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3.50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卷·2018届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普宁勤建中学2018届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作答.若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在汪洋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君子文化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直接嫁接并开花结果的老树新枝。君子文化汇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要部分,涵盖历史,贯通古今,在中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能够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 ‎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文以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影响到对人格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过程中,精心培育和反复塑造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国人广泛尊崇的君子人格。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是高于历代帝王的“素王”。他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他苦苦追寻的目的,就是做人做君子。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阐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为人处世的伦理规范。这些伦理规范或者说美好品德,最终都沉淀、融入和升华到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身上。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即便是目不识丁的山村老农,也乐于被看作君子,而绝不愿意被视为小人。君子人格是中华文明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留下的文化DNA。做人做君子!这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也是今天每个中国人应有和乐于做出的选择。‎ ‎ 君子文化源远流长,贯穿中华民族自春秋以来的发展史,绵延数千年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君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所在,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民族心理积淀。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文化的描述不仅在汗牛充栋的历代典籍中星罗棋布,而且在戏曲舞台和民间说唱中也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缘于“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礼记》)的观念;中国画自宋代以来画得最多的题材是梅兰竹菊,也缘于人们把梅兰竹菊看作“四君子”。不仅如此,我们为人处世经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的人生信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规范和调整着我们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为人处世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 ‎ 君子文化雅俗共赏,具有易学、易于认同和践行的特征。完善君子人格是终身的课程,需要一辈子不断地修身养性,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正人君子。人格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唐太宗在《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中说:“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即为小人。”这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做君子还是做小人,既与身份、地位无关,又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其中的关键和要害,在于你的一次次选择——选择“行善事则为君子”,选择“行恶事即为小人”。因此,我们需要“吾日三省吾身”‎ ‎,需要将修身作为终身课程,需要不断地集小善为大善,这样才能称得上真君子。就此而言,君子既是一个做人的低标准,又是一个做人的高目标。你每一次崇德向善的选择,哪怕是尽绵薄之力做了一点助人为乐或孝老爱亲的好事,都是在行君子之道;但你必须在人生长途中坚持不懈地修身,做出许许多多崇德向善的选择,将勇于担当和乐于奉献作为人生信条和习惯,才堪称真君子。‎ ‎    (摘编自钱念孙《开垦君子文化沃土,收获精神文明硕果》)‎ ‎1、下列关于“君子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的文化,它融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B.君子文化在中国家喻户晓,不仅被人们所熟悉,而且被老百姓所接受,对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C.君子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贯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民族心理积淀。‎ D.君子文化不仅在历代典籍、戏曲舞台和民间说唱中有广泛的体现,而且还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具有教化功能,君子文化能够培育和养成君子人格,这种君子人格就是正面人格和集体人格,历来被中国人所广泛尊崇。‎ B.孔子之所以被人们尊为“万世师表”,身份、地位高于历代帝王,是因为孔子具有君子人格,是真正的君子。‎ C.仁、义、礼、智、信和忠、孝、廉、悌作为为人处世的伦理规范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肉与灵魂之中,每个中国人都希望被人看作君子。‎ D.梅、兰、竹、菊之所以成为中国画常见的题材,是因为它们自身的“君子”品性与中国人所追求和崇尚的君子品格相一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文化一脉相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出对君子之风、君子人格的尊崇和追求。‎ B.君子格言反映了君子人格:诚信、仁义、文明、大度等等,包含着正能量,所以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的人生信条。‎ C.完善君子人格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做一个真正的君子.需要一辈子的努力和付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时刻刻不忘修身养性。‎ D.文章引用唐太宗的话说明了人格的多变性,告诉人们,做君子还是做小人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君子和小人的身份是紧密联系、互为转换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①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 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乃命措置官三人。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B.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C.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D.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征伐的文书,与“牒”“移”一样都是古代官府间文书的名称。‎ B.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工程建设、水利、交通等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 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为父母守丧,也称“丁艰”“居丧”。依照古礼,父母死,子女须在家守丧三年,不出仕,不婚娶,不赴宴等。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D.“宸翰”,指帝王的墨迹(文章或手书)。宸,北宸,即北极星,代指皇帝。翰,墨迹、书法。《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后的小字“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也是此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知常州时,发生水灾,造成饥荒,他不顾别人的坚决反对,开仓赈民;当地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他又带领医生到处慰问,救治染病的百姓,救活了很多人。‎ B.叶衡两次上奏均获皇上同意。任太府少卿时,他向皇上提出招募百姓耕种合肥临湖的圩田,皇上听从了他;任户部侍郎时,他就如何解决盐税亏欠问题上奏皇上,也达到了目的。‎ C.叶衡受命治军,受到赏赐。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严重,皇上命令叶衡考察巡视,并组建民兵。因他抓住了治军的关键,事后皇上赏赐给他酒和亲笔题写的字。‎ D.叶衡因荐人之事给自己招来麻烦。皇上要选派使节出使(金国)要求归还黄河以南的土地,叶衡推荐了有口才的汤邦彦,汤认为叶排挤自己,便借机向皇上告状,导致叶被免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征科为期限榜其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2)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 后游 ‎ 杜甫 ‎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曾到新津游览了修觉寺,并写了《游修觉寺》,后再度游览这里,写下这首《后游》。‎ ‎8、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人游后说“客愁全为减”,那么,诗人的“愁”能否因游览而完全消减?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来源:学*科*网]‎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六宫粉黛无颜色。‎ ‎(2)在天愿作比翼鸟,-------。天长地久有时尽,--------。‎ ‎(3)-----------,洞庭波兮木叶下。‎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乙 选考题 请从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在答题卷上把所选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正步 刘建超 郑志还在上小学的时候,邻居梁正伯伯就带着郑志和儿子梁帅在门前的空地上,“一二一、一二一”地练习走正步。郑志摇摆的小身躯、天真又认真的神态,常逗得两家大人欢笑。梁正伯伯喜欢郑志,夸他能吃苦,将来会有出息。对自己那个抹着鼻子哭泣的儿子梁帅,就多了一些训斥:“瞧瞧你那窝囊样儿,走个正步都怕苦喊累哭鼻子,没出息!”‎ 挨了批的梁帅,经常怂恿郑志偷个懒儿,他还到郑志的父亲那里去诉苦,说哥哥故意逞能,故意显摆,惹得父亲训斥自己。郑志的父亲让郑志让着弟弟点儿,郑志听话答应了。可一到走正步,他就雄赳赳气昂昂。有一次,梁帅想要一辆“凤凰”牌山地车,便和郑志商量,让他练正步时收点儿劲,好让自己出出风头,老爸一高兴没准儿就把自行车给推回来了,郑志听后点头答应了。谁知正步一走,郑志照样还是精气神不减,气得梁帅把嘴撅得老高。买车的计划泡汤了,郑志挠着头皮说:“我也不知道怎么了,一走正步就把啥都忘了。”‎ 郑志的父亲和梁帅的父亲是战友,两个人一同入伍,又一同转业到了公安局。在一次处置紧急事件中,行凶的歹徒拉响了捆绑在身上的炸药,导火索冒出“嗞嗞”作响的蓝色火焰。紧急关头,梁帅的父亲一把推开了站在身边的郑志的父亲,抱着歹徒纵身滚下了山坡。巨响之后,浓烟升起,歹徒毙命,梁帅的父亲身负重伤,还拐了一条腿。郑志的父亲经常讲这个故事,对郑志说:“我这条命是你梁伯伯给的,没有你梁伯伯就没有今天的我,也就不会有你小子,这恩情我们一辈子都不能忘了。”‎ 郑志当然不会忘记,对梁帅也像亲兄弟一般。梁帅作业偷懒,郑志就帮他把作业补上。梁帅同别人打架,不管是梁帅惹了别人,还是别人惹了梁帅,只要梁帅吃亏,郑志就会奋不顾身地上去护着梁帅,最后往往是惹事的梁帅一点儿事情没有,郑志却被弄得灰头土脸、鼻青脸肿。梁帅也不愧疚,只是搂着郑志的脖子,理所当然地说:“没啥没啥,我爸救过你爸的命啊!”‎ 郑志18岁那年,考入了公安大学,第二年参加了国庆大阅兵,还是方阵的领队。郑志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时,电视机前的老哥俩又激动地举杯喝上了。梁正对儿子梁帅说:“‎ 你看你哥郑志,阳光、正气、有精神。再看看你那窝囊样儿,大学考不上,还在瞎混。”梁帅不屑地说:“那有什么,不就是踢个正步嘛。”梁正眼睛一瞪,说:“走正步也和人生一样,人正步子才能正。你小子到院子里给我走十个来回。”‎ 郑志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依旧保持着每天走正步的习惯,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郑志每天清晨在桥头荷塘边走正步,成了公园里的一道风景。‎ 可令郑志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升任局长后,遇到的第一个案子居然是有关梁帅的。其时,梁帅已经是本市知名的董事长,事业做得很大,也是报纸电视经常关注的人物。在前不久竞标一块地皮时,梁帅竟然怂恿手下行凶,将对手打伤致残。郑志带人前去调查,梁帅却满不在乎,说:“郑局长,别忘了,我爸救过你爸的命。”‎ 父亲让郑志回家吃晚饭,母亲做了郑志喜欢吃的菜,还特意开了一瓶好酒。父子俩吃着,喝着。父亲几次欲言又止,饮下酒的叹息声很重。母亲则拭着泪,不停地往郑志碗里夹菜。一顿饭,父子俩谁也没说一句话。父亲拍拍郑志的肩头,走了。‎ 郑志第一次失眠了,他在院子里独自转着,看着隔壁梁伯伯家里的灯光发呆。‎ 第二天清晨,郑志还是准时到了荷花池公园,让他意外的是,绿荫下站着父亲和坐着轮椅的梁正伯伯。梁正伯伯的旧伤,让他过早地依赖上了轮椅。‎ 梁正说:“孩子,我和你父亲是专门来看你走正步的,我教你走正步的要领记着没有?”‎ 郑志朗朗地答道:“记着呢,挺胸抬头,两眼平视前方,腿绷直,脚尖下压,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面二十五厘米。”‎ ‎“好,现在听我口令,目标──正前方,正步──走!”‎ 郑志甩开步伐向前走去,步子格外地神气有力。‎ 朝阳把金色的光铺洒开来,映照着郑志坚毅的脸庞,眼角珠子一般的泪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选自《啄木鸟》2015年第6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开头生动地描写了郑志、梁帅学走正步的情景,以及梁伯伯对郑志和梁帅的不同态度,为后文埋下伏笔。‎ B.本文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主旨,如郑志与梁帅从小学走正步的态度与后来选择的不同人生道路进行对比。‎ C.作者在本文中特意加入一段插叙交代梁帅父亲舍身救郑志父亲的往事,目的只是在于表明他们之间的战友情深。‎ D.文中写到面对梁帅的案子,郑志的父母做了一桌好菜,并特意开了一瓶好酒款待儿子,是想让儿子徇私枉法。‎ E.本文结尾梁正喊口令郑志走正步的细节描写以及朝阳的环境描写,意在表现郑志得到了父辈的支持。‎ ‎(2)文中两次出现梁帅说“我爸救过你爸的命"是因何而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梁帅是主人公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来源:Z§xx§k.Com]‎ ‎(4)小说以“正步"为题,又不惜笔墨地描写郑志坚持走正步的场景,请结合文本探究其写作意图。(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张充和,她选择留在自己的世界里 慕容素衣 在不知道充和的存在之前,我以为闺秀这种生物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了。完全无法想象,时至今日,在与我相隔数万公里的大洋彼岸,一位101岁的老人仍保持着上个世纪初的生活方式:每日晨起,即磨墨练字,吟诗填词,偶尔和同好们举行昆曲雅集,拍曲互和,以乐终日。 ‎ 这位老人,就是现居于耶鲁的张充和。‎ 她从遥远的民国走来,在旧时月色和习习古风中长大。她的名字,曾经和沈从文、卞之琳、俞振飞等人相连,一同成为那个年代的传奇。如今,故人早逝,时移世易,属于她的时代已经永久地过去了,她却仍然选择活在她的时代里,在去国离乡数万里之外。这是一个奇迹,独属于她的奇迹。‎ 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不同的是,张家四姐妹属于传统仕女。她们的爱好、才艺乃至心性都很“旧派”,即使时代再跌宕起伏,生活再颠沛流离,她们仍固执地保持着她们闺秀式的生活方式,时代影响了她们的生活轨迹,她们的生活本质却并未改变。这一点,在充和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她考北大,国文是满分,数学却拿了零分;她嫁给了洋人傅汉思,可他是个汉学家,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精通;她在美国的耶鲁大学任教,教的却是中国最传统的书法和昆曲;她常和一位叫咪咪的美国女士切磋中国艺术,后来那位女士成为了比尔盖茨的继母;年少的时候,她在苏州拙政园的兰舟上唱昆曲,如今,她仍在耶鲁的寓所和人拍曲。‎ 充和出生于合肥一个大家庭,曾祖父张树声曾是淮军将领,官至两广总督。到了充和父亲张武龄这一代,已经“弃武从文”,他索性离开了合肥,在苏州创办了乐益女子中学。‎ 充和是在上海出生的,后被她的一个叔祖母收养。叔祖母把还只有八个多月的充和带回了合肥老家,在那里,她一直生活到十六岁。叔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很有见识,相当重视小充和的教育。高薪为她聘请了一位老师,名叫朱谟钦,是吴昌硕的弟子,既有才学也很开通,他教充和学古文,还专门弄来了颜勤礼碑的拓本,教她练字。那时的教育是先生和学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充和随朱先生从九岁一直学到十六岁,这七年间,朱先生也只有她一个学生,他留给充和的,应该不仅仅只是深厚的国学知识。‎ 叔祖母去世后,十六岁的充和回到了苏州九如巷。苏州生活让充和的人生路上从此多了项终身陪伴的爱好-----昆曲。‎ 汪曾祺在回忆西南联大的往事时,在文章中写道:“她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抗战年代,她凭着一出《游园惊梦》,惊艳了当时的重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为纪念汤显祖诞辰三百周年,她回国和大姐元和演了一出《游园惊梦》,仍赢得了满堂彩,其中一张剧照被俞平伯评为“最蕴藉的一张剧照”。‎ 二十一岁这年,充和以语文满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北大破格录取。她听过胡适讲文学史和哲学史,钱穆、俞平伯、闻一多都是她的老师。‎ 抗战爆发后,充和到重庆教育部礼乐馆工作,结交沈尹默、章士钊等名士,并师从沈尹默学习书法,书法可以说是充和一生至爱。她曾说,自己不爱打扮,不喜欢金银珠宝,但笔墨纸砚一定要用最好的。由于长期练习书法,她年老了臂上肌肉仍有如少女般有力。‎ 谈到女子,总绕不过一个情字。充和最初为大众所知,就是源于一段情事。情事的男主角大家并不陌生,他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卞之琳。相传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诗人为充和所作。‎ ‎1948年,充和在炮火声中嫁给了傅汉思。这段婚姻对充和的最大影响是她终于选择了远渡重洋。这个最着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最终却选择了去国离乡。她离开的时候还预想不到,二十多年后,她所着迷的文化在故国大地上被粗暴地清除,三姐夫沈从文被迫去扫女厕所,二姐夫周有光下放到农场。而孤悬于海外的她,反倒保存了一方传统文化的小天地。天地虽小,但能够容下一个优雅而干净的灵魂,已经足矣。‎ 充和一生醉心艺术,但始终保持着老派人游于艺的态度,书法也好,诗词也好,都是写了就写了,没想过要结集出版,更没想过要去抢占艺术史上的一席之地。‎ 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上写着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充和,也是这样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啊。写的过程就是消失的过程,像飞鸟掠过,天空却并没有任何痕迹。‎ 不过,充和这样旧派的人,未必会喜欢这类新诗风味的句子。她自撰的诗中有一句意思和此相仿,足以概括平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这一曲微茫,正是民国年间的古韵遗响。随着那个年代的远去,已成绝唱。‎ ‎(选自《读书时间网》,有删节)‎ 相关链接:‎ ‎2015年6月17日,“合肥四姐妹”唯一在世者、著名书法家张充和在美国家中逝世,享年102岁。她自幼学习古文及书法,十六岁师从沈传芷等学习昆曲。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抗战爆发,辗转重庆,研习古乐,并师从沈尹默习书法。1948年,与德裔美国汉学家傅汉思结婚,1949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载,成为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在海外的珍贵薪传。(京华时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在21世纪的今天,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张充和依然保持着上个世纪初的生活方式,选择了留在自己的时代里。‎ B.张充和一生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即使101岁了,还每日晨起,磨墨练字,吟诗填词,这是她那个时代所独有的。‎ C.张家四姐妹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都领一时风气之先,尤其张充和,读大学、嫁洋人,与时俱进。‎ D.张充和借助与诗人卞之琳的恋情走进艺术的殿堂,如卞之琳为她写的《断章》,并在艺术史上占了一席之地。‎ E.张充和自撰的“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两句诗,概括她的一生并表达了对现实的反叛。‎ ‎(2)张充和为何能“成为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在海外的珍贵薪传”?请简要分析。(6分)‎ ‎(3)为什么说张充和是“选择留在自己时代里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4)为什么说张充和是一个大家闺秀、传统仕女?当下社会还需要这样的人吗?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反腐败斗争上,有“零容忍”的态度,才会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才可能期望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局面出现。‎ B.高尚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当也必须是道德的楷模,这样才能上行下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C.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 D.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来,瓦釜雷鸣般的巨响,让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C.‎ ‎ 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D. 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 。____,_____,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 ‎② 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 ‎③ “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来源:Zxxk.Com]‎ ‎④ 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 ‎⑤ 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 ‎⑥ 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 D.④③②⑥①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汉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 ① 。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 ② ,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了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 ③ 。人们的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了。‎ ‎17.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画面的内容,并概括漫画的寓意。(5分)‎ ‎ ‎ ‎(1)内容介绍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 分)‎ ‎(2)寓意: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2 分)‎ 六.写作 ‎18.时值暑假,来自京沪一些医院的整形外科统计数字显示,青少年占到了就诊人数的60%至70%,就诊的青少年除了极少数因为无耳、兔唇等原因必须进行修补以外,绝大多数是为了“锦上添花”,甚至有的举着一些名模明星的照片前来就诊,照片上的形象就是其整形标准。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渴望被周围人承认的双重原因,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被“面子”观念困扰。‎ ‎  古语说“树怕没皮,人怕没脸”,俗语又说“死要面子活受罪”,这岂不是互相矛盾?你的看法呢?‎ ‎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1.C(本项偷换概念,“五千年”错,原文为“自春秋以来”。)‎ ‎2.B(本项曲解文意,“身份、地位高于”说法错,原文是说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高于历代帝王。)‎ ‎3.D(本项为无中生有,“君子和小人的身份是紧密联系,互为转换的”之说文中无信息。)‎ ‎4.A ‎5.B(工程建设、水利、交通等归工部管辖)‎ ‎6.A(“坚决反对”之说不符合文意,有人只是建议“不可轻发”。)‎ ‎7.(1)(5分)征收科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遣一个官吏(催促)而赋税自然收足。(关键词“榜”“俾”“谕”各1分,句意2分。)‎ ‎(2)(5分)官府发文让晋陵县丞李孟坚代理无锡县县令,(他)治县具有声誉,叶衡向皇上推荐,(皇上)就任命(他)做秀州知州。(关键词“檄”“摄”“除”各1分,句意2分。)‎ ‎8.(5分)颔联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1分)诗人赋予“江山”“花柳”以人的感情,说江山好像以前一样等待着我,花柳也仍然无私地向我展现美丽。(2分)这两句写山水草木对诗人有情,其实正表现出诗人对山水草木的喜爱,正是人有意,物有情。(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观点1:诗人的愁闷能够因游览而暂时完全消减。(1分)因世道混乱、民不聊生、个人命途多蹇,诗人满腹忧愁,游览山水就是为了排解愁闷,寻求解脱。修觉寺一带风景绝佳,江山和花柳都在无私地等待着诗人,田野润泽,薄雾如纱,沙地暖和,日色退迟,美丽的自然风景让诗人沉醉,愁闷自然就烟消云散。(5分)‎ 观点2:诗人的愁闷不可能因游览而完全消减。(1分)当时,中原一带干戈未息,山河破碎,民生多艰。诗人客居他乡,漂泊不定,忧国忧民,满腹愁苦不可能因一时的游览而排解一空。“客愁全为减”只是诗人自我安慰、故作豁达之语。(5分)‎ ‎(本题为探究题,考生不论持什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10.默写。‎ 三、11.‎ ‎(1)答B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D、E不给分。(C“目的只是在于表明他们之间的战友情深”分析有误,主要目的是为后面情与法的冲突做铺垫。D.“想让儿子徇私枉法”分析有误,这是情与法在内心的纠结与较量。E.朝阳的环境描写意在渲染“法”战胜“情”以后,郑志能坚持走“正步”的心情。)‎ ‎(2)第一次出现是只要梁帅吃亏,郑志就会奋不顾身护着梁帅,结果是梁帅没事,郑志却弄得鼻青脸肿,此时梁帅是理所当然地说“我爸救过你爸的命”;(1分)这是为了说明郑志不忘恩,像亲兄弟一样对待梁帅"(2分)第二次出现是梁帅涉案犯法,身为公安局长的郑志前去调查,此时梁帅满不在乎地说“我爸救过你爸的命”;(1分)这里设置悬念:郑志还会走“正步”,公办案吗?是为了深化主题。(2分)‎ ‎(3)第一问:梁帅不是主人公。作者设计安排梁帅这个人物的用意在于和主人公郑志形成对比,烘托出郑志身上的正直品质。(3分,意思对即可。)第二问:梁帅怕苦怕累,不愿吃苦;偷奸耍滑,做事敷衍;小事不屑做;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是责怪别人;认为别人帮自己天经地义,破坏规则一一不走正道 。(答出三点即可得3分)‎ ‎(4)小说的题目为“正步”‎ ‎,具有一语双关的作用,表面上说的是走正步,意在指走人生正道。小说中作者借梁正“走正步也和人生一样,人正步子才能正”的话点明了小说主旨:做人要行得正、走得直。(4分)小说描写郑志一直坚持走正步,表明郑志矢志不渝地走正道。针对当今关系网、人情案等,作者们倡导人们尤其是执法者应该像郑志一样走正步、行正道、不徇私情。(4分)‎ 四、‎ ‎(1)答B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E.“对现实的反叛”分析有误,属于无中生有。C.“张家四姐妹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都领一时风气之先”分析有误,“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不同的是,张家四姐妹属于传统仕女。她们的爱好、才艺乃至心性都很旧派”。D.“张充和借助与诗人卞之琳的恋情走进艺术的殿堂”并“占了一席之地”分析有误,属于无中生有。)‎ ‎(2)因为出国前她的书法和昆曲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2分)张充和16岁前,叔祖母收养她并为她高薪聘请了朱谟钦老师,朱老师教她学古文、练字,使她具有了深厚的国学知识;后来还师从沈尹默学习书法。(2分)16岁后回到苏州的生活让她痴迷昆曲,她师从沈传芷等学习昆曲;抗战年代,她的演唱曾惊艳重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她回国与大姐的演唱,仍赢得满堂喝彩。(2分)‎ ‎(3)①生活方式:每日研墨练字,吟诗填词,与同好们举行昆曲雅集,拍曲互和,以乐终身。②兴趣爱好: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诗词、中国书法、中国传统戏曲。③为人心性:始终保持着老派人游于艺的态度,书法也好,诗词也好,都是写了就写了,没想过要结集出版,更没想过要去抢占艺术史上的一席之地。(每点2分)‎ ‎(4)第一问:出身豪门;从小接受国学教育,又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深厚;从小研习书法并坚持终生;热爱中国传统戏曲并痴迷一生。(4分)第二问:社会发展自然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与时代隔绝;但在这个追逐利益的现实社会里,也依然需要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否则就成了无根的群体。(4分)‎ ‎13.【答案】A[来源:学,科,网]‎ ‎【解析】‎ 试题分析:成语辨析题的解题技巧①搞清成语含义,切莫“望文生义”。有的成语仅从字面上看与整个句子意思相一致,但仔细一分析却与全句意思风马牛不相及。②看感情色彩是否恰当,有些成语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界限分明。若辨别不清,很容易用错。③看词义轻重是否得当。④看成语是否“—语多用”。有些成语意思较多,如只知其一,不知其余,就会在使用中出错。⑤看成语的形容对象是否正确合理。某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其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错误。⑥看语体色彩是否合乎语境。⑦看成语与其它成分搭配是否恰当。成语在语言运用之中,相当于一个词,因而就有一个和其他词浯的搭配问题,不能互相矛盾,也不能重复。⑧看成语是否符合使用习惯。有的成语在实际运用当中,有其使用习惯,比如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B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 。这里褒贬误用。C敝帚自珍:珍,贵重,爱惜。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非常珍惜 。而C项语境意是写“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是别人的东西,因此适用对象不 当。D瓦釜雷鸣: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这里是望文生义。‎ ‎14.B ‎15.【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文段内容及上下文语句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可用排除法。④句是总起句,呼应上文,介绍“中国结”的悠久历史,③②⑥①⑤句具体说明“中国结”在历史上的种种作用。答题时要注意“上古时期”“当时”“同时也”“此外”等词语的承递与关联作用。与结尾“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上相吻合的是⑤,故⑤‎ 应与结尾句紧密相连。由此可排除A.B.C三项,故选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6.【答案】①更是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巨大载体②宋词的婉转清雅③古老的方块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 ‎ (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7.【答案】(1)(内容介绍:)画面中的瓶子里盛着高度到瓶身一半的水。一只乌鸦栖息在瓶口惬意地用吸管喝着水,另一只乌鸦满头大汗地衔来许多石子投进瓶中,很吃惊地对喝水的乌鸦说:“你这家伙怎么不按套路出牌?”(3分)(2)(寓意:)批判了社会上那些固守经验、思维僵化(或做事不知变通、看不惯新生事物)的人。(2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