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2.15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天河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检测试题08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全乐先生文集》叙
孔北海①志大而论高,功烈不见于世,然英伟豪杰之气,自为一时所宗。其论盛孝章、郗鸿豫书,慨然有烈丈夫之风,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于言语。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常恨二人之文,不见其全,今吾乐全先生张公安道,其庶几乎!
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世远道散,虽志士仁人,或少贬以求用,公独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公尽性知命,体乎自然,而行乎不得已,非蕲以文字名世者也。然自庆历以来讫元丰四十余年,所与人主论天下事,见于章疏者多矣,或用或不用,而皆本于礼义,合于人情,是非有考于前,而成败有验于后。及其他诗文,皆清远雄丽,读者可以想见其为人。信乎其有似于孔北海、诸葛孔明也。
轼年二十,以诸生见公成都,公一见,待以国士。今三十余年,所以开发成就之者至矣,而轼终无所效尺寸于公者,独求其文集,手校而家藏之,且论其大略,以待后世之君子。
(节选自《东坡全集卷三十四》)
【注】 ①孙北海:孔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为一时所宗 宗:效仿
B.常恨二人之文 恨:遗憾
C.是非有考于前 考:依据
D.手校而家藏之 校:校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面用“/”给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A.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B.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C.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D.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用了烘托的手法,用孔融、诸葛亮的文品来反衬张公的文品。
B.在第二段中以抨击当时士人“不以天下之重自任”引出对张公人品的赞扬,敬重之情溢于言表。
C.在这篇序言中,作者把重点笔墨放在对张公人品的评述上,突出了他的刚正操守。
D.从“读者可以想见其为人”
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公的人品和文品是一致的,这是苏轼孜孜以求的境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独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尽性知命,体乎自然,而行乎不得已,非蕲以文字名世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蜀茶法
蜀道诸司,惟茶马一台(负责茶叶收购的部门),最为富盛,茶之课利多寡,与夫民间利疚,他邦无由可知。予记《东坡集》有《送周朝议守汉州》诗云:“茶为西南病,俗记二李。何人折其锋,矫矫六君子。”注:“二李,杞与稷也。六君子,谓思道与侄正孺、张永徽、吴醇翁、吕元钩、宋文辅也。”
初,熙宁七年,遣三司干当公事李杞经画买茶,以蒲宗闵同领其事。蜀之茶园不殖五谷,惟宜种茶,赋税一例折输,钱三百折绢一匹,三百二十折绸一匹,十钱折绵一两,二钱折草一围,凡税额总三十万。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于是宗闵乃议民茶息收十之三,尽卖于官场,蜀茶尽榷,民始病矣。知彭州吕陶言:“天下茶法既通,蜀中独行禁榷。况川峡四路所出茶货,比方东南诸处,十不及一。诸路既许通商,两川却为禁地,亏损治体,莫甚于斯。且尽榷民茶随买随卖或今日买十千明日即作十三千卖之比至岁终不可胜算岂止三分而已。佐、杞、宗闵作为敝法,以困西南生聚。”佐坐罢去,以国子博士李稷代之,陶亦得罪。侍御史周尹复极论榷茶为害,罢为湖北提点刑狱。
利路漕臣张宗谔、张升卿,复建议废茶场司,依旧通商。稷劾其疏谬,皆坐贬秩。茶场司行札子督绵州彰明县,知县宋大章缴奏,以为非所当用。稷又诋其卖直钓奇,坐冲替。一岁之间,通课利及息耗至七十六万缗有奇,诏录李杞前劳而官其子。后稷死于永乐城,其代陆师闵言其治茶五年,获净息四百二十八万缗,诏赐田十顷。凡上所书,皆见于国史。坡公所称思道乃周尹,永徽乃二张之一,元钧乃吕陶,文辅乃大章也,正孺、醇翁之事不著。
(节选自洪迈《容斋三笔》卷第十四)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蒲宗闵同领其事 领:负责
B.蜀之茶园不殖五谷 殖:种植
C.比至岁终,不可胜算 比:等到
D.稷劾其疏谬,皆坐贬秩 坐:连带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且 尽 榷 民 茶 随 买 随 卖 或 今 日 买 十 千 明 日 即 作 十 三 千 卖 之 比 至 岁 终 不 可 胜 算 岂 止 三 分 而 已
A.且尽榷/民茶随买随卖/或今日买十千/明日即作十三千/卖之比至岁/终不可胜算/岂止三分而已
B.且尽榷民茶/随买随卖/或今日买十千/明日即作十三千卖之/比至岁终/不可胜算/
岂止三分而已
C.且尽榷民茶/随买随卖/或今日买十千/明日即作十三千/卖之比至岁终/不可胜算/岂止三分而已
D.且尽榷/民茶随买随卖/或今日买十千/明日即作十三千卖之/比至岁/终不可胜算/岂止三分而已
9.《东坡集》诗“茶为西南病,俗记二李。何人折其锋,矫矫六君子”中“折其锋”是何意?文中写了“矫矫六君子”哪些人的什么事情?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茶之课利多寡,与夫民间利疚,他邦无由可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路既许通商,两川却为禁地,亏损治体,莫甚于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五事札子
王安石
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而为书具,为法立,而为利者何其多也。就其多而求其法最大、其效最晚、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
今青唐、洮、河,幅员三千余里,举戎羌之众二十万献其地,因为熟户,则和戎之策已效矣。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已行矣。惟免役也、保甲也、市易也,此三者有大利害焉。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害;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传曰:“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若三法者,可谓师古矣。然而知古之道,然后能行古之法,此臣所谓大利害者也。
盖免役之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王制》所谓“庶人在官” 者也。然而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然而天下之人,凫居雁聚,散而之四方而无禁也者,数千百年矣。今一旦变之使行,什伍相维,邻里相属,察奸而显诸仁,宿兵而藏诸用,苟不得其人而行之,则搔之以追呼,骇之以调发,而民心摇矣。市易之法,起于周之司市,汉之平准。今以百万缗之钱权物价之轻重以通商而贯之令民以岁入数万缗息。然甚知天下之货贿未甚行,窃恐希功幸赏之人,速求成效于年岁之间,则吾法隳矣。臣故曰:三法者,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 薄:减低
B.事不师古,以克永世 克:能够
C.贫富不均,风俗不齐 齐:相同
D.什伍相维,邻里相属 属:附属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与“急而成之,则为大害”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敢言而敢怒 B.蟹六跪而二螯
C.恍惊起而长嗟 D.独怆然而涕下
1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今 以 百 万 缗 之 钱 权 物 价 之 轻 重 以 通 商 而 贯 之 令 民 以 岁 入 数 万 缗 息
A.今以百万缗之钱权/物价之轻重/以通商而贯之令/民以岁入数万缗息
B.今以百万缗之钱/权物价之轻重/以通商而贯之/令民以岁入数万缗息
C.今以百万缗之钱/权物价之轻重以通商/而贯之令民/以岁入数万缗息
D.今以百万缗之钱权/物价之轻重以通商而贯之/令民以岁入/数万缗息
14.王安石认为三法分别有什么作用,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三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三法者,可谓师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天下之人,凫居雁聚,散而之四方而无禁也者,数千百年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窃恐希功幸赏之人,速求成效于年岁之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校:抄写。
2.C [解析] A.介词,在/介词,比;B.介词,凭借/连词,因为;C.都是介词,跟,和;D.代词,这些人/语气副词,难道。
3.C [解析] 根据主语“公”一致和时间的先后即可正确划断。
4.A [解析] 不是反衬,而是类比或烘托。
5.(1)只有张公凭借一往无前的气概,按正大光明的古训行事,说:“被任用就尽力去做,被舍弃就归隐藏身。”
(2)张公尽量发挥本性,领悟天命,本其自然,做自己不能不做的事情,不是一个希冀以文章显名于世的人。
【参考译文】
孔融志向宏大而立论高远,功业在后世不见流传,然而他英俊豪迈的气度,自然而然地被当时的人们崇尚效仿。他所写的论盛孝章、郗鸿豫的书信,情绪激昂,有大丈夫的风范。诸葛孔明不凭借文章立名,然而他通晓万物之理并按这道理行事而成就大事的气势,考查一个人的名望与实际是否相符的作风,都从他的言语之中表现出来了。至于《出师表》,语言简明而表意详尽,直率而不放纵,真是大学问家的言论,与《伊训》、《说命》相一致,不是秦汉以来那些以博取君王欢心为乐的人能够达到的。我常常遗憾这两个人的文章不能见到完整的。现在,我的先生张安道跟他们也差不多吧。
唉,读书人不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他们在言语方面并非没有功力,在政事文学方面也不是不敏捷而且广博,然而一旦面临大事,很少有人不忘记自己的秉性,甚至失去平日所坚持的信仰,这些人的气度是狭小的。张公还是一介平民的时候,就有了朝中三公辅相一样的极高声望。从年轻时做官,到老了退休,不曾用言语屈从奉承过别人,用奴颜媚色阿谀过别人。即使面对皇帝,也一定要考虑再三后才发言。毁谤和赞誉改变不了他,名利得失一样坦然面对,真正是孔子所说的用道义侍奉君王的大臣。时代久远了,古之道义不复存在了,即使是仁人志士,有的人也要降低自己的品格来求得官职。只有张公凭借一往无前的气概,发表正直高尚的言论,说:“被任用就尽力去做,被舍弃就归隐藏身。”张公对上不追求符合皇帝的心意,因此虽然声望很高却不被任用,即使被任用也不可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智。对下不追求符合士大夫的心意,所以喜欢他的人少而讨厌他的人多。然而说到天下的伟人,人们就一定推张公为第一人。张公尽量展其本性,顺应天命,本其自然,凡事到非行不可的时候才去做,并不是想凭借文章显名于世。然而从庆历以来直到元丰年间的四十余年,他和皇帝议论天下大事,体现在奏章中的就有很多。有时候被采纳,有时候不被采纳,但他的议论都是从礼义出发,合乎人情,判断是非都用前人的事实作依据,他立论所言及的得失都被后人一一验证了。他的其他诗文,都清远雄丽,读文章的人能够从中想象到他的为人。相信他的确与孔融、诸葛亮有相似之处啊。
我二十岁的那年,凭借弟子的身份在成都见到张公,张公一看见我,就把我当成国中才俊对待。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先生为启发我、培养我所付出的一切太多了,然而我始终没有对张公有一点点报效,唯有找到他的文集,亲自抄写,在家中珍藏,并且作此序概括先生所著的大致情况,来等待后世的人们去读它。
6.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坐:获罪。
7.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介词。A项的“以”:因为,介词;B项,以:凭借,介词;C项,以:把,介词;D项,以:并且,连词。
8.B [解析] 本题考查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主要依据文意来判断,不同处在“尽榷”、“卖之”和“终”, “尽榷”后面应接宾语“民茶”,“卖之”应为“作十三千”的谓语,“比至岁终”应连在一起,故答案为B项。
9.[答案] 折其锋是指反抗李杞等人以茶业剥削百姓的事情。文中写了周尹“复极论榷茶为害”,张宗谔、张升卿“建议废茶场司,依旧通商”,吕陶揭露李杞等人的腐败,宋大章“缴奏,以为非所当用”等事件。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折其锋”这里是取其比喻义,“其锋”意指李杞等人以茶业剥削百姓的事情,而“折”当然就是反抗的意思。这可以由文中周尹等人的行为可以看出。第二问由“坡公所称思道乃周尹,永徽乃二张之一,元钧乃吕陶,文辅乃大章也,正孺、醇翁之事不著”可以看出文中只写出了其中的四个人,“正孺、醇翁”两人的事情未写;然后加以概括就可得出答案。
10.[答案] (1)茶叶方面得利多少,和那些民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内情外地大都不知道。
(2)他们在收购税赋的时候,常常扣压茶叶的斤两,侵吞其中钱财价值,从中渔利。
(3)其他地方已经允许通商,两川之地却仍为禁地,伤害国家和民众,没有比这再严重的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特别注意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1)句中关键词语是“课”“夫”“无由可知”,“课”本指某行业,这里引申为“得到”,“夫”是指示代词“那些”。(2)句要注意“输”(本义为“输送”,这里是“收购”)、“压”(扣压)、“直”(通假字,价值)。(3)句要注意“许”(允许)、“体”(国家)和介词结构后置句(“
莫甚于斯”应为“于斯莫甚”)。
【参考译文】
管理蜀地的各种机关,唯有茶马一台(负责茶叶收购的部门)最为富盛,茶叶方面得利多寡,和民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其内情外地大都不知道。我记得《东坡集》中有《送周朝议守汉州》诗,诗中说:“茶为西南病,俗记二李。何人折其锋,矫矫六君子。”下面的注解是:“二李,指的是李杞和李稷。六君子指的是思道与其侄正孺,还有张永徽、吴醇翁、吕元钧、宋文辅等六人。”
开始时,在神宗熙宁七年,派遣本司干当公事李杞负责买茶事宜,并让蒲宗闵共同负责。蜀地的茶园不生长五谷,只适宜种茶,赋税一律折合成钱,三百钱折合一匹绢,三百二十钱折绸一匹,十钱折绵一两,二钱折草一捆,税额总共达三十万。李杞创设了官场,每年增息四十万。在收购税赋时,往往压斤两,从中渔利。李杞因疾病离任,都官郎中刘佐假装体量下情,定了许多具体措施,于是蒲宗闵就提议民众茶叶的十分之三,全部卖给官场,蜀地产的茶叶全部由官场专卖,老百姓更为难以承受。彭州知州吕陶进言:“天下的茶法已经通行,可蜀中单独实行专卖,况且川陕四路所产的茶叶,与东南各地相比,还不及十分之一。其他地方已经允许通商,两川之地却仍为禁地,伤害国家和民众,没有比这再严重的了。况且全部专卖民众的茶叶,随买随卖,有的今天买十千,明天就以十三千的价格卖出,到了年终,利息就算不清,岂止是三分利。刘佐、李杞,蒲宗闵的所作所为是违法的,严重困扰了西南民众的生计。”于是刘佐被罢免了职务,让国子博士李稷接替其职,但吕陶也被治罪。侍御史周尹又大力论述专卖茶叶的害处,被贬为湖北提点刑狱。
利路漕臣张宗谔、张升卿两人,又建议废除专门管茶的部门,依旧恢复茶叶通商。李稷弹劾他们疏忽荒谬,结果二人都被贬官。茶场司行公文督促绵州彰明县,知县宋大章启奏,认为专卖不当。李稷又诬蔑陷害宋大章言辞猎奇,使之受到惩处。一年之中,在专卖茶叶方面获利七十六万串,李稷可谓有奇功,皇上下诏记录李杞的前功并为他的儿子封官。后来李稷死在永乐城,代替他的陆师闵上奏说他治茶五年,共上缴净利四百二十八万串,皇上下诏赐田池十顷。以上所写的事实,在宋史中都可以看到,东坡先生所说的思道指周尹,永徽是指二张之一,元钧就是吕陶,文辅就是宋大章,正孺、醇翁两人的事情就不清楚了。
11.D [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难度不大。可以采用对称法,推断“维”与“属”意思相近。“维”有“连接”之意,如“维系”。因此,可以认定“属”可以理解为“连接”。同时也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加以说明,“亡国破家相随属”“冠盖相属”。
12.D [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理解。四个选项学生都不陌生。A.表转折,但;B.表并列,又;C.承接,接着,就;D.表修饰,与例句用法相同,不译。只要掌握“而”的几种常见用法,可迅速做对此题。
13.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第一个“以” 构成的介宾短语是“以百万缗之钱”,后面的谓语部分是“权物价之轻重”;第二个“以”表目的,“用来”,显然“通商而贯之”是具体的内容。据此可正确断句。
14.[答案] 免役法使民力平均;保甲法使国家实力增强;市易法使国家用度充足。找到合适的人选,慢慢施行,才能使“三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找到相关信息:“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害;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然后加以概括即可。
15.[答案] (1)这三项法令,可以说是效法古代。 (2)然而天下的人像水鸟和大雁一样聚居,分散后奔向四面八方不能禁止的情况,已经延续了千百年了。 (3)暗自担心贪功请赏的人,想在几年之内取得迅速的成效。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这三个翻译都不难,主要是实词和虚词的考查,把关键的实词和虚词翻译出来就可得分。注意每句得分点:(1)句的“若”“可谓”“师”,其中“师”是“效法”之意;(2)句的“凫”“雁”“之”“无禁”, 其中“凫” “雁”是名词做状语;(3)句的“希功幸赏”“求”,分别是“贪功请赏”“取得”的意思;同时要注意状语后置。
【参考译文】
陛下即位五年,改革了成百上千的事,创立了完备的法律,施行了这么多的有利措施,其中涉及最多、法律最大、成效最晚、议论最多的有五件事:一是和戎,二是青苗,三是免役,四是保甲,五是市易。
如今青唐、洮河、黄河一带,幅员三千多里,戎羌等民族二十万人全部献出他们的土地,成为下属百姓,那么和戎法已经见到成效了。当初贫民向豪族借贷,现在向官府借贷,官府减低利息而百姓可以解救自己的资金困乏,那么青苗法已经实行了。只有免役、保甲、市易三个法令关系到很大的利害,有适当的人执行就能获取大利,没有适当的人执行就构成大害;慢慢实行就获取大利,急躁去做,就有大害。经传上说:“做事不效法古代,想能够延续万代,还没有听说过这种事。” 这三项法令,可以说是效法古代。了解古代的做法,然后执行古代的法令,所以我说有很大的利害关系。
免役法出自《周官》中所说的府、史、胥、徒等人,《王制》所说的“庶人都在官府任职”就指这种情况。然而天下的百姓,贫富不均,风俗不同,户口贵贱也不足作为根据。如今一下想改变,使每一家每一户,都要平均,全部的徭役人人都能应募,使天下的百姓回归土地,假如找不到适当的人去执行,那么五等人一定不能平均,招募从事徭役一定不公平。保甲法起源于三代时的兵赋制度,管仲在齐国实行,子产在郑国使用,商鞅在秦国奉行,仲长统在汉代谈论过,并不是我今天要标新立异,然而天下的人像水鸟和大雁一样聚居,分散后奔向四面八方不能禁止的情况,已经延续了千百年了。一旦要变动施行,军队邻里之间互相联属,察奸邪以显示出仁义,储备军队等待使用,假如找不到适当的人执行,就会用追赶呼叫去鼓动百姓,用调配出发去惊吓百姓,会使民心动摇。市易法起源于周代的司市法、汉代的平准法。如今用上百万的钱权衡物价的轻重,用通商的办法连贯起来,让百姓每年上缴几万的利息。但我很知道恐怕天下的货物还没怎么流通,而暗自担心贪功请赏的人,想在几年之内取得迅速的成效,那这个法令就失败了。所以我说:这三项法令,找到合适的人选,慢慢施行就能获取大利;找不到合适的人又急于求成就构成大害。所以免役法能够实行,就不会侵害农作物生长的季节,民力就能平均;保甲法能够实行,盗寇动乱就会平息,国家实力得以增强;市易法得以实行,就会货物畅通,国家用度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