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洋泾中学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_____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__________《扬州慢》)
(3)苏轼《江城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虚写梦中与妻相见后的复杂心情,与“执手相看泪眼”。
【答案】 (1). 官盛则近谀 (2). 纵豆蔻词工 (3). 姜夔 (4).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文学常识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谀”“蔻”“惟”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填在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_______________。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①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②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③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④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A. ①③④②
B. ②①④③
C. ②④③①
D. ③①④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通读全句段,叙述中“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是一种能力,所以可判断③句为起始句;从“当然的灵魂”一句可判断①可紧承上句意思;从“只有坚持这个标准”一句可判断,②在④后,排序为④②。
综合以上分析D项正确。故选D。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我把先秦诸子的文学品相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庄子、孟子;第二等级:老子、孔子;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在这三个等级中,处于第一等级的庄子和孟子已经是文学家,而庄子则是一位大文学家。
②把老子和孔子放在第二等级,实在有点委屈这两位精神巨匠了。我想他们本人都无心于自身的文学建树,但是,虽无心却有大建树。这便是天才,这便是伟大。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相比之下,孔子的声音,是恂恂教言,浑厚恳切,有人间炊烟气,令听者感动,令读者萦怀;相比之下,老子的声音,是铿锵断语,刀切斧劈,又如上天颁下律令,使听者惊悚,使读者铭记。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甚至无须任何解释、过渡、调和、沟通。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我听不止一位西方哲学家说:“________从语言方式,老子________是最高哲学。孔子不如老子果断,因此在外人看来,更像一个教育家、社会评论家。”外国人即使不懂中文,也能从译文感知“最高哲学”的所在。有一段时间,德国人曾骄傲地说:“全世界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这当然是故意的自我夸耀,但平心而论,回顾以前几百年,德国人也确实有说这种“大话”的底气。然而,当他们读到老子就开始不说这种话了。据统计,现在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一本老子的书,其普及度远远超过老子的祖国。
③说完第二等级,我顺便说一下第三等级。韩非子和墨子,都不在乎文学,有时甚至明确排斥。但是,他们的论述也具有了文学素质,主要是那些干净而雄辩的逻辑所造成的简洁明快,让人产生了一种阅读上的愉悦。当然,他们两人实干家的形象,也会帮助我们产生文字之外的动人想象。
④更重要的是要让出时间来看看第一等级,庄子和孟子。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得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接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⑤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
⑥他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要的“傻”问题。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他的文章,就成了中国哲学史、也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流佳作。
⑦此后历史上一切有文学才华的学人,都不会不粘上庄子。这个现象很奇怪,对于其他“子”,都因为思想观念的差异而有明显的取舍,但庄子却例外。没有人会不喜欢他讲的那些寓言故事,没有人会不喜欢他与南天北海融为一体的自由精神,没有人会不喜欢他时而巨鸟、时而大鱼、时而飞蝶的想象空间。
⑧在这个意义上,形象大于思维,文学大于哲学,活泼大于庄严。
3. 第②段中“委屈”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4.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两个划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也许 就
B. 因为 就
C. 仅 就
D. 即使 也
5. 在文章前半部分,作者先写第二等级的孔子和老子,请分析这样构思的用意。
6. 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文章各有千秋,是两种不同的风格,难分伯仲。
B. 中国文脉绵延至今,虽然支流繁多,但其基调始终是一种朴实的正气。
C. 孟子的精神气质与其文章相辅相成,为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D. 庄子的文章因为深邃的哲思和自由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佳作。
7. 概括作者对先秦诸子“文学品相”分级的标准。
【答案】3. 文学品相的等级与老子、孔子的历史地位不相匹配 4. C
5. 介绍孔子、老子对中国文脉形成的贡献,强调两者在文学形式上的特色和建树,以此映衬下文庄子、孟子更胜一筹的文学品相,表现作者对先秦诸子评价标准的独到认识。 6. D
7. 主要从文学表现手法(文学技巧)的高下、语言风格、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力等方面概括对先秦诸子“文学品相”分级的标准。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委屈”,结合“在这三个等级中,处于第一等级的庄子和孟子已经是文学家,而庄子则是一位大文学家”“我想他们本人都无心于自身的文学建树,但是,虽无心却有大建树”等分析,指文学品相的等级与老子、孔子的历史地位不相匹配。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结合“从语言方式”“是最高哲学”分析,语境主要讲从语言方式角度来讲,老子代表的是最高哲学,分析选项内容,用“仅……就……”。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特点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在文章前半部分,作者先写第二等级的孔子和老子,请分析这样构思的用意”,需要结合前面内容分析。结合“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我想他们本人都无心于自身的文学建树,但是,虽无心却有大建树。这便是天才,这便是伟大”“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得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连接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等分析,介绍孔子、老子对中国文脉形成的贡献,以此映衬下文庄子、孟子更胜一筹的文学品相。结合“在这个意义上,形象大于思维,文学大于哲学,活泼大于庄严”分析,引出作者对先秦诸子评价标准的独到认识。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庄子的文章因为深邃的哲思和自由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佳作”错误。结合“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他的文章,就成了中国哲学史、也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流佳作”“但庄子却例外。没有人会不喜欢他讲的那些寓言故事,没有人会不喜欢他与南天北海融为一体的自由精神,没有人会不喜欢他时而巨鸟、时而大鱼、时而飞蝶的想象空间”分析,选项内容强加因果。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概括作者对先秦诸子‘文学品相’分级的标准,并简要阐述你对此标准的看法”,需要立足文本内容分析概括标准,然后评价此标准。阐释自己的观点+举例+
分析。结合“相比之下,孔子的声音,是恂恂教言,浑厚恳切,有人间炊烟气,令听者感动,令读者萦怀;相比之下,老子的声音,是铿锵断语,刀切斧劈,又如上天颁下律令,使听者惊悚,使读者铭记”“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接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等分析,分级的标准为语言风格,按照语言风格的突出之处及对他人的影响等分等级的。结合“我想他们本人都无心于自身的文学建树,但是,虽无心却有大建树。这便是天才,这便是伟大”“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甚至无须任何解释、过渡、调和、沟通”“他的文章,就成了中国哲学史、也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流佳作”等分析,按照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分等级。按照文学影响成就等分等级,可以让人清晰知道先秦诸子对后世文学影响的程度及方面等。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到黑森林去吧!
黄雪媛
“我不想打扰您休息。我只是有点儿怀念家乡,吹一个歌曲消遣消遣。你不是本地人吧,小姑娘?”
“我是从黑森林来的。”
“哦,从黑森林来的!我也是黑森林人,那么我们是同乡了。”
①——这是黑塞小说《克诺尔普》的一段对话。年轻的游吟诗人克诺尔普出身于黑森林的穷苦人家,却满脑子诗歌和哲学,不甘心在家乡做一名安分守己的手艺人。在某地投宿时,他邂逅了在有钱人家帮佣的同乡少女芭贝蕾。于是,夜空下的一对年轻人隔着窗户轻轻交谈,广袤的黑森林在远处凝结着乡愁的泪珠,那里也是黑塞的故乡。
②《克诺尔普》的黑森林已经是十九世纪末的情形。它不只盛产钟表匠、首饰匠和游吟诗人,而成了孕育现代工业和哲学思想的摇篮,森林里的树种也和十八世纪伐木工业兴起前的大不相同了。高大粗壮的欧洲云杉、冷杉和山毛榉,勾勒出黑森林的近现代面容。在此之前的漫长历史里,黑森林对于德意志人而言,就是一片幽暗晦冥的原始森林,充满危险和神秘之物。人们对它心怀恐惧,不敢轻易踏入,甚至以为森林里潮湿的空气是有毒的。种种恐惧和想象使黑森林成为了德意志童话与民间故事的发源地。
③而对于我,多年来黑森林仅止于一个文化地理概念。这片绵延于博登湖和莱茵河谷之间,面积达六千平方公里的“黑暗森林”始终被包裹在一层德式浪漫主义的壳中,我不愿轻易触碰它。直至今夏和家人一起开启黑森林之旅,我终于有充裕的时间,慢慢深入它的腹地,了解它的各个时辰的姿态和表情。
④有一晚我们留宿于黑森林的“温泉之都”巴登巴登的乡村旅馆。欧洲的夏天日照时间很长,夜里十点,最后一抹晚霞悄然沉落,星星升起。趁家人已酣睡,我轻轻打开落地窗,坐到露台上乘凉。露台外边是一道草坡,草坡顶上有一棵梨树和一棵米拉贝尔李树,白天见到它们硕果累累,此刻它们沉重的枝条在风中轻轻摇曳;我的目光继续往上,草坡上方,天幕灿烂深沉,群星闪烁,黑黝黝的森林和山脉,在远处静默如剪影。忽听到咕咚一声,草丛中随即一阵窸窸窣窣,一个成熟的梨顺着草坡滚落,碰到我脚边。我捡起它,闻闻它的清香,把它握在手中,继续这难得的夏夜静坐。
⑤又有一日傍晚,我们投宿于黑森林小镇特里贝格的一家旅馆。晚上八点多钟依旧阳光明媚,天空明净。我沿着森林散步道慢慢走去。阳光穿过密密匝匝的树叶,林中空地如片片碎金闪烁。抬头看那金绿色的巨大树冠在微风中轻摇,四下悄然,没有伐木工,没有慢跑的人,也没有野鹿或者狐狸闯入视野,甚至没看到一只松鼠。在这张巨大的森林网络中,植物们却时时刻刻在用它们特殊的语言交换营养和信息。鸟类和无数看不见的昆虫和微生物在劳作着,寻觅着,一丝不苟地推动着森林生态的秘密循环。它们想必也听见了我在林间小道上沙沙的脚步声。
⑥吸入肺里的空气是湿润阴凉的,甜丝丝里夹杂着一股松针香,僵硬的双肩像卸下了负担似的陡然放松,心里生出一种类似“古老的亲密感”的情绪。这大概是蕴藏在身体深处的人类记忆的一种吧。我不由自主张开双臂想去拥抱面前的一棵云杉,这种冲动随即被一种异乡人的理性克制住:瞧,这个带着草帽,口袋里晃动着手机的现代都市来客,做一个安静的散步者即可。也许,在理性的距离中更能把握美吧!
⑦小镇主街上有一家黑森林博物馆。它是老房子改建的二层楼博物馆,门面小小的,进去才感受到什么叫别有洞天。博物馆的宣传手册上写着:“就从这里开始黑森林时间之旅吧!”从黑森林少女的红绒球帽,到新娘子类似苗族女子的沉重头饰,从农庄家居布置到手工作坊的各式各样的工具,从乡村化妆舞会的面具到制作精美的管风琴,音乐盒,从民间传说里的妖魔鬼怪木偶到本地山脉开采的矿石宝石……时间真是奇妙的东西,一个地区几百年来的生活轨迹和精神面貌就浓缩在这几间屋子里了。
⑧若提到机械原理和乡土手工艺结合的完美典范,便是博物馆墙壁上挂的满眼皆是的布谷鸟钟了。钟的外壳是黑森林传统小木屋。门廊下和窗前的木雕展现人们生活劳作和庆祝的场景。每到半点和整点,一只小巧的布谷鸟就从阁楼小窗户里跳出来鸣叫:咕咕,咕咕。就这样,两百多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黑森林人仍然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琢磨着“时间”。黑森林人对时间如此执着,而时间也在印证着黑森林人的勤勉质朴,心思巧妙。也许,这就是森林民族的品质。是森林赐予德意志人无穷的资源和灵感,以及类似“终极家园感”的安宁惬意。
8. 文章开头引用黑塞小说的对话,有何作用?
9. 从构思上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
10. 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的含义。
11. 本文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描摹景物,请结合④⑤两段加以赏析。
【答案】8. 引出文章写作对象黑森林,点明广袤的黑森林是游吟诗人的故乡,“凝结着游子的乡愁”;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
9. 承接上文点明黑塞小说提及的黑森林与近现代的黑森林不同,点明黑森林的历史发展;又进一步说明黑森林是德意志童话和民间故事的发源地,是德国人的文化家园,与下文我对黑森林的认识形成对比,引出我对黑森林旅游的期待与向往。
10. 作者感叹黑森林博物馆浓缩了历史,通过丰富多彩的藏品展现了几百年来黑森林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以及黑森林人的勤勉质朴、心思巧妙。
11. 多种手法:多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如“露台外边是一道草坡,草坡顶上有一棵梨树和一棵米拉贝尔李树”“四下悄然”“闻闻它的清香”“草丛中随即一阵窸窸窣窣”;以声衬静,如“默如剪影。忽听到咕咚一声,草丛中随即一阵窸窸窣窣”。白描,如“露台外边是一道草坡,草坡顶上有一棵梨树和一棵米拉贝尔李树”。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章开头引用黑塞小说的对话,有何作用”,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引用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结合语句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结合“我不想打扰您休息。我只是有点儿怀念家乡,吹一个歌曲消遣消遣。你不是本地人吧,小姑娘?”“我是从黑森林来的。”“哦,从黑森林来的!我也是黑森林人,那么我们是同乡了”分析,引出“黑森林”,点出黑森林是年轻的游吟诗人克诺尔普的故乡,“广袤的黑森林在远处凝结着乡愁的泪珠,那里也是黑塞的故乡”。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结合“黑森林已经是十九世纪末的情形。它不只盛产钟表匠、首饰匠和游吟诗人,而成了孕育现代工业和哲学思想的摇篮,森林里的树种也和十八世纪伐木工业兴起前的大不相同了”分析,承接上文点明黑塞小说提及的黑森林与近现代的黑森林不同,点明黑森林的历史发展。结合“种种恐惧和想象使黑森林成为了德意志童话与民间故事的发源地”分析,进一步说明黑森林是德意志童话和民间故事的发源地。结合第三段内容“而对于我,多年来黑森林仅止于一个文化地理概念。这片绵延于博登湖和莱茵河谷之间,面积达六千平方公里的‘黑暗森林’始终被包裹在一层德式浪漫主义的壳中……了解它的各个时辰的姿态和表情”分析,与下文我对黑森林的认识形成对比,引出我对黑森林旅游的期待与向往。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本题要用还原法来答题。还原法——还原其“真面目”。此方法适用于运用了艺术手法(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的文采句。让语言出彩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恰当运用艺术手法(隐喻、拟人、象征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思变得含蓄。而形象、含蓄的语句却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难度,考生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领会其所表之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点。结合“从黑森林少女的红绒球帽,到新娘子类似苗族女子的沉重头饰,从农庄家居布置到手工作坊的各式各样的工具,从乡村化妆舞会的面具到制作精美的管风琴,音乐盒,从民间传说里的妖魔鬼怪木偶到本地山脉开采的矿石宝石……”分析,“一个地区几百年来的生活轨迹和精神面貌就浓缩在这几间屋子里了”指的是作者感叹黑森林博物馆浓缩了历史,通过丰富多彩的藏品展现了几百年来黑森林以及黑森林人的一些情况。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明效果。根据题干提示,立足文本④⑤两段内容分析。结合“最后一抹晚霞悄然沉落”“林中空地如片片碎金闪烁”等分析,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我对黑森林环境的喜爱。结合“露台外边是一道草坡,草坡顶上有一棵梨树和一棵米拉贝尔李树,白天见到它们硕果累累,此刻它们沉重的枝条在风中轻轻摇曳”“抬头看那金绿色的巨大树冠在微风中轻摇,四下悄然”等分析,运用白描手法来写景。结合“我的目光继续往上,草坡上方,天幕灿烂深沉,群星闪烁,黑黝黝的森林和山脉,在远处静默如剪影”“忽听到咕咚一声,草丛中随即一阵窸窸窣窣,一个成熟的梨顺着草坡滚落,碰到我脚边”“闻闻它的清香”分析,从多感官角度来写,多角度展现黑森林的夜景特征。结合“黑黝黝的森林和山脉,在远处静默如剪影。忽听到咕咚一声,草丛中随即一阵窸窸窣窣”分析,以声衬静,突出环境的清幽。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曲江①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②。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③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洲④远,老大徒伤未拂衣⑤。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⑤拂衣,振衣而去。指归隐。《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12. 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本书是( )。
A. 《乐府诗选》
B. 《古诗菁华
C. 《诗余选集》
D. 《律诗集萃》
13. 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咏史诗,首联“转”字写出时过境迁的意味。
B. 颔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还有“当句对”,格律严谨。
C. 颈联正话反说,尾联使用了“沧州”、“拂衣”等典故。
D. 全诗感情浓烈,运思深刻,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4. 请说说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答案】12. D 13. A
14. 可以从情感变化的角度来分析。首联作者写坐在江边,表现出作者的虚空寥落。颔联描写的是如期而至的自然界的春色,极写落花的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风景虽好,却是暮春落花时节。落英缤纷,固然赏心悦目,但也很容易勾起伤春之情,接着转写心中的牢骚和愁绪。颈联是诗人的牢骚话,表达愤懑不平之气。最后直接抒发愁绪,表现出报国无门的苦痛和无奈。也可以从手法的角度来分析——首联颔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接抒情。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体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本题要求“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本书是”,需要根据诗歌字数、句数等判断作品选名称。本诗为八句,每句为七个字,为七言律诗,应该入选《律诗集萃》。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一首咏史诗”错误。诗人感觉闲散无聊,枯坐江头多时,不想回去,纵饮懒朝,后悔没有及早辞官归隐,抒发了诗人面对仕途失意、抱负难展、理想落空、报国无门的状况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情。是抒发自己人生感悟的诗。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题干要求“说说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可以从情感变化或者抒情方式角度分析。前两联是曲江即景。“苑外江头坐不归”,“坐不归”,表明诗人已在江头多时,不想回去,可见他心中的情绪。“水精宫殿转霏微”,在“宫殿”、“霏微”间,又着一“转”字,突出了景物的变化。这表面上是承“坐不归”而来的。即是一种虚空寥落的情景,这个“转”字,则有时过境迁的意味。“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极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两句衬托出诗人的此时的心绪,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风景虽好,却是暮春落花时节。落英缤纷,固然赏心悦目,但也很容易勾起伤春之情,于是三、四联对酒述怀,转写心中的牢骚和愁绪。“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这是诗人的牢骚话。正话反说,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最后抒发愁绪:“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这一联是说: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显示一种欲进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两难境地。可见诗人之所以纵饮懒朝,是因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他把自己的失望和忧愤托于花鸟清樽,正反映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痛。首联颔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接抒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祖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②初,张光铺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钜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理③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譖,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③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则天赐文昌左相。中宗朝,赠司空。睿宗朝,追封梁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为比。
(选自刘肃《大唐新语》)
[注]①诖误:贻误,连累。②戎旃:军旗,代指军队。③著纲理:颁布(协从不问的)法令。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诸囚次于宁州( ) (2)愿矜其诖误( )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 )
A因为
B犯罪
C被牵连
D坐等
(2)遂为光辅所譖( )
A超越
B举荐
C责骂
D陷害
17. 将第②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
B. 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
C. 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
D. 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
18.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
19. 分析第①段叙写“宁州耆老”的作用。
20. 文章第②段表现了狄仁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15. (1). 驻扎,停留 (2). 怜悯,同情
16. (1). C (2). D 17. C
18. 我想禀奏圣上,似乎是替反贼说情;知道了不说,又怕违背了您怜悯百姓之心。写成奏本又毁掉,主意总拿不定。
19. 通过“宁州耆老”告诉被赦的囚徒,是狄仁杰保全了他们的生命,以此来侧面刻画狄仁杰心存仁爱恻隐之心。
20. (1). 不畏强权/敢于直言 (2). 爱护百姓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次”,句意:这些囚犯在宁州暂时停留时。译为驻扎,停留。
(2)“矜”,句意:希望皇上哀怜他们是(因为不得已而)受牵连的。译为怜悯,同情。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言文中重点实词意思的判断方法有:(1)语境分析法(2)联想迁移法(3)结构分析法(5)字形分析法(4
)语法分析法(6)成语词语印证法(8)通假代入法(7)邻词推断法等。
(1)“坐”,当地士人和百姓因此受到牵连而获死罪的有六百多人。译为被牵连。故选C。
(2)“譖”,(因此)他被张光辅所诬陷。译为陷害。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尚方断马剑”为尚方制作的御用剑,为一个词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
“斩”的宾语为“足下”,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
句意:将请来尚方断马剑斩杀你。到时我再向朝廷请罪,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为”,介词,替、给;“逆人”,叛贼;“而”,连词,表转折,却;“乖”,违背;“恤”,怜恤;“意”,主意。
【19题详解】
本题主意考查分析作品内容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分析第①段叙写‘宁州耆老’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结合“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表奏,特敕配流丰州”“我狄使君活汝耶!”等分析,通过“宁州耆老”的话,侧面刻画狄仁杰心存仁爱恻隐之心。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章第②段表现了狄仁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明公亲董戎旃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钜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分析,表现了狄仁杰敢于直言的性格;结合“明公亲董戎旃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钜之余,肝脑涂地”分析,表现了狄仁杰爱护百姓的特点。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武则天准备称帝,篡夺李氏皇位,越王李贞在汝南起兵,没有成功。士人和百姓因受牵连而被判死罪的有六百多人,五千多人做了官奴,监督行刑的官吏相继来到,催促处决死囚。当时狄仁杰以检校官的身份担任刺史,对那些受牵连的人颇为同情,便让监斩官暂停行刑,使飞骑奏报武则天说:我想禀奏圣上,似乎是替反贼说情;知道了不说吧,又怕违背了您怜悯百姓之心。写成奏本又毁掉,主意总拿不定。这些受连累的人原本不是想要造反,请您同情他们不得已而受到牵连。这番话禀奏则天后,死囚们获特赦免去死罪,被流放到丰州。押解途中,囚犯们在宁州临时住下时,宁州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说:是我们狄使君救活了你们的命吧?于是囚犯们相互搀扶着在狄仁杰任宁州刺史时百姓为歌颂他的功德而立的石碑旁哭成一片,斋戒三天,这才离开宁州。囚犯们到了丰州,又立石碑纪念狄仁杰救命的恩德。
当初,张光辅以宰相身份讨伐越王,平定越王势力之后,那些将士仗着威势,征敛没有限度,狄仁杰一概不听从。张光辅恼怒地说:你们州官要轻慢元帅吗?为什么不来上交征用的物资呢?狄仁杰,汝南发生叛乱,难道仅只越王李贞一个人吗?狄仁杰说:现在一个越王死了,而千万个越王又活了。张光辅质问这话的含义,狄仁杰说道:你亲自率领二十多万军队,所到之处抢劫掠夺,远近居民流离失所。他们遭受如此深重的创伤之后,死亡惨烈。这不是一个越王死了而千万个越王又活了吗?况且,那些遭到胁迫跟随越王的人,他们势必不愿坚守,这就是朝廷先宣布了胁从不问的法令来处理这些人的原因。自从朝廷军队突然攻来之后,那些放弃城池归顺朝廷的人不可胜数,顺着绳子从城墙上滑下,城池四周踏出一条条的小路,你为什么纵容那些贪求战功的人,去追杀这些准备归顺投降的人呢?只恐怕冤声沸腾直冲九霄云天!将请来尚方断马剑斩杀你。到时我再向朝廷请罪,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为此他被张光辅诬陷,被降为复州刺史。不久又被招回任魏州刺史,在任时广施恩泽声威,百姓为他建了生祠。。
后来他又升任内史,等到他去世的时候,朝野都极为悲痛。武则天赠封他为文昌左相,唐中宗时赠封他为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他为梁国公,他身后所获得的荣耀一直持续了三代皇帝,当时的人中没有一个能跟他相比。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凌虚台记
苏轼
①国①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①。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物理②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③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④,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⑤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国:即郡国,指州地或府地。②物理:事情的常理。③祈年、橐泉:秦穆公的祈年宫和橐泉宫。④长杨、五柞:汉武帝的长杨猎场和五柞宫。⑤仁寿、九成:宫名,隋文帝建,唐太宗改建为九成宫。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其
B. 而
C. 所
D. 以
2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感叹。
B. 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
C. 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感怀古今,以小见大,抒发了人事万物变化无常的感慨,有很深的人生哲理。
D. 文章结尾写道“盖世有是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东西是“足恃”,这就使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
23. 能对应“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这层意思的一项是( )。
A.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B. 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
C. 昔者荒草野田,岂知有凌虚台耶
D. 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24. 分析第②段“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的作用。
25. 对于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于凌虚台的看法,你是如何看待的?
【答案】21. B 22. B 23. D
24. “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一句,形象写出了太守陈公在山中怡然自得生活状态,引出陈公建造凌虚台的原因,为下文通过凌虚台抒发事物废兴成毁是人所不能预料的感慨做铺垫。
25. 可以先谈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者从凌虚台的兴建和命名谈起,从而引出事物的兴废成毁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指出人世间有“足恃”和“不足恃”的东西,应该致力于探索真正值得仰仗的东西。再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角度可以是思辨的,也可以是评价其现实意义。如:在我看来,作者的观点略显消极,首先他并未明确,真正“足恃”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从而使文章显得有点虚无和沧桑;其次关于事物兴废成毁都是人所不能预料的感慨显出的似乎是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又如:在我看来,苏轼的观点颇具现实意义:外物的兴废都不足以挂怀,只有内心的丰盈才值得仰仗。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找到句子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句意,把握语气,然后选择本空所需要的虚词。结合“虽非事之所以损益”“物理有不当然者”分析,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常理却不该这样。此处需要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用“而”合适。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错误。结合“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分析,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把凌虚台的愈义和价值化为子虚乌有,由此从根本上否定了台的修筑。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选项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兴盛和衰败交替无穷无尽。
A项,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的。不对应。
B项,这之后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突出了台之高。不对应。
C项,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盖的地方,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今天这里会有凌虚台呢。以变化流动的眼光来关照它。不对应。
D项,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岂不更难持久。凌虚台尚且不可长久,又何况人事上的得与丧。得丧来去无定。能对应“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这层意思。
故选D。
【2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分析第②段‘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的作用”,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杖履逍遥”活画出了太守悠然自得的神情,接着,“然后”三句,又承上叙写台成之后登台观山的情景。这里作者笔墨极为简省,但却突出了台之高和山之奇。前面太守逍遥其下,看见的山宛如旅行人的发髻;这里登台极目,山则踊跃奋迅而出,从而借所见山景的不同衬托了台的高,为下段台取名为“凌虚”埋下了伏笔。百倍于凌虚台的宫胭如今求其破瓦颓垣犹不可得,凌虚台的未来也就自不待言了。作者又进一步由台及人,“夫台犹不足恃议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凌虚台尚且不可长久,又何况人事上的得与丧。
【2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对于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于凌虚台的看法,你是如何看待的”,需要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者对于凌虚台的看法,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作者议论纵横,把兴废成毁的自然之理说得鞭辟入里。“物之兴废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是立论的基础,作者用它启开议论的笔端,把凌虚台的兴成推广至茫茫时间,以变化流动的眼光来关照它,从而把有化为无,把实变为虚。昔日的荒草野田,今日的凌虚台,这是由无生有;今日的凌虚台,明日的荒草野田,这又是化有为无。兴废成毁交相回旋,无穷无尽,谁都不能知晓。由近及远,从眼前的凌虚台延伸到漫长的历史。作者又进一步由台及人,“夫台犹不足恃议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凌虚台尚且不可长久,又何况人事上的得与丧。得丧来去无定,借得台而夸世,则是大错。把凌虚台的愈义和价值化为子虚乌有,由此从根本上否定了台的修筑。应该致力于探索真正值得仰仗的东西。再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角度可以是思辨的,也可以是评价其现实意义。可以赞同他的观点,人需要充实内心;也可以反对他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在南山脚下建城,人们的饮食起居都应该是与山相接触的。四面的山,没有哪一座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住在扶风,还不知道附近有山。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常理却不该这样。这就是修筑凌虚台的原因。
就在凌虚台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在山下自在地扶杖漫步。见到高出树林之上的山峰,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只看见的那人发髻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特殊的景观。”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止。这样有人到了台上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起伏冒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叫凌虛台很合适。”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让我写一篇记。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是被霜露覆盖的地方,是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的交替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台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台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台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胜于凌虚台百倍而已呢!然而几百年后想要寻找它们大概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何况这座高台!一座高台尚且不能依靠什么求得长久存在,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我将这些话告诉陈公后,回去写了这篇记。
三、写作(70分)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著名作家毕飞宇在近期的“朗读者”中,接受董卿的采访,当他们谈到“漂泊”时,毕宇飞说,我们能说水中的浮萍是漂泊的,但我们不能说水中的鱼是漂泊的。
【答案】在城市中漂泊
在酷狗音乐的随机播放中听到山鹰组合久违的《漂人》,我联想到在城市中漂泊的我们,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地随着工作迁徙,伴着梦想浮沉。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究竟是义无反顾的?还是心力憔悴的?你是过着风生水起的生活?还是在这种日益的繁忙和机械一样的运转当中日渐沉沦呢?所有的一切,冷暖随心、甘苦自知。
一晃之间,我在这座城市当中漂泊快十年了,自然现在定居在这座梦的城市当中,可是心里总觉得还是在漂泊着。就像城市中的夜归人,一个人的一座城。我努力地找一个夜的入口,在夜幕当中寻找新的希望,为自己的梦想拼尽全力一次。我付出,但许多时候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不知道到最后能不能到达心中向往的那个彼岸,可是我还是去做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种义无反顾,即便最后失败了。我只是一个过客,不知道疲倦地奔波于各个城市之间,就像是停留在孤岛上休息片刻的候鸟,当秋天的风再次吹起的时候,又要继续迁徙,春去秋来永远没有终点。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从离开家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用自己的双脚来解读这漂泊的一生。于是我们从一个站台越到另一个站台,从一个路口走到另一个路口,从一个城市迁徙到另一个城市。我的脚步匆忙而又悠然,这么多年的漂泊已经让我有一些力有不逮和力不从心。其实我们都在生命当中寻找一些新的东西,我们之所以离开是因为总觉得有未知的美好。这些东西不是在某一个地方就能够找到的,所以为了找到它我们注定要漂泊,除非你放弃,可是我们是不能放弃的,所以我们还在漂泊。当疲惫的双脚踏上一个又一个月台,每一个月台都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我总是觉得来来往往的人群当中会有一些熟悉的影子,虽然他们每一张脸都挂着不同的表情,每一种表情的背后都隐藏着许多的故事。
在异乡漂泊最能引起我们牵绊的,我想应该就是身边的人。可是我们为什么总是觉得孤单呢?这样的一种孤单如影随形,即便是我们正在和朋友进行狂欢,即便是我们有着一份十分体面的工作,或者是体面的一份职业。妻子说在不属于自己的异乡,她总觉得和其他人打起交道来非常的有压力。是的,我们只跟和自己趣味相投的人交往,并且用那种最直接的方式,一谈起来就掏心掏肺,稀里糊涂的有时候被人算计了还不知道,这种经历相信许多人都有过。
每个人对自己心中的那座城有着不同的注解,有的时候城市是一个战场,又或者是一个职场,都是要去拼杀或者是要去竞争的,但同时城市也向我们展开了它另外的一面。不管它是悲情的还是欢愉的,不管它是孤单的还是快乐的,这样的一座城市在我们的内心当中都会投射出不同的色彩。只是有的时候我会突然的想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我在这样的一座城市当中不停地突围、不停地奋斗,一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久,可是我追求的东西依然还很遥远,奇怪的是,这座城市却依然还是这么的年轻。我一直都在漂泊,从来都没有停留过。然而城市的夜空有太多霓虹闪烁、太多纸醉金迷,我为何不舍、为何留恋?我也不得而知。漂泊在这座有梦的城市也许我还算是幸运的,有梦想在我也就习惯了漂泊。下一站将漂向何方我不知道,但有梦想的地方就有我的足迹。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是著名作家毕飞宇对“漂泊”一词的理解,他说“我们能说水中的浮萍是漂泊的,但我们不能说水中的鱼是漂泊的”。要求根据此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此题审题立意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对比分析,因果分析,整体概括文意法。比如因果分析法:为什么“我们能说水中的浮萍是漂泊的,但我们不能说水中的鱼是漂泊的”?对比分析法:鱼与浮萍的本质不同是什么?可以得出立意方向:同为水中有生命之物,浮萍没有思想活力、没有自控力,只能在外力的作用下,无助地任风水摆布,不能自我主宰,永远是被动的;而鱼,有思想、有实力,不受风水摆布,能够把持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能够掌控自己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主宰自己,特立独行,迎风飘舞,逆流而上。让我们做一尾有思想的鱼吧,自立者必自强!
参考立意:主宰自己的命运;自我主宰;掌控自己的方向;生活要靠自己;自立更生胜过于上帝之手;做一尾有思想的鱼……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第一步:概括现象(是什么)
第二步:分析现象(为什么)
现象反映了什么,观果思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三步:如何解决(怎么办)
第四步:确定立意
切入点要小,选择自己熟悉或感触较深的,有素材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