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Ⅰ、Ⅱ两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在中华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B.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气势磅礴、博大精深,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蕴含其中。
C. 余光中先生对作品的精益求精是出了名的,从学于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在创作和学术上,他简直严谨到了执拗的地步。
D. 在我的印象中,小城这条街人气特旺,平时总像赶庙会似的热闹非凡,即使雨雪天气也人来人往,不绝如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项,“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语境中用来陈述“优秀传统文化”,使用恰当。
B项,“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语境中用来陈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用恰当。
C项,“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语境中指余光中先生对创作的态度,使用恰当。
D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语境中用来形容街道人多,使用不当。
故选D。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中国人民有梦想,其他各国人民有梦想,这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
B. 春运的交通方式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春运高峰压力。
C. 无论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而且在周游列国过程中,孔子的喜怒哀乐都溢于言表。
D. 气象学专家预测,2019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非常大,将近80%左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没有语病。
B项,搭配不当,“解决”与“压力”搭配不当,应把“解决”改为“缓解”。
C项,关联词语使用错误,“无论”与“而且”搭配不当,应把“而且”改为“还是”。
D项,表意不明,“将近”与“左右”互相矛盾,应删除“左右”。
故选A。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在《韩非子·喻老篇》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箕子发现纣王的生活越来越腐败,便经常通过宫中的待从打听消息。一天,他问侍从:“现在,纣王吃饭时还用竹筷子吗?”侍从说:“不再用竹筷子,已经改用象牙筷子了。”箕子说:“用象牙筷子,还会再使用陶碗吗?必然要配玉器啊。 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还会住苇草屋子吗?必然要盖楼阁啊。”侍从说:“你分析得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盖楼呢。”箕子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此可知,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
箕子从商纣王用筷子的变化,预见了商朝的灭亡。这“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范例。
A. 吃一半的饭菜,怎么能用竹筷子、陶碗呢?
B. 用象牙筷、玉器皿,还会吃一般的饭菜吗?
C. 用竹筷子、陶碗,还会吃一般的饭菜吗?
D. 用象牙筷、玉器皿不会吃一般的饭菜。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从上文“必然要配玉器啊”来看,开头用精美餐具来衔接比较恰当。排除AC项。上文使用了设问句式“用象牙筷子,还会再使用陶碗吗?必然要配玉器啊”,根据下文“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来分析,后面用吃什么饭来衔接比较恰当,而且后面还应是个问句。排除D项。
故选B。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4.下列对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的军队在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
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C.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D.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农人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A项翻译错误,“沛公军霸上”中“军”意思是“驻扎”,意思是“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故选A。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①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②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③曲终收披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④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A. ①句那弦外之旨,那若断若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
B. ②句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歌后,又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大的力度展开,进入高潮。
C. ③句写醍琶女忽然收拨时,四弦齐鸣,好像猛力撕开丝帛一般,乐曲在高潮中夏然而止。
D. ④句运用正面描写手法,突出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美妙的乐曲打动了周围的听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项,“④句运用正面描写手法”分析错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用周围环境的安静来从侧面描写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大家,许多人
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以……为耻
D.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及:比得上
7.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韩愈批判的轻视从师学习的社会现象的一项是
A.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D.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益圣,愚益愚”的关键所在。
B. 家长在择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待自己和对待孩子是一致的,即都不择师学习,这是不明智的做法。
C. 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放在一起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恶劣风气。
D. 作者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并举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例,阐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答案】6. B 7. D 8. B
【解析】
【6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B项解释错误,“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意思是: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众人,指一般人,普通人。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D项,“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证明的是圣人无常师,与“轻视从师学习的社会现象”无关。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对待自己和对待孩子是一致的”分析错误,家长在择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待自己和对待孩子是不同的,原文的表述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故选B。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身边的优雅
崔修建
踏着金黄的落叶,我沿着松花江大提徐徐而行。秋日的江水像一幅陈年的油画,多了一分宁静与澄碧,也多了一分耐人寻味的深邃。
我要去采访一位耄耋之年的剪纸艺人。因为距约好的时间还早,我决定先在江畔走走。于是,我就惊喜地邂逅了那个在江堤上以水代墨练书法的他。
一下子吸引住我目光的,是他手中挥舞的那支独特的大笔。这笔更像是随处可见的拖布,长杆的一头是粗糙的棕棉,那样随意而懒散地扎成一束。
然而,就是那样一把再寻常不过的拖布,被他了清水后,笔走龙蛇,上下翻飞,一会儿的工夫,江堤上便留下一串气势磅礴的行草,内容正是毛泽东名篇《七律・长征》
“好功夫啊!”我不禁赞叹起来。
“过奖了,不过是信手涂鸦而已。”他谦逊道,手却没有停下来。
“练很久了吧?”我指了指他那道劲有力的字。
“一年多了。以前身体没毛病的时候,整天忙着工作,怎么也不会想到我这个大老粗,还能练书法,而且是水书。”他淡然地回答。
“看你现在这身手,很健康啊!”看他很轻松地舞动着手中笔,谁能想象到他是一个病魔缠身的人呢?
“是的,我也感觉自己很健康。”他脸上泛着红润的光。
接下来的交谈却让我惊讶万分。他语气平淡地告诉我:他姓耿,今年刚刚50岁,去年查出患了胃癌,已切除了3/4的胃。上个月,又查出了胰腺癌,医生说已经没有动手术的必要了。
我怔怔地看着老耿,仿佛在听他轻描淡写地说着别人的事情。
“你是不是很奇怪,我都被死亡预约了,为什么现在还要练字?”他看出我的因惑,“我只读过五年书,这一辈子似乎都没有摆脱贫困,日子稍微好了一点点,又让癌症给缠住了。刚开始,我也抱怨命运不公,后来,也就坦然了。穷也罢,富也罢;好也罢,坏也罢,不都是过日子吗?我就决定用最节俭的方法练练字,补上年轻时的遗憾。”
“就这么简单?”我望着老耿那早已悟透人生的双眸。他点点头,继续书写,这回他写的是楷书,内容是《声律启蒙》。
看着他一笔一画,认真得像一个小学生。我不由得对着那些很快便要被阳光抹去的字迹肃然起敬,仿佛那些匆匆逝去的水字,是一双双会说话的眼睛,它们在无声地告诉我关于生命和人生的真谛。
在告别老耿去见剪纸艺人的路上,我又有幸结识了一位摆水果摊的诗人。我在挑选水果的时候,他只顾握着一截铅笔头,在一个演草本上快速地涂抹着,嘴里还在不停地念叨着什么。
耐心地等他停了笔,我才好奇地问:“刚刚那么专注,在写什么呢?”
他有些腼腆地说:“写诗呢,突然来了灵感。”
“我可以拜读一下吗?”
“只是喜欢,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写诗的本子递给我。
他写了不少呢,其中不乏让人眼睛一亮、心灵一颤的好诗句,比如,写向日葵的:你金光四溢的花环/将明媚地旋转整个夏日/像花中的女皇/威仪而典雅;写菠菜的:你内心深藏的铁/有着怎样摄人魂魄的光芒/在生命中多么不可或缺……读着那些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美诗句,我的心仿佛被一双温暖的手抚摸着,尘世的喧嚷和嘈杂,在那一刻全都被屏蔽了。
“真好!能够写出这么多美丽的诗句,真是一位叫人羡慕的诗人。”我敬佩地望着面前这位其貌不扬的水果摊主人,想他一定有着锦绣的心思。
“谢谢你的鼓励,我写诗只是不想让生活低到尘埃里。”他随口的一句表白,竟也是那样诗意盎然。
在剪纸老艺人素雅的小屋里,我从老人的口中得知,那个摆水果摊的中年人,妻子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已下岗多年,靠着摆水果摊供出了一个读北大的女儿。我又一阵惊愕,随后向他提到老耿。老人轻轻地道了一向:“在我们身边,这样优雅的人其实有很多呢。”
是啊,仅仅在一天里,我便有幸遇见了三位拥有优雅生活的人。他们虽然都是凡夫俗子,有着常人的苦恼、窘迫与无奈,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优雅。
(选自《最美文》有删减)
9. 下列对文中老耿、水果摊主和剪纸艺人三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老耿虽淡然地说“我这个大老粗,还能练书法,而且是水书”,我们也能隐约地感受到他的自豪。
B. 老耿叙述自己经历时,作者“仿佛在听他轻描淡写地说着别人的事情”,这反映了老耿坦然的心态。
C. 水果推主的妻子患病,他也已下岗多年,有苦恼、窘迫、无奈,但心思锦绣,能够诗意地生活。
D. 剪纸艺人已到耄耋之年,身居破陋小屋,条件艰苦,受到身边人物的影响努力优雅地生活。
1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老耿认真的书写态度和他给我的人生启示,让我不由得对着那些快干的字迹肃然起敬。
B.
水果摊主之所以能供出读北大的女儿,是因为他能屏蔽尘世的喧嚷和嘈杂,写出美丽的诗句。
C. 水果摊主写的诗,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当我想看时,他表现出“犹豫”。
D. 作者写要去采访剪纸艺人,却着重写了采访之前遇到的两个普通人,与标题中“身边”相照应。
11.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开篇环境描写,将秋日的江水比作陈年的油画,既写出秋江独特的美,也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B. “粗糙的棕棉”“随意而懒散地扎成一束”等细节描写,为后文写老耿的字的气势磅礴与遒劲有力作铺垫。
C. 老耿让作者“惊喜”的原因是他只读过五年书,只练了一年多书法,却用简单粗陋的工具,写出一手好行草。
D. “我的心仿佛被一双温暖的手抚摸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那些来自生活的精美诗句给作者带来的心灵震颤。
E. 去采访剪纸艺人是行文线索,因约好的时间还早,作者先邂逅水果摊主,又遇见老耿,最后见到艺人,文章结构严谨。
12. 文章标题是“身边的优雅”,剪纸艺人也说“在我们身边,这样优雅的人其实有很多呢”,请结合文章以及身边实际,谈谈你对“身边的优雅”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9. D 10. B 11. AD
12. 面对生活的种种,能够不被困难病痛苦难打倒,保持精神的追求和高雅,选择有品位的生活。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章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D项,“受到身边人物的影响努力优雅地生活”分析错误,文章并未有明确的文字指出“耄耋的剪纸艺人”的优雅生活态度是受到身边人物的影响。文章写了三位拥有优雅生活的人,这些都是作者身边的人,可能相互之间有所影响,但是指向并不明确。
故选D。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B项,“是因为他能屏蔽尘世的喧嚷和嘈杂,写出美丽的诗句”强加因果,因为他具有优雅的生活态度,所以他才能能屏蔽尘世的喧嚷和嘈杂,供女儿上学与写出美丽的诗句。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为后文写老耿的字的气势磅礴与遒劲有力作铺垫”分析错误,老耿之所以能写出“气势磅礴与遒劲有力”的书法,是因为他具有优雅的生活态度,“‘粗糙的棕棉’‘随意而懒散地扎成一束’等细节描写”也是与这一生活态度有关,他不在意工具,不在意外人的评价,只是想练练字,补上年轻时的遗憾。
C项,“原因是他只读过五年书,只练了一年多书法,却用简单粗陋的工具,写出一手好行草”分析错误,老耿让作者“惊喜”的原因是他能看破生命和人生的真谛,面对死亡竟然如此淡然。
E项,“作者先邂逅水果摊主,又遇见老耿”分析错误,文章先遇见老耿,再遇到水果摊主,最后简单剪纸老人。
AD两项分析恰当。
故选A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这是一道探究题,考生可以从“身边的优雅”是什么和“身边的优雅”给我什么启示等方面作答。例如:“身边的优雅”表面上是说我们身边的、面对生活的一种优雅的态度。作者这样写让我们能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平凡或苦难。做到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不要忘了做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有尊严的人。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蚕丛及鱼凫,__________!尔来四万八千岁,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白露横江,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千古江山,________。舞榭歌台,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_______。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屈原《离骚》)
【答案】 (1). 开国何茫然 (2). 不与秦塞通人烟 (3). 徘徊于斗牛之间 (4). 水光接天 (5).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6).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 又重之以修能 (8). 纫秋兰以为佩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徘、徊、觅、纫。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4.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
【答案】意境 诗人 感受 情怀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具体为提取关键词题型。找关键词首先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且概括时只能用词或短语。
文段是讲述“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其中,“意境”“诗人”“感受”“情怀”是理解文段的四个关键词。
【点睛】提取关键词注意遵循四个基本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是指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第二:代入反馈原则。是指把选出的关键词带入原文段,看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要点是否齐全,是否字数超限等;第三:数量达标原则。试题所限定的词语数量通常是参照最佳答案设定的,对答题应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一定要按要求提取规定数量的关键词语;第四:次序固定原则。即是考生所选择的关键词在填入答案栏时,位置和次序不能颠倒混乱。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喝彩可以解释为“大声叫好”。喝彩可以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喝彩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为你喝彩
天上一片漆黑,云彩一层压着一层,仿佛时刻就要掉下,大风嘶吼着,好似一头来自地狱的猛兽,正声嘶力竭的咆哮。我骑着我的单车,车子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回想近日发生的一切,我的心随着云彩的降落而慢慢掉入了低谷。
今晚一场暴风雨悄悄的来了。雨,先是一滴一滴的掉落,继而又无所顾忌的变成倾盆大雨,雷声大作,闪电在天上闪着,把天空和地上映得一片惨白,我坐在书桌前,泪水成流,滴滴嗒嗒的泪水如一根根尖针扎在我的心中,终日的努力,为何总收不到成效?
在英语课上低头不语。语文课上唯唯诺诺。数学课上我竟呆若木鸡。我内心的那一根弦,在一次又一次的批评与责骂中变得越发越接近崩溃。上课也不像以前那样集中了,并且总喜欢找一些奇怪的理由为自己开脱。就在这种心理的促使下,我终于精神萎靡,无以振作。
在一声震耳欲聋的雷后中,在狂风不断敲击窗户而发出的啪嗒啪嗒声中。我的心思终于被拉了回来。不经意间,我透着晶莹的泪花向外看了下的愈来愈猛的大雨时。我看见阳台上那正被狂风肆虐的花。正勇敢的面对着这一切。他的几片黄色的瓣儿,在那嫩红的花蕊旁散开,几片精干的绿叶像士兵一样在花下衬托着。她在大雨的洗礼下,竟显得那样的勇敢无畏,那样的亭亭玉立。
这时,母亲轻轻的走上了楼。看见这花儿后立刻就笑魇如花了,便开心的说道:“我前几天刚搬来这花石花都快枯萎了呢。没想到他的生命就那样顽强,以至于开的那样的好。”
我听到这话,又转头看那花,眼睛中终于又慢慢滋生出了往日的精光。原来这是命中最好的安排啊,只有经受住挫折才能完成蜕变,并在其中升华。我立刻捧起书,慢慢的学了起来,不知不觉间,汗水终于取代了泪水……
终于在我全力以赴的拼搏下,我做到了。在英语课上我又可以展示出往日的雄风,语文课上又恢复了以往的风采,数学课上的难题,在我的笔下一点点被消逝殆尽。我终于经受过了这挫折的考验,就如同那花一样,在那暴风雨中,得以升华而变得亭亭玉立。
这一晚,暴风雨悄悄的走了。没有了雷声,没有了闪电,一眼望去万家灯火通明,就像我心中一般明亮,经过了蜕变,我何不为自己喝彩。
在这暴风雨中都可以泰然自若的我,何不为自己喝彩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喝彩”是生活中一个美丽而动听的名词,是积极的正能量。它代表了肯定和赞美,代表了尊重和鼓励。喝彩的对象,可以是非凡人士或普通人物,可以是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可以是你自己,甚至可以是其他的动植物……
为何要为你(你们)喝彩?因为“你(你们)在舞台上精彩的表演感染了我!”因为“你(你们)在平凡岗位上的辛勤耕耘打动了我!”因为“你(你们)在逆境中拼搏的精神震撼了我!”因为“你(你们)战胜了自己,获得了新生!”
参考立意:
(1)为你(你们)喝彩:战胜困难,付出汗水,赢得荣耀,当之无愧,众人叹服;
(2)为你(你们)喝彩: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岗位上恪尽职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令人钦佩;
(3)为你(你们)喝彩:逆境中奋起,战胜艰难,战胜自己,谱写生命的赞歌,令人动容;
(4)为你(你们)喝彩:摆脱内心的困顿,战胜自己的心魔,重获新生,自己在生活中更加强大,渐渐完美;
(5)为你(你们)喝彩;你(你们)的存在是命运抗争的结果,你(你们)的存在是挑战生命的奇迹,你(你们)的存在即是一曲生命的绝唱……
参考素材:
1、在生活中我们总习惯于为别人喝彩,羡慕别人的点点滴滴的完美,而对自己一些突出的优点视而不见,不以为然。生命需要喝彩,我们也要为自己喝彩! 生活如同一面镜子,我站在镜子前面时,我问镜子中的自己,“你有过什么壮举呢?你只不过是路边的一株小草,却不是参天大树,你只不过是一滴水珠,却不是浩瀚无垠的大海。”镜子没有回答我,却是时间告诉我,“你就是你自己,有着独特的自己。” 当我知道明天要考试的时候,我看着一篇篇课文,一道道数学题我能考好么?题难么?万一特别难不就考不好了么?一边怀疑、退缩,另一边的我却说:“只要战胜自己就行了,记住要为自己加油,为自己喝彩,鼓劲……第二天,考试来到了,我告诉我自己,一定行,一定能考好的。考试结束了,我为自己喝彩,我战胜了自己,因为我有勇气考试,成绩并不代表一切,不经历暴风雨洗礼的海燕不能飞翔在苍穹下,只要我站在考试的面前,就代表着我的胜利,我战胜了我自己,我为自己自豪。
2、在人生漫长的旅途当中,伴随我们一生不可缺少的,是别人为我们喝彩,为别人喝彩。但是,在我们得到喝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别人,也同样需要我们的喝彩。
3、在世界的各地,无论是谁,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喝彩,即使一声简简单单的“你真棒”、“加油”,都可以给予给别人快乐和自信。我们要学会,不论走到哪里,都应该时常的为别人喝彩,赞扬别人,鼓励别人。这样做,不但,会给别人带来自信,同时,也会让你所鼓励的那个人拥有了幸福和快乐和成功向上的阶梯,让他知道,只要他努力,他就会成功。
4、在我小小的生活圈子里,我发现,我们要学会赞扬、鼓励别人,要学会别人喝彩我们不能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要张大眼睛,敞开心扉,走出家门,去努力为别人喝彩这样,你快乐,我也快乐,但是要记住,为别人喝彩要真心诚意,否则这种喝彩,不但不会给别人带来进步,带来自信,还会连自己的快乐也被剥夺了,所以,我们要真心实意的为别人喝彩,而不能虚情假意。
5
、人生就像一个舞台,自己既是舞台上的演员,又是台下的观众。在生命中,我们将演绎出自己精彩的节目和花絮,在舞台谢幕时,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掌声,因为,我们知道,掌声、喝彩和赞赏都是别人认可我们的标帜。因为,我们都想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可。
6、也许,你想成为太阳,你却只是一颗心辰;也许,你想成为大树,可你却只有平凡。于是,你便绝望,失去信心,感到有些伤感和几分寂寞。其实,失败。挫折也都是一种收获,你应该为自己喝彩,因为你有了一种新的体验。为自己喝彩,那是为自己加油。打气。为自己喝彩,那是为自己登上新的起点做出的准备。
7、为自己喝彩,体现了我们的自信,说明我们不需要在别人的肯定中寻找自己:为自己喝彩,表达了们对自己的雄心,意味着自己能抵达理想的终极。
8、我们需要喝彩,我们应该为自己喝彩,不要因为时常遇到挫折,就万念俱灰,心灰意冷。我们有必要为自己喝彩,有理由为自己高兴。
9、受挫一次,对生活的理解加深一层;失误一次,对人生的省悟增添一阶;磨难一次,对成功的内涵透彻一遍。所以,我们一定要为自己喝彩。别人的喝彩向天边飘过的云,为你带来甘露,带来欣喜。自己的喝彩向像大地喷涌而出的源泉,滋润着你的心田。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