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2.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13-15)学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13-15) 学案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的特殊的语法现象。最常见的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为新的句式所取代,因此考生要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式细致区分。解答这类题,快速、准确地识别特殊句式是前提,须要注意两个问题:‎ ‎1.学会审题。(1)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做标志;被动句多以“为”“为……所……”“见”“于”“见……于……”等做标志。(2)容易被忽略的几种特殊句式要格外注意。如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无标志的被动句、无标志的判断句、省略句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2.学会答题。要掌握各种特殊句式的固定翻译格式。(1)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2)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3)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语序调正常。(4)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成分,确保句意通顺。(5)固定句式。一般有固定的意思,不可望文生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蚊 对 方孝孺 天台生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噆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噆吾血者耶?尔不谨,褰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 方孝孺,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 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尔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赋形受质,人物是分。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今有同类者,啜粟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噆,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原文有删改)‎ ‎【注】①翣(shà):扇子。‎ ‎1.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帷中 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 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 ‎【答案】C ‎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 ‎(3)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 ‎【答案】(1)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赶紧起来找蜡烛照明。‎ ‎(2)况且它们是异类,如果好好防范的话,怎么会成为人类的祸害?‎ ‎(3)知道同类之间互相残害,却置若罔闻,(这)难道是先人后己的君子之道吗? ‎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设题的方式有:‎ ‎1.判断所给选项中补出的省略成分的正误;‎ ‎2.选出与题干有相同的句式特点的选项;‎ ‎3.选出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相同或不同的选项;‎ ‎4.通过翻译句子和断句考查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等。‎ ‎(2018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蔡国珍,字汝聘,奉新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乡人严嵩当国欲罗致门下国珍不应乞就南为刑部主事盗七十余人久系谳得其情减释过半。就改吏部,进郎中。出为福建提学副使,以侍养归。遭母丧。服除,遂不出。家居垂二十年。张居正既卒,朝议大起废籍。万历十一年,仍以故官莅福建。迁湖广右参政,分守辰沅。洞蛮乱,将吏议剿,国珍檄谕之,遂定。‎ 二十四年闰八月,孙丕扬去国,帝久不除代。部事尽弛,其年十二月竟废大选。阁臣及言官数为言,明年二月,始命国珍为吏部尚书。三殿灾,率诸臣请修省。旋有诏起废。国珍列三等,人品正大、心术光明者,文选郎王教等二十四人,才有足录、过无可弃者,给事中乔允等三十三人,因人诖误、衅非己作者,给事中耿随龙等三十六人,并请录用。竟报寝。明年三月,倡廷臣诣文华门请举皇长子册立、冠婚,言必得请方退。帝遣中官谕曰:“此大典,稍需时耳,何相挟若是!”乃顿首出。给事中戴士衡劾文选郎白所知赃私,国珍为辨,且求罢。帝不听,除所知名。御史况上进因谕国珍八罪。帝察其诬,不问。国珍遂称疾,累疏乞休。先是,丕扬坐忤张位去官,位欲援同己者为助,以国珍乡人,汲引甚力。及秉铨,一守成宪,不为位用;位恶之,国珍乃怀去志。至是,帝忽怒吏部,贬黜诸郎二十二人。国珍求去益力,许乘传归。‎ 初,杨巍为吏部,与内阁相比,得居位八年。自宋、陆光祖力与阁抗,权虽归部,身不容,故自至国珍卒未浃岁去,惟丕扬阅二年。时咸议阁臣怯,而惜等用未竟也。国珍素以学行称,风力不及孙鑨、陈有年,而清操似之,均为时望所属。家居十三年卒,年八十四。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选自《明史·蔡国珍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人严嵩当国/欲罗致门下/国珍不应/乞就南/为刑部主事/盗七十余人久系/谳得其情/减释过半 B.乡人严嵩当国欲罗致门下/国珍不应/乞就南/为刑部/主事盗七十余人/久系谳得/其情减释/过半 C.乡人严嵩当国/欲罗致门下国珍/不应/乞就南为刑部/主事盗/七十余人久系/谳得其情/减释/过半 D.乡人严嵩当国欲罗致门下国珍/不应/乞就南/为刑部/主事盗七十余人/久系谳得/其情减释/过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选,旧时举行的对官员资历、功绩的考核,用以定其官职。‎ B.册立,指帝王以封爵授给皇贵妃﹑贵妃﹑亲王﹑亲王世子﹑藩国等。‎ C.乘传,两个意思:一是指奉命出使;二是文中的意思,即乘坐驿站的马车。‎ D.内阁,明清时设置多位大学士共同行使宰相权,按皇帝意旨批办各项事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国珍体恤民众,不崇尚武力。蔡国珍被任命湖广右参政时,被分配守卫辰沅,当时洞蛮作乱,将吏主张清剿,蔡国珍发文书开导他们,最终洞蛮停止作乱。‎ B.蔡国珍为官认真,看人准确。蔡国珍担任吏部尚书时,皇帝下诏重新任用废置的官员,蔡国珍就拟定了起用人员名单,但最终这个提议没有被朝廷通过。‎ C.蔡国珍不被利用,遭人忌恨。蔡国珍掌管选任官员的权力后,遵守本来规定的制度,不肯被张位利用,遭到张位的忌恨,于是蔡国珍产生了离开朝廷的想法。‎ D.蔡国珍抗衡内阁,两年离任。因为吏部尚书与内阁对抗,虽然权力回归到吏部,但这几年担任吏部尚书的官员为官的时间都比较短,蔡国珍也只担任两年尚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丕扬坐忤张位去官,位欲援同己者为助,以国珍乡人,汲引甚力。‎ ‎(2)国珍素以学行称,风力不及孙鑨、陈有年,而清操似之,均为时望所属。‎ ‎1.A ‎ “系”“情”后要停顿。由此分析,可以判断出正确选项。‎ ‎2.B ‎【解析】“册立”指朝廷立皇后、太子的礼仪。‎ ‎3.D ‎【解析】“两年离任”错误,文中有“故自至国珍卒未浃岁去,惟丕扬阅二年”,意思是这期间担任吏部尚书的人只有孙丕扬是两年,从宋到蔡国珍都不满一年。‎ ‎4.(1)在这之前,孙丕扬因为冒犯张位而辞去官职,张位想拉拢赞同自己的人作为援助,因为蔡国珍是同乡,于是用力提拔他。‎ ‎(2)蔡国珍一向以学问品行受称赞,影响上比不上孙鑨、陈有年,但廉洁和操守跟他们相似,都是当时的声望所归附的。 ‎ ‎【参考译文】‎ 蔡国珍,字汝聘,奉新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同乡人严嵩掌权,想把他收罗到门下。蔡国珍没有答应,请求到南京就职,任命为刑部主事。有盗贼七十多人长久被囚禁着,审理案件得知实际情形,就减刑和释放了大半数。随机调任吏部,升为郎中。外放为福建提学副使,因为侍养父母回乡。遇上母丧。守孝期满,就不再做官。家居将近二十年。张居正去世以后,朝廷意见大量起用废置闲居的人才。万历十一年,蔡国珍仍旧以原来的官职到福建任职。调任湖广右参政,分配守卫辰沅。洞蛮作乱,将吏主张清剿,蔡国珍发文书开导他们,就平定了。‎ 二十四年闰八月,孙丕扬离开朝廷,皇帝很久不任命官员接替。部里的事情都废弛了,这年十二月竟然停止了大选。阁臣以及言官多次进言,第二年二月,才任命蔡国珍为吏部尚书。三殿发生火灾,蔡国珍率领各位臣子请求修身反省。不久有诏命起用废置人员。蔡国珍列出三等,人品正大、心术光明的,文选郎王教等二十四人,才能足以被录用、虽然有过失但不至于放弃不用的,给事中乔允等三十三人,因牵连而受到处分、事端并非由自己造成的,给事中耿随龙等三十六人,全部建议录用。最后却被批复终止。第二年三月,蔡国珍带领朝廷里的臣子到文华门请求举行长子册立、冠婚,声称一定要得到同意才肯退去。皇帝派宦官晓谕:“这是大典礼,稍微需要时间罢了,为什么这样要挟!”于是磕头出来。给事中戴士衡弹劾文选郎白所知贪赃营私,蔡国珍替他辩白,并且请求此事作罢。皇帝不听,割去白所知的官爵。御史况上进乘机列举蔡国珍八条罪状。皇帝看出来这是捏造的,不追问。蔡国珍多次托病上奏乞求退休。在这之前,孙丕扬因为冒犯张位而辞去官职,张位想拉拢赞同自己的人作为援助,因为蔡国珍是同乡,于是用力提拔他。到了蔡国珍掌管选任官员的权力后,一直遵守本来的规章制度,不肯被张位利用;张位十分恼恨他,蔡国珍就产生了离去的想法。到这个时候,皇帝突然对吏部发怒,贬黜各种郎官二十二人。蔡国珍请求离去(的决心)更加坚决,皇帝就准许他乘坐驿车回乡。‎ 起初,杨巍任吏部,和内阁相亲近,得以在位八年。自从宋、陆光祖尽力与内阁对抗,权力虽然回归到吏部,自身却不被相容,所以从宋到蔡国珍最终不到一年就离开,只有孙丕扬经历两年。当时人们都议论阁臣刚愎自用,而惋惜宋等人未能最终发挥作用。蔡国珍一向以学问品行受称赞,影响上比不上孙鑨、陈有年,但廉洁和操守跟他们相似,都是当时的声望所归附的。蔡国珍在家里过了十三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赠太子太保,谥号恭靖。‎ 借助课内知识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说已把考查范围缩小了。考生可以以列表的形式,把每一个虚词的词性,每种词性的不同意义和用法,都分条列出,并附上课文中学过的句子,将其熟记于心,从而准确解答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类试题。‎ ‎2.灵活记忆,熟悉语境。考生复习备考文言虚词时,要对课本中的典型句子有系统的积累。同时,对于每个典型句子,考生都要结合其上下文,了解它的语言环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用法、意义,有主有从。在比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时,考生多习惯于注重意义而忽略用法,这样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对其所做的解释。同一词语,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而“用法”却不是这样。‎ 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不可以乱用。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由其“用法”产生的,所以,考生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用法、意义,有主有从”的原则,这样才能化繁为简,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 ‎4.认定其一,代入定夺。此方法尤其适用于“课内课外,两相比照”的命题类型。考生如果能够认定选自课文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可以把这种“意义和用法”代入选项中的另一语句中,如果能够使其语意通顺,就可以判定这两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反之,则不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 ‎“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①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②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贫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原文有删改)‎ ‎【注】①九奏:九韶,禹舜时的音乐,古人认为是尽善尽美的音乐。②轩裳珪组:总指官场事务。‎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既老而衰且病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一日天子恻然哀之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C.吾其何择哉 其皆出于此乎 D.吾尝用于时矣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答案】C 讲。B项,两个“之”都是代词,但指代对象不同,前者代指“自己”,是“我”‎ 六一居士,即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又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相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的意思;后者代指上文的“天下之兵”,是“它们”的意思。C项,两个“其”都是语气词,不过表达的语气不同,前者用于反问句中,表示反诘语气,译为“难道”;后者与句末的“乎”搭配使用,表推测,译为“大概”。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相当于“被”。‎ 由于本题属于“课内课外,两相比照”的命题类型,所以可以用“认定其一,带入定夺”的方法进行解答。如A项,“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一句出自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且”是“况且”的意思。考生就可将其代入“既老而衰且病”一句中,可以发现语句不通顺,就可以判断出两个“且”的意义不同。‎ ‎(2017—2018学年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学分认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邓训字平叔,少有大志。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建初三年,上谷太守任兴欲诛赤沙乌桓,乌桓怨恨谋反,诏训将黎阳营兵屯狐奴,以防其变。训抚接边民,为幽部所归。六年,迁护乌桓校尉,黎阳故人乐随训徙边。鲜卑闻□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①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诸羌激忿,遂相与解仇结婚,交质盟诅,众四万余人,期冰合渡河攻训。先是,小月氏胡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缘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少制多。虽首施两端,汉亦时收其用。‎ 时迷吾子迷唐,别□武威种羌合兵万骑,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训曰:“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经常屯兵,不下二万,转运之费,空竭府帑,凉州吏人,命县丝发。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悉驱群胡妻子内之。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训因发湟中秦、胡兵,出塞掩击迷唐于写谷。‎ 永元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胡人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空城郭。吏执,不听,以状白校尉徐傿。傿叹息曰:“此义也。”乃释之。‎ ‎(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第六》,有删改)‎ ‎【注】①烧当种羌迷吾:烧当种羌,与后文的“武威种羌”均为当时的羌族部落名称。迷吾,部族首领。②小月氏胡:西北少数民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B.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C.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D.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鲜卑闻□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 ‎②时迷吾子迷唐,别□武威种羌合兵万骑 ‎③每与羌战,常□少制多 A.①之 ②与 ③因 B.①其 ②与 ③以 C.①其 ②于 ③因 D.①之 ②于 ③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训统率黎阳营的士兵屯守在狐奴,安抚接纳边境地区的百姓,他驻守之处成为幽州地区百姓投奔的地方。‎ B.邓训没有任由羌人和胡人互相攻击,坐得渔翁之利,而是打开城门收容胡人的妻子儿女,帮助胡人渡过难关。‎ C.诸羌谋反时,邓训被朝廷任命为乌桓校尉,以防羌人的进攻,后来又率领湟中秦、胡兵出塞对迷唐发起攻击。‎ D.邓训五十三岁时病死在任上,胡人都非常悲痛,他们大吼长号,有的甚至自残身体,想要追随邓训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1.C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一空,“鲜卑听说他的恩威”,表示“他的”的虚词是“其”;第二空,“和武威种羌合兵”,表示“和”的虚词是“与”;第三空,“常用少胜多”,表示“用”的介词是“以”。‎ ‎3.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诸羌谋反时,邓训被朝廷任命为乌桓校尉”张冠李戴,“代纡为校尉”,应该是被任命为“护羌校尉”。‎ ‎4.(1)汉朝常想让我们相互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信誉来对待我们,开门收容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才能够与父母团聚。‎ ‎(2)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啊。‎ ‎【参考译文】‎ 邓训字平叔,年轻时有远大志向。汉显宗即位,最初任用邓训为郎中。邓训乐善好施,礼贤下士,士大夫大多归附他。‎ 建初三年,上谷太守任兴想杀掉赤沙乌桓,乌桓心怀怨恨,图谋反叛,皇帝下诏命令邓训统率黎阳营的士兵屯守在狐奴,来防备乌桓叛乱。邓训安抚接纳边境地区的百姓,使狐奴成为幽州地区百姓投奔的地方。建初六年,邓训被提升为护乌桓校尉,黎阳营的老部下乐意跟随邓训迁徙到边疆。鲜卑人听说了邓训的威望恩德,都不敢南下接近边塞。‎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杀烧当种羌迷吾等人,因此羌人各部落非常愤怒,谋划想要报仇,朝廷担心这件事。大臣们推荐邓训取代张纡为护羌校尉。羌人各部落十分愤怒,于是相互消除仇怨缔结婚姻,交换人质结成联盟,会集四万多人,约定黄河结冰后渡河攻打邓训。先前,小月氏胡人散居在塞内,能作战的有两三千骑兵,因为骁勇健壮,每次和羌人交战,常常以少胜多。虽然他们首鼠两端,但汉朝也时常收容并使用他们。‎ 当时迷吾的儿子迷唐,另外和武威种羌合兵共一万多骑,来到塞下,不敢攻打邓训,想先胁迫月氏胡人。谋士们都认为羌人、胡人互相攻击,对朝廷有利。邓训说:“不对。现在张纡不讲信誉,羌人各部落大举行动,汉朝平时驻守的兵力不少于二万人,运送军需品的费用,白白耗尽了官府的钱财,凉州的官吏百姓,命悬一线。推究胡人各部落不能满意的原因,都是我们的恩惠和信誉不够。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会有用处。”于是下令打开城门,让所有胡人的妻子儿女全部进来。从此湟中的胡人都说:“汉朝常想让我们相互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信誉来对待我们,开门收容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才能够与父母团聚。”大家都高兴地叩头说:“我们听从邓使君的命令。”邓训于是安抚供养其中数百个勇敢的少年,作为自己的随从。‎ 胡人的风俗以病死为羞耻,他们每当病重面临绝境,就用刀自杀。邓训听说有人病重,就把他抓来绑起来,不给他刀子,派医生治疗他,治好的人很多,大人小孩没有不感激高兴的。邓训乘机征调湟中的秦、胡兵力,出塞后在写谷对迷唐发起攻击。‎ 永元四年冬,邓训病死在任上,时年五十三岁。胡人爱戴他,早晚来哭泣吊丧的每天有几千人。按戎人的习俗,父母去世了,子女们以悲伤哭泣为羞耻,都骑着马歌唱呼号。等到听说邓训去世,没有人不大声哭喊,甚至有人用刀子割自己,说:“邓使君已经死了,我们也一起去死吧。”‎ 先前邓训任乌桓校尉时属下的官民都在吊丧的路上奔走,以致城中人都空了。城中的官吏抓住他们不让走,但人们并不理会,官员们把情况告诉校尉徐傿。徐傿叹息说:“这是大义啊。”便释放了他们。‎ 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考生须要根据其具体语境加以区别。那么如何准确判断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呢?‎ ‎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如要判断“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中的“因”的意义和用法,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推断“因”是副词,于是,就。‎ ‎2.代入筛选法。如果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在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筛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1)疑问代词,“什么”“哪里”“谁”“怎么样”等;(2)副词,“怎么能”“多么”等;(3)通“呵”,“呵斥”;(4)通“荷”,“扛,背”。将这些义项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在该句中,“何”为副词,译为“多么”。‎ ‎3.结构推断法。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了这点,考生就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中,“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以”的意义和用法和它的相同,也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4.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其中许多成语中的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要判断“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可根据自己熟悉的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这里的“是”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5.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抓住这些标志,考生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虚词的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其所在的句子是哪种句式,就能确定它的意义和用法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要抓住其是判断句的标志,就能确定它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表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吾见世人,至无才思,自谓清华,流布丑拙,亦以众矣,江南号为“詅痴符”。近在并州, 有一士族,好为可笑诗赋,撆邢、魏诸公,众共嘲弄,虚相赞说,便击牛酾酒,招延声誉。其妻,明鉴妇人也,泣而谏之。此人叹曰:“才华不为妻子所容,何况行路!”至死不觉。自见之谓明,此诚难也。‎ 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然至于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要须动俗盖世,亦俟河之清乎!‎ 齐世有席毗者,清干之士,官至行台尚书,嗤鄙文学,嘲刘逖云:“君辈辞藻,譬若荣华,须臾之玩,非宏才也。岂比吾徒千丈松树,常有风霜,不可凋悴矣!”刘应之曰:“既有寒木,又发春华,何如也?”席笑曰:“可哉!”‎ 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艳。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放逸者流宕而忘归,穿凿者补缀而不足。时俗如此,安能独违。但务去泰去甚耳。必有盛才重誉,改革体裁者,实吾所希。‎ 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偶对,讳避精详,贤于往昔多矣。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才华不为妻子所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得其评裁,知可施行 吾其还也 C.当以衔勒制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贤于往昔多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些虚词不必译出,如发语词“夫”“且夫”“盖”等。‎ ‎2.有些虚词必须译出,在翻译时特别注意:(1)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词义,如做代词的“之”“其”等的指代要翻译准。(2)语气副词,其表达的语气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翻译出来。(3)连词(如“而”“则”“与”等)表达的逻辑关系要翻译清楚,介词(如“于 ‎”“与”“以”等)和宾语的关系要表达准确。‎ ‎(2018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学舍记 曾 巩 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睢、汴、淮、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之聚,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原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比肩,齐等 B.而是时,家事亦滋出 增益,加多 C.属人外亲之问 询问,提问 D.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 实现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南方则载大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盖其一二之粗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以役于事者 然微以其文于君亲 D.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幼时“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不懂得念书的好处,而一旦觉悟,便下决心与古今文章大家并驾齐驱。‎ B.曾巩经历的风险、祸患等种种不幸,并没有挫伤他好学的进取心,他说:“只要有空闲时间,我便拿起书本学习。”并为自己一时还不能“专心尽思”“琢雕文章”来表达内心难以言传的情感而叹息。‎ C.曾巩待在“卑巷穷庐”,穿“冗衣”,吃“砻饭,芑苋之羹”,虽穷困窘迫却泰然处之,是因为这可以使其“遂其志而有待”,这犹如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境界,体现了曾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高尚节操。‎ D.曾巩一一叙述自己从小到大、进退去就的情形,以及喜好倾慕文章大家之心,写成了《学舍记》,对我们今天仍有学习借鉴之意。‎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天 倾 地 坏 殊 州 独 哭 数 千 里 之 远 抱 丧 而 南 积 时 之 劳 乃 毕 大 事 此 予 之 所 遘 祸 而 忧 艰 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 ‎(2)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问”是“问候、慰问”的意思。‎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两个“其”都是指示代词,“其中的”的意思。A项,第一个“则”是副词,加强判断;第二个“则”是连词,“却”‎ 的意思。C项,第一个“于”表被动;第二个“于”是“向”的意思。D项,第一个“乃”是“于是”的意思;第二个“乃”是“才”的意思。‎ ‎3.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体现了曾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高尚节操”说法错误,原文没有这方面的意思,属于无中生有。‎ ‎4.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标志词,如“殊州”“数千里之远”“乃”“此”等即可做出判断。‎ ‎5.(1)十六七岁的时候,看到六经的言论,读到了古往今来的非同一般的文章,才知道应该喜欢它们。‎ ‎(2)像我这样的愚笨之人,怎么能改换了自己的志趣,转而去追求那些呢?‎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便跟随老师读书,然而这时候,正以与家人小孩们打打闹闹、四处玩耍为乐,对书还不懂得爱好。十六七岁的时候,看到六经的言论,读到了古往今来的非同一般的文章,才知道应该喜欢它们。从此一心一意希望将来能与古今作家并驾齐驱。‎ 然而这时候,家中不幸的事也连续发生了。从那以来,西北方我到过陈州、蔡州、谯县、苦县,睢水、汴水、淮水、泗水流域,到达京师开封;东方我渡过大江,放舟运河,越过五湖,沿着封山、禺山、会稽山,到达东海边;南方我乘船沿长江而上,抵达夏口,远望洞庭湖,再转向彭蠡泽,登上大庾岭,由浈阳到泷水,直达南海之滨。这便是我进入社会而奔走四方的情形。那蛟鱼伏藏、波涛汹涌、激流转石的大河,那高峻的山岩、莽莽的林野,以及猛兽毒蛇聚居之地,加上雨淋日晒,严寒酷暑,江河中的风波和浓雾瘴毒,到处是难以预料的危机,这便是我只身漂泊、寄居远方,而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家中的衣食药物,房屋用具,以及簸箕篾筐之类琐碎的小事,都是我必须操办而用以养亲活口的。那年在南京,父亲忽然病故,一下子仿佛天倾地裂,在他乡独自呼抢痛哭,从数千里之外,运着父亲的灵柩南归,又经过多时的操劳,才完成安葬的大事,这就是我遭家祸而丧父的情形。母亲生前的遗愿,以及弟弟结婚、妹妹出嫁,四季的祭祀,内外亲属的问候庆吊,向官府缴租纳税,这些就是我终日忙忙碌碌还办不到的。我因此被弄得精疲力尽,加上又多病,能用言语叙述的,只不过是其中一两点粗略的情况。得到一点空闲时间,拿起书本学习,对于如何立身治民,对社会现存的一切何者当增、何者当损,在好些方面我都未能加以考究观察、讨论分析。因此也就不能专心致志地琢磨文章,用以表达个人心中难于表现的情志,从而追赶古今的作家,取得可与他们相比的成绩,以满足我的爱好和向往之情,这就是我回顾自己而深为叹息的。‎ 当今皇帝至和初年,我所受到的干扰和事故之多更加严重,我的力量实在无法应付,于是只得在家休息,而到宅旁的草屋里读书。有人嫌这屋子太低矮,也有人说它太窄小,我回头笑着说:“这对我来说是很适合的了。我多年心神操劳、身体困乏,而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为。我住在小巷陋室,穿破衣吃粗食,吃野菜汤,虽穷困而仍然安心,自然是想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等待着机会。我所恨的倒也是有的,那就是本可掌握圣贤们的大道,可是学问还达不到。至于文章,是我平生的爱好和向往,倒是常常写作而没有空闲过。至于那建筑坚固、木材美好、高大壮观的房舍,本是世上那些聪明豪俊、有优越条件和强大势力可以依靠的人才能修得起的,像我这样的愚笨之人,怎么能改换了自己的志趣,转而去追求那些呢?”于是我一一叙述了自己从少小到成年的经历,以及个人的爱好和向往之心,写成这篇《学舍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