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2.00 KB
  • 2021-06-03 发布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0届高三月考(一)语文试题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长沙市一中2020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责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费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研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教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吾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菜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球化时代的审美标准使很多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甚至被消开。‎ B. 不只是传统戏剧,其他领域门类的传统文化也面临信息化、数字化带来的严重威胁。‎ C. 信息化、数字化对传统文化来说是双刃剑,对其生存发展既带来威胁,也提供机会。‎ D. 文末用“木乃伊”比喻通过数字化获得永存,却脱离大众而失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由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所遇到的问题,引出“活化传统文化”这一核心问题。‎ B. 文章主要论述传统文化资源所面临的双重悖论,作者认为挑战大于机遇,分析有辩证性。‎ C. 文章以3D全景声京剧电影在好莱坞热映为例,论证了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能性。‎ D. 文章提出问题后,着重从全球化与科技手段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它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B. 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而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活的文化也是关键问题。‎ C. 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和交通愈发便捷的全球化时代,必将遭遇淘汰。‎ D. 如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传统文化,并借助技术的力量,就能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答案】1. A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A项,偷换概念。“全球化时代的审美标准”有误,由原文“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可知,原文是指“大众流行文化”所形成的“‘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故A错误。‎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 B项,对观点的概括有误。“挑战大于机遇”有误,由原文“信息化、教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可知,原文的看法应该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故B错误。‎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A项,“它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错误,原文对应的语句在第三段,“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才能使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传统文化本身并不能实现这个目的,故A错误。‎ C项,“必将遭遇淘汰”错;原文结尾“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传统文化可以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所以并不是“必将遭遇淘汰”。故C错误。‎ D项,“如果……就”错,这两种说法都过于绝对,故D错误。‎ 故选B。‎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在,全媒体正在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摘编自习近平讲话《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第6期)‎ 材料二:‎ 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材料三:‎ 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人的第信息源,全媒体不断发展,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重组着内容生产与信息传播的链条,一个“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渐行渐近。‎ 人民日报全新改版、全彩印刷,推出融媒体工作室机制,组建了“一本政经”“麻辣财经”等45个专业化、垂直化的品牌工作室,做大做强报网十多种载体,覆盖用户7.86亿人次;新华社自主研发推出“快笔小新”机器人写稿系统,并发布全球媒体首个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和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一 ‎“Al合成新闻主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先进技术为引领,深入研究运用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全力推进4K超高清电视技术体系建设,牢牢掌握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主动权,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日报社践行“深度融合、移动先行”理念,把一份发行70万份的英文报纸转型升级为一个覆盖2亿多海内外用户的全媒体宣传平台……‎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众声喧哗的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主流媒体手握的是“金话简”。把握时代大势,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媒体融合的大手笔正等待我们去创造。‎ ‎(摘编自《勇立潮头,推进全媒体时代“融合+”》,人民网2019年1月28日)‎ 材料四:‎ 美国最早的媒体融合试验成果是“坦帕新闻中心”。2000年3月美国媒介综合集团(Media General)成立“坦帕新闻中心”,将旗下的报纸、网站和电视台安置在同一座传媒大厦中。各家媒体员工、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保持独立的前提下,该集团在大厦中设立了新闻编辑部进行统一指挥和协调,在报纸、网站、电视台之间实行资源共享,互相配合进行新闻的采集、写作和共享,不仅大大降低了新闻生产的成本,更优化了报道效果和时效性。在“坦帕新闻中心”这一媒体融合范例的带动下,美国涌现了多种媒体融合模式。‎ 整体上来看,美国媒体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技术驱动的内容融合:美国各大媒体积极利用传播新科技,深入挖据用户需求,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和价值延伸。《华尔街日报》《芝加哥论坛报》等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实现了报网联动,优化了用户体验,增强了用户粘性 需求导向的生产方式融合:美国不少传统媒体以移动互联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实时新闻信息,争做“24小时全天候运转”的新型媒体。CNN、《芝加哥论坛报》《今日美国》等均实现了24小时新闻直播或滚动实时新闻报道,并根据用户阅读习惯有效地安排了新闻内容发布时间。‎ 市场趋势下的传播平台融合:越来越多的数字阅读受众流向新闻网站以外的渠道,新闻供应商正在跟进其转移动向。为了接触更广泛的受众,2007年开始,CNN与YouTube、Twitter、Facebook等成熟社交网站合作,进行新闻直播等与用户互动;NBC、CBS与Twitter进行了互利共赢的合作;NBC环球与Vox Media、BuzzFeed等新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 ‎(摘编自新元智库《美国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与案例分析》)‎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全媒体时代,社会主流媒体应该让主流价值观成为算法,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B. 互联网普及率、手机网民规模正在逐年递增,这是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 C. 美国媒体融合实践表明,采用何种模式融合,得看媒体自身的优势和市场需要。‎ D. 从美国的全媒体融合实践来看,不论是哪一种模式,最终都要满足用户的需求。‎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指出了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也高屋建领地指出全媒体融合发展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B. 在全媒体融合的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如果主流媒体不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就有可能会失去原有的“金话筒”优势。‎ C. 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各大媒体纷纷追求融合发展,“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越来越近。‎ D. 材料三对中国几家主流媒体的报道聚焦于技术的创新,材料四对美国早年“坦帕新闻中心”的分析则侧重于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6. 结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中国应该如何推动全媒体的融合发展。‎ ‎【答案】4. A 5. D ‎ ‎6. ①技术层面:掌握核心科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②价值观念层面:用主流价值导向驾取“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或“掌握好主流‘金话简’”)。③法律层面:依法加强对新兴媒体的监管。④营销层面:关注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社会主流媒体应该让主流价值观成为算法”错误,由原文“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可知,不是让主流价值观成为“算法”,而是让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故A错误。‎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D 项,“材料三对中国几家主流媒体的报道聚焦于技术的创新”错误,材料三对中国几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并不是都聚焦于技术的创新,对人民日报的报道,侧重于它多样化的工作室;对中国日报的报道则侧重于它的宣传平台的升级,故D错误。‎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简要谈谈中国应该如何简要谈谈中国应该如何推动全媒体的融合发展,并结合材料分析;其次确定答题区间。考生要去原文筛选推动全媒体的融合发展的措施以及别人的成功经验等。由材料一“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可知技术层面:要掌握核心科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价值观念层面: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取“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可知法律层面:依法加强对新兴媒体的监管。由材料四“美国不少传统媒体以移动互联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实时新闻信息,争做‘24小时全天候运转’的新型媒体。”可知营销层面:要关注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塔铺 第四章 刘震云 离高考剩两个月了。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 大家一下都着了慌。这时同学的精神,都已是强弩之末。王全闹失眠,成夜睡不着。“磨桌”脑仁疼,一见课本就眼睛发花。‎ 大家乱骂,埋怨学校打听不清,说这罪不是人受的。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家都没有世界地理的复习资料。于是掀起一个寻找复习资料的热潮。一片混乱中,唯独“耗子”乐呵呵的。他恋爱的进程,据说已快到了春耕播种的季节。‎ 闹腾了几日,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离高考近了,同学们都变得自私起来,找到资料的,对没找到的保密,唯恐在高考中多一个竞争对手。我们宿舍,就“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卷毛发黄的《世界地理》,但他矢口否认。我和王全没辙,李爱莲也没辙,于是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我爹送来馍,见我满脸发黄,神魂不定,问是什么书,我简单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 ‎“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 我也忽然想起这个茬儿,不由高兴起来。爹站起身,刹刹腰里的蓝布,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 我说:“还是先回家告诉妈一声,免得她着急。”‎ 爹说:“什么时候了,还顾那么多!”‎ 我说:“可您不会骑车呀!来回一百八十里呢!”‎ 爹满有信心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说完,一撅一撅动了身。我忙追上去,把馍袋塞给他。他看看我,被胡茬包围的嘴笑了笑;从里边掏出四个馍,说:“放心。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我眼中不禁冒出了泪。‎ 晚上上自习,我悄悄把这消息告诉了李爱莲。她也很高兴。‎ 第二天晚上,我和李爱莲分别悄悄溜出了学校,在后岗集合,然后走了两里路,到村口的大路上去接爹。一开始有说有笑的,后来天色苍茫,大路尽头不见人影,只附近有个拾粪的老头,又不禁失望起来。李爱莲安慰我:“说不定是大伯腿脚不好,走得慢了。”‎ 我说:“要万一没找到复习资料呢?”‎ 于是两个人不说话,又等。一直等到月牙儿偏西,知道再等也无望了,便沮丧地向回走。但约定第二天五更再来这集合等待。‎ 第二天鸡叫,我便爬起来,到那村口去等。远远看见有一人影,我认为是爹,慌忙跑上去,一看却是李爱莲。‎ ‎“你比我起得还早!”‎ ‎“我也刚刚才到。”‎ 早晨下了霜。青青的野地里,一片发白。附近的村子里,鸡叫声此起彼伏。天色渐渐亮了,东方出现一抹红霞。‎ 忽然,天的尽头,跌跌撞撞走来一个人影。‎ 李爱莲指着那人影:“是吗?”‎ 我一看,顿时兴奋起来:“是,是我爹,是他走路的样子。”‎ 于是两个人飞也似地跑上前去,我扬着双臂,边跑边喊:“爹!”‎ 天尽头有一回声:“哎!”‎ ‎“找到了吗?”‎ ‎“找到了,小子!”‎ 我高兴得如同疯了,大喊大叫向前扑。后面李爱莲跌倒了,我也不顾。只是向前跑,跑到跌跌撞撞走来的老头跟前。‎ ‎“找到了?”‎ ‎“找到了。”‎ ‎“在哪儿呢?”‎ ‎“别急,我给你掏出来。”‎ 老头也很兴奋,一屁股坐在地上。这时李爱莲也跑了上来,看着爹。爹小心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一本薄薄的卷毛脏书。我抢过来,书还发热,一看,上边写着“世界地理”。李爱莲又抢过去,看了一眼,兴奋得两耳发红:‎ ‎“是是,是《世界地理》。”‎ 爹看着我们兴奋的样子,只“嘿嘿”地笑。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我惊叫。‎ 爹仍是笑,把脚收回去:“没啥,没啥。”‎ 李爱莲眼中也涌出了泪:“大伯,难为您了。”‎ 我说:“您都六十五了。”‎ 爹还有些逞能:“没啥,没啥……”‎ 爹接着郑重地说:“你表哥说,这本书不好找,是强从人家那里拿来的,最多只能看十天,还得给人家送回去。”‎ 我们也郑重地点点头。‎ 爹又说:“你们看吧,要是十天不够,咱不给他送,就说爹不小心,在路上弄丢了。”‎ 我们说:“十天够了,十天够了。”爹爬起身,准备从另一条岔路回家。我说:“爹,您歇会儿再走吧。”‎ 爹说:“说不定你娘在家早着急了。”‎ 看着爹挪动着两只脚,从另一条路消失。我和李爱莲捧着《世界地理》,又高兴起来,你看看,我看看,一起向回走。并约定,明天一早偷偷到河边集合,一块来背《世界地理》。‎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交代高考前突然传来要考世界地理 消息,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爹为“我”去借书作铺垫。‎ B. 小说大量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如“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不加修饰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精准传神。‎ C. 第二天早晨“天色渐渐亮了”,既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也起到调节叙述节奏的作用,使情节故事有张有弛。‎ D. 小说使用了大量对话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有着乡下人的朴实、自然,又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易于打动人心。‎ ‎8. 小说重点突出了“爹”这个人物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为什么没有正面描写“爹”寻书路上的艰辛?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爱子心切。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②信心十足。父亲不惧路途遥远,表示一定能找到书并准时回来。③坚强倔强。长途跋涉以至于双脚都走出了血泡,他却不以为意。 ‎ ‎9. ①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②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③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老人路上的艰辛“我”并未亲见,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的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 C项,“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错,“天色渐渐亮了”是对漫长的等待时间的具体化描写,故C错误。‎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一般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小说命题离不开人物形象鉴赏。鉴赏人物形象要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入手,分析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据“爹站起身,刹刹腰里的蓝布,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我说:‘可您不会骑车呀!来回一百八十里呢!’爹满有信心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说完,一撅一撅动了身。我忙追上去,把馍袋塞给他。他看看我,被胡茬包围的嘴笑了笑;从里边掏出四个馍,说:‘放心。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我眼中不禁冒出了泪。”可以看出父亲爱子心切。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信心十足。父亲不惧路途遥远,表示一定能找到书并准时回来。“爹看着我们兴奋的样子,只‘嘿嘿’地笑。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爹!’我惊叫。爹仍是笑,把脚收回去:‘没啥,没啥’李爱莲眼中也涌出了泪:‘大伯,难为您了。’我说:‘您都六十五了。’爹还有些逞能:‘没啥,没啥……’”可看出父亲坚强倔强。长途跋涉以至于双脚都走出了血泡,他却不以为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为什么没有正面描写‘我爹’寻书路上的艰辛?请简要分析”,然后分析小说的情节,看小说写了什么内容,是从什么角度叙述的,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什么,表现了什么。这篇小说的中心情节就是寻找复习资料,但小说主要写了找资料之前和找到资料之后,而对于寻找资料的过程却没有提到,从内容安排的效果来看,这属于艺术上的“留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至于寻找过程到底如何,作者以“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这一细节侧面表现寻找路途的艰辛,表现父亲对子女之爱的深沉;从小说的叙述视角来看,采取第一人称,从“我”的角度来写,那么父亲寻书的情况应是“我”所未见的,所以小说这样处理更合乎情理。‎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徒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徒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来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按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幕,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晚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B.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C.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D.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良家子:汉时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 B. 骑郎将:也称郎中骑将,西汉置,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 C. 典属国:典,仪式;“典属国”即负责与附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秩二千石。‎ D. 转:迁官转任。与“迁”“调”“徙”一样都有“调动官职”的意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广擅长骑射,屡立战功。因家传射技非凡,他既能在萧关与匈奴的对战中杀敌众多,也能在追敌时精准射杀。‎ B. 李广恃才自负,不顾安危。因相信自己才气无双,骁勇能战,他多次与匈奴作战,引发他人对其生命安全的担忧。‎ C.‎ ‎ 李广智勇双全,处乱不惊。面对匈奴数千骑兵,他大胆冷静地命令士卒下马解鞍,制造诱敌假象,成功吓退敌兵。‎ D. 李广随机应变,巧妙脱身。虽被胡骑捉拿,却以假死迷惑敌人,使其放松警惕,而他伺机而动,抢得胡马迅速逃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2)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答案】10. D 11. C 12. B ‎ ‎13. (1)那些敌人原以为(或“认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可以(或“来”)使他们心中的想法(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更坚定。(2)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的人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辨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本题为选择题,可以找准切入点。“已缚之上马”,指把他捆绑上马之后,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望匈奴有数千骑”,意思是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宜断开,在它前后断开;“上山陈”,指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中间不要断开,在它前后断开。‎ A项,“已缚之上马”,指把他捆绑上马之后,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望匈奴有数千骑”,意思是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宜断开,故A错误;‎ B项,“已缚之上马”,指把他捆绑上马之后,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望匈奴有数千骑”,意思是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宜断开,故B错误;‎ C项,“已缚之上马”,指把他捆绑上马之后,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望匈奴有数千骑”,意思是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宜断开;“上山陈”,指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中间不要断开,在它前后断开,故C错误;‎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解答本题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 C项,“典,仪式”错误,应该为“典:主持,主管”。故C错误。‎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 B项,“因相信自己才气无双,骁勇能战”错误,由原文“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可知,“恃才自负,才气无双”是公孙昆邪对他的评价,故B错误。‎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以”,认为;“彼虏”,那些敌人;“走”,逃跑;“坚”,使动用法,使……坚信;“意”,心中想法。(2)中“当”,判决;“所失亡”,“所”字结构,损失伤亡的人;“为……所”,被动句式;“赎”,用财物脱罪或抵免过失。‎ ‎【译文】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县。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命为汉朝延的中郎。‎ 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调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来交战。典属国公孙昆(hún)邪(yé)对皇上哭着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作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于是又调他任上郡太守。以后李广转任边境各郡太守,又调任上郡太守。‎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可以使他们心中的想法(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更坚定。”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暮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认为汉朝在附近有伏兵,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武帝即位,在这时李广从上郡太守调任为未央卫尉。‎ 后来,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追捕的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得以逃脱。于是回到汉朝京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的人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①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②,看竹③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 注】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②凡鸟: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稀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风”字而去,嘲讽稀喜是“凡鸟”。③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登其门观竹,“讽啸良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借《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写吕逸人不染风尘的超俗节操。‎ B. 诗人寻友不遇,借典故表达了未见到吕逸人的无限懊恼,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 C. 作者笔下的吕逸人所居之境,青山妩媚,流水多情,身处自然,充满隐逸生活的情趣。‎ D. 这首诗既有上下句虚实相间,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笔姿灵活,变化多端,颇有情味。‎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尾联的大意是: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时间已久,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苍老了,树皮都像龙鳞一样。这两句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吕逸人淡定洒脱、精神自足的人生境界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意。‎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解答本题注意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无限懊恼”不对。访人不遇,于普通人而言,可能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引用历史故事来表达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故B错误。‎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以及诗人的情感。解答本题考生要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抓住题干、作者、注释、关键词、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诗句的意思是: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的表皮都象龙鳞一样。这两句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意。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表达了诗人对吕逸人淡定洒脱、精神自足的人生境界的赞美之情。“老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并照应开头的“一向绝风尘”,全诗结构严谨完整。‎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古讽今,用“_______,_____”两句,借秦的灭亡告诫当朝统治者及后人,如果不以史为鉴,将会重蹈覆辙,致使悲剧重演。‎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写出箫声的哀怨动人和强烈的感染力。‎ ‎(3)屈原在《离骚》中暗示自己忍受委屈和指责,并以“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要以前贤为榜样,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答案】 (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舞幽壑之潜蛟 (4). 泣孤舟之嫠妇 (5). 伏清白以死直兮 (6). 固前圣之所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注意难写的字、易混的字还有通假字,注意不要错漏添虚词、颠倒词序。另外,书写必须工整仔细,还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鉴”、“壑”、“嫠”、“直”。‎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_____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过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褚党人碎”,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此整日里_____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_____。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提出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展”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_____。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身不由己 不修边幅 停止 失色 B. 不由自主 蓬头垢面 停滞 失重 C. 不由自主 蓬头垢面 停滞 失色 D. 身不由己 不修边幅 停止 失重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B. 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C. 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D. 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还有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使然。‎ B. 还由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C. 还是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D. 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成语使用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失当、谦敬错位等。近年近义成语的考查成为热门,关键是要仔细分别它们的细微差别。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1.使用范围、使用对象不同;2.意义侧重点不同;3.语义轻重不同;4.色彩不同;5.适用语境不同。“身不由己”:自己的行动不能由自己做主。“不由自主”: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此处突出因苏东坡性格太具魅力,使人们心甘情愿控制不住地被他吸引,为他倾倒,用“不由自主”。“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重在突出随便,不拘小节。“蓬头垢面”:形容头发很乱、脸上很脏的样子。重在突出生活条件差。这里指苏东坡没有头发很乱、脸上很脏的样子,用“蓬头垢面”;“停止”‎ ‎:不再进行。“停滞”:指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从苏东坡的人生际遇看这里用“停滞”更合适。“失色”:失去本来的色彩或光彩。“失重”:失去原有的重量、分量。此处因前文有“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所以用“失色”更好。‎ A项,“身不由己”使用错误;应用“不由自主”;“不修边幅”使用错误;应用“蓬头垢面”; “停止”使用错误;应用“停滞”,故A错误;‎ B项,“失重”使用错误;应用“失色”,故B错误;‎ D项,“身不由己”使用错误;应用“不由自主”;“不修边幅”使用错误;应用“蓬头垢面”; “停止”使用错误;应用“停滞”;“失重”使用错误;应用“失色”,故D错误。‎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生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前文“有了……”后面接“才让……”更恰当;根据语段第一句“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可知,应先说才华,再说气度。‎ B项,根据前文“有了……”后面接“才让……”更恰当,故B错误;‎ C项,根据语段第一句“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可知,应先说才华,再说气度,故C错误;‎ D项,根据前文“有了……”后面接“才让……”更恰当;根据语段第一句“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可知,应先说才华,再说气度,故D错误。‎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解答此题考生需明确高考病句六大题型,即: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做这类题的方法有:1.语感审读法,看有没有明显不顺畅的、值得怀疑推敲的地方。2.标志判断法,巧抓特征词,快速辨析病句。特征词有并列短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否定词、关联词、两面词、代词、长宾语等。3.紧缩主干法,划分句子成分,先看谓宾是否搭配,再看定状补是否与中心词搭配。划横线的语句属于句式杂糅。‎ A项,“还有……使然”,句式杂糅,故A错误;‎ B项,“还由……所致”,句式杂糅,故B错误;‎ C项,“还是……所致”,句式杂糅,故C错误;‎ 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奠定基础。①_____。一是将易腐有机成分为主的厨房垃圾单独分类,为垃圾堆肥提供优质原料,生产出优质有机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②______,减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少了垃圾处理的水、土壤、大气污染风险;三是提高了废品回收利用的比例,减少了原材料的需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四是③____,提升全社会对环卫行业的认知,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形成尊重、关心环卫工人的氛围。‎ ‎【答案】 (1). 那么,垃圾分类的好处有哪些呢? (2). 二是将有害垃圾分类出来 (3). 普及环保与垃圾分类的知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生做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①处根据文段核心话题“垃圾分类”和后文中讲到的四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可见此处应填“垃圾分类的好处(益处)有哪些”;②处根据分号前的“一是将……单独分类”和后文“减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等内容可知此处应填“二是将有害垃圾分类出来”;③处根据下文中“提升全社会对环卫行业的认知”,可以推出此处应填“普及环保与垃圾分类的知识”。‎ ‎21.阅读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总结美国和中国打贸易战的两个原因。要求语言简洁,表达准确。总共不超过30字。‎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7年中美进出口贸易差额达到2758亿美元,是1995年的32倍。美国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也在不断上升。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1月,美国对中国出口额占美国出口总额的7.9%,而对中国进口额占美国进口总额的22.5%。截至今年1月,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兴业研究指出从研究与开发绩效来看,中国研发支出已超越欧盟,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支出国。中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研发支出强度)也在快速增长。2015年中国研发支出强度为2.1%,仅低于美国0.7个百分点。‎ ‎【答案】原因一:中美贸易地位不平衡(持续扩大)或中美进出口贸易差额增大原因二:美国狙击中国高新科技或限制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或中国在研发支出中的投入比重日益增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以及压缩语段。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先甚好题,题目要求“总结美国和中国打贸易战的两个原因”,本材料有两段,每段一个重点,即一个原因。考生需要从现象抓住本质,如第一段列举了许多数据,“2017年中美进出口贸易差额达到2758亿美元,是1995年的32倍”旨在说明中美进出口贸易差额增大,或者中美贸易地位不平衡,这是美国和中国打贸易战的原因之一。第二段“中国研发支出已超越欧盟,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支出国。中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研发支出强度)也在快速增长。2015年中国研发支出强度为2.1%,仅低于美国0.7个百分点”可知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中国在研发支出中的投入比重日益增加成为了美国的威胁。美国和中国打贸易战就是为了狙击中国高新科技或限制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过去我们常说“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一种崇高的情怀,但是如果你明白好社会从何而来,就知道更可靠的说法应该是“以己任为天下”。‎ ‎(2)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钟升起,但你能决定自己几点钟起床。‎ 上面这两句话都出自时评作家熊培云,他的这些话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志不达者智不成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开放在路边娇艳的罂粟花,但唯有坚持自律,才能不被外物所迷惑,走向成功。有句话说得好,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钟升起,但你能决定自己几点钟起床。‎ 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程颐曾说:“顺理则谀,纵欲惟危。”自律,不仅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更是为了社会的安定与幸福。‎ 来自英国的一名12岁女孩儿,伊兹·威尔,6岁时就患上了细菌感染性脑膜炎。因先天性心脏病发作,不得不接受四肢被截的结束。但伊兹却没因此而一蹶不振,反而热爱上了蹦床运动,每天坚持练习2小时蹦床。因为她的自律,她获得校残障组蹦床的冠军,但她更希望能在国际上获得金牌。伊兹因为她的自律,发现创造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需要自律。《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这就是自律的表达。唐张九龄《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不能自律,何以正人?”对于就要参加高考的我们,学习无疑是当下极为重要的任务。但如今仍有不少学生沉迷于王者荣耀、科幻小说等“罂粟”之中,无法自拔,卸掉游戏,是自律的第一步,也是为今后人生强基固本的第一步。‎ 对于社会而言,我们需要自律。随着共享理念的传播,一时间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器迅速走进人们的视线。但“共享雨伞无一归还”“共享单车被加上私锁”等信息也随之挑战着人们的道德素养。面对价格不菲且实用的物品,人们很容易起私心,将其占为己有。故加强自律,也是为“素质低的中国人”这一称号摘帽。‎ 对于国家而言,我们需要自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些国家极力推行文化霸权,强权政治,垂涎他国领土。国家间加强自律,才不会导致世界大战悲剧的重演。自律与他律固然都十分重要,但自律是其发展的基础,如果人人都不自律,他律必会受到影响。‎ 回顾历史,不乏许多旷世奇才,他们多数都自律自强。当我们遇到考验,只要坚守本心,登上胜利的顶峰后,我们就会感受到“志不达者智不成”的深刻内涵。‎ ‎【解析】‎ ‎【详解】(一)审题:本题是名言类材料作文,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捕捉关键语句。抓住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要学会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及关键词之间的关系。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当然,一篇作文中一般只有一种立意,要学会把握最切题的最有时代感的立意,突出文章的时代性。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涉及其余”从中选择一句作为立意的中心,其他的联系分析。本则材料两则名言都指向“自己”‎ ‎。第一句话主要引导考生思考个人如何改造社会?这话听起来有些雄心壮志,因为它暗中断定“个人可以而且能够改造社会”。通常,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个人势单力薄,无法与社会抗衡,改造社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此,我的判断是个人是可以改造社会的。就个体而言,你是社会的一部分,当你发生改变时,意味着社会也随之改变。虽然这种变化很微小,但不管有多小,它在客观上都是真实的。就社会影响而言,“蝴蝶效应”积聚,社会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次微小的改变或者介入,都有可能引发一场摧枯拉朽的小风暴。过去我们常说“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一种崇高的情怀,但如果你明白好社会从何而来,就知道更可靠的说法应该是“以己任为天下”。电影《辛德勒名单》里有一句话,“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这个人包括你在关键时候需要救起的他人,同样包括你自己。退一步说,如果你自己都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是一个假躯壳,你又怎么可能真正救得起他人?如果你甚至都不能判断这个时代朝着哪个方向走,看到小区里有人装了个卫星天线便跑到公安局去报案,你又怎么能帮得了他人呢?关于第二句中国人从不缺少扶危济困、改造社会的热忱。我也知道自己平素是如何懈怠,一事无成。日复一日,漫不经心,忙于种种芜杂之事,而我们最想做的事情,绝大多数时候都停留于美好愿望,或未得机缘,或缺少行动,终不能像证严法师一样,做到“有愿、立志、力行”。好在我有所醒悟,知道自己点滴做事的意义。人人多流一滴汗,社会少见一滴血。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是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你不能决定中国有没有华盛顿,但你能决定自己是否成为那个为华盛顿鼓掌的人。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立意,也可以自行立意,如自律、管理自己等。文体不限,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把选择文体的权利交给了你,让你选择最擅长的一种文体来写。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随笔、书信、日记等等体载,任你选择一种,但要注意题目要求,“除诗歌外”。写成记叙文选材要贴近生活,内容要充实,切忌大且空。切入的角度要小且巧,从小角度折射出一个大问题。一定要写出的典型细节,用细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浅入深,有真情实感。写成议论文一定要观点鲜明,材料详实典型,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切不可空发议论,牢骚满腹。写成散文要紧扣话题,时空转换自然得体,形式新巧,语言优美。‎ ‎(二)立意:1、心有所想,便身体力行。2、有愿、立志、力行。3、自律的人生最精彩。4、以己任为天下,救起你自己。5、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6、以己任为天下——蝴蝶效应。7、管理好自己。‎ ‎(三)素材:1、在那个旧时代,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时代推移,但难能可贵的是,追求自由和进步的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崇高理想、肩负主宰天地重任的豪情壮志是一成不变的。是什么让无数仁人志士明知前路渺茫坎坷,却依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回答掷地有声:责任。因为责任,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从容;因为责任,我们握紧命运的手臂更加有力;因为责任,我们的胸怀才无限崇高和宽广!‎ ‎2、乳名是父母给的,坏名是自己造成的。(格言)‎ ‎3、若把金钱当作崇拜物,它就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侠名)‎ ‎4、宁可做穷人,不可做坏人。(谚语)‎ ‎5、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法·狄德罗)‎ ‎6、为享有自由,必须限制自由。(E·伯克)‎ ‎7、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宋元之交,世道纷乱。一天,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你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8、“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 清朝官员于成龙在生活上极其俭朴,江南百姓遂给他起了个外号为“于青菜”。他在任两江总督期间,有一知县给他呈送“中秋节礼”,被他严词拒绝,并特发《严禁馈送檄》。于成龙为了警诫自己,勉励下属,在大堂上悬联一幅:“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斯,谁替你披枷带锁;一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妇娼。”因此,他为官几十年,真正做到了“清介自持,誓不受属员一毫馈送。‎ ‎(四)写作思路:本文论据丰富,内容充实。文章借用名言提出论点,主体部分对论点进行纵深分析,由个人层面分析上升到社会层面分析,最后对这两个层面的分析进行了整合,得出“如何做”的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