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6.50 KB
  • 2021-06-03 发布

专题42+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高考全攻略之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点42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具体操作时要抓住三个关键词:标准、筛选、整合。所谓“标准”,就是“筛选”的目的、要求和方向。这是解题的首要条件。“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文章中的相关信息提取出来。“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文中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1.传主生活的时代,社会、家庭背景等客观因素。2.传主的人生经历、主要事迹。3.传主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4.作者对于传主及有关事实的评价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具体的考查形式有两种:1.客观题。题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双项选择题(5选2),二是单项选择题(4选1)。从局部或全文的角度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2.主观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的能力。客观题与主观题都考查到了信息的筛选,不同的是,客观题须要筛选判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主观题则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后,再将其转换成符合试题要求的答案,准确表达出来。历年的课标卷中,无一例外均涉及对此考点的考查,因此考生要予以重视。‎ 考向一 客观筛选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步青 ‎①即使是未曾涉足数学王国的人,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不应感到陌生。他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与“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②‎ 苏步青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苏步青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了他“精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教书育人生涯。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苏步青为祖国培养数学人才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新中国成立后,苏步青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苏步青严格要求学生德才兼备,鼓励学生一代超过一代,被称为“苏步青效应”。苏步青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应自觉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并把这作为对“四化建设”的一种贡献。在总结培养优秀人才经验时,他归纳出三条做法:一是先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老师;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长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他认为教师的讲课与辅导,不是简单的复述,而要有创造性。为此,他用数学讨论班来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谷超豪、胡和生、李大潜等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③苏步青七十余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架人间。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浙江大学时,一天夜里,一个名叫熊全治的学生匆匆地来到苏步青家里,说是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教的。他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熊全治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关了。熊全治后来到了美国,并且成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时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严。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而他教了几十年,早已将知识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 ‎④苏步青出生在浙江雁荡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然而,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⑤那是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上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了“国际形势”。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这位老师旁征博引,随后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要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生难忘。‎ ‎⑥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还是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在随后的4年中,他演算了上万道数学题。现在温州中学(即当时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还珍藏着苏步青当年的一本几何练习簿,是用毛笔书写的,工工整整。‎ ‎⑦苏步青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早年他能够完整地背诵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两本书,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也能倒背如流,并且对其有深刻的理解。中学毕业时,苏步青因其广泛的兴趣与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以门门功课90分以上的成绩毕业。‎ ‎⑧‎ 当苏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的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句话: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 ‎⑨2003年3月17日,苏老因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⑩对于苏老而言,这或许是一种永久的休息,一次不再归来的远行…… ‎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③自然段通过对熊全治的神态、语言等的描写,表现了苏步青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还表现了熊全治对苏步青的感激之情。‎ B.苏步青1927年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业后,便毅然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了他的教书育人生涯。‎ C.苏步青备课时,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这表明他治学严谨,教学有方。‎ D.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没有讲数学,而是讲“国际形势”,而这节课改变了苏步青对数学的看法。作者想通过这个内容告诉我们教师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E.从作者对苏步青的介绍中,我们明白了要想成为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必须在文史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答案】AC 技巧点拨 ‎1.读,把握全文内容。这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础。不少考生在解答筛选信息类试题时,往往只关注题干涉及的信息,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从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考生在答题之前,要快速地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如上面的选文主要讲了苏步青在教育、治学等方面的成就,通过对苏步青的介绍,表达了作者对苏步青的敬仰之情。考生只有先通读全文,对全文作出整体感知判断,获得整体印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能准确有效。 ‎2.寻,明确筛选目标。即从题干要求出发,明确筛选目标。只有明确了筛选目标,才可以有的放矢。‎ ‎3‎ ‎.辨,辨析整合材料。有些考生常常把握不住信息的表现形式,整合信息时,分不清主次,导致答案错误。考生在解答筛选信息类题目时要注意辨析材料,理清材料的性质,比较其与题干要求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把筛选出的信息梳理成若干要点,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笃厚蕴藉 朴拙平淡 ‎ ——陈半丁的人生和艺术 朱京生 陈半丁(1876—1970),名年,号半丁,绍兴柯桥人,世代以行医务农为业。他6岁丧母,9岁时父亲和外祖母又相继去世,转由叔婶收养,学业中断。14岁被赶出家门,先后在大来商店和一家钱庄做学徒,虽饱受人间苦难,但“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19岁被表叔吴隐带到上海小长芦馆做伙计,他工作之余一心学画,后深受吴昌硕、蒲华等海派著名书画家的影响。十年间,陈半丁既全面继承了吴昌硕书画印的衣钵,又得任伯年人物、翎毛的真传,还有转益多师的博取,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1906年,他应邀在宁波会馆作画,与金城偶遇,金城甚为叹服,遂力邀陈半丁北上。‎ 清末民初,陈半丁先后成为无声诗社、宣南画社、冰社、造型美术研究会成员,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委员,国立北平艺专教授,成为“南风北渐”的重要画家,又为“南风北渐”以及“京派”的形成做出贡献。1927年当选为中国画学研究会副会长。这标志着他开始跻身“京派”的领军人物行列。他与会长周肇祥一同改组画会,继续倡导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先求根本之稳固,然后发展本能,保国画之精神,形成了与海派、岭南派鼎足而立的“京派”。‎ 北平沦陷后,他辞去了国立北平艺专教授之职,刻“强其骨”“不使孽钱”二印为座右铭,坚持以卖画刻印为生。抗战胜利,目睹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腐败和给黎民百姓造成的痛苦后,陈半丁常用作品给予抨击,他刻“只见江山不见人”一印,在边款中指出“胜利尚非实,更何况人乎?一群无耻(之徒),禽兽不如也”,并对国民党政府希望他去南京举办展览的邀请予以拒绝。北平解放前夕,陈半丁选择留下,他与邓宝珊、马占山差不多每晚在马家为解决和平问题,热诚参加活动。可见陈半丁为北平的和平解放,也尽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新中国成立后,陈半丁迎来了艺术创作的春天,也迎来了人生中最为辉煌的阶段。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1956年2月第二次全国政协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陈半丁提出《拟请专设研究中国画机关案》的提案,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最终北京中国画院得以在1957年5月14日正式成立,这对新中国的国画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广东、上海、江苏等地相继成立了画院。‎ 诚如陈半丁自己所言:“我也算是国画界一个关心国事的。”他的地位和影响,他率真的性格和对国画的感情,使他成为北京画坛有着重大担当的领军人物。 ‎ 陈半丁秉持儒家“中道”观念,晚年的艺术更是充分地体现了温柔敦厚、中和平正的美学原则,在艺术创作上表现为蕴藉含蓄、深郁笃厚、朴拙平淡、生动自然。‎ 陈半丁的书法由缶翁入,复师诸多明清文人画家之书,完成了由碑入帖的转换;再溯源“二王”,笔笔中锋,点画精整而内敛;后由米芾出,使笔锋收、放、聚、散自如,书风一变为流润放纵、意趣横生。 陈半丁的篆刻,在缶翁的基础上上溯吴让之,复更加广泛深入地师法秦汉及先秦古玺,极富变化。‎ 纵观陈半丁的艺术世界,无论是花卉、山水、翎毛、人物,还是书法、篆刻,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且合辙于中华文化“雅正”“中和”的正脉,他是“深造求通”道路上辛勤的跋涉者和探索者,一方面心仪传统的文人笔墨,另一方面又深谙大众的审美心理,将文人之雅与市民之俗相融合,因而获得了各个阶层的喜爱,堪称20世纪不可多得的诗、书、画、印兼擅的艺术大家。‎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陈半丁幼年时父母去世,此后他饱受人间苦难,而他的表叔吴隐将他带到上海后,他的命运出现了重大的转机。‎ B.北平沦陷后,陈半丁刻“强其骨”“不使孽钱”二印为座右铭,坚持以卖画刻印为生,表现出了陈半丁高尚的民族气节。‎ C.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和影响,陈半丁在北平解放前夕选择留下,与邓宝珊、马占山积极参加活动,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尽了一份心力。‎ D.新中国的成立为陈半丁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他迎来人生最辉煌的阶段,他在多个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和影响,陈半丁在北平解放前夕选择留下”的说法不恰当,陈半丁选择留下主要是出于对当时局势的考虑。‎ 考向二 主观筛选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人与月亮 皓月高悬,光皎如水。古往今来,天上那时亏时盈的月亮,引发人们浮想联翩,在中国,也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例如唐代诗人李白自称“月奴”,写下了“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名句。随着人类登上月球,明月已经不再“高不可攀”。但月亮与人依依不舍、左右常随的情景,依然令人感到无比亲切。‎ 自然崇拜属于人类早期的宗教形式。在自然界中,日月星辰最为人们所看重。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的局限,人们更是把它们神秘化。太阳和月亮分别作为白昼和夜间发光的最明亮天体,便被赋予了神的力量,成为人们崇拜的日神和月神。月神在古希腊神话中为狄安娜、阿尔忒弥斯,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则为常羲、嫦娥和西王母。‎ 远古的太阳崇拜和月亮崇拜都与农牧业的形成有关,19世纪西方太阳神话学派认为,太阳崇拜早于月亮崇拜,但对于许多原始民族来说,月亮才是丰收的赐予者。在原始人类看来,有一种比人所具有的任何力量都要强烈的威力存在,它就隐藏于月亮之中,没有月亮,植物就不会生长,动物和女人就不可能怀孕生子。月相的周期性变化,使人们认为它支配着所有生命的变化。‎ 在中国,月亮崇拜的历史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一时期相关器物上遗存的月神徽铭表明,这片土地上曾存在过世界上最古老的月亮崇拜的仪轨。甲骨文中有“东母西母若”的句子,这“东母”与“西母”相对,分别指日神和月神。甲骨文中又有“帝于东方曰析”,“析”就是东方太阳神羲(伏羲),即东母,后来称东王公。“西母”则应是神话中闻名于世的西王母本名。据各种古书揭示,月神是天上的光明神之一,是原始信仰中母性生育的代表,同时又是掌握死亡的阴性天神。她与太阳神相配,太阳神主宰东方、白天、光明、春天、生长,她则主宰西方、夜晚、黑暗、秋天、生育和死亡,因此她是丰产、丰收的女神,又是凶神、刑神和死神。‎ 我国古代文献《礼记·祭义》中记载了上古社会祭日配月的宗教仪式:“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这就是说,古人在春分时节的早晨于东方祭日,在秋分时节的傍晚于西方祭月。在高坛上祭日,而在坑穴中祭月。之所以在秋分时节“祭月”,是因为此时太阳的生命力开始弱化,“阴气”开始兴盛起来,气温由暖转寒,植物开始衰枯死亡,月亮作为“太阴之精”,正是“阴气”的象征。《周礼·春官》载有“中秋夜迎寒”的习俗,“寒”即“阴”,即被称为“广寒宫”“太阴之精”的月亮,“夜迎寒”就是在中秋之夜“阳衰阴盛”的转换之际举行祭月仪式。这也正是后世延续至今的中秋拜月赏月风俗的起源。‎ 我国古代拜月的方式很多,人们把木雕月姑等月神像供在月出的方向,设起供案,摆上月饼等供品,焚烧月光纸;月亮升起后妇女们要燃起香火,对着月亮跪拜。晚上老年人还要给儿童们讲“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有关月亮的故事。吃月饼更是不可少的,是取其“团圆”之意。男人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子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天各一方的亲人则愿阖家团圆,共度良宵。‎ 今天,天文学使人们普遍接受了“月亮是一个天体”的科学概念,然而正是这一有数十亿年演化史和丰富文化积淀的天体,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月亮,是许多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灵魂的安栖之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有删改)‎ 远古人为什么会崇拜月亮?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答案】(1)在自然界中,日月星辰最为人们所看重;(2)月亮是丰收的赐予者;(3)月亮隐藏着一种强烈的威力,主宰着植物的生长,动物和女人怀孕生子;(4)月亮支配着所有生命的变化。‎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亦吾:周恩来总理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 高亦吾,1881年生于章丘绣惠镇西关村,1907年考取了山东高等学堂。在进步教师萧少瑜的启发和引导下,他与学友赵佑贞、徐云甫等组建了“乐群书社”和“玫瑰花诗社”,并投书章太炎,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他们在校赋诗、撰文,斗争宗旨为反清灭洋。高亦吾后来加入同盟会,带头组织起声势浩大、轰动省城的罢课学潮,还以犀利的笔触写出了震惊校园内外的战斗檄文《伊奴出关》。高亦吾的文章及极富影响力的言行,引起了山东巡抚周玉山的惊恐,他亲笔签署通缉令,定要严惩“肇事者”。闻讯后,高亦吾当即脱掉长衫,剪掉象征“大清”臣民的发辫,连夜逃离济南,远赴东北。章丘县衙接到逮捕令后,立即派人到西关高家进行严密的搜查,未见其人,便将其霜染鬓发的母亲投入监狱,施刑后又锁进铁牢。‎ 高亦吾辗转漂泊半月后,经友人介绍,进入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在这里,他初识了入校新生周恩来,高先生见他精明睿智、气宇轩昂且胸怀壮志,课下便常向他慷慨激昂地讲述反清灭洋的革命道理,沉痛地诉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悲壮之举,使周恩来听得义愤填膺、泪光盈盈。高先生还将邹容19岁时写的《革命军》一书赠给他,使其树立起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信念。高先生借与周恩来同桌就餐之机,向其灌输马克思、孙中山等伟人志士的进步思想。星期天,他还同周恩来上街“散步”,指着外国领事馆满腔怒火地说:“这些外国列强与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瓜分华夏大好河山,简直令人难以容忍!”周恩来时时处处受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教育。‎ 辛亥革命爆发后,高先生率领师生涌向长街游行示威,振臂高呼:“鞑虏不除,民国不立,四万万炎黄子孙誓不罢休!”周恩来彻底觉悟了,返校后当众第一个剪掉发辫,发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913年,周恩来入南开中学就读。临别之际,高先生为周恩来取字“翔宇”,寓意深远;周恩来则奋笔疾书“同心努力,前程万里指日登”,并署名“翔宇”,表示对“翔宇”的认可和对恩师的敬重。三年后,由于战乱不息、政局不稳,高先生辞校赴京到赵伊公署任职。其间,周恩来曾两度进京探望,高先生警觉地叮嘱周恩来,“你在天津创办的‘觉悟社’轰动京畿,据传你的名字业已在册,当局声言要捉拿一切成员,你务必当心!”周恩来返津不久便被捕入狱,高先生闻讯心急如焚,奋力投入营救,终使周恩来脱离虎穴。‎ 岁月如流,人世沧桑。高先生重返济南后,应邀在省建设厅任职。“七七事变”后,他毅然辞去公职,返回章丘,县长郭德夫深知先生学识渊博,邀他出面成立“城关学堂”,先生知其是“亲日派”,力辞不就,却到西关私塾任教。1939年章丘沦陷,高先生赴济南避难。有人举荐他去当地的某汉奸公署就职,高先生断然拒绝。出于生计,他便在济南小布政街开馆施教。1941年春节刚过,高先生突患脑膜炎,遂还故乡。弥留之际,他再三叮嘱爱子高肇甫:“日后,一定要想方设法和周恩来取得联系,让他指引前程!”2月5日子夜时分,这位深受社会尊重的民主革命战士、一代师表与世长辞,终年60岁。‎ ‎1947年4月的一天下午,章丘警察局局长带领部下闯入高先生家中,以“私通共匪”的罪名将其妻子及儿媳逮捕入狱并抄家封门,二人在牢中受尽酷刑。1949年7月,高肇甫遵照父亲的遗嘱给周总理写信,不久,总理回信,召肇甫进京,在中南海两人长谈三小时之久。总理得知恩师早已仙逝,不禁悲恸万分,数次泪流满面……‎ 后来周总理将高肇甫安排在政务院档案科工作。周总理一生高风亮节,身在高位从未照顾过任何一位亲属,对高肇甫的安排可谓“仅此一人”。‎ ‎(摘编自《齐鲁晚报》王绍忠《高亦吾:周恩来总理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有删改)‎ 相关链接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较好的小学,从校长到教员都是社会名流。高亦吾初进课堂,就遭遇一位浓眉大眼、英气逼人的少年学生的质疑发难,这位少年一连提出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他就是当时年仅13岁的周恩来。高亦吾对这位气宇轩昂的少年非常赏识,从此近30岁的高亦吾同13岁的周恩来结成了忘年之交。‎ ‎(摘自《章丘名人录》)‎ 高亦吾作为一个进步的民主革命战士参与了许多有益的革命活动,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答案】①年轻时就追求进步,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②作为教师,时时处处对年轻学子进行爱国主义的影响和教育。③七七事变后,力据亲日派邀请,在贫困中独善其身。‎ 太炎,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是关键词句,可概括出“追求进步”“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第2自然段中有相关信息,“高先生借与周恩来同桌就餐之机,向其灌输马克思、孙中山等伟人志士的进步思想……影响和教育”,由“同桌就餐之机”“星期天”可概括出“时时处处都在教育学子”。由原文第4自然段中的相关信息,“‘七七事变’后……县长郭德夫深知先生学识渊博,邀他出面成立‘城关学堂’‎ ‎,先生知其是‘亲日派’,力辞不就,却到西关私塾任教”“有人举荐他去当地的某汉奸公署就职,高先生断然拒绝。出于生计,他便在济南小布政街开馆施教”,可抓住关键词“力辞不就”“断然拒绝”“出于生计”“开馆施教”等概括出“力据亲日派邀请,在贫困中独善其身”。总之,应该从原文中找到信息,依据题干要求加以概括。 ‎ 误区警示 ‎1.信息筛选不当。考生信息筛选不当的原因是没有目标意识,或者是忽略题干中的限制条件,或者是信息分布范围较广难以选全等。如上题,有些考生没有扣住“有益的革命活动”这一限制信息,而将筛选信息的区域扩大到了其他方面,导致出错。‎ ‎2.原文内容概括不准确。有些考生组织答案时不能有效利用原文内容,搞不清楚哪些是关键词句,抓不住总结性、评论性语句等有用信息,剔除不了事例、表象等无用信息,以致概括不准确或意思表达不清楚等。‎ ‎ ‎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 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 ‎“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永存。”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的名字,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1942年,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关中处于陕西的中心,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他在西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 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垫头物。 陈忠实最担心的就是他写不出一部作品来当“枕头”。那些年,陈忠实一直待在白鹿原上的老家。妻子在西安照顾一家老小,他一人在村里,吃饭只能靠从城里背馍。“陈忠实这一生,年少时是为读书,把馍馍从乡下往城里背;中年时,为写作,又把馍馍从城里往乡下背。”西安陈忠实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权伦说。‎ ‎1988年4月1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他的整个心理状态已进入“我的父辈、爷爷辈、老爷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历史烟云之中了”。写作的那几年,陈忠实身在老家的白鹿原,心在笔下的白鹿原,穿行于清末、革命、抗日、内战的不同时期。故事写到1949年,书中的白鹿原解放了,陈忠实自己也解放了。‎ ‎《白鹿原》快写完时,妻子来给他送蒸馍和擀好的面条,送妻子出小院时,‎ 他告诉妻子这些面和馍吃完,就写完了。妻子突然停住脚问:“要是发不了咋办?”他毫不迟疑地说:“我就去养鸡。”‎ 手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陈忠实也复印了一份送给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十多天都没消息,陈忠实怀着忐忑的心情进城。李星正买菜回来,见了陈忠实啥也不说,就说到屋里谈。陈忠实被吓着了,从一楼到五楼,一进书房,李星猛然回身,像吼秦腔般说道:“咋叫咱把事弄成了!”当时李星还有三个预言:你不用找评论家,评论家会来找你;十年之内,没有人能超过你;《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这三个预言一一应验。‎ 在《陈忠实传》作者、白鹿书院副院长邢小利看来,《白鹿原》自问世以来能历经24年不衰,缘于故事里的“仁”“义”二字。千古文人侠客梦。“他所描写的这个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就有‘仁义村’之称。那些仁义古风是陈忠实这类耕读之家走出来的人的理想,也是这方水土千百年来积淀最深厚的美德。这才是《白鹿原》的灵魂。”邢小利说。‎ ‎1996年,陈忠实在清明时写了一首关于故乡的诗:“忆昔悄然归故园,无意出世图清闲。骊山北眺熄烽火,古原南倚灼血幡。魂系绿野跃白鹿,身浸滋水濯汗斑。从来浮尘难化铁,十年无言还无言。”当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住在省城,但很快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和龌龊,复归田园,乐于为乡党写对联、当执事先生。他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 白鹿书院是陈忠实晚年的一个心愿。2002年,他和几位学者讨论问题时,有人提议可以在白鹿原上创建一个书院。2005年,白鹿书院成立,创办当天陈忠实说:“白鹿最终回到了白鹿原上。”‎ 八百里秦川上,有一种代代相传的老腔,既不是传统秦腔戏,也不同于现代摇滚,它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曲老腔。‎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陈忠实刚开始时担心自己写不出一部能当“枕头”的作品,但最终凭着文人所特有的气性和个人才华完成了可以垫头作枕的《白鹿原》。‎ B.陈忠实少年读书时,从乡下背馍吃,而中年写《白鹿原》时,吃饭又是靠从城里背馍,可见陈忠实家庭困难,经济拮据。‎ C.文艺评论家李星有关《白鹿原》的一系列言行以及三个预言的应验,从侧面衬托出该书的非凡价值和陈忠实出类拔萃的才华。‎ D.在白鹿原上成功创建白鹿书院,了却了陈忠实晚年的心愿,他当天的讲话反映出一个文人对白鹿原的挚爱之情。‎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兴起了“文化寻根”热潮,这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和探究,‎ 他决定也写一部寻根的著作。‎ B.白鹿原不仅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陈忠实的故乡,而《白鹿原》一书记载了从清末到1949年白鹿原地区的沉重历史烟云。‎ C.《白鹿原》快写完时,来送食物的妻子问写完的书稿发不了怎么办,陈忠实的回答表明了他对自己作品的自信。‎ D.文中引用陈忠实的诗句,从正面展现了陈忠实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突出其“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的恋乡情结。‎ E.就像八百里秦川上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的老腔,陈忠实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也深深影响了他的作品。‎ ‎3.陈忠实的《白鹿原》能成功问世且获得大奖,除了其文学才华与时代机遇外,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施一公:用一流成果来爱国 罗 旭 ‎“即使在中国做着和美国同样的事,在祖国也会开心得多。”“千人计划”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说,“回到清华后,我每天早上都很激动,既是新的充实的一天,又可以做很多事情。”‎ ‎2008年,施一公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这是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至高荣誉。但施一公却谢绝了这份邀请,选择了“千人计划”,回国到母校清华大学工作。‎ 施一公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条件,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作为享誉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的回国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的关注,《纽约时报》在头版进行专门报道,探求其中的原因。‎ ‎“其实,我的动机再简单不过:报效生我养我的祖国。这是每个中国人深入骨髓里的使命感与归属感。”施一公表示,“我希望能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回来为祖国健康工作至少30年。中国正处在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科学家理应敢担当、有作为,把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回到清华的这几年,施一公的工作状态可以用“疯狂”两个字来形容,每天睡眠不会超过6小时。“如果不这样,对不起回国后注视我的眼睛。”他说。‎ 超常付出,换来喜人成果。几年来,他在细胞凋亡、重要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重要原始创新成果。其研究成果于2010、2011年连续两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12年被美国《科学》“年度十大进展”重点引用,并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施一公开始主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工作后,积极探索建立新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提升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水平。‎ ‎“核心就是打破铁饭碗,实行‘非升即走’的用人机制。如果在6年之内达不到世界一流大学的终身教授水平,就必须离开。”施一公介绍,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才引进面向国内外开放,全部实行海外评审专家组评议;薪酬体系采取国际通行的年薪制,不让人才为柴米油盐发愁;每个实验室配备的启动基金,免去了人才的项目、经费申请之苦……‎ 截至目前,已有70多名国际顶尖青年人才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全职工作,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在2010年举行的国际评估中,由世界一流学者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总体发展态势很好,其中结构生物学学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生命学科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名列全国第一。‎ 在科研及人事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固然让人骄傲,但让施一公最引以为傲的还是人才培养。他曾不止一次说:“我回来最想做的事,就是教书育人。”‎ 归国以来,施一公一直亲自为学生讲授《生命科学的逻辑与思维》《生命科学前沿》等课程。他倾力于学生的学术成长,经常在实验室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他在清华大学实验室的重要科研论文的第一作者基本是年轻的博士生,他带的多位研究生获得了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等荣誉。到今年底,他的实验室将培养出18名博士。他说:“我毫不怀疑他们大多数会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我希望通过推动清华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带动整个国家科技和教育体系的变革,在中国生发出能够培养大师的肥沃土壤。”施一公说,“我常想,当我在清华退休时,看到自己的学生成为能够影响世界进步的科学领袖,那将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省郑州市小郭庄。1972年,离开小郭庄,全家搬往200公里之外的驻马店市。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 ‎②施一公说:“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体制、中国大学的科研和教学,都与美国一流大学有相当的差距,中国正在为此而努力。我会发自内心地为清华、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付出更多。”如今,施一公自己在清华为本科生开设一门思想政治课,用他在国外曲折而真实的经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1.文中多次引用施一公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施一公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施一公说:“我回来最想做的事,就是教书育人。”他在人才培养上具体做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施一公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 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沿线国家深入交往的全新图景。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 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7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2015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150亿美元。从驰骋于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到非洲东海岸的道桥施工现场,从中南半岛的跨国铁路项目到南亚次大陆的现代化港口,“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已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福利。‎ ‎“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目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陆续组建;中泰铁路、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仅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514.5亿美元。凡此种种,反映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真诚落实,更彰显出相关合作的巨大潜力。‎ ‎(摘自2016年7月27日《人民日报》《奏响“一带一路”的时代和声》,有删改)‎ 材料二: ‎ 斯诺普科夫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给白俄罗斯不仅带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和人文精神。‎ 斯诺普科夫表示,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它集合了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说,中白工业园的政策不仅是面对中国的企业而且是面对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企业。中白工业园的优惠政策是前十年免税,后十年税减半。‎ ‎(摘自央视新闻《斯诺普科夫:“一带一路”拉近欧亚大陆》,2015年7月26日)‎ 材料三: ‎ ‎《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综合了包括经济基础、社会风险、政治风险、中国因素、能源因素和环境风险等在内的六大维度上的37个具体指标,全面量化评估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的程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在发布会上表示,与2016年的评估相比,2017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低风险和较低风险的国家则有所减少。从区域来看,较高风险的投资地区仍在南亚和西亚、北非,投资风险较明显提升的区域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但是,从整体上看,中东欧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 根据《报告》,这些变化主要归因于三点:一是欧元的大幅贬值对中东欧等国的汇率变化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欧美对俄罗斯采取的经济制裁产生各种后果;三是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了资源国家的经济。 ‎ ‎(摘自中国证券网《人民大学评估报告:“一带一路”首重能源合作》,2017年1月15日,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一带一路”战略,而且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 B.材料一先是回顾历史,然后联系现实,引出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介绍,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C.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白俄罗斯认为“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了发展机会,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非常支持的。‎ D.材料三对《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该报告对2016、2017年投资风险进行了比较。‎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三则材料来源不一,时间不同,但都聚焦“一带一路”战略,说明最近几年“一带一路”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领域的热点。‎ B.材料一,记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详细报道,为我们展现了国家战略。‎ C.材料二,中白工业园作为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惠及中白两国,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D.材料三,《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出自知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可见其是最权威的。‎ E.三则材料的来源有纸质媒体,也有网络媒体,它们对“一带一路”报道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对事件的报道都是客观真实的。‎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一、【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 注: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用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二、【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 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 ‎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 ‎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三、【2015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觉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 ‎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 ‎ ‎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 ‎2.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 ‎3.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 闯关检测 ‎ 一 ‎1.B ‎【解析】“可见陈忠实家庭困难,经济拮据”于文无据,写《白鹿原》时,陈忠实吃饭靠从城里背馍主要体现的是他写书时的专注与刻苦,“家庭困难,经济拮据”的判断太过主观。‎ ‎2.AC ‎【解析】A项,触发陈忠实思索和探究的,主要是关中地区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以及近代的兴衰起落。C项,从陈忠实的话“我就去养鸡”并不能看出陈忠实对自己作品的自信。‎ ‎3.①远离喧嚣,潜心写作。陈忠实离开城市,远离喧嚣,一个人待在村里,不畏煎熬,刻苦专心,致力于创作。②准备充分。从文史资料到奇闻野史,陈忠实广泛搜集,长期积累,素材丰富,数年构思写稿。③题材独特,风格厚重。《白鹿原》聚焦关中平原,浓缩了深沉的民族历史,展现历史变化,具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解析】解答此题要先整体理解文本,理清全文承载的陈忠实的《白鹿原》成功问世的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创作过程和作品特色等方面进行有效信息的分类提炼、归纳,要做到要点明晰、概括准确。‎ 二 ‎1.①直接展示传主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③印证作者的观点,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依据。‎ ‎2.①学业精,能力强,奠定了良好基础。②工作状态“疯狂”,对科研工作全力以赴,兢兢业业。③选拔人才,团队作战,大胆创新,善于引导。‎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做到纵观全文找信息点,并结合相关链接,二者统筹兼顾找要点。按照时间顺序,相关链接中他少年时期出类拔萃的表现应该是一个要点;他回到清华后,工作的忘我投入状态,是一个要点;最后,文中说他选拔人才,勇于改革和创新,团队作战,也是一个要点。‎ ‎3.①亲自为学生授课,经常在实验室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②鼓励学生进行科研,‎ 让年轻的博士生做重要科研论文的第一作者。‎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信息筛选区域。根据施一公说的这句话,可确定答案应在最后三段。细读这一部分,可以发现,倒数第二段对施一公在人才培养上的努力有具体描述。从中筛选关键信息可组织出两点答案。‎ ‎4.①在年富力强时回国报效祖国: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条件,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②力图使中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努力推动清华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带动整个国家科技和教育体系的变革,为人才培养创造好的环境。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清华开设思想政治课,用他在国外曲折而真实的经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 ‎1.A ‎【解析】第三则材料,是就《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的报道,其中指出“2017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因此,不能说三则材料“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 ‎ ‎2.AE ‎【解析】B项,材料一没有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C项,“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D项,“可见其是最权威的”说法过于绝对,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团队的报告可以说是严谨、客观的,但不能说“最权威”。 ‎ ‎3.①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历史渊源,曾经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给中国和沿途各国带来了商业的繁荣。②从发展的角度看,“一带一路”能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沿线国家实现共赢。③从现实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机遇与风险并存,它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应科学规划。‎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题目要求考生谈对“一带一路”的认识,考生需注意应根据材料来谈。材料一先回顾历史,然后联系现实,对“一带一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材料二则是介绍了白俄罗斯对 “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材料三对《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介绍,对2016、2017年投资风险进行了比较分析。由此可以看出 “一带一路”具有历史渊源、“一带一路”促进了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机遇与风险并存。‎ 高考链接 一 ‎1.D ‎ ‎【解析】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原文有“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给电视观众的是“康卡斯特电信公司”。‎ ‎2.BC ‎3.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②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 ‎ ‎【解析】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目,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把答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由“材料三”可知,“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由“材料四”可知“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 ‎ 二 ‎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析】选项A对应的原文是“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前后是“并列”关系,而选项中是“更重要”,不严密,所以1分;C项中的原文在游历过程中编写的书是《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选项中的另两部书籍不是此间编写的,选项混淆范围;选项E“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文中无据,无中生有。‎ ‎2.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顾炎武的“治学特点”,前面又有限定“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看”,可见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案在文章的第二段,提取重点词语“严谨笃学”“学术创新”“不断增改”“供后人研讨”。然后从“创新”“增删”“严谨”的角度分条作答。‎ ‎3.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梁启超认为顾炎武“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的原因,应该从“经学大师”和“世人楷模”‎ 两个方面概括。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文章的第三段主要论是“世人的楷模”,链接①论述“经学大师”,注意提取文中的重点句子,链接部分注意重点词语“经世致用”“开清代朴学风气”。 ‎ ‎4.示例 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注意解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出顾炎武的“普通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和“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然后分析现实意义“成为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一部分”“教育后人有担当意识和爱国奉献精神”。‎ 三 ‎1.①用分娩的不可逆转和攸关生死来比拟种子选择发芽时机的重要性。语言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②使用专业术语和数据来说明日光被遮蔽前后红光/远红光的比率变化。语言平实准确,令人信服。‎ ‎2.①(扁蓄)种子感受到冬季的低温才结束休眠,在春天发芽。②(羊腿藜)不休眠的种子和休眠的种子,各选择不同的时机发芽。③(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种子选择全部在秋天发芽。④(有的冬季一年生植物)种子部分在秋天发芽,部分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抓住“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这句话,对前文所列举的种子的发芽行为进行归纳总结。‎ ‎3.①翻动土壤后有些种子到达离土壤表层较近的地方,那些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能感知到光而发芽。②翻动土壤除去了土壤表层的隔绝物,深埋土中的杂草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而在春天发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应明确答题区间为文章最后三段。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除掉土壤表层的隔绝物也影响杂草种子对温度起伏的感知,这都可能促使杂草种子发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