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2编日习计划第21天——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日习计划第21天——六国论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贿赂秦国,而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或(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古义是它实际上的数量)百倍;诸侯之所亡(动词作名词,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担心,忧虑),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相当于“其”)先祖父(古义是祖辈和父辈),暴(通“曝”,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确定,断定)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以至于六国灭亡,从道理上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古人云:“以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适宜,得当)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退却)之。洎(音jì,及、等到)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古义是不去行刺),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轻易)量(估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力向西对付秦国),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挟持,胁迫),日(‎ 一天天地)削月(一月月地)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对方久积的威势所胁迫啊)!‎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兵 ‎①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②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③兵者,国之大事也(名词,战争)‎ ‎2.始 ‎①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②始速祸焉(副词,才)‎ ‎3.之 ‎①破灭之道也(助词,的)‎ ‎②苟以天下之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代土地)‎ ‎4.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②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借)‎ ‎③以有尺寸之地(连词,相当于“而”,才)‎ ‎④举以予人(介词,把)‎ ‎⑤以地事秦(介词,用)‎ ‎5.与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 ‎②与战胜而得者(介词,和)‎ ‎③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 ‎④与斗卮酒(动词,给)‎ ‎⑤与会者(动词,参与)‎ ‎⑥与人为善(动词,帮助)‎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B.六国:又称“山东六国”,因均在太行山以东而得名。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与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C.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D.古人在成年以后,其名一般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用于介绍或作传,以及称所厌恶轻视的人时,也会直称其名。‎ 答案 B 解析 是崤山,而非“太行山”。‎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城,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由文中可知,“邑”小,“城”大。‎ B.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故事”还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C.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D.“论”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分为史论和政论。本文属政论。‎ 答案 D 解析 《六国论》是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