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00 KB
  • 2021-06-03 发布

(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第01课+考纲解读-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第01课+考纲解读 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解答这类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①准确判断,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即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主次颠倒,更不能主观臆断。‎ ‎②独立思考。参照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及生活积累,形成有个性色彩的评价,但不能离开个人的情感与感知。‎ ‎③尊重公德,尊重事实。评价允许有个性色彩,但绝不是单纯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随意褒贬,必须充分认知文本内容,并以尊重公德和事实为前提。‎ ‎④拓展思路,追求深刻。可以联系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知人论世的思想方法,结合文本的观点倾向、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现实主义的动态评价,才能更有深度。‎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收视高关注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文/莫斯其格 ‎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 ‎”“‘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9币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 ‎“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 ‎ ‎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崇,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 B.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 C.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 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 B.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 C.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 D.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 E.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沛的说理见长。‎ ‎9.《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D ‎【答案】8.DB ‎【解析】A项“一致认为”错,材料中也指出了节目的不足;C项“更深刻”错;E项“材料一诙谐幽默”错。‎ ‎【答案】‎ ‎9.①激发了国人读书的兴趣。‎ ②反思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③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④让人在焦躁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丝浪漫。‎ ‎【解析】‎ 解答该题,应当立足原文本,提炼文中相关信息,最后总结概括即可。注意从积极影响方面来回答。‎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这类题型常常采用小论文的方式拟题,解答要注意以下环节:‎ ‎①正确解读文本,辨清立场态度。一篇新闻包含作者的立场态度有相近的,也有相反的,文本价值也受这两方面的影响。‎ ‎②联系社会现实,进行立体考察。既要看到新闻的正面作用,也要看到它的负面效应,甚至是将来的潜在价值,必须把文本当时的环境中考察、判断和衡量。‎ ‎③提出独到观点,做出规范阐述。获得了正确的认识之后,还必须进行提炼整合,提出自己的观点,整理分析,做到主在前,次在后,条理清晰。‎ 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抗战十四年,修改有深意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以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并要求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的体现。‎ 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的“十四年抗战”概念,主要是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军民的六年抗争也包含在了“抗日战争”这一历史概念中。‎ 这一修改可以说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也更为符合历史事实。“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30万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至1937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在1931年至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抗,9月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确立“十四年抗战”,无疑有利于全面有效还原我国当年抗日战争的的基本历史事实。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认识上的混乱,同时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更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这是对所有为抗日牺牲仁人志士的最大敬畏和尊重。‎ 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扭曲“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排他独断地抹杀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在国际上长期存在着一种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在《被遗忘的盟友:中国抗日战争》一书中对这种偏见也提出过批评。14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 同时,14年抗战史的书写,也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 ‎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2日09 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 ‎——(来自腾讯网) ‎ ‎②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这一时间跨度的增加,是对中国人民连续一贯、脉络清晰的抗战历史的一种恢复和升华,“14年抗战”这个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重南 ‎1.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从没停止过,“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开始反抗侵略、中华民族开始进行不屈不挠抗战的重要标志。‎ B.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原因之一就是这一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 C.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做法充分说明了东北军民抗战斗争对我们整个民族崛起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D.此次教育部要求修改此前一直沿用的“8年抗战”,而代之以“14年抗战”,这一历史概念的修改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全面抗战”,事实上,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军民已进行了长达6年的局部抗战。‎ B.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有关中国的抗战部分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14年抗战史”的说法,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也可以与之吻合对接。‎ C.“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和尊重。‎ D.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对国际上长期存在着的扭曲中国“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的历史偏见提出了批评。‎ E.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和日本国内一些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都将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定位于1931年。‎ ‎3.部要求教材修改全面落实“14年抗战”有哪些重大意义?请加以概括。‎ ‎1. 【答案】C ‎【解析】“这一做法充分说明了东北军民抗战斗争对我们整个民族崛起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文中无据。‎ ‎2. 【答案】A C ‎3. 【答案】‎ ‎①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抗战问题上的混乱认识;②全面有效还原抗日战争的的历史事实,体现对历史真实的尊重;③最大程度地囊括民族英烈,告慰和尊重所有的抗战英灵;④唤醒国际认知,突出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⑤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并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解答这类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概括分析。‎ 可以采取这样的句式:有助于……②有助于……③有助于……④有助于……⑤有助于…… ‎ 也可以采取这样的句式:对国人、对国家、对先烈、对国际、对历史 针对题目……‎ 只要重点突出,分类明确,富有条理,句式整齐即可。‎ 对文本的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把握某种特色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对这种表现的合理原因作出推断。与同类文本比较,判断这样表现的价值所在,进而抓住文本的本质特色。解答时要从以下三个环节考虑:‎ ‎①选定目标,在统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判断的对象,这个对象或是材料的选择,主题的提炼、或是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等。‎ ‎②确认特色。围绕选定的目标进行必要的分析阐述,使人信服。‎ ‎③深度思考,一方面要把握文本的某些特色与文本的其它方面联系起来考察,其次是看到它的不足,解此类题应结合文本的特征及作者做要达到的目的做出思考判断。‎ 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飞天归来“交答卷”‎ ‎  昨天,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公开亮相。“今天,我们向祖国和全国人民交答卷来了。飞赴太空前,我们曾庄严承诺,请祖国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如今,我们实现了承诺。”指令长号海鹏说。这是11月18日返回地球后,两位航天员首次讲述33天太空飞行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两名航天员返回北京后进行了3周的隔离恢复。目前,他们身体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各项生理指标恢复符合预期目标。隔离恢复期间,航天员中心采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监医保措施。航天员恢复情况表明,这些措施科学有效。隔离恢复期结束后,两名航天员将进行为期1个月的疗养,促进身体全面恢复。‎ 景海鹏:陈冬太棒了 没出现一点失误 ‎  景海鹏是我国唯一一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他说,由于工程技术上的不断提高,这次飞行提供了更加舒适完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自己曾执行过的神舟七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相比,这是“一次真正享受和体会失重的飞行任务”。‎ 景海鹏说,以前看不到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饭也只是为了保证营养。而这次飞行,不仅能看到各种电视节目,还能享受到各种美食。“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看电视,让我们的身心状态非常好。”“红烩排骨、香芋蹄筋,什锦蔬菜……”说起为这次太空之行准备的美食,景海鹏如数家珍,“不仅能吃饱、能吃好,还能点菜。”景海鹏说,5天不重样的菜谱,让他想吃什么,就点什么。其中雪菜兔肉就是他的最爱。‎ 他在保证工作之余,专门抽出时间来欣赏和拍摄舷窗外的地球美景。在飞船上升段时,景海鹏看到了太空与地球之间形成的一道漂亮的天地线,“已经四年没有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色了,当时心情很舒服。”景海鹏说。‎ ‎“陈冬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他硬邦邦的100分。”景海鹏说,陈冬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 陈冬:难忘的经历  幸运的旅程 ‎ ‎ ‎ 对于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难忘的经历实在太多。第一天太空飘移,第一次种菜、养蚕宝宝,在太空中看祖国壮丽山河……第一次真正的失重感觉,陈冬记忆犹新。“不知道怎么用劲,只要稍微一使劲,就容易过。”他说,刚开始,每走一步都需要找束缚器,后来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我也开始享受失重,还自创了很多姿势,如翻跟头、转圈等。”‎ 陈冬觉得,能和景海鹏组成乘组,非常幸运,一心里很踏实。任务期间,景海鹏在方方面面部非常照顾自己。“从一进船,就告诉我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平时也经常嘱咐我多休息。”让陈冬感动的是,运动时,景海鹏看到他流汗了,总会递上毛巾,甚至会把加热好的水递到他嘴边。工作中,景海鹏又是严格认真的,一次做不好就继续做,直到拿到满意的数据才行。‎ 太空跑步的诀窍:仰起头 ‎33天的太空之旅,航天员参与的在轨试验和实验有38项之多。每一项,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就是其中一项。景海鹏说,第一次,别说跑,走都走不成样。那天晚上,景海鹏对陈冬说:“如果不成功,咱们回去可没法向科研人员交代。”‎ 第二次,景海鹏和陈冬开始相互观察,寻找技巧,慢慢地可以走上几步了,但远远没有达到能跑起来的要求。这让他俩压力更大了。‎ ‎ 第三次刚开始,景海鹏还是没办法跑起来。“可以理解,不能原谅。”有些无奈的景海鹏一边走着,一边仰着头对陈冬说。就在这一仰头的瞬间,景海鹏突然感觉到自己能跑起来了。突如其来的感觉,让他明白了通过头部可以调整重心。“速度越大,头需要往后仰的角度越大。”慢慢地,他走了起来,然后加快跑了起来,最终验证成功了。到了后半段,他和陈冬甚至可以双臂展开、抱着头、背着手,变换各种姿势地走或者跑。“第四次,我们完全可以像在地面上使用跑步机一样,非常轻松自如地跑起来。”景海鹏说。‎ ‎    (2016-12-08《北京晚报》有删改)‎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此次航天飞行对于三度飞天的景海鹏和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有着不同的感受:景海鹏觉得是种享受,陈冬则一直非常紧张。‎ ‎  B.景海鹏和陈冬在33天的太空之旅中,完成了需要参与的38项在轨试验和实验,连很难的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都顺利攻克了。‎ ‎  C.陈冬能够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没有一点失误地运用到天上,为此景海鹏对他非常满意。‎ ‎  D.这次太空之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不仅可以看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美味的食物,还可以翻跟头、转圈。‎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从景海鹏、陈冬亮相开始说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太空生活。‎ ‎  B.本文的小标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前两个小标题提示读者写作的对象分别是景海鹏与陈冬,最后的小标题概括了二人摸索太空跑步方法的内容。‎ ‎  C.在太空工作中严格认真,队友之间相互配合,对待实验反复尝试,都是景海鹏与陈冬完成任务的主观原因。‎ ‎  D.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对两人练习太空跑步的重点描写,给读者以现场感,增强了新闻的文学性。‎ ‎  E.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这篇报道的刊发距离景海鹏、陈冬公开亮相只有一天,体现了新闻及时迅速的特点。‎ ‎6.这则报道的第二段属于新闻背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C ‎【解析】A陈东非常紧张无依据B原文没有说明全都完成了,“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并非很难,攻克也并不顺利D“还可以翻跟头、转圈”不是此次更加舒适环境的表现。‎ ‎【答案】5.AD ‎【解析】A.这篇报道并没有使用“倒金字塔”式的结构。D.文章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答案】6.(1)补充说明新闻内容,交代了航天员的恢复状况及我国有效的恢复措施。(2)增强新闻知识性,讲述航天员航天背后的相关内容。(3)让读者全面了解航天经历,突出航天员的勇敢和奉献精神。(4)深化新闻主题,体现答卷的意义。(任意3点,可得满分)‎ 传记类文本评价有哪些途径和角度?‎ 对文本内容或特色的评价是命题的一大热点,其考查内容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文本中的人物及相关事实,评价人物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评价作者的感情取向,评价文本的写作特色或社会价值。‎ 1. 评价传主的观点态度和基本倾向3角度 ‎(1)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中,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 ‎(2)从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分析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 ‎(3)从作者的褒贬爱憎入手,体会传主的观点态度。分析评价时抓住文本中的议论评论或概括性的文字。‎ ‎2.传主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关注 (1) 关注详细记叙传主的某个人生阶段——因为这一阶段是传主成长过程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最能突出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传主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切入口。‎ ‎(2)关注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和影响。‎ ‎(3)关注理解文中某些抒情性、议论性的句子,这部分语句多是作者在传主身上得到的关于人生或社会的独特感悟,这和传记的主题密切相关。‎ ‎3.记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5角度 ‎(1)从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等方面思考。这是最主要的思考方向,“特色”是为传主服务的。‎ ‎(2)从文本的真实性、文本的主旨和有利于突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考。‎ ‎(3)从选材和组材的角度思考。‎ ‎(4)从读者的角度思考。‎ ‎(5)从作者的经历、所处的时代、作品的影响等方面思考。这需要先从文本中搜寻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的语句,再关注文后注释(若有注释)。同时,还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实际,做进一步的深化理解,才能作出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一点特别适合自传类传记文本。‎ 如何突破文本评价题的答题难点?‎ ‎1.通读文本是前提 做鉴赏评价题时,首先要读懂读通文本,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特别要注意重要的细节;重点精读一些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然后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这样之后才能够加以评价。‎ ‎2.评价要结合文本材料,避免空泛 鉴赏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作品,避免离开作品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有力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首先,传记文本比较注重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所以,评价时应先抓住一个或几个能说明观点的典型材料,分析材料的典型性,分析材料内部的相互逻辑关系,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探知作者的观点。‎ 其次,运用对比的材料来评价。可以从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方面进行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划清是非界限,摸准作者的观点。‎ 再次,要探因寻果,力求深刻。评价类题目不是仅仅要求考生去认同还是反对,而是要对观点和倾向作适当的延伸、补充、修订,要善于寻果,提出具体建议和办法,也要善于探因。‎ 鉴赏文本特色应该与中心相结合 没有纯客观的文本特色,任何文本特色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都与文章的中心紧密联系,否则就会因词害意。近年高考现代文出题趋于“一个中心辐射”的原则,多数考题都与中心的理解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把握中心就很难写出该类试题的准确答案。‎ 例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保护地球 从懂得开始 雅克·贝汉的最新作品《地球四季》作为“中法环境月”的开幕影片在中国上映,我们特别对法国著名演员、导演、制片人雅克·贝汉进行了专访。‎ 主持人:首先,祝贺您的影片《地球四季》在中国上映。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二十多年来,您导演了好几部以自然为题材的影片,比如《迁徙的鸟》和《海洋》,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拍摄此类影片?‎ 雅克·贝汉:我认为本世纪初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他者的生存:像森林的生存、大海的生存……这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如果大海消失了,如果只有企业家,只有油船,如果人类向污染低头,那太可怕了,人类就会前途无望。而且,我认为电影是令人愉悦的表演,但同时也是武器,直击人的情感。于是我告诉自己:“我们要拍摄电影,保卫大自然,保卫动物。”‎ 主持人:说到电影,您多次强调您的作品是“影片”而非“纪录片”。请问为什么要强调这样的区别?‎ 雅克·贝汉 ‎:“纪录片”意味着进行说教。一般来说,纪录片要向观众阐释某些观点,片中呈现的画面仅仅是为了给言论配图,但我们不是为言论配图,而是实质。我想倾听大自然:鸟儿的歌声,动物的低吼。对我来说这就是评论,生动的评论。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难过的时代,我想对亲爱的观众说:注意,对我的电影做出评论,是在放映厅里看到画面时对其含义做出思考并得出结论。所以,我不愿意自己的电影被列为“纪录片”。‎ 主持人:您的影片主角是动物,而非人物。您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方式呢?‎ 雅克·贝汉:因为大家都只讲述我们自己,拍摄与我们人类有关的电影,即便谈到动物,也不过是陪衬。(常常是)在人的场面之后,有一只小狗、小猫或小鸟经过。而我希望给动物近景,因为它们是和我们一样的完整生命。为什么对动物要做出这种区分和矮化呢?我们想过做一件事情,就是呈现仅仅只有人类的生活,没有动物。那时,将会看到人类是多么难受,生活是多么可悲,“没有比一个只有人类生存的世界更不人道的事情了”。‎ 主持人:从《鸟的迁徙》到《海洋》再到《地球四季》,您的视野似乎越来越开阔,人和动物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 雅克·贝汉:我认为,我们缺乏对动物深深的尊重。动物的存在不只是为了成为人类的宠物,不是为了陪伴人类,而是和我们一起,为了去除大都市的屏障,为了让我们体会到身处大自然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主持人: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您理想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吗?‎ 雅克·贝汉:关系就是一方接受另一方,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动物身上。如果在田野里你把一只野生动物放在家养动物旁边,野生动物不会逃跑;但是,如果把一个人放进去,所有的动物都会跑掉。现在,所有的动物都知道要害怕人类。‎ 主持人:您是否关注过中国的环境问题?近两年来,中法合作拍摄的影片越来越多,您是否有这方面的计划?‎ 雅克·贝汉:我认为中国还有很多功课要做,但目前已经很好了,因为如今在北京我们可以呼吸,能够看见蓝天。在欧洲也有被污染的城市,中国和美国刚刚递交了《巴黎气候协定》的批准书,表明了官方意愿。对于效果,我们拭目以待。至于合作拍摄,我知道双方都有意向和计划,并且已经开始成行。让·难克·阿诺拍摄了《狼图腾》,取得了成功经验,应该积累更多这样的经验。与此同时,还应该更开放,我愿意更多地参与到中国的环保事业中,电影就是一种如此奇妙的沟通手段。‎ ‎                       (摘编自“中国网”2016年10月26日《中国访谈·对话世界》)‎ ‎7.下列对材辩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雅克·贝汉认为环境破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人类前途堪忧,他拍摄电影就是为了宣传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 B.雅克·贝汉不想让自己所拍摄影片成为阐述某些观点的纪录片,他希望自己的影片能够呈现大自然本来的面貌,引起观众思考。‎ C.在雅克·贝汉的影片中,动物不再是人类的陪衬而是成为了主角,这是为了告诉人们,在自然界中人类并不是真正的主角。‎ D.雅克·贝汉希望人和动物之间是互相接受的关系,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不仅人类对动物缺乏深深的尊重,动物也对人类十分害怕。‎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及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主持人首先祝贺《地球四季》上映,接着提出与影片题材的相关问题,既让受访者放松,感受到尊重,也让访谈得以顺畅展开。‎ B.雅克·贝汉在访谈中十分坦诚,感慨自己“生活在一个令人难过的时代”,这是影片主题被观众误解后,他遗憾心情的真实表现。‎ C.雅克·贝汉拍摄影片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他的影片更多地关注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他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不断丰富。‎ D.雅克·贝汉的演员、导演和制片人经历使他对电影的认识不断深入,他认为电影不仅是表演和武器,更重要的是一种沟通手段。‎ E.雅克·贝汉对中国感情很深厚,他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在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努力和成效,并十分向往与中国在电影方面的合作。‎ ‎9.这篇访谈体现了雅克·贝汉先生哪些精神特质?请结合采访的话题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7.C ‎ ‎【解析】说法过于绝对,选项说“动物不再是人类的陪衬而是成为了主角,这是为了告诉人们,在自然界中人类并不是真正的主角”,原文的说法则是“希望给动物近景,因为它们是和我们一样的完整生命。为什么对动物要做出这种区分和矮化呢”,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 ‎8.AC ‎【答案】‎ ‎9.①忧患的意识。雅克·贝汉先生关注环境问题,担忧人类前途。‎ ‎②独立的思考。雅克·贝汉先生对电影有深刻的认知和独到的见解。‎ ‎③平等的精神。雅克·贝汉先生尊重动物,追求人和动物的平等。‎ ‎④开放的心态。雅克·贝汉先生关注中国环保问题,积极参与中国环保事业。‎ 考情分析 近两年全国卷命题与考情概览 题目信息 考点考向 年份/卷别 选文 传主类别 传主分析 筛选整合 原因分析 特征手法 评价探究 ‎2017·新课标全国1卷 新闻材料 内容梳理、概括分析 比较分析 ‎2017·新课标全国2卷 新闻材料 概念理解、概括 内容分析 内容评价 ‎2017·‎ 新闻材料 新课标全国3卷 内容理解、概括分析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当代数学家 传主事迹和形象的分析往往与其他考点结合在一起,不适合单独列举。‎ 概括心得 成果析因 ‎ ‎ 谈兴趣与研究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当代作家 概括原因 观点析因 ‎ ‎ 分析关系及 表现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 ‎《一代通儒顾炎武》‎ 古代思想家 概括特点 敬慕原因 ‎ ‎ 谈对观点的 看法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 ‎《朱东润自传》‎ 现代学者 概括要点 ‎ ‎ 自传特点 是否同意传 主观点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 ‎《将军赋采薇》‎ 抗日将领 传主志向 理由分析 ‎ ‎ 探究具体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