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9届二轮复习 写作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6)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二轮复习 写作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网上和现实生活中有各种“群”。在网上的“群”中交流,有时会收获甚多,有时却是浪费时间;有的人“群”多,却在各个“群”中应付。有时自己被别人踢出“群”,也有自己主动退出了一些“群”……网上的“群”如此,现实生活中的“群”也是如此。‎ ‎【答案】‎ 在网络与现实交往中和谐穿行 有人说,想成功,三分能力,七分人脉。不得不承认,人际关系对我们的人生发展和成长路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下,微信群、QQ群交流方式,更是极大改变和拓展了人际交往特别是多人互动的规则和逻辑,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无论网络群还是现实群交往,都是以人的共同需求,或者兴趣为前提建立起来的物质的特定场所。‎ ‎  古人有云“人情练达皆文章”,十分有道理。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工作,学习和生活。在群内与人相处之道,便成了一门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门艺术。‎ 首先,与人交往要有分寸感。前几天,一个热搜颇具争议:郭女士被踢出了老同学群,原因是她在群里晒出了女儿的清华录取通知书。将她踢出同学群的老班长表示:大家都忍她很久了!郭女士女儿成绩拔尖,便成了她炫耀的资本,毫不顾忌其他人的感受。由此看来,晒清华录取通知书,只是导火索。实际上,她是犯了人与人交往中的大忌:没有分寸感。一份高质量的社交离不开恰当分寸的拿捏和考虑,这是一种体谅,也是一种修养。如果过度的倾诉,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遍又一遍的倾诉自己的悲惨经历,最后连“最慈悲念佛的老太太们,眼力也再不有一点泪的痕迹了”。这样没有分寸感的社交,是难以维持和经营的。恰到好处的喜欢最舒服,懂分寸的关系最迷人。这样的群里交往才是沁人心脾的。‎ 比起表达更要学会善于倾听倾听是一种艺术,会倾听必然会思考,会思考必然会表达。高情商的人往往于等别人把话说完再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的话才更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用心听对方所传达的信息,才能真正达到沟通的目的。谁也希望别人能静静的听自己讲话,同样,别人也希望你能静静的听他讲话;谁也不喜欢自己说话被打断,同样,别人也不希望被你打断。只有把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耐心听取别人的讲话,你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赋予我们一个舌头,却给了我们一对耳朵,所以我们听到的话比我们说的话多两倍。学会倾听,是一种难得的修养,也是生活的智慧!‎ 网络社交代替不了现实社交,相互共同发展才是王道。愿你我都有这样的修养与智慧!‎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试题材料关注的是人们在网络与现实中的“群”内生活状态,不论是感觉收获甚多、浪费时间,还是被别人踢出“群”或是主动退 “群”,表现的都是在不同形式的人际交往中的结果。所谓“学会交往天地宽”‎ ‎,不论是网络还是现实中,正确认识与人交往的意义和作用,掌握交往的方式和技巧,是材料要引导考生思考的问题。注意题目中的限制,面对设定的情境问题,积极开展思考,方能写出优秀的文章。最好用辩证思维看待“群”内交往,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辩他见,反思己见,尽力展示思维的品质和表达的说服力。‎ ‎【点睛】本题是一则新材料型作文,对于此类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们总是喜欢用“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答案】‎ 顺其自然 我们看人生需要的是心、眼睛,探索一切,而不是拿不存在的物质去衡量。‎ 无尽的沧桑,随风四处游荡,多少次的、让我无助抗衡,我们是否借助别人的双手来筑上成功的阶梯,我们时时刻刻埋怨世间的世尘,厌倦一切,但是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此刻的心态如何。‎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倒一个报道,一位浙江男子一年献44次血给自己的妻子,面对病魔的挑衅,依然不放弃希望。就在这时我们都感到束手无策,他给了我们这样一句话:面对这样的人生谁都不愿意,上天给予了一样美好的东西,是与众不同的,那就是你睁开眼看见的那一道风景和你这一生沿途的风景、汗水、成功、喜悦、失败。面对病魔,我们无力与他抗衡,唯一能做的是尽我所能,哪怕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也要保持一颗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世界。如果一直被压迫着,那么你的人生将会是阴雨天,没有阳光的照射将会失去它原来的颜色与温暖。‎ 还记得爷爷在我成人礼那天给我说过人生需要的是顺其自然,有些事情我们无力去改变,但首先得改变自己,一句老话‘山不过来,你就过去,人生本来就像电视剧一样,有高潮、低潮,或许你曾想逃避,也无能为力,因为你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 心态怎样,世界就怎样。‎ 每个人的人生都截然不同,有的一帆风顺、有的坎坎坷坷、有的借助外力,是的,每个人生都有不同的绝句,但是我们怎能去与它抗衡。‎ 周偌琳是德国的著名作家,8岁时,因家父管教严厉不得不去参加。那时市里举办一次写作比赛,面对一个世界,面对无形的压力与考验,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极限的挑战,她想逃避、甚至埋怨自己有这样不堪入目的人生,如今,她感谢父亲的教导与严厉,感谢当初没有放弃,给予了与人世间不一样的支柱,她从有了今天的成果。‎ 人生就像驿站,走走停停,固然避免不了路途的风风雨雨。‎ 人生就该像周偌琳一样,不放弃,固然坚守梦想,她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即使你的人生与别人不同,都会经自己的努力与付出而变得优秀。 ‎ 而我不知自己出发了没有,也不知自己何时到家。‎ 当我读到三毛的一篇《乡音》时,眼前明朗起来,懂得的也愈发深刻。故乡的风铃并未过多地牵动她的心,让她的灵魂荡起的是荷西带来的铃铛,是她在西班牙、德国和撒哈拉的日子,是她执笔写下的那些朴实而真挚的文字。想起三毛我便想起流浪,想起自由与不羁,风一样的女子在她的人生中自在飘荡,在她的文字中散发淡淡的忧郁,在逃离那些繁华后用灵魂与自由共舞。三毛的远方就是能时刻安身与快乐的地方,那便是她的家。我想这也许便是她对乡音的体味,心灵归处便是家,也无所谓来时的路多泥泞,更无所谓之后的路多曲折,那些人与那些事随风散在三毛的故事里,当她离开并重新出发时,便又有更多的归宿等着她。和三毛一样,我们都是流浪的人,不在等待契机的时候荒废,而是持有一份向前的心。‎ 我开始羡慕贝聿铭和三毛的人生,走得义无反顾,走得自在轻快,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找一方净土,细心耕耘自我,建造灵魂家园。‎ 既然已心存远方,我们便要踏上人生的大道,每个人都害怕彼岸遥遥无期,但盲目的行程只是白纸一张,离我们最近的归属永远都不会出现在视野里,更不会传进耳朵里。‎ 你要用心,那里有远方,它看得到有家的地方,在心脏那儿,在你的人生里。‎ ‎【解析】‎ 试题分析:1.家是个美好的地方,因为家是爱的港湾,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但有时家的安逸也会让我们贪恋、止步不前,少了在路上的挑战、惊喜、希望以及带给我们的成长,“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着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2.有时候,路是个更美好的地方,路是远方,是寻找,是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我们风雨兼程、永不退缩;怀着梦,跨越苍茫,哪怕会受伤,但是一路上也会有风景、有惊喜、有梦想、有美好的故事,在路上我们将收获阅历、智慧和经验;内心的勇气和对未知的渴望才是一路上真正动人的地方。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需要一路上的精彩。有时候,命运无情地把人抛到路上,所以人类行走在路上,只能“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行走,路上都会悲喜交杂、苦乐参半。‎ ‎3.人生时刻在路上,睁大眼睛看世界、追逐梦想……但是我们的心里要永远珍藏着那个充满爱和温情、能给我们带来内心安定、能让我们不致迷失方向的家。人若无远方若不在路上,人生难免陷于枯滞、怠惰;若只有远方只有路,人生难免若无根之浮萍,漂泊无依。‎ 对我们来说,人生既是道路又是家,把人生当作家,让心灵得到休息;知道人生是道路,让心灵有超越的追求。‎ 立意上可侧重于“家”的美好来写,也可侧重于“道路”的美好来写,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写,“人生既是道路,又是家”。作文中应重在释内涵、明意义、析原因,观点鲜明,辩证思考。‎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语云“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其实“怒目”与“低眉”是两种不同的生活姿态罢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低眉尘世 总是喜欢女子低眉的姿态,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风情万种,安稳自持,不显山不露水,却风骨尽显。一个愿意在世间低眉的女子,必然心底装满了温良和慈悲。‎ 站在阳台上,低眉尘世,我看到楼下院墙边有只蜘蛛正在孜孜不倦地纺织着它的锦绣江山,墙根下潮湿的角落里长满了荒凉的光阴。在这个无人打扰的角落里,生长着华丽,也布满了颓废。红尘纷扰,人世沧桑,季节寒凉,纵使世界荒草丛生,也要心中布满阳光,温暖自己,走过低谷,超越过去,方可抵达锦绣繁华。在尘世里生活,即使人生荒凉,我想,只要在心里筑起一道坚固的城墙,纵是山河岁月若天崩地裂,我也可以巍然不动,毫发无损。‎ 越是经历过黑暗的人,越懂得珍惜阳光的珍贵;越是经历过挫折失败的人,越懂得珍惜成功的来之不易;越是经历过世间冷暖的人,越懂得珍惜生活的美好。这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弥漫着红尘里的诱惑。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带着夙愿来的,万丈红尘,会有多少人,甘愿做小草,默默无闻地过完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又会有多少人不想光彩照人地出现在这人间大舞台上,尽现自己出尘绝世的美丽?试问,有谁不喜欢被众星捧月般地活在云端,享受高高在上的幸福?大树,只是给那些长期在阳光下生活的人,偶尔借以纳凉的地方。朴素,也只是给那些成日里锦衣玉食的人,偶尔卖弄自己的道具。我们想要的现世安稳,总是在历尽风雨沧桑以后才会出现的。‎ 世间一切皆是因果报应,生命渺若微尘。有诗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果事与愿违的话,我相信上天一定另有安排。生活从来都不是波澜不惊的,就让我学着做一个强大的人,去度过每一个雨雪交加的日子。一直都知道,每一个内心强大的人,都曾经有过那么一段黑暗的时光,咬着牙关度过一段没人陪伴,没人支持,没人关心的日子。总是在许久以后,我们才慢慢懂得了慈悲,学会了转身,学会了隐忍,甘愿低眉。‎ 红尘深处,烟花易冷。在烟火繁盛的红尘中行走,纵是身边阳光明媚花团锦簇,内心深处,依旧有一个角落,是寂寞清冷的。那个角落,是没有人可以轻易地走进去的,但是只要爱来过,便会在那里种下一片春暖花开,锦绣未央。爱,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爱,其实还是个很温暖的字眼,相信这世上没有多少人会拒绝爱。其实每个人心底都渴望有一份恒久的温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所做的事情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有价值地活着。生活在尘世的屋檐下,没有爱的光阴是悲凉的。这个世界因为有爱,所以温暖。因为需要爱,所以渴望爱,因此,在悲伤的时候,如果有人给予快乐,我们感动;在寒冷的时候,倘若有人给予温暖,我们感恩;在无助的时候,只要有人给予希望,我们感念。‎ 常常想,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或许真的会遍布美好的。但往往事与愿违,人心叵测,物欲横流,我却常常被生活碰得头破血流。我也很想去相信日子很美好,阳光很灿烂,但是现实常常给我当头一棒,让我警醒。‎ 曾经青春年少,锋芒毕露,把自己的轻狂无知尽现在刺眼的阳光下,还觉得自己天不怕地不怕,对谁都挥舞利刃;也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段孤独无助的时光,独自流泪,只在宁静清凉的月光下,独自疗伤。走过了山河盛世,走过了这些寂寥的时光,终于明白了,往事只适合尘封在古老的角落里,不被人打扰最好。红尘陌上,背起禅的行囊,行走在阳光下,把烦恼晒干,把微笑留下,忘记应该忘记的,留住可以留住的,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在时光的磨砺下,曾经的信誓旦旦渐次苍白,几经生死,所有的一切在斜阳下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深深懂得,红尘里修行,修的是一颗平常的心和一个高贵的灵魂。一个人空有漂亮的外表而没有修养,充其量只是个花瓶。作为女子,可以不漂亮,但绝对不可以没有教养,讨厌极了这种无知的人。喧嚣的红尘中,我不再追求深刻,只求红尘中最简单的幸福,儿女双全,老人长寿,爱人一直在。这一生只愿做一个低眉尘世的女子,淡然如花,花开似锦,花落尘香,在尘埃里站成永恒。‎ 打坐流年,我只是一个安静寻常的女子,低眉尘世,不施粉黛,素颜倾城,淡然出尘,优雅独芬芳。摆渡光阴,把自己活成一株莲,出淤泥而不染,雅静而高贵,历世事而淡定,出世亦入世。从此,只做一个慈悲的人,平淡的人。‎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本题材料中先引用了古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然后说“怒目”与“低眉”是两种不同的生活姿态,首先要弄清楚“怒目”与“低眉”各是什么样的生活姿态。“金刚怒目”,形容面目像金刚一样威猛可畏。“金刚怒目”是人生刚性的一面,血性的一面,生机勃勃,生动活泼,非常有力量的一面,也是果敢决绝的一面。象征人生的激情岁月,奋进,激烈,热火朝天。天不怕,地不怕,敢叫日月换青天,欲上青天挽明月,直挂云帆济沧海。“菩萨低眉”,常用来形象、生动地描绘人的慈善之态。是人生柔 立意角度参考:‎ 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低眉是一种高姿态;既要金刚怒目,也要菩萨低眉;人生更需要金刚怒目的勇气;等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真相往往隐藏在事实的背后,打开真相的钥匙是事实。‎ 有些人想方设法弄清事情的真相;而有些时候,真相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便被人们丢到脑后了。很多时候,我们活在假相里;明白真相时,又活在假相的阴影里。‎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答案】‎ 真相与假象 我们常常会说,某某事件看似如此,其实是假象;真相是如何如何……‎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而言,这种分辨无疑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有许多情况下,例如那些著名的悬案,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真相究竟是什么,其它所有公众、法官、律师,都在自己心中推断了一个真相,对每个人而言真相都各不相同;过了多年之后,恐怕连当事人自己也无法记清当初事件的细节了,因此究竟什么是真相,就成了永远的谜。‎ 如果我们了解了,世界上的一切心理和物理现象其实都是我们心理空间中的投影,而我们根本无从了解此外的任何东西,那么,这些真相和假象的争论是否还会延续下去呢?‎ 所有的宗教都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假象,只有神那里才有真相。然而,如果离开了眼前这些假象,真的另外还有一个真相吗?既然一切都是心理空间中的投影,那么如果你另外指出了一个真相,它就仍然是你意识中所制造的一个影像,仍然还是假象啊!所以,想要离开这些假象另寻一个真相,只能是寻到一个新的假象而已。‎ 曾经有一个着名的比喻:当你看月亮时用手去推挤眼球,就会看到两个月亮。此时如果让你指出哪个月亮是真的,哪个又是假的?你肯定会拂袖而去!因为这两个月亮本身就是“捏”出来的,又何谈真假之分呢?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也是一样的,既然所有的现象都是心体里的投影,那么在投影之中分辨真假又何益于真理的寻求呢?‎ 然而,就没有真相了吗?当然不是。既然我们唯一拥有的就是这个心理空间,那么它所呈现的一切也都是它的一部分。因此,尽管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投影,而这些投影又由于捏过的缘故而飘摇不定;但这些投影却又都是心体中的唯一存在物,因此它们本身也都是真相的一部分。‎ 觉得很难接受吧?其实,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这种“飘忽不定”的真相难以接受,就是因为我们潜意识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作为自己生命的依托。由于这种倾向,人们在寻求“真相”的时候,都假设真相是唯一的,而且是确定的。由于心体中的这些投影都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因此下意识就不把它当作真相,而要另找一个真相。这也就是各种宗教产生的由来。‎ 其实所有的看似永恒的东西,都像是大海上的波浪,虽然看似前进,其实每个水分子都在原地上下波动;组成浪的水分子不断在变,延续下去的只是一个相似的表象而已。但尽管如此,毕竟不能说没有什么在前进;因为波浪毕竟在前进,而且携带了它的全部力量和作用。因此,这相似延续的东西,自有它的作用,不可以认为它是没有意义的东西。‎ 了解了我们真正的自我是整个心体,那么就更容易接受这些投影“变”的事实了。而且,既然投影会变,那么我们就想办法让它往好的方向变,变成我们所愿望的那样,这样生活岂不更加美好?虽然,由于投影的变动,美好的东西也都是有寿命的;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地推动相似延续的波浪前进,那么我们所期待的美好东西就不仅能够实现,而且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核心词“真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事情的真实情况”,反义词有“假象”“表象”,不能与“真理”混淆,也不能直接等同于“事实”。第一句话揭示“真相”来源和了解真相的渠道,强调其不易为人所知;第二句话指出人们对待弄清真相的两种态度;第三句话指出明了真相后心态和做法。立意时围绕“真相”展开均可,必须紧扣该概念内涵立意构思。 材料提供了几个立意方向。依据第一句,可分析事实与真相的关系,思考如何去了解真相,也可强调获知真相的不 易,失落。依据此话成文容易写出新意和深度。依据第四句话可围绕真相谈正确的人生态度,“生活真相”要化大为小,具体为某一人、某一段、某一种生活或事件,不宜泛泛而论。其他立意只要紧扣“真相”内涵提炼,均视为切题。‎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5.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 有人说,人需要弄清了一切的生活奥秘,生活才有意义;也有人说,对生活的真相,不知,不尽知,生活才有滋味。‎ ‎【答案】生活的味道 生活的味道,若有品茶的雅致,则可品出人生百态。‎ ‎——题记 ‎〈一〉‎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除了“为了看看阳光”(巴尔蒙特),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就是为了知道更多的奥秘。‎ 一生命运多舛,往来于家和地坛之间,终于,他悟出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事”,然后,他的心扉向阳光敞开,向大地敞开,向生活敞开。是的,他就是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作者。尽管每天要做两次透析,重病缠身,他仍在那少之又少的时间中坚持写作。从他的脸上,我看不到病痛的阴影,却品出了生活的味道,那就是——苦涩中渗透着甘甜,而这几丝甘甜,是坚强这杯美酒所赐。‎ 由此我想到了顾城的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生活中的苦难让我们把自己禁锢在阴暗的囚室里,世界变得似乎只有一种颜色—— 黑色。其实,只要我们动一动手中的钥匙,光明便充满了整间屋子。所以,请用我们明亮的双眼去追逐明日东升的太阳,拥抱生活的艰辛与苦难。‎ ‎〈二〉‎ 泰戈尔仰望南飞的大雁,感慨道:“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然而我已飞过。”大千世界,一个人实在太过渺小。尽管是人们心中的首富比尔·盖茨,几百年后再提起,也不过飘飘尘埃中的一粒罢了。平庸而忙碌的生活,让人们只是感慨一生的碌碌无为。其实,平庸又如何?陶渊明从平庸中品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海子从平庸中品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宜然,林语堂从平庸中品出了《秋天的况味》。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怎能将平庸说出?‎ 请停下你匆匆的脚步,弯腰欣赏墙身娇憨的小草;请停下你奋笔疾书的右手,俯身闻一闻路旁清香的花朵;请停下你急速“运转”的大脑,抬头看着浪漫的晚霞…… 这时,你会发现生活的味道尽管像一道清淡的素菜,加上恬然和安宁这些佐料,同样让你品出最自然的味道,领悟人生的百态。 ‎ 冰心曾说过:“无论什么样的生活,全都是人生的财富。”生活的味道因人而异,然而只要你有沏茶的雅致,待生活像茶叶慢慢泡开,一缕缕白雾萦绕,品一品,苦涩中渗着甘甜,那便是生活的味道。‎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考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本次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作文的构思立意,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解读材料构思立意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本次作文材料是两句话,第一句是讲人要明白生活的奥秘,生活才有意义,关键词是“弄清”、“奥秘”、“生活”、“意义”,生活有意义的必要条件是弄清楚奥秘。第二句话则相反,对生活的真相不知或者不尽知,生活才有滋味,意思是生活不一定要弄清楚或全弄清楚奥秘,这里强调的是“滋味”,有别于“意义”。两句话的核心差异在于“弄清”与“不知”(不尽知)之间体现了两种人生观所具有价值评判的不同。“弄清”就是要完全了解,把握真相等等;“不知”,就是不需要去了解事情的原委,就这样过着,难得糊涂;“不尽知”‎ ‎,就是不需要追根求源,打破砂锅问到底,揭示生活的真相等等。根据以上分析,作文时参考以下立意:①人只有询问着、体察着、感受着才领略享受了生活的意义(从任何一点切入都可以)。人要活得明白、通透才有意义;②人无需要弄清生活的原委(包括有所期待、有所等待、有所迷惘、有所失望、且信且疑等等),生活才有滋味。人要活得超脱;③如果强调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寻求统一,自圆其说,视为切题。‎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说说、空间、微博分秒必争高效刷屏,各种自拍、照片、小视频充斥网络,点赞、评论、互动乐此不疲……不少人纷纷用视觉的冲击祈求他人的驻足回眸。“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对于上述社会现象,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非议;有人说“为了获得认可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还有人说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不会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展示 大拇指下刷出小卑微 说说、微博、微信、抖音……各种分享刷屏,“拇指发表”愈演愈烈,无非是要求得众人关注、点赞,这样的狂刷真的能刷出“存在感”吗?我认为:大拇指下刷出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小卑微。‎ ‎“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而“无感”,于是通过“刷”来找“感”。人们发现通过网络分享,可以得到“赞”和“关注”,从而找到了存在的“感”,于是就愈爱分享愈爱“刷”了。在我看来,与其用大拇指在虚拟世界刷“存在感”,还不如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更真实的自己。沉溺于虚拟的世界,换来的是周围人的渐渐忽视,这样刷出来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忽视”。‎ ‎“刷”,不过是大拇指下的小卑微罢了。刷“存在感”反映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寂寞。“存在感”包含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两方面。物质存在表现为人能够以实体出现并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精神存在表现为人的精神世界丰盈充实,具有强大而自信的内心。真正的“存在感”是指对精神的一种需求程度,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感”的缺乏。大拇指下刷出的是小卑微。‎ 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各种方式刷存在感,更有甚者,无视网络文明,因渴望得到别人重视而发表许多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评论。例如有的人为了刷存在感,在网络上对别人进行言语攻击,即使评论中有很多批评和建议的声音,他们也会不屑一顾,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关注自己。这样刷出来的存在感又有什么意义?为了获得认可,抛弃是非,用智商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真的会快乐吗?‎ 因此在网络上通过各种“刷”来找存在感,只是表现出人们害怕失去存在感的小卑微。刷的内容就像是饭,点赞关注的人就像在吃饭。人们很快会忘记自己曾吃过什么,同样容易忘记自己曾经对什么内容“关注”和“点赞”过。对于存在感的追求,也许是人们的心理需求,然而“刷”只是手段,只能使人的心灵暂时找到慰藉。而真正的存在感,是只有自己能给予的,需要我们从内心深处找回那个真正的有魅力的自己。只有奋斗出的成就,没有“刷”出来的辉煌。 和新浪网工作过一个社会调查,74.3%的人感觉国人的仪式感越来越淡漠了。而造成这种淡漠的原因有很多。调查中,66.0%的人认为是因为“社会节奏加快,无暇顾及”;61.5%的人将其归结为“仪式教育缺乏,不了解仪式的内涵”;47.7%的人觉得“现在的仪式过于死板,只是走走过场”;45.9%的人认为“各种仪式太多了,无暇顾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