物,是因为他生性简朴,不重视生活品质。“不重视生活品质”理解有误。
【8题详解】
试题分析:A. 严东升回国后,从50年代开始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重点,最终在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方面做出了人生最大的贡献。“从50年代开始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重点”理解有误。C.
严东升重视积蓄,支持科研教育。他创立“严东升奖学金”时拿出的银行定期存单,有到期的,也有未到期的,有自己名下的,也有妻子名下的。原文“拿出奖金支票和一沓银行的定期存单,有到期的,也有未到期的,有严先生名下的,也有师母名下的,看得出来是拼凑的。”根据理解选项概括的意思不全面。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本题重在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原文内容的筛选和整合类试题,考生在答题的时候要扣住“生而为国”的筛选。中断学业,毅然回国,以实现自己“矢志科学,许身报国”的心愿;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建设发展的大局中,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不仅培养了一批科研人员,还为国家留住了杰出人才。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注】①梠:野果。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玄宗奇之 奇:认为……奇特
B. 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过:拜访
C.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地形险恶
D.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谒肃宗于彭原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 严挺之乃有此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甫以其家避乱荆、楚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
D. 为暴水所阻 秦王为赵王击缶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课本中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是汉武帝首创。
B. “布衣”,麻布衣服,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故常以“布衣”借指平民百姓。
C. 韩愈的《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 《史记》,又称《太史公书》,汉代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其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杜甫寄居在成州同谷县,自己背柴火采集野果,被饿死的儿女有好几个。
(2)(诸侯们)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
(3)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壁),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C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A项, 介词,在/介词,比;B项,副词,竟然;C项,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那个;D项,介词,被/介词,替,给。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编年体通史”错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句,第(1)句,负:背;薪:柴火;梠:野果;儿女饿殍者:被饿死的儿女,定语后置句。第(2)句,爱:吝惜;以:连词,用来;致:招纳。第(3)句,均:比较;之:这;许:答应;负:承担;曲:理亏。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竟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悲秋
黄公度①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②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③儿女悲。
【注】①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②别浦,通往大江的水河汊。③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悲秋的辞句。
14. 请合理补充相关成分,说说颈联的意思。
15. 请简要分析颔联中叠词的妙处。
【答案】14. 山鸟还在为雨后将到的晴天感到高兴,井边的梧桐却已感知到了初来的寒意。
15. ①“迢迢”言归程遥远,“漠漠”言天空辽阔;②两个叠词增强了诗句韵律感(节奏感),突出了景物的层次性,描写了一副渺远迷蒙(萧瑟落寞)的景象,映衬出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概括诗句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围绕诗句中的主要意象进行简单的描绘,注意诗句中的省略成分和语序,此诗句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山鸟意雨欲晴乐,井梧知寒声初到”,照此概括即可。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炼字的能力,分析的对象是叠音字,答题时注意从音韵的效果、强调某种情感和描绘的的角度分析,描绘注意从拟声和摹形角度分析,“迢迢”“漠漠”重在摹形,写归程遥远、天空辽阔,由此映衬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从音韵上看,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_________________,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
(6)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
【答案】 (1).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 (2)砯崖转石万壑雷 (3). (3)万里悲秋常作客 (4). (4)轻拢慢捻抹复挑 (5). (5)闻道有先后 (6). (6)一尊还酹江月 (7). (7)封狼居胥 (8).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鳝、砯、壑、尊、酹、胥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邵飘萍先生不畏国民党言论钳制,在报纸上连篇累牍
地发表了许多揭露黑幕、针砭时弊的新闻和社评,显示出国人的勇气和操守。
④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⑤真是怪事,电影院一挂出“胆小慎入”的牌子,观众反而多起来,都开演半个小时了,人们还不绝如缕地往影院赶。
⑥摩纳哥,这个领土面积仅大于梵蒂冈的国中之国,濒临地中海,与法国本土犬牙交错,深得法国风情的熏染,亦是浪漫得一塌糊涂。
A. ①④⑤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④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①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符合原文语境。②厝火积薪: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语境强调对待石油这一战略资源应早做准备,此处不合语境。③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感情色彩不当。④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用来修饰“社会生活”,使用正确。⑤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望文生义。⑥犬牙交错:形容交界处参差不齐,像狗牙一样。也形容局面错综复杂。故选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苏明娟实现了从农家女孩到团省委副书记的“逆袭”,这让我们看到:扶贫救助不能只顾解决眼前之困,更需要立足长远培养脱贫能力。
B. 越南人学习中文的势头近年来蓬勃发展,双方虽然因南海紧张局势而关系恶化,但是越南的“中文热”没有降温。
C.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D. 多家共享单车公司面临困境,已有单车公司退出了市场,部分仍在运营的公司也面临着人员离职、资金短缺、生存困难等诸多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B项,语序不当,应将“虽然”移至“双方”前;C项,表意不明,“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有歧义;D项,不合逻辑,“人员离职、资金短缺、生存困难”并列不当。故选A。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李白的诗歌 ① 有高度的艺术技巧, ② 若论章法的严密、用典的巧妙、对偶的工整, ③ 就比别人高明许多。若论比喻的新鲜、想象的奇特、夸张的大胆,虽有过人之处, ④ 只凭这些显然不足以产生那么强大的艺术力量。 ⑤ ,李白乃是以气夺人的。气的充沛与浩大是盛唐文化的特点, ⑥ 李白诗歌具有特殊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虽然
如果
未必
即使
但
更
B
倘若
那么
也
不过
但
也是
C
固然
但
未必
可是
其实
也是
D
诚然
可是
也
即使
其实
更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考生应先浏览语段,把握整体内容,然后依据关联词的搭配和句间的关系进行排除。语段的中心是李白诗虽然讲究技巧,但真正超越别人的地方是“气”。第四处,前面说“虽有过人之处”,后面说“只凭这些显然不足以产生那么大的艺术力量”,从“虽”可知前后内容之间是转折关系,“即使”是表示假设,用在此处不当,排除AD两项;第一处,此处如使用“倘若”,句子就变成“李白的诗歌倘若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倘若”表示假设,这与事实不合,李白的诗歌确实是有高度的艺术技巧的,这应是事实,排除B项,“固然”,表示承认这一事实,也不否认那一事实,解释为“的确、确实”,李白的诗歌确实有高度的艺术技巧,这是不可否定的,只是若单从“章法的严密、用典的巧妙、对偶的工整”方面来看,李白的诗歌不一定比别人高明许多,第二处应使用表转折关系的词语“但”,第三处应使用“未必”;第五处,前面认为光凭技巧,李白的诗歌不足以产生那么大的艺术力量,后面说“李白是以气势夺人的”,此处应使用“其实”,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第六处,前面说“气的充沛与浩大是盛唐文化的特点”,后面说“李白诗歌具有特殊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之间是并列关系,应使用“也是”,故选C项。解答关联词语,首先要准确掌握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然后准确把握关联词语的固定搭配,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同时要特别要注意的是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
20.下面一段文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请提炼出其中一个特点,然后自拟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所写文字具有这个特点,文意丰美,不超过50个字(含标点符号)。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答案】特点:比喻,或象征,或粘连。
示例:生命中的花,静静地盛开在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都在花开的时候,散发自己独有的馨香。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先分析语段内容语言表达的特点,结合内容“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分析,使用比喻修辞手法;“雪”可能有特殊的象征意思,可能是挫折与磨难等。结合对应的修辞手法,可以选用比喻或者是象征手法,写一段话,注意题干要求,文意丰美。
21.辨析思维就是在论述一个话题时,选择两个相关角度,进行关系分析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关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既要讲法制,也要讲道德;既要讲规则,也要讲信用。规则是外在的约束,信用是内在的自律,二者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缺一不可。
请以“文化自信”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1)所写文字具有这种思维特点;(2)主题突出,文意完整;(3)字数为40—70字(含标点符号)。
【答案】文化自信,一方面要内化于心,一方面要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是文化观念的熏染,外化于行是文化行为的自觉,心形合一,才能真正培养起文化自信。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语句扩展能力,属于话题型扩展,答题时注意选择两个相关角度,进行关系分析, 找住“文化自信”这一中心,体现出两种思维,并对这两种思维进行解释,如要培养文化字形要“一方面要内化于心,一方面要外化于行”,然后分别解释何为内化于心,何为外化于行。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同,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于是,雨果把外出的所有衣服锁进柜子里,把钥匙扔进了湖里,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心写作,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就这样诞生了。
是的,在漫漫人生路上,往往只有不留下退路,才更容易赢得出路。当我们难以驾驭自己的惰性和欲望,不能专心致志地前行时,不妨也采取一些斩断退路之举,逼着自己全力以赴地寻找出路,走向成功。
请以“退路与出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退路与出路
远指浩浩苍穹,高呼——我的人生没有退路。分明我看到了他斩断了退路,奋力向前。
游戈大海的鱼,斩钉截铁地选择向高原游去。一路辛酸苦涩,急流冲刷走了它眼角的泪水,它却从未想过给自己留下退路,所以它一直激流勇进。绕过磐石,穿过蒲苇,他奋力地摆动着尾巴,眼光投向那雪域的高原。最后,难以置信的是它居然翻越了凶猛的湖口,此时,许多鱼儿都向它投来了J慕的眼神。它知道,旅途必须还要进行。它不顾流沙肆虐地冲击,一如既往地前进着。步伐愈显的艰难。终于,它被冰封在了里面,直到有一位老人发现了它,它依然保持着向上游的雄姿。
茫茫大漠,漫天的飞沙刺的人的眼睛生痛。朦胧中有一棵树傲岸地直立着。它,一生只保持一种姿态--站立。恶劣的环境让它没有退路,它只能竭力地向大地吸取水份,否则它将被无情的大漠所吞没。这棵树,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为了生存,它只可以倔强地站在疾风中。任凭飞沙走石的袭击,它毫不退却,只为证明生命亦可如磐石的坚定。没有退路,它才能于大漠中直立丰碑,在岁月长河中,书写自己的英雄人生。
没有退路更是一种精神,作为万灵之长的人类,依然也不缺乏这些。
看到士气高昂的秦军不断地向自己迈进。渡河之后,他毅然地下令‘皆沉船,破釜甄,烧庐舍,持三日粮’他斩断了自己的退路。在这种只能绝处逢生,背水一战的情况下,将士们抱着‘进则生,退则死’的决心,拼命向前,取得了以少胜多的伟大胜利。正是由于没有退路,青史上方为留下了‘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壮举。
没有退路,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强势,表现的是一种执著的人生态度与敢于进取的精神。如果事事留有退路,不免让自己产生懒惰与懈怠的心理。所以不要给自己留下退路,人生没有退路。
于是我和我的倔强,握紧双手,抱着理想。因为我的人生没有退路,我只能前进,我的双手绝对不放。
人生没有退路,我们只有不断地前进,即使遇上了挫折,我们也不能放弃,当我们选择这条路时,我们的人生就已经没有了退路 ……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命题作文,“退路与出路”这个话题富于哲理性。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事事留有退路,说白了就是败有退路。也就意味着这个人在事情还未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准备要承受失败了,那么他成功的概率肯定小,因为,留有退路的时候,就潜藏着懈怠、自我安慰。发展到最后,可能导致自我麻痹、自我毁灭。到了这一步,“留有退路”的利处,却成了导致失败的“坏处”。而“不留退路,才有出路”则是强调了做事尽量求得事事成功,这样做是负重前进,给自己加压,挤掉“懈怠”“自我毁灭”等不利因素。常言道:有压力才有动力。如项羽的“破釜沉舟”即为“不留退路,才有出路”的典范。论述时一定要体现出辩证的思想。需要注意的是,本命题不是要求一般的去谈“退路”与“出路”的关系,因为材料中对这二者有了明确的限制,也揭示了二者之间的条件关系,那就是“只有不留退路,才更容易赢得出路”。
参考立意:
(1)人生没有退路;(2)不留退路,才有出路;(3)留有退路实际是一种逃避;(4)退路是找到更好的出路。
结构示例:
开头直接点明主题“我的人生没有退路”,然后以“游戈大海的鱼”“茫茫大漠中的树”“项羽破釜沉舟”的事例进行论证;再分析“没有退路,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强势,表现的是一种执著的人生态度与敢于进取的精神,如果事事留有退路,不免让自己产生懒惰与懈怠的心理”;最后再次强调“人生没有退路,我们只有不断地前进”的主旨收束全文。
素材链接:
1.全力以赴,顾虑的是有没有退路。退路,在过程中对我们有着无形的影响,便不能放下杂念,专心致志地拼搏奋斗,在绝境中奋勇直前,也找不到出路的曙光。项羽,在一次渡江作战中,到达战场时,命士兵把炊具、渡船都砸了,全体只带上三天的干粮,断了自己的后路,让士兵们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项羽领兵一举破城,大获全胜,成语“破釜沉舟”便来源如此。过多的顾虑,只会影响判断,指望退路,也只会乱了心境,在拼搏中,注意力不应该停留在退路上,考虑的只有绝处逢生,如何找到黑暗中的火把。斩断后路,才能激励我们无畏一战,往往只有不给自己留退路,才能为自己赢得出路。
2.在九八年的世界杯中,八强的竞争异常激烈,英格兰和德国的赛事中,若德国队不能获胜,便会因积分落后而被淘汰,最后2分钟,双方仍战平,此时的德国队倾全队之力进攻,放弃防守之时,守门员也加入进攻,在这毫无退路的拼杀中,最后德国队以一比零胜出,在绝境中赢得了出路。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留退路,才有出路。
3.韩信攻赵,走出山地,背对河水摆开阵势,赵军看到以后都大声笑话他。第二天早晨,韩信大张旗鼓地攻打井径关,赵军出城迎战,双方激战很久。韩信退到河岸边,河岸汉军殊死奋战,赵军无法获胜。最后赵军大败。
韩信在前临大敌,毫无退路的处境中,激励将士奋勇杀敌,拼死求生。结果大破赵军。背水一战于是永留史册。在生死搏斗的战场中,韩信斩断后路而获得胜利,这是需要非凡的胆魄与谋略才能做到的。
韩信说:“兵法里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将士们平日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出来打仗相当于让老百姓上战场。所以必须置之于死地,大家才可努力奋战。如果让大家有退路可逃,那么遇到危险将败退,怎么可能有心作战呢?
【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