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苏武传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谂知(shěn) 啮雪(niè) 煞风景(shà) 云销雨霁(jì)
B.侵渍(zì) 单于(chán) 牛犄角(jǐ) 胼手胝足(zhī)
C.廪食(lǐn) 鹰隼(sǔn) 发横财(hèng) 龇牙咧嘴(zī)
D.隽永(juàn) 雾霾(mái) 唱主角(jiǎo) 歃血为盟(shà)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财物
B.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拟:打算
C.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胁:威胁
D.子为父死,无所恨 恨:遗憾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君幸于赵王 幸蒙其赏赐
B.独阏氏子弟在 独畏廉将军哉
C.会武等至匈奴 会于西河外渑池
D.张胜许之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4、下列句中加粗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A.因厚赂单于。 B.其一人夜亡。
C.空以身膏草野。 D.天雨雪,武卧啮雪。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C.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6、下面选项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B.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宜皆降之
D.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7、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古今义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变故;今义,很、极)
C.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D.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古义,假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8、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 )
例句: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9、下列句子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
意。 译: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及中郎将,让他持节出使匈奴,
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并)趁机赠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
B.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事情发展成这样,这一定会牵连到我,等
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C.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译:假如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
D.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译:单于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派人来
问候苏武,却逮捕监禁了张胜。
10、根据下面语段的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25 个字
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高风亮节,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国人传颂。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苏武
墓就在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记者在咸阳武功县文物旅游推介会上了解到,武功县武功
镇将逐步恢复以“武功八景”为核心的九街十八巷龟形古镇原貌,大打历史名人苏武品牌,未
来将依托苏武纪念馆,规划重现“苏武北海牧羊”场景。
11、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第一部分《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中的一段歌词,请你根据
歌词的意境,为苏武设计一段心灵独白,字数在 60~90 字之间。
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心恸酸。
心灵独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武传(节选)
班固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
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
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
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
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
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
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
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
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
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
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
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
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
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
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
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
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单于愈益欲降之
B.后虽复欲见我 愿勿复再言
C.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
D.乃幽武置大窖中 为武置酒设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欲因此时降武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与君为兄弟 前长君为奉车
C.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羝乳乃得归
D.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记载了自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汉献帝建安二十
五年(220)之间共 195 年的史事。
B.《汉书》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
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C.班固(32—92),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与其父班彪,其妹班昭是汉朝著名的三位历史学
家,并称“三班”。
D.“鸿雁传书”典出《苏武传》,后用“鸿雁”比喻书信或传递书信的人,古诗中的“鸿雁”
常常表达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律、李陵的劝降方式不同,一是他们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他们的修养与作为不同,苏武
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也就不同。
B.匈奴明白了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便想到用摧毁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苏武的反抗也
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
C.李陵劝降苏武时,曾说到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苏武明知如此,还是一心守节归汉,这说明他们
两人的精神境界是高下分明的。
D.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以三个投降匈奴的汉人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是校尉虞常,
二是原汉师卫律,三是李广之孙李陵。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②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答苏武书
李陵
子卿足下:
陵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
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
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
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
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
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
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
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
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
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
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
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
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
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
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
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
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有删节)
1.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B.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C.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D.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是古代用以称上级或同辈的敬辞,周、秦时多用以称君主,后世则多用于同辈之间,现
在不再使用。
B."戎狄"是古时候华夏族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统称,文中指匈奴。
C."单于"是古代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的首领的称号,意为广大之貌。
D."先"古代用于尊称死去的人,如"先君"是对已故父亲的尊称,"先帝"指已故的皇帝。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
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令人伤怀。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右劝
勉言欢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
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也可谓迫不得已。
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三败之辱自杀卒复仇报辱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
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②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
③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14、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下面即其中的一段文
字。试结合课文《苏武传》和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
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
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
宰。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A.“煞”应读 shā。煞风景:损坏美好的景色,比喻使人扫兴。B. “犄”应读 jī。牛犄
角:指牛角。D. “角”应读 jué。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任务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B 项,拟:比划。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A 项,宠幸/希望;B 项,只有/难道;C 项,恰逢/相会;D 项,都是“答应”之意。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C 与例句皆为使动用法;A 无活用;B 为名词作状语;D 为名词作动词。
5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A 项,“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C 项,“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D 项,“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
6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D 项:连词,即使。A 项:介词,因为/介词,把。B 项:连词,于是/副词,才。C 项:凑足
音节,助词,不译/代词,代指“他们”。
7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假”,古义,临时充任。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例句和 C 项均为被动句。A 项,定语后置句。B 项,宾语前置句。D 项,介宾短语后置句。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应为“……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武功计划恢复九街十八巷,再现“苏武牧羊”场景。
解析:拟写一句话新闻,要注意材料主要说的是谁,其做了什么事情等。该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武功县想恢复九街十八巷,再现“苏武牧羊”场景。
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
(示例)唉!茫茫草原,不见其边,梦中汉家何时还?不畏风刀霜剑,甘愿饮雪吞毡,我苏武宁死不
屈,挺立于天地间!闻家母归天,妻离子散,谁知我在此尝尽辛酸!塞上寒风起,笳声令我心酸。
忠心如可鉴,我命不足怜,敢筑孤冢向中原!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心灵独白”需运用的第一人称,还应注意人物语
言应符合人物的身份与当时的处境。
12 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B; 3.A; 4.D; 5.①你本是汉朝大臣,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主上,离弃亲人,在
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我要见你干什么?
②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又为
谁(守节)呢?
解析:1.复:副词,再,又。
A.益:副词,渐渐/副词,更加;
C.始:动词,开始/副词,刚刚;
D.置:动词,放置/动词,备办。
2.为:动词,做。
A.因:介词,趁机/介词,通过;
C.乃:副词,于是/副词,才;
D.其:代词,他/代词,这。
3.《汉书》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前 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共 229 年的史事;《后
汉书》记载了自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之间共 195 年的史事。
4.与苏武形成对比的是投降的副使张胜,校尉虞常与苏武的对比不明显。
13 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A; 3.B; 4. ①(我)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
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②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
③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子和孩子却反以为对自己有利的呢?
解析:1.
此部分断句注意人名及条件,并关注句式对称。
2.“足下”一词现在仍在较文雅的敬辞中使用
3.
由“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可知“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错
误;“顾国家于我已矣”是说国家对他情断义绝,非“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4.
[参考译文]
子卿足下:
我从投降以来,直到今日,身处艰难困境,一人独坐,愁闷苦恼。同您分别以后,更加无聊,
上念老母,在垂暮之年还被杀戮;妻子、儿女们是无罪的,也一起惨遭杀害。我自己辜负了国家
之恩,被世人所悲怜。您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此地蒙受羞辱,这是命中注定,有什么办法?我出
身于讲究礼义的国家,却进入对礼义茫然无知的社会;背弃了国君和双亲的恩德,终身居住在
蛮夷的区域,真是伤心极了!让先父的后代,变成了戎狄的族人,自己怎能不感到悲痛。我在与
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没有受到公正的评价,汉朝辜负了我微小的诚意。每当想到这里,恍惚
之中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我不难刺心来表明心迹,自刎来显示志向,但国家对我已经恩
断义绝,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唉,子卿!从前先帝授予我步兵五千,出征远方。五员将领迷失道路,我单独与匈奴军遭遇
作战,携带着供征战万里的粮草,率领着徒步行军的部队;出了国境之外,进入强胡的疆土;以
五千士兵,对付十万敌军;指挥疲惫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马队。但是仍然斩敌将,拔敌
旗,追逐败逃之敌。在肃清残敌时,斩杀其骁勇将领,使我全军将士,都能视死如归。我没有什
么能耐,很少担当重任,内心暗自以为,此时的战功,是其他情况下所难以相比的了。匈奴兵败
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单于亲临阵前,指挥对我军的合围。我军与敌军的
形势已不相称,步兵与马队的力量更加悬殊。疲兵再战,一人要敌千人,但仍然带伤忍痛,奋勇
争先。阵亡与受伤的士兵遍地都是,身边剩下不满百人,而且都伤痕累累,无法持稳兵器。但是,
我只要振臂一呼,重伤和轻伤的士兵都一跃而起,拿起兵器杀向敌人,迫使敌骑逃奔。兵器耗尽,
箭也射完,手无寸铁,还是光着头高呼杀敌,争着冲上前去。在这时刻,天地好像为我震怒,战士
悲奋地为我饮泣。单于认为不可能再俘获我,便打算引军班师,不料叛逃的奸臣出卖军情,于是
使得单于重新对我作战,而我终于未能免于失败。
以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那时,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而还
是七天断粮,只不过勉强脱身而已。何况像我这样的人,怎能轻易有所作为呢?而当权者却议论
纷纷,一味怨责我未能以死殉国。不过我未以死殉国,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
人吗?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子和孩子却反以为对自己有利的呢?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
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
立名节,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
自杀,终于,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一点赤诚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
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已做刀下之鬼,这就是
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14 答案及解析:
答案:示例:
①李陵劝降苏武时,曾对他诉说过汉武帝的刻薄寡思,这一点在这段材料中得到印证,以“事
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之功却“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同时,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
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較个人得失。苏式明知汉式帝
的刻思,进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所以,
汉给他多少赐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尊严。这样,两
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
②《苏武传》中塑造的苏武这个形象是成功的,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爱国美单形象,歌项了
他体明了,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大的民族气节。但我们对他生活中别別的侧面不是很了解。
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现的是他自己国后不做友,因为在李陵劝降苏武时,苏武看到李陵尚存爱国
之心,而李陵自己也曾说“与里律之上通于天”,所以苏武归国后希望能帮他“改邪归正”,
让他回归到节义的道路上来。这是他由己及人,不网旧情的表现。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