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5.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高一 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 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3讲 走进名家——铁凝及其作品阅读
教学内容
1、熟悉著名作家铁凝作品及其写作风格;
2、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其写作特点;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两个步骤:一、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家铁凝并引出学生的预习成果;二、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预习作业,进一步探讨熟悉名家。
一、导入:
铁凝小时候,母亲想培养她搞声乐,父亲却想让女儿学画画,铁凝本人似乎迷上了舞蹈(大概那个年代的女孩子都会有这种爱好)。她曾每天到一位舞蹈老师那儿练习舞蹈基本功,后来还曾考上了艺术学校舞蹈科,但铁凝最终选择了文学。
铁凝上学时最喜欢作文课,而数学、物理、化学这类课程却理所当然地不行。铁凝回忆说:“八岁的我已开始写日记:‘妈妈让我去买菜,我买了一个胖冬瓜……’父亲很看重我用的这个‘胖’字,不知这能否算我形象思维的一个兆头。”
父亲与写过《小兵张嘎》的徐光耀是好朋友。那时候大作家都在挨批判,徐光耀同样难以幸免。所幸的是。当时上面要写一个歌颂先进的报告文学,需要写作的高手,就想到了徐光耀,把他从农村召回来了。父亲挑了铁凝的一篇《会飞的镰刀》,还有另一篇作文,带着铁凝去见徐光耀。多少年后,铁凝还会经常提起与徐光耀的这次见面。“你写的已经是小说了”这句评语,不啻是一股巨大的风,鼓荡起她的文学梦想。铁凝说过她在十五六岁时就“有了当作家的妄想”,听了徐光耀大作家的话。她就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二、请大家展示分享关于铁凝及作品特点的预习成果。
教法指导:初步介绍名家经历、写作特色及社会评价,重点通过实例分析文本,进一步了解其写作特点,讲解阅读方法,并通过巩固练习进行强化,注意过程中的讲练结合。
【知识梳理】
一、名家介绍
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至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1984年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1996——2006 担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2006年起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映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了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种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的较量与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二、生平履历
铁凝,原姓屈,女,1957年9月生于北京,籍贯河北赵县。
父亲是著名画家铁扬,原名屈铁扬,父为油画及水彩画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母亲是声乐教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铁凝为长女。
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省博野县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
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至少150余万字。
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一个农村少女香雪在火车站用一篮鸡蛋向一个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盒,表现了农村少女的纯朴可亲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作品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3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它真实描写一个少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纯真美好的品格。
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 短篇小说奖。
《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1984年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三、作品风格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三、人物评价
从16岁时发表7000字的作文《会飞的镰刀》开始,到凭借《哦,香雪》震动文学界,再到去年年底出版的新长篇《笨花》,尽管期间也有《大浴女》书名引发的话题,但铁凝的创作之路总体上波澜不惊。30多年来,当年的少年作家,一路走来,不慌不忙,“像纳鞋底一样”,一针一线地编织文学梦。用评论家的话来说,铁凝不赶潮流,但也并非特立独行。
“用知识分子的角度关照农村”
“铁凝是个在创作上勇于探索的作家,尤其是她的视角开放自由,在不同的题材之间穿梭转换,仿佛是一尾游泳的鱼。”新当选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女作家张抗抗认为铁凝的每一部长篇小说无论从取材,到构思都有新意。
关于铁凝写作风格的突出之处,谢有顺概括为既传统又独特,前者指她关注当下,独特的是她擅长细致地展示“善”在这个时代中两难的处境,将其中的尴尬暴露无遗。“时代中写‘恶’的作家很多,但能把‘善’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考验写得很好的作家不多,可见作家内心有自己的坚持。”
而众多评论家对铁凝一个共同的评价是,她的写作有耐力,坚韧悠长,成名很早,和她同时代的很多作家的写作已明显衰退,而铁凝这二三十年间一直在写,不慌不忙,心里有数,朝着通往内心的道路,“进步大家都可以看得见”。
【典型例题】
结合课文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香雪,过来呀!看那个妇女头上别的金圈圈,那叫什么?”凤娇拉过香雪,扒着她的肩膀问
“怎么我看不见?”香雪微微眯着眼睛说
“就是靠里边那个,那个大圆脸唉!你看她那块手表比指甲盖儿还小哩!”凤娇又有了新发现
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她终于看见了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儿还要小的手表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这是那种在小城市都随处可见的学生书包
……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起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儿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呀!
7、当火车停站后,台儿沟的姑娘们观察到的和香雪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
8、找出选文中关于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9、文中描写香雪得到了盼望已久的铅笔盒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这一描写表现了香雪此时怎样的心情?
10、香雪为什么如此珍视那个她用四十个鸡蛋换回的铅笔盒?铅笔盒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11、“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7、姑娘们看到的是人们的衣物和装饰;香雪注意到的是皮书包。
8、句子:“一轮满月升起来了,……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作用:衬托香雪得到铅笔盒后的喜悦、满足之情。
9、细节描写;喜悦的心情
10、香雪在学校因用爸爸做的木质铅笔盒而遭人耻笑,她想拥有一个泡沫塑料铅笔盒,拥有一份精神上的平等象征意义:高层次文明的象征。
11、这句话含义丰富“被感动得战栗”运用了拟人、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地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开始和“她们”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
【巩固提升】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铁凝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菁两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了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是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铁凝《从梦想出发》)
1、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写的人是:大作家孙犁,记的事是:
。(用一句话概括)(2分)
2、文章开头部分“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我差不多可以背诵”等句子想表达什么意思?从全文看有怎样的作用?(3分)
3、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中的“妄想”一词是贬词褒用。
B.“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中的“亮”字表现出作者的欣赏之情。
C.“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中的“高墙大院”一语双关。
D.“不料有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中“路子”的引号起到强调的作用。
E.文章以“带袖套”作为抒情的“线索”,抒发了作者对孙犁由衷的钦佩。
F.“带袖套”不仅仅是劳作的需要,它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4、文章末段写道“多年以后”的一件小事,这件事与孙犁“带袖套”有怎样的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用意?(4分)
5、请从选材和立意的关系上,阐述本文的写作特色。(3分)
参考答案:
1、(2分)我三次见到带袖套的孙犁先生(的经历)。(不写“三次”或“带袖套”各扣1分)
2、(3分)作者自以为非常理解、了解了孙犁先生;为下文写自己真正认识孙犁作衬托(作伏笔)(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3、(6分)C、F(A、“妄想”不是贬词褒用。B、“亮”表现的是孙犁的情感。D、“路子”是专门用词。E、“带袖套”不是抒情的“线索”,是记事的“线索”。)
4、(4分)诠释了孙犁“带袖套”的真正原因,表达出作者真正认识了孙犁质朴和美丽的人生。(前后各2分,意思对即可)
5、(3分)以小事现真情,以平凡的琐事显现深刻的道理。或把道理寓于普通的故事之中,把哲思寄于平凡的形象之上。(列举文中的例子1分,阐述2分。意思对即可)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
世界(节选)
铁凝
①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
②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她应该往旅行袋里装什么了——都是些过年的东西,她将要与她的婴儿同行,去乡下的娘家团聚。
③就这样,母亲怀抱着婴儿乘了一辆长途汽车,长途汽车载着母亲和婴儿一路飞驰,不想停歇似的飞驰。
④许久许久,城市已被远远地抛在了后边,而乡村却还远远地不曾出现,铅样的天空锅似的闷住了大地和大地上这辆长途汽车,这长久的灰暗和憋闷终于使母亲心中轰地炸开一股惊惧。她想呼喊,就像大难临头一样地呼喊。她环顾四周,满车的旅客也正疑虑重重地相互观望,她喊叫了一声,却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她用力掐掐自己的手背,手背很疼。那么,她的声音到哪儿去了呢?她低头察看臂弯里的婴儿,婴儿对她微笑着。
⑤婴儿的微笑使母亲稍稍定了神,但随即母亲便觉出一阵山崩地裂般的摇撼,她的眼前一片漆黑,她的头颅猛然撞在车窗玻璃上,玻璃无声地粉碎了,母亲和婴儿被抛出了车外。
⑥母亲在无边的黑暗里叫喊。她听不见自己的声音,也无法移动自己的双脚。她知道她在呼喊“
我的宝贝”,尽管婴儿就在她怀中,就被她紧紧地拥抱,她想要知道这世界发生了什么,她想要知道世界把她们母子驱赶到了什么地方。当一道闪电凌空划过,母亲才看见脚下的大地正默默地开裂。这是一种令人绝望的开裂,转瞬之间大地已经吞没了不远处母亲的长途汽车和那满车的旅客。这便是世界的未日吧?母亲低下头,麻木地对她的婴儿说。借着闪电,她看见婴儿对她微笑着。
⑦只有婴儿能够在这样的时刻微笑吧?只有这样的婴儿的微笑能够使母亲生出超常的勇气。她开始奋力移动她的双脚,她也不再喊叫。婴儿的微笑恢复了她的理智,她知道她必须以沉默来一分一寸地节约她所剩余的全部力气。她终于奇迹般地从大地的裂缝中攀登上来,她重新爬上了大地。天空渐渐亮了,母亲的双脚已是鲜血淋淋。她并不觉得疼痛,因为怀中的婴儿对她微笑着。
⑧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她的婴儿在破碎的大地上奔跑, 。母亲不知道自己已经奔跑了多少时间。这世界仿佛已不再拥有时间,母亲腕上的手表只剩下一张空白的表盘。空白的表盘使母亲绝望地哭了起来,空白的表盘使母亲觉出她再也没有力量拯救婴儿和她自己,她也无法再依赖这个世界,这世界就要在缓慢而恒久的震颤中消失。母亲抬眼四望,苍穹之下她已一无所有。她把头埋在婴儿身上,开始无声地嚎啕。
⑨婴儿依旧在母亲的怀中对着母亲微笑。
⑩婴儿那持久的微笑令嚎啕的母亲倍觉诧异,这时她还感觉到他的一只小手正紧紧地无限信任地拽住她的衣襟,就好比正牢牢地抓住整个世界。
婴儿的确抓住了整个世界,这世界便是他的母亲;婴儿的确可以对着母亲微笑,在他眼中,他的世界始终温暖而完好。
婴儿的小手和婴儿的微笑再一次征服了嚎啕的母亲,再一次收拾起她那已然崩溃的精神。她初次明白有她存在世界怎久会消亡?她就是世界;她初次明白她并非一无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她有无比坚强的双臂,她还有热的眼泪和甜的乳汁。她必须让这个世界完整地存活下去,她必须把一世界的美好和蓬勃献给她的婴儿。母亲怀抱着婴儿在疯狂的天地之间跋涉,任寒风刺骨,任风沙弥漫,她坦然地解开衣襟,让婴儿吸吮。
……
母亲怀抱着婴儿重新上了路。冰雪顷刻间融入土地,没有水,也不再有食物。母亲的乳房渐渐地瘪下去,她开始撕扯身上破碎的棉袄,她开始咀嚼袄中的棉絮。乳汁点点滴滴又涌了出来,婴儿在母亲的怀中对她微笑。
年轻的母亲从睡梦中醒来,宠她爱她的丈夫为她端来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母亲喝过牛奶跃下床去问候她的婴儿,婴儿躺在淡蓝色的摇篮里对着母亲微笑。地板上,就放着她们那只鼓绷绷的行囊。
母亲转过头来对丈夫说,知道世界在哪儿么?
丈夫茫然地看着她。
世界就在这儿。母亲指着摇篮里微笑的婴儿。
母亲又问丈夫,知道谁是世界么?
丈夫更加茫然。
母亲走到洒满阳光的窗前,又望着窗外晶莹的新雪说,世界就是我。
丈夫笑了,笑母亲为什么醒了还要找梦话说。
年轻的母亲并不言语,内心充满深深的感激。因为她忽然发现,梦境本来就是现实之一种呵。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拥有那一夜悲壮坚韧的征程?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有力量把世界紧紧拥在彼此的怀中?
1、下列四个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一句是( )(2分)
A.长途汽车载着母亲和婴儿一路飞驰,不想停歇似地一路飞驰。
B.铅样的天空锅似的闷住了大地和大地上这辆长途汽车。
C.这世界仿佛已不再拥有时间,母亲腕上的手表只剩下一张空白的表盘。
D.她初次明白她并非一无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她有无比坚强的双臂,她还有热的眼泪和甜的乳汁。
2、在第④—⑥段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母亲的心理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3、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渲染了末日降临时的恐怖氛围。根据文意,在第⑧
段的横线上补上一段环境描写。(30字左右,不能抄写原文中的句子)(3分)
4、在文章第⑧、⑨两段中,母亲“嚎啕”是因为
;而婴儿依旧“微笑”是因为
(4分)
5、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一开始就交待这是一个梦,但是梦开头的描写却与现实生活高度契合。看似平淡无奇,但正是这平淡无奇的叙述中却暗藏波澜,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B.作者在文中多次描写婴儿对着母亲微笑,这微笑一次次把母亲从绝望中拯救出来。婴儿的微笑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也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
C.梦境中的母亲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勇气和坚强,这种坚强来自于被婴儿的微笑激发出的超越一切的母爱。
D.作者的笔法清新明快,生活气息浓郁。如丈夫为从梦中醒来的妻子端上牛奶这个细节,表现了丈夫对被恶梦缠绕的妻子的关爱。
E.本文的构思十分巧妙,作者先写梦境,后写现实。梦中母子间的关系是现实生活中母子关系的象征,而现实生活中母亲所说的一番话则是梦境的延续。
F.作者创作本文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生动的描写使得本文虽然情节简单,但感人至深。
6、结合文意,说说文章结尾处两个画线句的含义。(4分)
(1)“世界就在这儿”的含义是
(2)“世界就是我”的含义是
参考答案:1、(2分)C
2、(3分)母亲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惊惧,稍稍定神,绝望麻木(每个阶段1分)
3、(3分)旷野没有人烟,大地仍在微微震颤.(描写的内容和上下文连贯2分,语言表述1分)
4、(4分)母亲嚎啕是因为绝望,她觉得世界已无可依赖,自己没有力量拯救婴儿和自己 婴儿微笑是因为相信母亲,只要母亲在,婴儿就觉得他的世界温暖而完好(婴儿和母亲各2分)
5、(4分)A D
6、(4分)(1)对母亲而言,孩子就是她的全部世界,为了孩子,母亲能够付出—切并战胜生命中的一切灾难和困厄 (2)对婴儿而言,母亲就是他的全部世界,婴儿在母亲的怀抱里感受到了所有的爱和保护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本节课我收获的重点知识内容:
1、作家铁凝相关文学常识
2、铁凝作品写作特点与常用艺术手法
3、阅读常见题型总结等
二、我需要努力的地方是: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一、巩固练习
逃跑
铁凝
①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②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一个开水锅炉。水烧开,老宋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水开了!”喊是有称谓的。为了这称谓,老宋还颇费了心思: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这个称谓谁都不反感,无亲疏远近之嫌,无厚此薄彼之意。
③份外的事老宋也没少做。五楼的人们说,老宋,帮我把这罐煤气扛上去吧。三楼的人们说,老宋,我买的沙发来了,你给搭把手吧。一楼的妇女喜欢织毛衣,就喊,老宋,给我架着毛线。
④老宋沉默寡言的时候居多。唱小生的老夏算是他的好友,老宋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以及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⑤光阴像箭一样。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开始出错,但这团的人们念着他的为人和孤单,没有辞退他。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
⑥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为老宋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老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身子像坠入云中。老宋数了一夜钱,即便一张两块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沉甸甸的。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难道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东西都扔给医院吗?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肿得檩梁似的左腿是条病腿,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他做起了演员练功的高难动作,形态虽然怪诞,却是悲壮。这些动作将老宋折腾得激动不已,直到他稀哩哗啦摔在地上。
⑦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
⑧第二天,老宋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⑨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老宋的不辞而别显然是愚弄了他们。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是靠了一个亲戚的介绍,那亲戚住本市。亲戚说,不瞒你说,他回老家第二天就去县医院把腿锯了,那儿便宜,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一个乡下人,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没有再矫情,只是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⑩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新开发的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子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的现状,用这亲眼目睹来刺激起对方的尴尬、难堪和愧疚。
⑩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正指挥一个健壮的年轻人卸货,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竞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⑧老宋也看见了老夏,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的奔跑使老夏眼花缭乱,恍惚之中也许跟头、旋子、飞脚全有,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1、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老宋形象的特点。(6分)
2、小说第②段到第④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6分)
3、小说第⑨段说“老夏没有再矫情,只是愤怒难平,疑惑难平。”请用简明的语言分析老夏的“愤怒”与“疑惑”。 (4分)
4、老宋的两次逃跑发人深思,请结合文本探究老宋逃跑背后的辛酸。(8分)
参考答案:
1、(6分)剧团的老临时工(开水工),处境艰难,为人小心谨慎,沉默寡言,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对 子女 充满爱心,为了生存而不惜损害做人的尊严。(每点1分,得满为止)
2、(6分)表现老宋稳重勤快,为下文团里不辞退他以及捐款作铺垫(2分)交代他和老夏友谊,为下文老夏帮助他及设法寻找他作铺垫。(2分)交代闺女的困难,为下文逃跑提供情节依据(2分)
3、(4分)老夏为自己的好心换来老宋不辞而别的愚弄而愤怒;为老宋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质量而感到疑惑。(2分,每点1分)老夏的愤怒与疑惑推动情节发展,同时突出了小说“生存与尊严相扭结”的深意所在。(2分)
4、(8分)第一次逃跑,是为了省钱接济闺女和外孙,但愧对团里的人,是痛苦的抉择。(3分)第二次逃跑,是逃避老朋友,是良心的极端自责以及自尊受到极大伤害后的本能行为。(3分)对他而言,重要的是吃饭,是他与女儿及外甥的生存问题,而不是自己的一条腿和自己的尊严。文中两次写到老宋的逃跑,是小人物在生存窘境下的无奈选择。(2分)
二、预习思考
1、下节课主题:《人物形象的鉴赏与评价》
2、预习作业:
三个指头
曾心(泰国)
①在某小巷里,有一间又小又旧的中医诊所。凭着三个指头切脉的老中医,名叫朱一新,是抗日胜利后南来的“老唐”,被病人誉为“朱半仙”。
②他的确太老了:一脸皱纹,满鬓银丝。病人问他多大岁了?他笑呵呵露出只剩下几颗门牙:“忘了!”
③咦,忘了自己的年龄,岂不是患了健忘症?但看了压在他桌上的玻璃板下的发黄的纸,写道:“一个目标:健康;二个一点:勤动一点,糊涂一点;三个忘记:忘年龄,忘积怨,忘疾病。”才知原来他的“忘年龄”是他长寿的一条养生之道。
④在诊所中间的壁上,端端正正挂着一块脱了金色的匾额“医,仁术也”。他的诊金,一直由病人随送,每天开诊,延医者总是座无虚席。
⑤有人问他:“怎么不找个帮手?”他惨然一笑,连声说:“难呀!难呀!难呀!”
⑥
据说,他曾要把医术传给儿子,儿子不要;要传给儿媳,儿媳不要;要传给女儿,女儿不要;要传给女婿,女婿不要;要传给孙子,孙子不要。这种“家传”看来已绝路,他便改为“师傅”——师以传弟。谁知辛辛苦苦招来了几个“徒弟”,都没有一个能看懂古医术,个个半途而废了。结果还是自己硬挺着一把老骨头,死挑着这古老中华国宝的行当!
⑦子孙们都劝说他老人家该享清福了,甚至建议把诊所牌子取下来,搬到郊外已购好了的别墅去住。
⑧听到这些话,他就火了,好像要他的命:“只要朱一新还活着,我的‘朱一新诊所’就不许取下!”
⑨一天,正在切病者脉搏的他,忽觉胸闷胸痛,于是他把把自己的脉,出现“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乃动”的代脉。他心知肚明,这可能是患了那种病了!
⑩这时候诊,只剩下三名病号,便请他们到他卧室去。躺在床上的他,伸出三个指头,把完第一个病号的脉;又伸出三个指头,颤抖地把了第二个病号的脉;再伸出三个指头把最后一个病号时,他的三个指头再不会动了,僵硬地停在病人的跳动的脉搏上……
1、老中医竟然把自己的年龄给“忘了”,那么让他至死不忘的又是什么呢?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①
②
参考答案:1、①不忘“古老中华国宝”;②不忘治病救人,一生践行“医,仁术也。”
解题思路:
鉴赏人物形象,要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感受及其产生的原因与发展的轨迹。老中医说及年龄时“笑呵呵”,干脆利落的一句“忘了”;而说及帮手时是“惨然一笑”,连连重复“难呀!难呀!难呀!”。内在的心理与外现的神情、语句,我们必须结合文章的主题整体加以考虑。
2、“在诊所中间的壁上,端端正正挂着一块脱了金色的匾额”,作者为何要特意交代诊所这块“脱了金色的匾额”?
参考答案:
2、“脱了金色”,可见诊所之“旧”、行医之“长”;而最重要的,是衬托、显示了老中医治病救人,至死不渝的心志意愿。
解题思路:
此处,是借物写人的精彩之笔。“医,仁术也,”端端正正地挂着,一直挂到“脱了金色”;踏踏实实地做着,一直做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禁让人想到《祝福》中鲁四老爷书房陈设的描写,陈抟的“寿”字、理学家名言的对联和案头的书籍,都极生动地表明了主人的身份和信仰——“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有时,描写环境,不单单是交代人物的活动的背景和场所,更是显示人物的志趣、意愿的重要途径。前文中一张“发黄的纸”,事实上也是人物意志的一处示形和投影。
3、作者交代、描写老中医的“三个指头”,究竟能起到哪些具体作用?至少写出两处。
①
②
参考答案:
3、一生以“三个指头”切脉行医,交代、强调老中医的身份特征:弥留之际,仍从容地以“三个指头”把脉,直至“三个指头再也不会动了,僵硬地停在病人的跳动脉搏上”,刻画人物形神兼备;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极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解题思路:
在叙事性作品里,作者往往通过捕捉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特有的精神面貌和鲜明的个性。《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在弥留之际,因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芯,嫌耗费灯油而伸出两个指头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提示了一个守财奴的丑恶灵魂。“三个指头”、“两个指头”,均自然而然地揭示、深化主题,远胜过洋洋大观的概念化表述。
4、客居异乡,一生辛劳的老中医,在众人眼中印象各不相同,请联系本文逐一阐述,并谈谈你对老中医的印象。
参考答案:
4、在病人眼中,老中医是“老半仙”,在徒弟眼中,或许是失败的师傅,而在子女眼中,或许又是老顽固,刻板、迂腐、不会享清福。
解题思路:
鉴赏评价人物,既要“钻进去”——设身处地,从病人、徒弟、子女多个角度出发,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我们学生而言,更多的是间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补充、去想象;又要“跳出来”——带着自己的感受,去思考,去辨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老中医的印象,每人都允许有不同的认识,但有一点不可模糊,老中医身上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死挑着这古老中华国宝的行当”的责任!认识不到这一点,鉴赏评价便有高下了。
【谈谈对写作的启示】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