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7-2018学年辽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纸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毛笔,负载起了千年的历史重托,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宣纸上留下的一点一横、一撇一捺都变幻无穷,点线的奇妙组合,使得空间形式无限扩展。。‎ 它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一部中国书法史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绵延不绝,博大精深。从殷商开始,书法历经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流、隋唐的昌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荣,直至今天仍百花齐放,盛传不衰。书法在中国的流行是如此的广泛,它对知识阶层精神生活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它在世界艺苑独树一帜,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并从中华大地走向世界,其魅力世所公认,其影响波及日本、韩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让远隔重洋、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西方历史学家也不得不发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的赞叹。据说,毕加索在观赏了中国的书法之后,惊叹其为“艺术中的艺术”,并说:“如果我出生在中国,我想我将成为一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我希望去写我的画。”他还说:“‎ 艺术都是共通的,如果你用文字写一幅画,你也可以去画一首诗。”此后,他的寓所中挂起了书法作品,表明他对中国书法的抽象线条艺术心悦诚服。‎ 中国书法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世界的认同中,还是在国人的民族情结里,它一直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乃至人文情怀,都在书法中得到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甚至可以说,在中国众多的艺术门类之中,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书法这门艺术自古以来就深植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而它的境界又远远超逸于人们寻常的生活之外:它美化人们的生活,使生活艺术化;它又把艺术融入生活,使艺术生活化。书法之所以千年不衰,是因为它表现的是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书法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一种表述方式,也只有中国人才以如此美丽的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 数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贩夫走卒、平民百姓,都倾心于书法,陶醉其间,并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书法图卷。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大都有书法情结,对书写骨子里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表达感情、传递思想的工具,而中国的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文字与书法具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所以说,中国书法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既是实用的又是艺术的。自古以来,人们除了用毛笔书写交流信息之外,还通过练习书法来修身养性,表达情感意绪,使之具有了艺术传播的功能。所以,书法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并在两者的交融中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也因此,中国人把“字”看得很重,甚至称作人的“门面”。‎ 时至今日,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用毛笔书写来传播信息的功能基本被淘汰,人们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已经改变,书法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书写的实用功能愈来愈弱化,使书法失去了与生活相融相生的土壤,但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使用,书法艺术决不会在中国消亡。今天,人们对汉字书写的艺术追求更加强烈。因为书法这门艺术是中国人襟怀、品格、学养和才情的总和。书为心画、字如其人,这种比喻,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感觉得到。书法情结作为一一种传统文化心理,依然是中国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文化雅好、精神家园。‎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1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是中国人襟怀、品格、学养和才情的总和。‎ B.书法是世界上一种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表述方式,使中国人能以如此美丽的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 C.中国文人大都在骨子里对书写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书法情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心理,它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文化雅好和精神家园。‎ D.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流行广泛,影响深远,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在世界艺苑独树一帜,是“艺术中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自古以来,书法就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 B.中国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以及人文情怀,都在书法中得到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 C.在中国众多的艺术品类中,书法这门艺术比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能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D.通过练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表达感情、传递思想,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因而书法具有艺术传播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论述文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书法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论据充分,思路清晰。‎ B.书法之所以千年不衰,主要是因为它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美化人们的生活,又把艺术融入生活。‎ C.人们用毛笔书写来传播信息的功能基本被淘汰,使书法失去了与生活相融相生的土壤,但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使用,书法艺术就不会在中国消亡。‎ D.书法艺术的魅力世所公认,影响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甚至被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一无所知的西方史学家赞叹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敌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遇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5.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5分)‎ ‎ ‎ ‎6.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分)‎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材料一:‎ ‎1月3日晚上,两位90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开跑车。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 ‎,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二:‎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7.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材料一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B.‎ 材料二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E.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9.针对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5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规,字正叔,绛州稷山人。明昌五年词赋进士,南渡为监察御史。贞祐三年十一月,上章言:“警巡使冯祥进由刀笔,无他才能,第以惨刻督责为事。由是升职,恐长残虐之风,乞黜退以励余者。”诏即罢祥职。‎ 四年七月,上章,上览书不悦,诏付尚书省诘之。宰执恶其纷更诸事,谓所言多不当,于是规惶惧待罪。诏谕曰:“朕始以规有放归山林之语,故令诘之,乃辞以不职忌讳,意谓朕恶其言而怒也。朕初无意加罪,其令御史台谕之。”寻出为徐州帅府经历官。‎ 正大四年十月,规与右拾遗李大节上章,劾同判大睦亲事撒合辇谄佞,招权纳贿及不公事,由是撒合辇竟出为中京留守,朝廷快之。‎ 初,宣宗尝召文绣署令王寿孙作大红半身绣衣,且戒以勿令陈规知。及成,进,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上因叹曰:“陈规若知,必以华饰谏我,我实畏其言。”盖规言事不假借,朝望甚重,凡宫中举事,上必曰:“恐陈规有言。”一时近巨切议,惟畏陈正叔耳,挺然一时直士也。后出为中京副留守,未赴,卒,士论惜之。规博学能文,诗亦有律度。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南渡后,谏官称许古、陈规,而规不以讦直自名,尤见重云。死之日,家无一金,知友为葬之。‎ ‎(节选自《金史·陈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B.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翠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C.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D.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B.“刀笔”,即刀笔吏,即掌管文案的官更,也指为打官司的人写诉状的人。‎ C.“御史”,主要负责监督、弹劾各级官员,肃正纲纪;御史台是御史们的居住地。‎ D.“右拾遗”,唐代谏官名,武则天时置,分属门下、中书两省,其职掌和左、右补阙相同。北宋时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规为人正直,敢于动真碰硬。曾经多次向朝廷检具别的官员,使冯样、撒合辇等人分别受到相应的惩处。‎ B.陈规学识广博,才气过人,节俭平实,死去的时候竟然无钱安葬,最后还是知己和友人出面料理丧事,安葬了他。‎ C.陈规一向坚持原则,个人清正,让人信服,在朝廷内外具有很高的声望,对于他的去世,很多人感到悲伤惋借。‎ D.陈规作风正派,从不徇私惜,很多人都因此记恨他,皇上也对他极为不满,曾经降罪于他,后来干脆把他流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宰执恶其纷更诸事,谓所言多不当。于是,规惶惧待罪。‎ ‎ ‎ ‎(2)盖规言事不假借,朝望甚重,凡宫中举事,上必曰:“恐陈规有言。”‎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注】①耐可:哪可,怎么能够。②赊:赊欠。‎ ‎14.对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句写景,同时点秋游洞庭事。“南湖秋水夜无烟”,初读平淡无奇,似是全不费力,脱口而出,实则极具表现力,写出了洞庭水烟波浩渺、水汽蒸腾之气象。‎ B.美丽的景致下,诗人不由得产生了“乘流上天”的大胆异想。‎ C.“耐可”二字表现了诗人只为洞庭醉,不羡天仙,只愿留下来醉游洞庭。‎ D.三四句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之情。‎ E.这首诗反映出李白天真超脱的性格和想象奇特的艺术风格。‎ ‎15.迷人的月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但诗人却要“赊”月色,请赏析“赊”字的修辞及表达效果。(6分)‎ ‎ ‎ ‎ ‎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说“实迷途其未远”,实际上是化用了屈原《离骚》中“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有战功的两句“ , ”‎ ‎(3)李煜在《虞美人》中,把无限愁思写得生动形象的一句是“ ”‎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进店剧目。‎ ‎②原告律师严正提出,被告人虽是首次犯罪,但给受害人家庭造成严重伤害,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其罪行擢发难数,理应重判。‎ ‎③陈江华降生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当时接生婆就说过,如此时日生娃,日后必成大器,没想到一语成谶,若干年后,陈江华果然成为中国男篮的主力后卫。‎ ‎④当今的世界,科技日新月异,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而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则使该技术在教育领域里呈现出遍地开花、多姿多彩的局面。‎ ‎⑤在举国对房价过高的一片声讨中,个别政协委员说房价和发达国家比并不高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网民们对此评头品足。‎ ‎⑥我国能源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再向自然予取予求。‎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不少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有利条件,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 B.这几天大雾天气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气象机构预测,近期将有一股冷空气影响中国东南部地区,这对驱散大雾天气将起到积极作用。‎ C.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的全长595公里、总投资160亿元的银西高速铁路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建成后,银川至西安旅客列车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14小时缩短至3小时。‎ D.近日,深圳一名年仅35岁的外企女白领突然猝死于深圳地铁站出口的台阶上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职场白领健康状况的关注。‎ ‎19.填入下面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 ① 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这个说法, ② 很有道理, ③ 概括得过于简单了。 ④ 孟子有左也有右:左就左在强调个人自由; ⑤ 右就右在重视超道德的价值, ⑥ 接近宗教。‎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尽管 但是 只是 而 因而 B ‎/‎ 尽管 但是 ‎/‎ ‎/‎ 因而 C 而 未必 并且 ‎/‎ ‎/‎ 但是 D 而 不一定 而且 ‎/‎ ‎/‎ 但是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科学研究和生产经验都告诉我们,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许多是会发声的。不同的鱼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① ,例如大黄鱼,在泗游过程和产卵时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有的鱼为了躲避危害而发声,有的为了招引异性而发声,可见,鱼类之所以发声② 。现在,沿海居民会通过听鱼的声音,来判断鱼群的特点,从而采取捕捞措施,因此研究鱼类发声现象,③ 。‎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另立一个话题,写一段话。(5分)‎ 开放与封闭。两个世界,两重境界。开放,如流动的溪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封闭,如一潭死水,终究会变质干涸。 与 ,两个世界,两重境界。 ; 。‎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档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上,一位歌手一开嗓子就是用中文夹杂着英文演唱,评委老师对其英文演唱提出质疑:你是中国人,对于这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艺节目,你应该唱中国纯正的传统音乐,为何要夹杂着英语?歌手反驳道:“听众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B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在表达这个意思时有一个前提条件,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2、D(D项张冠李戴,遗漏信息。原文相关说法是 “书法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并在二者的交融中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 ‎3、D(D项言过其实,“一无所知”错。原文是“其影响波及日本、韓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让远隔重洋、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西方历史学家也不得不发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的赞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4.(3分)B ‎5.(5分)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②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 ‎(答对一点3分,答对两点,满分。意思对即可。)‎ ‎6.(6分)(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B(3分)(A项名人的话意是创业要有胆量,不能唯学历是举。B项,外国网友的回答是强调:虽然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但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滋养我们的灵魂。C项,“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D 项,材料三指的是“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 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 ‎8、BD(4分)(A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错误,材料一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C项,“没有什么可供借鉴”错误,材料三第二段说“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可见还是有丰富的经验可借鉴的;E项,“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误,材料三并没有分析原因,也没有强调有用性。)‎ ‎9、(5分)示例: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意思对,即可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C(3分)‎ ‎11、C(3分)(御史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署名)‎ ‎12、D(3分)(“曾经降罪于他”“流放”表述有误)‎ ‎13、(10分)(1)宰相讨厌陈规变乱更改各种事务,认为他所说的事大多不妥当,于是,陈规惶恐地等待皇上降罪。(“宰执”“更”“罪”各1分,句意2分)‎ ‎(2)陈规进谏毫不宽容,不留情面,在朝中极富声望,凡是宫中要做什么事,皇上一定会说:“恐怕陈规有话说。(“假借”“朝望”“举事”各1分,句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规,字正叔,绛州稷山人。明昌五年中词赋科进士,宋室南渡后任监察御史。贞祐三年十一月,上奏章称:“警巡使冯祥由刀笔吏晋升,并无其他才能,只是将残酷苛刻的督察责罚当作职责。因为这而晋升职务,恐怕会助长残忍暴虐的风气,(我)请求罢黜斥退(他)来劝勉其他的人。”皇上下诏立即罢免冯祥职务。‎ 贞祐四年七月,陈规上奏章,皇上看了奏章不高兴,下诏令让尚书省责问陈规。宰相讨厌陈规变乱更改各种事务,认为他所说的事大多不妥当,于是,陈规惶恐地等待皇上降罪。皇上下诏告诉他们说:“‎ 我当初因为陈规(奏章中)有归隐山林这样的话,所以让人责问他,(他)却用不知道忌讳作为说辞,意思是说我讨厌他的话而发怒。我当初本来无意加罪于他,让御史台(把这个意思)告诉他。”不久出任徐州帅府经历官。‎ 正大四年十月,陈规与右拾遗李大节上奏章,弹劾同判大睦亲事撒合辇谄媚奸佞,揽权受贿以及为政不公的事情。因为这撒合辇最终被调出都城担任中京留守,朝廷大臣们对此都感到快意。‎ 当初,宣宗曾经召见文绣署令王寿孙,(要他)制作大红色的长及半身的绣花衣服,并且告诫他不要让陈规知道此事。等到衣服制成,进献给皇上,皇上召见王寿孙问:“可曾让陈规等人知道?”王寿孙叩头下拜说:“臣侍奉在宫闱禁地,凡是宫中的大小事情都不敢对外面的人讲,何况还当面接受了皇上的训示呢!”皇上于是叹息说:“陈规如果知道此事,一定会因为华美的服饰一事劝谏我,我的确害怕他的谏言。”陈规进谏毫不宽容,不留情面,在朝中极富声望,凡是宫中要做什么事,皇上一定会说:“恐怕陈规有话说。”当时皇上的近臣们私下议论,只害怕陈正叔,(陈规)是当时突出的正直人士。后来陈规出任中京副留守,没有上任就去世了,士人们都很惋惜他。陈规学问渊博,能写文章,写诗也讲究格律法度。他为人刚强坚毅、质朴诚实,具有古人风范,专心治学,到老年也不停止。浑源人刘从益看到陈规奏章中所论述的八件事,叹息着说:“这是做宰相的人才啊!”(他)每当和别人谈论到时政时总是感到愤激惋惜,哀叹陈规的谏言没有得到施行。南渡以后,谏官中,人们(只)称赞许古、陈规,而陈规不以敢言刚直自称,尤其被人看重。陈规去世的时候,家中一点钱都没有,知己友人料理安葬了他。‎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14、AD(5分)(A此夜月色清朗,洞庭无水气。D“含蓄表意”——“直抒胸臆”)‎ ‎15、(6分)1、比拟。(2分)2、化抽象为具体,将月色这一无形之物写的形神兼备。(2分)“赊”字还关联洞庭,赋予洞庭以人情人意,表现了洞庭的富有和慷慨,让读者感到这其间的亲切、和谐。(2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5分)‎ ‎(1)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C(3分)(①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合乎句意。②擢发难数:擢:拔。拔下全部头发,难以数清。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与首犯相矛盾。③一语成谶:谶: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般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感情色彩不当。④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⑤评头品足: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现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感情色彩不当⑥予取予求:予:我。原指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财物)。后指任意索取。)‎ ‎18.C(3分)(A“解决”与“风险”搭配不当B项搭配不当,“天气”不能驱散D“突然猝死”成分赘余)‎ ‎19.B(3分)‎ ‎20.(6分)(1)同―种鱼,在不同情况下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 ‎(2)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3)在生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发出的声音也不同”,第②空注意前面的“有的为了”,第③空注意前文“采取捕捞措施”。)‎ ‎21.(5分)示例:清泉与沙漠,(1分)两个世界,两重境界。清泉,似生命的开端,以甘露滋润他人;(2分)沙漠,似荒芜的国度,弥漫着一片死寂。(2分)‎ 四、作文(60分)(参照201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22.【思路点拨】‎ 本题是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围绕着评委与歌手的观点即可发表评论,可从以下角度展开——从评委的角度:文化的传承、守住我们的根;从歌手的角度:文化的世界性、莫要“讨好”国外观众;从歌手与评委的角度:文化的兼容性与纯正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