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湖北省 2019-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无答案)
(全卷满分:150 分 考试用时: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娱乐时代的文学选择
尽管有人无视他们的存在,有人轻视他们的作品,但却无法忽略这群“80 后”作家在年
轻人中的号召力。前不久,一份由近十万名网民投票选出的“当代读者最喜爱的 100 位华语
作家”名单上,既有李白、苏轼这样的古代文学大家,也有鲁迅、老舍这样的近现代著名作
家,更有韩寒、郭敬明等受到年轻人追捧的青春文学写手。
毫无疑问,网络让文学加速进入了娱乐时代。几年时间里,网络文学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
个文学“神话”。从描写青涩爱情的青春小说,到描写困惑和挣扎的成长小说,一阵阵风潮来
而复去。到 2007 年,以惊险、刺激见长的“盗墓小说”大行其道。系列小说《鬼吹灯》至今
已出版了多本,销量惊人。某著名导演有意将这部小说拍成电影,希望能打造成中国版的《夺
宝奇兵》。
网络小说的走红让网络成为更多“80 后”展示才华、表达自我的载体。网络的平民化气
质使文学更具娱乐性。在网络上,这些年轻作家或网络写手如明星一般,可以拥有百万计、
千万计的点击量。不仅是他们的文学创作,哪怕只是生活纪录和个人言论,发表在博客上都
可能演变成公众话题。
网络给“80 后”提供了舞台,更成就了许多平民写手的文学梦想。没有题材和体裁的限
制,没有文字和内容的要求,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发表于
网络上。于是以“一文成名”者并不鲜见,一些作品或以精彩的故事、或以鲜明的特色吸引
了网民的注意力,也赢得了出版商的青睐。网络上的原创作品,也成了出版商挖掘畅销书的
“金矿”。
网络成就了文学的繁盛,同时也预示了传统文学的失落。书店里,纯文学书籍已经成为
“配角”,摆在最显眼位置的,大都是经营管理类图书和时下热门的“说史”图书。而在畅销
书柜台上,知名作家的作品也被讲述都市情感的通俗小说、网络小说所包围。
文学类书籍在书店里受了冷落,却不代表读书的人少了。网络和通讯行业的发展改变了
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有了电脑和手机,不但新闻、文学作品可以及时阅读到,连电影、电
视节目都可以随时看到。不少人觉得传统的纸质阅读不方便、购书成本高,而通过网络“点
播”自己心仪的书籍则要方便快捷得多。
许多专业作家认为,现在传统文学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是,真正的好作品太少了。一些作
家创作脱离了现实生活,因此写出的作品不好看。一些知名作家出现了“明星化”、“贵族化”
的倾向,通过一两部作品成名之后,急功近利之心渐起,身为作家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感却
越来越少。有人戏称,现在一些作家,整日忙着做嘉宾当评委,剪剪彩题题词,越来越像明
星;而明星则出书写成名故事、人生经历,越来越像作家。出名要靠炒作、出书要靠运作,
现在的文学界似乎越来越有娱乐界的味道。
娱乐时代并不是文学的洪水猛兽,年轻人的写作解构了过去狭隘的文学价值观,但是,正
如时下一些娱乐晚会越来越不受欢迎,而学术讲坛类节目大放异彩一样,受众的口味和需求
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青年作家在解构传统的同时也要建构更有责任的文化价值观。
- 2 -
1.下列属于现在传统文学衰落的原因的一项是( )(3 分)
A. 网络阅读方便快捷,网络写作限制少,而现在传统文学本身缺少优秀作品。
B.书店里,纯文学书籍已经成为“配角”。
C.在畅销书柜台上,知名作家的作品被通俗小说、网络小说包围。
D.网络小说的走红让网络成为更多“80 后”展示才华、表达自我的载体。
2.下列选项中关于网络时代文学的“平民化”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如明星一般,拥有百万、千万的点击量,他们的文学创作、
生活纪录和个人议论,发表在博客上都可以演变成公众话题。
B.网络的“平民化”降低了写作的“门槛”,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文学”梦,都
可以把网络当成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我的载体。
C.网络时代文学的“平民化”以娱乐的写作方式、自我的写作内容、自由的写作空间为特
征,造就了很多平民作家,甚至“一文成名”者。
D. 网络写作没有题材和体裁的限制,没有文字和内容的要求,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发表于网络上。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韩寒、郭敬明进入“当代读者最喜爱的 100 位华语作家”名单,说明他们写作水平足以
比肩李白、苏轼等古代文学大家和鲁讯、老舍等近现代著名作家。
B.网络文学更具娱乐性,给“80 后”作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成就了许多平民写手的文
学梦想。
C.网络和通讯行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人们不再进行纸质阅读了。
D.时下一些娱乐晚会越来越不受欢迎,而学术讲坛类节目却能够大放异彩,这说明学术讲
坛类节目更具有娱乐时代的特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传 承
卢生强
草长莺飞的时节,细雨润物无声。
路上,儿子越想越来气,这多大的事儿啊,害我又要牺牲个节假日。就这两天,电话里,
父亲的语气似十万火急样,弄得儿子心烦意乱。父亲说:“你无论如何都得回趟家,就是天
王老子找你也没用,我在家好好等着你呢。”
儿子还在死磕:“爸啊,我真没时间啊,抽不开身呀。”
“你小子就别找借口了。不是规定的节假日吗?你能有什么事?你必须回来一趟!”父亲说
得斩钉截铁。
“爸,这多大的事儿啊,你就雇个人搭把手不就得了,何必非让我路途迢迢地赶一趟?”
父亲生气了,声音高分贝地传过来:“你说什么?这么大的事你还说多大的事?我看你真
的忘了本了。你小子轻飘飘了不是?你现在真就忘乎所以啊。臭小子,你得给我回趟家,否则
我真的找你去了。”最近父亲与他通话,总是呛了火药似的,噼里啪啦一阵急风暴雨。儿子在
想:我春风得意的事,怎么在父亲这儿就一股子嫉妒的味儿?哪儿不对劲儿呢?
早年前,儿子对父亲还是言听计从,渐渐地,儿子羽毛渐丰,就不把父亲的话当回事了。
特别是最近,儿子路途坦荡了,就有些飘飘然。儿子想,再这么永远长不大,会被同事耻笑
- 3 -
的。
车子驶进老家的集市。儿子打电话问:“爸,家里都准备了没有?要不要我买现成的东
西?”
父亲回话:“早准备好啦,你们人回来就行了 。”
“爸,就我们俩去吗?”
“怎么?你不带你媳妇回来?你儿子呢?”父亲颇感意外,满是失落。
“嗨,我老婆回她爸那儿了,你孙子准备中考呢,在争分夺秒咧。”
父亲想了想,只好说:“好吧,那就我们俩吧。”
儿子说:“爸,我除了带我司机,还想雇个人帮忙,我怕就我们俩忙不过来。”
“什么啊,这事你好意思雇别人干?说出去你不怕别人笑掉大牙啊?不妥不妥绝对不妥。”
父亲坚决反对,头摇得似拨浪鼓。
儿子觉得父亲太过迂腐守旧了,呵呵地笑道:“哎呀老爸,这有什么呀,这在我们城里
早就时兴让人代劳了。现在时代不同了,有钱能使鬼推磨哦。”
“钱钱钱,你小子早晚掉进钱眼儿里去。”一提到钱,父亲特别激动,过于敏感了。
儿子觉得好笑,心想:父亲许是一生清贫惯了,以至当儿子的每次送钱,父亲总是接得
犹犹豫豫,总要盘问几许,好像儿子的钱沾了什么毒似的。父亲总说:“有口粗茶淡饭,有
件布衣遮体就行了,人过日子,就得像山泉般清清爽爽地淌。”想着父亲的话,儿子摇摇头。
儿子让司机把车停下,雇了个人,一起往家赶。
他们来到一座“豪华”的坟茔前,周围杂草丛生。去年他们送的花圈、纸品虽然遗落了,
但是那些骨架还傲然地竖在那儿呢。
四个人齐动手,满头大汗。之后,父亲让儿子把祭品摆上。父亲说:“清明节不是有国
家规定的假日吗?人人都忙着回家祭拜祖先,你倒好,满嘴借口。我问问你,你能有什么事比
这事还急?”
儿子呵呵一笑。其实儿子就想跟城里人学,掏钱请人代劳。路途迢迢又难走,实在是懒
得回来。
父亲问:“臭小子,你不会忘了你爷爷生前是干什么的了吧?”
儿子说:“怎么可能忘?不过呀,你这话都听得我耳朵生出茧子来了。我爷爷当年是公社
书记呢。这不,每个清明节都有别人送的花圈。”
父亲说:“是啊,你爷爷生前也是赫赫有名的,你看乡亲们为你爷爷造的坟就是不一样。
告诉你,生前再怎样奢侈,终归是一撮黄土为伴,倒是名气源远流长,你看看,你爷爷的墓
前,哪年少了别人的花圈?”
儿子默默无语。
“好名气是我们为官的根本啊,我们就求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在我们家,只有坦
荡做事的人,百年后才能归位祖宗墓地。当年我刚升县长时,你爷爷就是这样告诫我的。”
才升为区长的儿子,虔诚地给爷爷祭拜着……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题目“传承”是小说叙述的中心:爷爷把良好的家风传给父亲,父亲将其传给儿子,希
望儿子很好地传承下去。
B.开头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后文的“清明节”相呼应,交代了故事
发生的时令背景。
C.儿子每次给父亲钱的时候,父亲“总是接得犹犹豫豫,总要盘问几许”,这表现了父亲
- 4 -
对儿子有点不放心,他唯恐这钱来路不正。
D.对于父亲无数遍地讲爷爷的事迹,儿子早已心生厌烦,只是碍于孝道,唯恐父亲生气才
特意装出喜欢听的样子。
5.小说中的“父亲”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结尾部分写父亲向儿子叙说爷爷的事情,这一情节安排有多重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
加以探究。(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河南渑池县段村乡位于渑池县北部深山区,是牛心柿的主产地。这里的牛心柿个大且含
糖量极高,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由牛心柿加工而成的牛心柿饼又称仰韶柿饼,
属“仰韶三宝”之一。
据了解,段村乡是河南省级扶贫开发重点乡,今年确定以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带领
农民脱贫致富。目前,段村乡种植的牛心柿已经超过 3 万亩,亩均纯收入近 6000 元。下一步,
段村乡还将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使柿子产业链条日趋完善、规模不断壮大。
材料二:
把脉河南商丘市虞城,穷根在哪儿?120 万人口,年产 26 亿斤粮食。基础设施差,群众
等靠要,政府兜底弱。因病因残致贫就占三成,然后依次是因智、因老、因婚、因学等。
开发虞城,优势在哪儿?毗邻 5 条高速、3 条铁路,有 3 家上市公司,在全国钢卷尺市场
占 80%的份额。尤其是开放的虞城人,有看天下的眼光、走四方的精神、闯世界的勇气。
牢牢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日清周评马上办”制度紧紧抓住“三个人”——部门负
责人、乡党委书记、村支书,紧紧围绕全县带头的 3.2 万名党员。
每周末的“周评”会是一个增知识、长本领的培训场、练兵场。专家授课,讲规划,讲
金融,讲法治,讲扶贫,既讲题也答问,解疑释惑、精准指导。扶贫者脑袋富了,扶贫行动
就准了、快了、新了、实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扶贫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如果没有“靠人不
如靠己”的斗志,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显然很难根本脱贫。这更证明了“扶
志”的重要性。
帮助群众脱贫,推动当地发展,其实正如人的身体,不能只是简单输血。输血只能救急,
让人体自身可以“造血”,这才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正确方式。“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
渔,终生之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精准扶贫需要用心扶志。扶贫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心,善加引导,努力
让制定的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更加符合贫困家庭的实际。要“多开院子会”“多交政策
底”,让贫困群众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的激情与斗志。(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四:
脱贫攻坚首战之年,进展喜人。然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也出
- 5 -
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
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
上。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
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
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
“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西部
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 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
这些扶贫领域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一些人
对扶贫事业缺少应有的敬畏之心,依然抱有功利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帮扶连接着一家
人的柴米油盐、看病上学,即使脱钩后,看着曾经的帮扶对象因为发展能力没有培育起来而
再度返贫,那些光授人以鱼不授人以渔的帮扶干部如何心安?打着扶贫的幌子却不干帮扶实
事,这样的企业如何承受扶贫济困的道义之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一介绍了河南渑池县段村乡有关精准扶贫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发展特色产品牛心
柿的已有成就和具体规划,以此诠释了精准扶贫的内涵。
B. 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河南虞城与精准扶贫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河南虞城穷困的根
源、脱贫的优势以及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等。
C. 材料三是从扶贫干部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问题,作者认为这些扶贫干部不怕困境,但
会因时间长以及扶贫对象的问题而产生偷懒现象。
D. 材料四是一篇时评类文章,主要分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
问题,目的是告诫人们要正确看待精准扶贫问题。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5 分)
A. 精准扶贫,需要发展特色产业。段村乡扶贫工作围绕牛心柿这个特色产业进化,不仅
扩大种植面积,还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完善柿子产业链条。
B. 精准扶贫需要把握“贫”的根源所在,河南商丘市虞城贫穷的主要根源在于依赖思想
严重,事事依靠政府。
C. 精准扶贫还要发现“扶贫”地的优势,利用优势,抓住扶贫关键,提高扶贫者的知识
素养。
D. 精准扶贫不能“输血”,要让当地学会“造血”,要“授人以渔”,教给百姓脱贫的方
法,激励他们脱贫的心志。
E.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一些扶贫区域出现了很多不好的苗头,这都
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
9.阅读材料三、四,你认为我国目前“精准扶贫”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郭琇,字华野,山东即墨人。康熙九年进士。十八年,授江南吴江知县。材力强干,善
断疑狱。征赋行版串法,胥吏不能为奸。居官七年,治行为江南最。
- 6 -
二十五年,时河督靳辅请停濬下河,筑高家堰重堤,清丈堤外田亩以为屯田,谓可增岁
收百馀万。巡抚于成龙议不合,上令尚书佛伦往勘,主辅议。二十七年,琇疏劾辅治河无功,
偏听幕客陈潢阻浚下河。上御乾清门,召诸大臣,下琇疏,令会同察议。寻辅入觐,复召诸
大臣与议。琇申言屯田害民,辅坐罢,而擢琇佥都御史。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
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琇疏劾明珠与国柱结党行私,详列诸罪状,并及佛伦、
傅拉塔与辅等交通状,于是明珠等降黜有差。琇直声震天下。
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
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狱未具,琇疏言:“左都御史马齐于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
实以指使诬劾罪。”诏责琇疑揣。寻法司奏琇请托事实,当夺官。上以琇平日鲠直敢言,改
降五级调用。
三十八年,上南巡,琇迎驾德州。既还京师,谕大学士阿兰泰等曰:“原任左都御史郭
琇,前为吴江令,居官甚善,百姓感颂至今。其人有胆量,可授湖广总督,令驰驿赴任。”
琇上官,疏言:“黄州、武昌二府兵米二万七千有奇,运给荆州、郧阳汛地①,悬隔千里,輓
输②费不赀,请改折色③。江夏等十三州县有故明藩产,田瘠赋重,数倍民粮,请一律减徵。
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濒江地,水齧土陊④,有赋无田者三百馀顷,请豁免。”皆允行。
四十年,以病乞休,上曰:“琇病甚,思一人代之不可得,能如琇者有几人耶?”未几,
琇以病剧再疏求罢,仍慰留。五十四年,卒。
(节选自《清史稿·郭琇传》)
【注】①汛地:军队驻防之地。在清代兵制中,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
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②輓输:运输。輓:同“挽”。③折色:旧时指除米
麦实物赋税之外的其他实物或货币,也称所征田粮等价的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亦用以称俸
禄折发钱钞。④水齧土陊:齧,同“啮”,侵蚀。陊,同“堕”,山崩。
10.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
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B.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
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C.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
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D.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
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
B.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
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
C.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
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D.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辞官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
身”“致仕”“下车”“左迁”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7 -
A.河督靳辅以屯田增收为由奏请停止疏通河道,修筑高家堰大堤。巡抚于成龙不赞成此
议。皇上派尚书佛伦前去调查,佛伦赞同靳辅的建议。
B.郭琇为官鲠直敢言,曾弹劾河督靳辅治河无功、大学生明珠与余国柱朋党、佛伦等与
靳辅勾结串通。查实后,皇上罢免了明珠等大臣的官职。
C.郭琇受山东巡抚钱钰贪污牵连,上疏辩解,皇上责怪他胡乱猜疑。后来,经法司查明,
郭琇在贪污案中确有不妥的行为,皇上将他降官五级调用。
D.皇上南巡回京后,钦点郭琇担任湖广总督。郭琇上任后,上疏建议改变军粮供给形式、
或减免贫瘠土地的赋税,皇上全都同意了。
13.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5 分)
(2)四十年,以病乞休,上曰:“琇病甚,思一人代之不可得,能如琇者有几人耶?”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
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
B.第二句以无情水流比拟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C.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清新愉悦的画面,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愤懑不
平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远”字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
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生出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
E.全诗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15.“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极言跋涉攀登之难,在听到悲鸟、杜鹃的哀鸣之后,不
禁发出
- 8 -
“ , , ”的感叹。
(2)《登高》中的 “ , ”一联极写作者的羁旅之愁,
病痛之苦及孤独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各国游客在北京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热情,大家相敬如宾,京城处处洋溢
着和谐、友好的气氛。
②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
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③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④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
的火爆场面已成为明日黄花 。
⑤如今还有很多人在邯郸学步而不自知,看到别人成功了,就有模有样地学起来,结果人
家练成了绝世高手,而自己却走火入魔。
⑥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1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的原因,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
B.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
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C.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抗战胜利 70 周年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与坚
守,避免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D.未来 12 天中,来自五大洲的近 3700 余名青年运动员将在竞技场上挑战自我,追求卓
越,在文化教育活动中加深理解,收获友谊。
19.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3 分)
A.我校将于 9 月 1 日如期开学,相关事宜欢迎家长来函垂问。
B.拙作已经寄出,心中惶恐不安,望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C.感谢令尊雪中送炭,明日我将到府上致谢。
D.您的犬子不愧生在丹青世家,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
① ”,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读薄”与“读
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思考着读等等,但② 。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
- 9 -
展、杂糅。“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读厚”
的过程,其实就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架构知识网的过程。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
真谛和要义唯在于:③ ,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
复,则境界全出。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文学是心灵的抚慰剂。许多人因为孤独而爱好文学,许多人因为穷困而爱好文学,也有
一些人因为富足闲适而爱好文学:他们信仰文学,崇尚真善美,文学必将让他们变得安贫乐
道,富而不骄。真正受好文学的人,一定是天底下最善良的人。验之现实,大致不错。文学
是纯净的,以文学钻营的人,终将身败名裂、一无所得。
① 文学并不一定让文学爱好者变得安贫乐道,富而不骄。
②
③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 的文章。(60 分)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
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
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
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害一副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
男孩只有 12 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中,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
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