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 MB
  • 2021-06-03 发布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学案:复习任务群4 任务1 “三管齐下”读懂诗歌 Word版含解析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最快捷的路径——利用选项信息 选项 3 对 1 错,错的一项也仅在细节处设误,故善于利用选项信息,对于快 速通晓诗意有很大帮助。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 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提示信息] A 项是对诗歌首联的理解,有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 处境。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提示信息] B 项是对诗歌第三、四句的诗意概括,有利于我们把握作者和郑 炼离别时的情感。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提示信息] C 项是对诗歌第七、八句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作者对先贤的 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提示信息] D 项是对整首诗歌风格的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杜甫诗的风格。 [答案] B 二、最直接的路径——看标题,看注释 1.看标题 古代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唐人作诗, 最重标题。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此外,诗题还可能会 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 怀人、即事抒怀等。上面杜甫的这首诗的标题传递了重要信息:“赠别”提示本诗 是一首送别诗,“郑炼赴襄阳”交代写诗的缘由。由此可知,此诗是作者赠别友人 郑炼之作,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 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 2.看注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 的: (1)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2)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如上面这首诗的作者杜甫, 其诗歌常抒发忧国忧民之情,风格沉郁顿挫。 (3)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如上面杜甫的这首诗,通过注释①②, 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 (4)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如上面杜甫的这首诗,通过注释 ③④,可了解本诗中庞德公的典故,进而把握作者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5)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 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三、最有效的路径——看正文,抓情语 1.看正文 (1)抓人、事、景,推导诗歌主旨。读诗歌时,要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 注意诗歌中出现的人物、事物、景物,通过对人物、事物、景物的提炼、理解, 推导出诗歌的主旨。(如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这首诗颈联“地阔峨眉晚,天高 岘首春”从叙事与议论回到写景上来,但又写得不那么实。这里用峨眉代指蜀地, 目的是引出下句的“岘首”——襄阳的代指,意在说明两地距离遥远。距离遥远, 地阔天高,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恋恋不舍之意。) (2)抓尾句,揣摩诗歌感情。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 “卒章显志”。读诗歌时可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这首诗尾联“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诗人希望郑 炼回到故乡,替他在《耆旧记》中寻找贤人庞德公的踪迹,含蓄地表达了希望朋 友能觅得识己者,一展才能的想法。当然,这也包含了杜甫自己的希望。) 2.抓情语 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 的一条命脉。如 2020 年新高考全国卷Ⅰ《赠别郑炼赴襄阳》中“念此别惊神”的 “惊神”即是情语。2019 年天津卷《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中“伤时.. 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中加点的词语,即是“情语”; (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 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 《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B [A 项是就诗歌整体内容来说的,正确。B 项“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 可能”不正确。开头四句是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往往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 的,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 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亦即“湮没无闻”是不正确的。C 项 是对颔联的理解,意思是当时的人尚且难以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记不准确,后 世更是众说纷纭,看不清历史真相了,正确。D 项是对颈联的理解,表达的是诗 人对读史的态度,正确。]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 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 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 从。 【白话诗歌】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 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 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不会是精华,要知道绘画最 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 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阴 雨①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 【注】 ①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 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一张,又喜卧北窗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 常偏僻遥远。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 少晴的特点。 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 复杂心情。 D.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 的愿望。 D [D 项,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是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 琴来排解心中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①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 重用而不得的苦闷;②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 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白话诗歌】 今天的山岚雾霭特别的重,天涯广阔这里却是如此的偏僻深 远。闻见滩头江水带来的秋意扑面而来,山谷的气候湿润,晴天也多像阴天。望 向帝京但是云遮住了眼,想着故乡,檐上的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用什么来安慰 我这幽深彷徨的思绪?唯赖这北窗下的琴来解我心中孤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