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43 KB
  • 2021-06-03 发布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29-30)语文试题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实验三部语文周检测试题(5.3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找遍了化学书,在氮气、氧气以至于氯气之外,你看不到俗气的。这是比任何气体更稀淡、更微茫,超出于五官感觉之上的一种气体,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文艺里和社交里还有许多旁的气也是化学所不谈的,例如寒酸气、泥土气。不过,这许多气都没有俗气那样难捉摸。说到酸气,你立刻联想着山西或镇江的老醋;说起泥土气,你就记忆到夏雨初晴,青草池塘四周围氤氲着的气息。但是俗气呢?不幸得很,“气”已是够空虚的了,“俗”比“气”更抽象!所以,有亚尔特斯·赫胥黎先生的机伶,在《文学中之俗气》那本小册子里,他也不能抓住俗气,像孙行者抓住妖风一般,用鼻子来辨别滋味。‎ 赫胥黎先生以为俗气的标准是跟了社会阶级而变换的:下等社会认为美的,中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中等社会认为美的上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以此类推。又说:“俗气就是流露出来的一种下劣性”。这上中下阶级想是依照知识程度来分的,每一个阶级又分好多层,上等之上,下等之下。若说根椐银行存款的多少来判定阶级,赫胥黎先生断不至于那样势利的。‎ 俗气是跟着社会阶级来变换的,不错!问题是:上等社会批评东西“甲”俗,中等社会批评东西“乙”俗,下等社会批评东西“丙”俗,它们批评为俗的东西虽不同,它们批评为俗是相同的,这个相同是到什么程度。换句话说:来自上等、中等、下等社会的代表人物,看见自认为俗的事物时,他们三个人的心理反应或感想一定是相同的,否则决不会同声说:“俗!”这三个不同的事物中有什么相同的品质使这三个不同的人发生相同的感想?对于清洁成癖的人,天下没有一桩东西是不脏的;同样,俗的东西的多少也跟一个人的风雅的程度成为正比例,但是,不管他评为“俗”的东西的数量的大小,这许多东西里一定有一个像算学中的公因数,做他的批评的根据。‎ 赫胥黎先生讨厌坡(Edgar Poe)的诗,说它好比戴满了钻戒的手。俗气迎人。这一个妙喻点醒我们不少。浓抹了胭脂的脸,向上翻的厚嘴唇,福尔斯大夫的大肚子,西哈诺的大鼻子,涕澌交流的感伤主义,柔软到挤得出水的男人,鸳鸯蝴蝶派的才情 ‎,苏东坡体的墨猪似的书法……都跟戴满钻戒的手一般的俗。这形形色色的事物间有一个公共的成分——量的过度:钻戒戴在手上是极悦目的。但是十指尖尖都拶着钻戒,太多了,就俗了!胭脂擦在脸上是极助娇艳的,但是涂得仿佛火烧一样,太浓了。就俗了!肚子对于人体曲线美是大有贡献的,但假如凸得像挂了布袋,太高了,就俗了!以此类推。同时我们胸中还潜伏一个道德观念:我们不赞成一切夸张和卖弄,一方面因为一切夸张和卖弄总是过量的,上自媒人的花言巧语.下至戏里的丑表功,都是言过其实、表过其里的。另一方面也因为人家的夸大反衬出我们的渺小来,所以我们看见我们认为过当的事物,我们不知不觉地联想到卖弄,不管那桩事物确是在卖弄(像戴满钻戒的手)或是出于不得已(像大肚子)。因此,我们暂时的结论是:当一个人认为一桩东西为俗的时候。这一个东西里一定有这个人认为太过火的成分,不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这个成分的本身也许是好的,不过假如这个人认为过多了。包含这个成分的整个东西就要被认为俗气。所以,俗气不是负面的缺陷,是正面的过失。骨瘦如柴的福尔摩斯是不会被评为俗的,肥头胖耳的福尔斯大夫便难说了。沉默冷静,不会应酬的人,你至多厌他呆板,偏是有说有笑,拍肩拉手的社交家顶容易变俗。雷诺尔慈爵士论罗马宗和威尼斯宗两派绘画的优劣,也是一个佐证:轻描淡扫,注重风韵的画是不会俗的,金碧辉煌,注重色相的画就迹近卖弄,相形之下,有些俗气了。批评家对于他们认为“感伤主义”的作品,同声说“俗”,因为“感伤主义是对一桩事物过量的反映”——这是瑞恰慈先生的话,跟我们的理论不是一拍就合么? 俗的意思是“通俗”,大凡通俗的东西都是数量多的,价值贱的;照经济常识,东西的价值降贱,因为供过于求,所以,在一个人认为俗的事物中,一定有供过于求的成分——超过那个人所希望或愿意有的数量的成分。从“通俗”两个字,我们悟到俗气的第二特点:俗的东西就是可以感动“大多数人”的东西——此地所谓“大多数人”带着一种谴责的意味,不仅指数量说,并且指品质说,是卡莱尔所谓“不要崇拜大多数”的“大多数”,是易卜生所谓“大多数永远是错误的”的“大多数”。‎ ‎(摘编自钱钟书《论俗气》,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只是俗气,江湖气、泥土气之类也都是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 B.赫胥黎认为知识程度不同形成的不同社会阶级,判定俗气的标准也不相同。‎ C.来自不同社会阶级的人认定不同对象为俗气时的心理反应或感想一定相同。‎ D.只要量过度了,不论是形式或内容,纵是原本好的东西,也会被认为俗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问题:认识俗气之难。然后运用多种论证方式辩证分析并得出结论。‎ B.文章明确指出了赫胥黎俗气说的关键问题,再就何为俗气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 C.第四段先列举了一组“量的过度”的例证,再予分析说明。形象生动,清晰明白。‎ D.第四段中摘引瑞恰慈先生的话,目的是证明二者关于俗气的主张有一定的共通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俗气与否具有相对性。比如为赫胥黎先生讨厌的坡(EdgarPoe)的诗,也许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就很唯美。‎ B.简单朴实的文笔,或觉枯燥但不会嫌其俗气,但堆砌词藻的文章便有俗的可能。这个例子可证作者观点。‎ C.作者认为俗气与人数多寡密切相关。如果被感动的是大多数人,那么这个事物就极有可能是俗不可耐的。‎ D.作者并不完全反对赫胥黎的俗气说,比如俗气与否无关事物本身,随观者而异,这一点作者便明确认同。‎ 二.课内实词训练 ‎4.对下面加点实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王。‎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陪同。‎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D.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5.对下面加点实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夺取。‎ B.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侍:侍奉。‎ C.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刻毒。‎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购买。‎ ‎6.对下面加点实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戮:杀戮。‎ B.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匣子,用匣子。‎ C.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送。‎ D.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立:站着。‎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拜住,安童孙也。五岁而孤,太夫人教养之。稍长,宏远端亮有祖风。英宗登极,拜中书左丞相。先时,近侍传旨以姓名赴中书铨注者六七百员,选曹为之壅滞。拜住奏阁之,注授一依选格次第,吏无容奸。刑曹事有情可矜者宽恕之,贪暴不法必不少容。帝常谕左右曰:“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汝恕也。”延佑间,朔漠大风雪,羊马驼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为奴婢。拜住以兴王根本之地,其民宜加赈恤,请立宗仁卫总之,命县官赎置卫中,以遂生养。至元十四年,始建太庙于大都,至是四十年,亲享之礼未暇讲肆。拜住奏曰:“古云礼乐百年而后兴,郊庙祭享此其时矣。 帝悦曰:“朕能行之。”预敕有司,以亲享太室仪注礼节,一遵典故,毋擅增损。二年春正月,始备法驾,拜住摄太尉以从,致斋大次,行酌献礼,升降周旋,俨若素习,中外肃然。拜住每以学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请令内外官议拯治之。有言佛教可治天下者,帝问之,对曰:“清净寂灭,自治可也。若治天下,舍仁义,则纲常乱矣。”帝并善之。冬十二月,进右丞相、监修国史。帝欲爵以三公,恳辞,遂不置左相,独任以政。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三年春二月,将进《仁宗实录 ‎》,先一日,诣翰林国史院听读。首卷书大德十一年事,不书左丞相哈刺哈孙定策功,惟书越王秃刺勇决从容。谓史官曰:“无左丞相,虽百越王何益?录鹰犬之劳,而略发踪指示之人,可乎?”立命书之。其它笔削未尽善者,一一正之,人皆服其识见。‎ ‎(选自《元史·列传二十三》,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B.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C.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D.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佳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在本文中应为拜住幼年丧父。‎ B.郊庙是指古代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此处有特指前文“太庙”之意。‎ C.纲常,“三纲五常”的简称,由汉代董仲舒提出,是传统儒家的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 D.实录是记载皇帝在位时期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仁宗实录》所记为当朝皇帝的国事。‎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住公正严明,严格铨选制度。任中书左丞相时,他奏请搁置了积压官署的六七百人名单,完全按照程序选拔人才,遏制了不正之风。‎ B.拜住体恤民情,重视学校教育。他曾将流离失所的百姓收归自己的官署中,并多加抚恤;他关心学校教育,请内外官员一起商讨治理方法。‎ C.‎ 拜住尊崇仁义,熟悉祭祖礼仪。他认为佛教只可用于自我管束,若是治理天下,则须依靠仁义;他帮助皇帝遵循古礼完成祭祖仪式,严整有序。‎ D.拜住虑事周密,见解颇为独到。监修国史时,他亲自到国史院核查,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并要求史官对史书不完善的地方全都改正。‎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汝恕也。(5分)‎ ‎(2)拜住每以学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5分) ‎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陈洽,字叔远,武进人。好古力学,与兄济、弟浚并有名。洪武中,以善书荐授兵科给事中。尝奉命阅军,一过辄识之。帝嘉其能,赐金织衣。父戍五开殁,洽奔丧。会蛮叛道梗,冒险间行,负父骨以归。建文中以茹瑺荐,起文选郎中。成祖即位,擢吏部右侍郎,改大理卿。安南兵起,命洽赴广西,与韩观选士卒从征。及大军出,遂命赞军务,主馈饷。安南平,转吏部左侍郎。是时黄福掌布、按二司事,专务宽大,拊循其民。洽甄拔才能,振以风纪,经理兵食,剖决如流。还朝,命兼署礼部、工部事。七年复参张辅军讨简定,平之。还,从帝北征,与辅练兵塞外。九年复与辅往交阯,讨陈季扩。居五年,进兵部尚书,复留赞李彬军事。仁宗召黄福还,以洽掌布、按二司,仍参军务。中官马骐贪暴,洽不能制,反者四起,黎利尤桀黠。而荣昌伯陈智、都督方政不相能,寇势日张。洽上疏言:“贼虽乞降,内怀诡诈,党羽渐盛,将不可制。乞谕诸将速灭贼,毋为所饵。”宣宗降敕切责智等,令进兵,复败于茶笼州,帝乃削智、政官爵。命成山侯王通佩征夷将军印往讨,洽仍赞其军。宣德元年九月,通至交阯。十一月进师应平,次宁桥。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伏发,官军大败。洽跃马入贼阵,创甚坠马。左右欲扶还,洽张目叱曰:“吾为国大臣,食禄四十年,报国在今日,义不苟生。”挥刀杀贼数人,自刭死。事闻,帝叹曰:“大臣以身殉国,一代几人!”赠少保,谥节愍。官其子枢刑科给事中。‎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二》)‎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B.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C.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D.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即大理寺,负责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古代官署,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 B.馈饷:既可指馈赠款待,也可指粮饷或运送粮饷。本文中代指粮饷或运送粮饷。‎ C.侍郎:汉代为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近侍,明清时为六部的副长官,上有尚书。‎ D.赠:古代朝廷为已死的官吏追封官职或爵位,在本文中指追封陈洽少保的职位。‎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洽学习努力,有过人之处。他喜爱古代的事物,与哥哥陈济、弟弟陈浚一并有声名;因为善于记住人的面貌,曾经得到皇帝的赏识。‎ B.陈洽仕途通畅,终以身殉国。他曾任兵科给事中、兵部尚书等职,多次受他人推荐;进师应平,因兵败而陷贼阵,为坚持道义而自刎。‎ C.陈洽通晓军事,敢上疏进谏。他曾参与平定安南、简定等战役;在平定黎利叛乱时,他曾向皇帝上书建言,使陈智、方政被削去官爵。‎ D.陈洽审时度势,能临危不惧。宣德元年九月,王通率兵南征讨伐交阯,却不听陈洽之言,结果大败;陈洽遭受伏击,但仍然奋勇杀敌。‎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题。‎ 清明前一日 李渔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 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注)李渔(1611-约1679),清代剧作家及戏剧理论家。顺治二年(1645 年),清军攻占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攻占金华并屠城,民族英雄朱大典全家自焚,诗人逃入深山,作此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离乱诗,为事而作,合于声律,语言通俗易懂,贯彻了新乐府运动之主张。‎ B.颔联写出春寒料峭,诗人在战火连天、辗转颠簸的避乱生活中,吃冷食来纪念寒食节。‎ C.颈联用比喻手法,赋予春天自然景色以深刻社会内容,揭露了入侵者令人发指的暴行。‎ D.尾联诗人感叹关山阻隔,无法祭扫,恨战乱,念祖上,悼英雄,言简意深,诗短情长。‎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名片,个人凭 的信用立足社会;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动能,企业凭一诺千金的信用获得发展;诚信是国际合作的基石,国家凭 的信用互利共赢。诚信不仅仅是靠内心道德律令推动的美德,更是法治框架下国家治理、社会运行、市场健康的刚需。让信用的货币流通起来,让信用的要素管用起来,让信用的地基坚固起来,就需要把诚实守信 制度安排, 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 一段时间以来,频发的假冒伪劣、商业欺诈、偷税漏税、欠债不还、电信诈骗等失信问题,使诚信建设一度陷入“破窗效应”的沼泽。( )近年来,从限制乘坐火车、飞机,到限制出境、限制购买不动产、限制高消费,‎ 严厉惩罚、联合惩戒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强化,让那些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代价,提升了他们破坏诚信的成本。一系列激浊扬清的有力举措犹如徙木立信,在社会上竖起“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风向标。‎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言为定  一言九鼎  纳入  溶入 B.说一不二  言出如山  放入  融入 C.一言为定  一言九鼎  纳入  融入 D.说一不二  言出如山  放入  溶入 ‎16.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怎样让人们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呢?我们一定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B.如何筑牢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堤坝,让信用这张“身份证”管用起来?‎ C.我们一定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让人们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D.我们要筑牢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堤坝,让信用这张“身份证”管用起来。‎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联合惩戒、严厉惩罚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强化,提升了破坏诚信的自我成本,让那些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代价。‎ B.联合惩戒、严厉惩罚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强化,让那些败德失信、见利忘义者付出了代价,提升了他们破坏诚信的成本。‎ C.严厉惩罚、联合惩戒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加固,让那些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代价,提升了他们破坏诚信的成本。‎ D.严厉惩罚、联合惩戒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加固,提升了破坏诚信的自我成本,让那些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代价。‎ 六.文化常识 ‎18. 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楷书也叫“行书”“隶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B.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 C.合体字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D.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19. 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金文、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B.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C.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D.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20.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B.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 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C.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 D.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2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B.《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C.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D.古代女孩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女时代。‎ 拍此上传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汝恕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拜住每以学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5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答案 ‎1.C ‎【解析】A项,“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错,根据原文“文艺里和社交里还有许多旁的气也是化学所不谈的,例如寒酸气、泥土气”,可知,江湖气、泥土气是化学所不谈的,但并没有提及“江湖气”“泥土气”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 B项,“赫胥黎认为知识程度不同形成的不同社会阶级”错,根据原文“这上中下阶级想是依照知识程度来分的”可知,这只是作者的推测。‎ D项,表述过于绝对,根据原文“我们暂时的结论是:当一个人认为一桩东西为俗的时候,这一个东西里一定有这个人认为太过火的成分,不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这个成分的本身也许是好的,不过假使这个人认为过多了,包含这个成分的整个东西就要被认为俗气”可知,这只是暂时的结论。‎ ‎2.D ‎【解析】D项,“目的是证明二者关于俗气的主张有一定的共通性”错,原文最后一段“这是瑞恰慈先生的话,跟我们的理论不是一拍就合么”可知,作者引用恰慈的这段话是为了证明“这个成分的本身也许是好的,不过假如这个人认为过多了。包含这个成分的整个东西就要被认为俗气”。‎ ‎3.C ‎【解析】C项,“俗气与人数多寡密切相关”错,根据原文“此地所谓‘大多数人’带着一种谴责的意味,不仅指数量说,并且指品质说”可知,这里的“大多数人”并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人。‎ ‎4. B(陪:增加。)‎ ‎5. D(购:重金征求。)‎ ‎6. D(立:立马。)‎ ‎7.C ‎【解析】“平章政事”是个官职名,不能分开,故而排除B项;“召用”的宾语是“老臣”,所以在“老臣”后断开,从而排除D项。“优其禄秩”是召用老臣的待遇,对他们的俸禄和品秩进行优待,故在“优其禄秩”后断开,从而排除A项。“议事中书”是“议事(于)中书”的省略;“不次用才”的意思是不按固有的次序选拔人才,即提倡破格重要人才,所以“不次用才”前后要断开,这一处只有C项断得正确。“唯恐唯恐少后”意思是只是担心误了人才的选拔,“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选贤与能的具体表现。‎ ‎ 译文:(他)首先推荐张珪,重新任命为平章政事;召回已经退休的老臣,在俸禄、品秩上给予优待,让他们到中书省议事。不按寻常次序(破格)选拔人才,唯恐抓得不紧,时时以进用贤才斥退没有才干的人为重要任务。‎ ‎8.D ‎ ‎【解析】错在“《仁宗实录》所记为当朝皇帝的国事”这个地方,从文中“英宗登极,拜中书左丞相”等文字可知:“当朝”皇帝为英宗,而不是“仁宗”。‎ ‎9.B ‎【解析】曲解文意,错在“收归自己官署中”这个地方,原文“请立宗仁卫总之,命县官赎置卫中,以遂生养”,是指命县令出钱赎回被出卖的子女,安置在宗仁卫中。‎ ‎10.(1)你们要小心谨慎,如果触犯国家法律,即使我想要特别赦免,拜住也决不会宽恕你们。‎ ‎(采分点:“汝辈”,你们;“曲赦”,特赦;“拜住不汝恕也”,宾语前置句,“拜住不恕汝也”。)‎ ‎(2)拜住常常认为学校是为政教化的根本源头,似乎是可以缓办但实际是必须抓紧的事情,但主办者不致力于尽心做事,于是造成学校教育衰败。‎ ‎(采分点:“每”,常常;“以”,认为;“学校政化大源”,判断句式,“学校是为政教化的根本源头”;“务”,致力于;“遂”,于是。)‎ 参考译文:‎ 拜住,安童的孙子。五岁便成为孤儿,母亲抚养和教育他。长大以后,志向宏远品格端亮,有祖父的作风。英宗登上帝位,任命他为中书左丞相。在此以前,通过近侍传旨凭借姓名前往中书省考选登录的有六七百人,选拔官吏的过程因此堵塞。拜住上奏,将这些名单搁置,授官任职完全接照选拔标准的次序,办事的吏员无法作弊。刑部工作中的问题凡是情有可原的都加以宽大,贪暴枉法的决不稍加饶恕。皇帝经常对身边的人说:“你们要小心谨慎,如果触犯国家法律,即使我想要特别赦免,拜住也决不会宽恕你们。”延祐年间,北方沙漠遇到大风雪,羊、马、骆驼等牲畜全都死亡,百姓流散,将子女卖给他人当奴婢。拜住认为北方是国家兴起的根本之地,对那里的百姓应该加以救济,于是便请求设立宗仁卫负责此事,命县令出钱赎回被出卖的子女,安置在宗仁卫中,使他们得以正常地生活成长。至元十四年,开始在大都建造太庙,到这时已有四十年,但皇帝亲自供献的典礼没有时间练习。拜住上奏说:“古人说礼乐需百年时间才能见效,举行郊庙祭祀供献仪式,现在是时候了。”皇帝高兴地说:“我能做这件事。”预先通知有关部门,皇帝亲自祭祀太室的仪式和礼节,都按过去的制度办,不要随便增减。二年春正月,首次供献,开始置办皇帝的车驾,拜住代理太尉职务随从在后,举行斋戒,安排皇帝停留休息,行酌献的礼节,揖让应酬,如同早就熟悉一样,朝廷内外都为之肃然起敬。拜住常常认为学校是为政教化的根本源头,似乎是可以缓办但实际是必须抓紧的事情,但主办者不致力于尽心做事,于是造成学校教育衰败。他请求皇帝下令,要内外官员都来商议振兴的办法。有人说佛教可以治理天下,皇帝问拜住,回答说:“佛教主张清净寂灭,只可用来自我修养。如果要治天下而不讲仁义,社会秩序就要混乱了。”皇帝都肯定了他的见解。冬十二月,升右丞相、监修国史。皇帝准备封拜住三公爵位,(拜住)恳切辞让,(皇帝)为此不置左丞相,由他一人主持政务。(他)首先推荐张珪,重新任命为平章政事;召回已经退休的老臣,在俸禄、品秩上给予优待,让他们到中书省议事。不按平常次序(破格)选拔人才,唯恐抓得不紧,时时以进用贤才斥退庸才为重要任务。三年春二月,(有司)准备将《仁宗实录》进献皇帝。前一天,(拜住)到翰林国史院听人朗读。第一卷记大德十一年的事情,不记左丞相哈剌哈孙的决策功劳,只记越王秃剌勇于决断、从容不迫。(拜住)对史官说:“没有左丞相,即使有一百个越王有什么用?只记录鹰犬捕获猎物的功劳,却不记发号施令的人,行吗?”马上下令记下来。其他取舍有不适当的地方,一一加以更正,人们都佩服他的见解。‎ ‎11.A ‎ ‎【解析】本题中,“伏”是“有”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应该在“伏”后断开,排除C项;“驻师”的目的是“觇贼”,二者之间不应断开,且“不听”的主语是“通”,故应在“贼”和“通”之间断开,排除B项;“通”“不听”的是前面陈洽的话,然后“麾兵径渡”,排除D项。‎ 本句译文:陈洽与各位将帅说地形险恶,恐怕有埋伏,应当停止进军以观察贼寇。王通没有听从,指挥军队直接渡过,陷入泥淖之中。‎ ‎12D ‎ ‎【解析】赠,除为已死的官吏追封以外,也可对其父祖追封官职或爵位。‎ ‎13C ‎ ‎【解析】“他曾向皇帝上书建言,使陈智、方政被削去官爵”错误,从文中来看,“宣宗降敕切责智等,令进兵,复败于茶笼州,帝乃削智、政官爵”,由此可知,陈智、方政被削去官爵是因为他们在茶笼州战败,并不是因为陈洽的上书。‎ 参考译文:‎ 陈洽,字叔远,武进人。(陈洽)喜爱古代的事物,努力学习,与哥哥陈济、弟弟陈浚一并出名。洪武年间,(陈洽)因擅长写文章受人举荐,被授予兵科给事中的官职。(陈洽)曾经奉命检阅军队,(士兵)只要在他面前经过一次他就能记住那个人的面貌。皇帝赞赏他的才能,赐予他金织罗衣。父亲戍守五开时去世,陈洽前往料理丧事。恰逢蛮人叛乱,道路阻塞,(陈洽)冒着生命危险从小路走,背着父亲的尸骨返回。建文年间,因茹嫦推荐,(陈洽)被征召为文选郎中。成祖称帝后,(陈洽)升任吏部右侍郎,改任大理卿。安南兵事兴起,(皇上)命令陈洽前往广西,与韩观一起挑选士兵跟随征伐。等到大军出发,就命他辅佐军中事务,主管运输粮饷。安南平定后,(陈洽)转任吏部左侍郎。这时黄福掌管布政、按察二司的事务,专心致力于宽大政策,安抚那里的百姓。陈洽甄别选拔有才能的人,用风教纲纪整顿部队,‎ 经营管理士兵的口粮,分析解决事情非常迅速。返回朝廷,(皇帝)命他代理礼部、工部事务。永乐七年,(陈洽)再次加入张辅的军队讨伐简定,平定了叛军。回来后,(陈洽)跟随皇帝出征北方,与张辅一起在边塞之外训练士兵。永乐九年,他再次与张辅前往交阯,讨伐陈季扩。过了五年,(陈洽)晋升为兵部尚书,再次留下辅佐李彬管理军中事务。仁宗征召黄福回京,派陈洽掌管布政、按察二司,仍然让其参与军事要务。宦官马骐贪婪暴虐,陈洽不能够制止,反叛的人四处起事,黎利尤其凶悍狡黠。而荣昌伯陈智、都督方政不能彼此亲善和睦,贼寇的气焰日益嚣张。陈洽(向皇上)进呈奏章说:“贼寇虽然乞求投降,内心却怀着阴谋诡计,(等到他们的)党羽日渐兴盛,(贼寇)就将不可制服了。恳请谕告各位将帅迅速消灭贼寇,不要被贼寇引诱。”宣宗降下敕令严词责备陈智等人,命令他们进军,他们再次在茶笼州战败,皇帝于是削夺了陈智、方政的官爵。(皇上)命令成山侯王通佩挂征夷将军印信前去讨伐,陈洽仍旧辅佐他的军务。宣德元年九月,王通抵达交阯。十一月进军应平,驻扎在宁桥。陈洽与各位将帅说地形险恶,恐怕有埋伏,应当停止进军以观察贼寇。王通没有听从,指挥军队直接渡过,陷入泥淖之中。伏兵跃起,官军大败。陈洽跃上马背冲入贼寇阵地,受重伤后掉下马。身边的人想扶他撤退,陈洽瞪大眼睛大声呵斥说:“我身为国家大臣,享受俸禄四十年,报效国家就在今天,(我)坚持道义绝不苟且偷生。”(陈洽)挥舞大刀杀死贼寇多人,自刎而死。事迹上报,皇帝感叹地说:“大臣以身殉国的,一代有几人啊!”(皇上)追赠(陈洽为)少保,谥号节愍。(皇上)任命他的儿子陈枢为刑科给事中。‎ ‎14.B ‎【解析】难民颠沛流离,无法熟炊,只能食生冷之物度日,不是为了纪念寒食节。‎ ‎【解析】李渔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他经历了清军攻占金华并屠城,诗人逃入深山,故作此诗。首联“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作者首先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环境——离乱世,而现实环境则影响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因为战乱的纷扰,作者已没有闲情逸致来欣赏艳艳高照的春天美景。而颔联“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则是对客观事实的描写,同时也带有一种自嘲的味道。寒食节根据风俗只能吃生冷的食物,但此时的逃难民众却不是为了过寒食节而吃冷的食物,而是因为逃难在野外,无法生火而不得不吃生冷的食物,同时,寒食节本来不准生火,可是今年偏偏烽火遍地,狼烟四起。作者通过这两句写出了逃难之苦。颈联“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则是将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完美的结合了起来,战场上盛开的花朵在难民的眼里是让人触目惊心的鲜血,而清明时节的依依柳枝则成了抽打在身上的皮鞭,此联写尽了离乱世中人们的感受,给读者以深刻的震撼。‎ ‎15. C ‎ ‎【解析】‎ 第一组:“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便不更改或不反悔。“说一不二”:有两个义项:①形容说话算数;②形容专横,独断独行。此处取第①义项。第二组:“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言出如山”:形容说出口的承诺分量重,不容易改变。第三组:“纳入”:放进;归入(多用于抽象事物)。“放入”:放进去(多用于具体事物)。第四组:“融入”:融合;混入、混合。“溶入”为生造词,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16. B ‎ ‎【解析】A项中“我们一定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与后文内容(具体谈措施)重复。C项的错误同A。D项是陈述句,表达效果不及B项。‎ ‎17. D ‎【解析】“制度笼子”与“强化”搭配不当;“提升成本”与“付出代价”之间,是递进关系——“提升成本”在前,“付出代价”在后。‎ ‎18选A.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19选A.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20 E.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 选E.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21选D.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