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四川省三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基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 弄堂(lòng) 青荇(xìng) 以飨读者(xiǎng) 默默彳亍(chì chù)
B. 火钵(bō) 博闻强识(shí) 共其乏困(gōng) 鸡豚狗彘(zhì)
C. 搽粉(chá) 瞋目(chēng) 切齿拊心(fǔ) 追本溯源(shuò)
D. 浸渍(zì) 绯红 (fěi) 桀骜不驯(ào) 睚眦必报(zì)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形似字要从意义角度区分。一般来说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同时,要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全对的一项,还是有错误的一项,如果答非所问,将会功亏一篑。本题要求选择: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B项,“博闻强识的” “识”应读(zhì)。
C项,“瞋目”中的“瞋”应读(chēn);“追本溯源溯”中的“溯”读(sù)。
D项,“绯红”中的“绯”应读(fēi)。
故选A。
2.选出下列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A. 廖廓 黯然 峥嵘岁月 秋毫无犯 心无旁骛
B. 纽扣 惩创 里应外和 苍海桑田 凄宛惆怅
C. 笙萧 叱咤 迥然不同 短小精悍 启承转合
D. 蔽屣 蹒跚 手舞足蹈 涕泗交流 应接不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形似字要从意义角度区分。一般来说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同时,要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全对的一项,还是有错误的一项,如果答非所问,将会功亏一篑。本题要求选出下列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A项,“廖廓”中的“廖”应为“寥”。
B项,“里应外和”中的“和”应为“合”;“苍海桑田”中的“苍”应为“沧”;“凄宛”中的“宛”应为“婉”。
C项,“笙萧”中的“萧”应为“箫”;“启承转合”中的“启”应为“起”。
D项,“蔽屣”中的“蔽”应为“敝”;“应接不遐”中的“遐”应为“暇”。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B。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伟航同学喜欢学习,爱好多样,会在业余的时间养花下棋,也无可厚非。
B. 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为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C. “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7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
D.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振聋发聩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调动大脑里积累的成语的意思;再结合具体语境去辨析比较。本题要求选择“加点成语的使用,使用恰当的一项”。本题适宜采用排除法。
“无可厚非”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A项,“会在业余的时间养花下棋”应该肯定,使用应将“无可厚非”改为“无可非议”。B项,“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句中用来形容清正廉洁的王安石,感情色彩不当,应排除。D项, “振聋发聩”指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多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新过来。在句中用来指载人飞船的发射的声响巨大,语境不合,可以用“震耳欲聋”来替换。C项,“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多形容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句中用来表示对文天祥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的礼赞,使用正确。
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今年参保者弃保达到3 800万人,这种行为不仅将使劳动者个人的养老水平降低,而且还会给整个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冲击。
B. 微信提供了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平台,大到国际纷争,小到家庭琐事甚至单位工作,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
C. 猎杀野生动物事件频发,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严格执法,地方政府要督促林业、公安等部门对进山人员的监管力度。
D. 李老师认为,不适当地增大习题量,学生的能力就会下降,最终影响考试成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常见的病句类型判断各项有无明显错误,然后通过语感或划分句子成分判断是否为正确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本题
B项,“大到国际纷争,小到家庭琐事甚至单位工作”语序不当,应改为“大到国际纷争,小到单位工作甚至家庭琐事”。
C项,“地方政府要督促林业、公安等部门对进山人员的监管力度”成分残缺,应该在“部门”后添加动词“加大”。
D项,表意不明,“不适当”有歧义。
故选A。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柳宗元与山水的相遇,多少有些偶然、被动和无奈。 。 。 , , 。 。最后,山水与人合而为一,并且化为山水之文。
①与此相应,山水也走进了他的文章之中
②不过,或许是永州山水的深情召唤
③他不是自愿来到这里,而是被无可抗拒的力量抛掷到了这里
④或许是自己的突然醒悟
⑤当他来到这块荒蛮瘴疠的土地时,心情的消沉郁闷可想而知
⑥总之,柳宗元终于在山水中找到了自己新生存天地
A ⑤①⑥④②③ B. ⑤④①③②⑥ C. ③②⑤⑥①④ D. ③⑤②④⑥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第③句照应文段开头的“偶然”一词,可排除A、B两项;第⑤句照应“被动”“无奈”两词,可排除C项;②④两句因“或许”句式连缀;第①句中“与此相应”,指代第⑥句的内容,所以跟在第⑥句后面。故选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词是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又叫“长短句”“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而词的标题则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B. 九宾之礼,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九种地位不同的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延引上殿。由高到低依次是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如“乃朝服,设九宾”。
C.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从体裁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 新闻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它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而报告文学则不用强调真实,可以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文学、文体、文章、风俗、礼仪等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而对于外国作家作品,我们要知晓其内容,掌握其国别;对于中国的作家作品,古代部分的重点记清楚他们的朝代、代表作、创作风格等,现代作家主要是记住代表作或主要作品及其大概内容。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D
项,错在“报告文学则不用强调真实”这个地方,报告文学虽然可以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有文学的味道,但是它毕竟是广义新闻的范畴,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不能杜撰。
故选D。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道童,高昌人,自号石岩。性深沉寡言。以世胄入官,授直省舍人,历官清显,素负能名。调信州路总管,移平江,皆以善政称。至正元年,迁大都路达鲁花赤,出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寻召参政中书,顷之,又出为江浙行省右丞,遂升本省平章政事。
十一年,诏仍以平章政事行省江西。是年,贼起蕲、黄,平章政事秃坚理不花将兵捍江州。既而土寇蜂起,道童素不知兵事,仓皇无所措。左右司郎中普颜不花曰:“城中无备,万一失守,奈何?有章伯颜者,致仕居抚州,其人熟知军务,宜以便宜礼请之。专任调遣军旅,庶几事有可济。”道童从其言,而伯颜亦欣然为起,曰:“此正我报国之秋也。”至则与普颜不花设御敌计,甚悉。三月,贼众来围城。城中昼夕坚守,众心翕然。而道童素恤民,能任人,有功者必赏,无功或不加罪,故多为之用。贼围城凡两月而民无离志。道童密召死士数千人,为前锋,又别选精锐数千为中军,而募助阵者殿后。夜半,开门伏兵栅下,黎明,钲鼓大震,因奋击贼,贼惊以为神,败走。朝廷以道童捍城有功,加大司徒、开府,仍赐龙衣御酒。
及秋,朝廷命亦怜真班为江西行省左丞相,火你赤为左丞,同将兵来江西。未几,亦怜真班卒,道童属火你赤平富、瑞二州,分镇其地。适岁大旱,公私匮乏,道童乃移咨江浙行省,借米数十万石、盐数十万引,凡军民约三日人籴官米一斗,入昏钞贰贯,又三日买官盐十斤,入昏钞贰贯,民皆便之。
十八年夏四月,陈友谅复攻江西城。时火你赤已升平章政事任专兵柄而素与道童不相能且贪忍不得将士心见城且陷遂夜遁去。道童亦弃城退保抚州路,欲集诸县义兵以图克复,而势已不可为。因叹曰:“我为元朝大臣,官至极品,今城陷不守,尚何面目复见人乎!”适贼追者至,道童欲迎敌,渡水,未登岸,贼众乘之,遂为所害。事闻,赐谥忠烈。
(选自《元史·列传第三十一》有删节)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寻召参政中书 寻:不久
B 庶几事有可济 庶几:或许可以
C. 因奋击贼 因:因此
D. 道童亦弃城退保抚州路 路:行政区域名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火你赤已升平章政事/任专兵柄/而素与道童不相能/且贪忍不得将士心/见城且陷/遂夜遁去
B. 时火你赤已升/平章政事任专兵柄/而素与道童/不相能且贪忍/不得将士心/见城且陷/遂夜遁去
C. 时火你赤已升平章政事/任专兵柄/而素与道童/不相能且贪忍/不得将士心/见城且陷/遂夜遁去
D. 时火你赤已升/平章政事任专兵柄/而素与道童不相能/且贪忍不得将士心/见城且陷/遂夜遁去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童深得皇帝赏识。道童曾担任中书省参政,江浙、江西平章政事等重要官职,后被封为大司徒,被赐龙衣御酒。
B. 道童善于采纳他人建议。面对敌人进攻且城中没有防备的情况,道童听从下属建议,任用熟知军务的章伯颜。
C. 道童关心百姓疾苦。江西境内发生严重旱灾,道童及时向江浙行省借大米和食盐,并以便宜的价钱卖给民众。
D. 道童对国家忠诚。陈友谅攻打江西时,道童虽不得已弃城,但他又集合各县义兵调头去收复城池,最终战败。
10.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土寇蜂起,道童素不知兵事,仓皇无所措。
(2)适贼追者至,道童欲迎敌,渡水,未登岸,贼众乘之,遂为所害。
【答案】7. C 8. C 9. D
10. (1)不久当地的反贼像蜜蜂一样(成群地)涌起,道童向来不懂军事,心中慌乱,不知道怎么办。
(2)恰逢追赶的敌人到了,道童想要迎战敌人,(他)渡河,还没来得及登岸,敌人就进攻(追杀)他,于是(道童)被贼人杀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虚词的用法,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C项,“因奋击贼”的“因”,应解释为“趁机”,而不能译为“因此”。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时火你赤已升平章政事”的 意思是:此时,火你赤已升平章政事。其中“火你赤已”是人名;“升”是谓语,其后的宾语“平章政事”要在一起,由此可排除BD两项。而这个人独断专行、掌握兵权。同时,他与“道童”这个人物一直关系不好,而且“贪婪残忍”,所以“且”字连接的“不相能”和“贪忍”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错在 “但他又集合各县义兵调头去收复城池,最终战败”这个地方,而原文是“欲集诸县义兵以图克复,而势已不可为”。即原文是“想集合各县义兵”,选项变成了“又集合”。将未然变成了已然。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
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第一句的采分点:“既而”,不久;“土寇”,土匪流寇,即反贼;“蜂”,名作状,像蜂子一样;“素”,向来;“知”,译为“知晓、懂得”;“仓皇”,慌乱的样子。
第(2)句采分点:“适”,译为“适逢、正巧”;“欲”,想要;“迎”,迎击;“遂”,于是;“为所害”被动句式,译为“被(贼人)所害”。
【点睛】参考译文:
道童是高昌人,自号石岩。性格沉稳不爱说话。因出身于官宦世家,而被授予直省舍人。(道童)多担任地位显贵、职司重要的官职,向来享有才能出众的盛名。(道童)调任信州路总管,又改为平江路总管,都因为善于管理政事被称颂。至正元年,(道童)任大都路达鲁花赤,又外调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不久被召回京任中书省参政,不久,又外调担任江浙行省右丞,后升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至正十一年,道童被任命为江西行省平章政事。这年,反贼从蕲州、黄州造反,平章政事秃坚理不花率兵捍卫江州。不久当地的反贼像蜜蜂一样(成群地)涌起,道童向来不懂军事,心中慌乱,不知道怎么办。左右司郎中普颜不花(对道童)说:“城中没有戒备,万一
失守,怎么办呢?有个叫章伯颜的人,退休后居住在抚州,此人熟知军务,现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去邀请他。让他专门负责军队的调遣,或许可以对事情有帮助。”道童听从了他的建议,而且章伯颜也高兴被任用,说:“这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啊。”到了就与普颜不花详细讨论了御敌的计划,非常熟悉。三月,众多反贼围攻城池。城中早晚坚守,众人内心一致。 道童平时爱恤百姓,善于用人,有功的人必赏,无功也不获罪,所以很多人能替他效力。贼人围攻城池共两个月,但百姓没有离开的想法。道童密召死士数千人做前锋,又另选精锐军士率数千人为中军,招募助阵者为后备。半夜开城门潜伏于围城敌军栅寨下,黎明突然发起攻势,金鼓震天,(伏兵)趁机(于是)奋起攻打敌人,敌人把他们当做神兵,失败逃跑。 朝廷因为道童守城有功,封道童为大司徒 、开府,并赐龙衣御酒。
等到这年秋天,朝廷命亦怜真班为江西行省左丞相,火你赤为左丞,一同领兵来江西。不久,亦怜真班逝世 ,道童令火你赤平定富、瑞二州,并且两人分别镇守两地。这年恰好遇上大旱灾,道童向江浙行省借米数十万石、盐数十万斤,无论军民,每人三日用旧钞二贯买官米一斗,再过三天用旧钞二贯买官盐十斤,百姓都认为这非常便宜。
至正十八年四月,陈友谅再进攻江西。这时火你赤已升为平章政事,专掌兵权,此人向来与道童不合,且性情残忍、贪婪,不受将士爱戴,他见城将陷落,便连夜逃走。道童也弃城退保抚州路,想要集合各个县的义兵来打算能够收复失地,但是形势已经不可能这么做了。于是感叹说:“我是元朝的大臣,官至极品,现在城池被攻陷却不能守卫,还有什么面目再见众人啊!”恰逢追赶的敌人到了,道童想要迎战敌人,(他)渡河,还没来得及登岸,敌人就进攻(追杀)他,于是(道童)被贼人杀害。皇帝听闻这件事 后,赐道童谥号为忠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瘦马行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⑴。
绊之欲动转欹侧⑵,此岂有意仍腾骧⑶?
细看六印带官字⑷,众道三军遗路旁。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注释】⑴硉兀(lù),形容马骨出如石。⑵欹(qī)侧,歪歪倒倒。⑶腾骧(xiāng),飞跃。⑷六印带官字,是说马身所印六个印子,其中有一个“官”字印。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篇点出马之“瘦”,接下来从形态和动作两个方面具体渲染了他的瘦弱。
B. 瘦马身上的官字印记以及众人对他来历的讲述,表明它拥有非同寻常的经历。
C. “天寒”“日暮” 两句用环境描写渲染了瘦马被放逐和遭到乌鸦啄疮的处境。
D. 末尾两句用虚写手法,表达了对瘦马得到惠养的期盼以及对其能否活到来年的担忧。
12. 瘦马为何“使我伤”?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案】11. D 12. (1)瘦弱的形貌;(2)曾为战马今遭遗弃的经历;(3)渴望奔腾,却困于郊野的遭遇;(4)老病孤寂被欺凌的处境;(5)联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内心抑郁不平。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错在“以及对其能否活到来年的担忧”这个地方,从“更试明年春草长”一句,看出作者只是希望有人能收养这匹羸弱的马,说不定明年草长马肥,它将会再展雄姿。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品鉴语言艺术魅力的能力。做这种题必须先把试卷上的诗词读懂,具体而言就是读懂作者的情感、读懂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接下来,从鉴赏的层面把握其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同时,要比较的对象是教材中的诗词,这说明平时一定要注重课堂的学习。课内学得扎实,课外的迁移能力才强。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瘦马 “使我伤”的原因。“使我伤”是诗眼,是文章的主要情感基调。“伤”,即“感伤、哀伤、悲伤”,面对瘦马“骨骼硉兀如堵墙”的外形,我无限伤感;而这是一匹“带官字”的战马,曾经也是骁腾于沙场,而今却被“三军遗路旁”,令作者伤感不已。更让人愤慨的是,渴望被重用的这匹瘦弱的老马,却遭到“乌啄疮”。身上累累伤痕,无人关切,反而遭到乌鸦欺凌,所以作者的“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三)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
(2)《雨巷》里,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后,她________,然后走尽这雨巷。
(3)《荆轲刺秦》易水送别这一情节,高渐离击筑及荆轲歌唱时,________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让送行之人都流泪哭泣。
(4)《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鲁迅对反动派暴行极其愤怒的两小句是_______,_______。
(5)《再别康桥》里,作者在诗中借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对梦一般的美好回忆的追寻。
(6)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
【答案】 (1). 万类霜天竞自由 (2). 到了颓圮的篱墙 (3). 为变徵之声 (4). 惨象 (5). 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6). 撑一支长篙 (7).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8). 不愤不启 (9). 不悱不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
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第一句的关键点:《沁园春·长沙》、概括湘江秋景,上阕的最后一句话“万类霜天竞自由”正是高度概括的句子。该句总结了前面的“万山、层林、百舸、鹰、鱼”说列举的景象,一个“万类”就概括了。第二句的关键点:《雨巷》,“目送她渐渐远去”,所以相关语句是: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重点是把握“颓圮”的意思,然后正确书写该词的字形。“颓圮”就是“颓废、坍塌的矮墙”,所以“圮”从“土”这个偏旁。第三句的关键点:《荆轲刺秦》,“让送行之人都流泪哭泣”;即要填“士皆嗔目”前面的一句,即“为变徵之声”。注意“变徵”的写法。第四句的关键点:《记念刘和珍君》、反动派暴行极其愤怒的两小句,故应填:“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其中“惨象”正是“暴行”的体现。第五句的关键点:《再别康桥》、“对梦一般的美好回忆的追寻”就是原文“寻梦”后面的两句:“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第六句的关键点:《论语·述而》、“启发教育”,故填: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上下两句的末尾字,连在一起正是“启发”。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房子与蒲公英
永新人
①春节前大弟回了一趟老家。一个族弟的小孩结婚,找到了他,他回去随礼,顺便喝杯喜酒。
②说是族弟,其实早在五服之外了,因为我家自曾祖至父亲一辈都是单传。在这个村上没有血缘亲近的人了,远房的邻居也就当族亲来往。
③大弟回来说,我家的老房子不行了,长期没人住,年久失修,还多处漏雨,怕是要坍塌了。说着说着,大弟脸色凝重,神情戚然。
④我又何尝不是。这栋两层二十间大瓦房,是父母带着几个姐姐像燕子垒窝一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双手垒起来的。这当中他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只有星星知道,月亮知道。
⑤
记得那时候,我只有十岁左右,早上起来,经常见不到大人。他们天没亮就走了,去五十里开外的深山扛木头。回来的时候,我们多半已经睡了,只依稀听到卸下木头的咣当声,然后就是他们像牛一样饮水的咕噜声。
⑥房子建成了,没几年我们姐弟也长大了,一个个像小鸟一样飞走了,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守着这偌大的房子。长期繁重的劳作损坏了他们的健康。父亲老了之后经常腰痛,母亲的一个大关节变了形,最后几年无法正常行走。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屋。两位老人,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叹息着说早知道建这个房子没人住,就不吃这个苦了。父母离世之后,这房子就真的没人住了,空了。这是父辈用血汗换来的一个家,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她。我们兄弟商量着继续请人维修,请人看护。
⑦大弟说,到我们这一辈,房子还在,我们走了,房子可能也就没了。
⑧他说得很凄然。
⑨岁月无情,会将一切带走,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拔猪草的一个地方,就在我们村庄后山的背面。早年这里也是一个村庄,叫老背村,有几十户人家。母亲说,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死了,整个村庄就没人了。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成了肥沃的菜地。我们在菜地里拔猪草的时候,还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钱币、瓷片什么的。而倒塌房屋的墙基,还都规规矩矩地围着,似乎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破败的墙基边上,到处是蒲公英花絮,飘飘洒洒。夕照的余晖里,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一路追逐着,渐渐离了这宅基地,越飞越远。
⑪小时候懵懂,不知沧海桑田的无情,只是看到那些黑乎乎的墙砖有些害怕,不敢一个人到那个地方去。只远远看着,蒲公英花絮如毛茸茸的薄云的碎片,在墙基边,在菜地里,散散漫漫,飞向不知哪里的远方。后来长大了,离开了那个山村,加入到滚滚红尘当中,就再没想起过这个消失了的村庄。今日兄弟俩说到自家房子不可避免地败落,我不由心生悲哀。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墙基边上,也会有大片大片的蒲公英,也会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
⑫就这样,一年一年,宅基地坍塌的墙基渐渐矮下去,直至消失。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土地上那自生自灭的蒲公英,仍旧在晚风中启航,开始未知的旅程。只是,不知后来的乡亲们会怎么跟他们的子孙说起这个房子的主人。我们小时候以为村庄没了,人也就没了。后来知道,村庄没了,这里的人可能还在,这些人的后代可能还在,只是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一个家族,真的可以像蒲公英,随风飘扬,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然后落地生根,在一个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却是他乡了。
⑬我们这一家,就像蒲公英,如今飘散到许多地方了。花语说,蒲公英的飘洒不是孤独的流浪,而是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老屋可以坍塌,宅基地也可以让乡亲们耕种,只愿未来的乡亲们知道,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繁衍生息,茁壮成长。
1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回忆了自家老屋的建成,叙写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积劳成疾,对父母离世之后自家老房子的日渐败落,作者感到非常无奈。
B. 作者回忆了“老背村”的命运,由此联想到自家老房子可能也会像“老背村”一样,渐渐坍塌,以至消失。
C. “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这句话写出了邻居们对别人坍塌房子的再次利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做法的不满。
D. 本文对“老背村”坍塌的墙基边的蒲公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老房子败落的伤感以及对蒲公英的喜爱。
15. 文中交代“老背村”的命运,有何深刻含义?
16. 蒲公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14. A 15. 文中写到“老背村”消失,暗示着“我”的老家也可能像“老背村”一样,消失在岁月的河流中。“老背村”的村庄虽没了,但村里人的后代,或许就像“我”一样,如同蒲公英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了。
16. (含义)蒲公英在文中象征着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
(作用)①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老屋日益败落的伤感,对像蒲公英一样的“我们”顽强生命力的礼赞。②结构上,蒲公英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串联起作者有关“老背村”和自家老屋的回忆,托物言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干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B项,以偏概全。“作者感到非常无奈”概括不全面,应该是“既伤感又无奈”。
C项,错在“邻居们对别人坍塌房子的再次利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做法的不满”这个地方,这是对作者情感的误读。作者并未对“邻居们”的做法不满,此处作者只是表达“岁月无情”的感伤。
D项,对作者的情感把握不准。此处不是表达对蒲公英的喜爱,而是以蒲公英隐喻背井离乡的游子。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种题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本题要求回答:文中交代“老背村”的命运的深刻含义。“老背村”只是一个邻队的村庄,而且正如文中的叙述那样“母亲说,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死了,整个村庄就没人了。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成了肥沃的菜地。我们在菜地里拔猪草的时候,还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钱币、瓷片什么的。而倒塌房屋的墙基,还都规规矩矩地围着,似乎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其实,我们的村庄、老屋何尝不和“老背村”一样呢?“老背村”的消亡,预示着我们的村庄、老屋也可能像“老背村”一样,消失在岁月的河流中,这是无比伤感又无可奈何的事情。但从“蒲公英”的象征义上,我们看到了丝丝慰藉。“老背村”消亡,老屋“坍塌”,但是像蒲公英一样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或许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繁衍生息,茁壮成长。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分析物象作用五方面: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环境作用,物象衬托了环境,看其对时代特点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看其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人物作用,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情节作用,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点题作用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本题要求: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蒲公英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分步作答,先谈“含义”,再谈在“作用”。题目就是“老房子和蒲公英”,“老房子”象征着“故乡、温暖的家”。根据蒲公英的特点,以及从文章第12自然段“一个家族,真的可以像蒲公英,随风飘扬,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然后落地生根,在一个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却是他乡了”等句子可明白:蒲公英在文中象征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文章最后一段将“老房子”和“蒲公英”并举:“我们这一家,就像蒲公英……是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老屋可以坍塌……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繁衍生息,茁壮成长”,在内容上表达了对老屋坍塌衰败的伤感,而对像蒲公英一样顽强、茁壮成长的生命力给予了赞美。另一方面,“蒲公英”是游子和茁壮成长的生命的象征,作者这篇回忆文章的结构、行文思路都是依靠“老屋”和“蒲公英”的相关信息串联起来的,所以“蒲公英”在结构上起了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也是作者情感抒发的载体。
四、语言文字运用
17.请根据下面材料内容及对联的基本特点,补写出下列这幅对联的下联。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一步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上联:帆扬四十春,鼎新革故,敢先天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梦激三千水,破浪乘风,傲立潮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属于仿写、选用句式。应注意对联的仿写、选用的一些规则:(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仿写时,一定要注意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即仿修辞,仿句式,仿内容。本题要求根据题目中的材料写对联。要善于抓关键词:“1978年;40年来;共产党;新时期”等说明内容主题为“改革开放,革故鼎新”。 上联:
“四十春”,对应的是题干“40年来”;“鼎新革故”,对应“改革开放”;“敢先天下”对应题干中的“中国共产党”。所以,下联的书写要把材料中的意思分析出来,抓住关键词:“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中国梦”。然后根据对联的特点,上联“帆扬四十春”,所以下联可拟为:“水击三千里”;“革故鼎新”是带有动词意味的并列短语,所以下联可用“乘风破浪”;前面是“敢为天下先”,后面则可写成“勇立潮头”。字句的意思相近即可,但字数、词性一定要对仗工整。
【点睛】对联题归根结底是考查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明白晓畅的文意、精炼准确的用词、优美文雅的表达应该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拟写出对联之后,应检查文句是否通顺,上下联的词性、结构、平仄是否符合要求,所用文字是否精当等。
18.请为下面的消息拟写一条导语。(不超过40个字)
最近,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和欧洲南方天文台说,天文学家去年利用位于智利的超大望远镜拍摄到另一个“太阳系”行星的照片。
这颗系外行星的体积是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的5倍,温度是它的10倍。这颗系外行星围绕一颗年轻的棕矮星运行。但棕矮星与行星很难区分。天文学家早先说过他们发现了一个距离地球230光年的物体围绕棕矮星运行,亮度仅为后者的1/100。但他们不能确定这个物体是一颗棕矮星,还是绕棕矮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可今年早些时候的观测报告根据它一年来的运动轨迹证明,该物体确实是系外行星。
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次拍到系外行星的照片。
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欧洲科学家最近表示,他们相信自已第一次拍到了另一个“大阳系”行星的照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此题还要注意新闻的特点。一句话新闻或导语的拟写原则: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本题要求“为下面的消息拟写一条导语”。而导语是消息的开头,它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也就是我们要用一句言简意赅的话概述新闻的内容。这句话要包括的内容有:时间、陈述对象和主体事件。“时间”体现的是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本则新闻的时间是: “最近”。而本则新闻的人物主体是: “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和欧洲南方天文台”,可提炼为:欧洲科学家。新闻的主体事件: 从第一段“拍摄到另一个“太阳系”行星的照片”和第三段“迄今为止第一次拍摄到另一个‘太阳系’行星的照片”,可归纳为:第一次拍到系外行星的照片。然后将时间、人物、事件这些关键要素串在一块就可以了。
五、作文
19.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______给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切身体验。
要求:1.细节真实、丰富而典型。2.记叙描写为主,能兼用其他表达方式。3.立意积极向上。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留一点车印的温暖给自己
河岸对河流说:“我不能留住你的每一次波浪,让我留住你的足印在我心里吧。”
——泰戈尔
或许青春就有那些尖砺与背离,或许成长就有那些叛逆与感伤,或许亲情就有那些磨合,才能有温暖的绽放。
留一点温暖给自己,或许弥足珍贵。
母亲有一辆不知品牌的自行车,极旧,上面斑斑驳驳的,是岁月在上面送给它的礼物。我总是劝母亲扔掉这辆自行车,母亲在这时就变得很固执,拉着自行车头。于是我背离母亲,皱着眉头与母亲冷战,母亲的自行车,总是被母亲小心地擦拭着,总是看着这辆车浅浅地微笑。母亲突然转过头说:“囡囡,我们去骑自行车好吗?”我看了看母亲温暖的笑颜,极不情愿地坐在我与母亲多次吵架的自行车上。
那是我与母亲的十年,穿过大路与小巷。我与母亲拐到了母亲与外婆从前的家。麦的点点香味弥漫开来,那是乡土的味道,看着脚下的车印在泥土上缓缓轧出,画出完美的弧线,温暖映在了眼瞳。张开双手,微风迎面拂来,淡淡的……突然,母亲的车把一歪,我一把拉住母亲的衣角,母亲双脚踮地,稳住了自行车,只为不弄伤坐在后座的我。母亲着急地转过头看我,关切地问:“没事吧,啊?有没有……”我微笑地看着母亲,母亲温柔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喏,小时候我和你外婆,也是这条路,也是这辆车……”温暖从心头弥漫开来。
那是母亲与外婆的十年。我终于明白母亲想要这辆车的原因了。我心中最深处的地方被触碰,我知道那是爱。那时的母亲也是这样,穿着白衬衫与解放鞋,露出被太阳晒得健康的小麦色皮肤,看着外婆黝黑的长发别着普通的珠花飘起,夹杂着田里的小麦香气,那时啊,母亲也会像我一样,看着地上车印的连绵,温暖如昨天。
那是我们一家人的十年。母亲笑着说:“你和你的孩子以后一定也会骑这辆车,穿过我们一次又一次经过的这条路呢。”我闭着眼睛,听车轮转动的声音,张开眼睛,看回环交错的车印,拼出爱的开关,那是温暖的未来。
母亲,我不会再吵着要扔掉这辆车。
母亲,我不会再有青春的叛逆与不羁。
母亲,在那些暂时冰川的冻结的亲情中,我会留一点车印的温暖给自己。
泥土对车印说:“我不能留住你的每一次经过,让我留住你的温暖在我心里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半命题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此题考查学生写作半命题作文的能力。写好此题的关键在于补题。此题的补题非常自由宽泛,补题时要结合作文提示,遵循“避生就熟、扬长避短”的原则,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写作的内容补充文题。巧妙地让陌生的新题变成自己熟悉的旧题,从容地完成一篇熟悉的作文。审题的时候要注意审清题目的具体要求,明确选材范围。本题前面有一段提示语。读提示语可知,“留”的宾语可以有很多,如提示中的“清醒、梦想、责任、微笑”也可以补充“自信”“执着”“掌声”等,只要是能使自己的头脑清醒的,可以使自己的道路宽广的,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的,使自己更快乐的,都可以写进作文中。审题可知,题目中的“自己”一词表明要写出个人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审题后首先要想一想,自己最想写的是什么。有什么相关的素材,写出来可以反映什么主题,所反映的主题是否积极向上。当然可反映的主题可以有很多,如体现亲情、歌颂真情、发出呼吁等。但不管选什么,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熟”的原则,即:素材熟、主题熟、结构熟,要选择自己易于驾驭的材料,平时擅用的结构,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这样,思考周全之后再将题目补全,最后落笔成文。
立意角度:
1.从“留一点”的含义角度。“留”的反义词是“给”,生活中,我们当然要讲究奉献、强调给予,但是我有些时候,我们也可为自己“留一点点”,而不必太多。
2.从“给自己”的角度思考。半命题的文字贯通,就是“留一点给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已经付出太多,而忘却了自己的存在。真正善待自己,才能更好地给予和帮助他人。
3.从待填充的横线处思考。 我们可以“留一点给自己”
,但具体该“留一点”什么呢?时间、空间、金钱、财富、幸福、小小的私心……。横线处可填的东西,可以说包罗万象,每个人的见识、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留的东西自然千差万别。
素材积累:
1. 大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 。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三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心系百姓,舍小家为大家。
2.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3. 学会善待自己需要我们换一种轻松的活法,获得一身爽活的健康,多倾听生命的声音,多采集人性的光辉,就能多感悟人性的真谛,开启智慧的心灵,我们就能把握美好生活,并时时的在高质量的海洋里畅游。。
4. 生命中的每一瞬间,过去的都将永不再来,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是生命中不可再得的体验,懂得珍惜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着、工作着、奋斗着,总是美好的事情。惟有珍惜自己,才会创造出值得珍重的珍贵的日子。
结构层次:
这是一半命题作文,文体要求比较具体——写记叙文。从前面对题目的分析,可知:这篇文章其实考查我们的“三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同,留给自己的东西也迥乎不同。这个半命题作文本身就有一点创新的意味。我们经常强调“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温暖。但是,时至今天,我们发现,在给予、奉献的同时,何尝不可为自己留一点点呢?这于情于理都是合适的。事实上,要爱他人,首先要学会善待自己。作为记叙文,我们的重点是把握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文,最撼动人心的是两个“节”:曲折动人的情节;具体生动的细节。然后辅之以优美的文字,一篇动人的记叙文便脱颖而出。这篇文章可以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可以刻画一个人物,最初是工作狂、是爱妻、爱子“狂魔”,但是,单位体检的时候,发现自己得了“癌症”。这个时候他发现:人生的悲剧就在于太在乎他人的感受,而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甚而至于忙忙碌碌的一生,都好像是为别人活着。在“临终”的时候,他郑重地告诉孩子“留一点给自己”。孩子似懂非懂。这样行文对我们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疲于奔命不啻是一种告诫。
【点睛】半命题作文的补题很关键,补出的题目显示了作文的选材、立意、情感态度及语言能力,同时也决定作文成败。
补全题目常用方法:1.要学会“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2.要善于“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3.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可运用上修辞,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