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9.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综合评估3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5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 考试用时: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网络文艺评论重“网感” 更要重“美感” 胡一峰 ①2017 年,被视为网络文艺回归理性、走向规范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网络文艺的发 展态势是“网络”裹挟着“文艺”狂飙突进,今年开始网络文艺将进入“文艺”再塑“网 络”精耕细作的新阶段。与此相对的是,网络文艺评论却显逊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创作者和评论者普遍更关注、重视“网感”。“网感”是网络文艺与“网生代”心理共振的 重要来源,但是,“网感”有时却被等同于“颜值”“恶搞”“炒作”等,如果重“网感” 轻“美感”甚至取消“美感”,评论就会陷入以点击率论成败、以“点赞”“吐槽”论优劣 的误区。 ②文艺的永恒追求是真善美。人们希望从文艺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 灵。美感是衡量文艺作品极为重要的尺度,也是文艺评价应秉持的基本标准。因此,网络文 艺评论仅重视“网感”不够,还应捕捉并发掘“美感”,探究“网感”和“美感”相互作用 的机制。 ③每当一种新兴艺术走向成熟,其从业群体渐趋壮大,总会伴随着文艺评论家群体的 “分裂”和新生。当年电影批评摆脱“文学式评论”争论和“影评人”共同体的群体自觉, 就是很好的例证。网络文艺评论已经走到类似的关口,而网络文艺评论家这一新“身份”的 真正确立,除了对“网感”捕捉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把握网络文艺的“美感”,并作学理 化阐发。 ④网络文艺纵深发展,进一步显露出与传统文艺的差别,而且按照自己的逻辑发生着内 部细分,新的艺术样态也不断涌现,这使其复杂性大大加强。与此相应的则是网络文艺“美 感”的动态变化。在视频网站或数字博物馆欣赏、消费、品评艺术获得的美感与在电影院里、 电视机前或博物馆中是不一样的,“进入”网络游戏所营造的互动空间得到的感受,与坐在 电脑屏幕前观看影视作品也有很大差别。 ⑤因此,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美学或艺术理论评论家,面对网络文艺大家族特别是其新生 代成员时,理论手段和概念工具的缺失就会清晰地凸现出来。而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 2 技术的发达,可以预见,文艺对感官的触动还将迎来一场全新的变革,一种很难套用现成理 论加以阐释的美感体验也将来临。这些都在呼唤一种新的美学,要求网络文艺评论不但要深 入研究互联网对人的认知、心理、情绪以及真假、美丑、善恶等价值判断的影响,而且要探 究这种影响发生的机制,在此基础上追踪美感在网络文艺语境下产生和变化的轨迹,进而阐 明网络文艺重塑美感体验的内在机理。 ⑥网络文艺将迎来持续发展的浪潮,作为新时代网络文艺评论家应该“网感”“美感” 两手抓,既像一个听风者敏锐捕捉兴起于网络的审美新风尚,又像一个严谨的地质学家,揭 示网络文艺这座文化新矿的构造,从而为网络文艺的健康发展打开一片更广阔的空间。 (选自 2018 年 3 月 23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当前,网络文艺正在回归理性、走向规范,步入精耕细作的新阶段,这意味着一度 丧失文艺本质的网络文艺将重返文艺阵营,重塑美感形象。 B.网络文艺创作者过度看重网感,对网感存有错误认知,甚至以此“绑架”评论者, 这是网络文艺评论发展逊色于网络文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C.真正成熟的网络文艺评论要求文艺评论家既要对“网感”有精准的把握,更要善于 提炼和把握网络文艺带给人的独特审美体验。 D.网络文艺美感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数字博物馆欣赏艺术,在电影院里观看 影视作品所获得的独特美感就是它的具体呈现。 解析:A 项,“一度丧失文艺本质”错误;B 项,“甚至以此‘绑架’评论者”无中生 有;D 项,“在电影院里观看影视作品”不属于网络文艺美感的范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第①段从网络文艺及网络文艺评论的现状写起,指出了后者的发展滞后于前者,点 明了二者发展不同步的主要原因。 B.第②段强调了美感在文艺及文艺评论中的重要地位,从正面提出了网络文艺评论要 重网感、更要重美感的中心观点。 C.第③④段由一般到具体,采用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及比喻论证的方法,进一步强化 了美感在网络文艺及其评论中的地位。 D.第⑤⑥段展望了网络文艺未来的发展前景,对网络文艺评论家的努力方向提出了具 体要求,并揭示了其工作的重要意义。 解析:第③④段中没有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A.网感是网络文艺在生产、传播和接受时与“网生代”心理产生共振时表现出来的特 性,准确捕捉了网感,也就等于把握了网络文艺的美感。 B.能否使人们获得美的享受,是衡量网络文艺作品极为重要的尺度;准确把握、深入 3 挖掘网络文艺的美感,是网络文艺评价应秉持的基本标准。 C.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推动下,新的网络文艺样态会不断涌现,美感体验 将更加丰富,传统的文艺形式终将被网络文艺所取代。 D.如果网络文艺评论家能够清晰地阐明网络文艺重塑美感体验的内在机理、弥补并完 善其理论手段和理论工具,网络文艺的繁荣成熟则指日可待。 解析:A 项,“准确捕捉了网感,也就等于把握了网络文艺的美感”理解错误;C 项, “传统的文艺形式终将被网络文艺所取代”于文无据;D 项,“网络文艺的繁荣成熟则指日 可待”错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扩张,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传统古村落 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加上“仿古建筑,小吃一条街”的疯狂“造街”,不仅使古 村落因过度开发失去原真,而且陷入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 浙江省对古村落的开发保护值得各地借鉴。以建德市新叶村为例,该村是我国首批传统 村落,是国家文物局保护与利用综合试点推进的 6 个村落之一。新叶村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 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补偿基础,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在 保护过程中,积极采取“规划新区,保护老区,有序过渡,和谐共生”的办法,来降低老区 的人口密度,同时引导村民发展相关的旅游事业。 (摘编自 2016 年 6 月 28 日《广州日报》) 材料二:大量古村落因人去屋空而破败甚至消失,意味着文明的断裂,现代人在享受幸 福生活时如果丧失了“文化之根”,这种幸福只能是不完整的,因此,国家肩负着保护古村 落、振兴古村落的责任。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保护、振兴古村落 自然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一个古村落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关键在于这个村落要能够人丁兴旺,只有有了足够的 人气才能让古村落有生气。一些列入了保护名录的古村落,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能够吸引 到一些旅游资源,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样板,如江南地区的乌镇、周庄等古镇。但是更 多的古村落并不具备像这些名镇那样的丰富资源,很难吸引到足够的客流,而一些新造的旅 游景点也不足以体现传统文化。因此,保护古村落,更重要的是要让古村落能够留得住人, 说得具体点,就是能够留得住在此居住、生活的人群。 (摘编自 2017 年 12 月 11 日澎湃新闻) 材料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公布了 4 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 4 153 个传统村落。 然而,中国有 2 800 多个县级行政区,平均每一个县被收录的古村落不足 2 处。据调查统计, 2000 年,中国有 360 万个自然村,到 2010 年,自然村减少到 270 万个。10 年里有 90 万个 村子消失,相当于一天之内就有 250 个自然村落消失。至今,全国的自然村已只有约 200 4 万个。 面对急剧消失的古村,“救火式的奔走根本跑不赢古村消失的脚步”,公益组织的力量 似乎分外薄弱。 2014 年 11 月,汤敏辞去城市规划师的工作,在深圳发起成立“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 愿者网络”,着手建立“全国古村落保护与活化联盟”,尝试用“互联网+公益”的方式为 古村保护积蓄能量。 汤敏认为,在“互联网+”语境下,利用扁平化与便捷快速的社群链接,正让社会创新 走向多维立体生态,也能让“古村之友”聚合出巨大的价值增量。 “一个人干出 100 分,就只是 100 分,一万个人干出 70 分,那就是 70 万分。”汤敏说, 如今,古村落保护不缺政府的支持,也不缺商业的力量,缺的是公众参与,“对古村落最好 的保护方法,就是让老百姓自己来保护,引导大众的文化自觉,使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成 为习惯。而如今,互联网正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容易和可能。” 注:汤敏,北大研究生毕业,近年致力于保护古村落,推动乡贤文化建设。 (摘编自 2018 年 1 月 23 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摘编自中国高陵网) 4.下列关于“古村落保护”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传统古村落往往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讲,保护古村落就是保 护和传承文化之根。 B.保护古村落、振兴古村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国 家肩负的历史重任。 C.古村落保护过程中人是关键因素,要让古村落拥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留得住在此 居住、生活的人群。 D.大力增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是当前应对古村落急剧消 5 失现状的根本之举。 解析:“根本之举”错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大量同质化、低水平重复“造街”的做法,违背古村落保护初衷,属于过度开发, 难以对古村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 B.浙江省建德市新叶村坚持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 环,因而入选我国首批传统村落。 C.古村落破败消失与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不无关系,只要放缓城市化进程,就能有 效遏制古村落的破败消失。 D.“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等网络组织的成立,使得“互联网+公益”的 方式成为古村保护的主要途径。 解析:B 项,因果关系不成立;C 项,说法绝对化;D 项,“主要途径”原文无据。 6.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古村落。(6 分) 答:保护与开发并举,相互促进、支撑,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古村自身文化吸引力,保 证客流量与住留人口;利用“互联网+公益”创新保护形式,壮大公益力量;引导大众文化 自觉,使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习惯;健全和完善古村落保护相关制度,加大古村落保 护力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暮 鼓 铁 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 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 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 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 脸上的雀斑呢?……有一天,她的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她勉强笑着答应 着,心中却是一惊:难道她真的成了奶奶?“奶奶”这个词让她觉得,如果不是她的孙女残 忍,那只能是时光残忍,时间如刀。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 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啦、刺啦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 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 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 6 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 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 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 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 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 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快点儿!菜 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 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 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 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 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 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 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 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 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 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 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 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 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 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 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 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 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 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 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7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 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 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 卜。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 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 “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B.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 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C.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 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D.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 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解析:C 项,“曲折离奇的情节”说法错误,本文故事性不强,情节普通平淡。故选 C。 8.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 分) 答:①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②设置悬念,推动 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精彩奇妙;③“老头”是“妈”的结尾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 9.结尾三段写到暮色中的鼓声,请结合作品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有哪些?(6 分) 答:①照应标题“暮鼓”;呼应开头,结尾“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与开头的她 在黄昏里出门走路形成呼应,使结构完整。②烘托人物性格。“暮鼓”烘托了打工母亲虽已 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③起象征作用。巧设暮鼓意象,“暮鼓”寓意着日薄西山、 临近结束,即将退场,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同时,让小说韵味无穷,诗意盎然。④有 助于揭示小说主题。文中的“她”就是从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 不抱怨、不消沉的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萧渊藻,字靖艺,少立名行,志操清洁。齐永元初,释褐..著作佐郎。天监元年,封西昌 县侯,食邑..五百户。出为益州刺史。时天下草创,边徼未安,州民焦僧护聚众数万,据郫、 繁作乱。藻年未弱冠,集僚佐议,欲自击之。或陈不可,藻大怒,斩于阶侧。乃乘平肩舆..., 8 巡行贼垒。贼弓乱射,矢下如雨,从者举楯御箭,又命除之,由是人心大安。贼乃夜遁,藻 命骑追之,斩首数千级,遂平之。进号信威将军,征为太子中庶子。藻性谦退,不求闻达。 善属文辞,尤好古体,自非公宴,未尝妄有所为,纵有小文,成辄弃本。六年,为军师将军, 与西丰侯正德北伐涡阳,辄班师,为有司..所奏,免官削爵土。大通元年,迁侍中、中护军。 时涡阳始降,乃以藻为使持节、北讨都督、征北大将军,镇于涡阳。高祖每叹曰:“子弟并 如迦叶,吾复何忧。”迦叶,藻小名也。入为安左将军、尚书左仆射,藻固辞不就,诏不许。 藻独处一室,床有膝痕,宗室衣冠,莫不楷则。常以爵禄太过,每思屏退,门庭闲寂,宾客 罕通,太宗尤敬爱之。恒布衣蒲席,不食鲜禽,非在公庭,不听音乐。高祖每以此称之。侯 景乱,藻遣长子彧率兵入援。据京口,藻因感气疾,不自疗。或劝奔江北,藻曰吾国之台铉 位任特隆既不能诛剪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生因不食累日。太清三年,薨, 时年六十七。 (选自《梁书·列传卷二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特隆/既不能诛剪/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 生/ B.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特隆/既不能诛剪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 生/ C.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特隆/既不能诛剪/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 生/ D.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特隆/既不能诛剪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 生/ 解析: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特隆,既不能诛剪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 类,欲保余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A.释褐:亦称“解褐”,始任官职,意思是脱去平民衣服开始做官。 B.食邑:又称采邑、封地。古代国君、士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 C.平肩舆:古代的一种轿子,起初作为山行的工具,后走平路也以之为代步工具。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解析:“古代国君、士大夫”错,应为“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萧渊藻智勇双全,置安危于不顾。焦僧护发动叛乱,他力排众议,到自己军营里巡 视督战,最终稳定军心,平定了叛乱。 B.萧渊藻谦逊退让,不求闻达显名。他擅长作文赋,尤其爱好古体诗,平时不曾妄有 所为,即使有小文章,一旦写成就会扔掉底稿。 9 C.萧渊藻身居高位经赏自我反省。他经常认为自己所得到的爵位太高俸禄太多,就想 隐退,与宾客们也少有往来。此举深得太宗敬重喜爱。 D.萧渊藻尽忠报国,誓言掷地有声。“侯景之乱”发生后,他镇守京口染疾,也不去 治疗,有人劝他投降,为此,他几天没有吃饭。 解析:到乱贼占据的营垒外巡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时天下草创,边徼未安,州民焦僧护聚众数万,据郫、繁作乱。(5 分) 译文:当时国家刚刚建立,边境还不安定,益州人焦僧护聚集了几万人,占据郫、繁二 县后叛乱。 (2)藻独处一室,床有膝痕,宗室衣冠,莫不楷则。(5 分) 译文:萧渊藻独自一人住一间屋子,他的坐具上有膝盖磨出的痕迹,宗室子弟、官绅士 大夫,没有一人不把他当作楷模。 参考译文: 萧渊藻字靖艺,年少时树立了好的名声和形象,志向操守清雅高洁。齐永元初年,他入 仕任著作佐郎。天监元年,萧渊藻被封为西昌县侯,食邑五百户。出任益州刺史。当时国家 刚刚建立,边境还不安定,益州人焦僧护聚集了几万人,占据郫、繁二县后叛乱。萧渊藻此 时还不到二十岁,他召集幕僚佐史商议,想要亲自出击焦僧护。有人认为不可以这样,萧渊 藻大怒,将那个人杀死在台阶旁边。于是萧渊藻乘坐平肩车,到乱贼占据的营垒外巡视。乱 贼弓箭乱射,箭矢如雨般射向萧渊藻,跟随的士兵举起盾牌挡住射来的箭矢,萧渊藻又命令 除去,因此,人心大安。乱贼就在夜间悄悄溜走了,萧渊藻命令骑兵追杀乱贼,斩杀了数千 人,于是平定了乱军。萧渊藻进封号为信威将军,被召入任太子中庶子。萧渊藻性格谦逊退 让,不求闻达。他擅长作文赋,尤其喜好古体诗,但除非是在公宴上作诗文,平时不曾妄有 所为,即使有了小文章,一旦作成,就扔掉底稿。六年,任军师将军,与西丰侯正德一起北 伐涡阳,很快就班师回京,被有关官员奏本,免去了他的官职,削减他的爵土。大通元年, 迁任侍中、中护军。当时涡阳刚刚投降,就任命萧渊藻为使持节、北讨都督、征北大将军, 在涡阳镇守。高祖经常赞叹说:“子弟们如果都能像迦叶一样,我还有什么忧虑呢。”迦叶 是萧渊藻的小名。萧渊藻又被召入任安左将军、尚书左仆射,萧渊藻坚决辞让,不肯接受任 命,皇帝命令不许他辞让。萧渊藻独自一人住一间屋子,他的坐具上有膝盖磨出的痕迹,宗 室子弟、官绅士大夫,没有一人不把他当作楷模。他经常认为自己所得到的爵位太高、俸禄 太多,就想隐退,因此门内庭中空闲寂寞,与宾客们也很少来往,太宗(萧纲)因此特别敬重 喜爱萧渊藻。萧渊藻常年穿布衣、垫蒲席,不吃鲜鱼活禽,如果不是在公众场所,就不听音 乐。高祖常因此而称赞他。侯景之乱发生后,萧渊藻派自己的长子萧彧率领兵士进入京城增 援。占据京口时,萧渊藻染上流行病,他自己不作治疗。有人劝他投奔江北,萧渊藻说:“我 是国家的重臣,地位特别重要,既然不能诛杀剪除逆贼,那么应当与朝廷同死生,怎么能卖 10 身投靠异族人,而求保全自己的性命呢。”于是,他好几天不吃东西。太清三年萧渊藻去世, 终年六十七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虞美人 秦 观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C ) A.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一般,不同凡响。上句正 面见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 B.过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遣, 无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 C.尾末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又 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 D.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深沉蕴藉。每一份情感后都紧紧地跟随着对它的否定,最 后,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词情戛然而止。 解析:矛盾的情感以“只怕”二字委婉道出。 15.“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 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答:“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现 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词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 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两句 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亡国原因。 (2)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借孔明的房子来写自己的陋室;“何陋之 有?”借孔子的话以表明自己安贫乐道。 (3)《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句子是“民生各有 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11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百度已死”固然________,而争议的焦点恰恰在于,百度通过提供有选择的信息结果, 达到向自家产品引流的商业目的,而且内容________,甚至存在涉嫌侵权和虚假的信息,这 无疑从根本上违背了其作为公共搜索引擎的初衷。 无论如何,一个已达到垄断级别的搜索引擎,已经不是哪个企业的“私家花园”,而首 先是互联网的公共平台。倘若以亲近远疏为规则,那么搜索引擎只会沦为牟利的私器。曾经 的教训________:当贴吧的公共空间标上“可售卖”的价码,当寻医问诊的页面布上广告陷 阱,病友的家园变成骗子的“狩猎场”。这些悲剧一再警醒我们,谁掌握了信息入口,谁就 要相应地担起责任,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共识。 不可否认,对每一个搜索引擎而言,排名总有先后,结果总有页码。但问题在于,究竟 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考量、用怎样的思维加以布局。“按照优质内容排序”的承诺践行了吗? 平台内容的把关义务尽到了吗?事实证明,那种只在乎企业利益不注重公共效益的做法,无 异于________、饮鸩止渴,不仅失去用户,而且触犯众怒。对于直接服务亿级用户的互联网 平台,( )。平台越大,责任越大。平台的公共性与资本的逐利性,似乎存在天然的 冲突,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正是对企业最大的考验之一。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D ) A.耸人听闻 良莠不齐 记忆犹新 竭泽而渔 B.骇人听闻 良莠不齐 历历在目 釜底抽薪 C.骇人听闻 参差不齐 记忆犹新 釜底抽薪 D.耸人听闻 参差不齐 历历在目 竭泽而渔 解析: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人听闻:人听了某事后感到很惊讶,恐惧。多 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前者强调夸大或捏造事实,而后者强调真的发生的严重的事情。语境 强调的是“有些夸大”的意思,故选耸人听闻。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良莠 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前者搭配对象是物、能力、水平等,而后者对象是人。 语境的搭配对象是“内容”,故选参差不齐。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 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晰,如刚发生过 的一样。历历在目,强调过去的事情一一清楚的列在眼前,后面往往可以列举具体事实。与 语境中列举的事实相合。竭泽而渔: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釜底抽 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语境看应选竭泽而渔。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C ) A.但问题在于,究竟以怎样的思维进行布局、用怎样的方式加以考量。 12 B.但问题在于,究竟以怎样的逻辑进行考量、用怎样的方式加以布局。 C.但问题在于,究竟以怎样的逻辑进行布局、用怎样的标准加以考量。 D.但问题在于,究竟以怎样的标准进行考量、用怎样的逻辑加以布局。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逻辑顺序,应先布局后考量;二是搭配,以什么逻辑布局, 以什么标准考量。故选 C。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B ) A.公益性和公共性是第一属性 B.公共性和公益性是第一属性 C.公共性和营利性是第一属性 D.营利性和公共性是第一属性 解析:根据语境看,强调的是公共性和公益性,而不是营利性。另外,作为一个互联网 平台首先是公共性。故选 B。 20.下面是一封校庆邀请函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 学校诚邀您来看一下校庆典礼,与贵校师生共襄盛典。您的拨冗惠顾就是对我们的最大 支持。如能参加,务必于 5 月 10 日前发回执告知,以便学校做好接待准备。如不能亲临, 可将贺信呈送到校庆办公室。 答:①“来看一下”改为“出席”或“参加”;②“贵校”改为“我校”“全校”或 “本校”;③“惠顾”改为“光临”或“莅临”;④“务必”改为“希望”或“请”;⑤“呈 送”改为“惠寄”“寄送”或“发送”。 21.下面是某医院为患者编写的就医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 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90 个字。(6 分) 答:病人门诊导诊后先去挂号,然后去医生处诊断,去收费处交费。交费后需要检验的 去检验,然后再找医生诊断或诊疗结束。不需要检验的,去药房拿药并治疗,或不拿药直接 去治疗,诊疗结束。 四、写作(60 分) 13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①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木心说:“见名人,要见其人,不见其名……大多数人是只 见其名,不见其人。” 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出身,更不可视其学问 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真实的品格。”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感想?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 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材料是两则名人名言,对于第一则材料,首先要理解其意思:名人因其名气 大,他的形象和才能已经被放大许多,不一定真实,所以劝诫人们要不见其名,也就是不要 因其有名而被其迷惑。见其人就是要根据你看到的实际情况来判断他,要看他的为人。第二 则材料的意思很清楚,也就是评价一个人要看他的品格。 根据材料的内容,我们可以围绕“名声与为人”来立意,评价一个人“要见其人,不见 其名”。 参考例文: 品格的魅力 品格往往在重大的时刻中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无关重要的时刻形成的。松、竹、梅三 种植物象征三种品格,松象征刚毅坚强;竹象征操守气节;梅象征高洁典雅。 青松,树干笔直挺拔,傲然屹立,没有一丝的媚态;树枝旁逸斜出,向上伸展,有一种 积极进取精神,不像柳树那样甘愿俯首帖耳;树叶尖细像针,团团紧簇,有密切的团队精神, 固守自卫。 松树的耐寒力惊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陈毅诗曰:“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像松树一样虽经风霜 雪雨的侵袭依然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博得四季常青!李清照在国破家亡时尽管历经背井离乡 的艰辛和失去丈夫的痛苦,也绝不向封建的恶势力低头。她宁可“守着窗儿”,孤零零地在 “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也决不去做失节的事来求得苟且偷生。她以松柏言志,毅然决然地 说:“岁寒知松柏之心,国难知忠贞之节。”表现出了女词人刚强的性格。“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巾帼不让须眉,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令人崇敬!这就是松树的品格! 松树是栋梁之材,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它浑身都是宝,松材自不必说,用途广泛;松子 是不可多得的营养佳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松树又象征那些甘愿默默奉献的人。 翠竹虽然没有松树那样高大的身躯,但有松树那样顽强的毅力。竹干拔节生长,腹内空 空,有人把它比喻为华而不实的人,但它傲霜斗雪的精神和节节拔高的特点更象征具有高尚 气节的人。竹子的枝细长有韧性,多么像竹的筋骨!即使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竹叶像鸡爪儿 14 一样,翠色欲滴,三五成群,挤在一起,很善于沟通和联络,这是好人缘的象征。竹林是隐 士和文人雅客们最喜欢的栖息地,有“竹林七贤”为证;曹雪芹也一定喜欢竹子,否则,他 能给他喜欢的“娴静若姣花照水”的林黛玉安排到“潇湘馆”去住吗? 竹子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人类,它的干可以盖竹楼,可以加工高档的地板;枝可以 做扫帚;叶可以入药,用竹叶泡水喝,润肺沥尿。竹子也象征那些甘愿奉献的人。 蜡梅,和竹子一样,虽没有挺拔的树干,但却有顽强的意志。娇小玲珑的身躯能抵御严 寒的百般蹂躏;虬枝曲折,象征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怎么加压,都不能阻挡它顽强生 长的力量。它给人以启迪:“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梅花顶风冒雪昂首怒放,淡 雅清丽,芳香四溢,花中君子压群芳。它启发我们:“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 激励我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的俏丽和香气吸引了诗人,激发了他们的雅兴。王安石吟咏道:“墙角数枝梅,凌 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以梅花自比,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 “岁寒三友”教给我们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我们应该像“岁寒三友”一样善于应 对各种各样的环境,既要具有松的刚强,又要具有竹的气节,还要具有梅的高洁,这样才能 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点评:松、竹、梅“岁寒三友”,是古今文人墨客争相吟咏描绘的最佳素材。作者从 老题材中挖掘创新点,用形象说理,写出了个性色彩。分别将松、竹、梅与历史人物联系起 来,展示出古代名人铮铮铁骨。可是,文章并未停留在就物论人上,而是逐层深入,文末说 “岁寒三友”教给我们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应该具有像“岁寒三友”那样的刚强、气 节、高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主要在表达上创新,达到了“有创新”的标准。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