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50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卷·2018届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药食同源”是保健养生家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药物与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农耕时代以前,食物主要通过采捕获得,渔猎需要体力,采集更需要智慧。《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药物的出现,基于人类有意识的觅药行为,这一过程确实与觅食有关。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腹痛腹泻,于是将这种“叶大根黄”的植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成为传说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直到有一天,部落中的某人,因饮食积聚而备受煎熬,神农忽然想起这株能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植物,找来给病者服下,各种不舒服霍然而愈。人类治疗史上第一个药物就此产生,“聚毒药以供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食物治病很早就有,《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相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因此,平时用于填饱肚子吃的粳米,就是食物;但补养脾胃时食用的粳米,成了药物。‎ 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金匮要略》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治寒疝、腹中痛、里急:“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这里除了当归,其他都是药物。《后汉书•华佗传》记载道:华佗曾在路上见到有咽喉阻塞的人,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人用车载着欲前往就医,华佗听到了呻吟声,看了一番,对家人说,刚才路旁有家卖面食的,你到那去取他家的蒜泥萍醋(一种用浮萍制作的很酸的醋),喝它三升,病就好了。病人喝了,果真吐出了一条虫来,病也痊愈了。对此,《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所以,米谷果菜、虫兽禽鸟,诸多可食之品,也堂而皇之地载入《本草经》。‎ 食物疗饥,药物治病,乃是常识;若是颠倒过来,以药丸充饥,用食物治病,则成为笑谈。有人说芹菜所含的芹菜素或许有助于控制血压,于是让高血压病人常吃芹菜,这样的建议算不得离谱;可因此让病人停止正规的高血压药物治疗,专门靠芹菜来降低血压,就荒谬而有害了。‎ 何以如此呢?药与食同源而异途,食物是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相对于药物而言,食物对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的干预极小,长期乃至终身食用,一般不会给机体造成严重伤害;也正因为此,食物不足以改变因疾病而异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故不可能取代药物。‎ 即使站在传统医学的立场,过度强调食物疗疾,也很难做到逻辑自洽。孙思邈在《千金食治》的序论中明确承认药与食为两途,即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并指出,只是缘于药性猛烈,所以建议医生治病,先“以食治之”,若“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并没有以食疗代药疗的意思。‎ ‎1.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原文所论“药食同源”的一项是 A. 大蒜上场,药店关张;萝卜缨子不要钱,止泻止痢赛黄莲。——民间谚语 B. 凡草可食者,通名为蔬;蔬,从草从疏,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古籍 C.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黄帝内经》‎ D. 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战国扁鹊 ‎2. 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人类治疗史上的第一个药物,就是神农氏在寻觅食物时发现的能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治疗腹痛腹泻的植物——大黄。‎ B. 农耕时代以前,人们在觅捕食物过程中,开始对百草水泉中的有毒有害物加于区分,药物的出现,正是基于这个有意识的行为。‎ C. “药食同源”最初是指人类早期食品和药物都是通过采集植物或捕猎动物来获得的。这一过程中,人们需要不同程度地付出体力和智慧。‎ D. 传统医学认为,不可过度强调食物治疗,药食同源而异途,就像芹菜可以帮助控制血压,但不能改变身体因高血压而异化的过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礼》中记载,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可见,在农耕时代,疾病就认识到“五谷”既是食物,又是药物。‎ B. 《本草经》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记录“米谷果菜、虫兽禽鸟”等天地间可食之品,正是因为作者对“药食同源”理念的认同。‎ C. 《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牛肉汤和华佗的蒜泥萍醋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前者用了当归应属药疗,后者才是纯粹的食物疗法。‎ D. 《千金食治》中明确指出“安身”与“救疾”应是食药两途,建议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先食后药,但不能以食疗代替药物治疗。‎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原文的论点“药食同源”重点强调“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而A中“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把食物和药分开。‎ ‎2. 试题分析:“人类治疗史上的第一个药物,就是神农氏发现大黄”,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3. 试题分析:原文“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可见选项列举的两个事例“前者是药疗”后者是“食疗”错误。‎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B项曲解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戏痴 梅寒 临城面山向水,地处水陆交通要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小城虽然不大,城中有钱有闲人家却不少。临城的戏园茶馆也就格外多,南来的北往的戏班子,来临城,没有一家不赚个钵满盆满满载而归的。‎ 在临城,余家是响当当的大户,余家老太太一口气连生五子,五个儿子中有四位子承父业开染坊做买卖,只有年纪最小的余五让父母大失所望。余五也生得人高马大气宇轩昂,却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倒是对游山玩水逛街下馆子挺在行。老爷子看不习惯,软硬兼施,企图把这个最小的儿子拉入商海正途,无奈余五是那扶不起的阿斗,心思全然不在那里。老爷子也只好放手,由了他去。余五自此越发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活得没了章法。‎ 余五爱听戏,临城凡是搭台唱戏的地方,没有一处少得了余五的身影。余五彼时年纪正轻,家世又好,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后拥。所过之处,街里街坊斜睨皱眉,心下慨叹老余家出了这等败家之子。到得戏园茶馆,余五所受待遇却完全是另一幅景象,老板笑脸相迎,台上扮戏的演员更是恭恭敬敬地称余五“五爷”。‎ 这一声“五爷”也不是白白叫得的,别看余五没有经商的天赋,对戏,对台上的戏子们而言,余五可谓知己。当然,余五也不可能成为所有戏子们的知己,他爱戏,捧角儿,只捧自己欣赏中意的人儿。不入他戏眼的,他连正眼都不瞧一下。也怪,但凡入了余五的戏眼,被他着意去捧的戏子,无论花旦还是老生,最终无一不红,无一不火。也正为此,五爷这个名字在梨园界越叫越响,前来奉承巴结五爷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入了这一行,吃了这碗饭,谁个不想成角儿?‎ 五爷却有五爷的标准,不肯轻易出手,他也决不轻易放弃。他不看好的戏子,哪怕将相王侯携了金玉满堂来找他也不肯叫一声“好儿”,他看好的,哪怕两手空空,他也场场都会准时前去捧场叫好儿。‎ 有时,城东城西,两边的戏班子摆开擂台,同时开唱,刚好两个戏班子里都有五爷要捧的角儿。这下可就忙坏了五爷和他手下的那些人,东城听一半,赶紧勒马上车,急匆匆往西城赶,西城听过紧要处,再匆匆忙忙往东城赶。因为对台上的戏了然于胸,哪里出彩儿,哪里该叫好儿,五爷把握得恰到火候,一个晚上在城东城西间穿来穿去,竟然也不耽误五爷为两边要捧的角儿叫好儿。这也是一种本事。‎ 那年,邻省有一个戏班来临城搭台唱戏,其中有一个唱花旦的少年,十四五岁,生得儒雅俊秀,唱腔深情婉转。五爷坐在台下,搭眼一望,侧耳一听就觉得他是一块唱戏的料。自此后,每有少年的戏,五爷一场不落。等那戏班在临城唱到第二十五天的时候,五爷同往常一样前去听戏,却发现台上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陌生脸孔。五爷急了,匆忙去后台打探,方知唱戏的少年嗓子出了问题,那会儿正神情落寞地在给班主烧水沏茶呢。看到五爷前来,少年的眼圈儿一下子就红了。‎ 五爷去找班主,让少年继续出台唱戏。班主面露为难之色:孩子的嗓子坏了,怕是祖师爷没赏他这碗饭吃啊……五爷不知怎么的,就认定这少年日后必成大器。那晚与班主商议不成,五爷竟然做出一个平生以来最疯狂也最大胆的决定。他花了几百两银子将少年从戏班里赎出来,又花几百两银子带着少年去求名师:孩子,只要找对师傅,别看你嗓子坏了,你仍然能成名成角儿。‎ 五爷的这一举动差点把家里的老爷子气得吐血。‎ 少年对五爷的举动,却是感激涕零,在五爷面前长跪不起,要认五爷为义父。五爷没应承,扶起少年就俯身去掸少年膝盖上的土:演戏有三境,一要演“准”二要演“美”三要演出“味儿”,这就好比“三级跳”,一跳要比一跳难啊,难能可贵,你小小年纪,就已悟得演戏的第三境了。好好唱吧。‎ 自此,五爷与少年以朋友相称。少年仍旧称五爷为五爷。‎ 五爷大半辈子只爱戏、捧角儿,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家中所有积蓄几乎全部被挥霍在这上面,父母在时还好,等到父母归西,家里四分五裂,五爷自己的生活都变得困难。五爷仍旧痴迷于戏,那份痴迷却仅仅局限于自己家里那台老旧的唱机。唱机滋滋拉拉,当年他捧红的那些角儿,在咿咿呀呀地唱。年迈的五爷眯着眼睛,摇着纸扇半躺在院中的摇椅上,听到至情处,手上的纸扇“啪”的一合, “好!”那一声,气息不减当年。‎ 却再也没有如潮的“好——”来附和了,只有院角的一树洋槐叶子在“唰啦啦”地响……‎ 五爷病危,想念自己昔日捧红的那些角儿,老生,花旦,小生……‎ 却无一个前来。除了那个他曾为他赎身的少年——彼时,那少年已是红透大江南北的名伶。‎ 看到五爷老态龙钟病体恹恹,身边唱机里依然在放着师兄师妹们的唱片,名伶的眼眶儿就湿了:五爷,这些年,为这,可苦了你哇……‎ 不苦,不苦,苦因是迷,乐因是悟,五爷好的就是这一口儿哇……‎ 五爷长叹一声,欣然闭目……‎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项是 A. 余五在梨园影响巨大,只要是被他捧过的戏子,无论个人条件如何,最终没有哪一个不红火的,唱花旦的那位少年便是典型的例证。‎ B. 余五年轻时未能继承家业,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吋后拥,这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余五晚年悲剧命运出现的必然性。‎ C. 余五为了赎出已经被戏班子淘汰的少年,竟然花出几百两银子,这把其父气得叶血。这一细节暗示了余五父亲是被气死的。‎ D. 烘托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色。余五父亲以及街坊的眼光和态度等侧面描写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它们对突出余五对戏的痴迷作用明显。‎ ‎5. 小说中的余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 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余五是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D 5. ①执着 ‎。余五不事营生,痴迷戏曲,他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尤其喜欢听戏.在各地戏园子游刃有余,颇受人尊敬。②仗义。余五惜才爱才,仗义疏财。他爱惜花旦少年的戏曲才华,花重金为花旦少年赎身并为其寻访名师。③乐观。余五乐而忘忧,心怀坦荡。他晚年虽孤苦无依,但仍然以听戏自娱自乐,悟出苦中作乐的真谛 ‎ ‎6. 示例一:赞同。①对父母缺乏责任感。余五从小自私角利,只顾自己的喜爱,缺乏一种为人子的责任感。②对自己缺乏责任感。余五大半辈子不事产业,也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为了自己的个人喜好大肆挥霍家中积蓄,致使自己一辈子一亊无成。‎ 示例二:不赞同:余五看似自私,没有责任感,其实其责任感另有体现,如对戏剧,对演员。他看似任性.放荡.实則执着于戏剧,执着于自己心爱的事业;所谓的苦中悟乐,也是痴迷于戏剧艺术的无奈之情的曲折表达。。‎ ‎【解析】‎ ‎4. 试题分析:A“余五晚年悲剧命运”这一说法错误,在常人看来是如此、但在余五看来,却末必是悲剧命运。B“只要是被他棒过的戏子——无论个人条件如何,最终没右哪一个不红火的”这一说法以偏概全.绝对化C“这把其父气得吐血”和“这一细节暗示了余五父亲是被气死的”这一分析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小说中人物性格概括类试题,要注意结合文本中的情节概括人物性格,本题可以概括为,执着。余五不事营生,痴迷戏曲,他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尤其喜欢听戏.在各地戏园子游刃有余,颇受人尊敬;仗义。余五惜才爱才,仗义疏财。他爱惜花旦少年的戏曲才华,花重金为花旦少年赎身并为其寻访名师;乐观。余五乐而忘忧,心怀坦荡。他晚年虽孤苦无依,但仍然以听戏自娱自乐,悟出苦中作乐的真谛。 ‎ ‎6.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和题干的把握作答本题,本题很开发,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赞同。①对父母缺乏责任感。余五从小自私角利,只顾自己的喜爱,缺乏一种为人子的责任感。②对自己缺乏责任感。余五大半辈子不事产业,也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为了自己的个人喜好大肆挥霍家中积蓄,致使自己一辈子一亊无成。不赞同:余五看似自私,没有责任感,其实其责任感另有体现,如对戏剧,对演员。他看似任性.放荡.实則执着于戏剧,执着于自己心爱的事业;所谓的苦中悟乐,也是痴迷于戏剧艺术的无奈之情的曲折表达。‎ 实用类文本阅读。‎ ‎  材料一:‎ ‎  《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3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各类功能区共监测20188点次,昼间、夜间各10094点次。昼间共有9331个监测点次达标,总点次达标率为92.4%;夜间共有7504个监测点次达标,总点次达标率为74.3%。31个省会城市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87.7%;夜间为 61.8%,交通干线两侧声污染相当严重。‎ ‎  全国最“吵”的地方,并非京沪等特大城市,而是以均值58.9分贝位列第一的贵阳,哈尔滨紧随其后。长期调研显示,哈尔滨噪声强度大跟生活习惯相关,而贵阳则是由于最近几年工地较多。‎ ‎  2011年3月,世卫组织一份报告首次给噪声污染“定罪”。根据世卫组织对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噪声污染已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不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  也正因此,噪声成为环境污染投诉高发区。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35.4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35.3%。其中,工业企业噪声类占16.9%,建筑施工噪声类占50.1%,社会生活噪声类占21.0%,交通噪声类占12.0%。‎ ‎  尽管投诉比例居高不下,但问题的解决却十分不易。温香彩介绍,与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都不同,噪声污染瞬时性、局部性、分散性很强,所以即使接到群众举报,有时很难取证,投诉经常不了了之;或者当时解决了,之后又会继续。也因此,对于噪声污染,目前的状况是“民不告,官不究”。‎ ‎  其实,从国家到地方都为此作出了努力。2015年,国家、地方新颁布了9部环境噪声相关标准规范,涉及风力发电机组、三轮汽车等产品的噪声测量方法,敏感建筑物项目环境噪声与震动控制规范等。2015年,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发布了21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文件,设计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与调整、绿色护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与专项整治等工作。‎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已开始探索一些先进的防止模式。报告显示,2015年,上海市建立起约700平方公里的外环区域城市噪声地图和数据库,声源信息及噪声数据信息的显示和查询,为城市环境噪声管理提供了有力手段。‎ ‎                        (节选自《人民日报》)‎ ‎  材料二:‎ ‎  ‎ 邻居的装修声、公路上的汽车声、小区附近的施工声……无孔不入的音波不知给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带来多少烦恼。而且噪声污染影响的不只是我们的心情,还有我们的身体健康。噪声污染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损伤听觉器官,还会引起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 ‎  环保部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在2015年,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35.4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35.3%。尽管投诉比例居高不下,但问题的解决却十分不易。一方面,噪声污染存在着瞬间性、分散性、随机性等特点,很难抓住现行;另一方面,噪声污染种类繁杂,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对于噪声的管理权限分工并不明确。居民遇到噪声污染,也往往陷入不知道究竟该向谁反映情况的困境。即便是好不容易将问题反映出去,也多是泥牛入海,再无消息。最终使得噪声污染治理工作像是向空气中打出的重拳一样,虽然强劲有力,却无着力点,从而难以发挥效果。‎ ‎  可喜的是,我市出台的《襄阳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暂行办法》,着重强调并纠正了上述问题。环保、公安、城管、交通等多个部门进一步理清权责,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投诉,具体划归至各个部门。今后,群众遇到相关问题可以根据法规找到直接的负责者,各个部门之间也不会再因权责不清而相互扯皮。‎ ‎  该暂行办法还明确要求,受理单位应自举报受理之日起7日内告知举报人受理及初核情况,60日内将办理情况回复举报人,并及时向社会公开。这一要求,保障了该暂行办法能够切实落地,切实执行。‎ ‎      (节选自《襄阳日报》)‎ 材料三:‎ ‎20日,一场广场舞大赛在人民广场举行。赛前,市城管局人民广场管理处组织发起“广场舞文明健身倡议”。‎ 当日上午8时,参赛的广场舞团队陆续到达人民广场。舞台一侧,一幅巨大的《广场舞文明健身倡议书》宣传板已立起来。跳舞的大妈们了解情况后,争相举起写有“噪音NO”的标牌,在倡议书上签名。一些市民见状,也积极上前参与。‎ 市城管局人民广场管理处主任刘勇介绍,广场舞因噪音问题屡遭投诉,为了改变现状,管理处在市民中调查,并和跳舞的团队协商解决办法。‎ 活动倡议广场舞爱好者自觉调整跳舞时间,早上7点后开始,晚上9点前结束,每次跳舞时间不超过两小时;将音量降低到60分贝。目前,在人民广场跳舞的固定团队有6支,均已自愿响应倡议。有成员还呼吁,希望更多广场舞团队也加入,大家一起拒绝扰民、舞出文明。            ‎ ‎          (节选自《楚天快报》)‎ ‎7. 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长期调研结果来看,因为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问题,非一线城市的噪音污染问题都比特大城市严重。‎ B. 襄阳市暂行办法对受理单位接收和办理回复群众举报噪音问题提出了权责要求,保障了暂行办法的顺利实行。‎ C. 噪声污染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同时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它已经超过空气污染成为一种更严重的污染问题。‎ D. 三则新闻材料都关注了噪声污染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消息内容真实可信,语言修辞手法多样,叙述方式灵活多样。‎ ‎8. 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新闻中记者报道信息的侧重点有哪些异同。‎ ‎9. 在解决噪音污染的举措上,材料二、三报道的重心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三,谈谈如何解决广场舞噪音问题。‎ ‎【答案】7. B 8. (1)相同点: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噪声污染影响身心健康、环境噪声投诉居高不下、噪声投诉问题的解决十分不易。‎ ‎(2)不同点:①就信息特点而言,材料一、二有宏观与具体的不同:前者就全国城市噪声环境现状以及噪声防治工作的总体情况来介绍,后者就具体的环境噪音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身心影响来谈。②从投诉问题解决不易的原因来看,材料一侧重于报道噪声污染的特点,材料二也报道了噪声污染的特点,但更侧重报道对于噪声的管理权限分工不明确的问题。③从报道目的来看二者不同:材料一侧重于从国家到地方防治解决噪声污染问题,材料二侧重于解决环境噪声投诉问题。( ‎ ‎9. 、不同点:①材料二报道的重心在于加大政府职能部门对噪声污染问题的介入。②材料三报道的重心在于从市民自身的角度自发配合解决噪声污染问题。方法:①市城管局人民广场管理处等各职能部门要及时了解投诉、调查并和广场舞爱好者协商解决办法。②广大市民积极拥护文明健身倡议。③广场舞爱好者自觉调整跳舞时间和时长。‎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的分析概括。A项“都比特大城市严重”不正确,文本说“全国最‘吵’的地方,并非京沪等特大城市”,但不是所有的非一线城市问题都比特大城市严重。B项“超过空气污染成为一种更严重的污染问题”不正确。D项“语言修辞手法多样,叙述方式灵活多变”错误。‎ ‎8.‎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结合题干要求,两则新闻中记者报道信息的侧重点的异同,不同点:前者就总体情况来介绍,后者就影响来谈;投诉问题解决不易的原因不同;报道目等方面不同,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点睛: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本题主要列举解决广场舞的举措。‎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紘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 悉火焚之。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慰祖卖宅须四十五万,买者云:“宁有减不?”答曰:“诚异韩伯休①,何容二价。”买者又曰:“君但卖四十六万,一万见与。”慰祖曰:“岂是我心乎?”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与丹阳丞刘渢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渢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 慰祖着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馀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 ‎【注】①韩伯休,东汉人士,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所知。‎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 取/与未尝为辞/‎ B. 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C. 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D. 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B.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 “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D. “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架、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崔慰祖有才华,不善言辞却能服众。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跳的朋友曾经向崔慰祖询问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他的回答有理有据,令人折服。‎ B. 崔慰祖家庭股实富裕,仗义疏财。他的父亲在梁州有很多财产,崔慰祖都分给了自己的族入,虽然一些家用器物流散各地,但他都不再索回。‎ C. 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为人孝顺。他的父亲曾担任粱州刺史、奉朝请。父亲去世后他坚持不吃盐,在母亲的劝说下他改变了这种做法。‎ D. 崔慰祖在历史方面颇有研究,却著述未竟。他想对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著作再作注释,因早逝未能如愿,其《海岱志》也只完成了一半。‎ ‎13.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 ‎(2)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 ‎【答案】10. C 11. A 12. C ‎ ‎13. (1)每人都像崔慰祖询问十几件地理方面不熟悉的事,崔慰祖口吃,语言不华美,但回答的有根有据,又具体又精确,满座宾客都称赞他,心里佩服他。‎ ‎(2)(崔慰祖)年轻时和侍中江祀是交情很深的朋友,等到江祀显贵了,常来问候他,但崔慰祖不去他那里。‎ ‎【解析】‎ ‎10. 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该段的大致意思,根据文意来断句,也可以利用一些标志词来判断,会事半功倍,题目中所给的一段的意思为:崔慰祖爱好学习,收藏书籍达到万卷。邻居中有爱学习的青年都相随着来向他借书,每天借书达到几十卷,崔慰祖都亲自取出给他们,从来没有推托过。‎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A项错误,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例:“士”的死称为不禄)‎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 试题分析:C项“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应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担任奉朝请的是崔慰祖。张冠李戴。‎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1)句关键词语“数”“辄”“拙”“朔望”各1分,句意1分;(2)关键词语“少”“款交”“贵”“候”各1分,句意1分。‎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崔慰祖,字悦宗,是清河郡东武城人。父亲崔庆绪,永明年间担任梁州刺史。崔慰祖脱去布衣做官担 任奉朝请。父亲亡故后他不再吃盐,母亲说:“你既没有兄弟,也没有子女。遇大丧不灭孝的本性,只是不应进食美味佳肴罢了,怎能断绝吃盐呢?我现在也不吃盐了。”崔慰祖不得 已而听从了母亲的劝告。崔慰祖的父亲在梁州的资产家财有千万,他都散发给同宗的族人。家具器物都用漆写上“‎ ‎ 日”字,这种有“日”字的器具,流散到远近各地。崔慰祖整理了父亲有关的租借文书凭证,对族侄崔纮说:“那些人有了钱,自然会将借去的归还我;他们如果没有,我说什么呢?”于是便将人们的租借字据全都烧掉。崔慰祖爱好学习,收藏书籍达到万卷。邻居中有爱学习的青年都相随着来向他借书,每天借书达到几十卷,崔慰祖都亲自取出给他们,从来没有推托过。崔慰祖担任始安王萧遥光的抚军刑狱,兼记室。萧遥光喜欢下棋,多次召崔慰祖来对弈。崔慰祖总是推辞说下得不好,不是初一、十五就不来拜见。建武年间,诏令各地举荐才士,崔慰祖的堂兄崔慧景推荐崔慰祖和平原郡刘孝标同为饱学之士。齐明帝想让他管理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地方,以测试他的才能,崔慰祖推辞不就职。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曾在吏部省中聚集很多宾客好友,每人都向崔慰祖询问十几件地理方面不熟悉的事,崔慰祖口吃,语言不华美,但回答得有根有据具体而且精准,满座宾客都称赞而且心服口服。谢朓赞叹说:“假如班固、司马迁再生,也不能超过他。”崔慰祖出卖自己的住宅,要价四十五万,买的人说:“能否减点价?”崔慰祖说:“确实不同于韩伯休,怎么容许有两种价格?”买的人又说:“你只管标价四十六万,一万钱是送给你的。”崔慰祖说:“这难道是我的心愿吗?”崔慰祖年轻时和侍中江祀是交情很深的朋友,等到江祀显贵了,常来问候他,但崔慰祖不去他那里。崔慰祖和丹阳县丞刘沨一向要好,萧遥光占据东府造反时,崔慰祖正在城内。在城池还没有被攻下的一天,刘沨对崔慰祖说:“你家中有老母亲,应当赶快出城去。”于是命守门人放他出去,崔慰祖(出城后)就去朝廷自首,被囚禁在尚方,病死。崔慰祖著有《海岱志》,记载了从太公时起到西晋时止的人物,写到四十卷,完成了一半。临死时,写信给堂弟崔纬说:“常想再注释司马迁、班固两人的历史著作,已搜集到《史记》、《汉书》遗漏未载的二百多件事,放在橱柜竹箱中,你可以整理好写出来,以保存它的大意。《海岱志》确实不够完善详细,你可抄写几本,交给护军各位从事每人一本,也给朋友任防、徐寅、刘洋、裴揆等,让后世的人知道我稍微有些清高的事业。”又嘱咐让棺材直接靠近黄土,不必用砖砌,不要摆设灵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遣 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 “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 “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 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E. 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15. 诗歌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答案】14. BD 15. 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及手法鉴赏。D项,错在对末尾两句的理解,这两句其实是借空中的大雁能够相伴飞翔,和人的弟兄分散进行对比,表达弟兄离散的悲伤。B项,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诗人日夜忧的内容,首联“我今日夜优,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分散。五、六两句“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 望”表明盗寇横行,诗人兄弟离散,诗人自己饥寒交迫。“欲出畏虎狼”表明当时天下大乱,虎狼当道。‎ 点睛: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答题的公式:诗句描述内容(概述)+诗歌中的主旨。模式:诗中描写了……(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的内容,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 ‎(3)、白居易《琵琶行》中为琵琶女的出场设伏,也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举酒欲饮无管弦;‎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如“摧”“栈”不要误写为“催”“践”。‎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B. 今年6月27日,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C. 老张夫妻俩下岗不失志,办起了一家快餐店,经过他们的惨淡经营,这家小店的生意十分红火。‎ D. 10月1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不孚众望,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A项“江河日下”是指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望文生义,不合语境。B项感情色彩不当。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D项孚:使人信服、信任、相信。不孚众望暠意为不能使大家信服,此处使用不当。‎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搭配恰当,此题中D项孚:使人信服、信任、相信。不孚众望暠意为不能使大家信服,此处使用不当。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B. 生活从来都是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努力了,奋斗了,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白活了一场。‎ C. 国家公祭日是缅怀过去、牢记历史的措施,也是中国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D. 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推高了医疗费用和患者负担。‎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B项,否定失当,改正: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C项,成分残缺,在“公祭日”前加“设立”; D可在第二个“患者”前加“加重了”。‎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这纯粹是一孔之见,还望各位行家,班门弄斧,不吝赐教。‎ B. 经常光顾其他系的自习室是我们这些大学生的爱好。‎ C. 虽然我是这个团队中最年轻的,但是我有激情、有智慧,凡事都会一马当先,率先垂范,经常博得大家的夸奖。‎ D. 这段时间你屈就我们车间主任,带来的效果就是我们车间生产效率提上去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是否得体。谦词一般用于自己,而敬词一般用于表示对方。A.“一孔之见”是谦词,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使用正确;“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而此处说“行家……班门弄斧”,明显不当。.项“屈就”指委屈就任(多用于请人担任职务),使用正确。B.“光顾”称客人来到(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不能用于自己去某地。C.“率先垂范”指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此语境很明显不是面对“下级”“晚辈”,故使用不当。‎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书籍,可以是生活中的太阳,                ① 。将书籍当做太阳的人,大都在白天读书。将书籍当做月亮的人,喜欢在晚上读书。白天读书的人,            ②;晚上读书的人,意在将梦想变成守望。阳光下读书,梦在书外;月光下读书,           ③ 。‎ ‎【答案】①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月亮 ② 志在将梦想变成现实  ③梦在书中 ‎ ‎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为方便出行,某校园推出OFO小黄车,下图是小黄车使用方法及规则。请把这个示意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使用OFO小黄车,请先扫描小黄车的二维码,或者直接关注微信公众号OFO共享单车,注册成会员后,点击页面上的“用车”,获取密码,解锁用车。小黄车通过微信平台支付租车费用,收费便宜,一分钟一分钱,一公里四分钱,每天两元封顶。‎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小黄车使用方法及规则”,注意流程指向,请先扫描小黄车的二维码,或者直接关注微信公众号OFO共享单车,注册成会员后,点击页面上的“用车”,获取密码,解锁用车。‎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某市一个交叉路口,因故障,信号灯一直显示为红灯。司机李女士打电话报警后,苦等了40分钟才等来交警。李女士的遭遇被报道后,引发当地市民热议。‎ 有人说:每一位规则的遵守者都值得尊重。如果大家都像李女士一样,交通事故不知要少多少。‎ 有人说:李女士太死板了,不知道“变通”,不知道“灵活”处理。‎ 有人说:现在人们总以种种理由对规则进行“变通”,这其实是对规则的最大破坏。‎ 有人说:李女士报警后,40分钟无人处理,是职能部门失职。‎ 有人说:李女士的做法,无形中击中了我们习惯于重个人眼下效率而轻制度长远建设的社会心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生活中需要变通 对于生活中某些事情,我们需要执着的去追求实现,但是对于有些事情,我们更要学会变通,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学会变通,就会让我们从错误走向正确,学会变通也是一种对待事情的态度。‎ 东边有雨西边晴,黑了南方有北方。大自然是公平的,也许你不是天上的雄鹰,但你也许成为陆地上的千里马;也许你在沙场上神勇无敌,但你敢许不能建立国家;也许你正遭受磨难,但为何不欣赏磨难左边或右边的风景。‎ 学会变通你将不再是落地的雄鹰,而是一只咤叱风云的神驹;学会变通则结果不应是乌江自刎,而是大国的建立。‎ 汉高祖刘邦中国第一位起于草莽的皇帝。一个从小被父亲称为无赖的人;但是他却打败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而建立了大汉王朝。一个无赖为何最终击败了西楚霸王?因为他读懂了变通。虽然他与项羽的军队相比实力相差悬殊,若是正面交锋肯定是以卵击石,所以他选择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趁虚而入攻打项羽的国都。但是在项羽从齐南下时刘邦落惶而逃。‎ 变通不是屈服,而是我们积蓄力量的手段,它如春风中摇曳的的柳枝点缀着苍茫大地;它如朝露折射太阳的光辉照亮一隅;它如海中的灯塔引领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风去花谢,风来花开,漫漫人生路多少困难牵绊着我们的脚步;有多少高山阻挡着我们;有多少风沙袭击着我们。如果我们仅凭着心中的一腔热血横冲直撞那么最后我们只会头破血流而停止不前。‎ 我们的生活中需要变通,当知道自己的错误后,要及时的变通,这样就会朝着成功的方向驶去,学会变通也是通向成功的一座桥梁,让我们学会变通。‎ ‎【解析】试题分析:这则材料是针对李女士报警后引来的一些议论、看法。在审题时,可以通过分析这些议论者的话题,引起的思考,从他们的角度来立意。如:‎ 人人都要遵守规则,向遵守规则的人致敬,‎ 凡事都要学会变通,灵活处理 三、我们要把个人的效率与国家长远的建设相结合,要有个人服从大局的意识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