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7.82 KB
  • 2021-06-03 发布

2020-2021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短歌行》专项训练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短歌行》专项训练 一、阅读《短歌行》,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 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 解。 2.解析“周公吐哺”典故的含义。 【答案】1.(示例)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 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言之有理即 可) 2.(示例)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 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举。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需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据诗歌内容证明自己 的观点。“怜才”就是“爱才”“惜才”之意,因此本题考生应答“同意”。本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 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曾大力 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 就是一曲求贤歌,“对酒当歌”八句,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的是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 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青青子衿”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用含蓄的 方法来提醒当时的贤才:“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明明如月”八句是对 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 ,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治,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 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月明”四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 发犹豫不定的贤才,透露出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周公吐哺”典故用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 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 之患”。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能力。题干明确指出要求解析“周公吐哺”典故的含义。周公吐哺,出 自《史记》中《鲁周公世家》, 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多次把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停下来不吃,去接待宾客, 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后遂以“周公吐哺”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形容礼贤下士,求 才心切。曹操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而殷勤地接待天下贤士,使天下的贤才都 心悦诚服地归顺自己,为自己所用。 二、阅读《短歌行》,回答后面的问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 用“朝露”来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答案】1.人生的短暂 贤才投主 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2.诗末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作者以周 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解析】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朝露早晨的露水,易逝。乌鹊喻贤才应择明主。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是 希望尽可能多的接纳人才。 2.周公吐哺: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借用这 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的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的归顺。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 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 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 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 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 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答案】1.C 2.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 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全诗跌宕悠扬,吞吐隐约, 曲折却很充分地表达了曹操复杂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内容涉及了典故的手法, 情感的把握和主旨的鉴赏。解答本题,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要求,即“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诗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身世经历,画出诗中运用了 的典故的句子,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等;接着仔细阅读选项内容,结合诗的整体意境一一对照鉴 赏。C 项,“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理解错误。正确的理解是表明自己要像“山”“海”那样,拥有广阔 的胸襟,去接纳人才。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答题要求;然后熟悉本诗的内容,并注意了 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等;在回答时,需要先明确自己 的观点,然后依据诗歌内容证明自己的观点。“怜才”就是“爱才、惜才”之意,因此本题考生应答“同 意”。本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 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 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对酒当歌”八句,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的是得 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青青子衿”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他说“青 青子衿,悠悠我心”,用含蓄的方法来提醒当时的贤才:“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 奔我呢?”;“明明如月”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 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月明”四句,曹操以乌鹊 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犹豫不定的贤才,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周公吐哺”典故 用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怀厌高,海不厌深”二句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 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 四、阅读下面曹操的《短歌行》,完成下列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①, ②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悠悠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③ , ④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在空白处填上诗句,使全诗完整。 2.下列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 B.“周公吐哺”二句,是作者引周公自比,说明求贤建业的心思。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的“忧”自于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自于社会动荡,国 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列举出来。 【答案】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2.A 3.设问、比喻、用典、借代、起兴、引用、用典 【解析】1.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 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 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衿,契。 2.A 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 一面”说法错误。不是悲观厌世,而是为自己不能得到建功立业的贤才而忧伤,悲苦。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 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 写等。解答本题首先要掌握这些艺术手法的特点,本诗中运用大量的艺术手法,如:起兴:青青子衿,悠 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明 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人才难得,这里写求贤不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树三匝,何枝可依?” 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山不厌高,水 不厌深。”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 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诗意比喻执政者能宽宏大量,广纳贤才。这里暗喻曹操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容 纳土壤,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借代:诗中用了鹿 、嘉宾、明月、 乌鹊等字词指代人才;诗中用了山、水、周公等字词指代曹操自己。引用:《诗经》成句:先引《子衿》, 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文为:“青青子衿,悠悠 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原是一首情诗,诗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然 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后引《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 笙”,原是周代宴请宾客的诗句。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用典:引用“周 公吐哺”的典故,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 真诚态度。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从诗歌体裁上来看,《短歌行》是一首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忧叹人生苦短,看上去是要人们对酒当歌,及时行乐,实则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余年渐少而 功业未成的感慨,表达出时不我待的急迫。 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承接前句而来,其中“君”不再指一个具体的人,泛指曹操心目中的贤才;“沉 吟”,沉思,深思,指对贤才的思念与倾慕。 C.“越陌度阡”四句,实写客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举杯畅谈不忘旧谊,因 贤才既得而喜不自胜,感情由忧转喜。 D.全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写忧思,无处不在,难以排解,引人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豪杰气象, 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博大胸怀。 3.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古体诗(古风) 2.C 3.①借用周公有时吃一顿饭都要中断数次,唯恐接待贤才迟慢而失掉人才的典故,②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突出地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虚心待贤成就伟业的心情。 【解析】1.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 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 成体系。古代诗歌的体裁有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即所谓的格律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此诗不讲究对 仗和格律,属于古体诗。 2.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 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 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C 项,“实写”“贤 才既得”错误,“越陌度阡”四句是诗人想象贤才来归,主客畅饮的情形。故选 C。 3.此题考核分析诗句的含义和情感的能力,分析诗句的含义首先明确字面意思,在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分 析诗人运用什么方式表达更隐晦的意思,此题诗歌的最后两句借用的“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对人才的 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心理,答题时注意才能够典故入手进行分析。 ★迁移延伸★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岁晏行①(节选) 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②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③茅茨空。 [注]①诗歌写于唐与吐蕃作战时期,此时五十七岁的杜甫携家人从夔州出三峡来到岳州。②莫徭:少数民 族,自言其先祖有功,尝免征役。③杼柚:织布机的部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联上句承接题上“罗晏行”,点明时令节候,描写出一年将尽、北风呼啸的景象。 B.第一联下句“潇湘洞庭”点明诗人行经之地,潇湘洞庭都飘扬着雪花,气氛悲凉惨淡。 C.第二联通过想象,虚写渔父在天寒地冻时捕鱼、莫徭无奈射雁,表现百姓生活的艰难。 D.第三联通过对比写百姓生活,去年军粮不足、米价上涨,今年粮食丰收,但米贱伤农。 2.诗歌的最后一联与杜甫的《自京杜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表达了当时 怎样的现实?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C 2.诗句都写统治者的骄奢浮逸和劳动者的悲凉处境,概括了封建社会两种阶级的对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 热的基本情形,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回答忧国忧民的思想亦可)。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 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C 项,“虚写”错,直写眼前情景,渔父网冻捕不成鱼, 莫摇出于无奈而射雁,既表现百姓生活之艰难,也流露出诗人的悯农之情。故选 C。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与对情感主旨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诗歌内容,结合注释、背 景等理解作者的情感。“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厌,同餍,吃饱喝足。此辈,指农家夫妇。 杼柚,织布机上的两个部件。茅茨,即茅草屋。高车驷马的达官贵人吃厌了酒肉,男耕女织的农民终年辛 勤却一无所有,这就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道出了人间的不平。前四句伤穷民之渔猎者,此四句 又伤穷民之耕织者,再以民生为念,令人感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 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二者都写到了统治者与劳动者生活处境的 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阶级对立的思考,对统治者的愤恨与对劳动者的同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杂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①,清风吹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②,处者歌式微③。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阳景:太阳光。②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表达亡国之痛。这里取其感伤 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③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此处 有盼役夫早归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到来,薄云蔽日,清风吹衣,鸟飞鱼游,自然物象的变幻,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引发他无尽的感 怀。 B.时处乱世,徭役繁重,服役之人长期不得归家,诗以“眇眇”状服役之地荒僻邈远,又显人物内心的愁 苦无助。 C.役夫征发时严霜凝结前路茫茫,归家时白露已晞苦尽甘来,物候变换中寓含着人物内心悲喜变化的今昔 之感。 D.九、十两句借典抒情,感怀深沉,游者和处者同心离居,一悲叹乱离,一殷切劝归,对举并写,倍显凄 恻动人。 2.三、四句对诗歌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寓情于景,鱼儿在禄水下自在潜游,鸟儿在高天上振翅翱翔,它们自由自在、各得其所,这幕景象中 寄寓了作者对生命自由的喜爱与憧憬,②反衬下文行役之人身不由己、有家难归的悲惨境遇,有利于表达 作者对他们命运的悲悯和同情。 【解析】1.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 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 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C 项,“苦尽甘来”“悲喜变化”错误,两句中 从“严霜结”到“白露唏”的物象变化,凸显了岁月的流逝,烘托了人物久役他乡的悲苦心情,无所谓“心 情的悲喜变化”。故选 C。 2.此题考核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在题干中给出分析的角度“对情感的抒发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 诗句的内容诗歌的情感,然后从内容、结构和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用,此题重点从借景抒情和反衬的手法的 角度分析,诗句“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写景,写出游鱼、翔鸟自由自在、各得其所,借鱼和鸟表达 自己的追求;下文“黍离”“式微”写行役之人身不由己、有家难归,三四句写的游鱼、翔鸟对后文进行 反衬,便于表达情感。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①君。 石麟②埋没藏春草,铜雀③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帐,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怜:爱慕。②石麟:石麒麟,墓道前的陈列品。③铜雀 :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西。 1.这首诗从体裁来看,属于___。从题材来看,属于___ 诗。 2.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对他的叙述描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灵帝时,陈琳为国舅、大将军何进的主簿。曾在何进欲诛杀宦官时献计,却被何进笑为“此懦夫之 见”,不予采纳。 B.何进接太后之诏欲入宫。陈琳、曹操、袁绍等人都劝阻其勿入,何进笑谓“小儿之见”,最终被斩杀于 宫内,是为“十常侍之乱”。 C.董卓之乱后,陈琳避难冀州,入袁绍帐下任书记一职。陈琳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当时正苦于 头风,病发在床的曹操因卧读陈琳之榭文,竟惊出一身冷汗,翕然而起,头风顿愈。 D.袁绍败灭之后,曹操不计前嫌,赦免陈琳,命为从事,陈琳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为由,拒不受命。 3.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暗含着仰慕。 B.“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应识我”中的“应”不仅表达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而且还有 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 C.颈联由眼前实景联想到曹操修建的铜雀台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曹操这样一位 重才的明主的追思。 D.尾联“欲将书剑学从军”表达了诗人准备弃文就武、持剑从军的志向,颇有班超投笔从戎的豪迈。 4.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全诗确实贯穿着诗人自己与陈琳 之间的对比。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对比之处及其作用。 【答案】1.近体诗 咏史诗 2.D 3.D 4.“飘蓬”、“霸才无主始羡君”、“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二人皆有盖世才华, 陈琳 曾被重用,而作者一直怀才不遇。 【解析】1.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体裁和题材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平时全方位、多角度地积累 了一些作家与作品的相关知识,对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诗人的诗歌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 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诗歌都有所了解,才会在高考诗词鉴赏中准确答题。从句法上看,该诗八句,每句 七个字,就是七言律诗,为近体诗。根据诗歌标题“过陈琳墓”及内容可知,诗人经过陈琳墓,凭吊古人, 感怀自身,属于“咏史诗”。 2.此题考核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学生要熟记课本、文学名著的情节、人物和相关 内容,只有在平时对文学常识多加积累,才能准确答题。识记文学常识应该是最容易得分的题型,但每年 高考,这道题的均分并不高。其原因是大家普遍觉得,它费时费力,却不易见效果。不是前读后忘,就是 张冠李戴。选项 D 中“拒不受命”歪曲文意,曹操打败了袁绍,陈琳归顺了曹操。有一天,曹操问陈琳: 当初你写檄文声讨我,只骂我一个人就行了,为什么连我的祖宗三代也骂呢?陈琳说:那时我在袁绍手下做 事,他命令我写,我就写了。这就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曹操理解陈琳当时 的处境,就没有责罚他,以后也再没有提起这件事。故选 D。 3.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综合分析的能力。常见的错误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 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风格不正确,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解答此类题型,需要考生通读全诗, 从标题、作者、正文到注释,要务求全面。然后要看准要求,看清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选 项,是选择一项还是两项。再细品选项,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的位置,要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 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最后要学会排除。A 项分析了诗句的内容和情感; B 项分析了诗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诗句表达的感情。C 项分析了诗句的手法和作用。D 项分析了诗歌尾联的 情感。D 项“颇有班超投笔从戎的豪迈”错误,尾联说的是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 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 惆怅,黯然神伤呢?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故选 D。 4.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指明手法,而后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最后指明手法的作用效果。题干已经指明诗歌用了对比的手法,考生结合诗句分析即可。诗歌中主要有两 组对比,一是作者将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进行对比;二是作者将陈琳青史垂名和自 己书剑飘零进行对比。两组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玺于北方: 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 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起兵讨伐董卓,在孟津 会师。 C.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诗人对诸将 的钦佩、敬仰之情。 D.“势利”句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自己的利益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的程度,最后点明他们称帝 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2.钟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3.在《短歌行》中曹操抒发了人生短短的忧叹,诗人的这一情感与本诗的哪些诗句存在关联?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憎愤。“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用反讽的手法表明诗人对诸将的厌恶,对袁绍、袁术兄弟借 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给予揭露,并对由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憎愤。②失望。联军内部矛盾重重, 自相残杀,力量涣散,由此诗人对诸将感到失望。③同情。诗人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 给予同情。 3.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消除百姓苦难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 短的忧叹。这一点从《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诗句中可以得 到佐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 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 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 项,“意在恢复汉 祚,抒发了诗人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错。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 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客观叙述,选项曲解文意。故选 C。 2.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 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 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 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即分 析诗人的情感。通读全诗,可将其分为三层,前 4 句为第一层,中间 6 句为第二层,最后 6 句为第三层, 这三层分别抒发了诗人的愤懑之情、失望之情和对百姓的同情。解答时分别对每一层的情感概括分析即可。 3.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 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 的内容解说。《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抒发了人生短短的忧叹,作者渴 望建功立业的思想,结合作品的创作时代,与本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所描绘的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 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的景象存在关联,诗人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表现了 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短歌行》中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一情感所产生 的原因,再结合本诗的具体诗句做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老将行 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①!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路旁时卖故侯瓜②,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注:①肯数:岂可只推;“邺下黄须儿”指曹彰,曹操第二子,须黄色,性刚猛,曾亲征乌丸,颇为 曹操爱重;邺下,曹操封魏王时,都邺。②故侯瓜:故候,召平,本秦东陵候,秦亡为平民,种瓜长安城 东,瓜味甘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题中的“行”,即歌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在平仄、音韵、篇幅等方面都较为宽松。 B.诗中老将结局可谓悲惨:被“弃置”后衰朽无为,蹉跎到老,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业,生活凄苦。 C.“射杀山中白额虎”写老将至老还能引箭开弓,射杀山中白额猛虎,像飞将军李广那样智勇双全。 D.“寥落寒山对虚牖”写到老将寥落寒山空对窗牖的处境,令人不觉生出门前冷落,世态炎凉的感慨。 E.王维诗最主要的风格是恬静淡远,清新优美,禅理隐然,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诗亦然。 2.本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联系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CE 2.①全诗兰要的表现予法是对比②前六句极写老将年轻时的英勇机智,转战千里, 功勋卓著,后六句则 叙写了老将功高反被弃,不得不以耕作为生,淸苦凄凉的晚景。③这一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老将的钦佩、 赞扬和深厚的同情,也表达了替老将鸣不平、对朝廷不能善待功臣的不满情绪。 【解析】1.C 项,是用典,射杀白额虎的是李广,“至老还能”错:E 项,此诗风格“恬静淡远,淸新优 美,禅理隐然”错。此诗由阳刚之气。故选 CE。 2.注意答出“对比”的手法,然后列出对比的对象:前六句和后六句,再分析效果:表达了作者对老将的 钦佩、赞扬和深厚的同情,也表达了替老将鸣不平、对朝廷不能善待功臣的不满情绪。