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散文阅读+探究)第04课+新题
一、(天津市和平区2017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唐朝的韭菜
李汉荣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这样子,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
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吧。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杜老啊。你太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垃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说明了杜甫的诗歌流传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 韭菜娇小、精致,能唤起诗人细腻、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式,用五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
C. 唐朝的韭菜是不幸的,因为它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唐朝的韭菜又是幸运的,因为它“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D.
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在的人们为什么要生产垃圾食品和创作垃圾文化。
E. 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17. 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请指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 AC
17. 在唐朝,韭菜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朴素本分、安静单纯、露水盈盈,就像一首精致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极为精致,就像没有受到污染的韭菜
18.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写出唐朝的韭菜清清爽爽、自然本真的生长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唐朝的韭菜的赞美之情。
19. 在文中,作者把唐朝的韭菜、杜甫对诗歌创作的态度和如今的韭菜、今人对文学的创作态度进行了对比(内容概括,抨击了今人急功近利、轻浮急躁的心态,表达了作者对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纯朴的呼唤。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19. 这是一道理解和概括散文主题类的试题,对散文主题的概括,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其基本方法有:(1)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入手。文段的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文体不同,所揭示的中心也就不同;小说为议论的语句;散文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即“文眼”。 (2)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中心。分析语段时,还要注意从句与句间的关系入手;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 (3)从体会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写人的文章,由“人”及“义”;写事的文章,由“事”及“理”;写景的文章,由“景”及“情”。
二、(天津市南开区2017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木头的信仰
刘云芳
他用细长的钢挫在小叶紫檀上打磨,这块木头是他近得的。紫红色的粉沫纷纷落进透明的杯子里,这些微小的鱼太沉,迅速沉了底。他在检验这块木头的真伪,探究它真正的身份。这个过程中,他比木头还安静。目光却像猫,在杯底捕捉着木屑的表情。
检验一块木头的真伪还需要闻它的气味。他轻易就能察觉它们在气味上的差别。我是分辨不出的。“不都是木头吗”我总这样说。他并不怪罪我粗糙的嗅觉和归类,每次都像第一次那样,充满期待地把木头送到我眼前。有的木头在人的手里传来传去,汗味让它自身的气味变淡,甚至完全改变。这时需要稍稍打磨一下,将外层褪掉,它的气味就会重新回来。木头跟人一样,在人群里呆得太久,就把自己的味道藏在了身体里。后来,我真的从小叶紫檀里嗅到了一种带着甜味的果香,这气息让人上瘾,那是木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修练的结果。同样一种木头,有的是果香,有的是奶油味,有的却散发着巧克力的味道。这些信息记录了一棵树的出身、籍贯、生长环境以及它所经历的种种的遭遇。再出身高贵的木头,也需要修行,在阳光雨露里丰满自己的年轮。木头习惯用花纹记录心事,而不是叶子。叶子来去反复,是靠不住的。繁茂的枝叶像鸟和巢,禁不起寒冷,也禁不起别离。
他——我的丈夫是一棵人形的树。很多时候,他是沉默寡言的。他在背包里装满了钢挫、刻刀,这些坚硬的东西,穿过大街小巷,活像个带着秘密任务的刀客。作为年轻的男性,他没有把目光放到实用的事务上,无意于职位高低,沉湎于当下的安逸,难免让亲友们跟着着急。他只能看见木头的心事。那些被人视为无用的边角料的木头,身体的大部分已经成为某个家具,在一个富贵人的家里,或者某个高端红木家具的展室里,被鸡毛弹子或者一双厚实、柔软的手抚摸。现在,它被弃之的部分,要么是多余,要么是因为不合规则。 规则是人验示自己的同类或者其他事物的标准。
从幼儿园起,小小的人类就被迫割掉异于常人的部分。唱歌时,身体要跟别人一样摇摆;一律把太阳画成金色的圆圈;房子前一律有小草和一个长着发丝一样细腿的小人……得让他们明白:拥有不整齐的部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他们需要忘记自己真正的内心,那个与他人不一样的部分。依照这个规则,一些木块被流放,它们在小摊上辗转,像一个插草标的民女,等着有人来怜悯、相认。一些看似平庸的木头,也可能有着奇特的内心。它紧紧搂住这隐秘的部分,等待一个用目光来透视、用硬物来开门的人。
我的“人形树”丈夫心里有一块能照见木头内心的镜子,在遇到它们之前或者之后,一块木头的内心就活在他脑海里。他们在交流中互换心情。你看,他嗅它的气息,抚摸它的棱角——那些被切割之后留下的伤疤。他的目光多么柔情,那是他看到女人、看到人民币时没有出现过的一种光亮。他仿佛见过它,当时是个影子,是虚幻的,此刻它从影子里出生,变得如此具体。不是所有的木头,都能让他有这样的激情,就像娶妻。那时,别人给他介绍了许多女朋友,她们高挑、美丽、物质条件优越、有良好的修养。可他不要。他偏偏找了一个穷人的女儿,来自偏远的小山村,也没能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他明白,只有在她面前,他像木头一样的沉默才不是异类。
他那样小心地唤醒沉睡的木头,用三角刀、斜刀、平刀等等几十把不同型号的刻刀为它的骨骼定形、定位。2000号或者3000号沙纸能让它们光滑如真正的婴儿。而小叶紫檀这样的木头也不辜负人的辛苦,闪出金星,这迷人的眼神。这个过程中,他像个接生婆,虽然预测了它们的大小和结构,但不到最后完工,一切变化皆有可能。他不希望被打断,但琐事却不断来:忙工作,给幼子折纸,搭积木,给电脑前的妻子倒水。任何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似乎都比给一截木头接生重要。但任何事情带来的欣喜,都不及一截木头的重生多。那一刻,木头也是欣喜的,因为它发出了超越金子的光芒。那光芒能把人的目光吸进去。
上班时,他不是人形树,是螺丝。从早上起床,挤公交车开始,到天黑前挤公交车回来结束。这枚没有野心的螺丝,在单位让其他人觉得安全而舒适。但到了饭桌上就会受人嘲笑。他不喝酒,也不拍马屁,这就很没意思。无论怎样劝解,他都坚持自己的选择,长时间与木头交往,让他已经拥有了木头般的定力。这一点跟旁边那位黑脸男人不同。那个原来跟他一样有着沉郁个性的男人已经改变,他学着李白的样子潇洒地喝酒,也用播音腔吟诵着关于赞颂的诗歌,这种语言的按摩,让他在别人陶醉之前先醉了,开始语无伦次。他想变成人群里的雕刻者,而非木头。他要把自己变成另外一种人,把真正的自己封存起来,等着有一天拥有雕刻他人权力的时候,再将之释放。那是一个小芽,在一个金闪闪的螺丝的体内,它伸出触角敲打螺丝的心墙,让人不免纠结和烦躁。更多的时候,它们胎死腹中。主人一遍遍扼杀它们,却要等真正强大之后,以各种形式,假装那个小芽还在,假装它们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木头也是需要赞歌的。当一块儿木头从雕刻刀下飞尽它的木屑眼泪,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它就需要一首赞歌。这赞歌是一件与之搭配的绳子,或者一些愿意时常浸染它的汗水和目光。当这样的赞歌出现,并能左右一个人心情波动的弧度的时候,它就变成了雕刻者。它们用微小得几乎不被察觉的力量,雕刻着我的丈夫和学会闻木香的我。
这棵“人形树”像很多人一样,每天急匆匆走在城市的街道上,心里却思索着某块木头的形态。也像一块木头一样,被雕刻的同时,雕刻着别的东西。被破坏的同时也破坏着别的什么东西。雕刻与破坏是天然的邻居。
某个夜晚,他兴奋地走过来,让我看一块新打磨过的木头,“是赞比亚血檀,不是小叶紫檀。”为了验证这句话,他端来两杯水,再把两种木屑像药沫一样同时撒入水里。左边杯里的木屑已经干脆地沉入水底,右边杯里的木屑却显出一丝犹豫。它们的表面那么相近,遇到同一种事物却有着两副表情。他说,这好比机器能雕刻出精致的属相、坠饰和佛相,却雕不出一块木头内心的信仰。
我相信,这是真的。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段“他比木头还要安静。目光却像猫,在杯底捕捉着木屑的表情”,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塑了一个内心沉静,有着“木头的信仰”的男人形象。
B.“他偏偏找了一个穷人的女儿,来自偏远的小山村,也没能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他”的目的是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和自己一样,不愿受社会规则雕琢,将对名利的追求降到最低的人。
C.第六段重生的木头的“欣喜”是被雕琢之后,具有了很高的经济价值,散发出超越黄金的光芒,它被赋予了高于黄金的收藏价值,甚至成为无价之宝。
D.他上班时被比喻成了一颗“螺丝”,表明“他”在工作中没有出人头地的想法,没想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工作对他而言,只是谋生手段。
E.本文语言储蓄蕴藉,引人深思,用机器雕刻的工艺品已推动了本性,被“规则”雕琢的人失去本性,再光鲜亮丽,也无法找回真实的自我。
17.作者刻画了一个“黑脸男人”,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含蓄地诠释了“木头的信仰”,请结合全文指出这“信仰”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CD
17.黑脸男人的形象:有野心,希望成为掌权者,为免得改变自己的选择;他喝酒应酬,拍马屁(阿谀逢迎或唱赞歌);尽管内心纠结烦躁,但收敛压抑本性直至完全失去本性的缺少定力的形象。 作用:与“人形树”丈夫形成对比,突出主人公不为免得诱惑(没有野心),有定力(坚持自己的选择)的形象;同时黑脸男人吟诵的赞歌为下文木头也需要赞歌的议论做铺垫
18.赏析划线句子:
举例证明,反映人们为了迎合他人或适应环境需要,不得不去遵守所谓的“规则”,背离内心和真实的自我的现实;比喻、拟人修辞运用表现那些高贵的木块的个性特点,同情它们的宝贵价值被人遗忘与忽视,遭到冷落的遭遇;迫切期待伯乐来发现它们的价值。
19.(1)有明确的个人追求目标,潜心于个人的精神追求
(2)不慕名利,不追求优越的物质条件,坚守个性,有定力
(3)抛却浮华,甘于寂寞(不为名利所动)
(4)拥有独立的精神空间,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享受精神上快乐
(5)坚守个性品质与精神追求,脱俗(甘坐冷板凳)
(6)保持本色,不改初心。
17.关于“黑脸男人”的叙述集中在第6段,“他学着李白的样子潇洒地喝酒,也用播音腔吟诵着关于赞颂的诗歌”,表明“黑脸男人”懂得阿谀逢迎,应酬拍马;“他想变成人群里的雕刻者”,表明“黑脸男人”有野心,想成为掌权者;但他也“不免纠结和烦躁”,他暂时收敛本性,想等到掌权了再释放出来,但“它们胎死腹中” ,最终完全失去了本性。“黑脸男人”是文中的次要人物,一般文章中作者刻画一个次要人物就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所以这个人物形象起到了与主人公“丈夫”进行对比,突出主人公形象的作用。另外,本题所考查内容处于第6段,承上启下,所以还要考虑到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18.画线句子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以孩子们在幼儿园画画为例,阐明人们需要“忘记自己真正的内心”,要和别人一样,也就是为了适应环境,不得不去遵守“规则”。这一层紧承上文“规则是人验示自己的同类或者其他事物的标准”,进行举例论证。第二层则是写一些木块被冷落,被忽视,表达出作者的同情。从表达技巧来看, “像一个插草标的民女”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被流放”“怜悯、相认”“有着奇特的内心”“等待”等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19.文章写木头也是写人,写“人形的树”丈夫,解答时既要着眼于“木头”,又要找到“人形的树”丈夫与“木头”的共同点,在两者相结合的前提下加以提炼概述。由树丈夫“无意于职位高低”“它紧紧搂住这隐秘的部分”等内容,可以提炼出有明确的个人追求目标,潜心于个人的精神追求,不慕名利,不追求优越的物质条件,坚守个性,有定力。由“任何事物带来的欣喜,任何事情带来的欣喜,都不及一截木头的重生多”和文章最后两段,可以提炼出拥有独立的精神空间,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享受精神上快乐;由“无论怎样劝解,他都坚持自己的选择,长时间与木头交往,让他已经拥有了木头般的定力”,可以提炼出坚守个性品质与精神追求,脱俗(甘坐冷板凳),保持本色,不改初心。
三、(天津市河东区2017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笔墨祭(节选)
余秋雨
中国传统文人究竟有哪些共通的精神素质和心理习惯,这个问题,我思忖日久,头脑渐渐由精细归于朴拙,觉得中国传统文人有一个不存在例外的共同点;他们都操作着一副笔墨,写着一种在世界上很独特的毛笔字。不管他们是官屠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是侠骨赤胆还是蝇营狗苟,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腻粉渍,这副笔墨总是有的。
笔是竹竿毛笔,墨由烟胶炼成。浓浓地磨好一砚,用笔一舔,便簌簌地写出满纸黑生生的象形文字来。这是中国文人的基本生命形态,也是中国文化的共同技术手段。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干脆偷偷懒,先把玩一下这管笔、这锭墨再说呢?
一切精神文化都是需要物态载体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就遇到过一场载体的转换,即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场转换还有一种更本源性的物质基础,即以“钢笔文化”代替“毛笔文化”。五四斗士们自己也使用毛笔,但他们是用毛笔在呼唤着钢笔文化。毛笔与钢笔之所以可以称之为文化,是因为它们各自都牵连着一个完整的世界。
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
诚然,我并不否定当代书法的成就。有一位朋友对我说,当代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古代书法家。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古代书法家的队伍很大,层次很多,就我见闻所及,当代一些书法高手完全有资格与古代的许多书法家一比高低。但是,一个无法比拟的先决条件是,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性为背景的,因而产生得特别自然、随顺、诚恳;而当代书法终究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
在这一点上有点像写古诗。五四以来,能把古诗写得足以与古人比肩的大有人在,但不管如何提倡张扬,唐诗宋词的时代已绝对不可能复现。诗人自己可以写得非常得心应手(如柳亚子、郁达夫他们),但社会接纳这些诗作却并不那么热情和从容了。久而久之,敏感的诗人也会因寂寞而陷入某种不自然。他们的艺术人格,或许就会因社会的这种选择而悄悄地重新调整。这里遇到的,首先不是技能技巧的问题。
我非常喜欢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几个传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条。只是为了一件琐事,提笔信手涂了几句,完全不是为了让人珍藏和恳挂。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字写便条实在太奢侈了,而在他们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便条中泄露无遗。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笔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职业和手艺,而是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我相信,后代习摹二王而惟妙惟肖的人不少,但谁也不能把写这些便条的随意性学到家。
在富丽的大观园中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揉,农舍野趣只在最平易的乡村里。时装表演可以引出阵阵惊叹,但最使人舒心畅意的,莫过于街市间无数服饰的整体鲜亮。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灿烂的天真必然只在孩童们之间。在毛笔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们的衣衫步履、谈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际往来,都与书法构成和谐,他们的生命行为,整个儿散发着墨香。
相传汉代书法家师宜官喜欢喝酒,却又常常窘于酒资,他的办法是边喝边在酒店墙壁上写字,一时观者云集,纷纷投钱。你看,他轻轻发出了一个生命的信号,就立即有那么多的感应者。这与今天在书法展览会上让人赞叹,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整个社会对书法的感应是那样敏锐和热烈,对善书者又是如此尊敬和崇尚。这使我想起现代的月光晚会,哪个角落突然响起了吉他,整个晚会都安静下来,领受那旋律的力量。
书法在古代的影响是超越社会藩篱的。师宜官在酒店墙上写字,写完还得亲自把字铲去,把墙壁弄得伤痕斑斑,但店主和酒保并不在意,他们也知书法,他们也在惊叹。师直官的学生梁鸽在书法上超越了老师,结果成了当时的政治权势者争夺的人物。他曾投于刘表门下,曹操破荆州后还特意寻访他,既为他的字,也为他的人。在当时,字和人的关系难分难舍。曹操把他的字悬挂在营帐中,运筹帷幄之余悉心观赏。在这里,甚至连政治军事大业也与书法艺术相依相傍。
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我听过当代几位大科学家的演讲,他们写在黑板上的中文字实在很不象样,但丝毫没有改变人们对他们的尊敬。如果他们在微积分算式边上写出了几行优雅流丽的粉笔行书,反而会使人们惊讶,甚至感到不协调。当代许多著名人物用毛笔写下的各种题词,恕我不敬,从书法角度看也大多功力不济,但不会因此而受到人们的鄙弃。这种情景,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里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信号系统和生命信号系统。
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现代西方女子终身不懈地进行着健美训练,不计时间和辛劳。
由此,一系列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也随之产生。传说有人磨墨写字,日复一日,把贮在屋檐下的几缸水都磨干了;有人写毕洗砚,把一个池塘的水都洗黑了;有人边走路边在衣衫上用手指划字,把衣衫都划破了……最令人惊异的是,隋唐时的书法家智永,写坏的笔头竟积了满满五大麓子,这种簏子每只可容一百多斤的重量,笔头很轻,但五簏子加在一起,也总该有一二百斤吧。唐代书法家怀素练字,用坏的笔堆成了一座小丘,他索性挖了一个坑来掩埋,起名曰“笔冢”。没有那么多的纸供他写字,他就摘芭蕉叶代纸,据说,近旁的上万株芭蕉都被他摘得光秃秃的。这种记载,即便打下几成折扣,仍然是十分惊人的。如果仅仅为了练字谋生,完全犯不着如此。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选文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和文人掌故,话题虽凝重,但因其极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又十分耐读。
B. 文中多出运用比喻,手法娴熟,收到很好的效果。如以“五四”以来的诗人之于古诗,比喻当代文人之于毛笔书法,既增强了说理性,又拓展了知识内涵。
C.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几个传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条”,说明书法家刻意写的字反而不如随便写的好。
D. 作者认为,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与谋生关系不大,更多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
E. 从文章的题目到选文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传统文化衰败的惋惜和无奈之情。
17. 本文标题“笔墨祭”中的“笔墨”在文中有何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结合全文,说说“完整的毛笔文化”消逝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 BC
17. (1)它是中国传统文人普遍的书写工具。(2)它是中国传统文人基本的生命形态。(3)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共同的技术手段。(4)它背后牵连着一套完整的文化系统。
18 (1)运用排比句式,三个分句内又两两对照,从身份地位,品德行为、性情风格等方面全方位地涵盖了中国传统文人,全面有力地说明了笔墨是他们无一例外的标志。 (2)点赞笔墨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能写出满纸黑生生的象形文字,笔墨是中国文人的基本生命形态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共同技术手段。
19 (1)随着书写工具改变,毛笔文化在当代缺少了及其广阔的社会必需性,书法队伍很小。(2)从整体看,当代社会对书法的感应不再敏锐和热烈,对善书者也不再那样尊敬和崇尚。(3)在当代社会中,一个人的书法水平和他的自身价值关系不大,国家大业也不再与书法艺术存在关联。(4)当代社会很少有人以苦练书法来修炼自己的生命形象。
【解析】
16. B项,“比喻当代文人之于毛笔书法”错,其实意在说明当代社会对诗作和书法艺术的态度情感在悄悄
地改变。C项,“说明书法家刻意写的字反而不如随便写的好。”于文无据,作者意在说明“书法家的随意
性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
18.第一段结尾画线的句子是排比句式,从身份地位,品德行为、性情风格等方面说明笔墨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标志。第二段开头画线的句子是陈述句,主要是点赞笔墨在中国文人、中国文化上的作用。
19. 首先审清试题,要求概括的是“完整的毛笔文化”消逝的原因。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文章第4段“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然后确定答题区间,在第四段之后,作者主要从“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性为背景的”,和现代缺失这种社会背景,以及古今人对待“毛笔文化”的态度对比,我们可以从中提炼概况出几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