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7-2018学年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市酒钢三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文言传》),大意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着它。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家文献的《易传》,这话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超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解。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总的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此以往必然臭名远扬。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 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哲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验。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的结晶。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其中含有报应的含义,这与西方的德福观没有区别。‎ B. 儒家道德修养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考虑,目标是成为君子,同时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积下“阴德”。‎ C.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去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会的益处。‎ D. 儒家的君子把道义当作手段,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文中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深刻地阐释了儒家报应观念的独特性。‎ B. 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引出儒家德福观的内容并与之对比。‎ C. 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的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 D. 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家族传承和社会效应三个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也是人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让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 B. 钱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义非为“余庆”,非惧“余殃”,道义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 C. 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远的家族。‎ D. “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项由“哲学家摩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可知,二者是有区别的。B项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积下“阴德”错,原文是“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D.项原文是“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文中没有儒家因果报应与佛、道的“具体”对比。‎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D项原文倒数第二段开头说,“阴德”之说在城市中不易察觉的原因是“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白 鹿 申 平 杨四和王安,在草原上寻找白鹿已经一个多月了。他们带着麻醉枪,住在一间人家废弃的孤零零的小土房里,开着一辆破车到处跑,一心要活捉白鹿,运回城里去发大财。    ‎ 然而,传说中的白鹿,神一样的白鹿,他们却连个影子也没有看到。     ‎ 这些年因为政府禁猎,草原上的各种动物就像野草一样蓬勃生长起来,狼、獾、狐等越来越多,鹿呢,就更是成群结队。而且由于草原上的人们长期对鹿友好,鹿群竟然不怎么怕人。有时大白天的,也可以看见它们的身影。     ‎ 但是,鹿群却对杨四他们保持警惕,好像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似的。只要他们的破车一露头,它们就会一阵风似的消失在山谷间、白桦林里。两人只好弃车步行,鬼子进村一样悄悄寻找和接近鹿群。     ‎ 这天傍晚,他们在接近一个大鹿群的时候,竟然隐约发现里面有个白色的身影。他们兴奋异常,不顾雨后草地湿滑泥泞,就像狗一样四肢着地往前爬,近了,更近了,突然,他们发现有几只狼也在一侧匍匐前进,慢慢向鹿群靠近。其中一只狼已经准备跃起,扑向它前面的一只小鹿。不知道是因为恐惧还是心善,反正他俩同时发出了喊叫声。喊叫的结果,当然是鹿群逃遁,几只狼也逃窜了。他们呢,也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     ‎ 当天夜里,他们在小土屋里喝了一会儿闷酒,就叹着气上炕睡觉。后半夜,他们被一阵挠门声惊醒了。跳起来扒门一看,糟了,外面的月亮地里,十几只狼团团包围了他们的小土屋,一定是白天受到惊吓的那几只狼带着“家人”来报复了。二人吓得头皮发麻,急忙点起蜡烛,扑过去加固摇摇欲坠的破木门。然后,又从灶膛里掏出没有燃尽的炭火,用木棍夹起来,从门缝里往外扔;还把麻醉枪管伸出去,做出要射击的样子。狼群这才往后退了一些。     ‎ 然而,炭火的量很有限,枪又打不响。狼群一阵嚎叫,开始组织新的进攻。这一回,它们有的跃上屋顶,有的冲到两侧,开始用爪子轮流拼命刨土,意欲破屋而入。听着周围哗啦哗啦的扒土声,两人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他们感觉到死神正在向他们一步步逼近……     ‎ 杨四和王安,两个四十多岁的大老爷们,竟然在屋里绝望地哭泣起来。     ‎ 忽然,他们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侧耳细听,好像是呦呦的鹿鸣之声;随后,他们又听见一阵雷霆之音。扑到门前往外一看,但见在明亮的月光之下,一队由上百只梅花鹿组成的鹿群,正风驰电掣向这里冲来。冲在前边的,是十几只高举犄角的公鹿;而冲在最前面的,竟然是一只威风凛凛的白鹿!     ‎ 不错,那的确是一只白鹿!这白鹿,个头比别的鹿大,犄角比别的鹿长,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就像一个白色的精灵忽起忽落,又像一道白色的闪电掠过草原,眨眼间已经冲到了近前。只见它把头一低,用鹿角一挑,两只狼已经飞了出去。这时鹿群同时杀到,群狼哀叫着立即狼狈逃窜……     ‎ 两个人在屋里看傻了,半天他们才反应过来,喊着:“白鹿,我们看到白鹿啦!”急忙打开门冲了出去。     ‎ 鹿群看到他们,轰隆隆避出去很远。只有白鹿没有跑,它侧身站在那里,两只乌黑发亮的眼睛望着他们。在月亮地里,白鹿好像通体发亮,站在那里就像是一尊神。它的眼神宁静安详,友好地看着他们,好像有话要说。最后它用蹄子刨了刨地,又朝他们点一点头,这才轻快地跑去。跑出去很远,还回头望了他们一眼。                         ‎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4期,有删节)‎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简要交代了作品的人物和事由,插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活动的环境,为下文故事发展作好铺垫。‎ B. 杨四和王安心地善良,当狼群即将扑向小鹿时,“他俩同时发出了喊叫声”,及时化解了鹿群的危险。‎ C. 白鹿神龙见首不见尾,杨四他们刻意寻找它却怎么也找不到,被困之时它却大显身手,这样写增加了小说的神秘色彩。‎ D. 小说运用细节描写以及对比的表现手法,生动刻画了白鹿形象,带给读者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深思。‎ ‎5. 小说结尾对白鹿进行了怎样的描写?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 小说以“寻找白鹿”为中心来叙述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B 5. ‎ 小说以白鹿“凝视、刨地、点头、回望”等神态和动作的细节描写结尾,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可以呼应标题,突月白鹿的形象;可以省却空泛议论,使语言更加精练、结构更加严谨;与杨四他们的一时贪念和狼群的肆意报复形成鲜明的对比,发人深省 ‎ ‎6. ①杨四和王安“寻找白鹿”是为了活捉白鹿发大财,代表着世人的贪婪,表现人性之恶,与“草原上的人们长期对鹿友好”形成鲜明对比;②文中描写的“威风凛凛”的白鹿形象,纯洁、英勇、懂得感恩,象征着人性的美好;③“寻找白鹿”又喻示着作品的而主题启示人们要摒弃邪恶、寻真向善。‎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很多,如语言的品味、手法的分析、情感的概括等。首先要浏览选项,把握考查的角度,然后有针对性的分析。B曲解文意,杨四和王安的喊叫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无关乎道德良心,原文写道“不知道是因为恐惧还是心善......他们呢,也失去了一次绝的机会。”‎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写作手法的考查类试题,考生可以从侧面描写、塑造形象、突出主题等角度作答。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结尾对白鹿进行了怎样的描写”,考生首先到文章中找到相应的描写片段,然后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如文中的描写有“两只乌黑发亮的眼睛望着他们”,“用蹄子刨了刨地,又朝他们点一点头”,“还回头望了” 等细节描写结尾,第二问题干要求分析“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可从结构、形象和主旨几个角度作答,呼应标题,有利于突出“白鹿”形象。文中描写的白鹿纯洁、英勇、懂得感恩,与杨四他们的一时贪念和狼群的肆意报复形成鲜明的对比,发人深省 。 ‎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题干要求分析“小说以‘寻找白鹿’为中心来叙述有什么用意”,解答该题可从情节安排、突出形象以及表达主题几个角度来作答,结构上小说开头简要交代了作品的人物和事由“杨四和王安,……一心要活捉白鹿,运回城里去发大财。”与下文“草原上的人们长期对鹿友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形象的角度来作答文中因为杨四和王安无意中救了鹿群,所以当他俩被困之时白鹿带着鹿群来救他俩,塑造了白鹿纯洁、英勇、懂得感恩的白鹿的形象,而白鹿纯洁、英勇、懂得感恩的形象象征着人性的美好;从主旨角度来考虑,“寻找白鹿”又喻示着作品的主题启示人们要摒弃邪恶、寻真向善。‎ 点睛:小说中分析作品情节的作用,关键在于选择切入角度,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主旨”这四个方面入手。可读性强的小说一般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在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不同类型的叙述顺序及戛然而止、留白式的结尾中,充分塑造着人物的性格,展现着文章的主题。因此,情节类作用分析题往往要考虑对情节本身、对人物、对主题三方面的作用。(1)先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考虑某些具体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接着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然后分析情节对揭示深化主题等几个方面的作用。(2‎ ‎)由以上的思路作导引,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组织答案。答案分三个层面:指向情节本身(情节的特征)、指向人物(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指向主题(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海棠花未眠 刘荒田 清晨六时,静,连鸟声也不好意思霸占整个郊野,只在栅栏上抛下几声啾啾,那是小山雀。也许是因为两只虎皮鹦鹉没来得缘故,小山雀不必嚷嚷,单是在桉树丛中起起落落,就搅出一个小规模的雨声簌簌的世界。松鼠照例连表演空中走电线无声无息。被松鼠一路胳肢的电线反而忍不住,要变作风里的琴弦。门前的小小风铃闷声不响,风太弱了。  ‎ 今天是倾倒垃圾日,我把垃圾桶推到马路旁边去,过了中午,垃圾车会开来,伸出机械臂,把一个个塑料桶清空。我的天!垃圾桶隆隆滚过,我制造了类于大型载重汽车碾过的音效!‎ 其实寂静并非从此刻开始。我也早就自然醒了,那时才四点。随后,静由尚笼罩鱼肚白的远山蜿蜒而来。我在灯下读川端康成散文《花未眠》,开头一段:“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于是研究起花的睡眠来。  ‎ 按川康端成在此文的界定,花开曰“醒”,海棠之外,“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那么,何谓“睡眠”?众所周知的例子是睡莲,睡眠时花瓣向上竖起,闭合。白天盛开,是绝美的娇媚。查网上资料,川端康成指的是“昼夜绽放”的海棠花,作息时间和人类类似,白天“醒”时叶子上的小叶都舒展平坦,夜里就寝,小叶片成双结对地折合,酷似含羞草。蒲公英也这般。我愿意加入文学的因素,在川端康成的海棠花瓣洒上凌晨的露珠,露珠在星光或者晨曦里闪烁,这就是睁得溜圆的璀璨眸子。如此这般,“未眠”的花就神采奕奕了。当然,上述“睡”态是我们的肉眼可以见到的,如果拿上仪器作精密的检测,花朵睡与醒,表征肯定更多。据说有的花入睡后叶子的温度不一样,有的花爱午睡。 ‎ 问题来了,对大多数花而言,开放就是“未眠”,那么,“睡眠”就成为伪命题。我今天在推垃圾桶之前,特地到后院去查看了。雪白的波斯菊从来没“睡”过,金黄的满天星,嫣红的虞美人和紫色的芍药也是。扶桑的花信已过,乌黑的枯瓣不是委地就是粘在枝桠,它们长睡不醒。那么,多情苏东坡为海棠花而写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是多此一举了。而所谓“海棠春睡”,干脆是形容杨贵妃的惺忪之态的,和花的作息毫无干系。我从网上找出几幅“海棠春睡图”,连巨匠张大千之作在内,左看右看,找不出睡和醒的区别来。我既缺艺术的悟性,又没经植物学的专业训练,平庸之眼只及平面和表层。只是,如我这般归类为“凡俗”的人,也许占了世间多数。川端康成“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一句,换为凌晨一点,下午五点,任何钟点,都不成问题,直到花瓣委地。  ‎ 我毫无诗意地和垃圾桶打交道时,一脑子依然是花的“睡醒之辩”。从马路旁边往回走,瞥见左边人家的前院,木樨树下,一朵白色花飘落,如此巨大,吓我一跳,定睛看,是一只白腹鸟从枝下飞下,姿势过分舒徐,引起我的误会。美丽的误会!鸟当了一回山寨版木樨花。同理,凭借好风,花也能够冒充飞鸟。如此说来,过分计较花的“睡眠”,未必不是多事。‎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散文叙事自然,抒情真诚,议论率真,谈古论今,托物言志,写出了自己的生活虽没有诗意,却努力追求诗意的过程。‎ B. 文章第一自然段运用比拟、衬托的手法,既凸显了凌晨六点郊野的静,又描摹出寂静之下万物的生趣,笔触细致,富有诗意。‎ C. 文中反复出现的垃圾桶和未眠的海棠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现实生活的无奈,花的“睡醒之辩”只是艰辛生活的调剂。‎ D. 文章第五自然段例举了波斯菊、满天星、虞美人等一连串从未“睡”过的花,从科学的角度否定了花“睡眠”这个命题。‎ ‎8. 文章结尾写道:“如此说来,过分计较花的‘睡眠’,未必不是多事。”这句话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 ‎9. 文章以“海棠花未眠”为题,为什么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作者探究花的“睡醒之辩”?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7. B 8. 花的“睡”与“醒”有自己的规律。川端康成笔下的“花未眠”外是一种文学化的表达,与海棠花是否真的未眠无关作者认为过分计较花的“睡眠”是多事之举。生活中能否发现“花未眠”之类的现象取决于人是否有诗意,而不在花本身的“睡”与“醒”,所以,不必过分计较花的“睡眠”。 ‎ ‎9. ①从结构看,“海棠花未眠”是文章行文的线索,整篇文章围绕作者读川端康成散文《花未眠》所思所感展开;②从内容看,探究“海棠花未眠”是行文的重点,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探究花的“睡醒之辩”,表现的是自己对“海棠花未眠”的理解;③从主旨看,“海棠花未眠”暗含主旨,代表的是对诗意生活的追寻,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探究花的“睡醒之辩”的过程恰是追寻诗意的过程。‎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内容,其中A 项,“托物言志”错,不是托物言志,“写出了白己的生活虽没有诗意”错;C项“花的‘睡醒之辩’只是艰产生活的调剂”错,文中并未体现生活艰产;D项,“从科学的角度”错,这只是作者自己理解的角度。 ‎ ‎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句子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如此说来,过分计较花的‘睡眠’,未必不是多事。”的含义,首先句子表达的内容是“过分计较花的‘睡眠’是多事之举”,然后分句上下文分析原因:花的“睡”与“眠”有自己的作息规律;生活中能否发现“花未眠”之类的现象取决于人是否有诗意,而不在花本身的“睡”与“眠”。‎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要求回答“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作者探究花的‘睡醒之辩’”,从结构上看“海棠花未眠”是文章行文的线索,整篇文章围绕作者读川端康成散文《花未眠》所思所感开;从内容上看,用大量的笔墨探究花的“睡醒之辩”,表现的是白己对“海棠花未眠”的理解;从主旨上看大量笔墨探究花的“睡醒之辩”的过程恰是迫寻诗意的过程。‎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王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尚书左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疏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太尉桓温欲北伐,屡诏不许。温辄下武昌,人情震惧。或劝殷浩引身告退,彪之言于简文曰:“此非保社稷为殿下计,皆自为计耳。若殷浩去职,人情崩骇,天子独坐。既尔,当有任其责者,非殿下而谁!”又谓浩曰:“彼抗表问罪,卿为其首。事任如此,猜衅已构,欲作匹夫,岂有全地邪?且当静以待之。令相王与手书,示以款诚,陈以成败,当必旋旆。若不顺命,即遣中诏。如复不奉,乃当以正义相裁。无故匆匆,先自猖獗”浩曰:“决大事正自难,顷日来欲使人闷,闻卿此谋,意始得了。”温亦奉帝旨,果不进。永和 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疫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转领军将军,迁尚书仆射,以疾病,不拜。徙太常,领崇德卫尉。时或谓简文曰:“武陵第中大修器杖,将谋非常也。”简文以问彪之。彪之曰:“武陵王志意尽于驰骋田猎耳。愿深静之,以怀异同者。”或复以此为言,简文甚悦。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 ‎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者?黎庶不达其意 黎庶:黎民百姓 B. 令相王与手书,示以款诚 款诚:诚恳之心 C. 无故匆匆,先自猖蹶 猖蹶:凶猛而放肆 D. 武陵王志意尽于驰骋田猎耳 田猎:打猎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伯:父亲的堂兄称之为从伯,也有作从伯父。‎ B. 疏:是百姓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C. 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 永和:东晋穆帝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彪之刚正不阿。不是廷尉职责以内的案件,他不肯接受。即使朝廷发出诏令命他受 理,王彪之也仍然据理力争。他还建议郊祀不再大赦,以免助长凶恶愚蠢之人的侥幸 心理。‎ B. 王彪之建言以理。桓温无诏私自领兵东下武昌,众人震惊。对此,王彪之劝简文不要让 殷浩引退,令天子孤立;又劝殷浩静观其变,不能自乱阵脚。‎ C. 王彪之因实制宜。永和末年,经常流行瘟疫,为避免因此种情况使值班侍卫缺乏,皇宫 官署空虚的局面,在他的建议下,改变了朝臣家中三人有病则不得入朝的旧制。‎ D. 王彪之知人善任。在担任崇德卫尉时,针对武陵王府大肆修造兵器,将图谋不轨的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 ‎⑵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 ‎【答案】10. C 11. B 12. D ‎ ‎13. (1)职位的高低本来不值得计较,应当在合适的时候任职,至于破格提拔,这并不是我的愿望。‎ ‎(2)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本身没有爵位,不在廷尉职责管辖范围内,不肯受理。‎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对实词的理解可以根据它的位置来判定词性然后再确定词义,另外特别强调在语境中判断,要结合人物关系及前后的内容判断。C 项“无故匆匆,先自猖蹶”的意思是“无故的匆匆行事必然自己招致败亡。”所以“猖獗”的意思是颠覆,失败。‎ ‎11.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B项“疏”: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12. 试题分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D 项文中没有说王彪之善任。‎ ‎13. 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多少”,高低;“计”,计较;“超迁”,破格提拔。第二句中,“狱主”,诉讼案件的当事人;“王爵”,没有爵位;“所料”,管辖范围。这些词句都是翻译关键处,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彪之,字叔武。20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当时人称他为王白须。最初任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做朝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不值得计较,应当在合途的时候任职,至于破格提拨,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做了尚书郎。多次升迁,担任尚书左丞、御史中丞、侍中、廷尉。‎ 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周矫堂兄周球向扬州府告发。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谢毅,交付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没有爵位,不在廷尉职责范围以内,不肯受理。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收处谢毅。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当时人把他比作西汉廷尉张释之。当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不合时宜。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太尉桓温打算北伐,而朝廷屡次下诏不答应,于是(桓温)未经允许役领兵东下武昌。当时此举令众人震惊。有人劝殷浩抽身隐退,王彪之对简文帝说:“这不是保全国家,为殿下着想的策略,都是为自己考虑。如果殷浩离职,人心惊慌恐惧,皇帝无人辅佐。到那时要有担当这个责任的人,除了殿下还能有谁?”又对殷浩说:“他上奏章之事如果问罪,你是首当其冲的人。事情已经如此,猜疑嫌隙已经形成,想去当老百姓哪里有万全之地?你还是暂且静待为好,让宰相王与亲笔写信给他,向他显示诚恳之心,陈述成败得失,他一定会回师。如果他不从命,就发诏书。如果还不奉命,就以正义制裁弛。无故的匆匆行事必然自己招致败亡。”殷浩说:“决断大事本来就很难,这几天来使人烦闷,听到你的主意,我的心情才平静下来。”桓温也尊奉皇帝的旨意,终于没有进兵。永和末年,经常流行瘟疫。按照旧制,朝臣家中,如果有三个人染病,即使本人无病,一百天之内也不准入宫。到这时候,百官中很多人都称家中有瘟疫,不入朝。王彪之又上言:“瘟疫流行的时候没有哪家不染病弱。如果因此不再入宫,那么值班侍卫都将缺乏,皇宫官署就要空了。”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转任领军将军,升任尚书仆射,因疾病,没有就职。调任太常,做崇德卫尉。当时有人对简文帝说:“武陵王宅中大肆修造兵器,将图蒙不轨。”简文帝询问王彪之。王彪之说:“武陵王的心思都在骑马打猎上。希望陛下能安静,用怀柔的政策对待异心。”有人又对简文帝说这样的话,简文帝很高兴。加封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病问候,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4. “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是对此进行分析 ‎15. 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的“醉”是“酒醉”,你怎样理解这一“醉”字?‎ ‎【答案】14. “花态度”指一般的花那种讨人欢心的颜色、姿态;“雪精神”指梅花具有雪一样纯洁、高尚的品格。 ‎ ‎15. “醉”指心陶醉于梅;作者赏梅,不知不觉中天色昏暗,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意深。‎ ‎【解析】‎ ‎14.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分析““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解答该题结合词句读懂词是关键,“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这两句的意思是“梅花没有一般的春花鲜艳娇嫩的样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全是傲雪耐寒的神韵。”,因此“花态度”指一般的春花鲜艳娇嫩的样子,“全是雪精神。”它的开放,使玉溪破春,青山逊色,词人并不刻画梅花的外表形态,而着意求其精神内质,说梅没有群花的浓妆艳抹争春取宠的媚态,它先于众芳而玉肌冰姿,傲霜耐雪,不俯仰随人,因此“雪精神”指梅花具有雪一样纯洁、高尚的品格。‎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题干是“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的“醉”是“酒醉”,你怎样理解这一“醉”字?”要理解“醉”字要把它放到词句甚至整首词中去理解,“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水从竹根流过,溪水缠绵似云。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浑然忘记了时间,归家时已是月上柳梢,时已黄昏了。因此“醉”是诗人为梅花的“精神”、“秀色”所陶醉,不记得游览、品赏了多久,只知道返回时已是傍晚时分,月亮已经上来了,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 点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需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6. 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⑴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写山之夜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传来的熊的咆叫声,龙的吟啸声,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 ‎⑶李煜的《虞美人》中,写愁思的多与深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⑷《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摹写声音激越动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生命。‎ ‎【答案】 (1). ⑴“昔闻洞庭水, (2). 今上岳阳楼” (3). ⑵“熊咆龙吟殷岩泉, (4). 栗深林兮惊层巅。” (5). ⑶“问君能有几多愁? (6).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 ⑷“昆山玉碎凤凰笑 (8). ,芙蓉泣露香兰笑。” (9). ⑸“春江潮水连海平, (10). 海上明月共潮生。”‎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国人还不敢抱太大希望的时候,中国女排给了国人很大惊喜,本场比赛中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各方面都展现出了强队本色 ‎②那些路人皆知的品牌为何还要大做广告?因为无论一个品牌知名度多么大,品牌的轻度消费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③加拿大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对子女的功课太多感到不满,而华裔家长的看法则大相径庭抱怨作业太少。‎ ‎④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会收窄世界经济共同空间,导致“双输”局面。‎ ‎⑤本书作者采用幽默却又不失严谨的笔调,将伶人瑰丽而又哀婉的人生轨迹勾勒出来,尤其是行文皮里阳秋,含蕴丰富,使得这部作品留给读者更具别样精彩的阅读感受。‎ ‎⑥原来,在贫困山区,还有那么多国贫困失学的少年。我暗下决心,将来有能力了,一定要对他们鼎力相助,让他们也能上学,让他们摆脱贫困,改变命运。‎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C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继亚马逊在纽约曼哈顿开设全球范围内的首家线下实体书店后,当当网也准备从线上走向线下。线下书店将涵盖商场书店、超市书店、实体书店等多个类型。‎ B. 气候变化本是大自然的自我更新,而当今气候急剧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破坏了大气构成。‎ C. 为传承中华茶文化,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开设公益茶文化选学课,三个报社的热爱茶文化的编辑,教授了茶之历史、品茶礼仪等。‎ D. 加快棚户区改造,让亿万居民早日“出棚进楼”,是当前改善民生的硬任务,这一举措也可以有力地拉动投资,促进消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逻辑混乱,“商场书店、超市书店、实体书店”不能并列,内容有相交重复的部分。B项“而当今气候的急剧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破坏了大气构成引起的”。句式杂糅。C项“三个首都报社的热爱茶文化的编辑”有歧义。‎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今天大家于百忙之中拨冗前来参加庆祝我七十华诞的宴会,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B. 拙作已经寄出,心中惶恐不安,望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C. 你和我在黄山迎客松前的合影,我一直当做珍贵的“文物”惠存。‎ D. 电视连续剧《保密局的枪声》中,刘啸尘买了戏票请阿纪一起去看,阿纪说:“我是喜欢评弹的,您既然赏光,我就只好去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之得体考点。A项华诞,称对方的生日,敬辞。也可以称伟大人物或机构诞生的日子。B项惠存,敬词,请保存。不能用于自己。D项“赏光”用于希望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此处说反了,改为“破费”。‎ ‎20. 根据文意,补写出相关内容。(每处不超过15字)‎ ‎“舌尖”即舌之尖端,味觉细胞多集中在舌尖。《舌尖上的中国》用味觉来体验一个国家,新颖而独特。这里的“舌尖上”指美食或品味美食。例如“舌尖上的快乐”,指①___;“舌尖上的未来”,描述的是②___;“舌尖上的浪费”,是指责浪费食物的现象。随着使用频率的提升,“舌尖上”指代的意义范围扩大,有时会由食物转向语言、言论,如“别让调节收入分配成为’舌尖上的方案’”,说的是③___。‎ ‎【答案】 (1). ①品味美食的乐趣 (2). ②未来人们的美食 (3). ③不要让调节收入成为言论上的空话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能力。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语境尤其重要,如第①处,前面语境中有“‘舌尖上’指美食或品味美食”的解释,那么,“舌尖上的快乐”就是“品味美食的乐趣”。‎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栽体,承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势必消失。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发展旅游,使传统村落得到活态保护,传统村落以新的活力融入现代文明。而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地方政府参与,就可以使转统村落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实现文化传承、增进民生福祉。‎ ‎①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未必消失。‎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地方政府参与,未必能使转统村落得到更好的保护。 (2). ③传统村落得到更好的保护,未必就能实现文化传承、增进民生福祉。‎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题干“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中答题关键词“三处推断存在问题”“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答题时首先找出另外两处推断错误的地方,分别在“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势必消失”“而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地方政府参与,就可以使传统村落得到更好地保护”,然后依据“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未必消失”用“……未必……”的表达方式说明这两处的错误。所以答案分别为“地方政府参与,未必可以使传统村落得到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得到更好地保护,未必就能增进民生福祉”。‎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董卿在《朗读者》里提到:生存还是缘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请以“我看选择”或“我的选择”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解合理解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宇。‎ ‎【答案】我的选择 炎炎夏日,世间嘈杂一片,树上的蝉儿也在“知了知了”的宣泄着心中的不满。我口干舌燥,疲倦的和小曼走在飞满垃圾的小街上。‎ 这是一条极隐蔽、肮脏的街道,但人却出乎意料得多,多半是青年男女,小混混似得学生们,嘴里叼着烟卷,穿着奇装异服,被染成五花八样的头发在阳光下闪得刺眼,勾肩搭背的吐出不堪入目的语言。然而,整条小街上,只有我和小曼显得格格不入,正经的学生运动服,纯天然的黑发,和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不搭调,小混混们不时用眼睛斜斜的瞄着我们,我们在这里似乎成了异类。‎ ‎“小曼,我们还是走吧。”我有些胆怯的悄悄对小曼说道。‎ ‎“你怎么这么胆小啊,来都来了,你不想冲卡了?”小曼白了我一眼,没好气的训斥道。‎ ‎“我……”我没再说话,抬起头看了眼走在我前面一步之遥的小曼,既熟悉又陌生。‎ 没走多久,我和小曼就来到了一个装修风格以黑色为主很封闭的小店,那是一家非法营运的网吧,未成年人也可以进去在电脑上不分黑天白夜的打怪厮杀。‎ ‎“走啊,愣在那想什么呢!”小曼扯了扯我的胳膊,要拉我一起进去。‎ ‎“小曼,这种地方真的不好,我们还是别去了。”我看向小曼,眼神中带有乞求。‎ ‎“只是进去玩一小会,不会有事的,再说你还是不是我朋友啊,这么大点的小事你都不陪我!”小曼不满地看着我,好像我再多说一句,她就要发怒了。‎ 此时的我,脑海中一片混乱,我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眼前的这个黑网吧就像一个巨大的黑色漩涡,一脚踏进去就永远的给卷进去了,很难出来。但是眼前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从小玩到大的小曼啊!‎ ‎“小曼,我……”我无助的望向她,声音多了丝可怜和悲哀,明明小曼现在就站在我的身边,可我却感觉她离我越来越远了。“对不起,小曼,我不能陪你进去了!”最终,我坚定的说出了我的抉择,我知道这代表什么。‎ ‎“你!”小曼不可置信的瞪大眼睛,“你怎么可以这样,如果你今天不陪我,我们的友情就到此为止,我们绝交!”‎ ‎“对不起,小曼……”说完我疯了似的跑出那条阴暗的街,明明知道结果,却无能为力,原谅我的自私,原谅我不能够和你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原谅我违背了儿时的诺言,不能和你一起到最后。‎ 那个夏天,炎热的太阳光炙烤了全身的皮肤,却凝固不了我滴血的心,小街上的决定,好像离光明近了,离正义近了,却让阳光在我的心间刻上了一道难以痊愈的疤痕。‎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是董卿在《朗读者》上一段开场白,这段材料的主题关于“选择”,材料中第一句话“生存还是缘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说的是选择的意义,第二部分“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说的是选择无处不在,以及不同的人面对遇到的境遇时所作的选择。第三部分“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说的是选择对我们的成长和重塑人生的重要意义。因此文章可围绕为什么要做选择,面临生活中的不同境遇时该做什么样的选择,选择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等来立意行文。另外,还要注意本次作文的拟题和副标题格式。补题作文一定要审清题目,看清题目的意向,做好最为关键的一步,即补题,为自己的作文打开思路。补全题目常用方法: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 点睛:提示语加题目的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把提示语和题目两部分都要分析透彻,之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补题作文一定要审清题目,看清题目的意向,做好最为关键的一步,即补题,为自己的作文打开思路。补全题目常用方法: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