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2019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市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批评面对的往往是具体的、还未有定论的作品和问题,这些是文学进程中的基本肌理,也是一切理论探讨的立足点。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研究,如果不以文学批评为基础,多半会成为空论,而不是有血肉的学问。‎ 然而,很多人做文学批评,缺少对作家整体性把握。仅评一部作品,或者只研究某一个阶段的作品,都不足以看出这个作家的整体面貌。很多人都做贾平凹小说评论,但如果不研究他的散文,对作家的理解就不完整了。如果不能整体性把握一个作家的作品,就不太容易把文学批评做好。‎ 批评还应有文体意识,也就是说要认识到批评文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的批评文章所涉及的很多作品,你也许没有读过,但是他的批评文章也具有独立价值。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你会发现批评家与批评家之间、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通信也可当作批评文字发表出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有用信息。‎ 李健吾认为,批评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而最好的批评是既不溢美,也不苛责,“不诽谤,不攻讦,不应征”,维护批评尊严,不以贬低写作者地位为代价,批评者和写作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批评者更应是谦逊的,要有与写作者对话的态度。所以,李健吾的批评是艺术的,语言是真诚敦厚的,他要年轻人都记住考勒几的忠告:“就其缺点来评判任何事物都是不明智的,首先的努力应是去发现事物的优点。”——即为寻美的批评实践,显然更具建设性和创造性。李长之也认为,一个批评家要完成对一部作品的批评,首先要有理解力,其次要有褒贬,再次要提出正面主张。可是,现在批评界最活跃的精神,更多是一种“愤”,以否定为能事。由“愤”而流于尖酸刻薄、耍小聪明者,也不在少数。古人写文章,重典雅、讲体统,现在这些似乎都可以不要了。牟宗三说,“君子存心忠厚,讲是非不可不严,但不可尖酸刻薄。假使骂人弄久了,以为天下的正气都在我这里,那就是自己先已受病。”因此,写文学批评应心胸坦荡,存肯定之心,张扬一种生命理想,才能不伤文学,也不伤自己。‎ 批评不仅要呈现一个有体温的价值世界,同时也要创造一种新的批评语言,那种“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的语言——所谓批评的文体意识,主要就体现在批评语言的优美、准确并充满生命感悟上,而不是那种新八股文,更不是貌似有学问、其实毫无文采的材料堆砌。批评是艺术,也有对精神性、想象力和文体意识的独立要求,它也是一种写作,一种精神共享的方式。‎ 理想的文学批评,正是艺术感觉、宽阔视野、通达学识和优美表达的结合。‎ ‎(‎2017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批评是有思想的艺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批评只针对未定论的作品展开,因此,它是文学领域里理论研究的基础。‎ B. 考勒几与李长之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努力发现作品的优点,视批评为寻美实践。‎ C. 文学批评家应该具备坦荡的心胸和存肯定之心的素养,还要能够张扬生命理想。‎ D. 文学批评的语言,应该优美、准确,充满生命感悟,不可卖弄学问炫耀文采。‎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提到批评家与批评家、作家间的书信,意在强调上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的价值。‎ B. 文章先指出文学批评的基础性地位,再针对批评中的问题论述,提出自己的看法。‎ C. 文章以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为立论的前提,重点论述批评的整体把握、文体意识等。‎ D. 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阐述文学批评的理想状态,意在引导文学批评健康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作家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对作家的理解才可能是完整的。‎ B. 文学批评不仅要关注所批评的作家、作品,还要提升批评文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C. 文体意识可能会催生艺术感觉、宽阔视野、通达学识和优美表达相结合的文学批评。‎ D. 如果文学批评不再“尖酸刻薄、耍小聪明”,批评就会公正客观,受到作家的欢迎。‎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文学批评只针对未定论的作品展开”错,文章第一段说的是“文学批评面对的往往是具体的、还未有定论的作品和问题”,选项遗漏了“往往”和“具体”这两个词语。B项,“考勒几与李长之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努力发现作品的优点”错误,从文中来看,李长之主张“要有褒贬”。D项,“不可卖弄学问炫耀文采”错,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貌似有学问、其实毫无文采的材料堆砌”。故选C。‎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意在强调上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的价值”错误,从文中来看,引述这个论据,是论述文学评论“还应有文体意识,也就是说要认识到批评文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选项对论据的作用分析有误。故选A。‎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批评就会公正客观,受到作家的欢迎”错,“批评就会公正客观,受到作家的欢迎”需要许多因素,不是仅仅“不再‘尖酸刻薄、耍小聪明’”就可以的。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选D。‎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背灵魂回家 曾晓文 ‎①回家的路,总是漫长。‎ ‎②从多伦多出发,经过十三个多小时的航程,再搭乘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终于抵达中原的一座小城。我已疲惫不堪,更不堪的是对别样重逢的期待。我走进家门,迎面撞见照片上风华正茂的父亲:浓黑的发是青春见证,鼻梁挺直正如他的个性,而他的眼神穿越岁月的雾霾风尘,明亮坦诚。照片下是他留给我的全部遗产:大约三千册书。它们立在质地不同的书架上,却拥有同样静默等候的姿态。‎ ‎③上一次回家是在一年多以前,父亲尝试了多种疗法,勇士般地与肺癌对峙。谁料不到两个月,他竟在死神面前折戟沉沙。父亲的照片是黑白的,摄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时他正在读大学中文系,文采出众,担任学生刊物的副主编。他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甚至荣获了省级文学奖。他毕业后自愿到东北边疆小城教中学语文。他在业余时间把《艾子杂说》等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并寄给了史学家吴晗先生,得到了赞赏和推荐。“文革”伊始,吴晗先生惨遭迫害,父亲因与他的书信往来被定成“黑帮分子”。他的新鲜出炉的小说集被送回印刷厂打成纸浆,同时被打碎的,还有他的文学梦。我出生那天,他正被关在“牛棚”里“反省罪行”。他请看守带一张纸条给我的母亲,上面写着给我取的名字——晓文,通晓文学,他是以我的名字寄托他的文学梦想啊。‎ ‎④我慢慢地抚触一排排的书籍,书脊上似乎还有父亲的温热。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被发配到东北偏远的小山村劳改,7年后才回城,仍被剥夺教书的权利,只能在学校的工厂里打杂。1976年夏天,他因涉嫌“右倾翻案风”蒙冤入狱。在他坐牢的那段日子里,我被邻居唾弃,被同学欺侮,一个人躲在小屋里读他的藏书,以文学的烛光抵抗了生命中的黑暗。‎ ‎⑤我决定从父亲的藏书中精选出几箱,海运到加拿大。‎ ‎⑥翻开每一本书,都有数不清的仓颉创造的精灵跳跃出来,使世界霎时变得不同寻常。在2005年我带走了《二十四史》的前二十本,这一次把后面的几十本装进了纸箱,从此我至少拥有了历史的完整。我找到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他知道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著之一,居然一口气买下了三个译本。我看到了自己写的几本书。父亲在我出版第一部小说之后,兴奋地买下一百本,送给他的老学友们,似乎向他们宣告,我承继了他对文学的拜谒和对文字的热爱,他的文学梦如凤凰涅磐,死而复生。我慢慢地取下两部装帧朴素的高考文言文辅导书,那是父亲编著的。几年前,当他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不顾亲人的反对,抓紧分分秒秒写书。他执教将近半个世纪,决意把中学语文教学经验留给后人。他不会用电脑打字,只能用手写。在初稿写就后,反复校对了五遍。我难以想象他在接受化疗、理疗期间是怎样坚持工作的。这两本书总共不过六百页,但蓄满了意志的力量,在我手上重若千钧,使我从此在写作中再不敢轻言放弃。‎ ‎⑦我的目光被普希金诗歌集吸引了。翻开封面,就如开启岁月的银屏,再次置身于熟悉的场景。多年前父亲站在四壁皆空的小屋中,慷慨激昂地背诵《纪念碑》:‎ ‎⑧“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不,我不会完全死亡/我的灵魂在遗留下的诗歌当中/将比我的灰烬活得更久长,和逃避了腐朽灭亡/我将永远光荣不朽……”‎ ‎⑨父亲没有成为诗人、作家,但他得到了众多亲友和学生的爱戴,而我朝朝暮暮用回忆的笔,写下他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篇章,如今他的传记在我的世界里铺天盖地。在我的心中,耸立着一座专属于他的“纪念碑”。‎ ‎⑩几个月后,父亲的书被运到了我在多伦多的家里,我无法立即整理。我面对一片纯个人的精神空白,只好在书桌旁坐下来写作。‎ ‎⑪我请人定制了栎木的书架,还装了灯,终于把父亲的书一一整齐地摆了上去,郑重得如主持一场宗教仪式。我与父亲阴阳两隔,但我在很多本书上发现了他的注解、指纹。在传说中,巫师背逝者的灵魂回家,与生者交流。这些书是成群结队的“巫师”,指引我与父亲展开不倦的灵魂对话,于是在喧嚣的尘世,我拥有了一小片安宁的净土。‎ ‎⑫我身居非中文环境的异国,在业余时间用一支不懈的笔,划一方精神清潭,灵根自植,使深情的兰花在水中四季绽放。也许我和千百位海外写作者一起,背载中华文化遗产,永远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正“建立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以文字“唤醒人们的善良的感情”‎ ‎(选自2015年2月《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注:曾晓文,加拿大华裔女作家。‎ ‎4.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书籍为线索,不但串联了我和父亲热爱文学的故事,而且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B. 文章记叙了作者搬运书籍回自己多伦多家中的过程,其间穿插了父亲的一些往事,目的在于交待运书的原因。‎ C. 文章第⑩段说“几个月后,父亲的书被运到了我在多伦多的家里,我无法立即整理”,是因为我仍然无法摆脱父亲去世后的悲痛,无心进行整理。‎ D. 本文笔调奔放,以他乡人的身份,将回望原乡的姿态,凝成执着而坚定的信念,感情真挚浓烈。‎ ‎5. 文章第⑦⑧段回忆父亲多年前站在小屋中背诵《纪念碑》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散文标题“背灵魂回家”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分析。‎ ‎【答案】4. B 5. ①写出了父亲在文革困境中对自由的渴望和倔强不屈的品格。表现了父亲执着追求文学梦想,并敢于为坚持理想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②表达了中华文化的薪火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深化了主题。③在结构上,为引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 ‎6. ①标题以“灵魂”喻书,指作者继承了父亲的大约3000册书。②“灵魂”‎ ‎ 又指文学梦想,意指自己承继了父亲的文学梦想,坚守了文学之路。③“灵魂”还比喻中华文化的遗产,抒发了海外华人与祖国血脉相连、与汉语文脉相同的情怀。④表达了中华文化的薪火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突出了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文章以书籍为线索”不准确,应该是以书籍和感情为线索,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薪火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C项,“无心进行整理”错,不是“无心”而是“无空”,因为我要通过写作来告慰父亲。D项,“笔调奔放”不当,“应为“笔调清淡”,“感情真挚,平静忧伤”。故选B。‎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作者回忆父亲多年前站在小屋中背诵《纪念碑》的场景的作用,可以结合具体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从内容上看,结合“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我的灵魂在遗留下的诗歌当中”“我将永远光荣不朽”这些内容分析,突出了父亲的形象,在困境面前不屈服,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从结构上看,为下文作者展开对父亲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议论做铺垫。‎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分析标题“背灵魂回家”内涵,应该从表面到深层含义逐层解析。这篇散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有两个,“灵魂”“回家”。这里的“灵魂”可以理解为父亲留给我的书,那里承载了父亲的灵魂,“我”把这些书运回多伦多的家。也可以理解为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把这些文化继承下去,继承父亲的愿望,把文学创作坚守下去。可以有自己的阅读体会,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艾青评传(节选)‎ 杨匡汉 年近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人民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入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祖国和人民的明证。‎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在他许多作品中,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春》、《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天、对火焰的热切呼唤。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着新奇的联想、想象而来。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道:“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融进了诗人深刻的感受和想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他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 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但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1986年2月 ‎7. 下列对评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因为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一点成绩,能够被人民认可,感到由衷的荣幸;人民能够公平公正地对他加以评价,自己深为感动。‎ B.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之情,为自己没能尽孝深表懊悔,并表明来世一定要报答保姆的愿望。‎ C. 艾青善于从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汲取创作的激情,由此创作的《向太阳》和《火把》鼓舞了不少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 艾青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是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可以说他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艾青诗歌的思想成就:一是将个人的悲欢融入时代的悲欢里,与现实紧密结合,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二是突出地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B. 因为他的诗歌中既有过于凌虚的篇什,又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的篇章,所以人们对艾青诗歌的评价有褒有贬。‎ C. 因为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所以艾青的诗歌和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 D. “我的一生都在探索”表达了艾青在诗歌领域的执着追求,表现了艾青积极进取的精神,并号召人们像他一样去追求。‎ ‎9. 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答案】7. B 8. AE ‎ ‎9. 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用新奇的联想、想象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第二,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第三,以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第四,创造了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B项,原文没有“为自己没能尽孝深表懊悔,并表明来世一定要报答保姆的愿望”这种情感。‎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再快速梳理语段内容,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即可快速作出正确选择。B项,原文没有“对自己没能尽孝深表懊悔,并表明来世一定要报答保姆的愿望”这种情感。‎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B项,“有褒有贬”不当,虽然艾青的诗篇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瑕不掩瑜。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D项,“号召人们像他一样去追求”于文无据。‎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与归纳信息要点的能力。此题难度不大,应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审准要求,抓住题干中“美学的胜利”,然后浏览全文,筛选信息,圈定范围,如用新奇的联想、想象、意象、象征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汲取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以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等,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10.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B.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C.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D.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三晋: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后“三晋”或“晋”又为山西省别称。‎ B. 再拜:“拜”是古代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行礼时两膝跪地,两手抱拳作拱状,低头至手。“再拜”即第二次行拜礼。‎ C.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触地时间短,故称。‎ D. 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因这类牺牲行祭前需要先饲于“牢”故称。‎ ‎12. 下列对原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荆轲与燕国的屠狗者、高渐离交往,于燕市饮酒,每每酒酣则和歌相乐。但酒后旁若无人的哭泣表现了荆轲不被人理解的苦痛和感伤。‎ B. 文开头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勾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中叙述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的励志精神。‎ C. 选文两次提到荆轲好读书,意在突出荆轲不是刺客,而是腹中有经纶,心中有抱负的读书人!只是现实不如意,饱读诗书却无法施展抱负从而选择刺客这条路。‎ D. 文中太子丹笔墨与荆轲不相上下,两人相得益彰。太子丹是一个礼贤士人、虚心请教、急人所难、待人真诚的人。对田光的死及劝说荆轲采用行刺之法时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有血有肉太子形象。‎ ‎13.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答案】10. A 11. B 12. C ‎ ‎13. (1)不占尽天下的土地,使各国的君王向他臣服,他的野心(雄心或心意)是不会满足的。‎ ‎(2)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中,“大将”是名词,是“擅兵于外”的行为发出者,而“内有乱”的行为发出者却不是“大将”,所以“彼秦大将擅兵于外”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C项。再比较AD两项,“合从”是一个专有名词,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项,答案为A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再拜’即第二次行拜礼”错误。“再拜”的意思是“拜了两次”,而非“第二次”。故选B。‎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荆轲不是刺客,而是腹中有经纶,心中有抱负的读书人!只是现实不如意,饱读诗书却无法施展抱负从而选择刺客这条路”分析不正确,文中两次提到荆轲好读书,意在突出荆轲是一个有文化、谋略、勇敢的刺客。故此题答案为C。‎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尽”,占尽;“之”,助词,的;“臣”,使动用法,使……臣服;“其”,代词,他的;“意”,野心;“厌”,通“餍”,满足。(2)“然则”,这样那么;“之”,助词,的;“而”,连词,表并列;“见”,表被动,被;“陵”,通“凌”,凌辱;“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岂”,难道;“意”,心意。‎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荆轲是为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士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上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等到嬴政被立为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作人质。秦王对待燕太子不友好,所以太子丹因怨恨而逃归。归来就寻求报复秦王的办法,燕国弱小,力不能及。此后秦国天天出兵山东,攻打齐、楚和三晋,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地侵吞各国。战火将波及燕国,燕国君臣唯恐大祸临头。太子丹为此忧虑,请教他的老师鞠武。鞠武回答说: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动秦王的逆鳞呢!”太子丹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怎么办呢?”鞠武回答说:“让我进一步考虑考虑。”‎ 过了一些时候,秦将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国,太子接纳了他,并让他住下来。荆轲于是便去会见太子,告诉他田光已死,转达了田光的话。太子拜了两拜跪下去,跪着前进,痛哭流涕,荆轲坐稳,太子离开座位以头叩地说:“如今秦王有贪利的野心,而他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不占尽天下的土地,使各国的君王向他臣服,他的野心是不会满足的。我私下有个不成熟的计策,认为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秦王贪婪,其情势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愿望。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像曹沫劫持齐桓公,那就太好了;如不行,就趁势杀死他。他们秦国的大将在国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机会,东方各国得以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却不知道把这使命委托给谁,希望荆卿仔细地考虑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的才能低劣,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上前以头叩地,坚决请求不要推托,而后荆轲答应了。‎ 当时太子就尊奉荆卿为上卿,住进上等的宾馆。太子天天到荆轲的住所拜望。供给贵重的饮食,时不时地还献上奇珍异物,以便满足他的心意。‎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归石湖 ‎【南宋】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政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 B. 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C. 颔联第二句写一只白鹭在长满菱叶的池塘里夜宿,显得有些孤单落寞,暗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 D. 颈联第二句写自己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的发现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 ‎15. 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4. C 15. 诗的尾联写当年亲手所种于斜桥水畔的柳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了。“无数鸣蜩翠扫空”一句运用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写出了柳树的高大葱茏;两句运用对比,表现了今夕变化之大,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似在惋惜自己没有早日回到石湖;以景结情,表现出诗人对石湖美景的喜爱,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 ‎“孤单落寞”错,应是一种“惬意”,“暗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一说于诗无据。‎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要求分析尾联的表现手法,首先答出尾联的内容,“当年亲手所种于斜桥水畔的柳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了”,然后分析手法,注意从艺术手写景的特征和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无数鸣蜩翠扫空”一句运用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写出了柳树的高大葱茏;两句运用对比,表现了今夕变化之大,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似在惋惜自己没有早日回到石湖;以景结情,表现出诗人对石湖美景的喜爱,让人回味无穷。‎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古人宴饮常奏“丝竹”,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的别宴情景则独具异域风情。 ‎ ‎⑵毛泽东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⑶荆轲奉命入秦刺杀秦王,燕太子丹和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便慷慨吟唱了“_______,______。”以此表明自己刺杀秦王抱着必死的决心。‎ ‎【答案】 (1). 中军置酒饮归客 (2). 胡琴琵琶与羌笛 (3). 携来百侣曾游 (4).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 风萧萧兮易水寒 (6).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携”“稠”“萧”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   ,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 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 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 的路上!‎ 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 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              ),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快马加鞭  凤毛麟角  背道而驰  璀璨夺目 B. 揠苗助长  凤毛麟角  南辕北辙  光彩照人 C. 揠苗助长  屈指可数  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 D. 快马加鞭  屈指可数  背道而驰  光彩照人 ‎18. 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B.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C.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D.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答案】17. C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的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文中是加快孩子成才,用“揠苗助长”更符合语境;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这里形容人少,应该用“屈指可数”;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根据此处语境是家长培养孩子的行动和目的相反,所以用“南辕北辙”;璀璨夺目:光辉 灿烂耀人眼睛。光彩照人:用以形容人(一般形容女子)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 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此处语境是指星光耀眼,所以用“璀璨夺目”更为恰当。故答案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文中划线句子共有三处语病:句式杂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应改为“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或“据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成分赘余:“超过七成多”应改为“超过七成”或“七成多”。 成分残缺:“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之前少了介词“以”。故修改正确的是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文意理解语句的逻辑关系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选项C,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三个分句体现的家长的行为、目的、结果。更符合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故答案选C。‎ ‎【点睛】‎ 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 ‎20.结合个人的感悟对汉字进行新的理解,可以赋予汉字特殊的意义。请仿照示例,从“选、劣、舒、值、起”中任选两个汉字进行别解,要求紧扣字形,有积极意义,表述简练。‎ 示例:‎ 惩――对心的征服,才是处罚的最终目的。‎ 悟――做思考的我,才能形成我的思想。‎ ‎【答案】选――被挑选出来的人,应该是事事走在别人前面的。劣――平时少出力,最后总会比别人差一点。‎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把握准“示例”的理解方式(即“对汉字进行新的理解,赋予汉字特殊的意义”),比如“选”字,就是从先的角度理解的;“劣”拆开来是“少”“力”二字,答案可据此构思;“舒”字拆开来是“舍”和“予”,“予”自己古汉语的“我”,于是,答案也可据此构思;“值”,人生要有“价值”,首先要求人要正直;“起”,人生的每一次提升,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21.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 ‎①扫千年旧习:____________ ②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____________‎ ‎【答案】 (1). 树一代新风 (2). 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联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对联的要求,一般需要具备以下特点: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题干指出,所给的文字都是“春联的上联”,这就确定了对句的内容也属于春联的范畴。对联有正对、反对、顺对之法,只要词性相当,语意相连,合乎对仗规则就可以。‎ ‎【点睛】‎ 对联一般需要具备以下特点: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写作 ‎22.作文 人生是一条浪花飞溅的长河,时光的流逝淡化了过去的记忆。但总有一些人和事在你的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就像照相的底片,随时可以再现。‎ 请以“回望岁月的痕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回望岁月的痕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看那些一角钱的硬币特别地碍眼,觉得那是身份低微的象征,是生活窘迫的暗示,总是固执地认为只有落魄、失意的乞丐才会看重这一角钱的价值。‎ 每次买完东西,口袋里总是会有一些一角的硬币,每次我都是随意的弃置一边,不理不顾。久而久之,那些硬币越积越多,正如我对它的厌恶和鄙视一样,越来越觉得一角钱太碍眼。在学校里我从来不用,每次放月假时就把它们如数带回家。‎ 一次放假回家,母亲正好还在外面上工,于是我就到她打工的地方要钥匙。母亲打工的地方是在一个介于船和岸之间的地方,母亲要做的就是从货船上挑卸东西。每天母亲都会来来往往于这两边,行走在只有一尺宽、几米长的桥板上。河边堆积了许多垃圾,在烈日的烘烤下,散发着阵阵的恶臭,再加上四周没有风,这种恶心的感觉使我有点吃不消。‎ 我用双手捂住鼻子,快速地向母亲的方向跑去,希望早点远离这龌龊、肮脏的地方。‎ 我看到了母亲,可是却停下了脚步,这就是我的母亲啊!我的心跳在加速!母亲正在把船上的东西往岸上挑。我发现母亲是其中唯一的女性。我真的不知道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母亲每挑完一趟,就会到记账的人那里领一根筷子,作为担数的计算,每一根才一块钱。因为负载过重而压成了月牙形的扁担,压在母亲的肩头,一个为了儿子在外能好好生活,安心学习,宁愿自己在这个地方吃苦受罪的我的母亲的肩头。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但是我没有,我不想在这里让母亲看见我的眼泪。‎ 母亲在长长的桥板上来回地挑着东西走着,没有发现我就站在岸边。她在那发着咯吱声的桥板上每走一步,伴随着她的轻微的哼声,桥板就会很有节奏地随之摆动,一上一下。我分明看见了母亲的汗珠,我分明看见了母亲的白发。这就是我的母亲,曾经年轻的母亲,在生活的重压下渐渐地老去,岁月的风刀在她的额头已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一刻才发现,在岁月的流逝中,母亲慢慢老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忘记了这个时候来这岸边的目的,静静地木讷地站立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母亲,心中的那股流泪的冲动越发的强烈。回望以前,每次放完假回校的时候,母亲都会从口袋中掏出许多褶皱的钱还有一些硬币塞给我,而我每次都会把那些“讨厌”的硬币悄悄地放在家里。‎ 想着想着,一股热流顺着我的脸颊慢慢地流了下来。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只剩下一个清晰的身影依旧在船与岸之间来回地走着。‎ 一下子我觉得自己太不懂事了,太对不起母亲了,太不了解母亲在家里的含辛茹苦了。想想自己对一角钱的鄙视,那不是在鄙视我可亲的母亲的劳动吗?母亲呀,请您原谅儿子的不懂事吧,原谅您的儿子在十七岁的生命书页上才真正地读懂了你,读懂了你的艰辛,读懂了你的世界。您在用生命和青春为儿子铺就一条通向未来的路,不计回报,不计得失,只求自己的儿子在外能有出息,学习成绩能好。而我?想想自己的可怜的成绩,我能保证完成她的期望吗?‎ 不过,谢谢您,我亲爱的母亲,是你让我在回望岁月的酸甜苦痛中找到了奋发的动力;谢谢您,我可敬的母亲,是您让我在抚摩人世沧桑中懂得了努力的方向。此刻,那模糊却又熟悉的身影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印在了我的心里!‎ 妈……‎ ‎【解析】‎ 试题分析:‎ ‎【写作指导】‎ ‎(1)审题立意分析:首先,抓住关键——痕迹;其次,明确限制——岁月,即以过去时间为背景;再次,选材——自己经历的事件或其他人对自己的人生影响,也就是这个或这些人事给自己的启示、影响,对自己人生指导等。‎ ‎(2)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可以从个人的角度撷取生活的一朵浪花,写一个人或一件事对自己的影响。也可以放开视野,剪辑历史的点滴组接成一幅画卷。关键是要以时间的流逝为背景,紧扣“痕迹”,写出对自己心灵产生影响和启迪的人、事、物,写出你划过心底的印记。而这印记,将会伴随你成长,在你的生命中熠熠闪亮,他是前进的马达,是抚平你心灵褶皱的手掌。‎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