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12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1.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元朝数学家朱世杰能用筹算解四元高次方程,其数学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他的方法难懂,运算过程又不能保留,因而形同虚设。
②物理学研究与艺术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若是不能妙手偶得,就只能千锤百炼,通过成年累月的辛苦工作来实现突破了。
③新闻媒体要宣传科学的早期教育思想,决不能不负责任地宣扬“零岁识字,三岁扫盲”,否则贻害子孙,危在旦夕。
④荀卿目睹社会变化,认为“礼治”已然失效,应以刑、法巩固君权,他的弟子韩非,更加变本加厉,惟刑名法术是尚。
⑤社会文化运动远比物质运动复杂、不确定,靠经典科学的方法论来研究,进行貌似精确的定量分析,无异于沙里淘金。
⑥对京津冀区域而言,认清区域内污染源的共性及差别,有助于区域内地区有的放矢地对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②⑤⑥
D. ①④⑥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用中国特色的形式来表达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恰恰是中国文化产业所欠缺的。
B. 工作人员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修复,被游客损坏的清代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基本恢复原貌,即将再次与公众见面。
C.
走进正门,循着一条羊肠小径拾级而上,一块镜面白石出现在眼前,上面苍劲有力地写着“曲径通幽处”五个大字。
D. 1908年,12岁的傅斯年独自到天津求学,寄居在著名实业家英敛之家中,并且与他父亲同龄的英敛之结为忘年交。
1.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爷爷不识字,却有大智慧。邻居家的梨树靠近我家菜地,挡了不少阳光,使得我家菜地有些减产,而爷爷从来没有怨言。邻居过意不去,每年梨子熟了就摘最大的梨子送到我家,还顺手帮我家菜地施肥、捉虫。因此,我家菜地的收成总体上并没减少。
爷爷便以此为例,告诫我说:“______________。”
A. 宽以待人,必有后福
B. 让人是不会吃亏的
C. 以德报怨,方为君子
D. 以德报怨,是为自己造福
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基于全球化信息化所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利益不可分割、生死相关、患难与共这一现实状况而提出的一个关于国与国、人与人关系认识及其意义建构的价值理念。这一既根源于现实世界关系状况又着眼于未来世界理想关系建构的价值理念远远地超越了一般共同体的层次和视域,主张发展起一种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和责任共担的共同体伦理意识和精神,建构一种共生共赢共发展的伦理范式或类型。
在中国,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可以追溯到《礼记·礼运篇》关于“大同世界”的描写。中华先贤认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儒家孟子主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道家庄子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命题,佛教有“大船愿载千万人”的神谕,这都在某种意义上彰显了命运共同体的意蕴。
在当代,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内涵的伦理精神是一种将利己与利他、利国与利群有机结合起来的己他两利主义和己群诸重主义。命运共同体在价值观上反对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反对损人利己的利己主义,也反对那种不顾及个人自由、尊严和价值的所谓绝对整体主义。
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是指共同体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存在利益关系的共损共荣,亦即任何成员的价值、功绩和名誉,同时也是其他成员乃至整个群体的财富;前者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后者的同时增加或减少。正是通过这一点,命运共同体将自己与其他共同生活形式,尤其是与现代的自由主义社会区分开来。因为在后者这里,人们所拥有的不是共同的利益,而是相同的利益——即他们都同样地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满足。
同时,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情感共同体,建基于共同的情感追求和情感偏好。“亲仁善邻”、“睦邻友好”是情感共鸣的集中表现,此处含有地缘共同体的某些天然情感要素,同时也需要后天的情感沟通和情感提升。那么,是否不是邻居的国家就不能成为情感共同体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伦理传统,并且认为情感共鸣主要是在道德情感、情趣和情志中展开或达成的。
而价值共识是命运共同体在精神层面必然生发的伦理品质。命运共同体不意味着没有矛盾,但是因为有着价值共识,所以彼此或多方之间能够本着求同存异、包容互谅、沟通对话、平等交往的原则来化解矛盾,创设和谐发展的格局和愿景。人类共同体形成价值共识的基础首先必须汇聚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这一点上,从此出发,珍爱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保护好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树立好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的伦理意识,反对那种为了个体利益而伤害共同体利益的利己主义行为,就成为命运共同体所必备的价值共识。而责任共担则是命运共同体发展和运行的一种伦理保障。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全球化或“世界历史”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并将继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选自《北京大学学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既根源于现实世界关系状况又着眼于未来世界理想关系建构的超越了一般共同体的层次和视域的价值理念。
B. 在我国历史上,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最早出现在《礼记》中,后来,儒释道三家的某些主张也都包含了命运共同体的一些精神内蕴。
C.
命运共同体与现代的自由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将利己与利他、利国与利群有机结合起来,而后者只追求自我利益。
D. 命运共同体内的个体因为有着价值共识,彼此之间能够求同存异、互相包容、沟通对话、平等交往,所以不会产生矛盾。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精义集中体现为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和责任共担,本质上是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共同体主义伦理观。
B. 零和思维、利己主义和绝对整体主义是命运共同体所不认同的,它倡导的是走包容互惠、双向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
C. “亲仁善邻”“睦邻友好”是情感共鸣的集中表现,这其中既有地缘共同体的某些天然情感要素,但也离不开后天的情感沟通和提升。
D. 人类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基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珍爱地球、保护环境、讲信修睦、守望相助、加强竞争等都来源于这一基础共识。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命运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存在利益关系的共损共荣,因此,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具有“共同利益”,关键在于判断利益各方是否“正相关”。
B. 情感共鸣主要是在道德情感、情趣和情志中展开或达成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C. 命运共同体内的成员享受共同利益,只有在不脱离对人类同伴的责任和对我们居住的地球的责任的时候,才是完全合理的。
D.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人类正在建构一种共生共赢共发展的伦理范式,来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材料一【本报讯 (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
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对国民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
附图:
材料二今天是第 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是阅读的方式在变。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年4月25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B. 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C. 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倾向于新闻评论,也具有其新闻价值。
D.
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①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①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8、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学行为里人所宗宗:尊崇
B. 九龄不以职闲自佚佚:放松
C. 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领:管辖
D. 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遂:满意
9、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此五要素构成,其盛衰消长能使大自然产生变化,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还能影响人的命运。
B. 太学,其名始于西周,因汉代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始设于京师,是当时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 床在古代不仅是卧具,还是坐具,一般指能使身体安稳的器物,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稳定作用的东西,如底座等。《静夜思》中的“床”便是指井边的围栏。
D.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君子和而不同。”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为了保持和谐的关系,即使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也要附和别人的言论以示友善。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九龄聪颖好学,知识渊博。得到许忻的肯定和帮助后,他更加发奋攻读,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通晓了阴阳、星历、五行、卜筮等学说。
B. 陆九龄长在治学,亦通武略。在湖南茶寇剽掠庐陵时,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调遣屯兵防御有章法,虽盗寇没来,但使此事得到了郡县的重视。
C. 陆九龄研修礼学,治家、治郡有方。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学者称他们为“二陆”;在兴国任上,他安抚百姓、劝士兴学,使当地学风大振。
D. 陆九龄循循善诱,讲究方法。面对求学的人,他等待他们自己主动提问,启发他们自悟其道,不强以为师,不固执己见。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清明前后,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名臣义士介子推而设,民间有禁火的习俗。
B. 孟诗一二句中的“江南”“他乡”等词,表明诗人身在异乡;着一“悲”字,既有思亲念家之悲,更含生活境遇之悲。
C. 韩诗“日暮”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D. 孟诗注重个人生活体验基础上形成的主观感受,以情动人;韩诗以客观叙描为主,不刻意讽刺,但又暗含讽谕之意。
E. 韩孟两诗,均以写景起笔,孟诗以议论承,以议论结;韩诗以形象达意,采用蒙太奇方式,一句一画,清丽明快。
12、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比较分析两首诗主要的相同或不同点。
三、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 ”两句诗使用互文手法,以将士们的感觉侧面描写了边地天气的苦寒。
(2)屈原在《离骚》中,以“鸷鸟”为喻表明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两句是:“ , 。”
(3)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巧用通感,借鸟鸣声形容琵琶声的一句是:“ 。
四、现代文阅读
走正门
王春迪
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海爷却说,不可。
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
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海爷的几个儿子,有的窃窃私语,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原文有删改)
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3分)
A. 小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贺府的介绍。
B. 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衣锦返乡时,海爷家人“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C. 海爷买下贺府,并精心照料祠堂,贺府后人还乡寻旧,感念海爷恩德,这一情节前后照应,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D.
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海爷这一有长远目光、行事果断但又胆小怕事的人物形象。
E. 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已经穷困潦倒,无力来祭祖了。
15、小说第三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6)
16、小说以“走正门”为题有何作用?“走正门”这一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高血脂严重威胁身体健康,而胆固醇又是血脂中常见的一种,因此降低胆固醇成为许多人迫切的需求。通常情况下,人体中外源性胆固醇与内源性胆固醇的比例为4:6,可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饮食控制虽然可以降低甘油三酯等种类的血脂,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外,胆固醇是合成胆汁酸的重要原料,还可以构成细胞膜、促进钙的吸收,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图是“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标志。靖指出该标志除文字与字母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标志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京电视台春晚小品《取钱》播出后,因小品中骗子打电话说的是河南话,一河南籍律师以“地域歧视”和“侵犯河南人名誉权”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北京电视台和该小品编剧及演员,向所有河南人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每人一元。此事引发了网友热议。
针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C 2. A 3. B 4. D 5. D 6. B 7. C 8. C 9. D 10. B 11. AE 14. AC
翻译:(1)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过一段时间,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
(2)他听取意见并且观察思考,站在那儿四下观看,不达到极平正极精通的境地,不会放齐。
13. ①第三段描写了贺府后院地势高爽、宽阔清幽、祠堂矗立;②照应了小说第一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的介绍;③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作铺垫;④尤其是第三段中描写的祠堂,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线索的作用。
14. 作用:①贺家年轻母子“走正门”进贺家祠堂祭祖,与贺家其他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②“走正门”的孩子到祠堂祭祖总是“大大方方”“端端正正”“抬头挺胸”“有礼有节”,最终高官得做,衣锦还乡,从而彰显了小说主题。③照应结尾海爷叙述年轻母子“走正门”这个情节,并与前文内容呼应,使情节更严谨合理。
14. 相同:两首诗都用到了对比(或答“反衬”)手法。孟诗用“花满枝”的江南美景对比(反衬,乐景写哀情)“远堪悲”的贫居生活;“往往”与“不独”对比,“无烟火”关照两面,既反映了寒食禁火习俗,又表现了诗人,(或答“寒士”)为生活所迫的无奈和辛酸。韩诗中“蜡烛”“‘轻烟”等与民间禁火习俗形成对比,表现出了王公重臣的特权生活。
不同:抒情方式上,孟诗直抒胸臆,韩诗寓情于景,寄情于事。孟诗中“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既反映了寒食禁火习俗.又直接表现了诗人(或答“寒士”)为生活所迫的无奈和辛酸。韩诗描绘的则是上层社会达官显贵在寒食这一天的生活情景,舍蓄委婉。
默写:(1)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2)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3)间关莺语花底滑
15. 构图要素有一双手、三个人。双手环抱代表保护、呵护,三个人代表消费者群体.展开的人彤又与银行的首字母“Y”形似,整个标志意味着保护银行业消费者群体的权益。
16. ①胆固醇主要来源于人体自身合成
②但是对降低胆固醇效果有限
③不可盲目降低胆固醇
17.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