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00 KB
  • 2021-06-03 发布

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16 赤壁赋 登泰山记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作业16 赤壁赋  登泰山记 赤壁赋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 A.苏子愀然  愀然:忧伤的样子 B.寄蜉蝣于天地 蜉蝣:空中浮动的蝣虫 C.挟飞仙以遨游 挟:挟持 D.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解析:A项,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B项,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C项,挟:偕同。 ‎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③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④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A.①②是通假字,③④不是 B.①③是通假字,②④不是 C.①④是通假字,②③不是 D.①②③④均是通假字 解析:属—嘱,冯—凭,缪—缭,籍—藉。‎ ‎3.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B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虽一毫而莫取 B.杯盘狼籍  如怨如慕 C.凌万顷之茫然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驾一叶之扁舟  白露横江 解析:A项中“斗牛”古义是星宿名,“虽”古义为即使;C项中“茫然”的古义是旷远的样子,“知”古义为了解;D项中“白露”古义是白茫茫的水汽。‎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纵一苇之所如(往)‎ 倚歌而和之(循,依)‎ B.白露横江(笼罩)‎ 举酒属客(同“嘱”,劝请)‎ C.正襟危坐(端坐)‎ 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D.知不可乎骤得(一下子,很轻易地)‎ 目遇之而成色(美景)‎ 解析:“纵”意为“放任”。‎ ‎5.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 B. C. D. 解析:B项,“属”同“嘱”,劝人饮酒。A项,两个“适”第一个是“享有”之意,第二个指“女子出嫁”。C项,两个“歌”分别为“歌唱”“歌曲”。D项,两个“虚”分别为“太空”“缺”。‎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歌窈窕之章 ②羽化而登仙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西望夏口 ⑦东望武昌  ⑧顺流而东也 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⑩侣鱼虾而友麋鹿 ⑪不知东方之既白 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 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 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 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 解析:①⑧⑨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歌咏”“向东进军”“捕鱼砍柴”。②⑥⑦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③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④⑤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⑩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⑪为形容词用作动词,译为“显出白色”。‎ ‎7.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而今安在哉 ‎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⑧何为其然也 A.①⑥/②⑤/③⑧/④/⑦‎ B.①⑧/②③/⑤⑥/④⑦‎ C.①⑥/②③/⑤⑧/④⑦‎ D.①⑥/②⑤/③④/⑦⑧‎ 解析: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⑧宾语前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⑦被动句。‎ ‎8.下列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解析:①③④⑥都是助词,的;②⑦⑧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无义。‎ ‎9.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解析:①中“乎”是助词,无实义;②中“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③中“之”是代词,④中“之”是助词“的”。‎ ‎1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解析:唐宋八大家没有司马光,应是曾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 B. C. D. 解析:色:美景。‎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 A. B. C. D. 解析:B项,代词,那。A项,连词,和;动词,结交。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明月清风。‎ ‎13.下列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客人因见月出东山的景象,并看到这里的地理形势,从而联想起曹操的诗句和业绩,生出积极入世的念头。‎ C.客人因联想到主客双方的现实处境,深感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和短暂,思想颇为消沉。‎ 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解析:B项,没有生出积极入世的念头。‎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译文: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做伴侣,和麋鹿做朋友,驾着一条苇叶般的小船,举起酒器互相劝饮。‎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15.请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如果说,苏轼的盖世才华是他被无数的后人崇拜和偏爱的首要因素,那么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令人崇拜与偏爱的又一个原因。‎ 答:苏轼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可以说是他除了盖世才华外的又一个令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原因。‎ 第二课时 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姓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符号,也是跟随人一生的形象标签,在起名上求新求变、追求个性,________是人之常情。‎ 虽然用生僻字起名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但这并不值得鼓励。仅仅因为名字中有生僻字就买不了车票、办不了电话卡,在公共服务上处处碰壁,这样的“窘境”是时候改变了。不仅如此,生僻字还是________的汉字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个字都记录着一段汉字的历史,传递着文化的印记。用起名的方式来传承这种文化,不失为一种令大众喜闻乐见的方法。‎ 也别小看了人们对生僻字的接受能力,不久前,一首名为《生僻字》的歌曲红遍网络,这首歌________了70多个生僻字,串联成一首歌,一时引起无数网友学唱。不仅如此,各个领域的网友还________地改编了法律版、地学版、乐高版等等版本的《生僻字》,玩得不亦乐乎,让人不得不感慨:高手在民间啊!由此可见,(  ),只要方法对了,就能让人们对生僻字产生兴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C )‎ A.本来 渊源流长 收集 津津有味 B.固然 源远流长 搜集 津津有味 C.本来 源远流长 收集 饶有兴致 D.固然 渊源流长 搜集 饶有兴致 解析: “固然”是先承认某个事实,引出下文转折;“本来”表示理所当然。“源远流长”是成语,意为历史悠久,通常与“文化”“友谊”等搭配;“渊源流长”是词组,“渊源”比喻事情的本源,如“历史渊源”“家学渊源”。“收集”和“搜集”,都有把不在一起的事物集中起来的意思,但两者意义侧重的方面不同:“收集”侧重于“收”,即收拢,对象是现成的事物;“搜集”则重于“搜”,即搜寻,对象是需到处寻找的事物。 “饶有兴致”指很有兴致地看着一样物体或事物或令人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津津有味”形容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高兴,只能单独作谓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用生僻字起名虽然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但这并不值得鼓励。‎ B.虽然用生僻字起名并不值得鼓励,但这也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 C.虽然用生僻字起名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但并不值得鼓励。‎ D.虽然用生僻字起名并不值得鼓励,但也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 解析:语段强调“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所以排除A、C;主语相同,关联词在主语之后,所以排除D。‎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生僻字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B.生僻字的传播力确实不可小觑 C.民众的接受力真是大有可为 D.民间的创造力的确令人刮目 解析: 根据括号后句子的意思和陈述的主体是“生僻字”可以确定答案为A。‎ ‎4.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画线处补写出相应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①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通过这种自我剖析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②渐渐回归于淡泊和静定,他又习惯于这种淡泊和静定。③艰苦的物质生活环境,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但正是这场灾难,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④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幸好,他还年轻。中国历史上,⑤许多人觉悟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他们虽在灾难之后获得成熟,但已过了美好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 解析:第①处根据“不是……而是……”可以确定所填句子的句式,再根据后面“通过这种自我剖析”可知,内容应该是讲“自我剖析”。第②处根据后面“又习惯于这种淡泊和静定”可以确定,所填内容应是表述他的“淡泊和静定”。第③处根据“‎ 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可以确定,所填内容应有“生活条件不好”之类的意思。第④处填空是针对上文的总结,抓住“这场灾难”“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这个提示即可。第⑤处和“换言之”后面内容表述一致,进行概括即可。‎ ‎5.颁奖词作为一种实用文体,是在非常正式而隆重的颁奖场合,对优秀人物做出的总体评价与褒奖。颁奖词要具备“五有”要素:有身份、有作为、有品格、有意义、有文采。请为苏轼写一段颁奖词。‎ 答:示例:在封建皇权的庙堂之上,你是不幸的弃儿。你的从政经历中,写满了皇帝的朱批:谪迁。殊不知你官场失意却文坛得志,连连的谪贬没有冷却你心中的火山,在密州有你“千骑卷平冈”的雄姿,在赤壁有你呐喊“大江东去”的风采。你是大自然之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练就了洒脱超然的心境。你是文坛的宠儿,李白的绣口里有半个盛唐,而你,用你伟岸的身躯、激扬的文字、旷达的胸襟,成就了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位置。你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你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两句,描写了主客相谈后,忘怀自我也忘怀得失的情形。‎ ‎(2)苏轼《赤壁赋》中“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个体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 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B.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C.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D.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解析: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冠”指冠礼,亦称结发,加冠,是男子达20岁时举行的成年礼。行此礼后,表示男子已经成人,可以结婚成家了。‎ B.《庄子》又名《南华经》,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 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D.小人,古语亦有多种含义,如指地位低的人(后用于自己的谦称)。文中的意思指人格卑下的人。 ‎ 解析:文中的意思是地位低的人(自己的谦称)。‎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属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 B.闻者始哗不厌 厌:满意 C.适足以累之也 累:拖累 D.赙以金帛,辞之 辞:告辞 解析:辞:拒绝。‎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在苏轼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父母官。‎ 解析: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译文: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今后(他)自然会被朝廷重用。‎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译文: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在各个地方,终于保全了城池。又调来征夫加固老城墙,做了木制的堤岸,以便预防洪水第二次到来。‎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各地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就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吗?”‎ 等到成年的时候,(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一日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后来读了《庄子》,感叹说:“我过去有些想法,没能表达出来,而今读罢此书,真是句句是我的心里话呀!”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不良文风占据上风,主考官欧阳修正想扭转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惊喜万分,后来(苏轼)拿着信件来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起初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 英宗治平二年,(苏轼)进入登闻鼓院任判官。英宗在藩王官邸就听说过苏轼的名字,所以就想根据唐朝的先例,召苏轼入翰林院,担任知制诰一职。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今后(他)自然会被朝廷重用。现在关键是在朝廷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没有不尊敬爱慕拜伏于他的,都希望朝廷重用他,那时再重用苏轼,那么人们就不会有异议。如果现在骤然任用他,那么天下人未必认为这样恰当,那样反而拖累了他。”苏轼后来听了韩琦的话,说:“韩公是一个以德爱人的人!”适逢苏洵去世,(英宗)诏赐金银丝帛,苏轼婉言谢绝,只求赐官。英宗于是赐(苏洵)光禄寺丞。‎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有钱人争着出逃躲避洪水。苏轼说:“(如果)有钱人都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有钱人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叫来卒长说:“河水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在东南方向筑起长堤,从戏马台起,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地下,没有被淹没的只有三版。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在各个地方,终于保全了城池。又调来征夫加固老城墙,做了木制的堤岸,以便预防洪水第二次到来。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登泰山记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自京师乘风雪    自:自己 B.穿泰山西北谷 穿:穿过 C.余始循以入 循:沿着 D.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 解析:自:从。‎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 B. C. D. 解析:B项,路;A项,界限/门槛;C项,挡/在;D项,等到/赶上。‎ ‎3.下列句子中, 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B )‎ A.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 B.东谷者, 古谓之天门溪水 C.泰山之阳, 汶水西流 ‎ D.然诸侯之地有限 解析:B项,代词,指代东谷;A、C、D都是结构助词“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C )‎ 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 C.其阴,济水东流 ‎ D.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解析:A、B、D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C是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B )‎ A.泰山的景象在雨季最为壮观,云深雾重,霎时翻云覆雨,须臾波涛汹涌,如浓墨泼洒,似淡墨轻抹,山隐水现,变化万千。‎ B.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有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C. 我与朋友历尽艰辛,登上泰山极顶,放眼望去,“天无涯兮地无边”,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D.在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中,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解析:B项,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A项,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权术和手段。望文生义,对象用错。C项,登高自卑: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望文生义。D项,平分秋色:双方各占一半。不合语境。‎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中国古代要求学生“通五经贯六艺”,“六艺”即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是指《尚书》。‎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右迁”“迁谪”。‎ C.岱宗,泰山的尊称,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帝王封禅的神山,是佛道两家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D.“封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极其隆重的祭祀天地的大典。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中国帝王便有资格到泰山答谢。‎ 解析:“六艺”有两种说法。一是选项中“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是指书写文字的识字教育;二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的《书》是指《尚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作答本题时,可找出各项所断不同之处,然后进行比较,确定正误。第一处不同为“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和“泰山正南面有三谷/”,该句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因此中间不需要断开,据此可以排除答案A和B;第二处不同为“中谷绕泰安/城下”和“中谷绕泰安城下/”,此句也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因此中间不需要断开,据此可以排除答案C。确定答案选D。原文标点: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泰山,即五岳之一——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是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解析:阴阳判断相反。‎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颍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雪雾、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幽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解析:“朱孝纯之子朱颍”错,朱孝纯字子颍。‎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译文: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子颍(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等着太阳升起来)。‎ ‎(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译文:这天,(我们)观看途中(路两旁)刻字的石碑(碑刻),是从唐(高宗)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久远)的石碑(碑刻)都模糊(缺失)了。‎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有的人工作忙碌,还经常抽烟、酗酒,__①__。有的人常食辛辣、肥腻、煎炸食品,鼻黏膜也容易出血。一些隐性高血压患者,平时没有服药,天一热又造成血管扩张,__②__。为了防止鼻出血,我们不仅要注意血压变化, __③__。‎ 答:①结果诱发鼻出血 ‎②以致鼻腔经常出血 ‎③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解析: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后文“防止鼻出血”可知应该填写“结果诱发鼻出血”,第②空根据前面的“造成血管扩张”可知应该填写“以致鼻腔经常出血”,第③空根据前文“常食辛辣、肥腻、煎炸食品”可知应该填写“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12.阅读下面的消息,完成题目。‎ 今年元旦,水乡古镇周庄的古牌楼前原住民齐聚,举行盛大的传统开庄仪式。全福南路上打连厢、挑花篮、荡湖船等民俗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在锣鼓声声、鞭炮齐鸣、串龙舞狮的浓烈节日氛围中,庄主身着彩袍,上供品,点蜡焚香,祈求新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1)请简要概括消息内容。(不超过15字)‎ 答:周庄举行盛大的传统开庄仪式。‎ ‎(2)请针对消息内容进行点评。(不超过25字)‎ 答:弘扬了民俗文化传统,彰显了古镇旅游特色(或:丰富了群众文娱生活)。‎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压缩语段的题目,要求“概括消息内容”并“针对消息内容进行点评”。概括内容注意事件的主体和特征,文段的主体是“周庄举行开庄仪式”,特征“盛大”“传统”,答题时注意新闻的导语,此题根据导语可以完全概括出内容。评论注意针对事件的主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此题重在评论“开庄仪式”的意义,即“弘扬了民俗文化传统,彰显了古镇旅游特色”。‎ 第二课时 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京时间2018年10月16日21点,华为在英国伦敦正式向全球宣布:华为年度最强手机Mate20系列正式来袭!发布会现场________,手机一经公布,顿时________了整个欧洲!‎ 华为手机部门CEO余承东亲自站台,演示华为最强手机。手机采用的麒麟980芯片,占有六项世界第一的能力,是市面上目前顶级的手机芯片。华为Mate20的充电技术更是让全场________,它的充电速度是苹果iPhoneX的4倍,还具有无线反向充电功能,也就是说华为手机还可以作为一个“充电宝”,无论机型,只要把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和华为Mate20的背面靠在一起,就能随时充电!这是目前三星、苹果都没有掌握的最新科技!华为还有独创的散热系统:Mate20采用了全球首个石墨烯+液冷散热系统组合,从此以后不管玩游戏还是看电影,手机都不再发热。‎ 不仅科技含量巨大,华为Mate20的售价更是出人意料:Mate20系列欧洲售价最低为799欧元,最高2 095欧元,(  ),完全颠覆了大家心目中只有苹果、三星等外国手机才能卖天价的印象。‎ 手机一经发布,迅速引爆了伦敦。紧接着德国、法国等欧洲数十个国家的主流媒体全部都在头版头条重点报道______的“中国智造”正在吸引着世界的眼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 A.座无虚席 沸腾 惊艳 独树一帜 B.高朋满座 沸腾 惊艳 异军突起 C.座无虚席 惊艳 沸腾 异军突起 D.高朋满座 惊艳 沸腾 独树一帜 解析: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语境在强调会场人多,而不是恭维宾客,用“座无虚席”更合适。惊艳:对人的美或物的美而深感惊异。亲临发布会现场领略手机强大功能,用“惊艳”更合适。“沸腾”用比喻义,指引起很大反响。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异军突起:比喻与众不同的新派别或新力量一下子崛起。用“异军突起”与前文三星、苹果手机比较的内容呼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手机选用的麒麟980芯片,具备六项世界第一的能力,是目前市面上顶级的手机。‎ B.手机选用的麒麟980芯片,占有六项世界第一的能力,是目前市面上顶级的手机芯片。‎ C.手机采用的麒麟980芯片,具有六项世界第一的能力,是市面上目前顶级的手机。‎ D.手机采用的麒麟980芯片,具备六项世界第一的能力,是目前市面上顶级的手机芯片。‎ 解析: A项,主宾“芯片”“手机”搭配不当。B项,“占有”和“能力”搭配不当。C项,主宾“芯片”“手机”搭配不当;“市面上目前”语序不当,应为“目前市面上”。‎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苹果手机最顶尖的配置12 800元售价还不如它高 B.比苹果手机最顶尖配置12 800元的售价还要高 C.比最顶尖配置的苹果手机12 800元的售价还要高 D.最顶尖配置的苹果手机12 800元售价还不如它高 解析:主语与前文保持一致,排除A、D,根据定语顺序可排除B。‎ ‎4.从下面一段文字中提取关键信息,给“5G”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也是4G的延伸。据悉,手机在利用该技术后的无线下载速度可以达到每秒3.6G,甚至更快,使用该技术下载一部高画质的电影只需要10秒钟。按欧盟此前的计划,5G将于2020年推出成熟的标准。对于这一时间,业界多数企业持相同的看法。届时5G网络的理论下载速度为每秒10GB,是当前4G网络速度的一百倍。‎ 答:5G是继4G之后能使网速百倍增长并将于2020年被欧盟推出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 ‎ ‎5.学校筹办2019年10月校庆八十周年的宣传专刊,请为此专刊拟写通栏标题。要求:①采用对偶句式,且上下句分别含有“八十华诞”和“嘉宾”的字样;②每句字数在15~20之间。‎ ‎(1)上句:八十华诞,乘风破浪,金风送爽颂盛世 ‎(2)下句:三千桃李,果硕花繁,丹桂飘香迎嘉宾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勾勒了一幅“渔樵泛舟举酒图”:我们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侣鱼虾而友麋鹿”,驾着这一叶小舟,“举匏樽以相属”。‎ ‎(2)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现在人们也用这两句表现无私的奉献精神。‎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慨叹昔日的显赫人物都在历史风尘中化为乌有的名句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封禅仪记 马第伯 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立如朽杌,或以为小白石,或以为冰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窗矣。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 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牒牒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 早食上,晡后到天门。郭使者得铜物。铜物形状如钟,又方柄有孔,莫能识也,疑封禅具也。东上一里余,得木甲。木甲者,武帝时神也。东北百余步,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阙在南方,汉武在其北。‎ 东山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 日入下去,行数环,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7.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B.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C.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D.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解析:解答断句题,首先应当通读语句,力求对语句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举足随之”是一个完整的动作,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一人居其前”句子结构完整,前后均应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 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   有顷:一会儿 B. 赖其羊肠逶迤 赖:依靠 C. 目视而两脚不随 随:跟着 D. 先知蹈有人 蹈:践踏 解析: “蹈”是用脚试探、踏的意思。‎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D )‎ A. B. C. D. 解析: D项,“者”,第一个,助词,“的”;第二个,助词,不译,表判断。A项,两个“其”,代词,它,指山。B项,两个“之”,助词,的。C项,两个“以”,动词,认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在上山途中,先前可以骑马而行,但是遇上道路陡峭之时就只能牵马步行,到中观时,走路与骑马走过的路程基本上各占一半。‎ B.从中观向上看,可以看到山的险峻以及石壁的幽深,而山上的行人往往会被看成行将衰朽的东西,有的被看成白色的石头,有的被看成雪。‎ C.在登山的过程中,累得实在上不去了,就四肢摊开僵直不动地卧倒在山石上,吃喝了自带的肉和酒,恢复了体力后再互相搀扶着继续上山。‎ D.到达天门后,郭使者等人意外捡到了一个形状似钟而方柄有孔的铜器以及一个木甲神像,铜器是汉武帝封禅时使用的器具。‎ 解析:说“铜器是汉武帝封禅时使用的器具”不合文意,原文是“疑封禅具也”。‎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 译文:(中观)距离平地有二十里,向南远望,景物尽收眼底。‎ ‎(2)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 译文:又努力地互相搀扶着行走,到达了天关,自认为已经到了,问路上的人,却说还有十多里。‎ 参考译文:‎ 这天早上上山,骑马而行,道路常常陡峭,就下马,牵着马步行。一会儿走路,一会儿骑马,基本上各占一半,到了中观留下马匹。(中观)距离平地有二十里,向南远望,景物尽收眼底。抬头望天关,好像从山谷的底部抬头看极高的山峰一样。天关很高,看它如同看飘浮的云彩。天关很险峻,石壁幽深,好似没有道路。远远地望见山上的人,直直地立着真像些行将衰朽秃兀的东西,有的像白色的石头,有的像雪,过了一段时间白色的东西移动经过树木,才知道是人。实在上不去时,就四肢摊开僵直不动地卧倒在山石的上面,不久又恢复了体力,这也是有赖于带来的酒和肉干。山中到处都有泉水,让人看了眼目清明。又努力地互相搀扶着行走,到达了天关,自认为已经到了,问路上的人,却说还有十多里。抬头看岩石上的松树,苍翠茂盛,犹如在浮云之中。低头看溪谷,岩石平滑不能看清它的深浅。于是到了天门的下面。抬头看天门,天门幽深遥远,人如同从洞穴中看天。又直着向上走了七里路,全依靠那弯曲的羊肠小路,小路名叫环道,常常有粗的绳索,可以用来攀登。两个随从在旁边扶着,前边的人拉着向上爬,后边的人可以看见前边人的鞋底,前边的人可以看见后边人的头顶,像画中叠罗汉那样。刚走上这条路,走十多步歇一次,渐渐疲乏了,喉咙嘴唇干渴后,走五六步就歇一次。小步爬上几步,就得停下休息,也不避开潮湿的土地,前面有干燥的地方,眼睁睁地看着,两条腿却迈不动。‎ 吃完早饭就开始上山,傍晚才到天门。郭使者捡到了一个形状似钟、方柄有孔的铜器,大家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怀疑它是封禅用的器具。又向东攀登了一里多路,捡到了一个木甲神像。木甲是武帝时的神。向东北走了一百多步,找到了举行封禅仪式的地方,秦始皇封禅所立的石碑以及阙在南面,汉武帝封禅所立的石碑以及阙在秦始皇的北面。‎ 东山名叫日观。所谓日观,是鸡第一声啼叫时,见太阳刚刚要出来,露出大约三丈。‎ 日落时下山离去,走过几个盘道,傍晚时下起了雨,看不见道路。一个人在前面开路,后面的人知道前面的路已经有人走了,才抬脚跟着他,等到了天门下,已夜深人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