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1)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家国往事 诗词人生 高毅哲 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有人用一句话概括她一生的追求:“九畹兰滋,乐做诗词传灯人。”‎ 从启蒙到“能自建树”‎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在察院胡同祖宅里,在家学氛围下,叶嘉莹完成了诗词的启蒙,诗词功底日渐扎实。‎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进入了辅仁大学。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顾随生前没有留下一本著作。叶嘉莹上世纪70年代回国以后,整理出版了40余万字的《顾随文集》,并将她在顾随课堂上记下的八大本笔记,全部交给了顾随的女儿整理成《驼庵诗话》,所得版税,全部给予先生女儿。‎ 在去国外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诗词相比,文学理论实在太过枯燥。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弱德之美 熊烨是叶嘉莹的2010级博士生。彼时他在南方一所大学本科读法律,正处于失落和迷茫中,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叶先生的授课融入了她切实的人生体验,这是最打动我的。”熊烨说。来到南开之后,他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 ‎1948年3月,在北平教书的叶嘉莹南下上海和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未婚夫结婚。1948年11月,叶嘉莹和家人从上海来到台湾;在白色恐怖中,丈夫被怀疑是“匪谍”‎ ‎,在监狱一关就是3年,连她自己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也被抓到警察局关了一段时间。被放出后,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没有房间可住,她就在走廊上打地铺,很早就要爬起来收拾干净;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她只能出去,在烈日之下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叶嘉莹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不得于心者,固不能笔之于手”。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不仅是叶嘉莹的自白,更是点出了她诗词生涯的魅力根源。‎ 此后几十年间,她著作等身,成为享誉国际的大家。她提出的词学中“弱德之美”的学说,在如今的众多研究者看来,用来描述她本人十分恰当。这种观点认为,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而叶嘉莹一生的经历无疑都成了这种美学的最好注脚。‎ 愿意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她坚信,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徐晓莉听说南开大学中文系来了一位讲课很好的女老师,便前来听讲。“在课堂上,叶嘉莹就是一个强大磁场的磁心。”徐晓莉回忆,“她从不拿讲稿,却常常从右向左,竖版繁体在黑板上默写出古人的大段诗词文句。她讲一口纯正亲切的北京乡音,而她深厚的古典修养和融贯中西的浩瀚学识,以及恰切精当的举喻与解说,让我们倾倒,耳目全新,惊叹不已。”如今已经退休的她,有空便在家里放起叶嘉莹的讲课录音,犹如别人听京剧、听相声一般。‎ 叶嘉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叶嘉莹说,她的一生,除了回国教书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从来没有对命运做出过主动的选择。你落到什么地方,不是你能掌握的,“可是不管命运把我抛到哪里,我都愿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好”。‎ 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人们往往惊诧于她旺盛的精力。当她年过八旬以后,依然常常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辗转于旅途。每次回国,她都要带回大批成箱的材料。每逢上讲台,她常常一站两个小时,神采飞扬,奋笔疾书,连水都很少喝上一口。‎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顾随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当年的叶嘉莹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多想其中的意义。而当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她早已找到答案。‎ ‎(《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20日第3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号迦陵,20世纪50年代初任台湾大学教授。1966年赴美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70年,获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开始赴国内讲学,著有《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等。叶嘉莹说:“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②《离骚》:“余既滋兰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种秋兰、芳蕙,比喻培养人才。‎ ‎③佛教称佛法能像明灯一样照亮世界,指引迷途,所以用“传灯”比喻传授佛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叶嘉莹一生“诗词传灯”的具体内容是把不懂诗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牵引到古典诗词的世界,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得以继承和发扬。‎ B.从忧患中走过来的叶嘉莹,一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研读、讲学70余年而不倦,是传承文化的责任使然。‎ C.叶嘉莹接触的诠释学等西方文学理论后,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这进一步激发了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 D.叶嘉莹回国教书的目的是要完成两件事:一件是整理出版当年顾随先生的讲课内容,另一件是托人录制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 ‎2.传记中多次插入细节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叶嘉莹成为享誉中外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哪些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A;‎ ‎2.①体现了传记的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如熊烨对自己转换专业拜师先生门下的回忆,表现了叶嘉莹对诗的热爱及其诗词讲授产生的巨大感召力。‎ ‎②使选材更具典型性、代表性。文章主要选取叶嘉莹对诗词热爱的细节,如叶嘉莹在台湾身处困厄依然钻研学术收获成功、八旬后仍奔走国内外驻守讲台不辞劳累等,既表现了她在诗词研究上的成就,又表现了她性情上的坚毅、矢志如一的特点。‎ ‎③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饱满。如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徐晓莉回忆昔日听课的细节,既表现了叶嘉莹的国学根基深厚,又表现了她的讲课非常生动。‎ ‎3.①家庭熏陶。出生于书香世家,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 ‎②教育引领。受到了辅仁大学顾随先生的悉心教导与激励。‎ ‎③志趣高雅。热爱中华文化,主动钻研西方文学理论,搭建了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 ‎④经历坎坷。“文章憎命达”,她历经磨难,阅历丰富,拥有高洁精神和敏感心灵。‎ ‎⑤品格坚毅。具有艺术创新的自觉精神,矢志不移地追求艺术的新境界。年过八旬,依然在国内外奔走讲学 解析:B项,以偏概全,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原因。C项,时间颠倒,原文第6段说的是“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D项,张冠李戴,“回国教书的目的”是“她坚信,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土地上,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2017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39.53亿元,年生产总值为 60.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15%。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指出:“中国纪录片已形成一个以专业纪录频道、卫视综合频道为主力,以新媒体为重要支撑的基本格局。”卫视纪录片开始呈现出季播化和品牌化的特点,主旋律电视纪录片也开创了一番天地。纪录片以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特质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另一方面,中国纪录片的价值和市场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仍存在遭遇低估的问题。从市场角度来看,新语境下的全领域产业数据统计困难,产业数据的严重被低估导致纪录片整体市场不被看好,从而失去了更多回馈的可能性。与市场相对应,被思维定式所局限的还有创作者的身份与来源。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指出,有潜力的人才资源如果能够被合理发掘利用, 我国纪录片产业将新作不断,各方面都有机会得到更快发展。‎ ‎(摘编自《中国纪录片巨大市场潜力逐渐显现》,《光明报》2018 年5月3日)‎ 材料二:‎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8)》显示,中国纪录片主要投资者依次是电视台、民营公司、新媒体机构和国家机构。电视台、民营公司和新媒体投资都有不同幅度增长,其中新媒体涨幅最高,达到50%。新媒体机构的生产投入和收入首度超过国家机构,新媒体已经晋升为中国纪录片第三大市场主体。‎ 网络视频用户及其付费能力的增长,为互联网与纪录片行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加速器。腾讯视频在2017年成立了“企鹅影视纪录片工作室”,旨在进行投资和创作。同在腾讯旗下的新闻内容出品部也制作了更偏向栏目类、更关注现实题材的纪录片节目。在当前纪录片受众相对比较固化的情况下,各网络平台纷纷采取了“泛纪录化”的策略——不把 “纪录片”这个概念窄化,而是拓宽其领域。‎ 网络媒体发达的时代,版权经济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纪录片也可能本身不被当作商品出售,只是作为一个版权生长点,或者只是作为营销环节中的一环。“我们很难再用传统的概念对纪录片进行界定。纪录片被扩展成一种纪实工具,盈利模式也日趋多元,因此衍生出了不可预测的市场空间。”专家说。‎ 举例来说,爱奇艺近年来投资了电影《芳华》,随后还制作了与这部作品相关的纪录片。纪录片既是对核心内容产品版权衍生的开发,增加了网络平台的收益渠道,也提升了内容品牌的传播力和市场价值。‎ ‎(摘编自《互联网助力纪录片行业发展》,《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 ‎ 材料三:‎ 今年春节期间,英国BBC播出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展示了春节的风俗、美食和喜庆气氛,受到海外观众好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在海外受到关注,中外合拍纪录片也渐成潮流。中国内容、中国面貌正在以纪录片的形式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海外主流媒体平台的观众眼前。‎ 伟大的时代应当产生伟大的作品。作为忠实记录和呈现时代脉络与历史走向的纪录片,这一使命则尤为重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纪录片拍摄的内容宝库,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记录这个国家的巨大变化呢?‎ ‎(摘编自《融媒体助力 中国题材成国际纪录片行业宠儿》,中国新闻网2017年5月1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7年,中国纪录片无论是生产总投入,还是年生产总值,都有所增长,而且其发展也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B.作为中国纪录片的主要投资者之一,新媒体的生产投人和收人超过了国家机构,成为中国纪录片第三大市场主体。‎ C.各网络平台纷纷采取了“泛纪录化”的策略,拓宽了纪录片的领域,彻底解决了气前纪录片受众比较固化的问题。‎ D.优秀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不但能够忠实展现时代的脉络与历史走向,还能够帮助世界更好、更方便地了解中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谈的是中国纪录片行业发展的情况,材料三谈的是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在海外的传播情况。‎ B.纪录片市场不被看好的原因之一是,全领域产业数据统计困难且被严重低估,使纪录片失去了更多回馈的可能性。‎ C.在网络媒体发达的时代,纪录片可能不被当作商品出售,而是只作为一个版权的生长点,或营销环节中的一环。‎ D.爱奇艺制作与《芳华》相关的纪录片的成功案例说明,纪录片被扩展成一种纪实工具,可能衍生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应该如何推动中国纪录片行业进一步发展。‎ 答案:1.C ‎ ‎2.A ‎ ‎3.①做好全领域产业数据统计,正确看待纪录片价值与市场;②合理发掘利用有潜力的人才资源;③推动互联网与纪录片行业深度融合;④让纪录片担负起记录和呈现时代脉络与历史走向的使命,向世界展示中国内容、中国而貌。‎ 解析:1.“彻底解决了当前纪录片受众比较固化的问题”错,根裾原文“在当前纪录片受众相对比较固化的情况下,各网络平台纷纷采取了……”可知,“纪录片受众相对比较固化”只是“各网络平台纷纷采取了‘泛纪录化’的策略”的背景。‎ ‎2. “材料三谈的是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在海外的传播情况”概括不全面,材料三第二段内容还强调了应用纪录片记录国家发展变化的问题。‎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找出目前纪录片发展的状况、问题等,然后再分析应该如何推动中国纪录片行业进一步发展。如根据材料一提到的纪录片产业数据统计和创作者的身份与来源问题,可分析出“做好全领城产业数据统计”“合理发掘利用有潜力的人才资源”;根据材料二新媒体及互联网的发展对纪录片的影响,可概括出“推动互联网与纪录片行业深度融合”;根据材料三中国纪录片在海外的影响,可概括出“让纪录片担负起记录和呈现时代脉络与历史走向的使命,向世界展示中国内容、中国面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