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0.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潍坊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单元过关检测
语文试题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初见草原,心就近了,净了,静了。绿色,像地毯般,无限向远方伸展、起伏,一望无际。雪白的羊群, 。放牧人手持长长的鞭子,偶尔一声呦喝声起,在空中飞荡。远远的蒙古包,传来马头琴声,深情而悠扬,伴着豪放的歌声,久久(飘荡/回荡),余音缭绕,应和着草原特有的粗犷。
早上,天是蓝的,平静的蓝,纯净的蓝,似乎浸染过,纯洁如缎子,不夹杂一丝杂质。可是,一会儿再看时,天空的蓝更亮了,质地更甜润,如(琢磨/打磨)得非常光滑的蓝宝石。有几朵白云挂在上面,还不时地变换着姿态。草原的天上地下,哪儿都好,哪一处都看不够,醉不够,迷恋不够。眼睛不够使,心也不够使,好多往事在心头(翻滚/涌起),好多故事在回忆里升腾。头顶高天淡云, ,一种顶天立地的豪迈情感油然而升。
1. 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应(yìng) 呦喝 B. 犷(guǎng) 缭绕
C. 浸(qīn) 变换 D. 夹(jiá) 油然而升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回荡 琢磨 涌起 B. 飘荡 琢磨 翻滚
C. 回荡 打磨 翻滚 D. 飘荡 打磨 涌起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像是颗颗珍珠散落在草原上 脚踏绿草如茵
B. 像是散落在草原上的颗颗珍珠 脚踏绿草如茵
C. 像是颗颗珍珠散落在草原上 脚踏如茵绿草
D. 像是散落在草原上的颗颗珍珠 脚踏如茵绿草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是没有去过那里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因高寒少雨,几乎寸草不留。
②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物权法》,历时五年,从分歧严重的争论到达成共识,终于在人大会议上表决通过。
③随着仲裁庭对所谓仲裁案的最终判决,南海仲裁案的幕后推手美国的狼子野心呼之欲出,世人皆知。
④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⑤假使我们不修这么多水利工程,遇到这样严重的水旱灾害将无法应对,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⑥市场放开是大势所趋,但是对于那些投机分子,我们不能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对其放任自流。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期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建议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改革分两步走,为大家勾勒了延迟退休制度的轮廓。
B.针对个别国家对中国发表的不当言论,新闻发言人指出,中国不做违反国际法的事情,同时坚决依法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
C.在病毒感染事件发生后,国家卫计委要求事故医院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高度重视事件处置工作,尽最大努力减少伤害。
D.“金鸡报春”“繁花似锦”等独具特色的灯组将生态峡山装扮得格外喜庆靓丽,元宵节当晚的赏灯人数超过10万多人。
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艺术活动与自然科学、物质生产活动是不同的,艺术活动不是指向作为客体的物的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而是激发人的思维和想象,沟通人们的心灵的人际交流活动。自然科学与物质生产活动的对象是完全被动的物质世界,而艺术的对象则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以及被人的情感所灌注的自然景象。因此,艺术活动的作用不是单方面的,被作用的一方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艺术活动的过程是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接收者、接收者与作者的相互邀请、相互“对话”的过程,艺术创作本身不是目的,创造艺术作品是为了供人欣赏、阅读。艺术作品不经审美接受活动,只是一些没有生命的物质材料,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在接受活动中才能产生精神作用和审美效果,成为现实的存在。艺术作品虽然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结晶,但只有审美接受活动才能将它从物质性存在中解放出来,使其获得艺术生命力,艺术活动缺少接受者的能动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审美接受是艺术活动的最后完成。
审美接受是以接受者为中心的创造性活动。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作品单方面给定的客观存在,而是作品与接受者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的产物。正如商品的价值不是物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产生的社会联系的反映一样,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不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性质,而是艺术作品与审美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接受者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他的意识不是一块白板,不是听凭作者的吩咐。接受美学家姚斯将接受者的视域称为“期待视野”
,它指接受者从自己现有的经验出发对艺术作品所能达到的理解范围。每个艺术品同样有自己的视域,这是由创作者特定的历史存在所构成的。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感受到由此二种视域的差异造成的紧张关系。为了消除这种紧张关系,接受者必须筹划一个不同于自身视域的文本视域,实际上他是把自身的视域融入了所筹划的文本视域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接受者的视域也必然为文本视域所改变。因此,接受活动是两种视域的融合过程。而且这种融合是一个永无停息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融合都产生了一个新的接受视域,文本视域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于是又导致了一个新的融合过程。视域的每一次融合,都是一次超越,新的视域包括文本和接受者的视域,又超越了这两个视域,而给新的接受提供了可能性。视域融合的过程就是接受的过程,也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意义再创造的过程。接受的过程是使作品的生命力不断延续,使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性不断增值的过程,其结果无疑会使作品超出原初存在状况,比以前更加充实、丰富。如果说没有作家就没有可以接受的作品,那么,没有接受者,就没有艺术品意义的实现。
(选自 邢建昌《文艺美学研究》,有删改)
6. 下列关于文章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活动的过程是作家、作品、接收者、作者的相互邀请、对话的过程,从而否定艺术创作本身的目的,达到供人们欣赏、阅读的目的。
B.艺术作品经过审美接受活动,才能产生精神作用和审美效果,才能获得艺术生命力,否则,就只能作为没有生命的物质材料而存在。
C.自然科学、物质生产活动以作为客体的物的世界为对象,而艺术活动以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和被人的情感所灌注的自然景象为对象。
D.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结晶,只有接受者能动地参与艺术活动,才能使艺术作品成为现实的存在,才能使艺术活动最后完成。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活动能激发人的思维和想象,沟通人们的心灵,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活动的作用不是单方面的,被作用的一方也不是完全被动的。
B.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作品本身具有的,而是作品与接受者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的产物,审美接受活动是以接受者为中心。
C.接受者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是听凭作者的吩咐,他有自己的“期待视野”,从自己现有的经验出发对作品进行理解。
D.接受者的视域和文本的视域存在差异,这会令接受者感到紧张,为消除这种紧张情绪,接受者要策划一个不同于自身视域的文本视域。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把自己的视域融入筹划的文本视域,使这两种视域融合,而在融合的过程中,接受者的视域被改变。
B.艺术接受活动是接受者自己的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过程,而且这种融合是一个永无停息的循环过程,结果一定产生新的接受。
C.每次视域融合,接受者都对艺术作品的意义进行再创造,这使得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性不断增值,使作品比以前更加充实、丰富。
D.艺术作品的视域由创作者特定的历史存在构成,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接受者使自身的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延续了作品的生命力。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小题。
长 见
《吕氏春秋》
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
荆文王曰:“苋数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则不安,旷之则不谷得焉,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于是爵之五大夫。“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与处则安,旷之而不谷丧焉,不以吾身远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于是送而行之。申侯伯如郑,阿郑君之心,先为其所欲,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五月而郑人杀之。是后世之圣人,使文王为善于上世也。
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也。
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日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魏公叔痤疾。惠王往问之,曰:“公叔之疾,嗟!疾甚矣!将奈社稷何?”公叔对曰:“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国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王不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
公叔死,公孙鞅西游秦,秦孝公听之。秦果用强,魏果用弱。非公叔痤之悖也,魏王则悖也。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审知今则可知古 审:研究,仔细考察
B.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 知:主持,掌管
C.不谷:不善。这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战国策·齐策》),所以侯王称孤寡、不谷。
D.师旷:先秦古书中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身份。师旷,“师”为乐师,“旷”为姓,相传他精通音律,是个瞎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①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
②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
A. B.
①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①二君者甚相善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C. D.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B.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C.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D.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文王很有远见,他有个臣子,叫申侯伯,善于迎合文王的心意,文王想做什么,他在文王之前就做了,但文王却不重用他,让他出奔到郑国,最后申侯伯被郑国人杀了。
B.吕太公比周公更有远见,他采用尊敬贤人、崇尚功绩的治国方法,传位二十四世,而鲁国采用亲近亲人、崇尚恩人的办法来治国,逐步削弱,以至于到了仅存的地步。
C.吴起在治理西河之外时,受人诋毁,被魏武侯召回,吴起预见到如果国君让他治理西河,就可以成就王业,可现在,西河很快就会被秦国攻取,魏国从此就要削弱了。
D.魏惠王去看望生病的公叔痤,公叔痤向惠王推荐公孙鞅,让惠王把国事托付给他,如果不能用他,也不要让他离开魏国,惠王认为公叔痤很荒谬,结果秦国因卫鞅而强大。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5分)
(2)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5分)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⑴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来源]
⑵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中国男足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意大利人马塞洛里皮出任国足主帅,借用《出师表》中的两句话,他是“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慨叹人生短促,生命微不足道的句子是“ ,
”。
(3)李白在《蜀道难》中借描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来体现蜀道险要的两句是“ , ”。
五、(12分)
16.仿照下面的修辞和句式,续写两句话,使之成为结构完整、语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词一句总关情。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小叶紫檀”开头,概括小叶紫檀的功效。(不超过40字)(4分)
虽然小叶紫檀不能像沉香一样直接入药,但长期佩戴还是有很多好处的。首先,小叶紫檀的淡淡檀香味可以起到稳定情绪、帮助睡眠的作用,这对于现在压力一天比一天大的年轻上班族来说是很需要的。另外,在长期盘玩的同时,小叶紫檀可以释放出名为“木氧”
的物质让体内细胞重新再造,使皮肤更光滑,人更年轻。有民间偏方记载把小叶紫檀的木屑放入枕芯中,在睡眠的同时有助改善肠胃功能。另外,在一些蒙古族的医书上,有利用小叶紫檀治疗关节肿痛的药方,即将白醋倒入小叶紫檀木屑中,混合后敷在发病关节上,可以减轻疼痛,帮助恢复。
18. 指出下面剪纸的整体造型和任意两处局部图案,并分别概括其寓意。(4分)
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日照[]
王剑冰[]
①古人说条条江河归大海,大海是那般宏阔的胸怀。在这样的胸怀里升起一轮红日,该是什么样的景象?
②现在我正走向海。我知道有一个叫做日照的地方,日照这两个字多么直白,又是多么神秘,日照香炉就会升起紫色的烟尘,那么日照大海会升起什么?我仰望着那个地方,我穿越齐鲁大地,走过孔子的曲阜,走过泰山沂蒙。
③大海终于展现在我的眼前,它就像中原的千里沃野,麦浪滚滚地涌动,散发出浓郁的味道。白云似一群从远方跑来的绵羊,我听到了它们的喧嚷。很长很阔的沙滩,我小成了沧海一粟。
④我还没有看到日出,但是我知晓了这里是“勿忘在莒”
的古莒国,莒同齐、鲁曾构成山东的三分天下。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也是人类最早的先祖。他们使用的工具,同黄河流域先祖使用的没有什么两样。我站在一个图形面前,那是一个日出的图形,先祖对于日出那么崇尚,把它刻在生活的器皿上。那时他们就知道通过日出判断四时,将其用于农业和航海。《山海经》记载的羲和祭祀太阳的汤谷和十日国就在这里。我看到一个号角,那是陶做的,这里的黑陶是原始文化的瑰宝,我的祖先,曾面对苍茫的大海,吹亮了东方第一缕晨曦。
⑤我见到了茂密的森林,只能在高山上才有的森林,却是出现在海边,那高大的杉木将氧离子泼洒得到处都是。我还见到了茶园,一片不是很高的墨绿,日照和海风使这里的茶尤为独特。我还看到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我在一片雨中走进定林寺,那棵四千岁的苍然立时热烈地向我迎来。我站在它阔大的枝叶下,钟声訇然散落,抬头望的时候,竟然望到不远处刘勰读书处。那个独成一派的大理论家,就是在这里以他智聪的文心神雕艺术之龙的吗?
⑥天晴无雨,我早早跑向海滩,清风振衣,潮水激荡。
⑦云蓝得出奇,云边渐渐透出了红光。海在这时发生了奇妙的现象,顷刻间变成了一汪红色的颜料,那颜料越来越浓,越来越多,似乎是从日出的地方涌出。而后太阳微微地露了出来,露得不声不响,初开始它没有发出亮光,只是一轮滚圆的炫红,那么近,那么大,蹚水过去就能触摸着。我很少看到这么纯净这么圆润的太阳。正呆看着,它突然发出一股绚烂的光芒,我的周身立时感到了温暖。
⑧海浪已似红鲤翻江。一眨眼,有些红鲤竟然跃动起来,而后变成了一页页羽翅,慢慢看清,那是一群兴奋的海鸥。
⑨太阳还在上升,它已经变成金黄的车轮,隆隆轰响,烟尘迷漫,天地摇动。没有什么能阻止它的上升,它将天穹昂然顶起,让世界为之高明。我的血脉偾张,好像太阳升自我的胸间,整个大海涛涌连天。我想大声地喊: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时光变幻,生命轮回,秦皇汉武寻仙访道的踪迹早已不见,曹孟德豪情一腔越去千年,唯大海潮涌潮落,太阳常隐常新。
⑩日出唤醒了热情。海上运动基地的帆影片片,切割着红色的光线。细沙滩上有人练排球,健美的身姿在腾跃。阳光更多地镀亮了拣海的人,皮影样贴在海滩的玻璃上。
⑾整个一座新城都亮了,像一艘豪华巨轮在起航。太阳照在那片树林的时候,树林里一片光怪陆离,叶子在光线里舞蹈。鸟儿叽喳,翅膀像闪电,这里闪一下,那里闪一下,等到它们飞到林子上面的时候,一下子都被渲染了,包括叽叽喳喳的叫。我知道,太阳也照到了那棵银杏树,深沉的光芒撒播着一片静默。天台山上,古老的太阳节或在举行,香烟缭绕,鼓钹隆重,供台摆放新麦做成的太阳饼,万众叩拜太阳光耀大地,福泽民生。
⑿站立大海之上,旭辉之间,古人在我的耳边发声:“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那声音伴大海涛涌,随红日东升,缭乱了我的思绪。
⒀我真实地感受着日照——日照是一种光合作用,日照是一种置换反应,日照不仅是一个名词,还是一个动词或形容词。
⒁我又想起了那个日照的刻画,海上日出,曙光先照。日照,那是一幅恢弘的意境,一幅东方大地的挂图。
19.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赏析第⑾段画线的句子。(4分)
21.请概述文章⑦~⑩段描写的海上日出的各阶段的特点。(4分)
22.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为什么说“日照,那是一幅恢弘的意境,一幅东方大地的挂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进行感悟和联想,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情景一 教师讲解朱自清名篇《背影》,讲得声情并茂,学生似乎不为所动,反而对文中的父亲费力攀爬月台、穿过铁道、捧回桔子的举动质疑:“这是否属于违反交通规则?”
情景二 教师以“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为题让学生作文,结果发现作文大多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于是问学生:“难道没有让你们感动的事吗?”学生纷纷摇头,教师很不甘心,循循善诱道:“生病时,父母有没有连夜送你上医院,通宵守护着你?学习到半夜,是不是煮好了夜宵放在旁边……”场面一下活跃起来,大部分同学说有过。“那你们不感动吗?”课堂霎时又静了下来,有学生说:“这有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呀!”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潍坊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单元过关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5分)
1.B(A吆喝;C jìn; D jiā,生)
2.A 回荡:(声音等)来回飘荡。歌声在大厅里~/飘荡:随风飘动;漂泊。
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加工使精美(文章等)。/打磨:在事物的表面摩擦,使光滑精致。
翻滚:上下滚动,翻腾;来回翻身打滚,翻转滚动。/涌起:像水或云气冒出一样的涌起洪波。
3.D
4.C 寸草不留:连小草都不留下,形容遭到天灾人祸后破坏得非常严重的景象。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
见微知著:指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
放任自流:听任事情自由发展而不管不问。
5.A(B“维护……发展”搭配不当。C “本着……”成分残缺。D“超过10万多人”语义重复)
二、(9分)
6. A(“否定艺术创作本身的目的”错。根据文意,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使艺术作品供人欣赏、阅读;原文中“艺术创作本身不是目的”的意思是艺术创作的目的不是为创作而创作,这句话不是否定艺术创作本身的目的。)
7. D(“会令接受者感到紧张,为消除这种紧张情绪”曲解文意。文中说的是两种视域间存在紧张关系,而非说接受产生紧张情绪。)
8. B(“结果一定产生新的接受”错,原文为“给新的接受提供了可能性”。)
三、(12分)
9. D(“师”:乐师,“旷”是名)
10. A(A 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B项①句中的“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句中的“之”,结构助词,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C项①句中的“者”,代词,放在词组后,指人;②句中的“者”,语气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D项①句中的“以”,介词,把;②句中的“以”,连词,表原因。)
11. C
12. B(吕太公比周公更有远见不对,文中没有表达这方面的意思)
四、13. (1)后代如果有精通音律的人,将会知道此钟的声音是不调和的,我私下里为您感到羞耻。(5分。“知音”1分,“调”1分,“窃”1分,“耻”1分,大意1分)
(2)凭公叔痤的贤明,如今叫我一定要把国事交托给公孙鞅,荒谬啊!(5分。“以”1分,“谓”1分,“听”1分,“悖”1分,大意1分)
14. (1)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解析】本题属于诗词鉴赏中的“一字领全诗”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先总述诗中是“如何体现”的,也就是关键方法,然后结合诗句逐一分析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五、(12分)
16.(示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叶扁舟,放飞了旷达自适的灵魂。
17.小叶紫檀具有稳定情绪、帮助睡眠,滋肤养颜,改善肠胃功能和治疗关节肿痛的功效。
18.整体造型是一个“福”字,寄寓着鸡年的祝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2分)。局部细节的寓意有:“荷”代表生活和谐,“鱼”代表年年有余,站立的“鸡”代表大吉大利,“花”代表花开富贵,“云”代表吉祥高升,“莲”和“鱼”代表连年有余。(答出任意两点得2分)
六、(18分)
19.第①段由大海写起,设问大海中日出该是什么景象,自然引起下文对日照的叙写,(2分)表达了对海上日出景象的向往与喜爱之情。(2分)
20.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2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日出之后日照新城通明一体、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1分)抒写了作者惊喜赞美之情。(1分)
21.太阳初露时,云边透出红光,海变成了渐深的红色颜料,太阳圆润、近而大;(2分)太阳升起时,它变成金黄色,力顶苍穹,照亮世界,唤醒了整座城市。(2分)
22.太阳从东方大海上升起的景象波澜壮阔,美丽如画;(2分)日照是条条江河的入海处,是古莒国的发祥地,是大理论家刘勰的读书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2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日照,从古至今一直在传承中发展变化,它悠久的文化精神像日出那样永远灿烂夺目。(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智慧之所以有差异,在于他是远见还是短见。现在对于古代,如同古代对于后世。现在对于后世,也如同古代对于现在。所以,知道了今天就可以知道古代了,知道了古代就可以知道后代,古与今、前与后是一样的。所以圣人能上知千年,下知千年。
楚文王说:“苋 多次用义来冒犯我,用礼来违戾我,与他相处就不安宁,远离他我就能自由自在,我不给他爵位,后世的圣人将会指责我。”于是授予他五大夫的爵位。“申侯伯善于迎合我的心意,我想做什么,他就在我之前就做了,与他相处就安心,远离他我的自由就没有了,我不疏远他,后世的圣人将会指责我。”于是送他让他出奔。申侯伯到了郑国,迎合郑君的心意,先做了郑君想要做的事,三年就参与了郑国的政事,夏五月为郑人所杀。这是后世的圣人,使得文王在前世就做了好事。
晋平公铸造了一口大钟,叫乐工来听它的声音,都认为声音很调和。师旷说:“不调和,请另外铸造一口。”平公说:“乐工都认为调和了。”师旷说:“后世有知辨音的人,将知道此钟的声音是不调和的,我私下为君感到羞耻。”到了师涓,师涓果然知道此钟声音不调和。这是师旷想要使钟的声音更为调和,以作为后世的知音人。
吕太公望分封在齐地,周公旦分封在鲁地,两关系友好。相互说:“用什么治国?”太公望说:“尊敬贤人,崇尚有功绩的人。”周公旦说:“亲近亲人,崇尚恩人。”太公望说:“鲁国从此就削弱了。”周公旦说:“鲁国虽然削弱了,但占有齐国的一定不是吕氏。”以后齐日益强大,发展到称霸诸侯,二十四世后田成子占有了齐国;鲁国日益削弱,以至于到了仅存的地步,传到三十四代后就灭亡了。
吴起治理西河之外,王错在魏武侯面前讲吴起的坏话,武侯派人召吴起回朝。吴起到了岸门,停车而望西河,流下数行眼泪。他的仆从对吴起说:“我私下看您的意思,把舍弃天下像舍弃鞋子一样,现在你离开西河而流泪,为什么呢?”吴起揩拭眼泪回答说:“你不了解我。如果国君了解我让我竭尽全力治理西河,那就可以帮助君王成就王业。现在国君听信坏人的议论,而不了解我,西河被秦国攻取为时不久了,魏国从此削弱了。”吴起果然离开魏国去楚国。不久,西河全部落入秦人之手,秦国日益强大,这就是吴起之所以有先见而哭泣的原因。
魏国公叔痤生病。惠王去看望他,说:“公叔的病,唉!病很重啊!将对国家怎么办呢?”公叔回答说:“臣的御庶子鞅,希望国王把国事托付给他。如不能用他,不要让他离开国境。”惠王不回答,出来后对左右说:“难道不悲哀吗?凭公叔痤的贤明,如今叫我一定把国事交托给卫鞅,荒谬啊!”公叔痤死,公孙鞅向西进入秦国,秦孝公听他的,秦国果然就因此强大,魏国果然就因此而削弱,不是公叔痤荒谬,魏王才荒谬。荒谬者的祸患,本来就是把不荒谬当成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