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2.51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2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含解析)

  • 4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21 把握小说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 住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事件的曲折跌宕。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 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 文章内容的试题。常考查 3 种题型:情节梳理型、情节手法型、情节作用型。 热点题型一 情节梳理型 例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这是 1944 年的 8 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 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 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 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 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 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 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 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 审判他吧。” 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 可言?”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 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 虏他们的人。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 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 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 曼。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 随着一声惊恐 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 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 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 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 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问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 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 (有删改)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贝尔蒂俘敌(开端)——护俘(发展)——被俘(发展)——脱险(高潮)——赴死(结 局)。 护贝尔蒂,贝尔蒂脱险;十三段至结束是结局——贝尔蒂救迈尔 ,勇敢赴死。然后运用“某 人做某事”的格式概括出来即可。 【提分秘籍】 对小说情节梳理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 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 【常见设问方式】 (1)请围绕主人公 XXX 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3)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4)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5)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6)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方法技巧】 解答情节梳理型题目“2 步骤”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 顺序来写,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因此梳理情节时必须要清楚小说情节 的叙述顺序。 在弄清情节的叙述顺序的前提下,要注意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小说特点,灵活选用梳理方式 方式一:根据结构来梳理 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 进而梳理情节。如《枪口下的人格》一文就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梳理。 方式二:根据场面来梳理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 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 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方式三:根据线索来梳理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 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 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高考考查的小说,往往简单,线索也趋向于单线式结构。比如: 根据事物线索来梳理,小说《项链》中的线索是项链,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 →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项链”有关。 热点题型二 情节手法型 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 渡 头 叶 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 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 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 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 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 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 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 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 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 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 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 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 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 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 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 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 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 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 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 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 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 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 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 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 我不怜! …… (有删改)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 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提分秘籍】 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 的技巧的,包含叙述手法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常见设问方式】 (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4)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方法技巧】 解答情节手法型题目“3 步骤” 第一步,熟悉常见的“情节手法” 一、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 类别 特 点 第一人称 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 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 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视角 类别 释 义 全知 视角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 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 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 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 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有限 视角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 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 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 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3.叙述方式 类别 释 义 特 点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 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 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 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外一些 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 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 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 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 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 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 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 是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有助于 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的交代, 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 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 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 性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 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 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做分叙 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情节结构手法 结构 手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悬念 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 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 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 者、引人入胜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 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 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 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 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 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 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 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热点题型三 情节作用型 例 3.阅读《古渡头》一文(正文见本学案【例 2】),完成后面题目。 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 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 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 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 的主题。 【提分秘籍】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 发展的过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设问方式】 (1)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后半部分侧重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3)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4)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方法技巧】 解答情节作用型题目“2 步走” 第一步:从 5 个对应关系考虑(简称“5 从法”)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 《祝福》中祥林嫂的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结构严谨完整。 (3)就开头来说: ①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 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设置了 悬念。 ②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 (4)就结尾来说: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 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古渡头》的结尾就有此作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 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 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 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 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 心理等。如《祝福》“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被狼吃”这一情节,就刻画了一位想念儿子而又 希望 获得别人同情的祥林嫂形象;如《古渡头》一文结尾渡夫的任情高歌这一情节就表现了 渡夫的洒脱豪放性格,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 3.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考虑 这一情节是否是描写了自然环境或暗示了社会环境。 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 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如《古渡 头》一文结尾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 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第二步:用答题模板组织答案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模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 般要用“5 从”思维考虑作用点,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 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常用答题模式:……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2017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 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 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 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 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 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 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 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 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 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 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 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 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 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 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 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⑪“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 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懂吗?” ⑫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⑬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 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 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 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 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⑭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⑮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 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 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⑯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 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⑰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⑱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 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⑲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 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⑳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 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 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21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 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 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 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 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 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19.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20.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21.请简要概况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4 分) 22.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 19.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②引出下文“我” 去打猎的故事;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阂,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 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20. 动作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作了细致描写,如公鹿忍者剧痛攀爬石崖的 姿势,恶狼弓腰、咧嘴、凶残的发起进攻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 侧面烘托。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 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形象的塑造。(或:通过写狼的凶残,侧面烘托出 公鹿的勇猛和机智) 21. 体格健壮,长有漂亮的犄角。 刚猛傲然,斗志高昂。 沉稳而有智慧 有头领气质 和牺牲精神,时时保护弱小。 22.看法一:不会再向公鹿开枪。①公鹿健硕的体态,它在与恶狼搏斗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 谋都让“我”着迷。②“我”从公鹿身上汲取到作为男子汉应有的不屈气概,这让“我”对 它心生敬意。③公鹿对鹿群的保护,触动了“我”内心的痛处,“我”不忍母鹿和小鹿失去 公鹿。④公鹿已受重伤,“我”此时如再开枪,胜之不武,并不能证明“我”具有让全部落 的人都服气的狩猎能力。 看法二:会再向公鹿开枪。①“我”已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猎手,而不是看热闹的孩子,“我” 负有狩猎的使命。②公鹿的刚猛和骄傲激发了“我”的斗志,“我”也能应该展现出我的勇 气和骄傲。③“我”需要通过向狩鹿向特吉证明自己可以不再仰人鼻息。④公鹿已经受伤, 无法快速奔跑,是狩鹿的大好时机。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0. 本题考核表现手法。从文中“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鹿猛 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可以分析运用了动作描写。从“快点,狼追上来啦!”可 以分析得出为心理描写,侧面烘托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从“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 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分析为比喻。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1. 本题考核作品的形象。可以先到文中找现成的形容词,如“沉着”“不屈”,然后通过 描写的方式来概括形象。主要有两大方式,一是正面描写(肖像、动作等)与侧面描写(狼 的凶残)。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22.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观点的分析探究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一般情况 下依从作者,因为答案好组织,文中都会有体现。无论是赞成哪一个,要有观点,要有理有 据。从情节、人物入手分析即可。如回答不会,从文中“我”向特吉表示自己会打一只鹿, 但在打猎的过程中遇到七岔犄角的公鹿与狼的搏斗过程,被它的沉着、冷静、坚强、不屈深 深吸引,从文中“忘记”“啊,这只狼真坏”“我的心一下子揪紧”可以分析得出,所以 “我”对公鹿心生敬意。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四、【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 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 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 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 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 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 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 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 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 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 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 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 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 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 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 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 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 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 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 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 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 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 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 分析。(6 分) 【答案】 4.B 5.(1)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全文情节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受渴,到渴望 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 (2)塑造人物形象。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 科研工作者形象。 (3)揭示主题。围绕受 困受渴到得瓜解渴这一事件,揭示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人生 哲理。 6.(1)以 得瓜解渴的“美好的迷”为结尾,使情节反转,出人意料,增强小说的戏剧张力。 (2)以这个未解的“美好的迷”为结尾,留有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想象。 (3)以美好圆满的“美好的迷”为结尾,突出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一温暖主旨,因为 听不懂蒙族群众的话所以成了迷,深化了各民族人民支持祖国科研工作这一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 分析综合 C。 5. 本题考查的是小说中的线索的作用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以下方面作答本题,(1)作为线 索贯穿情节始终。全文情节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 解渴展开故事。(2)塑造人物形象。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 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3)揭示主题。围绕受 困受渴到得瓜解渴这一事件,揭示 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人生哲理。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6. 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的结尾的效果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从以下几个方面解 答,(1)以 得瓜解渴的“美好的迷”为结尾,使情节反转,出人意料,增强小说的戏剧张力。 (2)以这个未解的“美好的迷”为结尾,留有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想象。(3)以美好圆满 的“美好的迷”为结尾,突出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一温暖主旨,因为听不懂蒙族群众 的话所以成了迷,深化了各民族人民支持祖国科研工作这一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一、【2016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 ~16 题。 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 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 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 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 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 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 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 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 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 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 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 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 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 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 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 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 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 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 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 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 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 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 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 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 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 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 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 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 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 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 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 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 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 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 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 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 分)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 分) 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 分) 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 分) 【答案】 13.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争如拖到六月,死伤士 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14.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 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15.这个细节贯穿全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 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16.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 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 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4.题干中问“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首先找到画线句,分 析句子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此处体现出的精神状态。第一处,可以联系前面的 “他得意”和后面的“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来分析;第二处,可以联系前面会明 的表现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5.题干问的是“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这是 作用题。题干说到“多处”,这是暗示了“插军旗”在情节上的一个作用——贯穿全文的线 索;然后再分析这一细节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和对主题的作用即可。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主要 有:情节结构上、人物形象上、主题表达上。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6.题干要求“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这是探究题。首先找到结尾“微 笑的意义”这一内容,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探究其意蕴。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多角度。该短语 出自文章最后,故应结合最后几段的语境分析理解“微笑的意义”,可以联系“但他喂鸡, 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看样子,为了这 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这些句子分析。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二、【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 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 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 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 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 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 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 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 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 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 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 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 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 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 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 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 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 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 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 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 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 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 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 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 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 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 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 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 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 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19.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 分) 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 分)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 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 分) 2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 分) 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 分) 【答案】 19.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②交 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晓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④为 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20.(1)马晓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2)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 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21.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22.①三次心理冲动将马晓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②三次 心理冲动写出了马晓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形象;③三次心理冲动都源于 吴秋明对孤儿的独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和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爱,深化了主 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0.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1)题要求答出句子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 “栏杆……抬起来……通过的”来理解。(2)题要求答出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首先要找出 手法,“趴”“摇晃”“埋”运用了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头发湿漉漉”运用了细节描写; 展现出一幅充满温情的“母女”相拥的温馨惬意画面,表达出马骁驭内心的感动,赞美了吴 秋明的善良与爱心。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从文中看,吴秋明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她 有很高学识,熟知儿童心理,知道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帮助更需要亲情的关爱,能够学以致 用;“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可以看出她为人质朴、细心;她善良,有爱心,她 真心关爱儿童村的孩子,经常去看望他们,并用自己的怀抱温暖他们,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母 爱。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2.第一次“冲动”是在吴秋明讲了“‘绒布妈妈’实验”之后,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 抱吴秋明的冲动”,表明马骁驭开始关心吴秋明;第二次“冲动”是在马骁驭听老师们讲述 儿童村孩子的情况后,马骁驭“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表明马骁驭已经从内心里开始 关心儿童村的孩子们;第三次“冲动”是在马骁驭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的时 候,“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表明马骁驭被吴秋明感动,对吴秋 明产生了爱意和敬意。考生解答时可先从原文中找出题干中所说的“三次心理冲动”,然后逐 一分析每次冲动的原因,再思考其作用。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三.【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 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 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 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 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 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 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 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 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 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 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 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 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 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 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 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 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 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 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 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 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 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 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 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 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 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 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 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 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 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 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 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 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 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 我是过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 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 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 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 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 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答: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 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 分) 答: 【答案】 (1)D B(答 D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 不给分。) (2)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1 分)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 密关系;(1 分)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1 分)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 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1 分) (3) 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3 分)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 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3 分)(第一点必答,后面 两点,任答一点即可) (4)六安爷层面(4 分):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 固执的性格特征;(2 分)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 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2 分) 小说主旨层面(4 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2 分)②随 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精神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2 分) 分析前半句“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 事变迁”对,后半句“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错,应该是表现了六安爷 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固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这是一道标题含意分析题,要想答对答全,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是挖掘标题的寓意, 然后简要回答其对表现人物与主题的作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8.本题考查语言艺术的魅力。数量词的使用能让表达更有力度,更震撼。小说较为夸张地连 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能够更好地突出百亩园对百姓的 贡献,突出六安爷对土地的不舍,也与现代工业进驻农村,田地荒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主 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9.本题考查关键语句对小说的人物及主题的理解。作答时应抓住“不是锄地”“是过瘾”等 词语,体会六安爷的内心世界,他是在抓住最后的机会与土地告别,读来令人唏嘘,也表现 了他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守护。从中不难看出小说的主题,即现代科技对农村产生的冲击, 引发作者的思考。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四.【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战争 【美】 迈尔尼 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 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 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 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 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 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 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 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 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 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 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 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 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 况,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 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 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 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 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 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 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我是在 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 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 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 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 的地址, 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 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以“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 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 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 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 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 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 分) 【答案】 (1)答案:D 项 3 分,C 项 2 分,B 项 1 分,AE 不给分。 (2)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 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 念儿子,真诚待“我”。 (3)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 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4) 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 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1 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 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 化的背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 依据“我”的感受和她的表现来概括其性格特点。其中有“我”的感受,“第二天整整一天, 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也有对她的描述,“没说 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 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3)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这 其实是考查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 本身的特色角度思考作答。因为是电话交流,故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居多,这样可以更好地塑 造人物形象,透露出人物的心声;两人因电话而结缘,更有戏剧性。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4)题干问的是“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 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本题考查小说的表达技巧。对于本题, 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先表明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题干的表述中已经给出了暗示, “小故事”“战争”“大题目”,这是对比的写法,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五.【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25 分)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 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 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 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 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 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 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 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 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 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 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 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 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 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 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 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 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 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 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 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 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 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 的模仿,为后文悬 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 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 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 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 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 的观点。(8 分) 【答案】 (1)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B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 分。 (2)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 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 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 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意, 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4)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 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 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 弃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 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5 分,答出三点给 8 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可 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 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此题考查小说中人物设置及其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题目问到“我”的作用,可根据第 一人称的写法对小说所起的一般性作用,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此题考查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分析欣赏能力。分析欣赏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主要应根据小 说对该人物所做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其他叙述性语言 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4)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性题目,答案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而且,这道题还暗 中考查了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法律常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这是一道颇有综合考查性质的试 题,出得很好。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六、【2016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 母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 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 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 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 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 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 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 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 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 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 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 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 个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 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 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 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 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 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 分) 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 分)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 分)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 分)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 分) 【答案】 11.①忙碌②辛苦 12.①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②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③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13.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 的复杂心理。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14.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 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15.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 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12.本题考查“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 作答,内容上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急迫。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结构上为下文写母亲对火车 的好奇和一直没有亲自去看过做铺垫,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13.本题考查安排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的用意,实际上就是这样安排的作用, 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 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同样写看火车,内 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询问的不厌其 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14.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考查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 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如本题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 痴迷。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叙事上有过渡、 舒缓节奏等作用。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5.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母亲的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 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 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应该紧紧围绕“母亲”这一中心问题,即她个人具有的内在、 外在的特点特征,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如本 题“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 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可知,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一有 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可知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 新生活的内在倾向。“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可是一转念她却 深深地叹息了”“母亲一直也没有亲自去看过”可知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 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失 踪 周海亮 男人随很多人扑出战壕,然后便不见了。活着的兵里找不到他,死去的兵里也找不到他。那 次他们打了胜仗,兵的失踪于是变得蹊跷,几近离奇。几天以后队伍打到兵的家乡,营长将 兵失踪的消息告诉了兵的女人,女人听了,表情即刻变得不安。 他失踪了? 找不到了。 怎么可能? 部队里常有这种事情。营长说,他可能战死了,死在非常隐蔽的地方,我们找不到他;他可 能被俘了,虽然我们打了胜仗,他仍然有走散然后被俘的可能;他可能逃跑了,因为太过恐 惧,不敢面对敌人。他回来过吗? 没有。女人说,你们弄丢了我丈夫,你们不该这样问我。 不是我们把他弄丢的。营长说,是他失踪了。 我猜他战死了。女人说,先与队伍走散,然后战死。他既不会逃走也不会被俘,他那么强壮, 那么勇敢。他战死了,你们有责任的。 当然。营长笑笑说,不管他战死,逃走,或者被俘,这点钱都是对你的补偿。现在我得走了, 你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打光。我先把所有的兵填进去,然后,再把自己填进去…… 女人不愿相信她的丈夫已经死去,但是现在,她不得不相信。她被自己虚构的故事说服,然 后在梦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丈夫只知冲锋,终与队伍走散。他遇到敌人的散兵,他被敌 兵打死然后扔进河里——丈夫是战死的,他不可能成为俘虏。 两年以后,队伍再一次打回来,女人再一次见到营长。营长说我的五百多人,只打剩不足五 十人。营长说仍然没有你丈夫的消息。营长说我倒希望他被俘,似乎只有被俘才有活命的机 会。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成为俘虏,但现在,女人突然非常希望她的丈夫成为俘虏。只有成为俘虏 才可能与部队失去联系,才可能彻底失踪,才可能有活着的机会。可是丈夫成了俘虏,将会 受到怎样非人的折磨?每一天夜晚,女人都会被睡梦里丈夫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惊醒。 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在部队,女人再一次遇到营长。营长不再是当年的营长,他现在的 任务,是负责核实战争中失踪士兵的名单。他坐在一张桌子后面,两个裸露的胳膊上,整齐 地排列着十几个弹痕。 我来找我丈夫。女人说,你们是否找到了他? 当然没有。营长说,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被俘。我们拿到了所有的战俘名单,包括 死去的战俘,可是没有你的丈夫。他应该逃走了。他肯定逃走了。也许他就藏在村子里,藏 在你的家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不过这已经不归我管了。再说能活着有什么不好呢,我整 整一个营的兄弟啊,现在只剩下我了。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逃。当初他主动提出要去打仗,他怎么会逃呢?他的胆子大得像狼,他怎 么会逃呢?他一直没有在自己面前出现,他怎么会逃呢?女人不相信,可是突然,女人希望 他真的逃了。他逃了,保一条命,就什么都有,就可能什么都有,就真的什么都有。女人回 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 清晨,出门喂鸡的女人看到一个男人从她面前走过去。男人扫她一眼,目光在她的脸上没有 丝毫停留。女人心里猛一哆嗦——男人太像她的丈夫了——相貌像,身材像,表情也像。可 是他是她的丈夫吗?女人僵在门口,任一群叽叽喳喳的鸡崽儿焦急地啄着她的脚背。 女人终喊出一声“天啊!”,扔掉怀里的箩筐。她至少追出五里地,可是没有男人的影子—— 既没有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也没有不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女人往回走,想,他是她 的丈夫吗?他不是她的丈夫吗?丈夫真的死去了吗?丈夫真的没有死去吗?女人回到家,幻 想丈夫站在院子里,坐在屋子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女人找了很久,仍然只有孤零零的她。 女人叹一口气,拾起箩筐。女人想,不管如何,丈夫给了她等待和希望——丈夫有可能活着, 有可能死去,丈夫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对她来说,便够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以一个女人与营长的几次交流为写作内容,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 出警觉的营长与细心的女人这两个鲜活的形象。 B.男人是一个胆子大得像狼一样的人,不可能当逃兵,因此,他的结果只有被敌人抓走和被 打死在隐蔽的地方这两种可能。 C.丈夫没有回来,女人是有权利向营长问责的,营长虽在面对女人时有些愧疚,但也没有办 法,只能给女人一些钱来安慰一下她。 D.第二次见面时,营长说自己希望男人被俘,因为只有这样,男人才有活命的机会,这既是 对女人的一种安慰,也是他当时真实的想法。 E.男人虽然没有回来,但也给了女人等待和希望。不论丈夫活着还是死去,女人都会等待下 去,在等待中体验孤独的生活。 【答案】答 D 给 3 分,答 E 给 2 分,答 C 给 1 分;答 A、B 不给分。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刻画出警觉的营长与细心的女人这两个鲜活 的形象”说法错误,文中并未描写营长的“警觉”和女人的“细心”。B 项,这只是女人的一 种想法,男人的结果如何文章并没有明示。C 项,“有些愧疚”说法不准确。 2.(情节梳理、手法型题)如何理解“我先把所有的兵填进去,然后,再把自己填进去……” 这句话的含意?文中哪些内容照应了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是说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就是把战士送上战场,用他们的生命夺取胜利,战 士牺牲是很正常的。文中照应这句话的内容有:①营长说我的五百多人,只打剩不足五十人; ②我整整一个营的兄弟啊,现在只剩下我了。 3.(情节梳理型题)对于自己丈夫的下落,女人的心理期望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女人先是认为丈夫战死了,她认为丈夫是强壮而勇敢的,肯定不会被俘也不会逃走; 后来她非常希望丈夫成为俘虏,因为这样才有活着的希望;接下来,她又希望丈夫逃走了, 因为这样才会保住一条命,有命了才会什么都有;最后,她认为不管丈夫是死了还是活着, 给她希望就好。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在阅读全文的基础 上按照时间顺序对小说情节进行层次划分,注意把握不同阶段女人的不同心理。在具体分析 时,应重点把握女人的语言、动作等,挖掘出文中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而理解女人丰富细腻 的心理。 4.(情节作用型题)小说最后安排了一个男人从女人面前走过的情节,这样的安排是否多余?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不多余。①这样的情节安排更能突出女人对丈夫的深爱和思念,使小说的 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②使故事情节出现波澜,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强了可读性;③引 出有关女人的心理的描写,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歌颂对爱的忠贞和坚守。 (示例二)多余。①小说写至“女人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结束, 更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引人深思;②小说以“女人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 现自己早已老去”结尾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更能引起读者对女人的同情;③女人的形 象至此已展现得比较丰满突出,小说的情节、结构也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