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 M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辛弃疾词两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辛弃疾及作品的背景和内容。
2.
感悟辛弃疾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学习词作运用的艺术手法。
水 龙 吟
登建康赏心亭
1.
反复诵读,把握节奏。
2.
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的心情。
3.
学习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
学习目标
辛弃疾
字
幼安
,号
稼轩
,山东济南人,
南宋
时期爱国词人,其词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
苏轼
共
为
豪放派
的代表。
作者简介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
21
岁)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死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
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
他
便
留在南京。但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
主
义
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
统
一
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
偏安
江南
,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
金
屈辱
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被
派
往
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曾多次上书
,
陈
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
八年
(
1181
)罢官。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铅山
等
地
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
辛弃疾的词抒写力图
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
豪放
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与苏轼并称为
“
苏辛
”
。
《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
《
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
》
、
《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
、
《
菩萨蛮
·
书江西造口壁
》
等均有名。有
《
稼轩长短句
》
。
写作背景
《
水龙吟
》
作于淳熙元年(
1174
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作。这时,他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1.掌握生字读音;
2.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充满感情的朗读。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认真研读上片,思考并讨论:
上
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是如何刻画的?
词人
形象:上片刻画了一个因满腔报国杀敌之志却无人理解、不能施展,内心无比苦闷、激愤、孤独的词人形象。
刻画方法:直接描写人物的动作、心理。
探究讨论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长天
秋水
画面
宏大壮阔
这
两句描写了哪
两
种景物
?
画面有什么特点
?
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反衬作者登楼时的孤独与渺小感。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比拟、比喻、寓情于景
;
烘托作者内心的忧愤
。
此
三句是怎样写远山的?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
作者站在建康赏心亭上,北望是江淮前线,效
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
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
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报国无门。因此这三句借
言远山之献供,烘托其内心浓愁深恨。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
断鸿
这
三句描写了哪些意象?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
?
烘托作者内心的悲凉与孤独。
上片表现人物的方法:
1.
直接描写人物的动作与心理;
2.
通过景物描写反衬与烘托。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典故
态度
思想情感
许汜求田问舍
张翰念鱼归隐
桓温感慨流年
休说
怕应羞见
可惜
表达作者不愿归隐、不为私利,一心报国的满腔热情。
时光流逝,满腔热情却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
。
“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英雄泪”
一词表现了作者内心极度的愤懑;“倩何人唤取”表现了词人缺乏知音的孤寂、落寞。
思考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
千里清秋,
水
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
楼头,
断鸿
声里,
江南
游子
。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
无人会
,
登临意。
江景
山景
落日、断鸿、游子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
空寂苍凉
。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
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
愁苦悲凉心情
。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断鸿
喻因飘零的身世而
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游子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内心酸楚
可想而知了
……
人的动作
找出富有表现力的
动词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你能会“
登临意
”吗?
把吴钩
看
了,
栏杆
拍
遍
,
无人
会
,
登
临意。
情感
把吴钩
看
了,
栏杆
拍
遍
,
无人
会
,
登
临意。
苦 闷
急切悲愤
报国无门
无人理解
忧愤孤寂
作业
1
.背诵这首词。
2
.课外阅读梁衡的散文
《
把栏杆拍遍
》
。
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词牌名
。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
借古讽今。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写作背景
写
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
42
岁到
60
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
1203
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
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英雄
无觅
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
草草
赢得
仓皇北顾
可堪
回首
寻常
巷陌
无处寻找
英雄人物的流风余韵
代指兵强马壮
草率、仓促行事
落得
不堪 哪堪
普通
解释下列词语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千古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
理解内容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丰功伟业,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想当年,他指挥作战,兵强马壮,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年间
,
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
,
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哪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靠谁来问我:廉颇将军已年老,饭量还好吗?
用典
,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
孙仲谋
刘 裕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刘义隆
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上 片
下 片
多用
典故
,表达情绪。
赏析上阕
诗人登停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斜阳草
树
寻常
巷陌
孙权
刘裕
(英雄 风流)
(气吞万里如虎)
上片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
孙权
和
刘裕
?
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
人物寄托
了什么情怀?
表达
自己
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
的
伟大抱负
,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
统治者
屈辱
求和的无耻行径
。
上片
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
讽刺南宋
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义隆
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
惨败的
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
历史,伐金必须作
好准备
,委婉劝
韩侂胄
不能
草率行事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
下,一
片神
鸦社鼓!
佛
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
赛会
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
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
自己
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
,不
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
安于异族
统治
,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
对南宋
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
不满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
廉颇
自况
,虽
64
岁仍想为
国效力
: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
,又
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
担心像
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
自己
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
,
壮志未酬
的苦闷
。而这正是全诗
的主旨
。
下片小结
下
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人物
故事简介
关键
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刘裕
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英雄
风流
表现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表达作者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
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拓跋焘
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
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
用
他
,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草草
赢得
可堪
凭谁问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以廉颇自比,虽
64
岁仍想为国效力,却有小人挑拨,他感到
悲
愤
,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
全词总结
这
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
抗金
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
壮志难
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
统治者苟且偷安
,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
的愤懑
。
辛弃疾借古讽今,追怀刘裕驰骋疆场,而刘义隆
草率北伐、溃不成军的史实痛感山河沦陷,南宋统
治者无北伐复国之志,有苟且偷安、弄权谋私之实;
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报国无门。因此,辛弃疾的
怀古之情更多表现为悲愤不平和忧心如焚。
赤壁怀古与京口北固亭怀古有何不同?
苏轼
的怀古之情,主要是对历史与现实、古人与自己的联想。作者赞美周瑜的丰功伟绩,表明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向往,但现实中的自己谪居边地,抱负难以舒展,古人的业绩无法企及,想忘情世事又不可能。所以苏轼的怀古之情较多地表现为惆怅和无奈。
辛弃疾借古讽今,追怀刘裕驰骋疆场,而刘义隆
草率北伐、溃不成军的史实痛感山河沦陷,南宋统
治者无北伐复国之志,有苟且偷安、弄权谋私之实;
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报国无门。因此,辛弃疾的
怀古之情更多表现为悲愤不平和忧心如焚。
婉约派代表人物
:
柳永、李清照
优点:
1.
婉约派的词大多描绘当时人们的
生活情节
,反映其对生活的各种态度。
2.
婉约派的词大多富含浓烈的
感情色彩
,其
文藻唯美
,给人以心灵的极大享受。
拓展延伸
缺点:
1.
宋词顾名思义在宋代,但是当时国家饱受风霜,婉约派的诗词大多对战事描绘较少。李清照也仅有一首豪放的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缺点
:
婉约派的词虽然美,但豪气不足,给人的整体感觉
太过悲凉
。
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 、辛弃疾
优点:
1.
创作视野较为广阔,
气象恢弘雄放
,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
2.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
军情国事
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
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
,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缺点: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就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