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72 KB
  • 2021-06-03 发布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0-2021高二语文10月模块诊断试题(Word版附答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西大学附中 ‎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学期10月模块诊断 语  文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1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新时代:富而好礼,强而有义 中国实现由富到强的巨大转变,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的富强得益于文化的强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不仅是古人治国理政经验智慧的历史总结,一直以来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气象和新风貌,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义之邦的大国君子形象一脉相承。‎ 早在春秋之际,我国古人就注意到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接下来该怎么办的问题,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决之道。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强调的“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的宝贵思想。据《论语》记载,子路曾经向老师孔子请教“富而无骄”如何?孔子回答说,已经很不错了,但要是能做到“富而好礼”就更好。这与孔子回答其另一弟子冉有之问“既富矣,又何加焉”,而告诉他要“教之”的道理相辅相成。国家在富庶之后该怎么办,古人以其独特的经验智慧给出了“教之”的方案。所谓教之,即以礼教之或教之以礼,即按照礼的规范和要求上至治国理政、平定天下,下至日新其德、修身齐家,从而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风气。‎ 在古人看来,“富而无骄”虽然可堪称道,但仍不过是一种被动的不作为,亦可说是没有责任和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必然会流于为富不仁。“富而好礼”则展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有为精神,更能彰显自身的道德自觉和追求,对整个社会和国家良好风气的塑造和维系大有稗益。“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如果不依照礼的要求治理国家,就好比盲人失去搀扶,在黑暗中寻找东西,必然不知所措、事与愿违。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践行的外交原则和行为,无不折射着一个富而有礼的国家的风度和涵养。‎ 除了“礼”,作为国之四维,“义”也是古人治国理政所主张和格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强而有义”就是从伦理角度对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提出的道德引领和规范,“强”既不是“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南方之强——过于追求隐忍、包容,也不是“枉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崇尚勇力、果敢,而是孔子推崇的“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君子之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指的是把义作为立身之本,依礼而行事。立身之本亦可化为治国之道。能做到“强而有义”的君子之强的国家,必然不会忘记和改变自身抱有的信念和使命,而会格守德义的初心,坚定不移地按照道义的要求循礼而动,通过践行道义而最终实现其理想追求。这也就是“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的道理所在。中国已经向世界庄严承诺,“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秋序的维护者”。这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一贯坚守“强而有义”信念的真实流露。‎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16日第2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历代都彰显出新气象和新风貌。‎ B.我国在春秋之际就明确提出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怎么办的可资借鉴的解决之道。‎ C.教之以礼是关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情,能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D.“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这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人一贯坚守的治国理政信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全文论述了中国新时代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与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义之邦的大国君子形象一脉相承。‎ B.第二段引述孔子的话旨在论述国家富起来之后“礼”的重要性。‎ C.文中“盲人失去搀扶”的比喻从反面阐明中国外交的风度与涵养。‎ D.末段否定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两个极端为的是凸显对君子之强的推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的传统文化必将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精神基础。‎ B.“富而无骄”缺乏责任和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就会为富不仁,这是孔子也是作者所抨击的。‎ C.与“富而好礼”一样,“强而有义”同样展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有为精神道义担当。‎ D.循礼而动,依义而行,从而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批  评 ‎(德)丹尼尔·克尔曼 瓦根巴赫慢慢穿过一排排座椅之间的过道,找到自己的座位,从邻座的腿前挤过去,坐了下来。刚坐下就闭上了眼睛。这是他一向的习惯,这个习惯和半小时前吞下的镇静剂能帮助他克服恐惧感。‎ ‎“对不起,”他的邻座放下了报纸,开言道,“您是不是瓦根巴赫呀?”这是个大胖子,蓄着黑胡子,眼镜片后面的黑眼珠瞪得老大。‎ ‎“是。”‎ ‎“啊。”这个男人继续看着自己的报纸。瓦根巴赫向窗外看,明亮的光线让他不舒服。‎ ‎“我经常看到您,”邻座说,“在剧场里,还有电视上。那个节目,《音乐时代》,是您主持的吧?”‎ ‎“《音乐时刻》。”瓦根巴赫避开他的目光。他不想跟他谈天。他压根儿就不想说话,更不想跟粉丝说话。‎ ‎“啊,对,是《音乐时刻》。我太太经常看。两个星期前我们还去看了《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真巧,是不是?”‎ ‎“您是,”瓦根巴赫问,“想要签名?”口气很冲,似乎是有意的。他的手自然而然地伸向外套口袋,去掏签名照片。‎ ‎“啊不,谢谢。不要。”‎ 瓦根巴赫僵住了。‎ ‎“您要知道,”那男人说,“我并不是粉丝。”‎ ‎“请恕我直言,”那男人说,“我觉得您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里的表演太表面化了。您根本演不了这个角色,不是吗?有几次您索性演不下去了,大家都发现了。还有您的手势——干什么要那样胡乱挥舞?对不起!”‎ 他又去看报纸了,舔舔嘴唇,翻看着。瓦根巴赫揉着眼睛,微咳了一声。声音很奇怪。‎ 那男人抬起头:“对不起!我这样说很没有礼貌!”‎ ‎“没事。”瓦根巴赫说,“每个人都有——这是他的权利——自己的品位,是不是?”‎ 那男人耸耸肩膀,又去看报纸。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感觉自己闭锁在温暖的黑暗中。‎ ‎“太业余了,”那声音又说,“我是说两星期前的《华伦斯坦》。老天,您知道吗?您把他演成了一个小丑,您是怎么想的呀?还有您的出场……”‎ ‎“怎么了?”瓦根巴赫喊起来。他睁开了眼睛。那个出场时让他非常得意的,他排练了很久,也因此而被交口称赞。‎ ‎“没什么,”那男人说,“没什么。对不起。”他舔舔嘴唇,翻看报纸。‎ ‎“那个出场是我表现最好的一瞬间!不管您信不信!”‎ 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一动也不想动,他要装出睡熟的样子。他并不想跟人讨论。他并不想与这个人吵架。他只想扛过这次飞行。恐惧感越来越强烈。他感到头晕。‎ ‎“您不舒服吗?”‎ ‎“不……我很好!”瓦根巴赫转头去找空中小姐,想要一杯咖啡或是别的提神的东西。但是不知怎的空中小姐连个影儿也不见。‎ ‎“您究竟为什么要主持《音乐时刻》那个节目呢?您挣的钱够多了呀。太多太多了,是不是?我的意思是,何必如此贪心,以声誉为代价,以……您知道您在那里面显得多么可笑吗?在那弱智的节目里。”‎ ‎“嘿!”瓦根巴赫叫道。‎ 空中小姐站住了。‎ ‎“一杯咖啡!”‎ ‎“对不起,我们正在降落,我不能给您提供任何东西。”‎ ‎“拜托,”瓦根巴赫说,“给我一杯咖啡吧!”‎ ‎“对不起,这是规定。”‎ ‎“您知道,”瓦根巴赫的声音是沙哑的,“我是谁吗?”‎ ‎“不知道。”她转身走了。‎ 瓦根巴赫摸索着把安全带扣好。他感觉到飞机在下降,他看到窗下玩具般的景物越来越接近,房屋在长高,显现出更复杂的形状,发动机的声音似乎更响了,一架直升机在他们下方飞过,飞机摇摆起来。恐惧感扼住了他的呼吸。飞机停住了。他知道自己还活着。他解开安全带,猛地站起身来。地面似乎在摇摆。他头晕得厉害。他的邻座抬头看他:他的胡子闪着湿润的光,他的头发乱糟糟的,他的眼睛又黑又圆。“请您,”邻座说,“请原谅!”‎ ‎“什么?”‎ ‎“您知道吗,”他说,“我是因为害怕。我害怕坐飞机。真可怕。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所以我有时……您能理解吗?其实我觉得您很不错。没那么差劲。比如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里面。当然算不上有多好,不过……在第二幕里您的表演就不是那么讨厌!尽管……”‎ 瓦根巴赫转过身,举起一只手。但是没有出租车停下。他觉得很热,他出了汗。‎ 一辆出租车停下了。他拉开车门跳上去,说出了酒店的名字。酒店房间太小,也不舒服。他放下箱子,想了想,拿起了电话听筒。迟疑了几秒,他拨了号,凭记忆拨的,是他的助理的号码。‎ ‎“喂,”他说,“是我。我到了。我们的日程是怎样安排的?”‎ 他听了一分钟。对他说话的是一个兴奋的被电流扭曲的声音。‎ ‎“好的,”他说,“我明白了。有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毁约?”‎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多次描写男人“舔嘴唇,翻看报纸”,瓦根巴赫“闭上眼睛”,这是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 B.瓦根巴赫“被交口称赞”的出场在这个男人眼中一无是处,可见瓦根巴赫的周围大都是赞美之音,突然的批评让他愤怒不已。‎ C.文中的“男人”因自身坐飞机的恐惧而不停地与瓦根巴赫交谈,甚至不惜污蔑与诋毁,表现了他的怯懦与卑鄙。‎ D.小说以“批评”为题,不仅指文中的“男人”对瓦根巴赫的表演艺术与价值追求的评判,更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5.本篇小说叙事都以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瑶,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①,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 ‎,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茶蓼②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注]:①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②茶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B.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C.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D.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举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B.“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实为贬官;陈蕃因提建议被贬为豫章太守。‎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尽职尽责。‎ D.陈蕃对周只称字不称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故“字而不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徕贤士。郡人周瑶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命,而陈蕃能够招徕,正是因为陈蕃本人自是名节之士。‎ B.陈蕃识见卓异,颇有方略。他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应该选贤任能,更换地方官吏。‎ C.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逝,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窦太后还下令捕杀他。‎ D.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父亲好友之问,被认为有澄清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2)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 (3)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远曲 张籍 戏马台①南山簇簇,山边饮酒歌别曲。‎ 行人醉后起登车,席上回尊向僮仆。‎ 青天漫漫复长路,远游无家安得住。‎ 愿君到处自题名②,他日知君从此去。‎ 注:①戏马台:在今江苏铜山县,相传是项羽的掠马台。南朝刘裕也曾在此大宴群僚,饮酒赋诗,遂成胜迹。②题名:唐人习俗,旅行中每有所感,即题诗于壁上。‎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的首联点明事由、地点:戏马台南,送别友人。看似语意平平,内中却含深意。‎ B.行人既醉,主人却举止反常,可见醉意醺然。诗人借醉酒写出无以排遣的离愁。‎ C.“复”意为“覆盖”,广远无际的天空覆压着长路,空间广袤,反衬友人的渺小。‎ D.诗人设想,别后友人只身飘零,游走不定,无居家的温馨,表达对友人的担忧。‎ ‎11.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本诗。(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逍遥游》描写鹏鸟迁徙南冥时,“水击三千里”,从水面奋起而飞,直上九万里高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自己归途中急切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陶渊明在春天出游时所看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破除封建迷信、反对伪科学,无疑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近年来,一些迷信活动又披上了时鲜热门的科学外衣,________出现在人们视线中。量子科技最火,量子鞋垫、牙刷________防癌治癌产品便很快问世;航天取得成功,相关的航天保健产品俯拾皆是。这个问题不仅中国有,国外也屡见不鲜。‎ 破除封建迷信,科普战线是天然的主力军。同时人们还需意识到,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将封建迷信、伪科学等活动斩草除根的神兵利器。当人们暂时面对无法解释或未知时,最有助于人们正确作出判断的无疑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科学思维追求严谨求实的精神,主张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伪科学往往借助科学的旗号,________地确立观点,然后再牵强附会地寻求“证明”。________地说,科学是瞄准靶心再射箭,而伪科学则是先射箭,再画上靶心。(    )——科学的思维方式。尽管伪科学、封建迷信活动仍有一定生存的土壤,但科学思维方式的确立,终会将它们驱除出去。‎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改头换面  甚至  先入为主  通俗 B.乔装打扮  以至  喧宾夺主  通俗 C.改头换面  以至  先入为主  准确 D.乔装打扮  甚至  喧宾夺主  准确 ‎14.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当人们面对未知或暂时无法解释时,最有助于人们作出正确判断的无疑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B.当人们面对未知或暂时无法解释的事物时,最有助于人们作出正确判断的无疑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C.当人们面对暂时无法解释或未知时,最有助于人们正确作出判断的无疑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D.当面对未知或人们暂时无法解释的事物时,最有助于人们作出正确判断的无疑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想要破除伪科学,让公众知晓射箭规则尤为必要 B.要让公众知晓射箭的规则,才能根本破除伪科学 C.如果公众知晓射箭的规则,就能彻底破除伪科学 D.想要破除伪科学,就必须让公众知晓射箭的规则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总是反复不断地用一种更加积极、自我吹捧的方式来重构自己过去的记忆。比如,父母经常谈论自己照顾、教养孩子的方式,认为与专家们给出的建议是高度吻合的,但      ①      。又如,很多人都会谈到“事后之明”,也就是在事件发生后,将自己无意的选择、举动说成是有意为之,甚至还会将      ②      “添加”在自己的记忆中。‎ 其实,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心存偏见,宽于待己,严以待人——对待自己,无意识地进行高估、美化,而对于他人,则常常      ③      ,根本没有进行过严肃、理性的思考。可见根据“第一印象”判断是不理性的。‎ 四.写作(4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近日,深圳某知名中学公布了2019年拟聘教师名单。35名新聘教师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20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1人毕业于哈佛大学。这份“豪华版”的新聘教师名单一经公布,立即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发出“清华北大毕业生去哪儿了?原来是去深圳教书了”“本科毕业的我,看完瑟瑟发抖”之类的调侃。‎ ‎ ‎ 某中学高三年级以“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为话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选择任意一方的立场发表观点和看法,并对另一方的观点进行反驳,写一篇发言稿。‎ ‎ ‎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结合材料,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山西大学附中 ‎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学期10月模块诊断 语文评分细则 ‎1C 【解析】A 文章开头一段是说“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气象和新风貌”,而不是“历代都彰显出……”B 并非“明确提出”,而是“注意到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接下来该怎么办的问题,并提供了可资镜鉴的解决之道”。D文中说的所坚守的信念是“强而有义”。‎ ‎2C 【解析】旨在从反面阐明国家富起来之后要按照“礼”的要求治理国家。‎ ‎3B 【解析】“富而无骄”是一种被动的不作为,“久而久之必然流于为富不仁”,但仍“可堪称道”,孔子等古人并未完全否定,体现为一种辩证的批判态度;当然作者主要是抨击。‎ ‎4C【解析】C 甚至不惜污蔑与诋毁不恰当,男子并非故意污蔑诋毁。此举也并非是为了表现他的怯懦与卑鄙。 ‎ ‎5.本篇小说叙事都以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解析】①对话形式简洁直接,描写生动传神,凸显人物性格。这种形式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两人当时的口吻、神态及心理等。②突出矛盾冲突,情节引人入胜。文中邻座男人喋喋不休的批评,瓦根巴赫一再沉默克制,让情节在紧张有序中向前发展。③照应题目,突出主题。小说以“批评”为题,文中大量的对话都是邻座男人对瓦根巴赫的表演艺术的批评之语,而结尾处以瓦根巴赫与助理的对话收束全篇,让人们看到那些在金钱与名利中穿梭的人内心的觉醒,深化小说主题。‎ ‎6.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划线句的大意是,太后信任他们,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陈蕃常恨这帮人,决心消灭宦官。恰逢窦武也有谋划,陈蕃于是与窦武商量。根据主语的变化,确定前半部主语是“太后”,后半部主语是“陈蕃”;再抓动词,以动词为中心,寻找前后结构关系。分析可知,“数出诏命”“有所封拜”都是太后发出的两个不同动作,中间应断开,排除B、D;“志诛中官”“因与窦武谋之”是陈蕃发出的两个不同动作,“蕃”应该断在后句,排除A。故选C。‎ ‎7.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本题中,A项,“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错误,“举孝廉”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故选A。‎ ‎8.C【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中,C项,“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错误。根据原文“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大意是,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日杀害了他。可见,不是窦太后下令捕杀他,是为奸臣所害。故选C。 ‎ ‎9.(1)于是送信的人说假话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的人鞭打至死,获罪降为修武令。‎ ‎(2)导致儿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 ‎(3)我终于觉悟到,过去做错了的事(指出仕为官)已经不能改正(谏,谏止,劝止);同时也意识了,未来的事(指辞官归隐)还可以挽救(追,挽救,补救)‎ 关键词有:‎ (1) 诈,说假话(2分);笞,鞭打;坐,获罪。‎ (2) ‎(2)岂,难道;非所在然,这样(3分)。‎ ‎(3)以往:之前的事(指做官);谏:劝止,挽回;来者:将来的事(指回归田园),追:补救,挽救。 一个关键词一分,句意一分。‎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参考译文:‎ 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祖父为河东太守.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最初,在郡里做官,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剌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弃符离去。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朝廷授予他议郎的管制,第二次升迁担任乐安太守。郡人周缪,是高洁的人,前后郡守招请,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特别为他安放一张床,周璆离开时,就把床悬挂起来。大将军梁冀是威震天下的人,当时派人送信给陈蕃,请陈蕃办私事。送信的人不得见,于是说假话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的打死了,因罪降为修武令。后升迁,被任为尚书。这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商议要派军队去讨伐,皇帝又下诏州郡,所有讨伐有功者都可以保举孝廉、茂才。陈蕃上疏 说“:以前高祖创立大业,抚养百姓如同养育自己的儿子一样。现在二郡的老百姓争都是皇上的儿子,导致儿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应该严厉责成三府,暗暗地考核州牧太守县令长,如果有为政残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发,另选清正贤明,能够宣扬法令,爱护百姓的人去代替他们,这样可以不必烦劳国家的军队,却可以使所有的盗贼平息啊!”(陈藩)因为这个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所以被下放到豫章郡担任太守。后升任大鸿胪。恰逢白马县令李云上疏直言劝谏,桓帝大为震怒,李云应被处死,陈蕃上书救李云,获罪被罢免回家。又被征任议郎,几天之后,升任光禄勋。永康元年(167),桓帝去世,窦皇后执掌朝政,任命陈蕃为太傅并管理尚书事宜。当时刚遭国丧,还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各尚书害怕触怒朝中权臣,都假称有病不上朝办事。陈蕃写信责备他们说:“古人讲究节操,侍奉去世君主的态度如同他还活着一样。现在皇嗣还没有定下来,政事日益紧迫,诸君为什么抛弃国家的苦难不管,在家躺着休息呢?在义已经很亏缺了,哪能谈得上仁呢?”各位尚书惶惶恐怖,都去朝廷办公。灵帝即皇位后,窦太后再次下诏表彰陈蕃,封陈藩为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然而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太后信任他们,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陈蕃常恨这帮人,决心消灭宦官。恰逢窦武也有谋划,陈蕃于是与窦武商量。因为事情泄露,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日杀害了他。‎ ‎10. C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空间广袤,反衬友人的渺小”错误。一“复”字,由“覆盖”之意,强调空间狭隘见出心情压抑,又符合青天长路、交于一点的眼前实景,造语精致却又浑成。可见“复”应为“空间逼仄,表达出压抑之情”。故选C。‎ ‎11.(1)主要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首联和颔联为实写,颈联与尾联为虚写。(2分)‎ ‎(2)首联与颔联通过描写分别的场景,体现了诗人依依惜别的感情(2分);颔联为 诗人设想,别后友人只身飘零,游走不定,无居家的温馨,表达对友人的担忧(1分);尾联为诗人借想象希望友人在经行之处题名留下自己的踪迹,好让诗人将来远游时知道友人的行踪;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离别之愁及诗人他日也要追寻友人踪迹而远游的悲伤。(1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愿君到处自题名,他日知君从此去”,张籍突破藩篱,不仅写出别离当时,更悬设别离之后,寻踪追忆。虚写,诗人借想象希望友人在经行之处题名留下自己的踪迹。从眼前到未来,精心延展了时间长度,否定了“人间别久不成悲”,以突出友情之真挚深沉。行人上路,远游无家,固是一悲,张籍他日追寻题名,则本身也难免远游。诗人两面落笔,将送人之悲融入自行之悲,离愁别恨,顿时倍加浓郁,表达了诗人他日也要追寻友人踪迹而远游的悲伤。‎ ‎12.(1).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2). 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 ‎(3).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本题中的抟、扶摇、驾、扁、匏尊、属、榭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13.A改头换面:只在表面上有所改动,其内容却依然如故,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乔装打扮:指进行伪装,隐藏身份。“甚至”是表程度的副词,“以至”是表结果的连词,此处应该用“甚至”。先入为主: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可能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不容易接受。 喧宾夺主:指客人的声音压倒了主人的声音。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通俗”是往浅处说;“准确”是往科学性上说。从后面的比喻手法来看,选用“通俗”恰当。‎ ‎14.B A项“当人们面对未知或暂时无法解释时”,成分残缺。C项“当人们面对暂时无法解释或未知时”,成分残缺;“最有助于人们正确作出判断”,语序不当。D项“当面对未知或人们暂时无法解释的事物时”,语序不当。‎ ‎15.D 从承接前文“而伪科学则是先射箭,再画上靶心”的角度分析,应先“想要破除伪科学”,排除B、C项;从后句的破折号看,是对“射箭的规则”的解释,应承接上句的宾语“规则”,排除A项。‎ ‎16.答案:①事实上往往并非如此;②根本不是自己所为的事情;③根据第一印象就下判断。‎ ‎【解答】语段介绍了记忆重构的相关知识。第①处根据“们总是反复不断地用一种更加积极、自我吹捧的方式来重构自己过去的记忆”、“与专家们给出的建议是高度吻合”推断,应该是“事实上往往并非如此”;第②处根据“将自己无意的选择、举动说成是有意为之,甚至还”推断,应该是“根本不是自己所为的事情”;第③处根据“根本没有进行过严肃、理性的思考”、“根据‘第一印象’判断是不理性的”推断,应该是“根据第一印象就下判断”。‎ ‎17.‎ ‎【命题方向】‎ 自主发展:勤于反思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审题】‎ 限制性 ‎1.立意限制。本作文题任务 驱动性强,立意限制严格。题目所设置的背景为以“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为话题进行辩论比赛,要求考生为正方或者反方的一辩,写一篇辩论词。而从辩论一方出发写辩论词,立意只能有一个,正方观点即“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大材小用”,或反方观点“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不算大材小用”。抛开这两个立意任意发挥都算跑题。‎ ‎2.内容限制。考生写作的内容必须围绕辩论赛展开,要站在正方或者反方的角度立意行文。写作的内容必须有极强的针对性,紧紧围绕几组关键词: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大材小用。不论选择哪一方,必须围绕这几组关键词展开辩论。“社会关注”“网友调侃”的立足点都是顶尖名校毕业生该不该去中小学从教。如果断章取义,看到网友的调侃,就写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则属于跑题。‎ ‎3.文体限制。这是一道辩论赛反驳陈词类的作文,本质上属于议论文。材料规定考生只能从正方或者反方任意一方的角度展开辩论,很明显,考生必须以对方的观点为靶子进行反驳。因此,考生作答时,必须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做到观点明晰、论证有理有据。‎ ‎4.写作主体和写作对象限制。辩论会是高三年级开展的,高三学生正面临高考以及几年后择业等问题,因此应该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角度,围绕名校高材生中学从教的问题展开思考辩论,展现新时代青年对人生职业的规划意识,对社会的关注意识,以及对国家发展的参与意识。所以写作是要有身份带入意识和辩论场景下的读者意识的。‎ 开放性 ‎1.观点角度是开放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自由选择正方或者反方来行文。这能让大多数考生有话说,不至于泛泛而言、言之无物。‎ ‎2.论据选择是开放的。不论是选择正方还是反方,只要观点明确,站在己方立场,紧紧围绕己方观点进行辩论,考生就完全可以根据平时的知识储备,自由选择论据。论据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生对社会的关注程度,对人生发展的思考深度,以及他们的语言建构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 ‎【解题】‎ 此类型题源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表达交流部分:学会辩论——学会反驳。综观题目设计,该题紧扣时事,有意识地让考生思考社会问题。此外,题目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既能让教师注重对教材的研读,又能让考生在写作中提高核心素养。顶尖名校毕业生从事“普通职业”,本身就很容易引发社会关注,当年北大毕业生陈生卖猪肉的事件就曾引发全社会对职业选择的思考。‎ 名校毕业生是否可以从事普通职业,比如中小学教师等?从事了这种职业,又是否降低了身价?社会的关注点无非在此:辛辛苦苦考入名校,怎么说也要从事高大上的职业,选择普通职业会让大众的心理预期落空,但也会引发人们思考读书的价值,以及名校的育人价值。作文时效性强、思辨性高,不仅能让考生在写作中规划未来的人生职业,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还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写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正方或者反方来辩论。但是,考生不论站在哪个角度辩论,都必须做到观点鲜明,针对性强,理由充分,符合文体 辩论赛知识 辩论赛在形式上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相关知识的竞赛,体现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正方或反方的一辩陈词即正方或反方的立论过程,奠定整场辩论赛中己方的基础、思路、逻辑、方向,确立本方辩题的概念内涵、内在联系、基本形态和逻辑框架。一辩辩手可谓整场辩论的先锋,应该通过严谨、生动、富有层次的语言,提出观点后,辅之实例加以论证。你的陈述要在评委和观众面前强化本方立场的优势,避免概念模糊或错误、条理不清、语言干瘪。‎ 当然,作为第一个出场的辩手,你的气势和自信是必不可少的。在写作一辩辩论词时,写作顺序一般是:提出本方立场,再提出定义,然后得出标准。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要提出有关辩题的观点,只是侧重点不一样的问题。除了一辩,四辩的总结陈词也很重要。四辩稿带有再次总结己方观点、继续批驳对方立场的性质,应稳稳掐住对方观点,再适当地升华主题,适当地重复阐述我方观点。四辩所陈述的,必须和一二三辩本质上相同,而又能弥补自由辩论时间不够充裕的问题,自由辩论中没有讲清楚或者没来得及反驳对方,就要在四辩稿里做最大限度的补充和发挥。既能高屋建瓴,又具有攻击力度。有的辩手打过比方,四辨要像公狮一样,而一二三辩是母狮,当母狮和猎物撕咬做一团的时候,公狮先是冷眼旁观,关键时候出动就是直击要害,快准狠。主持人的总结陈词要在总结正反两方观点和辩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辩证思考,立场相对公允。‎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1.从正方角度: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大材小用2.从反方角度: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不算大材小用 偏题立意:(原因:没有领悟到材料任务的限制性)1.顶尖名校毕业生从教中小学之我见。2.名校毕业生应该干什么?3.不能歧视教师职业。4.选择不同,各尽其才。5.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 范文展示 高材生从教中小学,实乃大材大用 ‎——生命影响生命,优秀传递优秀 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各位辩友:‎ 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我方认为,顶尖名校毕业生从教中小学,不是大材小用,实乃大材大用。‎ 我方认为,高材生从教中小学大材小用的论调,本身就带有一点职业歧视色彩。‎ 教师的职业很平凡,但教育又很伟大,平凡是因为没有轰轰烈烈、叱咤风云;伟大是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生命影响一群生命,用优秀传递优秀,本应该受到尊重。因此,我方认为,名校高材生从教中小学不是屈才,而是一种正常的职业选择行为,他们为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能够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传统观念认为,中小学老师由本科师范生担任已足够,顶尖人才就该进高校、搞科研,如果中小学教师让硕士、博士来担任,就是大材小用了。但实际上,如今名校毕业生从教中小学已非新鲜事,很多名校硕士、博士会选择一些发达城市重点中学从教,甚至从教小学。‎ 我方认为,高材生从教,能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 这些高学历老师就像放进水桶里的鲶鱼。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育事业也是如此。长期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时,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可能会失去了继续上升的冲劲。但当一两条鲶鱼游了进来,竞争也跟着“游”了进来。高学历老师有学识,老教师有经验,中青结合,定能继往开来,开拓创新。‎ 名校硕士、博士生进入中学教书,会给教育带来新气象。‎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师资力量是一个关键的方面。正所谓最优秀的人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真正的“大材”才能培养出“大才”。名校的硕士、博士生们,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创新的精神,有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他们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能带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向纵深发展。这不是大材小用,而是大材大用。‎ 我方一致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顶尖人才当老师是大才大用。‎ 教书育人是国之大事,是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教育要舍得投入才能出成果、出人才。生命影响生命,优秀传递优秀,一流的人才能培养更多一流的学生;阳光的心态才能培养具有阳光心灵的孩子。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一个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年轻幽默,一个心中有诗和远方的老师,或许更能让他们获益终生。因此,对高材生从教中小学不必大惊小怪,要抛开思维定式,欣然欢迎更多的硕士、博士成为我们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用他们的学识、思维和视野引领孩子走向美好未来。‎ 高材生从教中学,实乃大材大用!北大毕业生陈生“卖猪肉”能卖出北大水平,顶尖毕业生教书更能教出“清华才子”。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人才到哪里都大有作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