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4.00 KB
  • 2021-06-03 发布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 高三语文 ‎2019.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今年电影市场爆款。作为一部国产改编版动漫电影,究竟满足了怎样的期许,才演绎了一场颇含决绝意味的“逆天改命”?‎ ‎《哪吒之魔童降世》依然是从传统文化中找灵感、找素材,并与已取得一定成功的《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一脉相承。这一方面得益于民间传说题材具有较好的改编基础;另一方面,民间传说题材既能兼容不同时空、多重相互矛盾的情感元素,又能经由改编承载、反映不同时代的价值诉求与心理期待,更适合进行颠覆性的改造与演绎。‎ 其实这些年的银幕上,对传统文化题材的现代性改编,屡见不鲜,但成功者凤毛麟角。大部分作品仅停留于元素叠加的层面,似乎将传统故事叠加上现代性符号就可以摇身一变完成转化。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完全放弃了这种套路,尝试进行彻头彻尾的神话重述。传统的哪吒故事退居为一个载体,里面全然承载着属于当代人的价值观与精神属性,以及切入当下现实生活的角度与方式。‎ - 29 -‎ 从人物设定来看,经典动画片《哪吒闹海》中的人物放置于今天有着扁平、呆板、脸谱化的缺陷。哪吒母亲殷夫人的形象贤惠、柔弱,但存在感较低;经此番改写,变身成了武艺高强、斩妖除魔的职场女性形象,工作繁忙却也为如何陪伴哪吒成长耗尽了心力。父亲陈塘关总兵李靖,在以往的设定中太不讨喜,作为父亲,不爱哪吒、不信哪吒、不护哪吒,还每每总是第一个跳出来要惩罚哪吒,这样的形象显然无法满足当下观众的心理期许。而在此番改造中,李靖的形象变得柔软,变得让人熟悉,他不善言辞,总是把爱深藏心底,对儿子有着很高的期待,却最可能暗暗地为儿子牺牲自己。这一版殷夫人与李靖的形象里暗藏着太多现代父母的影子,让观众无形中觉得可亲、可近,能够代入自我、投射自我,又随着片中人物的命运无尽唏嘘。‎ 从故事架构来看,哪吒的故事本质是一个英雄成长的故事。英雄在世间历经种种遭际,由懵懂无知到唤醒英雄意识,再到成为英雄。具体到哪吒,“反抗”是其成长蜕变的核心元素,在传统的《哪吒闹海》中,哪吒反抗的是封建压迫。此时英雄的成长是“被迫”的,外在苦难的刺激,外在的对抗性压力,成为了英雄觉醒的触发点,“命令”着英雄展现英雄特质拯救苍生。但到《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里,却在尝试英雄故事的另一种演绎模式。英雄成长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救赎的过程,新版哪吒的成长不再是“被迫”的,而是具有内向性驱动的主动选择,是一场笑泪参半的自我延展、自我实现。这种颇显孤独与执拗的“选择”才会让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直抵人心,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传统文化题材是幻想类叙事文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受好评的国产动画作品,多在不同程度上娴熟运用着传统文化要素、融入中国的历史故事,却反映出直指当下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诉求。《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让人开始对打造高水准的中国神话传说系列心向往之,但这种系列作品的完备与成熟还需要后续作品的品质与口碑来维系,对国产动漫来说仍有大量的事情要做、不短的路要走,也许正如“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中那句著名的结尾:“我们的目光所及,只是不远的前方,但是可以看到,那里有许多工作要做。” ‎ ‎(选自边远《国产动画电影打破传统文化现代性改编套路》,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国产动漫都是从传统文化中找灵感、找素材,都大获成功。‎ B. 民间传说题材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又能通过改编反映不同时代的价值诉求与心理期待,所以更适合进行颠覆性的改造与演绎。‎ C. 大部分国产动漫作品仅停留于元素叠加的层面,《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已经基本脱离元素叠加的套路,而进行神话重述。‎ D.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人物形象设置改变了《哪吒闹海》中人物形象的缺陷,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比《哪吒闹海》更经典。‎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 29 -‎ 全文采用并列结构,从人物设定和故事架构两方面,剖析了《哪吒之魔童降世》成功的原因。‎ B. 文章主要运用事例论证、对比论证来论述《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的成功和国产动漫的发展。‎ C. 文章将《哪吒闹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进行对比,突出后者更好地满足了当下观众的心理期许。‎ D. 文章最后引用图灵话表明未来的国产动漫虽然有美好的发展前景,但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化题材是幻想类叙事文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但是要想使其富有生命力,需要融入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诉求。‎ B. 霍布斯鲍姆有言:“当旧有的社会模式逐渐消解,人们便会选用旧材料、建构新形式文化来满足新模式的需要。”《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正说明这点。‎ C.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说明其选材内容、人物塑造、个性化语言都是完全成功的,电影受到各年龄段观众的欢迎。‎ D. 在传统文化题材的现代性改编中,现代元素的简单叠加是我国当下国产动漫发展的主要问题,只有对传统文化题材进行不断地创造性尝试,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都是从传统文化中找灵感、找素材,都大获成功”错误,原文第一段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依然是从传统文化中找灵感、找素材,并与已取得一定成功的《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一脉相承”,并不能说明“都是从传统文化中找灵感、找素材”。‎ C项,“《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已经基本脱离元素叠加的套路,而进行神话重述”错误,原文第三段是“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完全放弃了这种套路,尝试进行彻头彻尾的神话重述”。‎ D项,“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比《哪吒闹海》更经典”于文无据。‎ - 29 -‎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从人物设定和故事架构两方面”分析不全,还有选材模式。文章最后一段是从选材模式角度分析影片成功的原因。‎ 故选A。‎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C项,“电影受到各年龄段观众的欢迎”理解错误,于文无据。文章的论述并未涉及观众的年龄段。‎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8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关注。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超越2017年的749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 29 -‎ 在当下国内化解过剩产能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用工不足等大背景下,“2018年就业形势复杂、任务非常艰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 今年考研人数达到177万,以7%増长终结持续两年的报考颓势。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考研人群中56%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考研大军中往届毕业生占了足足四成。经济下行背景下,压力正逐步向考研和就业传导。‎ 长期以来,毕业后能留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工作往往是大部分应届毕业生的梦想,这些城市因政治、经济等因素形成罕有的顶端优势资源,且足以让父母亲属们倍觉脸上有光。然而,随着近几年这些大城市为解决“大城市病”而推出的控制人ロ规模等政策,毕业后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工作变得越来越难。‎ ‎(摘自“财经网”《201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材料二:‎ ‎2015 2016 2017‎ ‎2015-2017年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走势 ‎2017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按专业大类排名 ‎(摘编自《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情况分析》《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材料三:‎ - 29 -‎ 当前就业形势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就认为是社会岗位少就业难。很明显的,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是:一是经济转型期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下岗再就业人员多,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二是高校扩招使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给量增大,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高校毕业生需求仍然短缺;三是三是高职高专大学生类型特征鲜明、整体走势明朗、社会认可又认证、产学途径渐趋畅通、人才市场趋理性、观念得以改变,就业反而有所好转。‎ ‎(摘编自《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去适应)‎ 材料四:‎ 我国实行了积极的就业政策,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我国政府坚持通过发展经济、调节经济结枃、深化改革、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 国家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要求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摘编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超越2017年749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难就业,经济下行则是次要原因。‎ B. 2018年考研人数达到177万,以7%增长终结持续两年的报考颓势,其中往届毕业生占了足足四成,可见考研从根本上缓解了全国就业压力。‎ C.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二是扩招后大学生供给量大,三是高职高专类毕业生就业情况好于本科毕业生。‎ D.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多措并举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 ‎5.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图表可以看出,2015-2017年届毕业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持续下降,本科就业率下降趋势与全国总体就业率下降趋势类似,但下降幅度不同。‎ B. 本科就业率连续三年的下降拖动了全国就业率下降,高职高专就业率不是一直下降,2017年相较2016年呈上升趋势,2017年超过了2015年的就业率。‎ C. 2017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中,工学类专业毕业生所占比例最高,管理学类专业毕业生占比居第二位,理学类专业毕业生占比居第五位。‎ D.‎ - 29 -‎ ‎ 从中国高校毕业生专业占比图可以看出,2017年毕业生中有24.9%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管理学,而学习哲学、军事学的数量排在倒数两位。‎ ‎6. 高校毕业生就业关乎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定,请你结合材料谈谈如何确保大学生就业。‎ ‎【答案】4. D 5. B ‎ ‎6. ①国家政府方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多项举措确保大学毕业生能够就业;②高校方面: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化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③毕业生个人方面:转変就业观念,愿意从基层干起,愿意在非一线城市工作;提高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A项,曲解文意。原文说“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并不表示人数高是高校毕业生难就业的直接原因。此外,“经济下行”是难就业的背景,并没有表明是次要原因。‎ B项,原文说,“经济下行背景下,压力正逐步向考研和就业传导。”就业压力是导致考研人数增加的原因,而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了全国就业压力”。‎ C项,原文说,“高职高专大学生类型就业有所好转”,是相对于之前就业情况要好,并不能说明就好于本科毕业生。‎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高职高专就业率2015年和2017年相同,并不是“2017年超过了2015年的就业率”。‎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 29 -‎ ‎“我国实行了积极的就业政策,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概括为:方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多项举措确保大学毕业生能够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要求,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概括为: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化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国家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概括为:转変就业观念,愿意从基层干起,愿意在非一线城市工作;提高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综上所述,本题从国家政府、高校方面、毕业生个人三个方面分点回答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航船中的文明 朱自清 第一次乘夜航船,从绍兴府桥到西兴渡口。‎ 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我因急于来杭,又因年来逐逐于火车轮船之中,也想“回到” 航船里,领略先代生活的异样的趣味;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的),毅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下了船。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 - 29 -‎ 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两个军弁是例外。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因为我曾读过几年书,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这不消说得,都到了轮船里去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千虑不免一失,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气的小顽意儿骗得定定的,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许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而 “国粹将亡”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呜呼,是谁之咎欤?‎ 既然来到这“精神文明”的航船里,正可将船里的精神文明考察一番,才不虚此一行。但从那里下手呢?这可有些为难,踌躇之间,恰好来了一个女人。——我说“来了”,仿佛亲眼看见,而孰知不然;我知道她“来了”,是在听见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至于她的面貌,我至今还没有看见呢。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第三要怪—— 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有两丈远,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且慢,这样左怪右怪,“其词若有憾焉”,你们或者猜想那女人怎样美呢。而孰知又大大的不然!我也曾“约略的”看来,都是乡下的黄面婆而已。至于尖锐的语音,那是少年的妇女所常有的,倒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一次,那来了的女人的尖锐的语音竟致劳动区区的执笔者,却又另有缘故。在那语音里,表示出对于航船里精神文明的抗议;她说,“男人女人都是人!”她要坐到后面来,(因前面太挤,实无他故,合并声明)而航船里的“规矩”是不许的。船家拦住她,她仗着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脸皮,大着胆子,慢慢的说了那句话。她随即坐在原处,而“批评家”的议论繁然了。一个船家在船沿上走着,随便的说,“男人女人都是人,是的,不错。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家”所要说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至于那女人,事实上早已坐下了;“孤掌难鸣”,或者她饱饫了诸位“批评家”的宏论,也不要鸣了罢。“是非之心”,虽然“人皆有之”,而撑船经商者流,对于名教之大防,竟能剖辨得这样“详明”,也着实亏他们了。中国毕竟是礼义之邦,文明之古国呀!—— 我悔不该乱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 ‎“祸不单行”,凑巧又来了一个女人。她是带着男人来的。——呀,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行”呀!——说得满口好绍兴的杭州话,在黑暗里隐隐露着一张白脸;带着五六分城市气。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刺刺的分开;男人不好意思做声,女的却抢着说,“我们是‘一堆生’①的!”太亲热的字眼,竟在“规规矩矩的”航船里说了!于是船家命令的嚷道:“我们有我们的规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大家都微笑了。‎ - 29 -‎ 有的沉吟的说:“一堆生的?”有的惊奇的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的说:“哼,一堆生的!”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妇者,服也”,这原是她的本行呀。只看她毫不置辩,毫不懊恼,还是若无其事的和人攀谈,便知她确乎是“服也”了。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呜呼,可以风矣!‎ 在黑暗里征服了两个女人,这正是我们的光荣;而航船中的精神文明,也粲然可见了——于是乎书。‎ ‎1924年5月3日 ‎[注]①原注:“一块儿”也。‎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为是“夜航船”,加上“我”的近视,没看清“来了”的女人的面貌。这样,作者就可以省去对那女人的外貌描写,而笔墨集中在她的“尖锐的语言”上。‎ B. 在黑暗的船舱里两个女人最终屈服,被分开来坐下。“黑暗”意味着“精神文明”丑陋的一面,“光荣”实际上是反语,表明船家丝毫不让着两个女人,一点儿都不光荣。‎ C. 船家用“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的比喻,巧妙回驳了女乘客的话,看出船家的机灵与无奈,也揭示了“精神文明”的虚伪性。‎ D. 本文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刻画人物,运用漫画式的语言活泼、幽默,达到了尖锐讽刺的效果。‎ ‎8. 文章详细写了航船中的两位女人,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指的是什么?两者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案】7. D 8. 两位女人身份不同,年龄不同,但面对航船上的不成文的规定,都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可是在众人的批评声中,也都坦然接受了现实,写出了女人们意识中也认为现实的理所当然。详细写两位女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妇女的同情,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卫道者。 ‎ ‎9. “物质文明”是指当时西方国家带给我们的一些科技上的东西, “精神文明”则是指我们旧有的那些所谓的“国粹”或“礼仪”。在两者的对比中我们看到卫道土们的虚伪性和“精神文明”的丑陋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性;同时也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精神弊端。‎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 29 -‎ D项,文章刻画人物并没有用“外貌描写”,因为“至于她的面貌,我至今还没有看见呢。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主要描写对象作用的分析,散文一般是抒情或说理,要结合作者想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批判的社会风气来进行理解。‎ 这两位女性都因为“航船的文明”而被迫“男女分坐”。她们都曾提出抗议,第一位要求“男人女人都是人”“要坐到后面来,(因前面太挤,实无他故)”,然而被船家拦住后,“她随即坐在原处”;第二位要求和伴侣坐在一起,被阻拦后也“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她们都有反抗意识,然而面对强大的舆论环境却都只好屈服,甚至内心中认同了船家的观点。作者对她们充满同情,也借由这件事批判了封建的“男女有别”(以及其他遗留的封建礼教)的“文明”。‎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物质文明”在文中指有航船可以坐,这是“满身洋油气的小顽意儿骗得定定的”,其实代指外国给予当时中国的一些现代科技文明;而“精神文明”从文中“男女分坐”来看,是暗示封建礼教的“男女有别”,以人们精神依然固守传统的糟粕与科技的物质文明形成对比,讽刺社会精神文明的落后,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虚伪弊端。‎ ‎【点睛】体会重要语句含意“3步走” ‎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 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 ‎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 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 ‎ ‎1.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 - 29 -‎ 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 ‎ 2.抓句子的位置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 ‎3.抓句中的手法 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如何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方法呢?最基本的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上判断。一般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大类上判定。 ‎ 第三步,规范答题:手法+内容+效果 即能够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申自然,松江人也。尝为明博士弟子,丰于财。明亡,弃制举业,散家财结客,欲有所为。未发,谋泄,有司捕得之,同坐者六七百人,皆论斩。自然已押赴西市矣,忽有从众中易之者,虽自然亦不自知其故也,于是得逸去。既亡,抵家,而其家人有七十二人,以自然为必死,皆先期缢死。‎ 自然既坐法亡匿,家人又尽死,乃孑身走天下。然善画,以画糊其口,亦足自给。转徙至沛县。会宜兴陈昭大之叔任沛县教谕,昭大从焉。一日,见自然之画于准提庵壁间,昭大善之,叩之庵僧,而识自然。时昭大病气逆,已坐定而疾作,自然进药于昭大,服之愈。昭大德之,归谋于叔,将授自然馆。自然曰:“吾与友十二人,俱不可以俱止,吾将以画售其直,给十二人装,然后从陈子游。”约定即去。去踰月,复诣昭大曰:“彼十二人者,吾悉遣之矣。”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至踰年,而后泫然告昭大曰:“吾家贵贱七十二人,无一生者。吾尝赴西市矣,忽有易我于众中而吾不知脱我于死者之为谁也。吾于明时为博士弟子,丰于财,不忍故主之亡,破产结客,今家破身亡,终不悔。吾名自然,则自然之,不必叩吾之名若讳也。吾为松人,则松人之,不必悉吾之里邑也。”‎ - 29 -‎ 会昭大以其叔之吏事之淮安,自然有故友居山东,招自然去,不及与昭大别,遗书昭大曰:“吾年已六十余,吾家已无人,吾亦无能为矣。吾卖画得二百金,当之宜兴,就君居以终老。”昭大志之。后一年,昭大之叔罢官归,昭大亦去沛还于宜。后二年,自然自杭城又贻昭大书曰:“吾之友陷大狱,得三千金可免死。吾卖画于杭城,几得半矣。将之金陵,脱吾友于狱,则还就予以遂终老约。”昭大又志之。未几,闻自然所谋脱狱者竟论死,已行刑,自然亦于是日扼腕死。 ‎ ‎(节选自《清类・义侠类》,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B. 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C. 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D. 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市,旧时京城对死刑犯行刑的场所,古文献中“东市”也有此含义。‎ B. 教谕,官职名称,明、清县学的教官,主管文庙祭祀、教诲生员事宜。‎ C. 授自然馆,为宾客安排行馆,这里是指陈昭大要给申自然安置长期居所。‎ D. 脱狱,本义越狱,文中指通过主市官员来解救犯人脱离刑狱的行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申自然救亡图存,曾经死里逃生。他家资殷富,明亡之后,广疏家财,结纳豪客,事败被捕,赴死时奇迹般被顶替。‎ B. 申自然卖画糊口,因缘际会结友。陈昭大欣赏申自然的画作,又得申自然的救助,对他感恩戴德,从而成为莫逆之交。‎ C. 申自然重友轻财,心中常怀苦悲。与陈昭大交游前,卖画助友人,对家事先是闭口不谈,后是醉酒歌呼,都缘于亡家之痛 D. 申自然屐痕处处,仗义行走天涯。他辗转山东、宜兴、杭城、金陵等地,投访故旧,替友脱狱,义行读来令人慨叹。‎ - 29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发,谋泄,有司捕得之,同坐者六七百人,皆论斩。‎ ‎(2)吾名自然,则自然之,不必叩吾之名若讳也。‎ ‎【答案】10. A 11. C 12. D ‎ ‎13. (1)(救亡行动)没有发动,计谋泄露,官府追捕抓获了他,连同治罪的有六七百人,都被判处了斩刑。‎ ‎(2)我叫申自然,就自然而然待我,不要问我姓甚名谁。‎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陈昭大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差不多一年多时间,没有说过一句关于他自己的事情。可是,他特别喜欢喝酒,一喝就一定要喝醉,醉后就不停地唱歌呼喊。陈昭大感到奇怪,偶尔问他原因,他不回答。‎ 句中,“其事”是“言”的宾语,应紧跟在“言”之后,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歌呼之声不绝”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C项,“这里是指陈昭大要给申自然安置长期居所”解说错误,“馆”这里指临时住所。‎ 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他辗转山东、宜兴、杭城、金陵等地”分析错误,“将之金陵”“未几,闻自然所谋脱狱者竟论死,已行刑,自然亦于是日扼腕死。”说明当时申自然还没有筹足钱,还没有去金陵,听说那位朋友已经被杀,当天就扼腕自杀而死,他还没有去金陵。‎ - 29 -‎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含义:‎ ‎(1)发,发动;泄,泄露;同坐者,连同治罪的人。‎ ‎(2)则,就;自然(第二处),自然而然地对待;之,代词,我。‎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参考译文:‎ 申自然,松江人。曾经是明朝的博士弟子,很有钱。明朝灭亡以后,放弃了追求功名的道路,散尽家财结交门客,想有所作为。(救亡行动)没有发动,计谋泄露,官府追捕抓获了他,连同治罪的有六七百人,都被判处了斩刑。申自然已被押赴刑场,忽然从众人中有人把他换了下来,申自然自己也不知道其中的缘故,于是得以逃走。逃走后,申自然回到家,可家中老小有七十二人,以为他必定被杀,在他到家之前都已经自缢身亡。‎ - 29 -‎ 申自然因为犯法逃亡隐匿起来,家人又都全部已死,只好孤身一人行走天下。申自然擅长画画,用绘画挣钱糊口,也能养活自己。他辗转来到沛县。刚好宜兴人陈昭大的叔叔担任沛县县学的教官,陈昭大跟随叔叔也在这里。有一天,他在准提庵的墙上看到申自然的画,陈昭大很欣赏这幅画,便扣门问庵里的僧人画的作者情况,从而结识了申自然。当时陈昭大患了气逆的病,刚坐下来病就犯了,申自然帮助陈昭大服药,一直服药到病愈。陈昭大感激他,回去后,跟叔叔商量,打算给申自然安排行馆。申自然回答说:“我和我的朋友十二人,不能都住在这里,我将把卖画得的钱,给这十二人作为盘缠,然后再跟随您云游天下。”说完马上就走了。离开后一个多月,回来见到陈昭大说:“那十二个人,我都打发他们走了。”陈昭大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差不多一年多时间,没有说过一句关于他自己的事情。可是,他特别喜欢喝酒,一喝就一定要喝醉,醉后就不停地唱歌呼喊。陈昭大感到奇怪,偶尔问他原因,他不回答。等待过了年,他泪流满面告诉陈昭大说:“我一家老小七十二人,没有一人活着,我曾经被押往刑场,忽然从众人中有个人把我换了下来,我不知道让我脱离死亡的人是谁。我在明朝时是博士弟子,很有钱,我不忍心原来的主人死亡,于是散尽家财结交门客,现在家破人亡,最终也不后悔。我叫申自然,就自然而然待我,不要问我姓甚名谁。我是松江人,就是松江人了,不要知道我家住哪个里邑。”‎ 刚好陈昭大叔叔有公事到淮安去的时候,申自然有老朋友在山东,招呼申自然过去,来不及与陈昭大话别,就留下书信给陈昭大,说:“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我家中已经无人,我也不能做什么了。我卖画赚了二百金后,就去宜兴,和你一起生活,一直到终老。”陈昭大表示赞同。过后一年,陈昭大的叔叔被罢官回到老家,陈昭大也离开沛县回到宜兴。过后两年,申自然从杭城又给陈昭大写信,说:“我的朋友陷入牢狱,得到三千金就可以免于被处死。我在杭城卖画,差不多筹到一半了。我将要去金陵,帮助我的朋友摆脱牢狱之灾,事后就回来,履行和你一起终老的约定。”陈昭大又一次赞同他的做法。没过多久,听说申自然想帮助那个摆脱牢狱的朋友竟然被判了死刑,已经行刑了,申自然也在当天扼腕自杀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 - 29 -‎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笳鼓喧”与三、四两句相呼应,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战场气氛,同时又是集结军队奔赴沙场的序曲。‎ B. 颔联写了积雪万里,寒光凛凛,军队在边关曙色中行进,写出了边关将士们的艰辛不易,呈现一派肃杀之气。‎ C. 颈联用“海畔云山拥蓟城”一句,写出地势的险要、威严,同时也说明为了保证边防安全,需要有强大的军队来戍守和保卫。‎ D. 尾联借用东汉班超投毛从戎和西汉终军请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投身沙场、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 ‎15. 这首诗既气势非凡,又感奋人心,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 B 15. ①“气势非凡”体现在边境景象雄壮,积雪寒光,旌旗飞动,烽火连天,月色苍茫,云山重重,连天巍巍;这些景色气势雄豪,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的慷慨之气,绝少肃杀凄凉的色彩。‎ ‎②“感奋人心”既体现在写景状物中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又体现在运用“投笔吏”“请长缨”等爱国名士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壮美的、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情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写出了边关将士们的艰辛不易,呈现一派肃杀之气”分析错误,诗人看到万里积雪,军旗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形象、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 29 -‎ 诗人初到边塞重镇,极目四望,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扑面而来,不禁激情满怀,豪气勃发。一个“惊”字,既传达出远道而来的诗人的特有感受,意境开阔,雄浑壮观,有大唐盛世的恢弘气势。诗人虽然早年没有象东汉时定远侯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但见到三边如此险壮,顿时豪气勃发,要学西汉时的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番雄伟的功业,诗歌运用典故,借班超投笔从戎的历史史实以及终军请缨的历史典故来抒发诗人感慨投军报国,立志杀敌的坚强决心以及雄伟壮志,诗歌彰显出大唐盛世的豪迈情怀;这首诗歌中用语极为有力度,“喧”“动”“拥”彰显出磅礴的自然气势。‎ ‎【点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诗歌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 29 -‎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三)名句名篇填空(本题本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作者写泛舟江上,感到飘然离世,超然独立,如同升入仙境一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的句子,借古说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与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展现出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 ‎【答案】 (1).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2). 羽化而登仙 (3). 所守或匪亲 (4). 化为狼与豺 (5). 彩舟云淡 (6). 星河鹭起 ‎【解析】‎ ‎【详解】‎ - 29 -‎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遗、匪、豺、鹭。‎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眼之间,上海合作组织已走过了近17个年头,如今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区域组织。17年来,上合组织成员国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 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上海精神”,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等儒家“和合”理念内在一致,在零和博弈、冷战思维沉渣泛起的当今世界,可谓 ,熠熠生辉。‎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上海精神”则面向当今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时间维度不同,内在精神却 。( )当我们敞开国门,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挺直了腰杆,真正用属于中国人的文化思维方式,思考着人类的共同命运,思考着中国的命运,思考着当今世界发展朝何处去等种种最前沿的命题。‎ 长久以来,“东方文化”常常处在西方视角的审视之下。欧美学界有一种“东方学”,正是用欧美学者的眼光,打探东方世界的历史文化,其坐标中心还是在欧洲、在美国。甚至“东方”成了异于西方文化的总称,作为一种对象化命名,带有异域色彩。今天,中国人将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带到国际关系舞台,为全球治理领域注入深刻的东方智慧,为全球化注入新的内涵,东方文化的面孔 ,充满蒸蒸向上的气息,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坚立 独树一帜 一脉相承 耳目一新 B. 树立 独树一帜 一脉相承 焕然一新 C. 坚立 标新立异 薪火相传 耳目一新 D. 树立 标新立异 薪火相传 焕然一新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经历大改革、大发展的中国,不仅使其沉睡的文化宝库被充分唤醒,而且展现了发展崛起的响亮声势醒 - 29 -‎ B. 经历大改革、大发展的中国,不仅展现了发展崛起的响亮声势,也充分唤醒了沉睡的文化宝库 C. 经历大改革、大发展的中国,不仅展现了发展崛起的响亮声势,也使其沉睡的文化宝库被充分唤 D. 经历大发展、大改革的中国,不仅充分唤醒了沉睡的文化宝库,而且展现了发展崛起的响亮声势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我们敞开国门,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挺直了腰杆,真正用属于中国人的文化思维方式,思考着中国的命运,思考着人类的共同命运,思考着当今世界发展朝何处去等种种最前沿的命题。‎ B. 当我们敞开国门,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挺直了腰杆,真正用属于中国人的文化思维方式,思考着当今世界发展朝何处去,思考着中国的命运,思考着人类的共同命运等种种最前沿的命题。‎ C. 当我们敞开国门,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挺直了腰杆,用真正属于中国人的文化思维方式,思考着中国的命运,思考着人类的共同命运,思考着当今世界发展朝何处去等种种最前沿的命题。‎ D. 当我们敞开国门,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挺直了腰杆,用真正属于中国人的文化思维方式,思考着中国的命运,思考着当今世界发展朝何处去,思考着人类的共同命运等种种最前沿的命题。‎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第一空:坚立:长形物体垂直地立在地上。树立:建立;建树。此处指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故:树立,排除AC。 ‎ 第二空: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标新立异:独创新意,理论和别人不一样。此处指可谓自成一家,故:独树一帜,排除D。 ‎ - 29 -‎ 第三空: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语境中指“儒家思想”与“上海精神”的内在联系。应选“一脉相承”。‎ 第四空:耳目一新: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焕然一新:指改变陈旧的面貌,呈现出崭新的样子。语境中指东方文化的面孔已经与以前不同,充满蒸蒸向上的气息。应选“焕然一新”。‎ 故选B。‎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本题,按照逻辑顺序,应是“大改革、大发展”,排除D;按照逻辑顺序,“展现了发展崛起的响亮声势”在前,“使其沉睡的文化宝库被充分唤”在后,排除A;“中国”“也充分唤醒了沉睡的文化宝库”搭配不当,排除B。‎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本题,“挺直了腰杆”残缺主语,排除D;“用真正”语序不当,排除C;“考着当今世界发展朝何处去,思考着中国的命运,思考着人类的共同命运等种种最前沿的命题”语序不当,排除B。‎ 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中华的先民对诗歌的功能或价值有更深刻、更重要的认识。汉儒在《诗大序》中说:“‎ - 29 -‎ ‎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如果说后面几句还是注重于诗歌的社会教化作用,那么前面几句显然有超越实用功能的含意。那么,在中华先民看来,①___?首先,诗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先民们在追求真理时,往往不重视局部的细致分析,而重视综合的整体把握;往往②___,而是投身于事物之中进行感性体验。古人擅长运用诗歌作为思考以及讨论学问的手段,因为诗歌更有利于通过具体情境的描述来领悟普遍的抽象道理。其次,③____。中华先民早就认识到,事物的规律即“道”是精微玄妙的,是难以言传的。孔子经常用诗歌般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语录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正得益于立象尽意的方式。‎ ‎【答案】 (1). 诗歌有什么超越实用的功能或价值呢 (2). 不是站在所究事物之外作理智的研究 (3). 诗歌是人们表达意旨的有效方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语段介绍了中华的先民对诗歌的功能或价值的认识。第①处根据“前面几句显然有超越实用功能的含意”“首先,诗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推断,应该是“诗歌有什么超越实用的功能或价值呢”;第②处根据“而是投身于事物之中进行感性体验”推断,应该是“不是站在所究事物之外作理智的研究”;第③处根据“首先,诗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中华先民早就认识到,事物的规律即‘道’是精微玄妙的,是难以言传的。孔子经常用诗歌般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推断,应该是“诗歌是人们表达意旨的有效方式”。‎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 ‎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请仿照下面诗歌提供的格式,续写诗歌。‎ - 29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间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①‎ ‎②‎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③‎ ‎④‎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答案】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能力层级表达运用E级。目的是考查学生灵活使用各种句式、表情达意的能力。仿句要仿形式,句式结构一致,手法修辞相同。仿句要仿写内容,语意切合语境,情感色彩统一。需要联想寻找相关材料,语言得体简明连贯。本题要求仿照下面诗歌提供的格式,续写诗歌。‎ 本题要求仿照下面诗歌提供的格式,续写诗歌。仿写的内容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仿写的分别对应的句子是:①③对应“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②④对应“却无法在风中相依”。仿写的句式是:而是……的……(意象),却……。仿写时需要根据诗歌上下句直接的内容,按照仿照的句式进行,仿写时应注意选择正确的意象表明最远的距离,注意词语搭配和语意连贯。‎ ‎【点睛】做好仿句需要做到下面几点:(1)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子与原句的句意一样。(2)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有时原句在标点中也有暗示,如分号表示要写并列关系复句,冒号表示要总括。(3‎ - 29 -‎ ‎)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仿句要与之相同。(4)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5)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一致。‎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8年毕业典礼,教师代表戴锦华教授深情地祝福毕业同学:‎ ‎①愿你们做个好人,利己亦利他,自我亦社会。‎ ‎②“小时代"是一种错觉和误判。你们生逢大时代,文明重新选择方向的大时代。你们个人生命的选择则汇聚为对未来方向的选择。‎ 以上两则祝愿语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赤子之心,承当社会之责 在毕业典礼上,戴锦华教授的祝福在我心中激起千层波浪,久久不能平复。反复思考,反复琢磨,我在心中下了一个决定:以赤子之心,承当社会之责。同时,我认为,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到的事情,为己、为他、为国。‎ ‎“承当”两字笔画不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何为“承当”?在我看来,承当就是承担起该当的责任。而想要承当起社会与时代,就必须以承当起自己为前提。‎ 承当自己。个人永远是整体的一部分,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好,更何谈能让社会做好呢?所以,我们首先要从承当自己做起。怎么承当自己?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份自己的行为准则,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从不逃避自己该做的事情。近几个月高铁霸座的事件频发,霸座者就是无法承当自己的典型。强霸别人的座位拒不让出,自私无理的形象让人感到可气又可笑,连按号入座都无法做到,这是承当不起自己的失败者。与这种现象相反的自然是文明让座,为老幼残孕让座也是我们承当自己的表现,诸如此类的表现还有不随地吐痰、丢垃圾,不在公共场合喧哗、吸烟等,这些都是承当自己的表现。其实,只要你愿意,你随时都可以是勇于承当自己的人。‎ - 29 -‎ 承当社会。社会是我们所有人都包括在里面的一种集体形式,承当社会其实也是为自己谋利。有些人认为承当社会是件大工程,只有超级英雄之类的人才能做到,其实不然。承当社会责任不一定非得是舍身救人、为国献身等大事。前些日子,有旅客在西湖各处留下“大名”,这种事、这种人我们要坚决抵制,自己不能做,也不能让身边的人做,因为这种人非但没有承担起社会责任,他还损害了社会利益,令人厌恶。‎ 以赤子之心,承当社会之责,我们不能光说不做。要想让社会更加美好,让你自己的生活更加明亮,承当自己,承当社会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承当自己是为己,那承当社会就是为国与为己皆有,在你为社会担责之时,社会也必然给予你回报。‎ 自我与社会的联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以赤子之心,承当社会之责是回报社会的要求,任何人都不应拒绝,也没有人可以拒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由多则材料组合而成的,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几则材料的契合点。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审题】材料由戴锦华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8年毕业典礼上两则祝愿语组成,内容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两个层面,具有积极的导向功能。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同学们毕业后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以及对于时代的认知选择,从第①则祝愿语可归纳出“人生要有利于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等;从第②则祝愿语可归纳出“人生的小时代要融于大时代”“未来方向的选择来自于自我生命的定位”“跳出自我‘小时代’”“自我人生要融入社会发展之中”等。写作时注意写出自己的联想和思考,组合上面归纳的立意点谈自己对责任、生活、时代等的认知。‎ 参考立意: ‎ ‎①跳出自我“小时代”。 ‎ ‎②未来方向的选择来自于自我生命的定位。 ‎ ‎③自我人生要融入社会发展之中。 ‎ ‎④人生的小时代要融于大时代。‎ 参考素材:‎ 例文2:‎ 吾辈之担当,承中国之梦想 ‎“青年强则国家强。”这是领袖对广大青年寄予的深切厚望。今天,我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将走出校园,迈进社会,开启人生的另一段征程。‎ - 29 -‎ 在毕业典礼上,戴锦华教授在祝福毕业同学时说道:“愿你们有承当,首先承当起自己,进而承当起时代和社会。”可见,我们身上肩负的,不仅是自己个人,还有对时代、社会的责任。‎ ‎“百善孝为先。”承当起自己,首先要承担起自己的家庭,孝顺父母,懂得感恩,这是最基本的担当。其次,承当起自己,便是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积极向上,珍惜时光,不断地充实,不断地学习。《围炉夜话》中谈到“粗粝能甘,方为杰出之人。”因此,想要承当起自己,必须为此付出努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除了承当起自己,我们更应承当起时代和社会。追求“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每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热血青年身上背负的使命,它驱使你不断向前奔跑,不断拼搏。‎ 承当起社会,首先要做的是爱国,古有岳飞精忠报国,近有董存瑞怒炸碉堡。而如今,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无数先驱的付出让我们有了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应倍感珍惜。我们要尊重、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尊严,并不断提升自己,为国贡献。‎ 承当起社会,必不可少的是“爱人”。善于奉献,乐于奉献,才能承当起社会。袁隆平一生都在为人们的粮食问题奋斗,从“杂交水稻”到“超级海稻”,这凝聚了他无限的心血,熔铸了他对国之爱,对社会之爱,无私奉献。洪水泛滥时,抗洪官兵用身体当堤坝,堵住洪水,保护人民的安全。一个有担当之人,对社会负责之人,一定是杰出之人。‎ 承当起社会,“爱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如今,“垃圾围城”、“臭氧空洞”等问题的出现,无不给人敲响了警钟。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害的只是人类自己。因此,国家打响“蓝天保卫战”,下定决心整治环境,我们也应承担好自己保护环境的责任,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青年兴则国家兴”,我们应不断地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担当的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用吾辈之担当,承中国之梦想。‎ 例文3:‎ 以赤子之心面对未来 以赤子之心去生活,去面对未来,不矫揉,不做作,有担当,有智慧,正义坦荡,学会选择。听了戴锦华教授的讲话后,我深有感慨,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一员,我将永怀赤子之心去面对未来。‎ - 29 -‎ ‎“愿你们有承当,首先承当起自己,进而承当起时代和社会。”自己已经长大了,无论未来成功与否,都需要学会承当自己,不因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也不因一时的失意而迷失自我。需在有成绩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承当起自己的不足,需在失败时重新鼓励自己站立起来,承当起自己的错误。或许你有自由自在,翱翔于世间的清高梦想;或许你有乐于奉献,为世间解决疾苦的伟大梦想;又或许你有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高尚理想。你的这些梦想都需要你自己来承当。当你学会承当自己时,你才能更好地承当起时代和社会。‎ ‎“愿你们做个好人,利己亦利他,自我亦社会。”生活有苦也有痛,但温暖却从不会缺席。当整个社会都充满着爱时,又何惧苦痛?做一个好人,对自己好,也对他人好,也是对社会好。雷锋从小在大家的帮助下成长,于是长大后他便成为了一个乐于奉献、充满爱心的人。他引领了一个时代,也成为几代人学习的楷模。热心助人吧!帮助他人也是在帮助自己。当你有利于社会时,社会也必将有利于你。‎ ‎“愿你们快乐地生活,愿你们始终拥有真诚与坦荡。”古语有云:“君子坦荡荡”,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谁又不是饱读诗书的“君子”呢?但作为君子,我更需要学会真诚坦荡,真诚做事,坦荡做人。莫因贪图利益而失去了自己作为君子的本心,以最美的自己去面对生活和未来,相信拥有真诚和坦荡的你,必将拥有快乐的生活。‎ ‎“小时代是一种错觉和误判。你们生逢大时代,文明重新选择方向的大时代。你们每个人的生命的选择则汇聚为对未来方向的选择。”这是我最喜欢的戴锦华教授的一句话,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正确的选择,这需要你有智慧,有大局观,有勇气,有担当。当你集所有优秀品质于一身,为自己的未来做出选择时,你的未来也一定是光明的,美好的。成功永远不会属于没有准备,不会抉择的人的。生逢大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为自己的未来作出正确的选择。‎ ‎“承当、利己利人、真诚坦荡、学会选择”,你所拥有的这些品质将汇聚成你的赤子之心。所以,永怀赤子之心去面对未来吧!‎ 行文结构:‎ 本题适合于写出议论文。首先根据材料确定一种立意,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论证结构宜采用并列式、层进式,论证中需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要把自我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局之中。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 - 29 -‎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