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自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成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2014年4月1日《学习时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C.汉学和国学都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的学问。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中的
方位和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否定为立论的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把汉学当国学的问题。
B.文章把汉学的发展历史与当前的“汉学热”进行对比,提示了汉学即西学的本质。
C.文章结尾呼吁国人弘扬国学,勇担复兴国学的重任。
D.文章通过阐述对汉学研究的误区及种种不良现象,进而立起汉学当热但不可取代国学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迫使国人希望
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
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
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汉学定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
快速地复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医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疼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疼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家离县城远,又没车。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好似挨了一记闷棍,眼前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就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要是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拉着我妈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儿。
救不了妈。我想让她在不多的日子里,尽量过得好点。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隔壁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须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的那个蛇皮袋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种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大致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着头,捻着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
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借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所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了《鉴宝》节目,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元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恨,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定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就诊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壁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选自《文苑》2016年第1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赤脚医生甚至县医院的医生都治不了“我妈”的病,体现其病情的危重,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和老中医这一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B.老中医给“我妈”看病后,看中了 “我妈”当年作为嫁妆的一个花瓶,要用它作为医药费的抵押,“我妈”却说不值钱、不实用,不好意思抵给老中医。
C.小说多处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法,比如前面写老中医说赎金翻倍,后面写“我”拿出字条及老中医的儿子收钱两千等,相互照应,颇具匠心。
D.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使故事更有真实感,便于让读者接受;同时,作为主角,“我”也表现出强烈的孝心和感恩图报等性格特点。
5. 小说最后以对老中医家中题有“医者”二字的匾额的描写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6. “我”对老中医的态度前后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9分,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大连光源:能给原子拍视频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这套总长100米的装置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大连光源”由加速器、波荡器和光束线站三部分构成。先由时间宽度为几个皮秒的脉冲激光(驱动激光)在光阴极上打出一簇高密度的脉冲电子,再利用直线加速器将这个脉冲电子束加速到3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电子的速度与光速非常接近。另一束皮秒或者相近时间宽度的强激光(种子激光)照射在这个高能电子束上,电子束中的电子在种子激光的作用下,就会按照激光的波长在空间重新分布(调制),然后让被调制的电子束继续穿越一系列周期性变化的磁场。电子在周期性磁场中就会一边以光速向前飞行,一边左右摆动,向前辐射出光线。途中各处发射的光会叠加增强,同时电子自身辐射的光也在调制电子自己的空间分布,从而使得电子更加强烈地辐射光线,适当地选择周期性磁场的强度,就会使得种子激光中的某个谐波成分按照前述方式急剧地自激放大并达到饱和,从而输出极紫外激光。
“‘大连光源’有最亮的‘闪光灯’,峰值功率的亮度比太阳光高100亿倍的100亿倍,有最快的‘快门’,出光长度能达到飞秒(1飞秒等于一千亿分之一秒)、皮秒,不但能让分子、原子‘无处遁形’,还能给它们‘拍电影’,将物理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动态记录下来。”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用一连串的比喻说明了“大连光源”的大用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竞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
“‘大连光源’的建成出光成为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又一成功范例,也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在能源、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光刻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表示,这一光源的成功研制为我国未来发展更新一代的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打下了坚实的基拙。.
(选自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
大连光源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基建工程以及主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成功产生了世界上单脉冲最亮的极紫外激光,创造了我国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记录。
这一项目也开创了我国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的先例,对于未来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科学目标为驱动,让“大连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看看哪些科学家能用。“但是‘大连光源’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是科学家先对科研有了需求,再找到工程团队来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建装置之前就充分调研,开工之前就要掌握装置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大连化物所的长处是科学研究,而上海应物所团队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积累了20年的经验,两个团队为了相同的梦想走到了长兴岛,合作顺利得出人意料。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大连光源”是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光源,全套装置总长
100米,能给分子、原子拍摄视频,记录下物理化学反应的动态全过程。
B.自由电子激光是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大连光源”为我国探索
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
C.“大连光源”由上海应物所和大连物化所联合研制,前者的科学研究专家与后者的大
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成为了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成功范例。
D.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在建设之前缺乏充分调研,科学目标不够明确,一般都
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而“大连光源”的研制则改变了这一状况。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材料一第2段先介绍了“大连光源”的结构,然后按着先后顺序详细介绍了“大连光源”输
出极紫外激光的过程,这让读者对“大连光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B.材料二第1段介绍了自由电子激光技术在世界领域的发展现状,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我国的“大
连光源”在自由电子激光技术领域已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C.材料三前两段介绍了大连光源项目的建设过程,这个过程不仅用时短,而且技术领先于世界,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
D.三则材料因为报道的重点不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和描写的表达
方式,力求准确生动;材料二、三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观点鲜明。
E.以上材料引用了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对“大连光源”
的相关介绍和评价,这些引用增加了新闻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9.三则材料都是对“大连光源”的报道。它们的共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共4小题)
谢泌字宗源,歙州歙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时言事者众,诏阁门,非涉侥望乃许受之。由是言路稍壅。泌抗疏陈其不可,且言:“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上达。” 淳化二年,久旱,复上言时政得失。王禹偁上言:“请自今庶官候谒宰相,并须朝罢于政事堂,枢密使预坐接见,将以杜私请。”泌上言曰:“伏
睹明诏,不许宰相、枢密使见宾客,是疑大臣以私也。今陛下囊括宇宙,总揽英豪,朝廷无巧言之士,方面无姑息之臣,奈何疑执政,为衰世之事乎?王禹偁昧于大体,妄有陈述。”太宗览奏,即追还前诏。会修正殿,颇施采绘,泌复上疏驳之。亟命代以丹垩,且嘉其忠荩。一日,得对便殿,太宗称其任直敢言,泌奏曰:“陛下从谏如流,故臣得以竭诚,昔唐季孟昌图者,朝疏谏而夕去位。”太宗动色久之。时,群臣升殿言事者,既可其奏,得专达于有司,颇容巧妄。泌请自今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金谷送三司。从之。太宗孜孜为治,每御长春殿视事罢,复即崇政殿临决,日旰未进御膳。泌言:“请自今长春罢政,既膳后御便坐。”不报。真宗初,边人屡寇。泌上疏曰:“敌所嗜者禽色,所贪者财利,余无他智计。先朝平晋之后,若不举兵临之,但与财帛,则幽蓟不日纳土矣。察此,乃知其情古犹今也、汉祖、明皇所用之计,正可以饵其心矣。”近制,文武官告老皆迁秩。泌言:“请自今七十以上求退者,许致仕;因疾及历任犯赃者,听从便。”诏可。徙知福州,代还,民怀其爱,刻石以纪去思。大中祥符五年,疾革,服道士服端坐死,年六十三。
(选自《宋史·谢泌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
上达
B.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
上达
C.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
上达
D.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
上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淳化”是帝王年号,帝王年号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始于秦汉。
B.“谒”有“请求”“进见”“陈述”等意思,“候谒”指等候拜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C.“伏”本指“面向下、背朝上俯卧着的体态”,文中用以表示臣下对君王的敬畏的敬辞。
D.“迁秩”指“官员晋级”,其中,“秩”是“根据功过确定官员俸禄、评定官员品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泌敢于直言,善于说理。针对朝政中的某些现象,谢泌敢于直言心中的想法;同时他经常
借助历史中的人、事进行说理,进而增强自己言论的说服力。
B.谢泌精通军政,颇有主见。面对边境战事,谢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敌人发动战争的本质动机,
并劝示皇帝要效仿汉祖、明皇等帝王处理边境事务的计策。
C.谢泌心性细致,受帝赏识。谢泌不仅对国家大事颇为关心,而且对皇帝的饮食起居等琐事也
挺关注,他曾建议皇帝减轻工作强度,得到了皇帝认可与赏识。
D.谢泌理政有方,深得民心。谢泌曾任地方官员,在地方理政的时候,他深受民众的爱戴;任
期结束的时候,民众以刻石立碑的形式记录并感念他的恩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陛下从谏如流,故臣得以竭诚,昔唐季孟昌图者,朝疏谏而夕去位。(5分)
译文:
②太宗孜孜为治,每御长春殿视事罢,复即崇政殿临决,日旰未进御膳。(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共2小题)
雪夜感旧①
陆游
江月亭前桦烛香②,龙门阁③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④,小市孤城宿两当⑤。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①本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陆游73岁,闲居江阴。②
[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桦烛]以桦树皮为烛。③[龙门阁]在今广元县北。④[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梁山(今重庆梁平县)道中。⑤[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江月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 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 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再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 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金锁子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
E. 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暗中呼应首句。
15. 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共1小题)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过渡句是:“ , 。”
(2)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 , 。”描写桃花源在暮春时节草美花纷的桃林美景。
(3)李白《蜀道难》中关涉“五丁开山”的故事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佛教厅内,各种美仑美奂的佛教精品,诉说着曾经拥有的辉煌与平淡,
让人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气息。
②她到任后不久便发现这个部门人浮于事:多数人在完成任务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自己看起来很忙而不被别人说三道四。
③俗话说的好:知错就改不算错,犯而不校
错中错。我是你的朋友,你做错了事可以对我说,让藏在心灵深处的心事,也出来晒晒太阳!
④鲁迅先生即使是身患重病,也没有停歇一刻,会见客人,校对书稿,翻译文章,写作思考……焚膏继晷,不眠不休,因为他觉得自己要多做事。
⑤墨子的“兼爱”,孟子的“仁政”,黄老的“无为”……在那个洋溢着理想主义氛围的时代,这些思想学说旗帜鲜明,各有千秋。
⑥《伐檀》每章的末尾两句画龙点睛,昭明题意,字面看来平和而不露声色,实则力透纸背,具有讽刺和嘲弄意味。
A.①②⑤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③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 )(3分)
A.8月26日凌晨,京珠高速韶关段发生一起特大车祸,一辆大客车从后撞上一辆停下维修的大货车,造成17人死亡。交警部门提醒司机规范操作,最大限度地消除潜在的隐患。
B.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发布的百城房价指数显示,2016年6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10564元,环比在经历连续8个月下跌后,本月微涨0.21%。
C.预计于2017年建成的港珠澳大桥,是桥、岛、隧一体化超级交通集群工程,将从根本上解决阻碍港珠澳三地交通的问题,成为深化港珠澳合作、促进三地繁荣稳定的“金桥”。
D.近日,工信部发出通知,移动终端经营商要本着“谁拥有谁管理”的原则,对微视频、微记录、微电影等视听节目推进先验后播的管控制度。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出版社有意请杨绛出席其作品研讨会,她谢绝说:“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B.电视连续剧《保密局的枪声》中,刘啸尘买了戏票请阿纪一起去看,阿纪说:“我是喜欢评弹的,您既然赏光,我就只好去了。”
C.王医生送病人小张出院,告别时王医生说:“看到你恢复得这么好我很高兴,以后欢迎你常来。”
D.某广播电台的广告:戴××牌领带,使您的仪容更潇洒。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真正的贵族精神,① 。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② 。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担当起国家的责任。③ 。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21.下面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立体化的长期任务。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只要学校和老师率先垂范,加强引导,就能完成这一个根本任务。学校要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强。学生有了良好的道德素养,他们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①学校和老师率先垂范,加强引导,不一定“就能完成这一个根本任务”。
② 。
③ 。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3年4月13日,刚满15岁的高尔夫少年关天朗,在美国高尔夫球大师赛上一战成名。国外主流媒体将其视为中国高尔夫逐渐走向世界、走向核心舞台的代表。成名后的关天朗一如既往地低调内敛,没有比赛的时候和其他同学一样,努力学习。人们给予他的肯定与好评,远远超过他在赛场上的成绩。在关天朗成长、成长的道路上,其父母的陪伴与引领可谓居功甚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黄梅二中2017年秋季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D(A.“汉学是中外学者……学问”中“中外学者”有误。由原文“汉学是外国……学问”可知,不包括中国学者。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于文无据,“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的不是“国学研究”,而是“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C.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2、B(“揭示了汉学即西学的本质”有误。文章将两者进行对比是为了说明汉学有重要价值,并不是为了揭示其本质。)
3、B(A.“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不正确,原文是“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C.“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与文意不符,原文是说“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选项将未然变已然,理解有误。D.“汉学定能成为显学”有误。原文是“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
4、D(主角应该是“老中医”;“感恩图报”的性格特点表现得并不明显,最后“掏出一万块钱”更侧重于表现“我”的歉意。)
5、①文章结构上:照应了标题,暗示了作品的主旨,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②人物形象上:通过富有深意的描写,强化了老中医的“医者”身份,以及秉持职业操守的人格魅力;③思想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主题,表达了“我”对老中医高尚品德的称颂和感激之情。(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6、①轻视。初见老中医为病人看病,觉得“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对他的医术产生怀疑;②感激。“我妈”的重病痊愈后,“我”给老中医送去锦旗,感激他的救命之恩;③怀疑(嫉恨)。看完《鉴宝》节目后,“我”“又吃惊又愤恨”,对老中医的人品产生不信任;④惭愧和崇敬。知道老中医当年收购“我”家花瓶的良苦用心后,“我”为自己对他的误解深感惭愧,并对其医者仁心深怀敬意。(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7、C(“前者的科学研究专家与后者的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错,“前者”与“后者”对应的对象颠倒了,应为“前者的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与后者的科学研究专家成功合作”。)
8、AE(B.“介绍了自由电子激光技术在世界领域的发展现状”错,应为“介绍了自由电子激光技术在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C.“介绍了‘大连光源’项目的建设过程”错,应为“介绍了‘大连光源’项目的建设情况及其项目合作成功的推广意义”;且强加因果。D.“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和描写的表达方式”错,文中没有运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9、共同点:都报道了“大连光源”项目所取得的领先成就。(1分)侧重点:材料一侧重于报道“大连光源”的构造及原理;(1分)材料二侧重于报道“大连光源”建成的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1分)材料三侧重于报道“大连光源”项目成功的原因。(1分)
10、B(“狂夫”是称谓,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四聪之明”是偏正结构,“明”是中心词,应在此处断开,故可排除D项。)
11、A(“始于秦汉”
说法错误,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以后,才出现“年号”。)
12、C(“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与赏识”说法有误,原文是“泌言:‘请自今长春罢政,既膳后御便坐。’不报”,“不报”说明皇帝并未表态。)
13、①陛下善于倾听意见,所以臣才能竭尽忠诚,从前唐末孟昌图,早上上疏进谏,傍晚就被免职。(竭诚:竭尽忠诚。季:末。去位:被免职。“竭诚”“季”“去位”各1分,大意2分。)②太宗勤奋理政,常常在长春殿处理完政事之后,又马上到崇政殿处理公务,天色已晚还来不及吃饭。(孜孜:勤奋。临决:处理公务。日旰:天色已晚。“孜孜”“临决”“日旰”各1分,大意2分。)
14、AD(A.首联描写的不是雪夜所见之景,而是陆游回忆当年由蜀入陕路途上的所见所感。D.“比喻”一说有误,“绿沉金锁俱尘委”借兵器被尘埃埋没无用武之地,寄寓了诗人的无奈之情,借物抒情;“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一说较为片面。)(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15、“那信”,即“怎能相信”,就是“不相信”,有一天竟会在田园终老。然而事与愿违,当年“那信”之事已成事实;(2分)更能凸显出诗人年轻时的意气与北伐必胜的信心,也反衬出当前的失望之情;(2分)既表达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现出诗人此时的悲愤与对理想的执着。(2分)
16、(1)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2)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3)地崩山摧壮士死
17、B ①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此处使用对象错误。②人浮于事:工作人员的数目超过工作的需要;事少人多。③犯而不校: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此处望文生义。④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⑤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⑥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形容文章深刻有力。排除含有①③的选项,故选B。)
18、C(A.成分赘余。“潜在”与“隐患”中的“隐”同义。B.结构混乱。“据……显示”句式杂糅。去掉“据”或“显示”。D.搭配不当。“推进”和“制度”不能搭配,应将“推进”改为“推行”。)
19、A(用比喻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显示出其谦虚。使用得体。B.“赏光”,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使用不得体,应改为“破费”。C.“欢迎你常来”不得体。D.广播播音中,“仪容”与“遗容”同音,不得体。)
20、①有三个重要的支柱 ②二是责任的担当 ③三是自由的灵魂 (第①处,所在语句是一个总扩句,根据后面的“一是……”以及三个层次的内容可推知,此处应填“有三个重要的支柱”。第②处,根据整个文段可知此处应填的是第二个支柱,由后面的关键词“担当”“责任”可推知,此处应填写“二是责任的担当”。第③处,根据整个文段可知此处应填的是第三个支柱,由横线后面的内容“有独立的意志”“敢于说不”“不为……所奴役”可推知,此处应填写“三是自由的灵魂”之类的内容。)
21、②学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一定就强③学生有了良好的道德素养,他们的理想不一定就能实现(①由“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立体化的长期任务”可知,立德树人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全社会的参与,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率先垂范就能实现。②增强学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前提,是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③学生有了良好的道德素养,他们的理想不一定就能实现,有了良好的道德素养只是具备了“德”的条件,这还不够,还需要具备“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