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8.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慈溪市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三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的枢(shū)钮,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qiàn)夫拖着船逆水行驶,一派繁忙景象。
B. 中美双方不应设置壁垒,而应摒(bìng)弃零和博弈的旧思维;不应任由无耻谰(lán)言泛滥,而应秉持发展的眼光,为两国关系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C. 台风“利奇马”给临海造成了严重内涝,皮划艇世界冠军许亚萍不顾湍(tuān)急的水流和腿脚上的淤(wū)青,驾驶着冲锋舟,转移了三十多位受灾村民。
D. 那个憨男子捋(1uǒ)了捋头发,只咧嘴笑笑,然后又一头扎入了麦堆里,先细细地撸去最外层的秸(jiē)秆壳,再点燃硫磺,里里外外把麦秆熏了一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平时要多查阅工具书,不断积累与巩固。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A项,“枢钮”应写作“枢纽”,故排除;C项,“淤青”的“淤”应读“yū”; 捋”是多音字,可读lǚ和luō。在D项“捋了捋头发”中“捋”意思是“用手指顺着抹过去,整理”,应该读lǚ;而“捋”读“luō”是用手握着条状物,顺着移动、抚摩的意思。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詹姆逊们对文化研究成为超级学科忧心忡忡时,中国的文艺学却有意外之喜。【甲】文化研究使被“元理论(或‘原理’)”长期困扰的文艺学,突然有了解放的希望。【乙】文化研究既直接与西方当代理论批评接轨,这使它轻易就越过了历史断层或差距;同时又让文艺学获得了崭新的形象。经过文化研究的洗礼,文艺学又开始雄心万丈,从历史与现实多角度切入各种现象,既显出包罗万象的气魄,又不乏游刃有余的自得。
但文学性的缺失总是一件令其难以理直气壮的事,这也使当代文艺学有了难言之隐。好不容易抓住“西马”,不料却是一匹“野马”。文艺学摆脱了文学的当代理论与批评,总是显出桀骜不驯的样子,却也不无旁门左道的怪诞。【丙】
当代文学确实处于疲弱之中,但这并不只是因为文学本身作为不大,更重要的在于人们对文学失去了热心、耐心和信心。事实上,当代不少文学作品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比80年代的文学逊色。我们失去的不是文学,更是一个文学的时代。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切入 B. 游刃有余 C. 旁门左道 D. 更是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A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D项,原句关联词“不是……更是”不匹配,应该将“更是”改为“而是”,这样才能构成一套匹配的关联结构。而且,根据上下文语境,作者认为“当代文学确实处于疲弱之中,但这并不只是因为文学本身作为不大,更重要的在于人们对文学失去了热心、耐心和信心”,换句话说,当代文学的衰落式微,原因就是缺少文学繁荣的时代土壤。所以,我们失去的不是文学,而是(失去了)一个文学的时代。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对常见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的能力。A项“(或‘原理’)”是对“元理论”的解释,应该放在原文双引号之外,表达为“元理论”或“原理”。
故选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除了用音乐疗法缓解日常焦虑之外,抑郁症患者还应注意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饮食应尽量清淡,少吃多餐,睡前进食务必适量,六分饱即可。
B. 当今,全球科技界最为关注的莫过于“人工智能”,全球科技巨头纷纷砸入巨资展开人工智能的研发与竞争,都将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技术引爆点。
C.
《中国辞格审美史》填补了修辞研究中没有美学观照的空白,第一次对辞格与审美的关系作了系统深入的学理阐释,开拓了修辞与审美历史相结合的新高度。
D. 翦伯赞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帝”,而辛德勇认为“始皇帝”是谥号,那么“始皇帝”到底是自称还是谥号?最新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种说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B项,语序不当。应把“都将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技术引爆点”和“纷纷砸入巨资展开人工智能的研发与竞争”交换位置。即科技巨头都将人工智能作为技术的引爆点,然后才开始了研发和竞争。C项,“开拓了修辞与审美历史相结合的新高度” 中“开拓”与“新高度”动宾不搭配,可将“新高度”改为“新境界”。D项,指代不明,“最新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种说法”中 “这种说法”到底是指翦伯赞的还是指辛德勇的,无从判断。
故选A。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冷饮在古代被称为冰食。①_____,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代。《诗经·七月》里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记载,其中的“凌阴”即冰窖。可见,几千年前的古人就知道藏冰以备酷暑之用。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藏冰很难,②_____,冰块几乎成了只有皇帝或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宋元时期,冰食技术获得了长足进步。到了清朝,③_____。“冰窖开后,儿童舁卖于市,只需数文钱,购一巨冰。”从严辰《忆京都词》中的记载可见当时冰块的廉价与普及。
【答案】 (1). 有史记载的储冰 (2). 成本极高 (3). 冰块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补写句子”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必须紧扣文本话题,从上下文的语意、关联词的衔接呼应去思考。另外,补写句子最核心的东西是抓住话题中心,瞻前顾后,注意前后呼应。本题的话题中心是讲冷饮也就是古代的“冰食”的发展流变的历史过程。第①句前后讲的是“冰食”的名称,及相关史书和诗文记录。所以第①句可填“有史记载的储冰”;第②句从后文“冰块几乎成了只有皇帝或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及前文“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藏冰很难”可推测“储冰”的成本极高,故第②句可填“成本极高”;第③句说到了清朝,冰块已经非常普及了,从“冰窖开后,儿童舁卖于市,只需数文钱,购一巨冰”可得知:冰块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6.阅读下面某学校学生资助申请流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用一句话概括“学校德育处”在助学金申请工作中的职能,不超过15个字。
(2)从“精准资助”角度评价“两审核一公示”的工作机制。要求:体现流程图主要内容,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80字。
【答案】6.(1)审核资助申请,公示资助对象。
(2)①“两审核一公示”可确保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获得资助②班主任可直接发现需资
助的学生:③德育处可确保资助对象符合政策要求:④校内公示接受全校监督,杜绝徇私舞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中的归纳概括能力。题干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因此语言必须简洁。第(1)题,首先仔细观察流程图,不遗漏任何一个环节。流程图中,与“学校德育处受理”相连接的有两个框:一个是“学校班主任受理",另一个是“校内公示”。由流程图可以看出,班主任对学生提出的中请受理通过之后,提交学校德育处受理,德育处不通过的话就返还给班主任;如果通过了就在校内进行公示。由此可得出学校德育处在助学金申请工作中的职能为:审核资助申请和公示资助对象。
第(2)题,“两审一公示”,指的是班主任先审核一次,学校德育处再审核一次,通过后再在校内进行公示。结合班主任、学校德育处的工作内容,以及公示的作用和意义,结合“精准资助”进行回答即可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77年在慈溪上林湖窑址出土了一件罐形青瓷墓志,器身筒形有圈足,罐内有“光启三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铭文,说明至迟在晚唐上林湖地区已有贡窑。贡窑生产进贡的青瓷,都是精品,没有别的特殊地方。唐朝廷内库藏有“纹如乱丝,其薄如纸”的青瓷酒杯。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越窑青瓷,更证明了越窑向唐朝廷进贡优质青瓷的事实。可见,唐秘色瓷的“秘色”乃精品之义。关于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秘色瓷,北宋赵令時说“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之用,故云秘色”。上林潮后司岙五代窑址曾发现官样刻花碗瓷片,图案繁缛,饰以龙纹、褐彩等,这在其他普通窑址中极难见到。这一时期的秘色瓷专指此类釉色“似一泓清漪”的上层贵族专用瓷。宋以后,越窑衰落,李日华云“南宋时,余姚(今慈溪)有秘色瓷,粗朴而耐久”,陆游记曰“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似余姚县秘色也”。自此,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
(摘编自虞浩旭《试论“秘色瓷”含义的演变》)
材料二:
最早写诗赞美秘色瓷的是唐代诗人陆龟蒙(?—881),他在《秘色越器》中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那么秘色瓷始烧于何时呢?秘色瓷能得到当时诗人的赞誉,应是在它出现一段时间以后。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中,除2件漆平脱瓷碗色青黄外,其余均呈青绿或湖绿色,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显示出烧制技术的成熟。因此,在其之前还应有一个发展过程。但据现有实物资料看,九世纪以前越窑瓷器出土量少,说明生产规模极其有限。从九世纪初开始,越窑纪年瓷器大量出现,制作技术大有进步,原料加工精细,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具备了烧制秘色瓷的基本条件。另外,中唐以后越窑瓷器已作为贡品贡奉唐王朝,尤其是慈溪上林湖出土的唐光启三年(887年)铭罐形墓志中有“贡窑”二字,更印证了史料有关的记载。越州贡奉朝廷的瓷器,是越窑青瓷的精品,即秘色瓷。据此估算,越窑秘色瓷约在九世纪中叶出现了。
(摘编自孙新民《越窑秘色瓷的烧造历史与分期》)
材料三:
秘色瓷多用青绿色釉,细腻的胎质晶莹润泽,如静谧湖面一般。法门寺塔出土的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就是这样的代表。这只瓷瓶造型端庄规整,线条优美,通体明亮泛绿,瓷化程度极高。同一批出土的越窑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和秘色瓷盘,通体施有青绿色的釉,釉色均匀光洁,莹润饱满,器形规整。在灯光下,碗和盘内明澈透亮,玲珑剔透,“无中生有”,恰似一汪清水留于碗内或盘内。这样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在烧制前,工匠巧妙地将器物底部设计成微微向内部凸起的造型,这样便使碗或盘的底部形成了一个微小弧面,再配以青绿透明的光滑釉面,就使得碗或盘的底部成为一个类似凸面镜的构造,从而让光产生了散射,形成了神奇的视觉观感。这便是秘色瓷能产生“无中生有,似盛有水”效果的原因。秘色瓷的釉色含蓄质朴,蕴含着坚韧容忍的文化意味,与中庸之道不谋而合。秘色之青可融人为于自然,亦可融自然于人为,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摘编自付少飞《揭秘千年珍宝——秘色瓷》)
7. 下列对材料中“秘色瓷”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秘色瓷是青瓷中的一种类型,“秘色”的含义在历史上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就瓷器品质而言,有时就使用群体而言,有时就釉色品相而言。
B. 秘色瓷的始烧时间可以追溯到九世纪中叶,此时人们开始使用匣钵装烧,这使瓷器质量显著提高,精美绝伦的瓷品,获得了诗人陆龟蒙的赞誉。
C. 秘色瓷胎质细腻,多用青绿色釉,光洁莹润,能产生“无中生有,似盛有水”的神奇视觉效果,表现了中国古人工巧胜自然的艺术和文化追求。
D. 秘色瓷的出现是越窑青瓷烧制技术成熟的标志之一,晚唐上林湖地区贡窑生产进贡的秘色瓷是青瓷中的精品,代表了史上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林湖后司岙五代窑址所发现的官样刻花碗瓷片,之所以很难在其他普通窑址中见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吴越国规定秘色瓷“不得臣庶之用”。
B. 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秘色瓷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这充分说明越窑秘色瓷从烧制开始就达到了成熟的水平,自然成为朝廷贡品。
C. 工匠们将碗或盘的底部设计成类似凸面镜的造型,利用光的散射,让秘色瓷碗或盘产生“无中生有”的观感,巧妙地将人为与自然融为一体。
D.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从含义演变、始烧年代、艺术特色和文化意蕴等方面介绍了神奇的秘色瓷,使人们对秘色瓷有了一个宏观概要式的了解。
9. 简要概括秘色瓷含义的演变轨迹与演变趋势。
(1)演变轨迹:
(2)演变趋势:
【答案】7. A 8. B
9. (1)唐秘色瓷的“秘色”乃精品之义,唐朝贡窑生产进贡的青瓷,都是精品;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秘色瓷,专指此类釉色“似一泓清漪”的上层贵族专用瓷;宋以后,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
(2)兴起→鼎盛→衰落、消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或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要做好这种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看选项有无答非所问或题干与选项信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本身一般没有错误,却按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本题四个选项可谓开门见山紧紧扣住题干“秘色瓷”而言,可见并非上述问题,接下来就按照提取文本信息与选项对照的思路进行分析即可。
A项,正确。信息源在材料一的后半部分“……可见,唐秘色瓷的‘秘色’乃精品之义。……‘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之用,故云秘色’。……这一时期的秘色瓷专指此类釉色‘似一泓清漪’的上层贵族专用瓷。宋以后,……自此,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选项表述符合文意。
B项,“秘色瓷的始烧时间可以追溯到九世纪中叶,此时人们开始使用匣钵装烧,这使瓷器质量显著提高,精美绝伦的瓷品,获得了诗人陆龟蒙的赞誉”,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有“据此估算,越窑秘色瓷约在九世纪中叶出现了”“从九世纪初开始,越窑纪年瓷器大量出现,制作技术大有进步,原料加工精细,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具备了烧制秘色瓷的基本条件”,可见选项问题有二,其一混乱了两个时间段,“此时”选项中指“九世纪中叶”,而文中指 “九世纪初”;其二“这使瓷器质量显著提高”,“这”在选项中仅指“人们开始使用匣钵装烧”,而文中应该是三个条件“制作技术大有进步,原料加工精细,使用匣钵装烧”,选项遗漏内容,信息不全。
C项,“表现了中国古人工巧胜自然的艺术和文化追求”,表述不当;原文内容是“秘色之青可融人为于自然,亦可融自然于人为,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可见文中只是说自然和人工巧妙融合,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并非“巧胜”,“胜”,超过,无中生有、夸大其词。
D项,“代表了史上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表述绝对,无中生有,过度拔高;原文中所有相关选项的信息只有以下两处“1977年在慈溪上林湖窑址出土了一件罐形青瓷墓志,器身筒形有圈足,罐内有‘光启三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铭文,说明至迟在晚唐上林湖地区已有贡窑。贡窑生产进贡的青瓷,都是精品,没有别的特殊地方”“尤其是慈溪上林湖出土的唐光启三年(887年)铭罐形墓志中有‘贡窑’二字,更印证了史料有关的记载。越州贡奉朝廷的瓷器,是越窑青瓷的精品,即秘色瓷。据此估算,越窑秘色瓷约在九世纪中叶出现了”,可见,只说是“精品”并无“最高水平”的说法。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B项,“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秘色瓷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这充分说明越窑秘色瓷从烧制开始就达到了成熟的水平,自然成为朝廷贡品”,表述有误;原文说“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中,除2件漆平脱瓷碗色青黄外,其余均呈青绿或湖绿色,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显示出烧制技术的成熟”,可见选项问题有二,其一,表述绝对,“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中,除2件漆平脱瓷碗色青黄外,其余均……”,可见并非所有的都“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选项直接表述成“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秘色瓷”扩大了范围;另外文中“显示出烧制技术的成熟”,到了选项中加入了“烧制开始”,范围程度均有别于原文,过度解读,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本题要求“概括秘色瓷含义的演变轨迹与演变趋势”。
第一问关于轨迹的概括应从材料一中的时间名词作为阶段划分的标志。从材料一“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越窑青瓷,更证明了越窑向唐朝廷进贡优质青瓷的事实。可见,唐秘色瓷的‘秘色’乃精品之义”中提炼出最后一句作为答案点;
从“关于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秘色瓷,北宋赵令時说‘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之用,故云秘色’”中提炼出答案“唐朝贡窑生产进贡的青瓷,都是精品”;
从“上林潮后司岙五代窑址曾发现官样刻花碗瓷片,图案繁缛,饰以龙纹、褐彩等,这在其他普通窑址中极难见到。这一时期的秘色瓷专指此类釉色‘似一泓清漪’的上层贵族专用瓷”得出“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秘色瓷,专指此类釉色‘似一泓清漪’的上层贵族专用瓷;
从材料一 “宋以后,越窑衰落,李日华云‘南宋时,余姚(今慈溪)有秘色瓷,粗朴而耐久’,陆游记曰‘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似余姚县秘色也’。自此,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中提取出“宋以后,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
第二问演变趋势,应该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一般符合先开端或兴起,再到发展鼎盛,最后是衰落,甚至是消亡的发展过程。
文中材料二说“那么秘色瓷始烧于何时呢?秘色瓷能得到当时诗人的赞誉,应是在它出现一段时间以后。”“据此估算,越窑秘色瓷约在九世纪中叶出现了”,这是开始兴起的阶段;
材料二中“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中,除2件漆平脱瓷碗色青黄外,其余均呈青绿或湖绿色,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显示出烧制技术的成熟。因此,在其之前还应有一个发展过程。但据现有实物资料看,九世纪以前越窑瓷器出土量少,说明生产规模极其有限。从九世纪初开始,越窑纪年瓷器大量出现,制作技术大有进步,原料加工精细,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具备了烧制秘色瓷的基本条件。”这是发展和成熟或鼎盛时期;
材料一说“宋以后,越窑衰落,李日华云‘南宋时,余姚(今慈溪)有秘色瓷,粗朴而耐久’,陆游记曰‘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似余姚县秘色也’。自此,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这是衰落或消亡阶段。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考考点梳理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一般是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或内容深奥的句子或者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解题方法:
(1)一般情况下:考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语,即可准确解题。
(2)若句子意思比较含蓄,则可采用“还句入文”法,将考查的语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并特别注意其与上下文的关系。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
(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
(3)将题干、选项、信息源进行对照和比较,鉴别真伪信息。
阅读题目设干扰项的方法有:
1.故意将“未然”表述或推断为“已然”。
2.故意将“主要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主要原因)和“次要的”(次要矛盾、次要方面、次要原因)倒置。
3.故意将“部分”(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整体”(对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4.故意将“前期”和“后期”顺序颠倒。
5.故意将“选择”(具备其中一个原因或条件即可)表述为“兼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原因或条件)。
6.故意将“肯定”和“否定”颠倒。
7.故意将“原因”和“结果”颠倒,或强加因果。
8.故意将“此”和“彼”颠倒。
9.故意凭空捏造,将“无据”表述成“有据”
10.故意将客观的内容进行夸大。夸大其功能和效用。
以上“十个注意”要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加留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葬
蹇先艾
“老子算是背了万年时,偷周德高家没有偷到,偏偏遭你们逮住了,真气死人!”这是一种嘶哑粗鲁的嗓音,在沉闷的空气中震荡,是从骆毛的喉头里迸出来的。他的摇动的身体支撑着一张像成天在煤窑爬进爬出的苦工一样的脸孔,瘦筋筋地没有肉,几根骨架子包着一层皮。头发虽然零乱,却缠着青布套头;套头下面,那一对黄色的眼睛睁得很大,放出愤怒的光。看他的年纪不过三十岁的光景。他的两手被背剪着,脚下穿了一双破草鞋,沾满了黄泥巴。旁边有几个斜眉吊眼的汉子气势汹汹地将他把持住,沿着又密又深的松林往前走。
这一行人都是奔小沙河去的。他们押着骆毛去水葬,因为他在梧桐村不守本分,做了贼。绅粮周德高退了他的佃,是完全应该的,放佃、退佃,人家完全有自由,他却不应该报复——去偷周家的东西。哪个敢去惹一脸横肉的那个大绅粮呢!他是曹营长的舅爷,连区长、保长一向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
骆毛的后面络绎地拖着一大群男女,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五花八门的服装,高高低低的身材,老少不同的年纪。有好些都是村中的闲人和富户,他们完全为看热闹而来。穿着比较整齐的有钱人家的孩子们,薄片的嘴唇笑得合不拢来,两只手比着种种滑稽的姿势,他们拖着鞋子踢踢踏踏地跑,鞋带有时被人踩住了,走不上前去的时候,他们就尖起嗓子破口大骂,汗粒在他们头上像雨珠一般地滴下来。
姑娘搀着母亲,奶奶牵着小孙女,媳妇背着娃娃,站在路旁,有的抬起头,叹息着;有的皱起眉毛;有的露着苦脸,口都不敢开。有些老太婆们呢呢喃喃地念起佛来了。中间有几位年老的庄稼汉大踏步地紧跟着行列走。跼蹐不安的群众,完全不管汗的味道,总是在肉阵中前前后后地挤进挤出,你撞着我的肩膀,我踩着你的脚跟,连一分钟也没有安静过。这时,骆毛的声音,蓦地高朗了许多,像铜锣般响着:
“嘿!看你们祖宗的热闹!周德高狗仗人势,叫老子吃水!他也会有遭殃的一天!他一样不会得好死的!”
骆毛跨着很大的步子,摇摇晃晃地往前走,他仿佛在捉弄那几条汉子。看看已经快离开了这个村落,后面的人群紧紧地跟上来,七嘴八舌并没有停止。骆毛好像听见一长串刺耳的笑声,他一肚子的不高兴,用力地把头扭回来,向那些幸灾乐祸的人们喊道:“跟着你们的祖宗走哪儿去?你们难道也要陪着老子进水晶宫吗?我晓得你们是来看热闹的,你们给周德高带个信去,就说我在鬼门关前等候他。”
那个脸色褐黑的家丁使劲给他背上一拳:“走呀,孙子!”骆毛不服地反踢了他们一脚:但是背上已经接着重重地挨了几拳,连躲闪都躲闪不开。
离开村庄已有半里的光景。骆毛不走了,在一座坟台边休息下来。群众都挤拢来,围成了一个圈子。骆毛依傍着那一块字迹模糊的残碑坐着。
“老子今年三十一!”他向四面看看,似乎在寻找熟人,提高嗓音说,“再过几十年,我不又是一条好汉吗?”
有个叫王七的农民,拐着脚走到坟前来,用手揉着眼睛,向骆毛低声说:“骆大哥!你放心去吧!逢年过节我会来给你烧纸钱的。你身后有什么办不了的事情,我来帮你办。哪个叫你没有钱,又没有势呢!”
高个子家丁跑过来,把王七推了几尺远,吼叫着说:“滚你的三十三,哪个稀罕你来讨好卖乖?”
“七老弟,各人好好生生地下力去吧!”骆毛冷笑了一声说,“好汉做事好汉当,我不会拖累旁人的,——我的妈来了没有?”
骆毛心里忽然难过起来,站起身来往前走,眼光却东张西望地在人丛中寻找。人群又被他拖着,像带子似的回环在山道上了。一路上他都在咆哮着,像一只被捆得太紧了的老虎一样。
走了一段山路以后,刚才王七那几句话,叫他不由得想起他的母亲,他觉得心头有点发软,不怕死的心情,登时冷了一半:他心里被踌躇和忧虑占据着:“我死了以后,我的妈怎么办呢?她老人家这阵在什么地方呢?”
在小沙河上,那几个虎狼似的家丁搬了一块大石头捆在骆毛身上,从桥头往下一推,他狠心地把眼睛一闭,就沉落下去了,大家喧嚷起来。
天空依旧恢复了沉闷的铅色,梧桐村显得格外的冷落。金黄色的稻田被风吹着,掀起了很自然的波浪。一阵鸟噪从掩映着关帝庙那一派清幽的竹林中传来。层层叠叠的山岭逶迤着,遥遥与天海相接。村后远远的一间茅草房,孤独地立在半山坡上。竹笆门拉开后,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她微微地喘着气,一手牢牢地把住门边,摩挲着老眼,不转睛地向着远处凝望,好似在等待着什么。看她站立在那里的样子,显然身体非常衰弱,脸上堆满了皱纹,露出很高的颧骨;瘦削的耳朵上还垂着一对小小的耳环。她的背有点驼,斑白的头发,荒草般纷披在前额。她穿着一件补丁重重的衣服,从袖子里伸出来的那只手,颜色青灰,骨头血管都露在外面。
她倚着门枋,身子连动也不动一下,嘴唇却不住地颤抖。后来她把拐杖靠在一边,索性在门槛上坐下来了。她深深地蹙着眉头道:“毛儿出去一天一夜,为什么都不回来呢?”说着,又抬起头来望了一望。
直到坡脚朱家吃过了晚饭,窗外吹过一阵风,天气渐渐凉起来,外面冷清清地只有点点的星光在黝黑的天空中闪烁的时候,朱三的媳妇跑到那个老太婆家门口,只见她还坐在门槛上,口里吐着微弱得听不清的声音,仿佛是说:“毛儿,怎么你还不回来?”
(选自蹇先艾《蹇先艾短篇小说选》,有删节)
10. 作者是如何交代骆毛被处“水葬”的缘由的?
11. 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12. 简析骆毛这一人物形象。
13. 这篇小说的悲剧性具体表现在哪里?请从骆毛、村民、母亲三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10. ①采用先声夺人的叙述方式,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刻画了一个贫穷潦倒、被人算计的农民形象。②通过对比手法,呈现了剥削与被剥削的两个阶层水火不容的矛盾冲突。文章将骆毛的外貌和语言与周德高的外貌特点、身份地位进行比较,表现出了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
11. ①画线
句通过“沉闷的铅色天空”、“冷落的梧桐村”、“孤独的一间茅草房”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凄清、肃杀、冷寂的氛围。②在情节上,由骆毛对老母的惦念过渡到母亲的出场,丰富了文章内容。③“鸟噪”以及幽深的竹林里的“关帝庙”,暗示了天理和正义被抹杀,罪恶与血腥还在猖獗。
12. ①穷困潦倒、一贫如洗;②嫉恶如仇、敢于反抗;③心地善良、懂得孝顺。
13. ①骆毛的悲剧是“阿Q式”的悲剧。他虽然嫉恶如仇、敢于反抗,但反抗的方式就是偷一点雇主家的东西,嘴上骂两句。其悲剧根源是农民的阶级局限性,没文化,没有意识到受压迫的根源:只靠单枪匹马是不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
②村民们,是一群麻木不仁的好事者,他们同样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对象。但是,面对同处在同一个阶层的人遭受算计,他们没有帮助、援助,而是愚昧地跟着看闹热,是典型地“看客”。
③骆母:风烛残年、怜爱儿子,是一个可怜的女性。她不知道儿子在干什么,只是一味的担心和牵挂。她身上有着旧社会下层妇女的特点:贫穷、可怜、善良、衰弱和软弱。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品中重要事件发生原因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整体阅读全文,然后结合题干的具体要求作答。本题要求分析作者是如何交代骆毛被处“水葬”的缘由的,换句话说骆毛被处“水葬”的缘由是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呈现给读者的?首先从原文可知:骆毛被退佃后,一气之下,便去偷一脸横肉的那个大绅粮——周德高家的东西,结果什么也没有偷到,反被周家的家丁逮住了。作者一开头,采用先声夺人的方式 “老子算是背了万年时,偷周德高家没有偷到,偏偏遭你们逮住了,真气死人!”把读者的注意力深深地吸住,并刻画了一个贫穷潦倒、被人算计的农民形象,他嗓音嘶哑而粗鲁,一张像成天在煤窑爬进爬出的苦工一样的脸孔,瘦筋筋地没有肉,几根骨架子包着一层皮。头发虽然零乱,却缠着青布套头;套头下面,那一对黄色的眼睛睁得很大,放出愤怒的光。这个生活在底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发出来自己愤怒的呐喊。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对文章画线句的理解和分析,品味环境描写这种艺术手法的作用。分析画线句的含义,要密切联系上下文,吃透内涵;或者根据其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等去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分析句子一定要紧扣文中相关语段分析,进行整体把握。本题要求回答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思考的角度应着力于小说三要素的综合分析,即这个环境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凸显了人物怎样的身世、心理;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对情节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主题揭示有什么作用等等。用简洁文字概括为:通过“沉闷的铅色天空”、“冷落的梧桐村”、“孤独的一间茅草房”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凄清、肃杀、冷寂的氛围。在情节上,由骆毛对老母的惦念过渡到母亲的出场,丰富了文章内容。而“鸟噪”以及幽深的竹林里的“关帝庙”,暗示了天理和正义被抹杀,罪恶与血腥还在猖獗。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主要是从作品中找出表现他特点的语句,如言行举止、穿着打扮;更要善于在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的特点。另外一点,小说作为文学类文本,我们多是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同时结合主题去分析题目。题目要求简析骆毛这一人物形象,要注意运用形容词或四字短语去归纳。从他的外貌特点以及家庭的状况,可概括出:穷困潦倒、一贫如洗;从他对家丁及周德高的怒斥以及行为反抗来看,可概括为:嫉恶如仇、富有斗争精神。从他对母亲的牵挂和担忧来看,这是一个心地善良、懂得孝顺的儿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理解和探究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整体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立场等;然后,结合题干的具体要求作答。本题要求从“骆毛、村民、母亲三个角度”探究小说的悲剧性。从骆毛来看,虽然嫉恶如仇、敢于反抗,但反抗的方式就是偷一点雇主家的东西,嘴巴上大骂周家,手脚做一点反抗,但因为自己的单纯,却反遭算计,被活活水葬。其悲剧的根源还是小农经济的束缚和农民的阶级局限性,没文化,只靠单枪匹马是不可能改变自己被欺压的命运的。他的悲剧是阿Q式的悲剧;从“姑娘搀着母亲,奶奶牵着小孙女,媳妇背着娃娃,站在路旁,有的抬起头,叹息着;有的皱起眉毛;有的露着苦脸,口都不敢开。有些老太婆们呢呢喃喃地念起佛来了。中间有几位年老的庄稼汉大踏步地紧跟着行列走。跼蹐不安的群众,完全不管汗的味道,总是在肉阵中前前后后地挤进挤出,你撞着我的肩膀,我踩着你的脚跟,连一分钟也没有安静过”等看出村民们,都是一些好事者,是麻木不仁的看客,他们同样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对象。而骆母,风烛残年,怜爱儿子。她不知道儿子在干什么,只是一味的担心和牵挂。她身上有着旧社会下层女性的特点:贫穷、可怜、善良、衰弱和软弱。
【点睛】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人物心理。
④象征和暗示。
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
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请减五路城堡札子
曾巩
夫将之于兵,犹弈之于棋。善弈者置棋虽疏,取数必多,得其要而已。故敌虽万变,途虽百出,而形势足以相援,攻守足以相赴,所保者必其地也。非特如此,所应者又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算多也。不善弈者,置棋虽密,取数必寡,不得其要而已。故敌有他变,途有他出,而形势不得相援,攻守不能相赴,所保者非必其地也。非特如此,所应者又不能合其变,故用力多而得算少也。守边之臣知其要者所保者必其地故立城不多则兵不分兵不分则用士少所应者又能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算多犹之善弃也。不得其要者,所保非必其地,故立城必多,立城多则兵分,兵分则用士众,所应者又不能合其变,故用力多而得算少,犹之不善弈也。
昔张仁愿度河筑三受降城,相去各四百余里,首尾相应,由是朔方以安,减镇兵数万。此则能得其要,立城虽疏,所保者必其地也。仁愿之建三城,皆不为守备,曰:“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域,犹须斩之,何用守备?”自是突厥遂不敢度山,可谓所应者合其变也。
今五路新立之城,十数岁中,至于再倍,则兵安得不分?士安得不众?殆疆场之吏,谋利害者不得其要也。以弈棋况之,则立城不必多。臣言不为无据也。以他路况之,则北边之备胡,以遵誓约之故,数十年间,不增一城一堡,而不患戍守之不足,则立城不必多,又已事之明验也。臣以此窃意,城多则兵分,故谓西北之兵已多,而殆恐守边之臣,未有称其任者也。况由其所保者未得其要,所应者未合其变,顾使西北之兵独多,而东南不足。
夫公选天下之材,而属之以三军之任,以陛下之明,圣虑之绪余,足以周此。臣历观世主,知人善任使,未有如宋兴太祖之用将英伟特出者也。故能拨唐季、五代数百年之乱,使天下大定,四夷轨道,可谓千岁以来不世出之盛美。以陛下之聪明睿圣,有非常之大略,同符太祖。则能任天下之材以定乱,莫如太祖;能继太祖之志以经武,莫如陛下。臣诚不自揆,得太祖任将之一二,窃尝见于斯文,敢缮写以献。万分之一,或有以上当天心,使西北守边之臣,用众少而得算多,不益兵而东南之备足,有助圣虑之纤芥,以终臣前日之议,惟陛下之所裁择。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他路况之 况:情形。
B. 未有称其任者也 称:配得上。
C. 四夷轨道 轨道:遵循法度。
D. 臣诚不自揆 揆:估量。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故用力少而得算多也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 仁愿之建三城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 以遵誓约之故 以勇气闻于诸侯
D. 窃尝见于斯文 予之及于死者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以下棋作比方,说明城堡设置贵在占据战略要点,而非单纯追求数量;如果城堡设置不当,就会导致立城多而士兵分散,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B. 曾巩以张仁愿渡过黄河只修筑了三座受降城而安定北方为正面事例,充分证明了城堡设置要有战略眼光,守住战略要地,以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C. 面对西北驻军过多,而东南驻军不足的局面,曾巩建议省西北之兵以补东南,这个设想既不增加军费负担,又能增强国家防务能力,可谓两全其美。
D. 本文属于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帝进言议事,曾巩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揭露了西北将领们拥兵自重的野心。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守 边 之 臣 知 其 要 者 所 保 者 必 其 地 故 立 城 不 多 则 兵 不 分 兵 不 分 则 用 士 少 所 应 者 又 能 合 其 变 故 用 力 少 而 得 算 多 犹 之 善 弈 也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
(2)殆疆场之吏,谋利害者不得其要也。
【答案】14. A 15. A 16. D
17. 守边之臣/知其要者/所保者必其地/故立城不多/则兵不分/兵不分/则用士少/所应者又能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多/犹之善弈也
18. (1
)敌人来了,就应举全力迎战。(如果有人)迎战时回头看城池,一定必须斩杀了,(这种情况)用什么来守卫呢?(2)这大概就是戍守疆场的官员,在考虑利与弊的时候不得要领的缘故吧。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的根本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提升文言阅读的素养。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A项,以他路况之, “况”,后边接了代词作宾语,名次应该活用为动词;而且前面有介宾短语“以他路”作状语,状语应该紧邻谓语,名词不能作谓语。可见“况”在句中不是名词“情形”,而是动词,译为“比较,作比较”。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虚词的学习重在从词性、在句中充当的功能等角度进行积累。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
A项,两个“而”都表转折。
B项,第一个“之”,结构助词,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动词,译为“到,往”。
C项,第一个“以”,介词,译为“因为”;第二个“以”,介词,译为“凭借”。
D项,第一个“于”,介词,译为“在”;第二个“于”,介词,引出后边内容,不译。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善于整体把握,筛选、整合相关信息;然后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
D项,错在“揭露了西北将领们拥兵自重的野心”这个地方,这属于对全文旨意理解错误。相关信息在原文第一段,看不到西北将领拥兵自重的野心,他们只是不懂戍守的要领,只是一味扩大城池和增进兵力,结果是事半功倍,效率低下。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句中、句末、句首的标志词等等。同时,还可以利用词性以及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本题在断句要善于抓对称结构,如:
“故立城不多/则兵不分/兵不分/则用士少/”,这里“则”是句中停顿,其前要断开,而“多”与“少”形成对比,其后也应断开。另外,本题的标志词有“者”,如“知其要者”;还有“故”,表总结,也应该在其前断开。然后结合句意就可正确断句。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结合上下文所在语境,先整体把握大意;然后要把句子中的关键词或采分点抓住。所谓的采分点主要是文言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比如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翻译的过程中提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1)句的采分点:“寇”,敌人;“并力”,合力;“回顾”回头看;“何用”宾语前置句,译为“用什么”。第(2)句采分点:“殆”,译为“大概”,表猜测;“谋利害”考虑利弊;“要”,要领。
【点睛】文言实词释义题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请减五路城堡札子》译文:
大凡将领带兵打仗,犹如下棋的人对棋子的取用。善于下棋的人,即使把棋子放在比较僻远的角落,也能取得较大的胜算,其关键就是掌握了下棋的要义。因此,敌情虽然千变万化,策略(招数)虽然花样百出,但是整个战场的攻守形势是可以救援和接济的,我们的关键是掌控住不变的地盘(占据战略要点)。不仅仅是如此,当敌方情况的变化,我方也应相应变化,这样取胜的几率就大得多。那些不善于下棋的,即使棋子摆得密密麻麻,也不能取胜,因为他不懂得下棋的要领。因此,敌情如果有变化,策略(招数)有变数,但是整个战场的攻守形势是不可以救援和接济的,那么我们要保护的就不一定是地盘了。非但如此,当敌方情况发生变化,我方却不作相应变化,结果就是花费大力气,却胜算极少。戍守边疆的臣子应明白戍守的要义是保住土地。因此城池不多,士兵就不会分散;士兵不分散,所需的管理者也就不多,而且也能及时应对意外的变故,这样(戍守)就犹如下棋一样,花费虽然少却效果显著。而不明白戍守的要义的人,所极力保住的不一定是土地。因此城池一旦多,士兵就会分散;士兵一分散,所需的管理者也就多。同时,面对意外的变故又能及时应对,这样(戍守)就犹如不善于下棋的人一样,花费虽然多却没有任何效果。
过去,张仁愿渡过黄河修筑了三座受降的城池,而且城池之间相距各四百余里,首尾相应,从此北方安宁下来,而且减少了数万镇守城池的士兵。这就是得到了戍守的精要。虽然城池的布局相距疏远,但是得以保全的正是领地。张仁愿建造三座城池都不特意安排人防守,他的理由是:“如果敌人来了,就应举全力迎战。(如果有人)迎战时回头看城池,一定必须斩杀了,(这种情况)用什么来守卫呢?” 从此突厥都不敢度过阴山,这就是应变必须适应敌方的变化而变。
现在五路又新立城池,而且在十年时间,城池已经扩大了二倍,那么这样士兵怎么会不分解了?管理者怎么会增多呢?这大概就是戍守疆场的官员,在考虑利与弊的时候不得要领的缘故吧。用下棋来比喻,那么城池修筑不一定要多。我所说的话不是没有依据。用其他路来比较,北边防备胡人的(路),由于谨守誓约的缘故,在几十年的时间,没有增加一座城池,一座城堡,但是从来不担心戍守的兵力不足,所以修筑城池不必多,这个早已是得到验证的事情。我根据这一点,个人认为,城池多了,士兵(兵力)就分散了,所以认为西北边境的兵力已多,然而担心的是戍守边境的官员都不能胜任他们的职位。由于所保护的东西的要领没掌握,所应变的人也不能顺应情况的变化,从而导致西北边境的兵力甚多,而东南方向明显不够。
在天下公开选拔有用之才,并把三军之重任交予他们,凭借皇帝的英明神武是完全可以处理得很周到的(完善的)。我遍览历代国君,做到能知人善任的,当数宋太祖的英明特伟。所以他能平定唐末、五代的动乱,使天下太平,四方少数民族也严格恪守规则,这可以说是千年以来最盛大的美谈。凭借陛下您的聪明才智,如果能选贤与能,重视边防的管理,您也能和太祖一样做出丰功伟绩。我实在不敢自我揆度,我朝能得到太祖朝的将才一二。我希望能您看到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万分之一的忠诚,如果能使西北守边之将减少士兵的数量,而戍守效果好,那么东南方向的防备也就充足了。这样能对陛下您的谋划有一点点帮助,希望您英明裁决。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①
(唐)王维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嵯峨对秦国②,合沓藏荆关③。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
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
【注】①崔季重,时已罢濮阳太守,隐居于终南山。②国:国都,京城。③荆关:柴门,指隐者的居处。
19. 由前两句画线诗句可知,引发“佳兴”的既有________,也有________。
20. 本诗后十句是如何表现作者的归隐之意的?试简要赏析。
【答案】19. 美丽的秋色;故人重逢的喜悦
20. ①“悠悠西林下……合沓藏荆关”六句通过描绘景色的秀丽迷人,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荆关”一词表现了他对归隐的神往。②“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两句借物抒情,同时化用了陶潜“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句子,表现了自己的归隐之志。③最后两句,“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通过隐居山中的朋友容颜不老和在官场的自己的容颜苍老的对比,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中关键语句,品味精妙的语言艺术的能力。要善于抓住语句的关键字眼,从修辞手法、炼字、表现手法、作者的情感等角度思考,然后筛选信息,去粗取精,提炼整合即可。从前两句画线诗句可知,引发“佳兴”的既有美丽的秋色,也有故人重逢的喜悦。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态度把握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首先,看作者,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其次,结合诗歌中的注解,进一步了解内容;第三,如果有选择题,可以在选项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就是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本题要求探究后十句是如何表现作者的归隐之意,应先读懂诗意,然后结合王维的生平、思想情趣等去思考。王维,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崇尚自然理趣,虽官居王右丞,但佛老思想才是他的精神皈依。这首诗后十句:“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等描绘景色的秀丽迷人,表现了作者的喜爱。“荆关”一词表现了他对归隐的神往。“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两句借景抒情,同时化用了陶潜“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句子,表现了自己的归隐之志。最后两句,“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通过隐居山中的朋友容颜不老和在官场的自己的容颜苍老的对比,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
【点睛】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汇总
一、分析形象型
1.提问格式:
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
(朱熹《论语集注》)
21. 孔子对于“言”和“行”的态度是:________(用四个字回答)
22. 结合范氏的解说,简析孔子持这种言行观的原因。
【答案】21. 谨言慎行
22. 原因:①.君子就是道德修养高的人。作为君子,在言行问题上就不能轻诺寡信,要谨守一诺千金的原则。②.作为君子,必须恪守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的准则,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中重要观点的归纳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用四个字归纳,就应从“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中抓关键词“讷”、“敏”和“言、行”,即可概括为:谨言慎行。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重要观点能力。做这类题一般要通过提取文本信息,抓关键词句,加以筛选整合。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整合思路。题目其实是要求用范氏的话来说明孔子提倡“谨言慎行”的理由。从“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可概括为:言出必行、一诺千金;从“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 可概括为:言行一致,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古诗文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论语》)
(2)沧浪之水清兮,_______;沧浪之水浊兮,_______。(《楚辞》)
(3)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呜呼!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5)夫天地者,_______;光阴者,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答案】 (1). 无求生以害仁 (2). 有杀身以成仁 (3). 可以濯吾缨 (4). 可以濯吾足 (5). 犹抱琵琶半遮面 (6). 未成曲调先有情 (7).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8).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9). 万物之逆旅 (10). 百代之过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识记、理解和正确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分为: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两种,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的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侧重于考查学生在语境中对语句熟练灵活运用的能力,兼顾了理解和记忆的检测。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需要学生平时反复诵读,达到烂熟于心的效果。书写时,一定要写正确,多从汉字的构造特点,即以形声字为主的特点入手,从字的偏旁部首的入手去理解、去区分。本题属于识记性默写。写错或写漏或添加字均不得分。本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平时要注重诗句意思的理解:(1)注意对称结构和杀身成仁的句意理解;(2)对称结构:清时可以“濯吾缨”;浊时可以“濯吾足”;(3)“琵琶”的书写要正确;随意的“转轴拨弦三两声”却“未成曲调先有情”,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巧。(4)本句指出“六国”相继灭亡的根源:割地求和;以及本应该的正确态度:礼贤下士。(5)注意“逆旅”的正确书写。
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也有人说:岁月静好,不争朝夕。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逝者如斯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易逝,数十个春秋。有人说,那人生若朝露一般,我们应及时行乐呀!我说:不,这不是我要的人生。有人说,那就雷厉风行风风火火闯一番天下。我说,这行不通,是蛮干。
那面对时不我待如斯而逝的人生到底是快还是慢?是积极主动还是耐心等待呢?我说,时不我与,我们要不虚度年华,绽放生命的光彩;而这如斯逝者中的每一步,我们都要用心走好。
快与慢,主动与等待应该紧密结合,辨证施治。
一.花开堪折直须折
鸿门宴中的楚王优柔寡断,等待中将大好河山拱手让与刘邦,在“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中魂断乌江。
城已空,花已花,你偏偏被孔明那派淡定自若迷惑,偏偏让那唾手可得的花儿在你的徘徊猜忌中瓣瓣凋落,让本已到手的蜀都从指尖滑落。“空城计”是蜀国人传承百年的佳话,却也是司马一族饮恨千年的遗憾。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青梗上的枯菊倾诉着易安居士的感触。“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不折的遗憾又何止清照一人!
以史为鉴,毛润之高唱:“宜将剩勇追穷寇,不要沽名学霸王。”何等洒脱,将中华一支奇葩轻折。邓小平站在南海边决绝而言:“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世纪鼓励青年们说:“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二.千锤万凿出深山
石灰清白胜雪,只有在这千万次锤打中才能诞生。人生,只有在静若处子的寒窗苦守中才会收获。
母亲爱在小院中种些茄子,每天都是,因为母亲常说:“茄子是不开花儿的。一朵花一颗果,不像桃花杏花,赶集似的热热闹闹的一树,却大半无果。人啊,就该耐心地做好自己的事,不能太急功近利了,没好处的。”
也曾偶然在《本草纲目》中瞥见过一些有关冬虫夏草的描述。原以为冬为小虫儿,猫在地下睡大觉,夏天变成可爱的小草晒太阳,这玩意儿真会享受生活。但看了介绍才知道,冬季漫漫严寒隐于黄土,是暖春破土而出的必经阶段。好一段漫长扰人的生长经历!但转念一想,若无漫长扰人的等待,何来视若珍宝的名贵?
人生亦如此,欲速则不达。这正好与近来一些流星般红透一时又急速陨落的超女、新星、网红等速成现象形成强烈反差。青年虽朝气无限,但浮躁之风不可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选择在花儿生长中耐心地施肥、浇水,然后静心、安心、细心等待;在深山中紧咬牙关,经历酷暑严寒,一任风霜雨雪,千万番捶打岿然不动。
我选择在花开时毫不犹豫地“折得一枝春欲放”;我选择在烈火焚烧中涅槃为凰,留得清气满人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此次作文要求对“有人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和“也有人说:岁月静好,不争朝夕”这两句观点截然不同的话进行分析。很显然,“只争朝夕”的观点是昂扬的,充满斗志的;而“岁月静好”的观点是享受生活,追求平淡的生活,因为“平平淡淡才是真”。同时,审题过程中要注意字数、文体要求等等。
立意角度:
1.从“只争朝夕”的角度。我们要弘扬拼搏的精神,要有分秒必争的精神。人生短暂,必须奋力拼搏,方能无悔人生。
2.从“岁月静好”的角度思考。开天辟地、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是属于英雄豪杰的,我们多数人都是平凡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足矣。因为:平平淡淡才是真。
3.将“只争朝夕”和“岁月静好”有机结合。要想岁月静好,就必须在青春时期奋力拼搏。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回忆的。当我们把美丽的青春献给了最有意义的事业时,世间的美好与大同才属于我们大家。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有人朝夕必争的为你负重前行。
素材积累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尤其是经典名句“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2.科学家、奥运健儿们,为了国家的荣誉,争分夺秒,只争朝夕,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十分珍惜时间,他曾给自己拟订出一张工作时间表,把一天24
小时的分分秒秒都充分利用起来。即使在路上走,也在读读背背,他的英文、俄文、法文、德文四门外语的单词,就是这样掌握的。
3. 黄大年担任国家多个技术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经常工作到凌晨,几乎没有休过寒暑假和节假日,甚至多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这种工作状态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4.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王亚楠,在读初中时,有意将自己床上的一条床腿锯掉,这样每当他晚上睡觉一翻身时,床便向一侧倾斜,这时,他便立刻起床,挑灯苦读,正因为他从睡觉中挤出时间来学习,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5.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像一阵风,转眼即逝,你还没顾上叹息,没来得及感慨,他就已悄无声息地飞过,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只有抓住当下,珍惜眼前的时光,不去等待,莫要浪费,从现在开始,才是正经。
名言警句
1.时间和潮流永远不待人。时间不能增添一个人的生命,然而珍惜光阴却可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卢瑟·伯班克
2.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3.不守时间就是没有道德。——蒙森
4.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列夫.托尔斯泰
5.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6.时间是个常数,但也是个变数。勤奋的人无穷多,懒惰的人无穷少。——字严
7.人们说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认为是他们自己使生命那样短促的。由于他们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他们反过来抱怨说时间过得太快;可是我认为,就他们那种生活来说,时间倒是过得太慢了。——卢梭
8.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罗曼.罗兰
9.急速流逝的时间,一去不返的时间,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如果把它虚度,那是最大的挥霍。——莫艾姆
10.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有书读,这是幸福;没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没书读,这是苦恼。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莫耶
行文结构:
本文以小标题形式结构层次,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相关事例典型新颖,古今中外,多角度、多侧面取材,详略得当,论证有力。顺序合乎逻辑,行文富有变化,可读性强。结尾部分既能照应上文,又总结全文,突出中心论点,明确怎么做,结构完整。化用诗句拟小标题,新颖别致,独出心裁。大量诗词名句,丰富文本内容,增强文采和底蕴。小标题作文一般安排三个层次为宜,但本文分论点为“快与慢,主动与等待”,从两方面辩证而论恰到好处。结构安排服从了论点的需要,内容和形式实现了和谐统一。
【点睛】写作口诀:
一、作文成绩看字迹,得分要素是第一
二、考试作文五六段,干净整洁看卷面
三、开头结尾要简练,最好首尾两行半
四、动笔之前要拟题,漂亮标题如美女
五、作文首尾要打眼,丰富多彩出靓点
六、动笔之前不要慌,想了题目列提纲
七、想好主题和文体,非驴非马不可取
八、适当克隆和“抄袭”,考前备料攒信息
九、篇幅争取要写满,多写一点是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