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仑中学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下列选项中,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窗扉(fēi) 蓊郁(wěng) 徇私 一筹莫展 B. 压轴(zhòu) 嘹亮(liǎo) 布署 东歪西倒 C. 绯闻(fěi) 打夯(hāng) 携手 不容质疑 D. 笔杆(gǎn) 游弋(yì) 收讫 焦燥不宁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对于字音字形类题目,考生要着重记忆自己容易出错或习惯性出错的字音字形,特别是音近字和形近字,注重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B项,嘹亮(liǎo)——嘹亮(liáo),布署——部署;C项,绯闻(fěi)——绯闻(fēi),不容质疑——不容置疑;D项,焦燥不宁——焦躁不宁。故选A。‎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莫斯科郊外白桦林在远处沙沙响,在河面上我们小船轻轻摇曳,风儿带我们远航,去到我们不知道的地方。‎ B. 我们第一代华侨,远离故土,在海外奋斗多年,始终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 C.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D. 他不懂古文,面对图书馆里满架的中国历史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A项,“摇曳”,是微小的事物,如光线,光影,枝条,叶片等;“小船”不是微小的事物,可用“摇荡”,“摇荡”泛指摇动荡漾。B项,“桑梓”,借代故乡,此处符合“远离故土,在海外奋斗多年,始终翘首神州”语境。C项,“废失”,指废弃并失去。符合“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语境。D项,“望洋兴叹”,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今多比喻想做一件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符合“不懂古文”语境。故选A。‎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流亡生活、高度的文化修养、痛苦的心境和肖邦对自己使命的不凡见解,使这画面复杂化,或者说,像一层雾遮蔽了这些画面。‎ B. 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C.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D. 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根据句间的关系以及每种标点符号的运用特点辨析正误。C项,冒号管到“故乡”前面的内容,将“汗水”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设置重重陷阱,利用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B. 很多日常生活细节,只要经过艺术化的升华、提炼,就能成为诗歌的表达对象和情感的载体。‎ C. 近日伦敦高等法院裁决,《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被指控抄袭另一畅销书著作权的罪名不能成立。‎ D. 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不合逻辑,“网络诈骗”与“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之间是包含关系,不可并列。同时“利用……层出不穷”句式杂糅;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提炼、升华”;C项,搭配不当,“抄袭……著作权”不搭配,应删去“著作权”,或把“抄袭”改为“侵犯”。故选D。‎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是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词等。‎ B. 荀子,名况,春秋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C. 老舍,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等。‎ D. 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赤壁赋》中 “七月既望”,指望日的后一日,即农历十六。‎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名家名篇思想、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B项,“春秋时”错,荀子是战国时人。故选B。‎ ‎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长沙》的下片就上片“谁主沉浮”的浩问提供了答案,那就是: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此回答既是中国一代青年关注现实,追求理想的见证,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毛泽东个人的豪迈志向。‎ B. 《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C. 《前方》从一幅摄影作品写起,最后进入到对人的精神状况的思考——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揭示出了人的生存无法克服的悲剧。‎ D. 《像山那样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提出了良好的建议,认为人作为大自然的主人,应站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发挥人类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利用自然。‎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课内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必须熟知课内文本内容,明确文本内容的语言特色、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D项,《像山那样思考》认为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故选D。‎ ‎7.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劝学》通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态度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B. 韩愈在《师说》中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求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这是社会等级观念所致。‎ C.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与第一段游众山时“施施”“漫漫”的悠闲状态不同,西山之游实现了柳宗元与自然的两相融合,西山的怪特美和作者的人格之美相互映照,作者因此感到超脱而旷达。‎ D. 《赤壁赋》中,苏轼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辩证地认识万物,找到了克服个体生命短暂而引起的恐惧心理的灵丹妙药,消解了“吾生之须臾”的悲哀。‎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课内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必须熟知课内文本内容,明确文本内容的语言特色、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C项,游众山时并非悠闲的状态。“施施”“慢慢”,是漫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故选C。‎ ‎8.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而耻学于师 B. 何为其然也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对句式知识的积累情况,抓住标志性的词语进行判断。A项,“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B项,“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C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句;D 项,“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故选B。‎ ‎9.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某某助人为乐后大方地说:“这算得了什么,以后要是再有困难,可以继续到府上来找我。”‎ B. 某连载作家联系责任编辑说:“这个月的稿子还有些问题,请再给我几日斧正一下。”‎ C. 某客服回复顾客:“如果您对该产品有兴趣,请垂询以下经办人。我们将尽快回复您。”‎ D. 电视剧《井冈山》中,毛泽东对众战士说:“此次我们两个团下山,可谓是倾巢而出,千万要小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A项,“府上”,敬辞,称对方的家或老家。不能称自己的家。B项,“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不能用于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C项,“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使用得体。D项,“倾巢而出”,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感情色彩不符。故选C。‎ ‎【点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 ‎10.选出使用了互文修辞的古诗( )‎ A. 春水船如天上行,秋色人似画中游 B. 山抹绿,燕剪柳 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时,要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本题要求选出“使用了互文修辞的古诗”,然后认真分析各个选项的诗句所运用的手法。A项,“春水船如天上行,秋色人似画中游”,结合“如”“似”看,运用的是比喻修辞。B项,“山抹绿,燕剪柳”,拟人手法。C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拟人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互文,秦汉时期的月亮和秦汉时期的边关。故选D。‎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祈“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1. 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B.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C. 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 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文字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 ‎1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 B. 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 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 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13. 中国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根据文意,说说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的我们,应当如何阅读中国经典?‎ ‎【答案】11. B 12. D ‎ ‎13. ①广泛阅读,不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也要阅读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②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关于“中国经典”“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错误,文章第一段说“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原文是“有人说”,选项以偏概全。故选B。‎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项,“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错误,选项张冠李戴,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由此可知应是“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B项,“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文中未说“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项,“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错误,选项以偏概全,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并非全部。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中国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的我们,应当如何阅读中国经典,根据材料看,“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即要广泛阅读,不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青草寂静 鲍尔吉·原野 ‎①早上,山坡上的青草刚刚醒来,张着晶莹的眼睛向四外望。山下的小河拐弯流过去,好像故意不肯走一条直路。我外甥阿斯汗小时候,如果在路边发现一个坑,大喜,一定从坑上纵身跨越才称心如意,小河跟儿童差不多。早上的河水连一丝波纹也没有,白云在河心庄重地移动,河岸的青草纷纷探过头来观看云影。‎ ‎②在微风没有吹来之前,青草上的露珠是它们的眼睛。山坡上,常有鸟儿飞过来,像抢什么东西,不到一秒钟又飞走。鸟儿落下时,翅膀向前兜拢。如放出降落伞增加阻力,像小扇子一样打开的翅羽精巧分明。‎ ‎③青草像站队,又像散开;像漫步,又像等待。看到青草,我想到的另一个词是寂静。没有河水流动,没有树叶喧哗,草的一生处于寂静中。或者说,没有哪一种生物像青草这样度过寂静的一生。它们出生不叫喊,死亡也不叫喊,在缄默中保持着青草的秘密。没有什么地方没有青草。在一个开窗又不住人的房间,地板的缝隙都会长出青草。楼顶上,隆隆驶开火车的铁轨的中间,都有青草的身影。草是最会串门的人。只可惜书页里长不出青草,我最喜欢的三部诗集——惠特曼《草叶集》、杜甫诗选、希梅内斯《小银和我》也没长出青草,这些诗集的每一页,实说都应长出青草,开放戒指大小的鲜花,像豆芽那样从书页里钻出。‎ ‎④说到花儿,青草的花儿像青草一样朴素。把小黄花送到鼻子底下,闻到一股苦味。牵牛花不分瓣,它们的花不仅像喇叭,还像裙子穿倒了。或者说穿粉裙子、紫裙子的精灵一头栽进花里。‎ ‎⑤青草让山坡的线条柔和,山的所有的坡度都被青草包裹的如在眼前,从山顶背后露出的云团像是从青草里冒出来的,而野花如奔跑。在我记忆中,穿裙子的小女孩儿都喜欢奔跑,裙子上的花太漂亮,不跑腿不得劲。野花的花瓣在风中俯仰摇摆,像笑得直不起腰。而青草静穆地看野花笑。‎ ‎⑥葡萄牙诗人Ramos Rosa,我译之为罗萨。他有诗云“我所认识的天使伫立在青草和寂静之中”。这个诗好,更有趣在他说“我所认识的天使”,可见每个人认识的天使都不一样。‎ ‎⑦有钱人认识的天使在银行,官员认识的天使是大官。实话说,我没见过长翅膀从天空飞下的天使,以后也许会见到。但如果把“天使”这个词稍微泛化一些,天使太多了。我家房后有一家房子五颜六色的托儿所。9点钟,刚会走路的幼儿出来做操,他们手拉着前面小朋友的衣襟,齐步走、向左转、神态宛然。我视为天使下凡。这些天使会跌跌跌撞撞,会摔倒哭鼻子,会马上又笑,会太兴奋、太胆怯,会向栅栏外围观的人群投来哀怜一瞥。我不止一次在心里感叹,在这里工作的阿姨们会青春永驻,会长生不老。单是摸摸这些孩子的小手,我心里就感到幸福。小鸟儿也是天使,从这个树杈飞到另一个树杈,距离虽不远,也并非人类所能企及。齐白石画的小鸡雏怒气冲冲地抢蚯蚓,也是天使所为。齐白石的晚年,心里住满了天使。天使说到底,就是美嘛。白石最爱美,他说“坏东西不能在我笔下活着”。他觉得他泄露了造化的秘密,既得意,又恐折寿。他说“故夺鬼神之工”,喜欢被人称为夺山翁,又自称借山翁。山即是天工鬼神造化,齐白石坚决相信“丹青胜天工”。他说“画荷,雨气从十指出”,又说“大家作画,胸中先有所见之物,下笔有神;匠家作画,专事前人纸本,所画非所见”。如今的画家,有几个见过自己所画的东西?对照片画的都是少数,更多的人在对别人的画作摹写,画虎啊、山啊、松之类,得不到天工之助,心里也住不下天使。白石说,他观察鸡的时间比画鸡多百倍。‎ ‎⑧罗萨所认识的天使在青草与寂静之中。寂静中的大自然千变万化,每一个细节都不会重复。日本的临终关怀护士大津秀一记录了1000例患者的临终遗憾,述说自己一生没做并为之后悔的事情,包括没去过想去的地方旅行,没看到孩子结婚,做过对不起良心的事却没忏悔等等。大津秀一归纳总结的事情一共25项,都在自己与人际关系范围,而没涉及大自然。我以为,没和大自然亲近是人生至为遗憾的事,相当于三分之一的生命虚度了。大自然有美、有爱,有和谐的秩序,还有罗曼斯·罗萨所说的天使。我过去在文章中引用过一句话,在这里再引用一下——爱大自然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有删节)‎ ‎14. 第六段引用葡萄牙诗人罗萨的诗句“我所认识的天使伫立在青草和寂静之中”,从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 ‎15. 解释“得不到天工之助,心里也住不下天使”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6. 赏析第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7. 作者用了较大篇幅来写“天使”,请结合文章谈谈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14.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寂静青草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天使”的议论,引发对自然与美的思考。 ‎ ‎15. 指多数的艺术创作者只会临摹别人的画作,不观察亲近自然,缺乏对自然美的感悟。 ‎ ‎16. ①拟人、对比,将青草的沉默而安静的姿态形象的展现在读者眼前,反映出作者对青草的喜爱和赞赏②多采用整句(对偶),富有音韵美 ‎ ‎17. ①列举幼儿、小鸟、齐白石画的雏鸡来正面展示纯朴、不加雕饰的美发生在我们周围,“天使”在文中代表了美与自然。②用较多笔墨来写天使,充实天使的内涵,丰富文章内容③批评当下人们的美的漠视,鼓励人们亲近自然,追求美,深化主题。‎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时,要先审清问题指向,题干问“第六段引用葡萄牙诗人罗萨的诗句‘我所认识的天使伫立在青草和寂静之中’,从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这主要考查文段中某段文字内容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解答是可以从上下文间的内容考虑,第六段引用葡萄牙诗人罗萨的诗句“我所认识的天使伫立在青草和寂静之中”,这句话从从结构上看,“青草和寂静”能照应文章标题“青草寂静”,承接上文作者对寂静青草的描写,如“草的一生处于寂静中。或者说,没有哪一种生物像青草这样度过寂静的一生。它们出生不叫喊,死亡也不叫喊,在缄默中保持着青草的秘密”等,同时引出下文第七、八段作者对“天使”的议论,不同的人眼中的“天使”不一样,“天使说到底,就是美嘛”“罗萨所认识的天使在青草与寂静之中”,并引发对自然与美的思考。‎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解释‘得不到天工之助,心里也住不下天使’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时,先找出这句话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从关键词、修辞手法等角度考虑。上文中说“天使说到底,就是美嘛”,有用齐白石“故夺鬼神之工”例子,指出天工鬼神就是自然造化,而如今的画家“对照片画的都是少数,更多的人在对别人的画作摹写,画虎啊、山啊、松之类”,那么这里的“天工之助”就是大自然的帮助,“心里也住不下天使”就是心里没有美,如今的画家不观察亲近自然,缺乏对自然美的感悟那么自然就创造不出好的作品。‎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第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解答时,可以从所在位置、上下文内容、关键词句、修辞手法等角度考虑。第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用“站队”“漫步”“等待”等词语将青草拟人化,让人感受青草的“寂静”;两个“没有……”,又将青草与河水、树叶进行对比,突出青草的“寂静”。“没有哪一种生物像青草这样度过寂静的一生……在缄默中保持着青草的秘密”,依然运用的是拟人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青草的喜爱和赞赏。同时,句式相对比较整齐,富有音韵美。‎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章谈谈作者用了较大篇幅来写“天使”的用意,解答时,先从文中找出作者写“天使”的相关内容,然后从作者的情感、创作意图,文章的主题表达等角度考虑。文中写“天使”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七段,作者写了托儿所的幼儿“我视为天使下凡”,“小鸟儿也是天使”,“齐白石画的小鸡雏怒气冲冲地抢蚯蚓,也是天使所为”,这些“天使”给我们展示的是纯朴、不加雕饰的美。“天使说到底,就是美嘛”,齐白石“观察鸡的时间比画鸡多百倍”,“天使”在文中代表了美与自然。作者用较多笔墨来写天使,表达对“天使”即“美”与“自然”的喜爱,同时批判当今一些人,如“如今的画家……对照片画的都是少数,更多的人在对别人的画作摹写,画虎啊、山啊、松之类”,对美与自然的漠视,进而发出心声“大自然有美、有爱,有和谐的秩序,还有罗曼斯•罗萨所说的天使”“爱大自然的人都是幸福的人”,鼓励人们亲近自然,追求美。‎ ‎【点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方法一般有:(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3)抓句子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4)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1] ,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 一日过郡学[2],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3]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4]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5] 有国,近戚孙承祐[6]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7],号“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8],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选自苏舜钦《沧浪亭记》)‎ ‎【注释】‎ ‎[1]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 ‎ ‎[2]郡学:苏州府学宫,旧址在今苏州市南,沧浪亭就在其东面 ‎ ‎[3]并(bàng):通“傍” ‎ ‎[4]杠:独木桥 ‎ ‎[5]钱氏:指吴越王钱镠 ‎ ‎[6]孙承祐: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 ‎ ‎[7]北碕:北边曲岸上 ‎ ‎[8]冲旷:冲淡旷远,这里既指沧浪亭的空旷辽阔的环境,也兼指淡泊旷适的心境 ‎18. 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时榜小舟 在……附近 B. 水之阳又竹 南面 C. 到则披草而坐 拔 D. 笑闵万古 悲悯 ‎1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 作师说以贻之 B. 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 号“沧浪” 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 箕踞而遨 羽化而登仙 ‎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沧浪亭记》简叙罢职南来,寻觅居所,点出欲借境舒怀之意,与《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贬永州,“为僇人”,心力交瘁,寄情山水,颇为相似。‎ B. 《沧浪亭记》写沧浪美景,穷形尽态,有郁郁葱葱草树,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环绕遮蔽的林木,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与《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描写的深林、回溪、幽泉怪石、特立的西山相似,让作者在山水美景中得到解脱。‎ C. 《沧浪亭记》中作者用四万钱购得一块地,构筑“沧浪亭”,时常乘船去游玩,率性玩乐,忘记回去,喝酒唱歌,这和柳宗元游西山时沉浸在自然景象与自我情致的妙合无垠中“不欲归”何其相似。‎ D. 《沧浪亭记》是一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佳作,作者借作记,抒发了遭受政治迫害后的愤懑,有力地批判了官场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与竹、水相处,与鱼、鸟共乐,获得精神慰藉的“真趣”。‎ ‎21.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22.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2)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答案】18. D 19. B 20. B ‎ ‎21. 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 ‎22. (1)尺寸之界包含了千里的景物,各种景物聚拢紧缩,层层堆叠,没有一个能逃避我的眼光而隐藏起来。‎ ‎(2)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山头宽阔的水面,不和城中相似。‎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A项,“予时榜小舟”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我常常划着小船”,所以“榜”,划着;B项,“水之阳又竹”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所以“阳”,北面;C项,“到则披草而坐”在原文中的意思是“到了目的地就拨开草而坐下”,所以“披”,拨开。故选D。‎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词的理解要注意在平时对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积累,在作答本题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意思准确理解虚词的用法。A项,“以”,表修饰/表目的,来;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焉”,句末语气词,无义/兼词,由此;D项,“而”,表修饰/表承接。故选B。‎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B项,“深林、回溪、幽泉怪石”错误,描写的深林、回溪、幽泉怪石是始游西山前之所见,透露了作者表面上似乎沉醉于山林美酒之中,实际上内心深处的郁闷并未得到排解。故选B。‎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同时注意上下文对应句子的断句,句中“野老”“鱼鸟”是名词,“不至”“共乐”是动词,由此可知它们是两个并列的主谓结构,在“鱼鸟”前要断开。后面由两个“则”可以推断,在句意上“形骸既适”对应“观听无邪”,“神不烦”对应“道以明”,所以在“/‎ 观听无邪”前要断开。“向之”先前的、以前的,“汩汩荣辱之场”是偏正结构,“向之”修饰“汩汩荣辱之场”,后面要断开。“锱铢”,用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此处应是修饰“利害”;“磨戛”,摩擦撞击。“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应是“每天与什么怎么样”的意思,前后要断开。“不亦……哉”,固定句式,前后也要断开。‎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的“攒蹙”,聚拢紧缩;“累积”,层层堆叠;“莫”,没有谁、没有什么;“遁隐”,逃避隐藏。(2)中的“过”,拜访;“东”,名词作状语,向东;“顾”,看;“郁然”,郁郁葱葱;“崇阜广水”,高高的山头宽阔的水面;“类”,相似。‎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一)‎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拨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二)‎ 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南面是竹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我常常划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 唉!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①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23. 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季节的景色,写出了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4. 请赏析颈联的表现手法。‎ ‎【答案】23. (1). 深秋(或初冬) (2). 萧瑟(凄清) ‎ ‎24. ①作者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深秋的“树色”、捣制寒衣的“砧声”等景物,推想友人赴京途中的羁旅乡愁,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②“催”字使用拟人手法,把寒气渐紧写得生动形象,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之情。‎ ‎③前句从视觉写眼前之景,后句从听觉写身在异乡之所闻,多角度的描写更好地摹写出友人的羁旅乡愁。‎ ‎【解析】‎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由诗中“微霜”“鸿雁”等意象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或初冬季节的景色。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微霜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鸿雁不堪愁里听”,渲染悲愁气氛,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问题指向,本题要求“赏析颈联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手法及其效果。颈联“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另外,诗人通过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之景,借景抒情,通过树色、砧声,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氛围,推想友人的羁旅乡愁。这里写景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树色的变化,是从视觉入手的;砧声,则是从听觉入手的。‎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 ‎ 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 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 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 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从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回答。‎ ‎25.古诗文默写。‎ ‎(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答案】 (1). (1)舞幽壑之潜蛟, (2). 泣孤舟之嫠妇 (3). (2)故木受绳则直, (4). 金就砺则利 (5).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6). (4)怅寥廓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舞”“幽壑”“潜蛟”“嫠”“砺”“授”“寥廓”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今世界,远在天边也可以便捷交流,可谓“天涯若比邻”;而另一面,近在眼前却常常无话可说,可谓“比邻若天涯”。‎ 对这种“远”和“近”,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我就在你身旁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似乎在几十年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铁飞速前进,通信卫星遍布全球。过去,我们花上一个星 期的时间,才能收到邻镇亲友的书信,如今,一条短信的方便快捷把我们的距离拉近。可是,当看到手机上的短信还有当初看到跃然在纸上的文字的激动吗?我们是 亲近了,还是疏远了?‎ 饭桌上难得一见的亲近早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久久的平静。果不其然,用手机短信来代替与同桌亲友的交流,嘴巴就真正的实现了最原始的功能——‎ ‎ 吃饭。这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吗?不!不是的,若连亲友都如此,更何况是陌生人呢?想必遇见街上的陌生人时也只能是抬起高傲的头,目不斜视地往前走吧!不禁 想起姜德强,那位接到陌生人短信后义无反顾地帮助他人的“最美陌生人”。倘若他接到短信后随手删除,或许一条鲜活的生命会就此枯萎。扪心自问,我们能做到 吗?‎ 十八个路人的漠视仍历历在目,人与人的距离如此的近,可人心与人心,却又在刹那间变得那么遥远。此时此刻,我们还能带着居心叵测的怀疑看着跌倒在地 的老人而不伸出双手吗?我们还能漠视那些在路旁哇哇大哭不懂回家的孩子吗?距离遥远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就在你身旁,却不帮助你。还记得日本撤离后,宋庆龄 带领着将军夫人们,亲自帮助流落在中国的日本军人的孩子吗?她们即便对日本恨之入骨,仍然胸怀大爱接纳和帮助孩子们找回家人。虽然国籍、身份、地位相差甚 远,但她们的开阔胸襟消除了人心之间的隔阂,为后人做出典范,赢得世人的尊敬。‎ 或许,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温暖的微笑,而不是冰冷的千篇一律的手机短信;亲友之间,要的是热烈的拥抱而非手机里的语音留言;陌生 人之间,要的是亲切的问候而非漠视。科技改变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却不应改变我们对生活和他人的热情。如一首歌中唱到:“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天黑时我们仰 望同一片星空。”是的,伸出你的双手,给别人一个拥抱,带着热烈的微笑,总能得到他人的回应,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 我不在远处,就在你身旁。‎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立意。‎ 具体过程:‎ 抓住材料关键词:“远”,“近”,“天涯若比邻”,“比邻若天涯”。‎ 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此考题是一个完整材料式作文,这则材料非常具有辩证思想,如“远在天边也可以便捷交流,可谓‘天涯若比邻’”;“近在眼前却常常无话可说,可谓‘比邻若天涯’”,如何看待“远”和“近”。“远与近既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也有心灵、情感上的距离。”只要用心领会,立意可以由此而生。是啊,远与近有时间上的距离,但永恒的精神不就把这种距离打破了吗?远与近有空间上的距离,而情感完全可以改变对这种距离的感觉!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灵情感之间的距离,宽容、沟通能够把距离拉近,仇恨、拒绝只会把彼此推得更远。不管时空的距离有多大,爱可以使之缩短;如果没有爱,咫尺变天涯。‎ 立意:‎ ‎(1)爱国精神可以打破时空的远近距离,成为中华民族永远飘扬的旗帜。‎ ‎(2)远和近是一对宿敌。‎ ‎(3)宽容、沟通能够把距离拉近,仇恨、拒绝只会把彼此推得更远.‎ ‎(4)有爱,天涯若比邻;无爱,咫尺变天涯。‎ ‎(5)由手机,看“远”和“近”。‎ 素材:‎ ‎(1)官员,若他们离公款吃喝近了,就离健康远了;离腐败近了,就离人民远了;离监狱近了,就离美好的前程远了……‎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随着社会的发展,高速的交通工具层出不穷,如火车,飞机,高铁等。这些便捷的交通工具无疑拉近了人与人物理上的距离。但奈何物理距离近了,心灵距离却越发越疏远了。‎ ‎(4)老人自摔诬陷搀扶”监控证清白的微博在网络上爆红:成都彭州学生杨川好心搀扶摔倒老人,却反被老人诬陷撞到自己。一直以来,“扶不扶”不时刺痛国人的神经。‎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对比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材料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论述“远”与“近”的关系,可以透过现象观本质;最后呼吁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