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6.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人教 新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学年髙二下期期末适应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賦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淸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粱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究。‎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王羲之)而拟大令,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以历史变化的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髙度。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惟庆莕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之音。‎ - 21 -‎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琵琶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总之,它们是紧相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在唐代,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代诗书王国的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向又—个崭新的阶段,反应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稍神。‎ ‎(选自李泽厚《音乐性的美》,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的诗歌和书法,汉代的工艺和賦,六朝的雕塑、骈体,宋元的绘画、词曲,明淸的戏曲、小说,他们都分别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成就。‎ B. 初唐的书法,由于皇室宮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欣欣向荣,其发展历程和唐代诗歌大体相似。‎ C.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 D. 诗歌在盛唐最称横唱,因此,诗歌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了唐朝美的灵魂,称之为盛唐之音。‎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书法和诗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髙峰,它们拥有共同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 B. 孙过庭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 C. 盛唐之音中最为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是指可歌可唱的“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 D. 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相成,具有相同的审美气质,与盛唐之音相符,共同体现盛唐风貌的是狂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可以看出诗歌和音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以诗歌为内容,诗歌以音乐为形式,诗歌为主,音乐为辅。‎ - 21 -‎ B. 唐代时,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艺术融合为一个整体,可以称之为诗书的王国,把中国又推上了一个新的时期,也反应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 C. 盛唐诗歌和书法的核心相同,都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张旭、怀素的草书和狂草,和李白的诗歌一样,把悲欢离合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D. 盛唐时期,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之音。如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或优雅或雄壮,或文或武,有丰富的意蕴。‎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D项,因果倒置,原文“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D项,以偏概全,原文“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 项,无中生有,“诗歌为主,音乐为辅”文中没有依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穗儿 宋向阳 麦穗儿娘当年嫁给冯老三时,冯家的日子还算殷实,架不住冯老三好吃懒做,终究败落下来。冯老三常常跑到几十里外的赌局去玩,家里的活计都交给麦穗儿娘。输钱的时候,冯老三还会拿麦穗儿娘出气,把她身上打得青一块紫—块的。村里来了个卖货的小贩,她一狠心把女儿丢给上岁数的婆婆,跟人家跑了,再也没有消息。‎ - 21 -‎ 打那以后,冯老三更不着家了。没出半年,麦穗儿的奶奶一病不起,也走了。冯老三想把麦穗儿送人,却没有找到合适的主儿。这时,政府对赌博抓得越来越紧。冯老三见—些赌友被关了起来,隔三差五才出去过过手瘾。五岁的麦稳儿开始和父亲相依为命。‎ 麦穗儿学会了做饭,冯老三便落得了吃现成的。可是,冯老三又开始酗酒了。有时,他还嫌饭菜不对口味,把麦穗儿大骂一顿。麦穗儿从来不敢言语,等爹走了,才趴在炕上偷偷地哭。‎ 这年冬天,外面下起了鹅毛大雪。麦穗儿做好了饭,还不见爹的身影,就跑到大街上等。同村的狗剩儿下班回来,对她说:麦穗儿,你爹在街东头趴着呢,好像喝醉了。麦穗儿听了,赶忙朝那个方向跑去。冯老三躺在一棵老槐树下,身上覆盖着雪花,鼾声如雷。‎ 爹!麦穗儿惊叫着到了近前,拼尽全力去拽他。冯老三除了鼻子孔冒热气,根本没有别的反应。麦穗儿急得直哭,却扯不动父亲。一个街坊从这里路过,听到麦穗儿的哭声便撵了过来。两个人连拉带扯,总算把冯老三弄到了家里。‎ 麦穗儿用笤帚把父亲身上的雪扫干净,脱掉他的棉鞋,给他盖上厚被。冯老三醒来后,麦穗儿又端上了一大碗姜汤。冯老三喝了以后,脸上有了一丝红润。他搂住麦穗儿说:好闺女,要不是你,爹得冻死外头。麦穗儿小声地说:麦穗儿已经没了娘,不想再没了爹。说着,她便哭了起来。冯老三的心顿时被融化了。‎ 从此,冯老三不再打闺女了。‎ 麦穗儿跟邻居大婶学会了针线活,爷儿俩的衣裳坏了,她就自己补。冯老三琢磨起出走的婆娘,就跟个傻子似的坐在那儿发呆。麦穗儿很懂事,总想法子让他开心。麦穗儿上学的时候,冯老三听从别人劝说,去建筑队干零工挣钱,家里日子渐渐好转起来。麦穗儿学习很用功,一直在班里排前几名。她考上高中那年,冯老三从脚手架上掉下来,把腿摔成了残废。为了照顾父亲,麦穗儿放弃学业回到了家里。冯老三叫她回学校,还冲她吼。麦穗儿把剪子对准脖子说:爹,横竖我也不回去了。冯老三心里翻江倒海,泪水鼻涕流了一脸,从此不敢再提上学的事了。麦穗儿在街头摆起了货摊。她很用心,待人又热情,每天都能赚几块钱。建筑队给了冯老三一笔工伤钱。在麦穗儿的张罗下,她家盖起了三间门房。麦穗儿办了工商执照,把商店开起来了。麦穗儿出去进货,冯老三就帮着打理,买卖越来越红火。‎ 麦穗儿有了一个对象叫春生,头脑灵活还能吃苦。俩人一起孝顺冯老三,让他过上了幸福悠闲的日子。结婚后,春生在城里开了装潢公司,家里收入一天比一天高。冯老三与人说起姑爷,眉眼中总是溢满欢喜。后来,家里又盖起两层楼房,把小卖部变成了超市。‎ 一次,麦穗儿去参加订货会。在商场外面,她看见一位华贵的妇人从豪车里走出,容貌似乎从哪里见过,却说不上来。麦穗儿的心腾腾直跳,加快脚步到了那个妇人跟前,皱着眉打量对方。妇人也在望着她,目光里装满疑惑。‎ - 21 -‎ ‎“你是?”妇人嘴唇哆嗦着问。“我们好像见过。”麦穗儿嘟囔道。“姑娘,你家在哪儿?”妇人又问。“我是柳河村的。”麦穗儿故作平静地说。妇人在麦穗儿的左耳朵后找到一块豆粒大的黑痣。她的脸色顿时白了。麦穗儿突然明白了什么,猛地向后退了一步。‎ 妇人的眼里湿润了,大声地说:“你是麦穗儿吧?”麦穗儿稳定着情绪说:对呀,我就是麦穗儿,一个在风雨里长大的麦穗儿。妇人抓住麦穗儿的手说:这么多年,你受苦了。麦穗儿笑着说:你想哪儿去了?我过得好着呢。她突然加快脚步,把妇人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在一个僻静处,麦穗儿回头望了望,突然蹲在那里,委屈地哭了。‎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麦穗儿放弃学业回到家里时,冯老三让她回到学校,麦穗儿把剪子对准脖子说:“爹,横竖我也不回去了。”说明麦穂儿也有不懂事的时候,她让父亲很失望。‎ B. 小说写的是农村贫家女子麦穗儿艰苦的成长史,语言平白质朴,感情丰富自然,作品文笔流畅,声情并茂。‎ C. 小说描写麦穗儿母女在商场外偶然相遇,两人似曾相识并相认的情景,情节设计巧妙且不影响故事的真实性。‎ D. 小说赞颂了穷苦女子自强不息与命运相搏的精神,揭示了酗酒与嗜赌给农村社会带来的恶果。作品颇有现实意义。‎ ‎5. 文中麦穗儿说“我就是麦穗儿,一个在风雨里长大的麦穗儿”,请结合小说,概括麦穂儿经历了哪些人生风雨。‎ ‎6. 分析小说结尾采用了什么笔法,以及“麦穗儿笑着说:你想儿去了?我过得好着呢”和“在一个僻静处,麦穂儿回头望了望,突然蹲在那里,委屈地哭了”的作用。‎ ‎【答案】4. A 5. ①幼小时,母亲离家出走,奶奶去世,麦穗儿从五岁起和父亲相依为命。②父亲冯老三经常赌博不着家,甚至要把麦穗儿送人。后来他又酗酒,经常大骂麦穗儿。③麦穂儿考上高中那年,父亲从脚手架上掉下来摔残了腿,为了照顾父亲,麦穗儿放弃了学业。 ‎ ‎6. ①小说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局(答“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也可)。②在结构安排上,这种结局使故事陡生波澜,出人意料,产生极大的表现力和震撼力。③在表现手法上,与上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引发思考,突出主旨。‎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C项考核情节,B项考核语言,D项考核主旨,其中A项,麦穗儿放弃学业是为了回家照顾父亲,是懂事的表现,‎ - 21 -‎ 也没有让父亲失望。‎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小说情节的题目,要求概括麦穂儿经历了哪些人生风雨,注意按着文章的顺序找到主要事件,重点抓住“幼小时”“少年时”“麦穂儿考上高中那年”这三个阶段,概括“母亲离家出走,奶奶去世,麦穗儿从五岁起和父亲相依为命”“要把麦穗儿送人,后来他又酗酒,经常大骂麦穗儿”“父亲从脚手架上掉下来摔残了腿,为了照顾父亲,麦穗儿放弃了学业”。‎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某情节的题目,重点考核文章的结尾,注意从情节、结构、人物和主旨的角度作答,从结构看,小说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局,这种结局使故事陡生波澜,出人意料,产生极大的表现力和震撼力;从手法上看,与上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引发思考,突出主旨。‎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教育法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作为校内教学的有益补充,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承载起学生对于教育多样化、个性化和分众化的需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课外辅导行业已经成长为一个体量巨大的市场,2016年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规模700万至850万人。民办教育培训行业风生水起,不仅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也得到了广大家长的重视。‎ ‎(摘编自中国教育学会《中国辅导教育行业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二 - 21 -‎ ‎(摘编自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课外辅导家长调研》)‎ 材料三:‎ 中新社北京2月26日电 中国教育部26日召开新闻通气会表示,决定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坚决治理“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的非学历文化教育类培训机构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社会反响强烈。为此,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决定联合开展此次专项治理行动。‎ 除治理安全隐患、无证无照等问题外,此次行动还将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等)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行为。‎ 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班次、内容、招生对象、上课时间等,要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审核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同时,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学校、培训机构和相关人员责任。‎ 对于一些中小学校不遵守教学计划、“非零起点教学”等行为,有关方面将严厉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对于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教师资格。‎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中国教育部决定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1 -‎ ‎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不仅为民办教育的培训提供了法律保障,还维护了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B. 近年来,民办教育承载了学生对教育多样化、个性化越来越多的需求,对校内教学作了有益的补充。‎ C. 据材料二图表可知,多数家长认可中小学课外辅导的重要性,且对课外辅导费用的支出有强烈意愿。‎ D. 民众对违背教育规律、以“应试”为导向的各种校外培训行为反响强烈,教育部决定展开专项治理活动。‎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揭示了民办教育培训所存在的优劣现象及其成因,材料三阐述了政府对其弊端进行整治的措施。‎ B. 资本市场的青睐让民办教育风生水起,教育部的专项整治行动对民办教育培训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C. 民办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应试”“超纲”等不健康现象,这严重影响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 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不仅需要顶层制度高位协调,也需要基层单位认真实施。‎ E. 教育部开展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现实针对性强,整治措施具体明确,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9. 结合全文,将专项治理行动所涉及的众多对象归类,并概括各类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 ‎【答案】7. B 8. BD ‎ ‎9. ①教育主管部门(或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相关的法规、法律,并严肃处理违规违法行为。②中小学校:不将校内教学与课外培训挂钩。③校外培训机构:认真纠正“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违反教育规律的行为。④家庭(家长):正确认识课外辅导的重要性。‎ ‎【解析】‎ ‎7.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越来越多的需求”错,原文表述的是越来越多地承载需求。‎ ‎8.‎ - 21 -‎ ‎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材料一并未揭示民办教育培训所存在的不好现象。C项,“严重影响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夸大事实。E项,“教育部开展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错,文章表述的是“中国教育部决定’开展”;且“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于文无据。‎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专项治理行动所涉及的众多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首先全文搜索“专项治理行动所涉及的众多对象”有哪些,可以知道对象有:教育主管部门(或政府相关部门)、中小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家长)。其次到文中搜索有关各个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从材料三一二三段可以分析出教育主管部门(或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是:制定出相关的法规、法律,并严肃处理违规违法行为。材料三第四段分析,校外培训机构:认真纠正“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违反教育规律的行为。材料三第五段分析,中小学校:不将校内教学与课外培训挂钩。最后是补充家庭(家长)的责任:正确认识课外辅导的重要性。‎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裕,字资德,丰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中,巡按陕西,上安边八事。石彪滥报首功,诏裕核实。彪从父亨以书抵裕,裕焚之,以实闻。亨亦旋败。由是有强直声。都御史寇深遇僚属严,惟裕不为屈。以才擢山东按察使。重囚二百余人,或经十余年未判,裕旬月间决遣殆尽。大岘山贼寨七十余,裕捕戮其魁,纵胁从,除其逋负,乱遂平。‎ 成化初,迁陕西左布政使,入为顺天府尹。政声大著。进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江北诸府。浚白塔、孟渎二河以便漕。张秋南旺及淮安西湖旧编木捍冲激,劳费无已。裕与郎中杨恭等谋,易以石,遂为永利。淮、凤方饥,而太仆征预备马二万匹,裕论罢之。在淮六岁,每岁入计事,陈利病,多施行。父忧归,服除,留佐院事。‎ 十九年代戴缙为右都御史。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 21 -‎ ‎。汪直败,偕副都御史屠滽请雪诸忤直得罪者,帝不悦,夺俸;又坐累,调南京都察院。考绩赴都,留为工部尚书。‎ 初,吏部尚书尹旻罢,耿裕代之。以持正不为万安所喜。而李孜省方贵幸用事,欲引乡人,乃协谋去耿裕,以裕代之。裕本廉介负时望,以孜省故,名颇损。其铨叙亦平。故事,考察目有四:曰老疾,曰罢软,曰贪酷,曰不谨。裕言:“人材质不同。偏执类酷,迟钝类软。乞立‘才力不及’一途,以寓爱惜人才之意。”帝善之,遂著为令。考宗立,言官交章劾裕进由孜省。裕不平,为《辨诬录》,连疏乞休去。正德中卒,年八十八。‎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 ‎10. 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B. 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C. 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D. 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11.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意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B. 服除,即服阙。“服”特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在古代,办完丧事即脱去丧服,谓之服除。‎ C. 乞休,自请辞去官职,指官员因病或因年老而请求去职,与致仕、引年、乞骸骨等词意思相似。‎ D. 故事,指先例、惯例。管理者处理行政事务时,除依法律法规外,还按照一定的先例、惯例行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裕秉性耿直,不畏强权。在奉诏查处石亨谎报战功一事时,他据实上报,不徇情枉法,因而获得好名声。‎ B. 李裕颇有才干,屡获升迁。他因才干被提升为山东按察使,后又提升为右都御史、工部尚书等职务。‎ C. 李裕关心民生,同情百姓。淮安、凤阳一带闹饥荒时,太仆寺却要征用二万匹马,遭到李裕的抵制。‎ D. 李裕晚节有亏,名望受损。他本来廉洁耿直有很好的名望,因为李孜省的缘故,名望受到一些影响。‎ - 21 -‎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岘山贼寨七十余,裕捕戮其魁,纵胁从,除其逋负,乱遂平。‎ ‎(2)而李孜省方贵幸用事,欲引乡人,乃协谋去耿裕,以裕代之。‎ ‎【答案】10. B 11. B 12. A ‎ ‎13. (1)大岘山的强盗有七十多座山寨,李裕逮捕并处死了强盗的首领,释放随从的人,免去他们欠缴的赋税,叛乱于是就平定了。‎ ‎(2)而李孜省正地位尊贵,受到宠幸专权,想要提拔同乡的人,于是就共同谋划除去耿裕,用李裕代替他。‎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缙(人名)”“汪直(人名)”“西厂”“纲纪”“裕(人名)”“御史”,虚词“者”“也”“之”,再结合本句意思:戴缙依附汪直,曾经请求再次设置西厂,他在任时法纪废弛。李裕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御史犯了过错,有的遭到鞭挞,李裕因此遭到毁谤。句子可以断开为: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故选B。‎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在古代,办完丧事即脱去丧服,谓之服除”说法错误,除服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服斩衰者(孝子、子妇、承重孙等),除服最迟,须待二十七月禫祭时除去。故选B。‎ ‎12.‎ - 21 -‎ ‎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A项,查处“石亨”错。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上安边八事。石彪滥报首功,诏裕核实。彪从父亨以书抵裕,裕焚之,以实闻”,由此可知李裕是奉旨查的是石彪。故选A。‎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贼寨七十余”,七十多座强盗山寨;“戮其魁”,处死了强盗的首领;“纵”,释放;“胁从”,随从的人;“除”,面;“逋负”,欠缴的赋税;“平”,平定。(2)句中:“方”,正;“幸”,受到宠幸;“用事”,专权;“引”,提拔;“协谋”,共同谋划;“去”,除去;“以”,用。‎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裕,字资德,丰城人。景泰五年中进士。授予御史的官职。天顺年间,任陕西巡按,上疏安定边防的八条建议。石彪夸大报告自己的战功为第一功,皇帝下诏让李裕核实。石彪的伯父石亨写信给李裕,李烧毁了信,按照实情上报。石亨不久也丢了官。李裕因此有刚强正直的名声。都御史寇深对待副官和下属严厉,只有李裕不屈服。李裕因为有才能被提升为山东按察使。山东有二百多犯罪严重的人,有的过了十多年还没有判决。李裕到后十多天就基本上判决完毕。大岘山的强盗有七十多座山寨,李裕逮捕并处死了强盗的首领,释放了随从的人,免去他们欠缴的赋税,叛乱于是就平定了。‎ 成化初年,李裕升任陕西左布政使,又调任顺天府尹。政绩显著,名声大振。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管漕运并兼巡抚江北各府。他疏浚白塔、盂渎两条河来方便漕运。张秋南旺及淮安西湖过去设置的木桩受到江水冲激,耗费了很多,无法停止这种耗费。李裕和郎中杨恭等谋划,改为石桩,于是永远受益。淮安、凤阳一带正在闹饥荒,但太仆寺此时却要征用二万匹马备用。李裕上疏制止了这件事。李裕在淮安六年,每年入京讨论国事,陈述利弊,有很多建议得到施行。因为父亲逝世回家,服丧结束后,留在朝中帮助处理院事。‎ - 21 -‎ 成化十九年,李裕代替戴缙任右都御史。戴缙依附汪直,曾经请求再次设置西厂,他在任时法纪废弛。李裕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御史犯了过错,有的遭到鞭挞,李裕因此遭到毁谤。汪直垮台后,李裕和副都御史屠滽一道请求替那些冒犯汪直而获罪的人平反昭雪。皇帝不高兴,剥夺了他的俸禄。又因为此事的连累,调到南京都察院。后来,通过政绩考核调入朝廷,担任工部尚书。‎ 当初,吏部尚书尹旻被罢免,耿裕代替了他。耿裕因为坚持正义不被万安喜爱。而李孜省正地位尊贵受到宠幸专权,想要提拔同乡的人,于是就共同谋划除去耿裕,用李裕代替他。李裕本来廉洁耿直有很好的名望,因为李孜省的缘故,名望很受到一些损失。对他的考核也只是称职。按照过去的旧例,考察的项目有四种:一种是年老生病,一种是做事疲软,一种是贪婪残酷,一种是不谨慎。李裕建议说:“人材的性质不同。偏执的人接近残酷,迟钝的人接近疲软。请求设立‘才力不够’一条标准,来寄寓爱惜人才的意思。”皇帝认为好,于是就写上这一条。考核的原则确定了,言官上疏弹劾李裕,说他是通过李孜省提升的。李裕感到冤枉,写了《辨诬录》,连续上疏请求退休离开。正德年间逝世,活了八十八岁。‎ ‎(二)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①‎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数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 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 C. “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D. 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 E. 总体而言,本诗语言平实质朴,为便于抒情,也使用了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 ‎15. 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作者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 ‎【答案】14. BE 15.‎ - 21 -‎ ‎ 作者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点,实则以石喻人;墨石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这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作者借此句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逝世的悼念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错,“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人亡石存,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悲。E项,“也使用了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本诗没有使用反复的修辞。)‎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结合全诗内容,说说‘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的含义”,这是考查理解诗歌语言的能力。“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意思是“可爱可敬的墨石,质地是如此的坚硬凝重,不减当年洁白的浪花状脉痕”,中间两联承“石尚存”生发。“坚重质”既是写雪浪石,又是苏轼的象征。苏轼一生爱石,在于石具有“震霆凛霜我不迁”的“节概”,也就是诗人所说的“坚重质”,而苏轼一生在险恶的政治风浪中正具有这种坚重不迁的高贵品质。颈联隐括苏轼《雪浪石》诗和《雪浪斋铭》入诗,写珍惜和复原友人遗物。“满酌中山酒”,是说诗人也要像当年苏轼那样“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重添丈八盆”,是说要重做“玉井芙蓉丈八盆”以盛装雪浪石。珍重友人遗物正表现了思念友人的深厚之情。诗歌颔联表面是写墨石的特点,其实是以石头来喻人,以石头厚重坚硬不轻易改变其本性的特点,来象征苏轼坚贞不移的品格,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和悼念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在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_______”。‎ ‎(2)《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山色的色彩变化,用色彩的浓淡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一句是“________”。‎ ‎(3)《逍遥游》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4)《陈情表》中李密申述了孝敬祖母,不能远离的拳拳之心的一句“_________”。‎ - 21 -‎ ‎【答案】 (1). 策扶老以流憩 (2). 烟光凝而暮山紫 (3).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4).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5).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此题注意“憩”。‎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抗日战争的硝烟虽已消散,但各界人士毁家纾难的历史永远不能遗忘,浴血奋战的英雄应当永远被我们铭记。‎ ‎②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我市实际,广开言路,各抒己见,就交通设施、教育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献计献策。‎ ‎③在城市,垃圾箱总是塞得满满的。工业生产源源不断的废料,让人难觅栖身之处……“垃圾围城”绝不是危言耸听呵.‎ ‎④美国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派军舰对中国南海的岛礁进行抵近侦察,把本来平静的南海搅得风生水起,其背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野心昭然若揭。‎ ‎⑤雕版印刷,在拥有现代印刷技术的时代,只能束之高阁吗?这样的文化精粹能不能在保护中利用,开发其市场价值?‎ ‎⑥印象容易先入为主,纠正就难了。西汉时张汤为官严酷,口碑不佳,儿子张世安终身忠厚,谨慎用刑,这才改头换面,扭转了世人对其门风的看法。‎ A. ①④⑤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③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①毁家纾难:指不惜捐献所有家产,牺牲自我,帮助国家减轻困难、解救国难的行为。使用正确。② “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不合语境。③ “危言耸听”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使用正确。④ “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不合语境。⑤ “束之高阁”比喻放着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使用正确。⑥“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可换为“改弦易辙”。“改弦易辙”本意指改换琴弦,变更行车道路。比喻改变方向、计划或态度。故答案应为D项。‎ ‎1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21 -‎ ‎ 农业在美国整体经济中占比很小,但却是为数不多的美国出口超过进口的产业,因此每当美国与他国发生贸易摩擦时,农业往往首当其冲。‎ B. 中国作为下届冬奥会主办国,在闭幕式上贡献了《2022相约北京》8分钟演出活动,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视频,向全世界发出诚擎邀请。‎ C. 仪式感是闪烁在人性河道上的灯塔,它总是以它的精神内涵照彻混沌,点拨人心;人类的卑微和伟大,常常是通过仪式才得以充分凸显出来。‎ D. 当下的电影市场,作品繁杂,泥沙俱下,有依靠流量小生打天下的,也有靠老戏骨来征服观众的,《厉害了,我的国》带来的是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语序不当,“为数不多”应放在“产业”前面;B项,搭配不当,“贡献了”与“演出活动”不搭配;D项,成分赘余,“耳目一新”与“全新”重复。‎ ‎..................‎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校园明星秀)迪庆州学生代表带来了粗犷的藏族舞,版纳州学生代表当然也不甘示弱,下面请欣赏版纳傣族舞蹈。‎ B. (运动会广播稿)“高三⑴班的运动健儿们,加油!去年我们第二,今年一定能卫冕冠军!”‎ C.‎ - 21 -‎ ‎ (学校宣传栏)兹定于11月30日下午在学校艺术楼—楼召开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推介会,欢迎有兴趣的师生劳步参加。‎ D. (食堂)为了保障大家的权益,学校食堂严禁现金交易,违教者处罚50-100元。‎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B项,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在体育竞赛中指蝉联冠军,保住上届取得的冠军地位。这里说去年是第二,所以不可能蝉联冠军。C项,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用在这里过于客气了,改成“到场”。D项,违教:①违反法典、法令。②谦词。意谓 没有机缘相见从而不能听到有教益的话。用在违反学校食堂规定,语气过重。‎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貼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汉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①____。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②____,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了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③____。人们的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坚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了。‎ ‎【答案】 (1). ①更是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巨大载体 (2). ②宋词的婉转清雅 (3). ③古老的方块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 ‎【解析】第①处根据后面的两句,可知应从汉字对中国文化传承的作用来概括,与前文构成递进关系;根据上文“唐诗”及下文的“元曲”,第②处应该谈及“宋词”;第③处根据最后一句内容,主要谈电子信息对汉字的冲击或汉字所面临的困境。‎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逻辑问题,请加以说明。‎ 腐乳是指豆腐经过特定霉菌发酵后,再用盐和各式香料渍制成的发酵食品。发酵后,豆腐的营养会发生一些变化:其一是B族维生素含量增加,其二是蛋白质更易于被人体吸收。所以我们可以从网上找到在家制作豆腐乳的帖子,按其方法自制腐乳,以改善我们的生活。不过,腐乳的盐含量大,吃它将使盐的摄入量超标,这是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 ‎【答案】(1) 前后内容不对应,“其二是蛋白质更易于被人体吸收”不是营养的变化。‎ ‎(2)因果关系不当,豆腐的营养发生变化,不是人们应该自制腐乳的原因。‎ ‎(3)表述绝对化,吃腐乳未必会使盐的摄入量超标。‎ - 21 -‎ ‎【解析】题干“有多处逻辑问题,请就其中三处加以说明”,答题关键词“逻辑问题”,直接用否定句式指出文中推断中存在的问题。答题时,首先找出问题“其二是蛋白质更易于被人体吸收”“ 所以我们应从网上找到在家制作豆腐乳的帖子,按其方法多多自制腐乳,以改善我们的生活”,“腐乳的盐含量大,吃它将使盐的摄入量超标”然后结合文中的逻辑关系表达出来。‎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既然是推断问题,就是推断不合理之处,做题时就要注意文段中推理之处,看其是否恰当即可。‎ 四.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自强不息,厚徳栽物。(淸华大学)‎ ‎②学无止境,气有浩然。(山东大学)‎ ‎③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上海交通大学〉‎ ‎④求是,创新。(浙江大学)‎ ‎⑤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麻省理工学院)‎ ‎⑥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合肥一中)‎ 很多学校都有悠久的历史,其校训更是意蕴丰富。读了上面的校训,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条为基础来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修身治学平天下 名校教会了我们什么?我想它并不仅仅教给了我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还传授给我们一些为人处亊的道理。为人当自强不患,为学当求是创新,为世当胸怀天下,唯有如此,方不负韶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中对君子的描述:令很多人神往。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被淸华大学作为校训,在—代代的淸华学子间传递,为什么这么多人强调为人的韧性与美德7我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以、修身为先已 给出了答案。只有一个人本身正如松、韧如竹,他的所作所为才是正义而有意义的。‎ 故曰:“为人当修身,自强不息,以厚德载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宋代学者张载对治学的理 解。而新的时代又对治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诚如浙江大学教训:求是,创新。唯有求是才是 对真理的追求,唯有创新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辉煌中国里有句话说“一个民族,不能总 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诚哉,斯言!我们在治学时应秉持求是的态度取其 精华,再以创新为翼飞向更美好的未来。‎ - 21 -‎ 故曰:“为学当求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总理的少年壮志:“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 姓朱”,这是郑成功立下的铮铮誓言。如读书,本就不应该是为求田问舍、强取公侯,报效 国家、安定天下才是其终极奥义。那“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便是合肥一中的呼唤。不 论是修养身心还是刻苦求学,凡事都应以国为先、以国为重,并要敢于有为国奉献的觉悟。 为了这不老九州的光明未来,我们当志存髙远,胸怀天下。‎ 故曰:“为世当爱国,胸怀天下展望未来。”‎ 人生而在也,为人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治学当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为世当胸怀天下,展望未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成为《诗经》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才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有所开创,才能不负祖国期望,守护九州未来。‎ 人生在世,当这样地修身治学平天下!‎ - 21 -‎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 - 21 -‎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 21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